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杠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经常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和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
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钉了一些钉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钉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
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
请小组汇报实验的体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
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否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
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
(1)拿出直尺悬挂(图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2)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3)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4)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5)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
这是老师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
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
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以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
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教师点拨
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多次测量呢?
交流展示
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 教学执行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载体,并非全部。教师可以对章节内容进行整合,更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断:师:根据你们对杠杆知识的理解,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应从哪儿入手?生: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的情况下,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师:很好,请坐。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说明杠杆平衡。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看如何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5分钟思考时间)。师:现在我们共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首先,我们要把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在杠杆左侧的两格处挂三个钩码,用右手的食指压住杠杆的右侧,从力臂大处逐渐向里移动,感受一下,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教师做)生:从外向里移动的过程中,右手所用的力逐渐增大。师:这是同学们的感觉,是否准确呢?我们做第二步:在杠杆的左边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根据第一步的感觉,猜想一下,在杠杆右边第三个格处,应挂几个钩码?生:两个。师:好。同学们和我一起验证一下。(学生随着教师做)生:刚好平衡师:根据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个片断中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顺序进行讲解,而是把课本中的实验加以改造,让学生从感性的猜测到实际的操作,最后以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得出结论。这样做鲜明地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做懂得教学策略的教师
1.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以《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
(1)提出问题: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越亮,流过的电流越大。那么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设:学生据已有知识,通过议论提出假设。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师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教师巡视)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说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
从这一教学简案中,不难看出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他们亲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效益较高。
2.课堂上发挥好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教学在“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教学“声音的特征”时,布置任务——在木板或文具盒上绷上不同的橡皮筋或铁丝做“乐器”,课上演凑……此过程中,不仅动脑,还动口、动耳、动眼、动手,亲自经历,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记忆。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先做实验:向紧盖着盖子的热薄铁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同时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就明确了。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在“电热”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一些关于家中电热器的零星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电热的形成,再用课件展示家庭常用的电热器、家庭电路中出现的火灾情景,让学生感受电热的产生过程。
三、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篇3
下面是我在“动态生成”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认识简单机械》的教学理念的改变、对教学策略的取舍以及对教学过程的一点积极反思。
一、预设是动态生成的施工图
(一)引入新课
1.打开桌上食品罐头的盖子。
教师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自己带来的器具并使用(如:起子、剪刀、开瓶器、羊角锤等),再归纳这些器具在构造和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共同之处,记录在活动单上。
2.各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发现如下:(摘选)
(二)认识杠杆五要素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一步引导得出杠杆的概念及支点、动力、阻力。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2.让学生找出前面所观察的各种器具中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师讲解: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画力臂的步骤。以撬棒为例子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三)找一找、生活中的杠杆
1.找一找,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杠杆的例子,并画出其示意图或说明其支点、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找出最多的组获胜。
2.探究:指甲钳中的杠杆。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寻找人体中的杠杆,并指出支点及动力、阻力作用的位置。
(四)问题小结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一下可以做到吗?小结今天的课。
1.让学生自己小结本堂课中的收获。
2.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进一步拓展介绍杠杆的历史及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使用情况。
3.让学生提出跟这堂课中有关但又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是动态生成的建筑者
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师生的信息活动围绕文本展开,构成一个多向的、多层的、互动的信息网络。具体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重新组合新信息,提高信息体验的质量,完善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推动教学进程
一节成功的研讨课,应该是能充分体现课标新理念的一节展示课,就是要把课上出一点新意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开始研究怎样才能使教学有所突破,在深入备课以及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交流中,我逐渐认识到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杠杆五要素的分析和如何画图上,所以我把书本上重点分析撬棒,改成分析起子撬罐头。通过每组学生自己的探索、加上老师分析每一种撬罐头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杠杆五要素这一重点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知识的内化
我对“力臂”这个难点如何突破进行修改,问题引导:起子橇罐头时我们的手一般要拿得离支点远一点,为什么?省力与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用到的器材:杠杆、支架、钩码、弹簧秤。步骤:(1)杠杆放到支架上,钩码挂在杠杆的一边,另一边在不同的位置用弹簧秤竖直向下拉。得出:拉的位置近,示数大,拉的位置远,示数小。(2)动力作用点位置固定不变,向不同的方向拉,发现示数变大了。(教师引导)是离支点的距离近了吗?是哪个距离近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近了,这个距离我们叫力臂。)
(三)问题引导,促进学生的探究,推动教学思维进程
在授课过程中,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是,对同一内容的分析,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教学的效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下是在对“指甲钳的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时问题的设置。原来问题的设置是:指甲钳是杠杆吗?尽可能多地画出每根杠杆的示意图。现在改为:
1.指甲钳的上面有几个杠杆?
2.分析每个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3.画出其中一个杠杆的示意图。
4.拿指甲钳的手是杠杆吗?
对比上述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修改后的问题,层层递进,具有较好的指向性。在原来的问题中,问题问得太大,步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去探究。修改后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可见,虽然是分析同样的问题,但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效果就截然不同,这些看似很微小的变化,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学生是动态生成的活材料
在动态生成中,学生是“教学过程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只有营造氛围,才能产生新信息、新问题、新思维、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真情实感的舞台,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错误信息”的捕捉,促进知识有效生成
不少教师对课堂中的“错误”避之不及,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也希望他们按自己预设的方法去解决。事实上,真正的课堂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学生的错误,有时我们不妨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也许我们的课堂会因为“错误”而生成精彩。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错误也注意到了,也去分析了,但经过专家的指导,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可以改成让学生展示错误,再从错误中总结正确的画图方法。这样通过“将错就错—抛错引对”的环节,我们不但纠正了学生的画图错误,规范了杠杆五要素示意图的画法。而且还发现了问题背后的问题,学生的思路也变得“柳暗花明”。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节外生枝”、学生暴露出的错误信息以及师生之间的“隐性”资源等都是动态生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才能更精彩。
(二)对话平台构筑,创设课堂资源生成的良好氛围
篇4
[关键词]解题路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
[中D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5-01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李老师去文体店买文具,如果买2支钢笔和1把尺子,要付款40元,如果买2支钢笔和3把尺子,要付款60元,钢笔的单价是多少?
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归纳概括,巩固练习。
这样的传统解题步骤存在诸多弊病:其一,教学模式呆板,学生觉得干瘪乏味;其二,课堂节奏过于短、平、快,教学缺乏新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本文将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维进展的支点
学生的学习都是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找寻撑起思维发展跃升的连续“支点”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些“支点”,学生才能撬动思维的杠杆,而这个杠杆的一端是思考方法,另一端是数学素养。
教师可增加一个符号化环节,用符号“”表示钢笔,用“■”表示尺子,列出算式后再用字母表示相应的物品。
这个符号化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支点”来撬动未知,在“支点”作用下,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示就显得顺理成章。这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认知障碍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数学经验,数学素养也在经验的积累中得到提升。
二、用新知撬动旧知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不理会学习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的教学设计是无效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对学生学习新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学绝非一个师生单向传导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交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完成第一环节后,求“=?■=?”只是个楔子,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这是一个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应该多安排此类探究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循循善诱,提升数学素养
功利化趋向(分数至上)与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数学课堂经常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这种短视的行为,教学要适当放慢节奏,逐渐形成缓中求稳的课堂新模式。
如增设教学环节:如果用“a”和“b”来代替 “”和“■”,你觉得前后有什么异同点?
在“比较前后异同点”的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个性化思维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中慢慢形成。当学生要解决新问题时,就能想到图示法、算术法、消元法、代数法等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要让数学课堂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以生为本,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找到它们的内在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括、抽象、符号化等数学思考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得以发展。
篇5
在几年工作中发现一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认识,纠正教师们的这些错误认识,必须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特别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不能单一进行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
一、了解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以及作用
有些老师在需要时,就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源,然后将图片动画等,制作成一个课件在教学中使用,认为这就已经采用了信息化教学,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只用到多媒体课件,只能算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交互性,所以说这样不是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因为很多任课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往往并不知道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到底有哪些,如对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有的老师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或者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其实,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采用,如 QQ 群等。所以,在给教师培训前,要让他们了解到现在主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哪些。然后,要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让教师了解各种教学手段有什么样的功能,适合哪些教学环境,如对物理教学中的杠杆力学原理,视频中可看到用撬棒撬起重物,而动画能反映出力的方向、大小等。
二、了解信息化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有很多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只注重课堂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其他环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知识传授,以及课后的知识巩固三个环节。老师们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知识传授,只是想到如何更好地去教,而忽略了课前和课后环节,而这两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主动去学。所以,在给教师的培训中,要让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环节。
三、了解信息化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笔者参加不少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准备工作,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确实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往往造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独立的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化,而缺少课程的总体规划。而信息化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课,要教师从课程,从专业高度去进行统一的连续的至少以课程或项目为单位,以专业为主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四、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
不少教师还有一个错误的看法,即认为信息化教学只是信息技术老师的工作,任课教师只要会使用相关设备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就可以了。老师在需要帮助时往往习惯于把一堆资料和自己的教案往信息技术人员那里一扔,就希望得到一份信息化课件,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老师的职责。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环节是整个信息化教学的关键,而且在设计中,要先制作脚本,明确在哪个教学环节使用哪种手段可达到预定目标。这样才能方便信息技术人员协助实现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没有设计,直接进入制作环节。
以上种种错误的观点,使得一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效率不高,有时还因为设计思路的错误,造成课件臃肿教学目标分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学校专职部门,信息技术处应努力做好辅助工作,主要有 :
(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
作为专职信息技术老师,要提前掌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变化,并在考虑到成本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决定是否引进这项技术,同时,做好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准备。
(二)要在建立内部资源网的同时建立学习型网站
要在硬件到位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功能,在教师注重收集相关素材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老师应当对收集上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统一的以课程为单位的学习型网站,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同时也方便普通教师利用它开展工作。
(三)要满足老师们对信息技术的服务支持
篇6
“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这一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
本课设计一方面力求体现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会利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应学会如何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即课前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对活动进行评价等。
由于本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笔者以本节课为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方法与过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学以致用,会根据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的特点,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简单机械组合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组合机械的模型、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4教学难点:
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6活动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前、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第一章的结尾,又是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我将本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外准备活动阶段。主要由学生讨论确定小组设计方案、活动评价内容、制作机械模型及完成小组活动报告。第二阶段为课堂汇报和评价。每一小组结合作品(机械模型)用PowerPoint进行活动汇报。在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有5分钟时间留给其他小组提问,本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然后全班对此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7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1)设计组装方案
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主设计组装方案,画出组装图。
其次,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比较优缺点,研究制定一个能体现本组集体智慧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机械模型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时要明确它的用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机械,要有提高机械效率的思想。
然后,大家分工找材料,尽量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选取滑轮拉线时,首先要测量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还要考虑线的光滑程度,以便于工作减小摩擦力,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太光滑,否则容易打滑;还要考虑线的粗细、硬度、质量,过粗过硬的线不便于缠绕且容易滑脱,质量大的线会降低效率等。
设计组装方案:(略)
画出组装图:(略)
(2)全班同学讨论,确定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表
小组名称:______小组作品名称:______
(3)分组制作机械模型:
①本小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为:(略)
②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模型提起重物所需的拉力和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③完成活动报告,准备运用计算机等媒体对机械模型的原理、技术指标等进行说明。
第二阶段:
(1)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所制作的机械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体会。
学生作品举例:
第四小组
多功能步兵战车设计方案
将坦克模型改装,滑轮与杠杆使机械符合实际运用。
本机械以电动机为动力,用齿轮转动,使“车轮”转动,“车轮”上绕上细绳,细绳通过并列的定滑轮,连接重物,“车轮”可向前转,亦可向后转,使重物自由上下,此机械的摩擦力应很小,尽量提高机械效率。
多功能步兵战车说明
本机械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而设计。机械造型美观,是人们提升不能直接用手提的东西时的首选机械。该机械的效率可达到92.9%,可节约能源等等。该机械与车轮相结合,可移动机械的位置,有创新。根据S=hn,本组使用动滑轮可以更省力。但该机械稳定性不够好,有待于改进,可根据机械具体情况来改进。
8教学反思:
(1)此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毕业后回忆的话题,也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
(2)本活动除了课后制作的时间外,用了两节课堂教学时间,即活动过程的第一、二阶段。由于此活动学生兴趣高,学生自由发言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活动评价比较匆忙。
(3)活动汇报结束后的自由提问和答辩是课堂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无限深化和拓展。如果学生每节课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物理课节节都是好课。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科以从化市教育局“关于2009年我市教育工作意见”和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2004学年度下学期工作要点”为依据,遵循学校的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理念,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优化这一中心工作,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杠杆作用,认真总结新课程实施一年以来的得与失,对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特征进行反思,努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做好“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结题工作。
1.本学期将着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能促进科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并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并取得较大的成效。
2.认真落实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结题工作的实施意见。成果形式主要是研究报告、论文,或者是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反思等。在4月1日前向局小学科学学会上交成果文章,争取于6月30日前填报“结题成果申报书”,上送广州市小学科学教研会参加广州市教育局成果评审。
(二)、以“新课标新理念——学习与反思”为主要教研内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反思、发展与创新”是学期教研工作的主题词。本学期要对新课程实施一年多来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对以“做中学”、“动手做”为特征的探究学习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尝试提出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探究教学理念。
2.参与“探究教学——发展与创新”优秀课评比活动。
3、积极参与市新课程研讨课的交流活动。研讨课应对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的途径作新的尝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体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4.参加市小学科学教师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活动。本学期,参加“广州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技能培训”和“2009年从化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3月5日前报名及做好准备工作。
(三)、做好参加广州市小学生第二届“科学小星星”探究成果汇报展示及评比活动的准备工作。成果展示时间:5月21日星期六,地点:待定。
三、活动安排表:
周次
活动内容
人员
备注
1
科组业务学习
科组人员
2
市教研室学期工作会议科学、自然
科学教研会成员
教育局
3
定科组计划、上报“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技能培训”名单
科长
6
上报第二届“科学小星星”探究成果
科学、自然教师
教育局
8
鳌头镇“探究教学—发展与创新优秀课例评比活动
科学教研会成员
教育局
9
课例研讨活动
综合科教师
10
新课程研讨课交流活动
科学、自然教师
联星小学
14
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技能培训
科学、自然教师
省教育学院
16
填报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结题成果申报书
科学、自然教师
教育局
篇8
关键词:随手取材;科学教学;实施策略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科产生、建立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图景,而且可以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很多老师还没有高度重视起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机械传授;有的教师怕花太多的时间准备学生实验,所以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许多实验仪器越来越复杂,结果呈现得越来越直接,反而让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天生的好奇心和原生的创造力;有些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课堂实验,认为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节约时间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也难以发挥科学实验应有的作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就在当时的中学办学条件下,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要求广大中学教师想方设法把实验开设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他的这一思想在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手取材实验是指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做到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非凡的功效。我们应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勤做科学随手实验,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随手取材实验实施的意义
1.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能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学时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较好。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弥补现有材料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实验室(或工具箱)内的实验设备、仪器不能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时,学生探究活动受到制约。就地取材能补充仪器不足,开发新的教学仪器,填补空白,使教学仪器适应科学教学的需要,减少学校经费开支。我们应主动用发现的眼光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
3.利用学生随手可得的日常用品、玩具等作为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使科学实验增添生活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
4.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和材料,常见的如直尺、笔、矿泉水瓶、纸杯、硬币、鸡蛋、篮球、沙子等,在科学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此类材料的获取容易而便利,在探究活动中能很好地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用它们来呈现科学现象,探究相关规律,会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易于突出科学原理,突出科学现象本质,让科学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科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消除部分学生,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历,加深感受,体验实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随手取材实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随手取材呈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沟通学生新旧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当前所要探究的问题,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大气压》一节的内容,很多教师会用实验室里的子母管、马德堡半球、注射器等仪器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且“大气压很大”。如果让学生用一个生活中大家随手可得的大可乐瓶和一把锥子做这个实验,效果更好。课前先要求学生带好这两件东西,并要求大家在上课前把可乐瓶灌满水。开始上课时要求学生拿出灌满水的可乐瓶,教师设问:“用锥子在盖子拧紧且灌满水的可乐瓶底部钻个空,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水会漏出来”,并觉得老师的问题太弱智。达到了制造悬念的目的后,就让学生动手做(但提醒学生注意手尽量别挤压到瓶体,拿瓶的同学最好手拿在瓶盖处),结果大出意料。师生一起分析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在可乐瓶的侧面打孔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方向”及“液体内部的压强方向”等物理知识。
教师随手就地取材呈现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求知欲,为其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思维。设计此类小实验最好以学生每人都能随手得到的物品为器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
2.随手取材创设生活原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想方设法安排实验,使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建立科学概念。有的科学概念很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时运用适当的学生实验,对突破教学难点有特殊的作用。如在《认识简单机械――杠杆》教学时,学生往往无法确定开瓶器、镊子和筷子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从而无法判断杠杆是否省力,教师的演示和纯粹的传授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模型。结果学生拿来了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开瓶器、钓鱼竿、铁锹等。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中较好地掌握了这三类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同时运用学到的科学概念,分析自己带来的杠杆模型,顺利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到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观察分析不同杠杆的造型体会到了杠杆知识的科学内涵。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支撑。因此,使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随手取材创设随堂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科学教学中的很多随堂实验对教学发挥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有时可能只是我们随手可得的一件物品或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甚至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动作,却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学生在判断“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的受力情况”时,往往会认为它还受到一个向前的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随手把粉笔向空中一扔,同时设问:“手还能碰到空中的粉笔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足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踢力,是惯性使得它向前运动,便于学生的理解。《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用弹簧秤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教师不必在课前准备测量的物体,可以让学生测量身边的物体重力,取材方便,学生兴趣又高。
随手取材创设随堂实验,取材容易,操作过程简便,实验过程现象明显、形象直观,还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实验朝纵向拓展。可见,好的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法宝,做好实验是教活、学通科学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应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设计一些简便易行、效果又显著的实验来促进和提高教学。
4.随手取材创设发散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近年来中考科学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开始出现了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为试题。这种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创造力。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能选择典型的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可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教学时,笔者布置学生选择身边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作为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小组讨论五分钟后,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选择一支圆珠笔。分别让笔尖和笔尾与自己的两个食指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同时向两手指施加稍大的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分别感受两手指的痛感。
方案二:选择同规格的塑料杯、沙子、数本相同的字典。分别将塑料杯正放和倒放在沙子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分别让杯子正放(或倒放)在沙子上,再在杯子上放置不同数目的字典,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观察杯子在沙子中陷入的深度。
方案三:选择小刀、橡皮。使用大小相同的力让小刀的刀锋和刀背分别与橡皮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分别让小刀的刀锋(或刀背)与橡皮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观察小刀切入橡皮的深度。
方案四:选择钉鞋、皮鞋、泥地、书包、自己本人。让自己穿钉鞋和皮鞋分别站在泥地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自己本人背上一个书包,穿上钉鞋(或皮鞋)站在泥地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观察泥地上鞋痕的深浅程度。
学生广泛运用所学的知识,集思广益,可以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迸发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各种方案在一一论证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当场动手操作,进行实际的探究。科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分析,重视多值问题的探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5.随手取材创设课外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课外探究型作业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外探究中,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布置“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探究型作业,有利于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完成“小实验、小制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评阅,对典型的实验报告、作品进行表扬、展览,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鼓舞。
如学了《探索酸的性质》《探索碱的性质》后,让学生回家检测洗手液、饮料、厕清、酱油等常见液体的酸碱性;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厨房中的醋来探究酸的五个性质,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和步骤、选择材料,自己动手做,并要求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中体现学生所选的材料较丰富,特别是酸与金属反应这一性质,选择的金属有废电池、易拉罐、废铁锅、铁钉等。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还分析了原因(醋的酸性太弱、金属外面有一层保护膜等)。科学中有不少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许多演示实验可见度又较低,一些题目学生较难弄懂。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及时地布置一些简便的课外小实验来完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验证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法宝。现有的仪器用一些,自己制一些,学生带一些,平时积累一些,就能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同时应提倡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学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发明,并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实验,研究科学现象、科学规律,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秦国威.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6页.
2.薛亚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数理化学习,2010年第9期,第7页.
篇9
关键词:电子白板;物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94-01
在物理课堂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果说要概括电子白板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从整合上用六个字、三句话概括就是:第一、“协调”;第二、“互补”;第三、“效率”。三句话是:第一、“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协调”;第二、“模拟实验与物理实验的互补”。第三、效率体现两方面,一是在“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从效率来说,还有“容量和质量”的问题。
下面具体来说:电子白板如何能很好的应用与物理课堂教学中。
一、协调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这两者做了很好地协调,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是熟练应用白板技术的重要环节。白板系统为物理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白板技术使教师应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自我生成数字化教案的过程变得非常方便。例如,讲授《杠杆》时,利用资源库提供的大量的杠杆图片、视频等,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在讲杠杆分类时,学生利用白板的拖放功能,将杠杆进行分类;学生练习杠杆力臂画法时,可以实时将学生的板演保存,形成很好的教学素材。并且,由于白板系统兼容微软的各种软件应用,可以调用PPT、Flash等教学课件,便于教师积累和组合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在白板上直接上网寻找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充实教学资源。
二、互补
模拟实验与物理实验的互补。物理学科有一定要有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之前,可以先在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天平测质量》实物测量之前,为了让学生更为清楚地熟悉实验环节,教师开展了学生仿真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意见亲自上台,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准确地实现了天平的平衡,完成了实验过程。在电路连接的教学实验中,用电子白板的感应笔直接在白板上画实物线代替导线,比黑板上要节省更多时间,而且有优势,如果学生连接错误当然可以马上用橡皮擦擦除、后退,进行修改,它在模拟电路连接跟实物连接起一个很好的互补过渡的作用。
三、效率
篇10
【关键词】数学;反馈;意义;功能;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的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要使这些互动的反馈信息对教学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对这些信息有意识的、有目的、尽可能多的进行捕捉,从中筛选有效的信息,排除一些干扰信息或者与课程无关的信息。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教学反馈的意义与功能
1.理论浅析。反馈,即回授,泛指消息、信息的返回。原本在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送还输入端的过程,使输入信号强度增强的称“正反馈”,减弱的称“负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是特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授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
从哲学观点看,教与学、输出与回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从皮亚杰、桑代克的教育理论看,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学习;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整个课堂教学就是信息场,师生均处在教学信息场之中,整个过程就是信息流,信息的输出、传递、反馈,调节和再输出,不断交替上升。
2.实践意义。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存在。如果只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输向学生这样—群教学对象,而没有从学生那里回授反馈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的学习。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势、改弦易辙;或者增强自信力、径情直遂,才能使亲身经历的感受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更具有积极意义。
毫无疑义,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真正成为指导学法的杠杆,也是真正把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3.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反馈,应主要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等几方面的信息;传递的要素可以是语言表达、书面作业、学具操作乃至肢体语言、情绪以及课堂气氛等。涉及的时空主要是当堂的,有时拓展到课外,如回家作业的讲评、课后实践操作的指导等。
4.主要功能。课堂教学反馈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评价功能。课堂教学是以某个学习内容和项目展开的,教学反馈的信息流贯穿于教与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会主动地、不同程度地修正自己教与学的方法和教与学的策略,所以调节和评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调节和评价功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制约课堂教学反馈主要功能的诸因素中,作为信息传递和回授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反馈的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等。就这个意义而言,优化课堂教学反馈是指导学法的杠杆。
二、课堂教学反馈的运用
1.反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数学学习的延伸
学习数学的反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作业形式,它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种培养和促进学生开放思维的教学模式,能具体地反映出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学习观念,体现出学生数学思想与学习方法,展示出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对数学知识学习探究的结果,揭示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数学的反馈教学也是数学"双基"教学的延伸,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情感与认识,数学猜想与创新。
2.数学反馈教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
数学的反馈教学,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学生的心得体会中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学生往往会把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袒露在心得体会中,可了解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知识网络的梳理,基本方法的归纳和运用,数学建模能力及综合应用,还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创新思维能力。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新信息、新观念。
3.数学反馈教学的操作
数学心得体会的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剂,在开展这个反馈教学时,首先要注意作业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章一次或每月一次也可。其次是作业方式,可由个人单独完成,也可由几个人共同商讨合作完成。再就是作业内容,题目可大可小,可写对某章节的小结,可写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可对某道题解法进行探究,可抒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怀等等。
4.数学反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反映出积极向上的数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消极的、片面的、错误的数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势诱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的数学观念,端正学生态度、寻找错误根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与实践,感觉到数学是一门艺术,体会到数学蕴藏着无穷的美,有着无限的魅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由于学生平时写得较少,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创设一些数学写作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写出一些富有数学创意的心得体会。对于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教师也要认真批改,选出一些优秀作业向全体学生展示或宣读,或公布于栏,并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