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周运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圆周运动教案

篇1

l.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能推导、应用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2.进行思维方法教育训练、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难点: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半径和周期的分析确定。

教具:

洛仑兹力演示仪,洛仑兹力纸板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讨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仑兹力。下面请同学们确定黑板上画的正负电荷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匀强磁场B、正负电荷的q、m、v,课前画在黑板中央)。

一学生上讲台画f方向,写出f大小,另一学生指正,如图1所示。

师:通过作图,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洛仑兹力总是与粒子的运动方向垂直,这样一来粒子还能做直线运动吗?

生:不能。

师:那么粒子做什么运动呢?有怎样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上节课没有解决,今天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板书(课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师:带电粒子包括电子、质子、α粒子等带正负电荷的粒子,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研究正、负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板书:研究q在B中的运动规律。

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师: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应从哪里着手呢?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物体的受力情况;二是物体具有的速度,因此,力与速度就是我们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出发点和基本点。

黑板上画的粒子,其速度及所受洛仑兹力均已知,除洛仑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吗?严格说来,粒子在竖直平面内还受重力作用,但通过上节课的计算,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粒子受到的重力远远小于洛仑兹力,所以,若在研究的问题中没有特别说明或暗示,粒子的重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可认为黑板上画的粒子只受洛仑兹力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问题,我们今天来研究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情况,即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且只受洛仑兹力作用的运动规律。

板书:条件

下面,我们从洛仑兹力与速度的关系出发,研究粒子的运动规律。洛仑兹力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洛仑兹力和速度都与磁场垂直,洛仑兹力和速度均在垂直干磁场的平面内,没有任何作用使粒子离开这个平面。因此,粒子只能在洛仑兹力与速度组成的平面内运动,即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运动。

板书:平面(f、v)B

第二、洛仑兹力始终与速度垂直,不可能使粒子做直线运动,那做什么运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生:匀速圆周运动。因为洛仑兹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对粒子不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合外力不做功,动能不变,即粒子的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改变;反过来,由于粒子速度大小不变,则洛仑兹力的大小也不变,但洛仑兹力的方向要随速度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洛仑兹力提供。

师:说得好,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纸板模型演示(剪两片硬纸板如图2所示,在表示正、负粒子的圆板中央挖一个可插入粉笔的小孔,把表示负粒子的模型按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使纸片上画的负粒子与黑板上画的负粒子对准,在小孔里插入粉笔,教师边讲解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边操作纸板统固定转动,画出粒子的圆形运动轨迹)。

师:分析推理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验来验证。教师介绍洛仑兹力演示仪的构造、原理,然后操作演示不加磁场和加磁场两种情况下,电子射线的径迹。

师:从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生:在不加磁场的情况下,电子射线的径迹是直线;在加垂直于速度的均强磁场情况下,电子射线的径迹是圆。

师:对,这就证明了上述的分析、推理是正确的。到此,我们就可下结论了: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在只受洛仑兹力作用的情况下,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板书:结论:匀速圆周运动

师:既然粒子是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的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大?周期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从上面纸板模型的演示中,你能看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在哪儿吗?

生:在纸板的固定点,即洛仑兹力作用线的交点上。

师:对,圆心一定在洛仑兹力作用线的交点上,正因为此,解题时可通过作两洛仑兹力作用线的交点来确定圆心。

板书:圆心:洛仑兹力作用线的交点。

师:半径、周期应怎样确定?根据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条件,洛仑兹力可提供所需的向心力,由此可确定半径、周期。

板书

(教师板书时,故意漏掉2次方让学生纠正)

师:由半径表达式可知,当进入磁场的粒子确定后,其半径r与v成正比,与B成反比,这一规律可用实验来验证。

通过改变洛仑兹力演示仪的加速电压和磁场电流,定性验证r与v、B的关系。

师:由周期表达式可知,周期T与v、r无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用实验验证它,但对这个规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凭经验我们知道,跑步比赛时,跑得越快经历的时间就越短。为什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与v、r无关呢?它与跑步比赛有何不同呢?

生:跑步比赛时,跑的是大小相等的圈,速度越大,时间就越短。而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圆大小是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的。从半径公式可知:速度增大一倍,半径也增大一倍,圆周长也增大一倍,所以周期不变,因此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周期与v、r无关。

板书:T与v、r无关。

三、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师:当然,静止的粒子不受洛仑兹力作用,不会运动起来,则无周期可言。周期是对运动的粒子而言的。那么粒子的运动速度又是怎样获得的呢?

一般粒子的速度是通过电压加速获得的,下面我们在黑板图上加一个加速电压。

板书:画图3。

师:使带正电的粒子加速,则哪板接正极,哪极接负极?

生:左板接正,右板接负。

师:若加速电压为U,粒子带电量为q,质量为m,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大致画出正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圆心位置,求出半径大小。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操作把表示正粒子的纸板模型按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画出正粒子的运动轨迹)

师:圆心一定在f线上,若以料子刚进入磁场点为坐标原点,以v方向为坐标x轴,向上为y轴,则圆心坐标为(0、r),那么半径有多大?

板书:

师:若把上式变形可得:

板书:

师:同学们对这个式子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只要测出加速电压、磁感强度及偏转半径,就可测定粒子的电量和质量比。

师:对,我们把粒子的电量和质量比叫做粒子的荷质比,质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测定粒子的荷质比的。很多同位素就是在质谱仪中首先被发现的。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面进行课堂小结。第一,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解决了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且只受洛仑兹力作用的运动规律。其规律是粒子在垂直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周期,T与v、r无关。

师:第二,这节课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1.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从力与速度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

2.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出发点是:提供的力等于所需要的向心力。

师:第三,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1.粒子不是垂直射入磁场的问题。

2.粒子除受洛仑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的问题。

3.射入非匀强磁场的问题。

师:第四,说明三点: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其他运动一样,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利用的,这就是我们要树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分析推理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必须用实验加以验证,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坚持的态度。

3.粒子的运动具有对称性、简洁性。

篇2

    第一,围绕一定的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题目创新。所谓知识基点,是指地理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共同 涉及、相互渗透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或知识系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如该试卷第二题围 绕“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这一知识组块,融合地理、生物、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 体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组合能力的考查。

    第二,围绕知识基点进行思路创新,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该试卷第五题围绕“恒星日、太阳 日的解释方法”这一知识基点,运用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 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路创新的切入点。学生要有广阔的思路,扎实的基 础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因此地理教学如何适应“3+x”,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认为:

    第一,要树立协作精神。作为教师要变“单干”为“协同多学科作战”,既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知识基点,延长知识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多学科、各个侧面对知识进行剖析,形成完整的知识图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后的教学将是多学科联合、 知识组合的教学,一个教案、一堂课将凝聚着多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将成为地 理教学适应“3+x”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能力、技术密集型转变。这里有两层意思:

篇3

关键词:天体运动 教学 改进方案

天体运动的章节教学,从知识上看,是牛顿运动定律内容和万有引力定律内容的结合;从方法上看,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方法交织;从能力上看,是培养和锻练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学生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知识、能力的迁移能力,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从考试上看,是会考、高考的热点部分,试题难易伸缩很大;从心理上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其强烈。因此它是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甚至到了高三重新复习时,还有不少的学生糊里糊涂,如何突破呢?下面谈谈我的改进方案。

首先,仔细回忆以往同学在此处存在的问题,则不难发现:

一、物理公式太多,公式的物理含义不清,不知该用哪个式。如决定式、量度式、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运动学规律等。

二、公式中的物理量多,涉及十几个量,重叠概念也多,质量的、长度的、转动的等,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不清,张冠李戴时常发生。

三、物理情景不明,思路过程混乱。

四、空间想象能力不够。

五、迁移能力低,效率不高,实际问题千变万化,无法应对解决。

其次,从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年龄小、心理素质低、知识面窄、数学工具不够、综合能力有限、畏难情绪严重、急功近利思想普遍等广泛存在。如何解决这一现实而迫切的客观矛盾呢?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数形结合思想,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既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能较好地延伸和拓展,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现在把此法介绍给同行,供大家参考:

我把它总结为:一幅图,两组公式,三句话,四个疑惑,六个常数法,再加影视图片。

天体问题中涉及多个物理量,极易混淆,而把物理量结合图形标注理解,消化比较,既简单又明了。把物理公式规律变成口诀,易记上口。物理情景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既形象又直观,真实再现好掌握。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十分便捷,题目变形题目翻新极为容易。

此处以地球和它的卫星为例说明:

1. 一幅图,就是画出两个天体物体相互作用的空间图。然后把各个相关的物理量标注在对应位置,如:M、m、R、r、h、F、G、f、g、a、v、w、T。一定让学生在图中填,在看中记,在比较中理解,物理量混乱的毛病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如地球半径、离地高度、轨道半径、作用位置,一看就清楚。

2. 两组公式,就是高空位置和近地位置各成一体,彼此独立;给定条件往往是近地的,而求解的量是空间的,需要彼此过渡转换,不可或缺,也叫黄金变换。高空处:

两组公式的前两项是合力,为决定式;后面四项为运动状态,为量度式;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决定式开始,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常数、变量和函数,再结合所求量,来确定状态式,从而建立相关等式,同理,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另一组等式,联立可解。

3. 三句话,就是思路点拨,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明确各式的相互关系。把卫星的运动轨道处理为匀速圆周运动;绕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来源它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该处的重力又总是等于该处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也是两组式得来的依据。

至此,学生们概念清晰了,公式能够顺利确定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住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能够有机结合为一体了,现在可以处理一般性问题了。

如:计算地球的质量,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讨论卫星的环绕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人造卫星的超失重现象以及有关的仪器使用,天体是否是连体的区别判定,追逐等问题。

4. 四个疑惑,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提问学生几个感兴趣的问题:

(2)引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环绕加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环绕速度和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人造卫星的可能轨道是怎样的?同步卫星有什么特点?

以上四个问题是同学们普遍感到疑惑的内容。教师借助影视图片和电脑课件模仿卫星绕地运动的情况,可以形象直观地再现真实,既能克服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电脑课件优势,实现一题多变,高效省时,快捷便利,还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扩展视野,丰富知识,知识内容也得以延伸和拓展。

5. 六个常数:地球的半径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地球自转周期T ,地球公转周期,地球表面处的最小发射速度v,万有引力常数G。

我们前面研究了地球和卫星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得出的规律,能否效仿地把它们推广到其它恒星与行星、行星与卫星之中呢?学生自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刻可以把习题问题增加到太阳等恒星问题之中,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其它天体间,这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迁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到双星问题和三星问题等复杂情况,这样逐步推进,层层拔高,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思路也更加清晰完整,方法更加熟练,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了、有趣了,教学的重难点彻底得到了解决,课堂效率显著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延伸和拓展,实现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物理会考大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会考办.

[3]高中物理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

篇4

教师要发展自己成为优秀教师,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

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作为劳动的手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激情永存,乐观向上。教学要有激情,更要有斗志。他们不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自居清高,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锤炼自己的内功。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风格。掌握教学基本功,从传统的三笔字到现在的娴熟操作多媒体,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意下的苦功,这样才能练就一身学生崇拜的绝技!有一位物理教师,讲圆周运动时,铃声响过,拿着教案绕讲桌跑了几圈,学生不知教师要干什么,都惊呆了。此时,这位教师提问:“这是什么运动?”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这位教师手又很巧,自制教具的技能很高,每每上课时,就用生活用品制作出成本低、功能多、吸引学生的新奇而简单的教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巧妙的实验装置,演示完后就奖励给当堂表现好的学生,有时同样的装置做两个,用来奖励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就是这位恩师把我领进了物理世界,使我执著地报考物理系,坚守着物理教学,直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教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的知识结构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量。尽管现实中很多教师不习惯读书或不愿意读书,但成长的前提必须是读书。个别教师喜欢在网络上进行“快餐式”阅读,解决眼前的困惑,或信手翻看杂志,虽然说开卷有益,但这种没有目标和计划及方向的读书,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很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有长时间地阅读一本本坡度稍大、专业味很浓的书,才能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和专业素养。基于此的课堂教学无不精彩纷呈,不求奇而自有奇峰突起,不求异而自是与众不同。

善于反思,勤于写作。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科书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写作应与实践相连、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使我们找到了素材与写作的结合点。只有勤于动笔,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缺乏省略的写作材料,在脑海中明晰,在笔下生彩。也正由于此,教师的观念、思想逐渐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最终使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篇5

听名师做课,到底听什么?从前,教师们听名师做课时,总是事无巨细地认真品味、欣赏。那么的投入与专注,那么注重细节的处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详略得当,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的教学衔接,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如果说这些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热闹”,那其间折射出的前瞻的教学理念与沉淀内涵的历程才是其中的“门道”。还有更具普遍性的现象是,每每做课大赛时,听课的教师会不怕辛苦连续听这些优秀选手的精彩表现,却很少参加课后教师之间“专业历程表白”的交流活动。这些表现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渴望成长,却停留在学习教学技术这个权宜之计层面上,没有认识和抓住教师个体发展中,比教学技术更高层面的自我提升的策略。所以,教学上模仿、随波逐流,没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人云亦云,甚至是只学会了作秀,最后浅尝辄止,半途而费了。其实,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就要追求名师的“授人以渔”,那就是注重学习一个名师是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功、丰厚自己的底蕴、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走的力量。

教师要发展自己成为优秀教师,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

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作为劳动的手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激情永存,乐观向上。教学要有激情,更要有斗志。他们不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自居清高,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锤炼自己的内功。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风格。掌握教学基本功,从传统的三笔字到现在的娴熟操作多媒体,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意下的苦功,这样才能练就一身学生崇拜的绝技!有一位物理教师,讲圆周运动时,铃声响过,拿着教案绕讲桌跑了几圈,学生不知教师要干什么,都惊呆了。此时,这位教师提问:“这是什么运动?”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这位教师手又很巧,自制教具的技能很高,每每上课时,就用生活用品制作出成本低、功能多、吸引学生的新奇而简单的教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巧妙的实验装置,演示完后就奖励给当堂表现好的学生,有时同样的装置做两个,用来奖励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就是这位恩师把我领进了物理世界,使我执著地报考物理系,坚守着物理教学,直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篇6

关键词:高中 物理 高效课堂

《高中物理课堂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中观察、掌握物理现象的特征,认真观察,分析判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广泛的讨论,透过现象抓本质,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快乐、自主、高效的学习。

一、快乐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营造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第一次站在讲坛上,教师就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用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感染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微笑,经常对学生进行由衷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在这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浮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个小实验:把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木块漂浮在水中而铁块沉在盆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兴趣倍增,变被动为主动,产生想进一步探索下去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要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播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环绕地球运动、回收等视频,利用声、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超重、失重、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等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穿插实验教学,使学生手、眼、脑并用,提高学习兴致,进行自主探索。

再次,教师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派上用场,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也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讲授向心力时,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通过开展走出课堂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后,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了解物理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时,给学生播放介绍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高效学习,培养自主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要照顾到所有学生就要讲究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可以采取新课程务实基础,单元小结适当归纳补充,章节复习再扩展提高的方式进行教学,做到层次分明,螺旋递进。具体来说,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抓好课前预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疑点,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和自学的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次,认真备课。教师在个人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科学性、艺术性的教案。此外,还要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学科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备课内容在本章、本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讨论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思路,讨论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习题、课后作业和课程测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一种学生能够进行探索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丰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最后,注重课后反思。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完善高效课堂教学,重点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再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使之更科学,更完善。

四、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所提供的空间,不断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进娟.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 2011,(10):180

篇7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好入门教育,强化基础训练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二、培养师生情感,优化师生关系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肯定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当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带有了某种情感色彩时,就常常使学生记忆的映象更强烈和鲜明,此时教师的情感就成了学生记忆教师所讲内容的催化剂,其作用大大超越空洞的说教。

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则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控制着对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输入量、输入时机、输入方式和消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学习知识信息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习惯有关键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让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感到直观和具体,淡化他们的抽象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三、加强实验教学,展示物理趣味

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比如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如“弹力的产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许多学习用品往往可以用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书、文具盒等可用来模拟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铅笔、钢笔等可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笔尖指向表示为电流方向,用于分析磁场及安培力。橡皮、鞋带等可用来分析单摆,圆锥摆,及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等等。

四、引导阅读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超文本”功能,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超文本”强大功能,为物理教学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学中,有时板书较多、例题及解题过程要规范、实物图、电路图或一些画面要展示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写、画,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就可以克服弊端。许多的计算机软件,如:Word、PowerPoint及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都具有超文本(超链接)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练习题等,都用幻灯片的形式存储成不同的单元或专题学习网站,再用超链接的方法进行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需要用的/9部分时,就可以很方便的调出需要的内容。另外,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功能,制成电子教案,可以有效地增大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信息技术的“放大”作用,增强物理实验演示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很小,由于可见度小,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游标卡尺和读数时,把游标卡尺放大,改变游标的位置和游标尺的分度,让学生练习读数,效果很好。在波的干涉教学中,教师的演示水波的干涉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让学生到前边讲台上去观看等方法,这样做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如果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进行放大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演示时只需把水波槽放在投影实物展台上,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振动片上,金属丝触动水面形成相干波源,可清楚地看到干涉的图样,即生动又直观,同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演示实验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扩大时空”作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事例,使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的学生能及时的复现,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观察,影响教学顺利进行。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扩大时空”的独特作用,播放视频音像资料,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时,放一段“火车转弯”的视频短片,将弯道路面的图片投影出来,展现向心力来源的受力分析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个个瞪大眼睛。这种效果是学生看书无法相比的。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时,可以适时地放一段物理史学资料片,讲古今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趣事,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的科学追求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研究小球碰撞时各个过程阶段能量转换关系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整个快速进行的过程慢放。使学生深刻认识各个阶段的能量转换关系。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复习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有的实验在教学中做了演示实验或是学生探究实验,在复习时由于时间太长而忘记或记不太清是难避免的,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功能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教师可以播放音像资料片或者模拟实验的FLASH课件把一些实验“再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例如: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守恒条件和实验原理,然后再利用CAI课件来重现实验过程,复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还可以分别展示有支柱和没有支柱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两种情况下不同的表达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传统复习方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作用,突破传统教学难点

篇9

【关键字】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课程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人们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在教学中实施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感要素中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和学生)身上,而忽视对教学中的物(教材)的情感分析。其实教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它是“人化”的物,教育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会蕴含着相应的情感。教材内容不同,其蕴涵的情感因素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作为教学一线的物理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理念仔细地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课文所蕴涵的隐性意会内容产生共鸣,这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性分析,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及中性情感因素三方面进行的,开感教育素材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现以高一物理教材为例)

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直观形象材料,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文科教材中的不少内容属于此类。物理学科虽然是一门情感色彩较淡的学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使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显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展示,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 新教材各章节中的“旁批”、“科学足迹”、“科学漫步” 等小栏目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既是反映科学活动的伟大成就,也是很好的审美体验过程。如在高一“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中“科学漫步”对“黑洞”的介绍,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励学生对未知的探索。“黑洞”一节中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峰?因为它就在那里”,非常有哲理地回答了“人们为什么研究黑洞”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这样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在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引用了萧伯纳的幽默的话“科学总是从正确走向错误”,激励学生继续科学探索,尽管前面已经体会到了它的辉煌成就,但它没有穷尽。在新的领域中还有新的真理和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新教材各模块的插图也都精心设计。如二号型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的图片,“宇宙航行”中“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中七名遇难宇航员的照片等,寓意深长,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又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

中性情感因素 ,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如各种概念、原则等不含情感因素,这些我们称之为中性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如,在运动学规律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在惯性教学中可以渗透习惯教育;在平抛运动教学中可以把飞机扔炸弹改为飞机在四川汶川投放抗震物资,渗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真情;在学到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的教学时可以谈集体凝聚力的培养。在构建质点等理想模型时,可以引入这么一段话:“理想模型的构建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各种问题交错的复杂局面,我们就可以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使得问题有序地得以解决。

隐性情感因素,就是指有些教学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教师通过自己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使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隐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开发,无疑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极好材料,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如物理学的美,最典型的就是“简单明了”的简洁美。物质世界的运动,客观地展现出“简单”的风采:例如,行星沿着简单的几何曲线——圆、椭圆运动。物理理论体系、规律、公式表达上体现在逻辑上的简单美。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会有更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在分析教材时,努力挖掘其隐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将它们写进教案,融进教学,无论是讲授理论,演示实验,还是分析例题或习题,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与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太阳系学说的发展中,哥白尼是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学说的否定,他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关于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的错误学说。但是他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而是批判地继承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如地球是球形学说及其证据,都在哥白尼的著作中加以引用。同样,开普勒是对哥白尼学说的继承和批判,他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从而为他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原有科学理论的被,而是原有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理论的一部分。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开创物理学的先驱开始,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去伪存真,日积月累,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总结出了一门科学性很强的物理学。在物理教学中,恰当运用物理史实,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生动教材。牛顿、开普勒、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他们在不同视角下所说出的经典语句,道出了深刻的哲理,都是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动素材。如在讲授牛顿运动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通过这段名言,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实事求是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处于领先地位,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譬如我国古代对机械运动的观察和分析在人类科学史上是最早的;东汉时期关于地球运动就有记载:“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人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在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1900多年前我国已发明了简单的水力发电机,用来汲水、磨粉、舂米等;1700多年前,已经利用风车做功等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情感素材。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神舟6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情况。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自豪欣喜之余,激励学生在学业上孜孜不倦,将来为祖国繁荣、民族兴旺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