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语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词新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新词新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新词新语。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于 2003 年了《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文中提出新词新语的判定标准主要看新颖度,被赋予了新颖色彩的旧词语也应视为新词新语。此外,从方言、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话语言的词语也属于新词新语。由于“新”和“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取舍时间的划分界限,因此文中明确提出“大的多年本词典收集新词新语以 1978 年以来的为宜”(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2003)。近年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类的交际方式、出版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的变化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因此,本文以《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中的规定为参考,重点关注近年来出现的新闻新词新语英译。

2新词新语英译的研究现状

国内专门研究新闻新词新语英译的书籍和论文不多,但将新词新语作为整体来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后者对新闻新词新语英译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健教授于 2010 年出版了《报刊新词新语英译纵横》一书,探讨了中国报刊中的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其中自然不乏对新闻新词新语的英译研究。作者从新闻传播学和跨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新词新语英译的特点、标准、错误及翻译技巧。该书虽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但由于缺乏对翻译过程的分析,无法为新闻新词新语的翻译提供指导。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英文媒体之一,中国日报网站分别于 2002 年和 2006 年了《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书中收集了出现在国内外知名媒体上的新闻新词新语,对词语的用法以例句的形式加以说明。陈小全、丁衡祁教授于 2013 年发表了《汉语新词语英译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评《中国日报》网站新书《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一文,对《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中的翻译提出了质疑,并对其中的部分词条作出了修正。

廖志勤、文军(2008)从文化透视的角度解析了新词新语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了五项翻译原则。陈玲(2012)从翻译生态学角度研究译者在翻译新词新语时的思维过程。此外,杨晓红(2011)、沈国荣(2011)、萧君虹(2012)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新闻新词新语的翻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国内专门讨论新闻新词新语翻译的论文不多,研究视角多局限于传播学、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目的论等。其中,崔晶晶(2012)发表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Political New Words 一文,通过分析新闻新词新语翻译中存在的三类问题(译文引起理解错误、中式英语译文和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找出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具体方法(直译、意译、音译、译释并举等)。

3结语:翻译过程理论在新闻新词新语英译中的运用

篇2

    (一)规范的目的是有利于交际。(二)规范的对象是可能给交际带来某些情况或者问题的语言现象,而且是规范能够起到一些作用的语言现象。还是郭沫若1955年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开幕词》里说的:“……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上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1页,科学出版社,1956)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要去规范一下,要管应该和能够管的,不要管不该和不能管的。主要是面向社会的有较大影响的用语,如报刊用语,广播电视用语。(三)规范的标准是看交际值即交际到位的程度,这是同语言的功能相一致的。交际值里包括感情、色彩等。如“手机”是口语词,是俗称,“移动电话”是学名,两个词都说。总的是文和质结合。大的规范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交际的原则。经常是多种综合的下位的基本原则有:1.必要的原则。看是否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普通话中是否有这些词语。如“博导、一国两制、减肥”。2.丰富的原则。即丰富了汉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词语反映了新的观点、新的事物,这跟上面一点交叉;二是新词语提供了有用的同义或近义形式如“的士、健全人”。3.经济明白的原则。经济,如“扫黄、共识”等双音节化的简称。明白,即表义清楚,让人理解。如表示设备等的“硬件”和表示管理等的“软件”。表示人才的“活件”就比较牵强。4.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即符合汉语允许的大的结构规律。如“泼辣”和“洒脱”合成的“泼脱”,就比较牵强。5.重视国际通用的原则。有些东西汉语中没有译词,不用字母词就难以交流,有些字母词又回避不了,如"CT"“B超”。6.大汉语观。要考虑到汉语使用广大地区的情况。如"E-mail",台湾用“电子邮件”。大陆规定术语时应考虑到世界华人区,沟通一下好。7.品位的原则。品位主要指思想性,列在大规范观里。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如“搓蜜”。但反映社会消极面的需要存在,如“包养、三陪”。二是注意适当的避讳。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8.使用和动态的原则。不存在抽象的不分使用情况的规范。有时候不是词语本身的问题,使用也很重要。还有“BP机”到“呼机”,“大哥大”到“手机”都有个变化的过程。9.引导的原则。我们常说鼓励创造,常说规范有利于创造,但是我们很多关于规范的意见和规定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我们要在规范的原则里列上这一条。一是指鼓励创新,二是指规范策略。(四)词语的规范有一定的特点。新词新语的规范更有一定的特点。不能拿别的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新语。1.新词新语的特点就是新。一是用的时间短用的人少,就不能拿用的时间长和用的人多来要求。二是新颖,就不能拿稳定来要求。三是人们还不怎么熟悉,一方面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让人好懂,另外一个方面不能拿一些人不懂来指责它。四是其中包含着许多创造,而我们可能不容易判断,所以要特别宽容。不同形式往往是色彩不同,不要轻易地只要一个。真正是完全同义而一时难以取舍的可以先都留着。2.还有田小琳提出和做了初步研究的社区词,指形式上是普通话词而在某个社区流通。这个语言现象和新的观点,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尽量在我们的研究中体现。3.规范的策略和途径也有些不同。词语的规范同文字、语音的规范不同。文字、语音的规范可以由管理机关、职能部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标准来推行。即使这样,人们平常口说读音的差异、手写文字形体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因此文字、语音的严格规范也只能在一定范围中实现。词语规范的实现是另一种情况。人们接受某些词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一是简易经济的因素,如“扫黄、共识”;二是求新求异的因素,如“氛围(气氛)、大腕/大款(富豪、阔老)”;三是丰富语言的因素,如“生猛、靓丽”;四是名人、权威机关的引导,如“出台、举措”;五是传媒的推广。此外,词语本身的因素也起作用:一是双音化的因素;二是语言发展中类推的作用。这些因素又分为几个方面:一为语词的来源:有音译、意译、方言、港台、名人等。二为语词本身的条件:有双音、新异、经济、理据等。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此消彼长,形成一种合力。传媒、管理部门的倡导起很大作用,但语词本身的条件也很重要。因此,在词语的规范方面,语言学家的作用是提出有根据的意见,但仍要借助管理机关的倡导以及传媒的推广才能起作用,单一因素不行。要正确估计语言工作者的作用。语言工作者只能因势利导,要看准“势”。这是在操作时首先要考虑的。以为定出标准就是万能的,一呼百应,这不可能。词语规范比语音、语法难。难在词汇的数量大、变化快、标准不明。每个词语的性质不同,是有个性的存在单位,用衡量这个词语的标准去衡量那个词语可能就不行。词汇系统是开放性的,自由度比语音、语法大得多,词语的变化也太快。除了明显不规范的词语可以马上决定,大部分词语不能操之过急。   

    三 关于“生造”

    (一)1980年以后,生造词的研究有所深入,但还局限于产生的原因、辨识的方法等具体方面。虽然也提出了判定标准,但实际并不明确,仍然划界不清,难以操作。因此也就很难避免出现今天说是生造词明天又不得不承认是规范词的尴尬。我们认为“生造词”的提法恐怕有问题。生造词实际也是新词。只不过许多文章所列举的生造词大多出现于文学作品,频率低,范围窄,因而人们感到陌生,自然就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不能望文知义了。自1955年以来,防止生造词和不断消灭生造词一直是汉语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生造词的说法在20世纪50年代也许有它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但在今天,社会和语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语言规范观也发生了转变,生造词的说法就显得含混模糊,不够科学了。如果我们仍围绕着生造词做文章,恐怕很难有所突破。“品位”和“规范度”的说法比较有意义。新词语确有规范与否、规范的好与不好之分,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评判,如表义、构词、语音、频率、范围等,进而认定它是可以被接受的还是需要淘汰的。似乎没有必要非定位在“生造”上不可。(二)以前说“生造词”或“新造词”,都是指以前没有的、新的形式。只是一般认为,新造词必须要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否则就是生造的,不规范的,没有生命力的。另外,新造词必须适应语言表达实际需要,词汇中已经适应这种需要的词语,就不能再造了,否则也是生造。这种说法是比较笼统的。有的我们都认为是生造词,可以说是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如仿造的一些形式像“下了一夜劲雪”(仿造“劲风”“劲敌”等),“感到工作乐味无穷”(比附“乐趣”),“被人殴揍了一顿”(比附“殴打”)等,这些不怎么为人们接受,但原因似乎不是不合构词规律。此外,认为词汇中“已经有现成的某个词,不必另造某一个新的词”这种要求也显得有点简单化。实际表达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多方面的,有时候就是为了和已有的不一样,为了新奇。如“锋尖的匕首”,“锋尖”是个生造词,但不能说是因为有“锋利”“尖锐”就不必有“锋尖”了;“锋尖”不好还有别的原因。(三)新造词语当中确有一些生硬拼凑、难以为人们接受的词语,如“成立了剪纸、舞蹈等课外兴趣小组,并重点培养吹歌艺术人才”(吹歌),“哪一部是最受追捧的影片?”(追捧),“本报近期将推出绿色环保分类广告,即绿环信息集装箱”(绿环)

    等。这些都是规范度或者品位度不高的问题。(四)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或者动词常常能合成一个双音节词。有一种情况是并列的两者之间有“而”或者“又”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比较牵强,也比较难合成,如“泼辣”和“洒脱”,而且“泼脱”的构音也有些不妥,像拟声词。即使有不少“而”或者“又”的关系也不一定能合成。否则“而”和“又”一类的短语不是只起过渡和松开的作用了吗?像“灰颓”里的“灰心”和“颓丧”,后者还包含了前者并且程度又甚于前者。从“又”的关系方面来看,色彩一褒一贬,也合不成。合成一个词,还合得好,要有达意、逻辑、读音、色彩等好些方面的考虑。

篇3

关键词:新词语;影响;对外汉语教学

一、新词语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和迅猛发展,几乎每一天都涌现出新词新语。我们认为,新词语就是新出现的、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并且被广泛使用且稳定留存于词汇系统中的词语。新词语的范围有很强的变动性,它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延伸的状态。按照对于新词语的这种理解,本文我们所研究的新词语是指改革开放以后陆续产生、并且稳定使用的词语。

二、新词语的类型

(一)利用传统构词方式概括新事物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就是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法,来构造新词。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用已有语素和构词法创造出来的新词的举例。

1、联合式:点击,封杀,打拼,查控;

2、偏正式:雪藏,股民,罚单,芯片;

3、述宾式:炒股,打黑,上网,瘦身;

4、述补式:搞定,胜出,锁定,键入;

5、附加式:老总,老外。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语素和构词法创造新词,这样的新词遵循汉语的语言传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二)从外语和方言中借用

新词语中有一部分是外来词,这部分新词语主要是受到了外语的影响,例如“托福、模特秀、香波,克隆”等。这些词在音译时按汉语的语言特点进行改造,发音同原词相近,对应汉字与原词的意义有些许联系。也有一些新词语前一半是音译,后一半是说明原词表示的事物的类,如“秀场,艾滋病,超级市场,厄尔尼诺现象”等。从外语中借来的新词语中还有一些是带字母的词语,如“BP机、B超、CD盘”等。

还有一些汉语新词语是从方言中借来的。例如“打工妹、打工仔、大排档、写字楼、新潮”等,就是从港台话进入普通话的新词语。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率先出现了新事物,当方言中对这些新事物的称谓能符合现代汉语的造词习惯时,这样的方言词就很容易作为新词语在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稳定下来。

(三)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

有些新词语在形式上同历史上曾出现的词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比如“出局”本义是指离官署回家,而现在的新义则多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失去继续竞争的机会。再如“暗箱”本来是指为了防止胶片曝光而使用的暗箱,现在主要比喻无法曝光于大众的事情。又如“小皇帝”原来是指年纪较小的皇帝,而现在则是指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赋予旧的词汇以新的含义是新词语中重要的一种类型。

(四)科学技术领域不断产生新词语

科学技术领域大量产生新事物,当它们从专门领域走进广大社会时,新词语就会曝光。当它们所表示的内容有普遍意义、可利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时,便会很快传播开来并被广泛使用。科学技术领域产生的新词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日常交流之中。例如 “硬着陆”原先指宇宙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着陆在地球表面的现象,但现在它多指为急剧处理问题所导致波及效果比较大的现象。

(五)网络交流催生新词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局限于语言的交流,人们会大量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交流。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在现实社会里不能表达和不方面表达的词语便可很容易地进行表达,且网络新词语往往既时尚新颖又很幽默,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所接收。例如“给力,杯具,愤青”等。但是很多网络用语虽然有着广泛的受众,但常常是不规范或者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仍需时间去验证它们到底能不能稳定地保存于词汇系统中。

三、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探讨新词语对词汇系统的影响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而新词语是否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能否在词汇系统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一)增加了某些词语的义项

许多外来词或是网络语增加了词语的义项,使这些普通词焕发了新的活力,扩大了它们的语法功能,丰富了词语的义项。例如“秀”,本义有草类结实,美好、秀丽之义,现在“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是表演的意思,例如“模特秀,时装秀,秀场,魔术秀”等。再如“雷”,本义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是名词,现在“雷”却表示令人震惊、使人尴尬的意思,是动词,例如“雷人,太雷了,雷人语录”等。

(二)扩大词汇系统中的词缀形式

新词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词缀的数量。普通词中就有很多词的词缀在当时也是从外来语中借用过来的,诸如“性,化,主义”等,这些词已经稳定于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同样地,现如今的很多新词缀也会经历时间的检验为大众所接受,最终在词汇系统中稳定下来。例如“被下课,被腐败,被就业,被开心,被自愿”,“国籍门,返航门,瞌睡门,改龄门”等。

(三)提高词汇系统中的符号用量

在网络或科技领域产生的新词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符号的大量使用给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新的改变,这些符号式新词语的使用也提高了词汇系统中符号的用量。这些符号有的是拼音字母,有的是英文字母,有的是数字,还有一些标点符号。例如“BT(变态),BS(鄙视),88(拜拜),CU(see you,再见)” 等,它们提高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对符号的使用。

四、对外汉语课堂中新词语的教学

新词语每年都层出不穷,那么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据统计,HSK考试大纲中收录生词8822个,但是新词语只有10个,仅占总数的0.1133%,新词语的教学比较缺失。

(一)结合新词语词源的本义进行讲解

在对外汉语中高级课堂,学生们对汉语词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汉语新词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利用汉语原有的材料以及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既有知识去学习汉语新词语。例如“炒”,本义是一种烹调方法,但在一些新词语中它有了新的意义,如买进卖出以获利的手段,“炒楼,炒股”等;为扩大影响而反复宣传,“炒歌星,炒作家”等;解雇、辞退员工,“炒鱿鱼”等。教师可以在介绍本义的基础上,给留学生输入较多的新词语,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新词语的新义。

(二)对教材进行补充以扩大新词语输入

教材的修订不能时时进行,教材中的新词语比较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鉴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中出现的新词语,对具有代表性、使用时间较长的新词语进行适当的讲解,有意增加学生对教材以外的词汇的接触,扩大学生新词语的输入。许多来华留学生积极融入中国文化氛围,愿意使用中国的社交工具和软件交中国朋友,他们接触到的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学习新词语也是他们的学习内容之一。

(三)结合新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有些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是因为工作或其他需要学习汉语,对汉语本身感兴趣,有些留学生则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感兴趣,而新词语的产生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教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需要,在讲解新词语的同时,也可以联系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反之也可以将新词语作为切入点,介绍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文化。在注重词汇本身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好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词语的概念界定、新词语的类型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了现在蓬勃发展的汉语新词语,并在此基础上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新词语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过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新词语样本的调查不够充分,且由于篇幅所限,对于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王红旗.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词语"大哥大"引导学生说出"手机"一词,顺势提问:为什么我们不用"大哥大"而用"手机"?梳理生活中对移动电话的称呼从"大哥大"变成"手机",目的是引导意识到:社会生活变迁,新词新语跟随流行事物不断涌现,自然而然导出课题。

2、分组合作,收集素材。

课前在活动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小组课外收集网络和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热词,并在课堂上做"新词新语知多少"的成果展示。根据课前预设及历次课堂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学生小组在准备阶段的收集活动,通常是比较有成效的,课堂上往往能展示大量的新词语。充足的新词语,有利于教师从中找到下一步教学示例用的典型词语。

3、梳理分类,探究来历。

针对学生们展示的各种新词语,提出"他们是怎么来的",引导思考新词语的产生途径。随后,可从学生们课堂现场展示的新词语或从备课材料,抽取合适的例词,引导学生探究所展示的具体词语的来历,然后举一反三,讨论找出同类词语,并让学生自行归纳并表达清楚其产生途径。如:微博、支付宝、蓝牙耳机、蚁族、转基因等———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打酱油、雷、囧、土豪等———旧词新用而产生;棱镜门、航母style、闪客、金领等———词语衍生而形成。依此类推,自主探究,最后逐条得出新词语的五个主要产生途径,完成教学重点目标。

4、实践运用,辨析差异。

该环节设计了"热词脱口秀"活动,要求即兴说一段话,所说内容中包含指定词语。给定几组包含当前各种传播手段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如:"QQ、微博、微信"、"雾霾、PM2.5、环保"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尝试运用新词语表达,思考和体味这些词语的词义、色彩等。在本环节的最后,给出"草根、屌丝"一组,并使用优酷教育提供是网络谈话视频节目《马老师谈"屌丝"》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味和区别这两个词的差别,探究辨析其不同的词源、词义色彩和使用场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辨别和运用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5、提升认识,迁移巩固。

篇5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 国家语委近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他们交际范围。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使之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因此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扩大交际范围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新词新语的引入,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追随时代前沿。我们相信,新词新语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发相关问题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冰.《今日财富》.2009年11月

[2]汤志祥.汉语新词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篇6

摘要: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新词新语层出不穷。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的运用,阐释隐喻和词语发展的关系,以便加强对新词新语或旧词新意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认知 语义变化 山寨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时展步伐的加快更加促使了新词语的诞生。认知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隐喻是人类重要的和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中隐喻的运用,阐释隐喻和词语发展的关系,以便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加强对新词语的理解。

一、什么是认知隐喻

传统的隐喻研究一般把隐喻当作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现代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刘丽2004)。著名学者汪榕培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一个领域的经历的用语来表达另一个领域的经历。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汪榕培2003)。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学者赵艳芳也认为,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赵艳芳2000)。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隐喻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之内,从而使运用语言的人易于接受(刘丽2004)。如3Q 为"Thank you ! ",B4/BS说成是“鄙视”,RPWT 意为“人品问题”,BH 意思是“彪悍”,HC意思为“花痴”,等等。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人类使用隐喻,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被动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的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所谓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 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式,但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束定芳2000)。

二、隐喻是词语的变化机制

隐喻与词义的转移,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外在世界的一面镜子, 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层次, 即人的认知。人类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对其进行认知加工, 形成身体经验、认知策略、文化规约等方面的概念结构, 通过语义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 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王寅2002)。最终必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分析(Langacker 1987)。由于客观世界及人类的认知水平都处在不断发展深化之中, 所以语义体系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不断扩展演变, 以适应新的需要。

语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上。词义的改变主要有三种形式: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指称对象的范围扩大。如汉语中的“江”、“河”, 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指称对象的范围缩小。如英语的net 原指任何“网”, 现在的一个新义是“电脑网络”。词义的转移是指词的指称对象改变。转移后, 有时新旧义同时并存, 但通常是旧义不复存在, 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涕”原指眼泪, 现代汉语中, 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原义外,“涕”均指鼻涕。不难看出, 语义演变就是指称转移, 即意义从一个所指转到了另一所指, 其中隐喻起到了载体作用。隐喻包括转喻, 因为隐喻和转喻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机制, 而是一种连续体关系(刘正光2002)。

隐喻思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的本质是隐喻性的。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 即始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 它的基本作用是将始源域的某些特性映射(mapping) 到目标域上, 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语义扩展和演变得以实现。

三、“山寨”的演变

流行的词语“山寨”的波及范围很广。"山寨"的意思本为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或有寨子的山区村庄;也可以指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如云南侗族山寨等等;在现在社会中“山寨”还有地理位置偏远隐蔽、政府难以管理的隐含意思。因此,“山寨”首先因聚居地偏僻难管的特点与地下工厂发生相似联系,于是“山寨”工厂指代那些偏僻隐蔽难以被政府部门查封的工厂;“山寨” 手机最初只是“山寨”工厂生产的产品,由于这种产品与三无产品的“防伪”特性发生相似联系,“山寨”的词义发生了二次隐喻,产生仿冒、伪造的新义项。“山寨”经过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其仿冒、伪造意义逐渐巩固并约定俗成, 完成了从言语词向语言词的转型,并为人们所接受(孟凡启,赵海燕2009)。于是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诸如“山寨”张柏芝等等之类的词语。其实正如孟凡启、赵海燕在其文章中所说的: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词的多义在本质上源于词的隐喻性表达,而且是普遍的。词义的变化总体上遵循从一个领域或逻辑的意象进入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孟凡启,赵海燕2009)。

四、结语

隐喻对新词新语的出现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隐喻这一认知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新的事物和现实;反过来,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接受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语言的发展贡献很大。我们可以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于词汇学和传统隐喻研究提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以及新词新语是如何经过隐喻产生新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做研究工作以及传播我们的文化所做的翻译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网络英语 新词分布 构成特点

一、新词出现的原因及分布

1.原因。当人们发现新事物,遇到新问题,总结了新经验,出现新思想的时候,便需要新宇和新词来表达,这是因为旧有的,沿袭使用的表达方法已经不适合或不敷应用了。一方面,由于以英语作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遍及全球各洲,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大有区别,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用语。另一方面,这些语汇中不少会被逐渐吸收进经典的英语辞典中,成为语言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网络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产生了特有的新语体,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而且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使我们网络交流更有时代特色。

2.分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分布遍地开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

(1)经济类。随着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经济词汇也大量涌现。例如:

e-shopping:网上购物

e-market:电子市场

e-cash:电子现金

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

e-business:网上交易

e-service:电子服务

(2)政治类。为使网络的普及,一些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务,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各式选举活动。进而出现了一些英语政治新词。例如:

e-campaigning:电子竞选

e-precinct:电子选区

e-precinct captain:电子选区负责人“e-rate”program:资助上网计划

(3)娱乐生活类。现代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购物、娱乐、交往等的方式。各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词层出不穷。例如:

e-life:网络生活

internet recruiting:网上招聘

dead tree edition:电子杂志

digit head:电脑迷

e-mail affair:网恋

blog:博客

综上可见,网络英语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网络英语新词构成特点

网络英语新词汇的构成或由一些常用词派生,或通过些常用词重新合成,或赋予些常用词新意而形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1.旧词新意。借用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来表达新的意思。现举几例:

bug原指虫子,现在的意思是硬件或者软件中的漏洞(缺点)。

host:原指主人,现在的意思是电脑主机。

shooting:原指射击他、投球之意,现在的意思是聊天。

mouse原指老鼠,现在的意思是鼠标。

memory:原指记忆,现在的意思是内存。

display原指展示,表演,现在的意思是显示器。

virtual classroom:现在的意思是网上教学。

hit:原指打击,现在的意思是点击(进入某个网站)。

2.合成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或者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词组和短语。这种构词法在网络英语新词中很普遍,出现频率很高。现举几例:

China+netChinanet(中国网)

education+neteducationnet(教育网)

network+citizennetizen(网民)

internet worm:电脑病毒

net cop:网络警察

net worm:网迷

net surfer:网上冲浪者

online goods:网上商品

online galaxy:网络一族

转贴于

3.缩略词。将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而形成的词。此类网络英语新词更加符合网络交流的便捷、简练等特点。现举几例

dbase:数据库

online DJs:网络音乐主持人

pgup:(浏览网页)上翻

pgdn:(浏览网页)下翻

opcode:合作代码

cyberia:电脑咖啡店

webzine:电子杂志

webster网络专家

4.首字母拼写词。由词组中的各词首字母按字母读音组成的缩略词。这种网络新词易读、易记、易识别。现举几例:

WWW:万维网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FIP:超文本传输协议

IP:网络传输协议

ISP网络提供商

API:应用程序接口

IT:信息技术

IP:网络电话

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

BRB:be right back (马上回来)

FRF:face to face(视频聊天)

BTW:by the way(顺便提一下)

HOWDY:how do you do(最近如何)

CU:see you(再见)

IMO:in my opinion(我认为) IOW:in other words(换句话说)

TY:thank you or trust you(谢谢你或信任你)

GTG:get to go(离线)

A/s/L:age/sex/location(年龄/性别/地址)

5.派生词

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结合而构成的词。词根是基础,同一词根上可以加不同的词缀,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网络英语新词。现举几例:

Inter:inlerphone (网络电话) interjecting(插入磁盘)

Cyber-:cyberspace(网络空间) cybernaut(信息空间旅行者)

Tele-:telnet(远程登陆协议)

telecom(远程通信)

Hyper-:hypermedia(超链接) hypertext(超文本)

篇8

关键词: 亲切体 修辞 解释

20世纪是网络时代,随着全球通讯交流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因特网的广泛使用,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走进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网络新词新语以其生动性、形象性、便捷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形的“xx体”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让我们不得忽视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对它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分析它们出现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亲切体”就是其中之一。

一、“亲切体”的成因

作为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语言原本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交流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自然影响到了语言,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言语现象。词汇系统中固有词汇的旧词新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亲切体,顾名思义,即人与人交流时感到亲切的语体。随着网络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和深入,人们交流方式随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取代了平淡刻板的交流方式。

(一)称谓使用“亲切体”的修辞状态

1.“亲”字使用的流行

“亲”作为古已有之的词,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并非当代语言的新产物,只是出现了下述例句中一些从未有过的新用法。为了更好地说明“亲”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新用法,首先需要对“亲”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规用法进行一个大致梳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亲”的词条义项解释:①父母,父亲;②亲生的;③血统最接近的;④有血统或是婚姻关系;⑤婚姻;⑥指新妇;⑦关系近,感情好;⑧亲自;⑨跟人亲近;⑩用嘴唇接触(人或东西),表示亲热;{11}两家儿女相婚配亲戚关系;{12}称儿子的丈人、丈母或女儿的公公、婆婆。当下,在网络博客、聊天室、网站和BBS上流行的“亲”字的创造性使用使我们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到了亲切体的魅力所在。“亲”作为称谓名词在网络交流中是最为常见的,随意点开一个论坛或者网络交流平台,就可以看到此种称呼语。与亲的本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亲”的适用对象扩大到无限大,不仅有血缘关系还有熟知关系,甚至对于陌生人也用“亲”或者“亲们”来统称。

举隅如下:

(1)亲,在吗?

(2)万能的亲们帮我解释下意思。

(3)亲家的衣服实在是太漂亮了!

(4)最近很多亲反应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解决的。

(5)欢迎加入我们亲笔家族。

(6)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放心吧,亲!

(7)回答亲们对这个问题的提问。

(8)请笔亲们欣赏笔笔在长沙的演出。

在“亲”频繁使用以前,我们平时的交流是这样的,举例如下:

(1)你在吗?

(2)有谁比较厉害帮我解释下意思。

(3)你们家的衣服实在是太漂亮了!

(4)最近你们反应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解决的。

(5)我们会继续努力的,你们放心吧。

(6)我会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提问。

(7)欢迎加入我们的家族。

2.亲属称谓使用的流行

近年来,网络和现实交流中新兴了一种特殊的亲属群体,这类亲属群体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不属于亲属范围,但我们仍习惯地把各种亲属称谓用于它们身上,“妹、姐、哥……”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熟悉的人身上,而是将使用范围扩大到全人类。八年前,出现了人见人踩的芙蓉姐姐;七年前,出现了人见人夸的天仙妹妹;四年前,出现了人见人笑的凤姐;两年前,出现了人见人爱的奶茶妹妹;一年前,出现了令人“顶礼膜拜”的犀利哥;近年来出现了表哥、房婶……为了更深刻地感受这些“红人”的过人之处,也为了称呼方便,网民毫不吝啬地将这些亲属专用词冠于这些红人。

3.称谓“亲切体”的修辞效果

亲切体的使用更好地改变了网络交流平台的生硬和陌生。称对方为“亲”比称为“你”显得亲切,大大地缩短了距离感。网络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它是一种“藏匿”的沟通。没有动作,没有表情,可是人们在聊天时还是习惯将实际生活中的空间转移到网络中,这无形中要求文字的书面语贴近生活的话语。亲切体的使用和流行保留了熟悉亲切的语气。以“哥”“姐”等称呼某些名人时,不仅表现出亲昵的情感状态,更表达出寻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状态,褒贬意味更突出。这种由简单的字和词在句子中的添加产生的亲呢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随意或带有讽刺、幽默的交流氛围,无形中打破了网路交流的空间障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句末语气亲切

1.句末语气亲切的修辞表现

近年来,帖子、论坛、微博、空间等充斥了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些新出现的网络交流平台中,平淡、普通的对话交流已不能满足那些不随波逐流,不恪守陈规;崇尚标新立异、不拘一格;追求新奇,乐于并且善于运用新事物和接受新事物所带来的影响的新时代人的要求。他们在语句末常常加上能够表达自身情绪和想法的语气词。举隅如下:

(1)我们会准时发货的哦~

(2)大力提倡这种行为的呢~

(3)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这样做哈~

(4)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件事情的继续发展哦~

(5)没事儿的呢~

(6)原来,末日宣言是这样的呀~

(7)童鞋们,注意啦,我们一直期待的末日就要来了哟~

(8)没事儿,加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的呢~

在句末语气亲切的流行之前,我们是这样表达的,举隅如下:

(1)我们会准时发货。

(2)大力提倡这种行为的。

(3)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这样做。

(4)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件事情的继续发展。

(5)没事儿。

(6)原来,末日宣言是这样的。

(7)童鞋们,注意啦,我们一直期待的末日就要来了。

(8)没事儿,加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句末语气亲切的修辞效果

句末亲切,即在一句完整的话语表达后的末尾加上语气词,达到亲切、诙谐、戏谑的修辞效果,而这种修辞效果则产生出一种无距离感。亲切体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除此之外,也给单调、机械的计算机媒体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使网络语言越来越人性化。亲切体以一种外在的语言的表达,使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持久弥新的变化。随着当代社会的物质化、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物质化和利益化,现今,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地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益的需要而交往。同时,“交往”这一词的概念被分化了,只注重口头间的联系和热情,内心的交流却被忽视了。这类“亲切体的出现”像是一道阳光照进了心里,即使这只是一束微弱的光。我们不希望生活越来越世俗化,而渴望以关心者的身份认识甚至是帮助其他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是对现实中一些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真实写照,但如果说在行动上难以做到的话,那么何不在语言上先尝试呢?“亲切体”就是以语言的方式在彼此间架起关怀、信任的桥梁。人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社会人,都或多或少地与周围的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为了体现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们习惯使用亲属称谓,同时,以亲属称谓与他人交往时,不仅在口头上表现出了顺口、方便的特点,更增加了彼此间亲切的熟悉感。

二、亲切体的修辞策略

亲切体在使用中主要运用了一种诙谐幽默的修辞策略,所谓诙谐幽默,是从言语表达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态度随和、幽默风趣的表现风格。多半出现于轻松闲适的一般性谈话,当然,幽默诙谐不等于插科打诨、无聊戏谑。诚如刘勰在论述“谐隐”时指出:“义欲婉而正,词欲隐而现。”①网络交流媒体本就是一个宽松、广阔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任意书写、无拘无束的空间,在此,和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就显得相得益彰。

(一)夸张的采用

夸张,就是意思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亲切体”中,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主流,在日常生活中,“亲”主要用于与自身关系亲昵或者熟悉的人和事物身上,而在网络这一交流平台上,我们不再吝惜地遵循其本身的运用规则,而是将亲字使用的对象无限扩大化,即全人类,交流对象双方互相不了解,可以互相称对方为“亲”,交流对象双方互相不认识,也可以互相称对方为“亲”。总之,亲字的使用不拘泥于其本身的使用范围。同样,句末语气亲切也是如此,句末语气词的使用范围不再遵循它们本身的适用范围,“呢、哈、啊……”等句末语气词随意交互适用,何时使用,何时适用,取决于使用者的适用习惯,不存在固定的适用对象。

(二)婉曲的采用

婉曲指的是对于不雅的或者有刺激性的事物,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闪烁其词,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段。亲切体中婉曲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缓和语气,增进感情。如上所说,在网络这一交流媒介中,约束少了,自然矛盾多了,亲切体的出现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利策略,“祸出于口”,锋利的语气少了,亲切的语气多了,自然交流就更加顺利,关系就更加融洽。亲切体的使用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网络购物的涉及者,即买卖双方,网络卖方使用亲切体可能最大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润。直接的表达可能会刺激买方,不利于买卖活动的顺利进行。

亲切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受表达者的修辞策略影响的,而亲切体的广泛使用和影响扩散则是因为亲切体在使用中能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亲切体受其本字本义的制约和影响,总是令人联想到“情结”,一种亲昵感的情感状态。纵观亲切体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一方面,在语义表达上,亲切体原来带有亲属、血缘、熟知等关系。当一个人称呼某某是亲,或者称呼某某是姐姐等时,并不表示谈话者之间真的具有某种关系,可能只是纯粹地打招呼,这时亲切体就等同于简单的类似“你好”等招呼语。亲切体出现的语境都是比较随意的生活交流化的情景,亲昵的力度已大大减小,有时甚于一般的“你好”,而这种被减小的语义反而更贴合语境所反映的事实。但是年轻人不满足于原有的表达方式,觉得“你好”太一般,即使用“hello”也很难达到他们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在网络交流平台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亲切体被削弱的情感程度使得其符合真实的生活,而其原有的太过亲近的高程度语义使得其产生了高于生活的夸张的效果,这种熟知化的略带夸张的修辞效果正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目标。

亲切体的使用也是一种修辞游戏。大多数网民在使用亲切体时,“好玩”是他们选择使用的第一动机。这种动机也称为“游戏动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游戏平台,亲切体使网络交流更加活泼有趣,达到轻松娱乐的交际效果。在年轻人的语言世界里,生活方式就是语言范畴。虽然他们不干预传统规范的日常语言支配下的现实生活,但是日常语言支配下的生活形式约束限制了他们的天性,言语游戏就成了他们对付制约、证明自己的最好选择,虚拟的网络交际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言语游戏的最大空间,他们通过网络空间创造这个信息时代的言语游戏方式,以此释放天性中活泼好奇的青春气息。这样,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日常交际符号在他们的“游戏”中就显示出了更广泛的价值意义。

三、结语

网络交流中“亲切体”的出现是旧词新用中的一个典型特例,在传统语言系统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单位在网络这一宽松、广阔的平台上生长出了越来越多的枝蔓和新芽,不管这些新的语言现象是暂时出现的,还是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慢慢积淀保存下来的,它们都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亲切体的产生不是偶然性的结果,网络新词新语的产生不是偶然性的结果,都植根于传统语言。网络是一个宽松、包容的平台,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任意填写,无拘无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无尽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可以在上面施展卓越的创造力,手随心动。青年人不随波逐流,不恪守陈规,崇尚标新立异、不拘一格,追求新奇,乐于并且善于运用新事物和接受新事物所带来的影响是他们的主要品性之一。网络交流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正符合青年人的心理追求,自己主宰,追求理想的表达需要是他们对网络交流媒体更好的诠释。这是他们的期待,也是他们的需要。网络新词的产生正是他们发挥特长、创造需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十五.中华书局.

参考文献:

[1]李莉.教育部调查报告:网络新词语一年诞生396条[EB/OL].中国新闻网,2010-11-25.

[2]百度知道.2011网络新词[EB/OL].百度知道,2011-6-17.

[3]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4]方治强.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其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5(5).

篇9

橡树的绿叶啊

白色的竹篱笆

好想告诉我的她

这里像幅画

去年的圣诞卡

镜子里的胡渣

画面开始没有她

我还在装傻噢

说好为我泡花茶

学习摆刀叉

学生宿舍空荡荡的家

守着电话却等不到她

心里的雨倾盆而下

也沾不湿她的发

泪晕开明信片上的牵挂

那伤心原来没有时差

心里的雨倾盆而下

却始终淋不到她

寒风经过院子里的枝桠

也冷却了我手中的鲜花

橡树的绿叶啊

白色的竹篱笆

好想告诉我的她

这里像幅画

去年的圣诞卡

镜子里的胡渣

画面开始没有她

我还在装傻

说好为我泡花茶

学习摆刀叉

学生宿舍空荡荡的家

守着电话却等不到她

心里的雨倾盆而下

也沾不湿她的发

泪晕开明信片上的牵挂

那伤心原来没有时差

心里的雨倾盆而下

却始终淋不到她

寒风经过院子里的枝桠

也冷却了我手中的鲜花

心里的雨倾盆而下

也沾不湿她的发

泪晕开明信片上的牵挂

那伤心原来没有时差

心里的雨倾盆的下

却始终淋不到她

寒风经过院子里的枝桠

篇10

符合要求的词语有三个:

1、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2、稚子之心:纯洁无暇的心。

3、士子之心:指拳拳爱国心,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