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音乐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 民族性
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多元化现状是构成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文化包含语言、风俗、音乐等等不同的内容,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而且同时受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彼此之间平等。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族音乐,通过大量聆听的方式使学生对多样的文化遗产与多样的民族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现在随着全球化、多样化脚步的加剧,民族的多样化更加凸显。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教育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这样教育才能够获得非常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便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多元化、民族化的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文化结构中,因而在现当代这样一个文化频繁交流的时刻,教育也不断在自我革新。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音乐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涉猎更多更广的民族化调整。
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1994年便立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多民族的音乐。在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体系中,官方在1998年也开始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实施得更早。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民族音乐部分。尤其在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艺术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显性表现,强调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让学生尊重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的民族文化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视为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产生直接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产生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方向便是需要建立起多元化民族音乐课程,将民族音乐纳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学课堂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生动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再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播、散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最为重要的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今信息化时代需要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民族文化修养。
还要指出的是在中学阶段实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民族文化继承的现实需要。民族这个词是依赖于风土人情、、独特审美等丰富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沉积下的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是建立在独特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体现出不同人群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体现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在现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类越是要发展越要保护传统文化、越要继承延续民族音乐。只有不断的承接历史,才能够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创造。因为,这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在各民族形成过程中沉淀应运而生,这鲜活的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正是这多样的文化创造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民族音乐。例如,我国音乐界现在使用的琵琶、唢呐、扬琴等乐器均是外来乐器,经过历时的沉淀逐渐变化,融合为我国的传统乐器。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包含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特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传播两个概念,即:传承与发展。并且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引入进课堂,这不仅顺应时展的脉搏,也是教育体系中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另外,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在多元文化视角上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向学生传播民族音乐的地位与功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这朴素、纯净的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新元素;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12-01
一、新元素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体现
“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_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之一。
在21世纪这个创新的时代,中国作曲家们以力求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创作了很多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体现为:利用西方的作曲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中国的民间曲调新唱、流行音乐中融入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这些技法是在传统中国民族音乐中很少用到的,也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新元素。
二、新元素引入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一项六国跨文化实证研究中,曾就现代人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提出了12个方面的特质,其中第一项是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第10项也明确显示,他们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审美取向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需求与世界同步,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必须清楚新形势下学生们的精神发展动态,跟上时代的脚步。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时候同学们对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感觉枯燥乏味,尤其是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听之难以接受,更谈不上鉴赏。而学生们对于网络媒体的流行音乐却非常感兴趣,为了使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赶上社会潮流也为了弘扬本民族音乐,笔者认为把新元素引入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种音乐形式比较新潮,符合学生们的审美要求。利用这些资源,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鉴赏课堂丰富多彩,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衍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新元素引入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具体内容
(一)民歌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另类”民歌不断在各地出现,兴起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热潮。民歌在同学们的意识里,已经不再是一板一眼的形象。它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阿宝的原生态歌曲、黄英的《映山红新唱》,甚至近期在网络流行的龚琳娜的《忐忑》,他们都变成了时代的宠儿。这些民歌都可以引入到中国民族音乐鉴赏的课堂中进行讨论与鉴赏,同学们对这些“另类”歌曲充满好奇,必定会各抒己见,老师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们从歌曲l中作纵向与横向的分析与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宣扬民族艺术之精华。
(二)民族器乐
近来,在大型文艺演出中,经常可以看到西方管弦乐队演奏中国传统民乐作品。这种中西结合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的趋势,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要把它们引入课堂,扩展学生们对民族器乐的认识。
(三)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即曲艺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说唱音乐与当代流行说唱的对比研究。究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这几年东北=人转因赵本山老师的大力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宣传,还一度占领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由点及面的扩展开来,让同学们深刻理解说唱音乐的具体内涵。
(四)戏曲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同学们对戏曲音乐的热情不高,认为它们都是哼哼呀呀的曲调,方言太重,很多时候都听不懂。其实,戏曲音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佼佼者。“它与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及印度的梵剧,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而前两种早已随着历史的演变先后消亡,只有中国的戏曲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生存在人民群众中。”中国的国粹――京剧,就属于戏曲音乐,但是很遗憾,同学们对这类音乐并不十分感兴趣。建议在教学课堂融入流行京腔的演唱,例如李玉刚的京剧新唱段、《One night in Beijing》的京腔唱段等。还可以与影视音乐相结合,电视剧《大宅门》中的背景音乐及主题曲用的都是京剧音乐,可以作鉴赏题材,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深入研究。
四、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新元素引入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堂的思索。其中要强调的是,在把新元素引入课堂时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意在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弘扬中国民族的音乐文化,但不能脱离民族音乐的主体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国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绿色家园、西南情韵、瑰丽的电声、歌剧世界、花蝶、婆娑舞姿,既介绍了汉族音乐,又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既涉及民歌,又介绍了各种乐器;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系统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经典性
教材中不但介绍了诸如《茉莉花》《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等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还收集京剧、越剧等各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如《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好地方》等,也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如《红色娘子军》选曲,等等。
三、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区、体裁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随着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代和灭绝的危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自然缺少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且有些中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首先,每个中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学校多举办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比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应承担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审美观念,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民族尊严、审美心理等。
(三)创新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篇4
通过认真学习课标,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得失,吸取平时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的经验,我对如何提升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能力,总结如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人主动去探索、了解,学习和掌握起来也很快。如何在音乐鉴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我们在课前认真设计的一面。
1.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堂中做好范唱、范奏,不仅树立了教师的教学地位,也是学生感知、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敬佩和崇拜,从而产生了美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对笛子独奏曲《梅花三弄》、《江河水》范奏完成以后,并向学生介绍和示范笛子的一些技巧的同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从专业技能和音乐表现力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训练。
2.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鉴赏课本来是以聆听为主,但不完全一堂课都是聆听,因此,提倡轻松快乐的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身体、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比如:在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2节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印度尼西亚的恰合唱教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来学校和体验恰克音乐的节奏,同时可以灌入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选择与本课堂有关的音乐精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因素,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吧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并且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音乐精品作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4.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可结合本学期中其他姐妹学科的知识对作品的背景作介绍,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这一章知识,可联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宗教、民俗等学科,如向学生介绍身边的民族音乐,因为,民族音乐代表了本国家、本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又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中的音乐与时代一章,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光照行》体现出来的精神亦表着爱“五四”精神影响的爱国知识份子的心声。这清新的西方音乐创作风格为中国传统的二胡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二、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乐理知识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学生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适当渗透节拍、节奏、速度等知识,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现在的学生,普遍热衷于流行音乐,有的流行音乐不适合学生,有些事对学生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雅音乐具有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提高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内涵。
四、合理删减课本教学内容,增加地方的民族音乐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的《音乐鉴赏》中的作品,往往来自中国音乐,中外通俗音乐、西方音乐简史、计算机音乐和、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誉中的常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师生都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不愿听音乐鉴赏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甚至明确表态出不喜欢,造成尴尬的教学局面。出现这种现象,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贵州省当地的情况,适当增加本地方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学生生变熟悉的音乐,更加融入音乐鉴赏活动中。例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的音乐与民族――民乐篇,笔者除了运用自己的专业笛子奏《梅花三弄》、《江河水》的乐曲之外,还选用了黔东南苗族芦笙这特殊的民族音乐作为本节的教学内容,将本地方的各个芦笙节的民间芦笙吹奏场面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并讲解芦笙传说中的时代背景和现场进行芦笙演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体验作品表现的内容特点,使得学生的情感融入音乐鉴赏学习中,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创设课堂音乐表演活动
现在的数字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创设音乐表演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表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歌唱篇的教学中,除了对课本的部分鉴赏之外,我创设了这样的音乐活动:教师事先给出“1、2、3、4、5、6、7的七个数字,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心目中最喜欢的一个数字,选好以后,每个学生将自己所选择的数字,安接龙式一一的报出来,教师把学生说出来的数字一一地写在黑板上,并按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谱曲,并组织学生集体学唱,如果遇到唱得不好听的地方,应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进行修改。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也锻炼了胆量,树立了自信心。有必要时,教师将这节课的谱曲制作成音乐,学生更会喜欢音乐老师来上课。
六、多写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音乐内在体裁结构 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整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不难发现:专家为了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整合。
一、从教学评价入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家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提高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等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特点,从而归纳出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
再次,通过欣赏多种中外音乐作品,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征、题材文化、流行音乐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等单元中,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恰好服务于我们的欣赏过程,有利于我们鉴赏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例如:京剧单元让我们获得了人物行当、唱腔、京剧名家、京剧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知识;非洲音乐单元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乐器、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爵士乐单元让我们学习了爵士乐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爵士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特点。
在教材的构思的过程中,专家往往在同一单元中同时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个评价标准,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方法;在方法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真正达到音乐鉴赏课教学目的。
二、从音乐内在体裁结构入手――分时期、分流派、分地区、分门类设置教学内容。
专家们在进行内容选编的时候,为了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了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音乐,并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选择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了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选择了京剧、爵士乐、中国民族歌剧、古琴音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还选择了中国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歌曲,等等。这些内容都较系统、全面地涵盖了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流派。从音乐鉴赏内容层面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求。
三、从学生实际兴趣需求入手――展现音乐的流行美。
根据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经验,我发现:尽管教育专家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费了不少心思,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选择的内容顺应了新课程的正确导向,为学生找到了他们眼中“最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为了适应新课改,同样也在努力寻找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情”,那份“美”。然而,音乐课堂上他们总是没精打采,毫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疑义,他们认为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陈旧、曲调老土、配器难听、版本单一等,基本上都“不好听”,“不爱听”。所以,现从学生的角度谈谈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地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地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发现。
1.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
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地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简略地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
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学生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但对王菲特别喜欢,王菲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共鸣。
3.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
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高中生对“流行美”的需求还有很多,老师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四、从简单直观入手――力求音、画、舞结合。
在欣赏内容、意境取胜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希望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
1.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2.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3.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我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同学们得到了良好互动。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适当的辅助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活跃教学课堂,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增强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对整个音乐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导航”作用。我们要以教学大纲为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在“选择”上下功夫,选择那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
其次,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最后,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既不“左”又不“右”地探索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路。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某些地区已经实行四、五年了,音乐教师们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地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有了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与评价指导.
篇6
关键词:音乐鉴赏;素质;探索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学段实行的一门音乐必修课程,这是新课改推行的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陶冶情操,发挥音乐美育对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和美化人的内心情感为目标的一项课程改革措施。我认为从新课改对此门课程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与课改前设置的音乐欣赏课相比较,音乐鉴赏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人文素养的提高确立了更高的课程目标。课改将欣赏改为鉴赏,虽一字之差,却包含了不同的课程内涵与意义:音乐鉴赏强调学生在对音乐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强调通过在音乐的学习和审美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音乐鉴赏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当前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对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完善审美能力和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此课程的开设来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以期实现课改提出的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内心情感,培育人格审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理念,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值得探索和实践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且通过此课程的开设保持发展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作为施教的主要目的来认真思考的,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音乐素养是艺术素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对音乐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综合认知能力水平
音乐素养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即对音乐的感受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其中,发展对音乐的感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通过鉴赏课提高音乐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应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相关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的主旨来实施。对音乐的感知体现了个体对音乐的情绪感受和反应能力,它是受到人的主观先天素质和后天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决定了个体对音乐的感受程度。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1.充分调动学生用耳朵和心灵感受音乐
音乐鉴赏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音乐的欣赏中感受音乐的声音美、形式美、意韵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本体(音乐表现要素)的深入聆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养成聆听音乐要素的欣赏习惯,即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关注,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形式美、意韵美和情感美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对音乐本体美的感受程度,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音乐的美》单元(湘教版)以了解一般美学范畴所划分的音乐的六类美学形态(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和其美学特征的教学中,以感受音乐的六类美学范畴的美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特点。如感受音乐的优美,从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在对音乐要素聆听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以教材中欣赏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例,从让学生体验乐曲深沉、令人沉思的意境,感受乐曲特有的诗意的美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宁静、引人遐想和沉思的情绪,引导学生对音乐小调式特点、主题旋律、和与之呼应的钢琴低音区和声以及中声部柔和的三连音织体的音乐要素的关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意境,从而获得对音乐特有的诗意的美――优美的感受。
又如,欣赏音乐的欢乐美,从体验音乐在带给人的欢乐、愉悦的情绪中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在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所表现的节日热烈欢腾的气氛和人们欢庆喜悦的情绪中聆听乐曲的音调和节奏,聆听由管弦合奏奏出的表现热烈的秧歌群舞的我国民间陕北秧歌音调、节奏,聆听感受由不同管弦乐器演奏的表现节日温馨祥和场景的、抒情如歌的陕北民间秧歌旋律,在对乐曲体现的节日的热烈欢腾的情绪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又如,在欣赏崇高美时,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激昂奋进、催人感奋觉醒、给人以精神的震撼和感召的情感体验中加强对音乐形式要素的感知。以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这一体现崇高美的典范之作为例,从乐曲在体现作者对终生追求的崇高理想的赞美与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感表达中体验音乐磅礴宏伟的气势、感受音乐高昂激越的格调,聆听感受音乐中不可遏制的、充满戏剧冲突的动机,聆听感受表现对崇高理想赞颂、象征欢乐精神、给人以精神感召的、激昂的“欢乐”的合唱主题,聆听感受表现现对崇高理想赞颂的高亢、明亮热情、情绪激昂的独唱,重唱和合唱,聆听感受表达对理想虔诚信仰的庄严的众赞歌,从感受音乐表达的激昂澎湃、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情感内涵来提高对音乐要素的感知。
2.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通过创设欣赏、感受音乐的情境,使学生感知音乐、感受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美。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感受音乐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如在教材《音乐与时代》单元华夏音乐教学中,以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情趣,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为目标,为使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了解我国古代优秀音乐文化引入,从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色美、和谐美和意境美来展开教学,把学生带入到品评、感受古代音乐的情境中:欣赏造型特色各异的古代乐器及其美妙丰富的音律,聆听乐器合奏出的悦耳动人的乐曲旋律,在了解音乐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如欣赏古琴曲时,让学生在感受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体现的浓厚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的过程中,感受乐曲清、微、淡、远的审美情趣,通过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特有的美学思想来欣赏感受音乐具有的深邃、幽远的意境美。
又如,在鉴赏音乐与舞蹈的教学中,以感受音乐具有的丰富情感和感染力为目标,从了解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从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舞蹈密切的关系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抒情性的艺术特点、从了解音乐对舞蹈的作用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如通过欣赏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和带有音乐伴奏的舞蹈片段的比较,感受音乐在烘托气氛、表达情绪以及体现性格的作用,通过学习舞蹈动作,感受音乐对舞蹈动作的组织作用、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通过舞蹈欣赏,感受音乐在舞蹈中所担负的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通过对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的欣赏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感知和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音乐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是发挥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实施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课程中发挥音乐审美的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辨别能力,达到在审美体验中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实施“以美育人、以美塑人、以美启智”的课程理念。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产生的精神和情感的深层次的感受。为此,在音乐鉴赏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形式、情感的审美,通过体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以起到音乐鉴赏以审美为核心、实施音乐美育的课程功能。
1.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将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渴望和审美动力。如在鉴赏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在让学生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点即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其体现的美学原则以及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的感受和了解中加深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鉴赏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时,以了解该时期作品崇尚抒发个人情感的特性及其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内容为基础体现在音乐中的风格特点为主,加深对该时期音乐的审美体验。
2.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原则
引导学生在主动感受音乐的状态中获得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在《音乐的欣赏》单元中,采取使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对音乐具体、真切的欣赏经验基础上,通过设计关于音乐欣赏的启发性的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欣赏音乐的状态。如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后参与“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的讨论,在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漫谈中体验欣赏音乐的乐趣,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主动进入欣赏体验音乐的情态,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特点和内在情感,通过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感受获得审美体验。
3.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原则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在对音乐表达的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感的激荡勃发中,进行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陶冶情操。如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单元中,通过体验对音乐与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根据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来体验音乐在表现歌词―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的表现力,感受歌曲表达的感情,通过歌曲的歌词与音乐结合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的形式特点,从感受歌曲的情感与音乐要素表现特点获得对歌曲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三、在鉴赏与审美体验过程中应重视音乐知识的内容,丰富艺术审美体验和情感
音乐文化知识为个体在音乐欣赏中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没有一定和必备的音乐文化知识要进行音乐审美和激发个体的审美情感的发挥是很难想象的。为此,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风格特点及相关领域文化的认知,通过理性思维发展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观。例如,在《音乐与民族》单元鉴赏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为使学生能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和了解,在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结合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中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特征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鉴赏亚洲民间音乐时,通过对亚洲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特色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认识了解世界不同地区音乐文化和价值,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篇7
1.深入研读好课标和教材
音乐教师应深入理会课标和教材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要以课标为标杆,根据校本情况,如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程时间安排,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调整,包括选择、删减或增加及教材深度和适度的处理,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
2.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师要上好一堂音乐课,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素质,更是全面的综合素质。好的课堂设计,要建立在良好的逻辑思维上,在整体结构和层次发展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除了本身应具备扎实、全面的学科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更需要灵活多变的课堂管理和驾驭能力。通过丰富而适度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音乐手段,诠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迅速读懂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和细节,使教学内容得以落实,从而实现课堂目标。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家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等单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的洗礼。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及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从而归纳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再次,通过欣赏多种中外音乐作品,认识、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征、题材文化、流行音乐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等单元中,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恰好是服务于欣赏的,有利于鉴赏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例如京剧单元让我们知道了人物行当、唱腔、京剧名家、京剧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知识;非洲音乐单元则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乐器、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爵士乐单元则让我们学到了爵士乐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爵士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特点。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呼应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最大快乐,如何感受到音乐这股清泉所带来的沁人心脾,如何在音乐这个大熔炉中得到熏陶和升华,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目标是多维的,看似在一节课中,既有音乐基础技能的传授与练习,又会有音乐表现的感受、体验等,最终让学生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作品的曲名、作者、结构、音乐特点等一些内容的掌握,同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升华,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和创新才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感性目标与理性目标这一虚一实,就像中国的写意画,形在外,神在内,实在外,虚在内,这正是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个性特点之体现。
5.因地制宜,求异变新
5.1教师要明确和了解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和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载体,其次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特点,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内涵、教学内容及教育方法,从而在面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既重新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又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以便更好地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切实有效地达到教材编写者所期待的音乐审美鉴赏的教育目的。
5.2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是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调整教学内容的。所增加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新颖的乃至时尚的。例如在“拉丁美洲音乐“欧洲民间音乐“非洲音乐”中加入更多的民间传统乐器,让学生从中认识更多的外国民间乐器;在“俄罗斯民族风情”中加入维塔斯的演唱会的音响与视频……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趣味和魅力。
篇8
1.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全面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全面。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篇9
[关键词]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
大学音乐鉴赏课是一门素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规范的体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无法很好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许多学校《音乐鉴赏》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教学计划不统一,教学内容安排混乱;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仍然有很多老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设施缺乏专门的音乐教室,实践活动明显不足;诸多原因致使教学效果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对象特点
音乐鉴赏在普通高校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所面对的是对音乐有一定爱好,但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也局限于浅显易懂、热情洋溢的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接触很少;并且有不少学生选修音乐是凭着一时的兴趣,在上课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迟及音乐知识学习的深入,兴趣便悄然减退。这些因素都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所以,根据大学生选课的目的与态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就一定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特点,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避免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的完善
音乐公选课的开设目前较普及的课程有《音乐基础知识》、《外国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鉴赏》,但很少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戏曲音乐鉴赏》、《中国音乐史》等课程开设,上述课程的涉入,其目的是把学生引进高雅音乐殿堂的同时也不忽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2、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所选教材非常难统一,有些甚至是照搬音乐专业教材,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有较大距离。因此,选用教材时应选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计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等。
3、授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
在我们公选课开课前,可以用一节课时间去做问卷调查,了解授课对象的音乐素质现状,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还有一些甚至是乐盲,其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问卷调查可以较全面的了解大部分同学的兴趣爱好等,教师便可根据对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了盲目教学的后果。
4、教学计划的改革
根据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课程内容分为及部分,或几个历史时期,将历史背景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音乐作品的难易、类别、年代、国家、等性质分开,在教学中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的原则,让学生听懂理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音画视听冲击,可以看到作品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乐器,甚至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是中国民族音乐,以《茉莉花》为例,就可以将各地区茉莉花调的曲调和歌词进行比较;同是交响曲,也可以将中、外交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侧面、多视角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拓宽了普通教材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5、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情境教学
展示一幅画,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将其讲述成故事,然后挑选较符合的故事情节,来欣赏音乐作品,将更加便于理解。
2.体验教学
我们借鉴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体验中,会给学生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音乐。
3.多媒体运用
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更好的选择,它使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调动感官器官,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2]庞琳琳.初探我省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09(6).?
[3]陈景来.以人为本优化音乐教学——浅谈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都是艺术的精髓,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锻炼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学习,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对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二、将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1.情感体验式教学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存在差异,在民歌的表现手法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融入传统音乐,首先要从情感出发。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民歌,学生一听就知道属于情歌,所以教师要首先对该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创作时的生活背景和音乐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首歌曲产生兴趣。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会在情感的引导下对音乐的走向进行合理分析。同时,教师也要对民族音乐的唱法进行讲述,在每一个学生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嗓音,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2.感知能力的运用
由于每一个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民族声乐的感知上也出现了多样性,不管是何种感知,都是对美的体验。民族音乐没有对美的限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知去体会民族音乐的美。在欣赏民族音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问题:如民乐的唱法、感情体验、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讨论。在实践、教学、感知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对歌曲的意境和气韵把握之后,要培养学生对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调式等技术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指导,让学生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含义。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进行感知,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3.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教师要能够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和唱法,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音乐课中多一些文化元素和中国本土元素。因此,作为声乐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民乐理论知识非常必要,对民乐的声腔、旋律要有深刻的认识,要能够对不同类的民歌准确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演唱诸多的民歌作品。此外,戏曲作品和说唱音乐也非常重要,如豫剧、京剧、越剧、秦腔、评剧等,都是我国璀璨的曲艺瑰宝。总之,作为声乐教师来说,自己首先要喜欢民族音乐,才能在教学中将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
4.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音响资料必不可少,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成为可能。如在《山路十八弯》的演唱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配合优美的图画衬托出弯曲的山路,保留方言的发音,演绎出山路的美和人民的心境。通过影像资料的使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讲解,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学习演唱的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