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性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性教育

篇1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XIA Huifang1,2.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18, Guizhou,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uizhou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Guiyang 55001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survey among 300 college students in a normal university with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was conduct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Results: 75.7% of college students paid very little or no attention to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Conclusion: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167;G656【文献标志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性信息的冲击,导致性观念的思想较开放。另外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的解除,大学生的两性性健康问题、性心理、性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的性观念的开放思想与自身的社会阅历尚浅形成的一种矛盾也越来越危险[1-9],尤其是对师范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不但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恋爱关系、性与优生、婚姻与家庭等问题的正确处理,而且对师范生将来的教师岗位能否胜任辅导他们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性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中国职前教师教育试点项目,项目要求师范类的学生必须修学合格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资格[10-15]。

大学生正值性器官、性生理迅速发育较成熟,而性的身心需求与性心理未完全成熟的矛盾时期。因此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处理好两性之间的身体性健康问题,性心理、性道德与法律等性健康知识指导教育。为了更好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在全校范围进行一次在校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情况调研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于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对贵州某师范高校全校300名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就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各种相关性知识开课内容的兴趣、开课方式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某师范高校生物、旅游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化学、档案学、英语、汉语言文学、舞蹈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等二十多种专业的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300名,男女各半。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选择性问卷。对在读大学生进行不记名、答毕当场收回的方式。对300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合格的问卷为280份,合格率93.3%。合格的280份合格问卷学生中,男女比例为1∶1。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关注情况

贵州某师范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关注情况如表1显示,对性健康知识关注很少、一无所知的人数共占75.7%,仅24.3%的学生对性健康知识较为关注,尤其是非常关注性健康知识的人为0%。

2.2在校大学生学生对性健康知识了解的状况

贵州某师范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如表2显示,对性心理、性安全、障碍、性解剖生理知识不了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96.8%、93.1%、92.5%、86.4%。性健康知识较了解率与了解率之和中最低的为性心理,仅仅为3.2%。

2.3性知识主要来源途径

调查表3显示贵州某师范高校大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占37.5%,排第二位的是书刊27.5%,排第三位的是学校正规教育26.4%,排最后的是家庭教育8.6%。

3对策

篇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的性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随便,不仅仅会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同时也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形成阻碍。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性的健康。而拥有性健康的前提,就是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基于此,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意义;问题;策略

婚前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其感染性病或发生意外怀孕。高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用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掌控。能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高度负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避婚前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适度的的性道德教育非常关键。而如何构建完善的性道德教育体系呢?这是本文重点探究的课题。

1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性道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自身正确了解,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性成熟期不能等待,春期经历不可重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旦缺失了性的教育,而造成失误,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遗憾,甚至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而高校的性道德教育,即能使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婚姻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同时,还能使大学生抵御艾滋病以及性病侵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夯实基础。其次,开展性道德教育,还能使目前高校教育中不正常的现象得到改观,丰富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使性道德教育的效能进一步提高。从实践上,对性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关于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得到解决。通过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高校性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2高校大学生性道德现状

我国关于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较晚,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门没有对性教育工作有效和真正的实施。一些学校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而对大学生性道德需求和性健康漠不关心。关于性的问题,多数教师忌讳莫深,甚至不能坦然的将性教育搬进课堂。导致大学生婚前的泛滥和性道德的缺失。笔者通过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项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3的大学生,认同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有31.1%的学生不单单认为性自由和性解放标志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还完全接受这种观念;有21.99%的学生主张可以理解认同婚前。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是相爱,勿须指责”。分析上面的这组调查数据,说明在大学生中性观念的淡漠,以及学校性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尽管各大高校开始纷纷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但因为目前我国缺失关于健康教育的专用教材,尤其是关于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使大学生无法获取相关的性道德规范和信息。而为了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是通过报刊书籍、甚至网络和观看黄等非正规渠道。这样所接受的性观念是不文明的、性知识也是不科学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如言情片的情节诱惑和等,对大学生的和性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终造成的失控和性观念的困惑,对学校的稳定以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危害。

3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素质对个人的成才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校中拓展性道德教育途径和实施正确的性道德教育方法,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对高校性道德教育特征正确认识

性道德教育涵盖众多学科,涉及各个领域,其宗旨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将危险因素的影响消除,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作为性道德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依赖自身的主动性来成长。因此,必须在尊重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施性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高度重视,将其主体意识唤醒。促进其人生健康发展。

(2)全体性。

性道德教育的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普遍性性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每一个人都在原有道德基础上进步和发展。

(3)社会性。

社会环境的变迁,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生性道德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责任,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和协作。

3.2对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进行构建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继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大胆吸收,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大学生应学会对各种性道德价值观的辨析,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在与异往时,能正确的运用性道德规范,对性冲动行为进行控制。并依据社会的道德判断性道德规范。其次,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责任感,能接受性道德法制教育,清楚性生活的道德底线,就是合法性。而无论是婚外性关系,还是婚前,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需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同时,高校还要搭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高校应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使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增强。通过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的搭建,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缓解和疏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和科学的结合。最后,还可借助新媒体网络力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网上心理咨询,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发挥合力作用,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通力协作,采用各种立体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性道德教育,加强性道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网络、广播和刊物等,开展正面和积极的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崭新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对性道德教育全面接受,并潜移默化的受到性道德知识的影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综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对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增设。向大学生传授各种生活技巧、恋爱法则规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性犯罪、同居和婚前等,都会危及人体健康,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帮助其在恋爱的过程中,对两往礼仪进行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努力使两往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在性关系发生后,能正确的应对和有效处理。

4结语

性道德教育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使其性道德素质水平提升,能真正的珍爱生命、尊重异性,具有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性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作者:吴丽敏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则[J].中国性科学,2005.

[2]戴玲,李胜联,李峥,张芮峰.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

[3]刘震祺,余晓莹,王椰.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贵州省大学生为例[J].中国性科学,2011.

[4]李胜联,戴玲.性道德教育对专科学生性道德观念影响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6.

[5]张勤国,赵汉芬.高职大学生性知识与性道德教育前后比较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02).

[6]周湘梅,肖海艳.“五四”后期周建人性道德思想对当代高校性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

篇3

【关键词】 [CX2]地方高校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由于得到了明智的教育者的认同,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笔者所在的学院成为《四川省学校性健康教育推行计划》项目的首批参与学校,笔者也于2007年3月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带进课堂。为了更好地摸索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能有的放矢、注重成效,笔者在课前课后分别作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本次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年级(尽管学院规定只是一、二年级选课,可是实际上仍然有三、四年级的学生旁听)、学历层次(学院的专科和本科),故调查样本虽小,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院学生的性现状。课前调查125人,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其中男生29份,占23.6%;女生94份,占76.4%。课后调查127人,收回有效问卷125份,其中男生33份,占26.4%;女生92份,占73.6%。

1.2 方 法

使用《四川省学校性健康教育推行计划》课题组编制的课前、课后问卷,进行无记名测试,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当场独立完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然后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希望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占71.5%,为了积学分占8.9%,出于好奇占8.1%,看到其他同学选自己也选的占3.3%,而课后调查上述四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83.2%、8.0%、5.6%和2.4%。可见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调查同学们选修该课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了解全面的性知识占69.1%,如何解决性失控和性道德的冲突占12.2%,如何减轻婚前的压力占11.5%,如何控制性冲动占9.3%,怎样面对异性的求爱和要求占7.9%。而课后上述几个方面分别是83.2%、7.2%、4.0%、3.2%、2.4%。

“你认为性健康教育课是否解决了你的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课后调查结果:回答“是”的占65.6%,回答“否”的占30.4%,有4.0%的没回答。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解决了他们在两往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

2.2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

课后调查显示: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依次是:有一定影响占60.0%,非常大的占20.8%,影响不大的占16.8%,没影响的占2.4%;认为对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最有影响的性教育内容(限选三项)依次是:性道德和性法律占69.6%,性婚恋价值观占52.0%,占37.6%,性文化占33.6%,性形象占32.8%,性生理占32.0%,性心理占20.0%。

2.3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规范的影响

据课后调查,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规范的影响依次是:影响非常大,更能约束自己的占48.0%;影响不大,但时时会想起老师的教诲占30.4%;课堂上触动大,现实中难以奏效占16.0%;没影响,仍如以往占5.6%。

2.4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婚前、婚外认识的影响

对于婚前,在课前调查中,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以及双方的婚姻选择权,应反对”的占4.9%,课后调查显示:“应反对”的占16.8%,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对于婚外,据课前调查,认为婚外“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应依法制裁”占61.0%,而课后占76.8%,上升了近1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对婚前、婚外的正确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5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贞洁观的影响

认为贞洁“对男女双方都至关重要”,在课前调查中男生占34.5%,女生占46.8%;课后男、女生分别占48.9%、70.7%,课后对贞洁的正确认识男生上升了14.4%,女生上升了23.9%,就全体学生而言课前、课后调查分别是44.7%、64.8%,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这就显示出在选修课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贞洁的正确认识都明显高于课前。

2.6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性文化素质的影响

据课后调查显示:有43.2%的人认为性健康教育课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认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性文化素质的主要影响(可选三项)”依次是:增强了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占66.4%),把握了性生理性心理健康的常识(占65.6%),有效帮助了用文明和健康的方式建立异性友谊和爱情(占37.6%),懂得了科学的性概念(占32.0%),知道了怎样塑造大学生的文明性形象(占31.2%),认识到了接受性教育的重要(占28.8%),除此之外,主要影响还有懂得了用性的社会属性约束性的自然属性占14.4%,了解了婚姻生活的基本常识(占18.4%)和人类性文化的文明历史(占8.8%)。

2.7 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总体评价

庆幸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性教育(40.8%),了解了系统的性知识故收效很大(25.6%),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但收效不大(30.4%),将对自己一生的“”产生极大的影响(3.2%)

3 讨论与交流

3.1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有76.8%的人认为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有19.2%的人认为“就像现在这样开成公共选修课”,这第一项高于其他学者比如王进鑫的66.8%[1],刘木清的55.3%[2],方华的25.3%[3],也高于殷雪芬的71.4%[4],说明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同时也说明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性知识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大力开展性健康教育,应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大学生接受高层次性教育的最佳场所。

3.2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3.2.1 性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自我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后有43.2%的同学认同性健康教育课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次调查还显示:在塑造大学生的性形象方面,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应把“培养更具内涵的文化素质、举止谈吐优雅”作为自己性形象塑造的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与胡珍[5]教授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就让大学生找到了塑造完美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性健康教育也教会了大学生缓解和调控自己和性冲动的方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将的强烈能量转移到学习、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等活动中去,通过有意识的各种学习、工作和文娱活动,以及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等合理途径来陶冶个人性情和高尚情操。因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自我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3.2.2 性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择偶、获得终身幸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在性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说明: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增强了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把握了性生理性心理健康的常识,有效帮助了大学生用文明和健康的方式建立异性友谊和爱情,同时调查表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应把“事业心、感情和性格脾气”作为自己择偶标准的必备选项,这也与胡珍[6]教授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就有助于避免大学生为了追求单纯爱情而误入歧途,从而有利于他们事业和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今后对下一代的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安定。

3.3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3.1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从本次调查来看,性健康教育也不是那么称心如意的,还有缺憾以及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仍有30.4%的同学认为性健康教育课没解决在两往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也有16%的同学否认“性健康教育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有40.8%的同学“说不清楚”;仍有16.8%的同学认为性健康教育对自己的性观念影响不大,有2.4%的同学认为没影响;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有30.4%的同学对这门课的评价是:“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但收获不大”。这就充分说明:要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更好的成效,今后还应该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部分同学对该课抱有较高的希望,我们还须改进和完善教学,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求。

3.3.2 需要加强难点问题的研究性健康教育的两大重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性法律教育)中,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普及较为容易,而企图改变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进而减少或杜绝婚前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简单甚至是不可能的。进行性健康教育怎样指导大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性道德、性法律观,怎样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始终要作为一个难点来认真研究。

3.3.3 制约性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于师资的欠缺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习态度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师资的培养和专门的训练。尽管高校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很高,但是在“性科学的研究和自身的性情”方面能胜任大学生性教育的教师很少[7],地方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能胜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教师更少。尽管从2004年起,胡珍教授就承担了四川省卫生厅继续教育改革项目“四川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及师资培训”,对省内部分高校及中学性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但仍然不能满足师资队伍在更大范围的需要。这需要社会以及各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庞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7 王进鑫,柴继贵,胡珍.大学生性教育实效性的总体评价[J].中国性科学,2004,13(6):1-4.

2 刘木清,李晓波等.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55-2156.

3 方华,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性知识需求与性知识来源[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63.

4 殷雪芬.在大学中设置性教育必修课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533.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8-02

近十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的。1997年北大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中国矿大的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2013年3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向室友投毒并致其死亡;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一类学生即有一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2%左右。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凸显,国家也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也都成立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不少学校存在用活动代替教育,用单一讲座代替课堂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搞“一刀切”,忽视年级间的心理差异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教学内容单一,无系统,不规范,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面的教育规划,无主次,无重点,无层次,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适应、成长成才、择业交友等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过于单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格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心理的动态变化,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一年级是人生的转折期,也是人生的一道新的起跑线。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现和暴露在大学,根子却在中学,甚至小学。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小学生青春发育期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被应考这个“中心”任务所掩盖。由于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锻炼,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解决,到了大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挑战,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是对中学和高等学校的两个不同教育层次,都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来,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层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至四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一年级的适应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有效地处理和控制一年级出现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不仅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高年级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二层次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他们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建立了新的心理平衡,但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不断地做出抉择,这一时期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是每个人按自身独特方式塑造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意志力,挖掘潜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学生关注的学业问题、恋爱交友问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要着力构建教室、宿舍、校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进教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的学科教学紧密联结起来,不断化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不单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也将是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建立起一支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专职咨询队伍,以宿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朋辈咨询的优势,宿舍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安慰,降低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效,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生活当中各种难以应对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要充分发挥各种大学生社团、群众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氛围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广泛交友与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次为毕业生。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进行求职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正确认识职业特点,树立自信心,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以开设就业心理活动课或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广泛开展心理潜能训练,挖掘职业潜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同时进行适应性教育以利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个别辅导与团体训练相结合。一方面针对个别大学生,如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实现专业化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期。

三、加强层次性教育要关注的几点

1.处理好普遍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不能因为层次性、特殊性教育而削弱,层次性教育也不能替代普遍性教育。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态,通过普遍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针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教育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处理好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普遍性教育与特殊性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普遍性教育为特殊性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殊性教育能更好地巩固普遍性教育的成果。

2.层次性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不能绝对化。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要看到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相对其他层次而言的,不是固化的、绝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其后两个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而第三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是前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升华。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并随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时,如近期出现的系列校园室友投毒、刺杀等恶性事件,各层次的重点都应是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因而层次性的教育应是具有强大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教育。

3.在每一层次的教育内容上,还要注重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普遍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每层次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山东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为例,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情绪体验高于男生,总分也明显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思维特点、应对方式有关系,女性的思维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思维狭窄,而男生的思维相对理性一些、豁达一些,更注重事物的大方向、善于变通不固执,这决定了女生的心理负荷要大于男生。另一方面,我校以理工科为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动手实际操做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得女生在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造成了她们对未来的焦虑、不安。这就决定了在开展新生大学适应教育时,要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分别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针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教育,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问题的积聚和爆发,必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抓重点、抓关键、分层次、有系统地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

[2]宋敏.教室、宿舍、校园──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

[3]付玉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7).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5]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2006-10.

[6]黄粦,李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考察──由马加爵杀人案想到的[J].财经科学,2004,(增刊):217.

篇5

关键词: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5-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飞速发展,人们的性观念在性解放思潮和大量不良性信息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在高职女大学生当中出现了性观念开放,性道德缺失,婚前、未婚怀孕者增多等现象。基于高校当前的性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就如何对在校女大学生开展性安全教育,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高校和高校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开展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性安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培养。有效开展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使她们掌握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有关性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理智地处理个人情感生活,形成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问题上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培养。

2.性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为女大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性道德,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反映学校的整体素质和学生道德水平,所以,性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性安全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造成艾滋病在大学群体中传播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性道德和性法律意识的缺失,也必将对幸福的家庭带来危害。安全的不仅是远离艾滋病、性病、性犯罪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人文明素质提高的表现。性安全教育对整个国民性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性安全水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关于目前女大学生在性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性知识匮乏,获取渠道不当。当今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非常缺乏,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性知识的调查发现:16.7%的女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性知识;46.5%的女大学生不知道性病是怎么回事;58.2%的女大学生不知道避孕的基本方法。同时调查还发现:女大学生获取的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杂志、图书、小报、网络、同学等途径。正是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通过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取的性知识,是女大学生出现性无知,性认知混乱的状态,带来很多心理困扰,比如:有些女大学生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不知避孕,有的怀孕了不知道如何处理。

2.观淡漠,性观念开放。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飞速发展,人们的性观念在性解放思潮和大量不良性信息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调查显示,现代女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57.9%的学生赞成婚前或持无所谓的态度,10.9%的女大学生有过婚前。赞成大学同居的占28.4%,顺其自然的占57.6%,表示明确反对的只占13.5%。加上防护知识的缺乏,未婚增多必然导致非意愿妊娠增加,药流、人流术比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3.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处于生理发展迅速的青年,性的渴求非常强烈。有些女大学生对婚前持认可和宽容态度,导致同居人数逐年上涨,婚前坠胎人数也不断增加。有些女大学生遇到性骚扰,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也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还有的女大学生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不知道如何采取避孕措施,以为流产也是一种避孕措施;怀孕后又不知道到正规医院去处理,而是到小诊所去做流产,导致妇科炎症或性病的发生。

4.性道德缺失,性法律意识缺位。随着拜金主义的盛行,就业压力的增大,有的女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不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如傍大款,当第三者,到娱乐场所坐台等行为,尽管是个别的,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关于加强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要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关于性安全教育,国内外教育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仅仅传授性知识是不够的,要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构建。(1)性生理教育:性生理知识是关于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的知识。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性心理教育:是研究人在中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使当代大学生揭开性神秘的面纱改变性蒙昧状态,并采取适当方式释放性心理能量,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3)性道德教育:主要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她们认识到当前社会的性道德法律,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性法制教育:包括性法律知识普及和性法律意识强化两部分。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中对有关性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在中有法可依。(5)避孕知识与性疾病知识的教育:在女大学生中进行避孕和安全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了解避孕的方法和措施,避免怀孕或一旦怀孕后知道如何及时补救及处理;进行性病与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自身和后代的危害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是集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女大学生的性安全教育网络。(1)充分发挥性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保证。(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辅助引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课,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性道德观,进而增强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3)采用多种形式,针对女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进行性生殖健康知识的传授,如聘请生殖健康方面的医学专家进行讲座。(4)学校还可以与医疗机构配合,定期开展性生殖健康咨询门诊;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老师的作用,解决女大学生的性生殖健康的防治和心理问题。(5)建立同伴教育体系。同伴教育一般是指具有相同性别年龄,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培训,建立辅导员、学生会女生干部、宿舍长等同伴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开展。(6)要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媒体、网络的配合,共同关心、爱护女大学生,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端正性态度,自觉规范个人。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有效途径,开展以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为基础,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她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提高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英.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01).

篇6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inter-subjectivity" Vision

LIU Lingyan

(Publ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inter-subjectivity" to analys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benefit for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ducation on the past, as well as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ory and 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gain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对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离不开这一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正确认识这两者关系需要有一定的哲学方法的指导。在当代,哲学的研究重心从研究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哲学转向研究交往与对话的主体间性哲学。因此,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也应该有新的视角,即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来看师生关系,有利于克服以往教育上的弊端,同样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行动上的转变,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主体间性:还原对师生关系正确认识的新视角

1.1 什么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胡塞尔针对人们对他的现象学理论的批评,同时也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提出了“主体间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我、你、他或者我们、你们、他们不仅相对于物质世界是主体,而且无论作为认识者还是认识对象也都是主体,你和他虽然是对象,但也是主体。总的来说,他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与人的共生性,使主体这个概念由单数的我变成复数的我们。后来,列维纳斯在老师胡塞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从伦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主体间性”的含义。

而马克思则是在教育实践中理解主体间性,认为它是一种交往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真正的人,并且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

由上述可见,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者,主体间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交互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主体间性”作如下界定: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影响。

1.2 主体间性:对师生关系正确认识的新视角

主体间性,即强调相互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既是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是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教师在认识和指导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这种主体间性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体现为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关系,体现为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体现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深度沟通。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和我与你的对话,训练和控制是心灵的阻隔,如果把教育当作训练,人就成为单纯的客体。这里强调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性人格的教育。同时,主体间性教育与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根本一致的。

当然,主体间性教育并非是对以前主体性教育的否定或者说是对立,承认和尊重并且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教育的前提,也是其最终目的。因为主体性教育尊重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要求较传统教育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对教师的主体性则是更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自身得到不断发展。而主体间性教育观点的提出则是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作了补充和深化,它更强调师生(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51页)间互动,认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和完善都在相互交往中完成。因此,它是在继承主体性基础上深化了自由平等交往的内涵。

2 在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上述对主体间性教育的分析,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对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始终树立人格平等交往的理念。我们现在所说的树立人格平等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术方面或许高于学生,但这只是暂时的,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道德上的优越者。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讲,要求学生也能正确处理与教师的关系。主体性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种教育的主体性来源于主客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这样的主体性缺乏自在的向度,而使受教育者没有养成自我反思的品质,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狭隘、自私、封闭的心理,越强调主体性,越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因此,对于学生,他们也应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应认为教师的教育是理所应当,自己拥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权利,对于教师提出的批评意见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采用对话交流的教育模式,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性途径。欧美新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马丁?布伯以其著名的“对话哲学”在欧美思想界享誉很高的威望,他提出了“对话教育”的思想。对话教育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而是平等、开放、对话式的。我们说大学中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师生彼此间的精神交流,大学中对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有课堂两个小时的时间,与初高中相比,大学里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对话时间明显少了,教师为了赶班车,学生也没有很好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采用对话交流为主的教育方式,就是要一改以往的大学中的教育,通过对话,教师将自己的关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来自教师的关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全面发展自己。

构建和谐的师生主体间性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师生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在林.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

[3]冯建军.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教育发展研究,2006.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化教育

一、中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现状

21世纪的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工作岗位更需要有个性的人才来点缀我们的世界。但现在学院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而个性化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离开综合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1、学院式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主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高等教育中提出,大学生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并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适应性、质量、针对性。在高等教育中,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素质、人文精神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社交礼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这些教育在,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培养大学生要有基本理论知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高等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石,而学校往往是通过课程内设置,增加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改革来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最近几年,对理工科学生大量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在招博士生是,要求他们会背《道德经》、《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同时给文科学生开设自然学科方面的内容,艺术类开设了许多综合知识的课程,通过对学生的综和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院式的综合教育还停留在先前的灌输式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反感填鸭式教育模式、学校的文化底蕴、教育理念、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生专业的偏好,学校先前综合教育措施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个性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传承我国文化传统,而是开发学生潜力、发展学生个性、活跃大学生思想、激励大学生去创造新的社会生活的开创性事业。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依然沿袭着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教育模式,虽然学院式综合教育大量入驻校园,但淡薄意识和观念的灌输及培养,忽视或抑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大学阶段的教育已没有多少升学压力的要求,应该能够给予大学生个性发展以更大空间,但在这方面我们做的显然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如今我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许多大学生正常发展,使他们无法利用自己的擅长学识在社会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此时的大学已成为他们逃避社会的避风的港湾。

二、现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校教育飞速发展已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反思大学教育是什么时,在这些诸多问题中,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问题已浮现在社会面前,在这些问题中,我找出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社团基本价值的移位

大学生社团是放飞学生心灵,展现自我个性的最佳场所,而学校的社团在这方面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积极有效的作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文学周、知识竞赛、歌手大赛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大学生社团的学生都有同样的遭遇,社团活动只是大学生头脑发热一时之趣,虽然气氛热闹,经费不少,然而有思想水准、有良知与自由情怀的作品少之又少。校园文学充斥着风花雪月、无病之作,远离社会与人民。而这些活动往往又是极端功利的,参加者、积极者可能会在各种评奖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分数,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到处弥漫的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与行为:把公益行为、政治选择、价值认同等自我选择的真实性彻底抛弃,完全背离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个好的初衷。

2、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

与过去的传统知识女性相比,今天的女大学生思想开放,具有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发展迅速,可这只是一些表面现象,这些只属于那些出生于富有家庭、相貌气质俱佳的少数女生,而绝大多数女生没有逃离传统的社会性性别歧视,如今社会常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这群女大学生,而网上关于女大学生的论战也是波澜壮阔。广东省一次盛大的富豪相亲活动,18个据说很有钱的人居然吸引了五万女性踊跃报名,其中多数是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与此同时,有女大学生网上发帖宣布宁嫁老富翁也不嫁男同学引起广泛争议,此前在一项针对女大学生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声称自己更喜欢富翁的儿子――愿意嫁富二代,主要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这是一种令人刺痛的真实,远比虚假的崇高可贵。其实整个社会都有一条隐形的以男性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工作;无论是从教育培养、管理制度上还是从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都是由男性决定并为男,女性的个性特点和需要常常被忽略,而因此扭曲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3、校园文化气氛的扼杀

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大学最乐于称道之处,各大学都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入手,并且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而如今大学校园弥漫着道德虚无与价值迷失,随着高校新生入学季的到来,新生的入学装备也在以“几何级”速度飙升,电脑、手机、相机“三大件”已被认为只是“刚性需求”,汽车甚至股票、房子这样的“入学新三大件”成为新流行。在校生往往吧学校当成社会压力的安乐窝,他们不去图书馆,不去上课,不去参加社会活动网络游戏成为是学生的共同话语,把学校当成了游戏的天堂,他们认为个性的发展,就是在游戏中能拿到第一,这才是他们的大学生个性化观,这种观念的意识和缺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被扼杀的一种现象。我们大学有雄伟的高楼,有宽阔的街道,有美丽的花园,可谓我们校园物质文化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我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以俨然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

三、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个性化培养,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的教育状况、性格、兴趣爱好等个人状况,实施适合个人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应先认清培养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个性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民族的灵魂,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指南针,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创新人才数量不多,创新成果不多,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失、学生个性化方案培养的严重不足有关,而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作为催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在个体创造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施个性化教育,必然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有着巨大推动作用。面对个性、潜能、优势和职业生涯愿望不同的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创业指导,无疑会促进他们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是十分重要的。

2.培养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国大学教育一直停留在一元式的教育模式,以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样的教育内容来塑造统一规格的人才,为发展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就必须摒弃这一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切实的制定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方案。

(1)厘清个性化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区别

大学为我们提供综合素质教育,而大学生个性教育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同时个性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只有认清他们的区别,才能客观的认识到个性化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在上文中详细的论述,了解到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颗苹果树,个性化教育就是这颗苹果树上的苹果,是大学教育收获的果实。所以,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不能偏离综合素质教育,而综合素质教育不应束缚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2)重视培养个性化方法和技能的实践操作

这一教育特征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并适用于各种传统和新型教育方法中。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与社会功效如上所述并且肯定是有不及而无过之。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才需求,如果没有基本的培养方法和技能的实践操作怎么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呢?这种教育的方法、结构、特点、教育模式、制度建设,仍然有许多停留在探讨阶段。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综合素质教育等类似课程中,还是在个性教育培训的相关的讲座中,本特征皆是最突出和最明显的。

(3)学校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制定详细的方案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来自学校,大学有义务为大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发展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应注重于教师、学生和校方角力。对于学生来说,有不同的专长、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对他们来说就应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课程、选修、教学实验和实践。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对学生就应区别对待,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在此反映。校方也应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为学生个性化教学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这不仅能避免质量上的失控和可能造成质量评价的不公。

篇8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学习;教学;交流

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懈探索,探究性学习已经被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而被广泛接纳,并受到日益强烈的关注。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效课堂交流是师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很好的发挥交流的技能与技巧,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快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掌握课堂交流技能与技巧,提高教学水平,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中师生交流应具备的条件

课堂交流是教师把教学信息编码成易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接收、解码所收到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师再根据反馈信息继续传递新的信息或调整原来的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包括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活动信息的传递与转换、教师期望的传达等方面的因素。

(一)备课时搞好课堂交流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与心理互换,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及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种种手段与措施,安排好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符号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教学效果有充分的估计,课堂教学中就能恰当运用课堂交流的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掌握课堂言语交流的本领

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作用语,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学口语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言语交流的进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首先应拥有组织言语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应懂得言语交流的策略,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运用启发教学法、谈话法、愉快教学法。

(三)掌握非言语交流的本领

态势语是通过体态、手势、眼神等方式来传情达息的一种言语辅助形式,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教学过程中,态势语运用得体、自然、协调可以使教学语言表述更为准确、生动、感人。

人与人交往必须持真诚的态度。教育学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先把学生当作人,再把他们当作学生。课堂教学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该怎样、必须怎样。在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持认真的态度,真诚、耐心、虚心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热情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案例及分析

(一)“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

(1)提问导入。

(2)讨论假设。

(3)设计方案。师: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听说的知识做出猜测是否正确呢?若这些因素对酶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呢?大家还要进一步找出证据来加以证明。(将全班同学分组,分小组设计方案,教师板书课题,巡查,了解情况。)

师: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预测现象等,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以探究酸碱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为例)

生1:我们这一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探索酸碱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选择的试剂是淀粉、淀粉酶和碘液。实验过程中控制不同的酸碱度,选择盐酸溶液、蒸馏水和NaOH溶液和三种不同酸碱度来比较说明。

师:大家对他的方案如何评价?

生2:我同意他的方式,原理很清楚,步骤安排合理,同时还注意了只控制1个变量。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方案?

生3:刚才某同学用碘液来检验反应物淀粉是否还存在,我们小组所设计的方案是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后这种还原性糖的存在情况,同样用它控制酸碱度不同来研究酶所受到的影响情况,前面3个步骤相同,第4步是各加等量斐林试剂1mL并加热,再观察现象 。

师:补充得很好。同学们都很不错,想到了很多方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4)实验探究。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各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5)汇报交流。师:现在请大家把各自的研究情况和收获汇报一下。(让学生把研究记录单在投影仪上展示,进行汇报交流。)

生4:我们组研究的是不同酸碱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斐林试剂检验淀粉是否被分解产生麦芽糖了,实验现象与预测结果一样,说明不同的酸碱度对淀粉酶活性有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7左右。

(6)得出结论。在探究影响淀粉酶的活性条件中,通过实验可以证明过酸或过碱,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

(二)“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案例分析

在教学“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以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设计的方法去做实验,那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有时有些设想和尝试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通过对有效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分析,可见课堂交流时贵在自然融洽建立互动关系的过程,教学过程所要求的交流技能,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交流的技能,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2] 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6;2001(5):27~31

[3] 邓建萍.师范学生有效课堂交流技能的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59~61

篇9

关键词:兴趣;互动性;教学方法;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47-02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与世界的接轨,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越来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英语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学生,英语更是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因此,把英语学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大学生,要面临以后找工作的压力以及自身英语能力的要求,提高英语能力更加刻不容缓。但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不重视英语,课堂老师仍然全堂灌输,学生反应不积极,对英语学校没有任何兴趣。根据教育部所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是:要从培养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到了使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班容量大,授课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方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而并不主动参与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是目前广大英语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的理论上来讲,英语教学就是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其学习英语的动机,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才能真正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1.通过英语文化导入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一直都未被重视,英语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最多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与英美人交往时,经常会引起对方的误会,发生不必要的误解。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讲,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这里的知识素养,不仅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也要对英语文化、英语文学等等知识全面熟悉;另一方面,也要教会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的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电影在教学中的使用。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从英语的文化和背景下手,让学生不仅去学习英语,更要对英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因素进行了解。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去听、去思考。在这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根据笔者的教学发现,通过多媒体方式的使用,将原版电影适当引入课堂,加以利用,可以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英语原版电影,既有生活化的英语又有书面化的正式的英语表达,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可以使学生们快速记忆英语各种表达方式和一些俚语,并能掌握很枯燥的一些句型以及语法点。英语原版电影教学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英语单词和句型会在不知不觉中印入学生的脑海。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就能找出诸如strike a match,make a fool out of me,get the drift,the fate of family lies in your pows,sign in,heed my word等等多种表达,再加上好多词汇和经典句型,学生在看电影的时候,既可以放松自己,又可以快速记住这些词汇,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指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以及学生作为个体的参与的紧密结合,既要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又要把教学过

程看做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准备一节英语课,要充分准备详尽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活动,比如学生感兴趣的励志美文背诵、相互交流学习经历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并提高其学习兴趣。

若能合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活动,那将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互动以及交流机会,使大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英语并且交流沟通的最佳场所。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听、模仿、口语练习,逐渐形成语言习惯,而教师则是学生交流和沟通的主导中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具体操作上,可在课堂导入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安排学生做role play或者利用多媒体对英美文化的某一方面,比如西方婚姻与中国的不同、西方艺术、流行文化、西方礼仪等,做一个presentation,要求学生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等方式,把自己组的teamwork完成好。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促进了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不仅练习了英语,也了解了文化,还能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任务,常见的课堂活动有:(1)复述课文。讲完课文后,提问课文的topic,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且把课文重要的单词、短语、句子结构以及课文关键词语写在课件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复述课文,进行比赛。(2)课文理解。讲完课文,关于课文主要意义理解的问题可显示在屏幕上,要求大家用快速问答的方式,回答出对于课文的理解,这一步骤主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角色扮演。根据具体课文,可以选取有意思的故事,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做成role-play的形式,这种课堂活动一般要求学生事先准备。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关键。要创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自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三、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一定要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认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的高效的英语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生转型期 大学英语 连贯性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从大学新生转型期看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教育连贯性研究”(编号:13YJA74008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2-02

一、新生转型期英语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还处在高中-大学的转型适应期,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活动较复杂、动态的时期,复杂的情绪变化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大一新生英语教学中,作者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方法,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和节奏,更谈不上课后的自主学习。由于教育体制、地区差距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衔接不顺畅、不连贯的现象,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都造成一定阻碍。根据作者对大学新生入学半年的调查显示,高中-大学衔接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新生的适应方面。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新生表示喜欢英语,几乎都明白英语的重要性;而且90%以上的新生明确表现出提高英语能力的迫切愿望,尤其是对听说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刚入学的新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上兴致高、热情足。但随着英语学习任务的加大,内容的增多,学习心态、方法等方面的适应问题逐渐出现,主要表现如下: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不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难达到。

二、原因分析

这些现象看似是学生适应性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实际是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育问题,更是大学英语、乃至英语教育的连贯性问题。

首先,是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有很大区别,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学习观念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根据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二者应该是一个连贯的教学整体,在理想状态下的学生应该是顺利地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适应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高考驱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课堂呈现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基础,对学生词汇、语法、阅读方面的训练,更重视基础阶段语言输入的练习,而大学英语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扩充,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语言去丰富知识、扩展视野,是侧重于语言输出,即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训练。由此教学内容不仅是课本内容,教学方法也不仅是课堂灌输,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打好语言基础,积极参加课堂内外各种语言活动,提高语言工具为自我服务的能力。此外,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角色转换,学生需尽快从高中对老师依赖性大的学习状态转变到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我国由于受高考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在高中-大学转型期英语教育中存在几个严重不相符的现象。仍然结合笔者在本校新生入学阶段的调查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究竟应在哪些阶段注意衔接,衔接教育又有什么重要性?

一是新生高分与英语实际能力不符。大学生高考英语高分低能非常普遍,与实际能力的不符主要表现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符和英语学习能力的不符。由于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地方,生源在地域、经济、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高中英语教育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存在很大悬殊。其次,高考高分体现不出较高的语言学习能力。大学相对于高中而言,学习氛围更宽松,自由时间增多,这对于刚跨过高考独木桥的新生来讲,无疑会产生过于放松或一时松懈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刚进入到大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适应大学的语言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后消化信息量高的课堂内容,如何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学会查英语辞典,到学会上网查资料、逛图书馆、听讲座、参加语言竞赛活动等,这不仅需要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观念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是高中新课标要求与实际不符。根据高中新课标的要求,进入大学以前,应该完成一定量的词汇、阅读等训练,新课标理念教学观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以“学”为中心,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但从实际来开,很多大一新生都需要对高中补课,否则难以实现高中-大学的顺利过渡。因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是建立在已完成高中教学要求基础上设定的教学阶段,既然还没有完全实现高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大学衔接期,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及时补课,否则连贯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