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显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虽然好转,但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雇员对就业的信心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8个地区中最低,有3成人表示有失业的忧虑,比去年的同类调查增加5个百分点。
负责调查的励达管理顾问公司在今年3、4月间向全球18个国家及地区共9785名蓝领和白领阶层的雇员进行访问,当中香港及瑞士两地雇员最担心失业,而挪威及瑞典的雇员则最有信心保住职位。全球就业信心以100分为满分,香港的分数为42分。在香港抽样调查的雇员中,近3成表示来年可能会失去工作,比一年前增加5个百分点。
“励达”大中华区业务执行总裁施建勋表示,过去两年失业率高企,加上许多企业不愿加薪,导致雇员士气低落,无论是就业情况或是就业情绪仍然是呆滞不前,因此尽管今年香港经济可能达到5%至6%的增长,但本港雇员忧虑失去饭碗却是世界之最。
来源:人民日报
篇2
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三成
据吉林总队对全省19个县(区、市)16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8.50元,同比增加515.14元,增长2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187.3元,多761.20元,高出34.8%。
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7.97元,同比增加131.57元,增长49.4%,增速提高25.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25.5%。
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2399.35元,同比增加376.85元,增长18.6%,增速同比提高21.0个百分点,对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73.2%。在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2277.78元,增长17.3%;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05.89元,增长66.6%;第二产业现金收入15.68元,下降10.4%。
财产性收入结构性下降。今年一季度,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26.28元,下降26.5%。其中,利息收入人均0.97元,下降3.5%;租金收入人均0.34元,下降79.6%;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人均24.48元,增长15.1%。
转移性收入增速提高。今年一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124.90元,同比增加16.21元,增长14.9%,增速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
影响农民现金收入增减的因素
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占现金收入份额的13.5%,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但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仍较低。
出售农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吉林省是粮食大省,出售农产品收入始终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从出售农业产品中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成为提升吉林省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季度,出售农产品收入1827.67元,增加198.86元,增长12.2%,增速提高13.4个百分点。农民出售粮食综合价格为1.69元/公斤,同比增加0.32元/公斤,增长23.4%,农民仅出售粮食一项人均多收入305元。
牧业价格上涨拉动收入增加。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牧业现金收入人均411.55元,同比增加121.20元,增长41.7%。对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到23.5%。牧业收入增长点主要是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人均为401.56元,增加118.28元,增长41.8%。从出售价格看:每头生猪价格为1972元/头,比上年的1718元/头增加254元,增长14.8%;猪肉价格17.49元/公斤,增加3.31元/公斤,增长23.3%,仅出售猪肉一项农民人均就多收入40元。出售家禽28.53元/只,增长31.7%;鸡肉价格为9.95元/公斤,增长18.6%;蛋类价格7.1元/公斤,增长3.2%。
篇3
鱼儿,杂志记者,27岁,2010年入行,一直没谈恋爱。
鱼儿说,前两年以工作为中心,没考虑个人问题。现在年龄大了,家人催促,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记者是个有挑战性的工作,很难顾家。”鱼儿发现,记者这个职业虽然给人丰富阅历,但生活圈子其实很小。
鱼儿不愿意找同行,一怕成天互相批评稿子,二怕都没法顾家。
鱼儿说,她所在部门十多人,大部分是单身。她说,一定要等到合适的人出现才考虑。
女性眼光有点高
陈小姐,26岁,是一家平面媒体夜班编辑,做了近三年。在朋友眼中,她是个爱读书、爱安静的女孩。凌晨一两点下班后,要看一两个小时书才睡觉。陈小姐说,下午三点上班,一直到次日凌晨。上午11点起床,吃过午饭,又该上班了。周末宅在家收拾屋子,朋友聚会参加不多。“我想找个能让我崇拜的男人,收入至少和我差不多,有共同话题。但,我一直没有遇到这样的人。”陈小姐说。
夜班不适合恋爱
小超,25岁,在一家媒体当夜班编辑已经3年。去年11月,曾和一名女医生交往4个月。小超说,两人因为上班时间错开,工作地点相距较远,一个月难得见几次面,就这样分了手。小超说,凌晨三四点才睡觉,一直要睡到中午十二点,这种状态根本不适合谈恋爱。“有人说,做新闻的人看得多,眼光高,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我希望两人合得来就行。对外表和收入其实没什么要求。”小超说,虽然家人一直在催,但他并不着急。
11月8日是记者节,11日是光棍节。日前,相亲网站珍爱网的《2013中国单身人群“单”点透视》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单身职业调查中,媒体人占据榜首。珍爱网单身职业调查中,媒体人士以4.8%的比例高居单身职业榜首。广告/公关行业以3%比例紧随其后。演艺、出版、影视发行等职业,在单身榜单中也名列前茅。
篇4
Google针对英国旅行者在7月第二周的搜索情况收集了数据,其数据显示,来自手机设备的航班搜索(通过桌面电脑和手机)、住宿搜索和打包度假产品搜索分别占了各自搜索总量的41%、33%和26%。
上述数据表明使用手机设备搜索last-minute旅游产品的数量有所增长,去年同期来自手机设备的航班搜索、住宿搜索和打包度假产品搜索分别占比12%、10%和6%。
Google发现今年第二季度也实现了类似的增长,来自手机设备的last-minute航班搜索和打包度假产品搜索分别占比40%和27%。
该搜索引擎巨头还指出,来自台式电脑的搜索数量有所下降,今年六月来自上述设备的打包度假产品搜索数量同比下降了12%,来自手机设备的搜索数量则增长了177%。
来自台式电脑的航班搜索量同比下降了14%,来自手机设备的搜索数量则增长了211%。
篇5
据北京东城区法院统计,2000年受理离婚案件1321件,其中原告为女性的占65%.对待离婚的问题越来越平和。当“离婚后,一方陷入生活困境”时,81.39%的人选择了“给予经济帮助”或“有限度地一次性给予经济帮助”。
人民网的报道说,东城区妇联对1698名各阶层人士做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占32.69%,女性占67.31%,已婚占89.98%.调查发现,八成人愿意资助前夫或前妻,七成人对婚外情表示容忍。
东城区妇联对婚姻家庭观念的调查表明,北京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对婚姻生活态度更加宽容。
离婚后,不再以子女作为要挟对方的筹码,而是倾向于更多地给子女以关爱,尽可能减少给子女带来伤害。只有2%的人认为没有与未成年子女生活的一方没有探视权。70%的人认为离婚夫妻双方轮流监护子女最好。
篇6
昨天,“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公布北京地区调查结果,结果发现,有93.82%的被调查车辆存在不同程度的车内环境污染。
据介绍,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汽车中,全部检测项目达标的只有52辆。在接受调查的新车中,车内有害物质甲醛超标的达190辆,占被调查新车总数的23.4%,车内苯浓度超标的达610辆之多,占总数的75.1%,而高达81.6%的被调查新车甲苯超标,让人担忧。
通过对从1994年5月至XX年12月之间购置的汽车进行检测后发现,旧车车内环境污染也相当普遍,但与新车相比污染物质浓度较低,在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或有效治理后,可以达到安全标准。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汽车内环境首要污染物质为甲苯,其次为苯、二甲苯和甲醛等,如果这几种车内污染物质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将对驾乘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篇7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
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卢勤说,从她这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经验来看,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的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卢勤说,学生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孩子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但他们尽量用回避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卢勤认为,只有愉悦的沟通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张雨青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而且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经常主动找我说话”。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卢勤建议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对于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篇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前,根本没有社区卫生服务这个名词,我们被叫做门诊部,那个时候我们自力更生,单位挣得多,个人就开得多,也没有哪个部门管我们,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随着医改的推进,我们不仅不用自力更生了,还有人给我们投钱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机遇来了,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很多高学历的医生被分配进来,输入了新鲜血液,我们也鼓足了干劲,准备打拼一场。但不知从哪天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好像成了所有单位的下属机构,今天来一个领导分配活,明天来一个文件分配活儿,如果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也好,但好多与我们的本职工作无关,让我们 ‘白加黑和五加二(白天工作夜晚加班,不仅周一至周五工作,周末两天也加班,被社区医务人员戏称为白加黑和五加二)’都干不完,真的是有点支撑不住了。”王玉杰说。
其实还有很多的社区医务人员都像王玉杰一样,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充满了怨气和不解。调查显示,有89.3%的社区医生认为工作已经不堪重负,且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范畴的占到50%以上。也有78%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现出消极情绪,明确表示,面对干不完的工作,他们只能选择干多少算多少。
谈到社区医务人员为何不堪重负的原因,45.7%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是由于“婆婆多”所致,29.3%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重缺编;还有25%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岗位职责不明确”是主因。
卫生部妇社司社区卫生处处长王斌表示,调查数字虽然不能代表全局,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医务人员的心声。尤其是占被调查者89.3%的社区医务人员的心声,反映出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社区医务人员需要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调查主题:社区医务人员工作现状
调查组织:《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中国社区医师网、医师网
调查对象:社区医务人员
调查时间:2010年5月1日~9月1日
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情况:回收789份,回收率78.9%。来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的问卷695份,约占总数的88%。其中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504份,社区卫生服务站191份。社区医生
345份,护士105份,医技人员215份,药剂人员30
份。来自卫生院51份,约占总数的6.5%。来自农村
卫生室43份,约占总数的5.4%。
89.3%的社区医生表示工作超负荷
以往多数人会认为大医院的患者多,医生非常累,而社区卫生机构患者少,应该非常清闲。但本次调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有89.3%的社区医生表示,“工作超负荷,已经不堪重负”;仅有10.7%的社区医生认为,“工作分配相对合理,在承受范围之内”,见图1。
杨月是山西省太原市屯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她告诉记者,“我已经半年没有休过‘大礼拜’了,每天走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两岁半的小儿子都快不认识我了,想起来就揪心。为了工作,能怎么办呢?我们中心所管辖的固定人口有3万多,但加上流动人口,总量在5万以上。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在2010年底完成所有管辖地区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我们中心在编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只有两名,建一份健康档案至少需要40~50分钟,加上介绍健康档案的用途和花费在路程上的时间,每天一名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最多建档8~10份,365天最多能建立3 650份,这和管理部门要求的数量相差甚远。增加这些工作还可以理解,毕竟这项工作属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范畴。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原来由街道居委会负责的防鼠、防蚁也让我们社区医务人员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中心无论是社区医生,还是社区护士,甚至是药剂师都被征用去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不仅白天要出诊,下了班还要完成其他的工作,真的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指出,社区医生工作超负荷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上涨。以往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认可,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低,不能满足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得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大幅上涨。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并没有随着门诊量的增多而增加,致使社区医生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工作内容增多。以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以基本医疗为主,辅以较少的计生指导工作。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赋予重任,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康复等工作也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增多后,不仅是社区医生,所有的社区医务人员工作量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势头。
50%以上工作不属于职责范畴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6.9%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超出岗位范畴工作量已经达到了50%以上,只有23.1%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超出岗位范畴的工作量在50%以下,社区医务人员超出岗位范畴工作情况调查,见图2。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份子,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门诊量大幅提升,门可罗雀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也开始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其实,我们对职责内的工作量增长是可以接受的,但无限制的职责外工作让我们受不了。”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毅举例说,接种免疫其实不在社区医生的工作职责内,但由于社区中心的防保人员少,为了完成工作,中心便安排医生每天参与接种。其他上级单位派来的活儿也一样,只要一个部门不能完成,就让所有的人员参与,也不管是哪个岗位人员。这不仅占用了医生们正常的工作时间,也占用了他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时间。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爱民指出,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目前仅仅是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供给还存在较大的困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编少人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许多社区医务人员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
“其实,我们也知道应该让社区医务人员各司其责,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有所建树,但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的很缺人。上级主管单位委派的活儿太多,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工作,临时将可用的人员组成团队,去一项一项地完成任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我真的很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只能让社区医务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最后选择逃离。”韩如是说。
78%社区医务人员选择能干多少算多少
面对干不完的工作,很多社区医务人员都显出无奈的表情,甚至有些医务人员被迫选择离岗。调查中,78%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干不完,就能干多少算多少”;也有11.5%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为了完成工作,只能选择应付”;还有10.5%的社区医务人员态度非常坚决地表示,“不干”,见图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必客说,“学习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务人员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责任和道德,只要属于我们工作范围内的职责,我们就是天天不休息,也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但如果工作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我们真的不情愿干,说实话也干不好。真的希望上级管理部门能在派工作任务的时候,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范围和人力物力。”
“目前,国家是按照人头计算为百姓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然后再由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职能部门,根据当地的医疗资源和百姓需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这就要求各级医疗卫生职能部门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居民的需要和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去分配和实施工作,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要时要协助完成。同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考虑到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是否有能力和人力承担这项工作。”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洪伟举例说,上海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早,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相对完善,较多地承担了这座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新疆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相对不完善,这时新疆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就要根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去分配工作,绝对不能效仿发达城市,将太多的工作分给身单力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王斌指出,“不能什么活儿都分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干,要根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量体裁衣,否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最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会变成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的医务人员。”
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报告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比例不到35%,站的比例更低,不到30%,大部分医生的学历为专科及以下(超过60%);从职称方面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低于15%,医生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初级职称者占46.38%,具有中级职称的医生比例不到40%,通过国家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医生只有6.89%。
“这足以说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水平偏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如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每天都扔给社区医务人员很多机械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刻苦专研的时间,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如何才能发展?”郭爱民教授表示。
45.7%社区医务人员认为工作超负荷是“婆婆多”所致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原因造成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其中,45.7%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工作超负荷的主因是管理社区卫生机构的上级部门太多,管的部门多,自然派活儿的部门就多;有29.3%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重缺编是造成工作超负荷的主因;还有25%的社区医务人员指出,岗位职责不明确是主因,见图4。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萍说:“以前,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区卫生局基妇处,后来区政府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我们多了一个‘婆婆’。现在爱卫会、残疾人联合会、街道居委会都给我们派活儿,一下多了好些‘婆婆’。现在同事们都说,谁让人家给你投钱呢!残疾人联合会向我们捐赠了康复设备,同时也派来了很多活儿,但我们单位的康复科医护人员加起来只有3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单位领导只能让其他科室一起跟着干,例如为残疾人体检,帮残疾人做心理健康等工作,现在都压在了我们的头上,真的是让我们无法透气了”。
本次调查也显示,76%的社区医务人员指出,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管理部门在5家以上;仅有24%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管理部门在5家以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单位数量调查,见图5。
王斌表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的现象非常普遍,据了解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部门太多,这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有很大关联。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都是国家所办,有很多是原来的企业医院和大医院门诊部等机构转型而来,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组织机构,所以原来的组织机构也管,其他卫生行政部门也管,甚至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机构也管,便出现了“婆婆多”的问题。“婆婆多”了,下派的工作任务自然也多,很多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问题离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我们不能让原本就人力匮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再流失人才了。”
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中有36.9%的人有离职意愿。其中,78.3%的社区医务人员是因为工作忙、收入低。据统计2007年以来,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中有2 235人离开了本单位,约占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总数的10%。
篇9
目前,这位老人居住在北京的朋友家,老人也与身在美国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其实,如李安首部电影《推手》里所反映的问题,近年来华裔老人在海外生活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频频出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81岁中国老人流落美国机场三天
11月6日,一位81岁中国老太太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登上了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在此之前,老太太只身一人,在美国机场流落了三天。
记者检索发现,当时有美国华人自媒体报道称,这位81岁的中国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早已过世,她自己把女儿带大,支持女儿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其女儿与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但1岁起就交给老人抚养。外孙女12岁时,老人和她跟随女儿来到美国。然而,女儿和前夫离异后,嫁了一个美国人。新女婿对老人很不友好,女儿和美国人组建的新家庭也不欢迎她。
对此,美国达美航空的工作人员D ELTASAM告诉记者,老人持有一张回国机票,称系外孙女用她的钱在网上订购而来,原定起飞日期是美国时间11月13日。但据老人讲,近日,她发现家人已经把房间里的东西基本搬空了,连平时在家的小狗也不在了,她就打电话给外孙女,说我也不想待在家里了,就叫外孙女帮她把机票改签到11月6日。
于是,外孙女叫车于11月3日把她送到机场。然而,患糖尿病而且语言不通的老太太只身一人,在机场熬了三天,当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两夜没有睡觉,两眼红肿。在热心华人旅客和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住进了机场旅店,等待6日起飞的航班。
中美热心人士爱心接力
美国亚特兰大的热心网友DON告诉记者,他当天正好去机场送亲人,遇到了这位中国老太太,就帮忙翻译,想办法联系她的家人,然后向机场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并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婆婆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她做翻译。
前述达美航空工作人员DELTASAM告诉记者,她在听说婆婆的事情之后,一直很担心,得知她还没有吃东西,就带着热汤、面包、水果,从机场赶到婆婆住的酒店。
在老人航班出发当日早上,网友DON接到老人打来的电话,通过电话协助老人在旅馆吃了早餐,并安排了短驳巴士把老人送到亚特兰大机场国际航站楼,之后还联系了达美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老人登机。
在北京,热心的公益人士也做好了安顿这位老婆婆的准备。
最初得知老太太流落美国机场的常州一加爱心社社长王德林告诉记者,他是从在美国认识的一位热心公益人士晴那里,得知了中国有位老太太要从美国飞回国,晴说,“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首先帮助她解决住宿问题。”之后,王德林就多方打听联系上了北京社工王先生,去机场接老太太并提供帮助。
记者联系到去机场接老人的北京社工王先生,他表示自己当时其实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况,但是知道飞机确实起飞了,就在“国际到达”通道举着写有老太太名字的接机牌等待。同时,他还联系了北京朝阳区的全国劳模梁大姐在后方支援,安排好了敬老院为老太太提供住所。
经过将近30小时的旅程,老人顺利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令人欣慰的是,当时有老人一位朋友的亲家杨先生去机场接机,“看到她有熟悉的人照顾她,我也就很放心了。”王先生说自己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告知老人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他。
老人得知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她很意外,非常感激亚特兰大华人还有所有这次帮助她的人。据悉,老人现在暂住在朋友的亲家家里,对方为老人安排了一个单间居住。王先生说,“昨天(12日)听杨先生说,老太太的外孙女给她打电话了,还赔礼道歉了,老太太可高兴了,她希望此事到此为止吧,不要影响外孙女。”同时也嘱咐“这件事到此为止,怕说多了影响到孩子声誉,影响他们工作”。
一加爱心社社长王德林表示,这次的公益爱心活动,“从美国到北京,跨越了半个地球,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去组织,这个过程是很让人感动的”。他表示,社会上很多悲惨的事情其实很让人无奈,如果能让这种爱心和公益的理念得到传播,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相信这个社会得到帮助的人会更多。
新闻背后
10年纽约至少10多起华裔老人自杀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移民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华裔老人为了与海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团聚,便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
有一个说法,“美国是老人的养老天堂”,然而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他们离开大半辈子生活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不会英语、不会开车,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再加上饮食习惯和娱乐生活方式不一样,儿女又时常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时时陪伴照顾。寂寞成了这些老人心里最大的痛,以至于患上抑郁症的也不在少数。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JOYCECHU)做过全美国第一个针对华裔老人心理忧郁与自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2007年迄今,纽约地区至少已发生十多起华裔老人自杀案件,其中有70%的自杀者生前深受忧郁、空虚困扰。
调查还指出,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心里苦闷与忧郁,产生自杀念头及实际自杀率较其他族裔要高。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状。由于家人的冷淡不关心,老人失去自尊,容易产生一了百了的念头。
专家分析
涉及中美养老方式和生活价值观冲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马特教授告诉记者,这名老太太的案例“涉及了中美养老方式和生活价值观的冲突”。在美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和隔代的差异,老少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及价值取向已经两极分化,很难调和,时常导致家庭纠纷,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极端的事情。
而据美国科研领域新兴新闻网站10月26日(当地时间)的一项针对在美华裔老人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老年参与者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内地,他们大部分是跟着子女来到美国,在这里帮忙带孙子孙女。
研究得出,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更愿意和成年子女分开住,他们提到了“不同的习惯、时间安排以及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妨碍到子女”。
篇10
高校教师身体素质现状
身体形态指标 调查显示,河北省的高校教师各年龄段的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种分化尤其在女教师中比较明显。被调查的女教师中,体重偏轻者占39%,体重偏重者占42%,仅有19%的女教师体重与身高是匹配的,身体形态比较匀称。
患病情况 调查显示,在1600名高校教师中有 30.71%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其中女教师占31.14%,男教师占30.38%。慢性疾病患者的比例中存在着年龄差异:50岁以上的教师换慢性疾病的比例最高,达45.24%;40~50岁之间的教师或有慢性疾病的占37.50%;30岁以下教师患慢性疾病的比较少,占10.3%,不过,作为青年教师就患有慢性疾病,应该引起注意。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教师所患慢性疾病以三大类为主,一是呼吸系统疾病,占44.54%;二是消化系统疾病,占40.07%;三是运动器官疾病,占13.20%。
亚健康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爽、检查无病的、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灰色健康等。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中,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因此,应该引起注意。调查显示,仅有28.9%的教师比较关注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50.8%的教师觉得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会对自身的身体起到很大的影响,甚至20.3%的教师认为亚健康是一种常态。这充分说明现在高校教师都不太关注对自身影响比较大的亚健康问题。
让人吃惊地是,被调查的1600名教师中,亚健康的发生率为61.12%,健康的比率占38.88%,几乎占三分之二的高校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体育锻炼情况 参加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其是否健康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对1600名教师的调查中,每周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少,仅有10.1%的青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30~40岁之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是每周一两次,每次半个小时;40~50岁之间的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是3或4次,每次半小时以上,1小时以下;50~60岁的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大概是每周七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越是年轻的教师越不注意锻炼身体,可能抱有“我比较年轻,不用锻炼,身体也很健康的心理。”而年长者都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可能与其在年龄增长以后,身体出现病状有关。年轻教师对身体健康的这种认识应该改变,不爱运动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和改善。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另一个对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良好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中发现,8.6%的教师不吃早餐,13.5%的教师偶尔吃早餐,尽管几乎全部教师(占92%)认为不吃早餐对身体不好,但仍有相当部分教师不吃早餐。
调查显示,21%的教师三餐饮食不太规律,10%的教师三餐饮食基本没有什么规律。另外,对于高校教师正常休息的调查显示,67.1%的教师都会熬夜,有的甚至经常熬夜。这种饮食和作息都不科学的习惯对教师的身体已经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很多教师的慢性疾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高校教师对此应予以重视。
加强教师身体素质的对策
河北省的高校教师现状基本上反映了全国高校教师的一个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或教师自身的注意。相关部门应该为高校教师减压减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注意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
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每天要注意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人所需的营养素主要来源于食物,而各类食物中的营养素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均衡营养必需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即平衡膳食,才能维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合理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顺应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使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相对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应占据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它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睡眠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过程。
积极乐观、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保健最主要的措施。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要善于调节,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面临问题和困难,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及时调整情绪,使自己尽快摆脱恶劣情绪,尽快恢复积极乐观和自信。据询问、观察百岁以上的健康老人,个个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具有特别好的心态,处事不惊,心态平和,可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最好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