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阶段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写作教学;兴趣;实践;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14-01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少学生对写作也是充满恐惧感。要想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首先要重视写作教学,然后才能据此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策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更新理念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方渡中学的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当前时期初中阶段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兴趣培养,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
现如今,很多学生乃至教师提到作文就色变,都存在一定的畏惧感,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主动地进行写作,全部都是被动的进行写作,作文质量可想而知。同样,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师和家长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也对于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枯燥的思维定式和匮乏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们从内心惧怕写作,从而不能更好的接受更多的写作指导,然而,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对于学生平时的影响还是考试的影响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其实,写作,不但是一个记录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心展现的过程。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写作视为一种美好的陶冶情操的途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回首想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因此,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作文写作指导过程中的又―重要研究课。当然学生们在不断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免略显乏味,学生们困于教室中使得眼光具有局限性,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带出应试教育,全面的走向现实,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感受、创作。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写作的思路,学生们自己本身产生想要写作的兴趣,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佳作。在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于学生的创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两个方面,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兴趣和写作动力。写作兴趣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作为新时期教师的我们要把学生写作兴趣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勤阅读,勤实践,注重积累
不容否认,初中语文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不再是小学语文作文简单的流水账式记叙,也还未达到成熟的论述文章水平,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初中语文作文需要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观察并形成各种素材,再通过作文写作的方式进行加工创造。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素材和资料积累,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适当地给学生指引阅读的方向,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中自己最为喜欢的句子并做简要的品析,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样一来,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定会在平时的习作中尽力模仿,在模仿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节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在课上介绍自己在近期阅读著作或是自己所摘录的最好的句子、段落,给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通过这样的长期的积累,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实践资料和文学功底都有一定的提升。在实践中开展作文教学还可以通过日记、课外小组互动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日记来训练学生自主的写作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通过小组互动学习来促进写作的交流,扩展思维,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也符合了新课改教学贴近实际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阅读、实践,从而为写作提供素材。
三、合理,创新,多模式批改作文,最大化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篇2
要办成功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具备成功的必备才能,让他们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并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为优秀的合格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目前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都非常敏感而又非常好奇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伦理道德和教育模式存在质疑;他们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同时又对这些人的教诲心存疑虑。他们盼望自主同时又希望有一个充满智慧和科学头脑的人给他们以约束,指点迷津;他们处在青春的叛逆期,任何僵硬的、在他们看来死板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都会受到他们的反感甚至批判;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合适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同时他们的心思又常常放在一些别的事情上,不能专心学习。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强行规定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为成功的学生管理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限制;成功的学校教育需要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热情、朝气蓬勃的孩子,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机器;社会需要的也不可能是一群装了一脑袋死知识的“两脚书橱”,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鲜明个性和杰出能力的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和知识渊博、思维新颖开放而风趣包容的老师一起学习;90%以上的学生渴望教育公平,希望学校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张扬。
所以,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就要把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与发展学生的特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主抓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倡“素质第一、能力第一”的教育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兼顾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堂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探究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奥妙,通过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好学习、乐于学习。
在学校的学生中,因家庭环境、就学经历、自身天赋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各有不同。因此,让不同的学生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无异于让小猫和啄木鸟在同一个浅碟中喝水——一个能喝到而另一个只能看到。我们必须要杜绝这种看似“绝对公平”而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一刀切”式教育,提倡分层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兴趣和不同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
例如,有些学生基础好,而班级中又有一些学习很吃力的学生。如果纯粹“一刀切”,所有学生都接受同样难度的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可能觉得简单,而学习吃力一点的学生又会认为学习太难,失去了学习兴趣,“破罐子破摔”——从而放弃学习。所以,对学习基础好、课堂学习容易学会的同学,我们可以适当对他们增加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吃力,家中又没有人辅导的同学,我们可以适当减小一些作业难度,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使他们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拥有学习的成就感,不再厌恶学习,然后我们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其结果可能远比“一刀切”要好的多。
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些学生擅长于此,而有些学生擅长于彼,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价时,也不能单纯从一个方面进行全盘肯定或者否定。因为学生不可能是全才,我们不能对他们要求面面俱到。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时也要照顾学生不同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篇3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双重结合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性、操作性、技能型和工具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介绍和实用讲解,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与通讯技术、互联网的开发工具等多个有关于数据和信息的应用技术内容。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我国IT界人才短缺的现象逐渐暴漏出来。因此,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应该尽早从初中阶段就要重视起来。针对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如何去构建一个高效、丰富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认识上存在不足,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育都不够重视。不论是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还是课堂操作方面,都没有实行较为正确的做法。同时,虽然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在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却不尽满意。信息技术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包含了很多新思想和新方法,但是学生有时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上机进行动手操作,导致实践和理论水平的不对等,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也很有限。
(二)教学模式单一古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
由于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者也没有积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只是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味的进行的理论知识灌输,老师和学生孩子间没有过多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死板、枯燥,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很缺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不高的惯性思维,不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对初中生的整体知识结构非常不利。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倡分层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对于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标准是更加注重优质教学、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展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就需要更加注重优质的教学方法指导,合理开展分层式教学。首先,分层教学方式是根据整体学生中,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来分为阶梯状,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弥补每个层次学生的不足,满足学生们不尽相同的知识需求和难题解答。其次,就是面对学生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练习题,在操作过程中关注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利用小组划分的方式,小组之间的每位同学进行练习探讨和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优化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开展适宜的分层次教学方式,才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增强合作,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标准和学科本身的性质来说,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既要求了学生对理论知识要扎实掌握,更要增强上机操作的练习实践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想学好这门学科,不仅要对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透彻的了解,更要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学会如何实际操作。要想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首先要积极推动学生之间进行主动合作,提高学生们互相帮助的意识。在面对一项大课题操作的时候,通过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过渡年龄,因此他们对同伴的依赖相对于父母来说会稍微多一点,通过课堂中的不断交流和协作,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这样充满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理论质疑,要勇敢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在一道题中有更加便捷的程式算法就应该积极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特色信息技术课堂
有心理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和保持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是平常状态下的三至五倍。”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我国推行新课标教育的中心思想下,全面的、综合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创新教学方式是重中之重。构建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来说,是极其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创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就是建立初中信息技术特色教学的前提保障之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抓住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来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站在朋友平等的角度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而是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这样进行相互交流、积极探索的课堂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堂。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当今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发展潮流的时代。随着我国IT行业快速发展,我国IT界人才短缺的现象也逐渐暴漏出来。因此,在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应该尽早从初中阶段就要重视起来。在初中阶段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高效、丰富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提升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金鹏.探究当前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J].读与写,2015,(01):166.
篇4
问题生就是表现为思想懒散、行为习惯差、学习较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问题生在班上会不同程度受到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稍不注意就会对本人和集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一、问题生的产生原因
初中生年龄较小,经验又少,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尚未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怕苦畏难,自暴自弃,形成了学习能力低下,行为习惯落后的境况;还有的学生对其他事物非常感兴趣,如电视、网络、游戏等,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课时人在心不在,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上课睡觉的情况,时间长了就成为问题生。学校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教师说不能说,管不能管,加之家长听之任之,不予配合,甚至护短,以至于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学习急转直下。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娇疼溺爱,他们更是无拘无束。即使在家,有些家长整天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一些学生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染上了不良习气,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甚至结交社会上的小混混,造成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二、问题生的教学教育策略
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关注问题生。教师要转变“只教好学生”的观念,多给问题生一些关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提一些他们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对于问题生,要允许他们落后。教师要因人施教,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有时也不能解答上来,这时教师千万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次,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大张旗鼓的表扬问题生哪怕是极小的进步。要转化问题生,就必须关心他们,一视同仁。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问题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1.寻找亮点
亮点是指偶然表现出来的积极思想和良好行为,以及他们的某些特长。亮点的出现,正是教育问题生的良好契机,应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改变的内部动因,满足他们要求关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
2.兴趣引领
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积极的追求欲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丰富,这时候就容易接收外界的影响,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时机。
3.情感投入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让他激动的事,这正是教师向他施教的动情点。祝贺、帮助、安慰、关心等,将会增强转化问题生的效果。
4、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篇5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6-01
目前,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由此我认为,我们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把心理疏导放在教学的首位,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一名初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心理健康应该重视环境因素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很是重要。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同时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例如对于初一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而对于初二的同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对于初三同学,要求也随之提高,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有了目标,下一步就该实施内容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2)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3)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重视心理教育的意义
篇6
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立足点是推进区域内每一所初中的全面均衡发展。从现实看,一些薄弱初中的学业整体水平呈现“两低一高一差”的特点。“两低”是指入学的英语、数学课程的均分低,及格率低,均分不足;“一高”是指低分率过高,一些薄弱初中有的班级低分率偏高;“一差”是指基本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学习。从问题归因看,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农民工子女初中入学人数增多,一方面初中入学人群中“两低一高”人群相对集中于农民工子女群体;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分小学的毕业生学业质量水平客观上存在质量的虚化,具体反映在一些学生小学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达到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应有要求,出现“质量真空”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上的脱节,并难以适应初中阶段后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问题,我区开展了以初中学校为核心的“学区质量”建设项目,持续拓展“学区质量”的建设路径,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成效。
一是丰富初中“学区质量”的内涵。初中“学区质量”是指以区域内独立初中为核心,以初中对应的小学直升学区为依托,形成了以初中学校为主导,小学学区为支撑的学区质量共同体。落实初中“学区质量”的建设,则需要科学谋划初中“学区质量”的内涵。客观上说,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的整体提升,取决于区域内每一所独立初中“学区质量”的基本水平。为此,我区致力于初中“学区质量”共同体的建设,重点加强了对学区内小学直升毕业生的学业质量监控,并把学区直升毕业生七年级入学学业质量监测诊断数据反馈给小学,为小学查找自己毕业学生基础学业和能力上的不足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二是夯实初中学区质量的基础。初中“学区质量”的基础单元就是初中对应直升学区的小学。加强对口直升小学的质量建设,是推进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监测的突破口。近两年,我区主动着眼于区域质量整体,突出初小学段衔接,不断强化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的学业质量整体建设思路,以此凝聚小学和初中的共识,不断深化小学对区域初中质量责无旁贷的思想认识,逐步引导小学认识到初中质量推进效果与小学密不可分。
二、创新管理,探索区域初中学业质量建设新举措
1.优化学区分布,明确学校质量责任
保障初中“学区质量”建设成效有赖于独立初中学区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划分。现阶段,我区通过实地调查、听取民意,排查矛盾、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明确责任,着手区划后新的教育布局的调整。在教育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着眼于区域未来的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初中学区的合理分布,明确初中、小学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责任地位,确立了小学在初中“学区质量”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初中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直升学区内的小学服务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2.实施学业监测,反馈小学质量状况
“学区质量”的建设水平需要有清晰结果的描述。为此,自2011年开始,我区就坚持每年九月初对全区七年级入学的新生进行学业质量监测,学业质量监测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监测内容主要是小学阶段学科《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同时采取“四个途径”来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的实现:
途径一:优化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小学教研员为主体、初中教研员为指导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学业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对测试的过程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两种形式。一是我区从初中和小学分别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到各监测初中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督查组,进行随机性督查,重点督查考务的组织是否规范、组织是否有序、有无教师动员学生消极参加质量监测。
途径三:实施学业质量监测信度的问卷调查。即为了确保信度,全区还通过问卷了解学校是否组织学生复习或动员学生消极考试,确保七年级入学的学业质量监测处于常态水平,更为真实地了解七年级新生学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从而为学区直升小学的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奠定事实依据。
途径四:采取学业质量监测的计算机网络阅卷。即通过阅卷适时双评方式,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创新反馈形式,强化学区质量认识
让“监测数据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我区不仅充分挖掘监测数据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归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区创新了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形式,采取了三种形式进行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期望通过测试结果引导全区初中重视起始年级薄弱学科的问题改进与教学补偿。
形式一:召开学科学业质量监测反馈会。即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员牵头,组织六年级小学教师、七年级初中教师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学业质量监测阅卷情况、测试情况的专题反馈。反馈的重点是:阅卷中发现小学呈现的学科优势,暴露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小学毕业班后续教学的改进建议、对七年级薄弱学生的教学补偿方案。
形式二:召开全区初中学校学业质量监测反馈会。即重点反馈全区七年级整体学业质量水平的基本情况,各学校的学业质量发展水平的基本定位,各学校学业质量监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各学校后续教学的补偿建议。
形式三:召开初中直升学区小学校长、六年级参加监测学科教师会。即主要由各独立初中牵头,对学区内每一所小学反馈学区直升学生在质量监测中呈现的学业优势、学业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初中对小学毕业年级学业质量建设的期望。同时,小学对初中办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通过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业质量反馈,让全区不同层面的群体对七年级入学的学业质量所暴露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对后续的教学有所改进,尤其是初中学校对直升学区小学毕业班的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4.加强初小衔接,推动学段质量建设
我们从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实践体会到:“学区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初小衔接。为此,我区基于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寻找初中和小学学科教学上的得与失,从中找到初中与小学教学管理的共同话语主题,从而推动把两个学段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衔接,实现“九年质量一体化”思路的融合。
5.实施专题项目,落实学校定点帮扶
“学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对区域初中入学新生开展学业质量监测,如何缩小区域内相互独立的初中“学区质量”的差异呢?我们针对学区内相对薄弱小学以及“学区质量”相对薄弱的初中,开展了“托底推中”专题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托底——降低低分率,推中——提高合格率的策略,努力推进区域内薄弱初中大面积地提升办学质量。另外,我区建立了“学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定期到校进行蹲点帮扶,帮助教师提高“转差、辅差”的学科能力。同时学科教研员针对定点薄弱初中或小学,选聘名优骨干教师组成教学视导团队,帮助薄弱初中、小学提升转化差生、降低低分率的实践能力。
6.优化评估方案,强化质量一体思路
近几年,我区以学生学业质量发展为核心要素,加强了独立初中直升学区小学的就近入学学生比例的评估。近两年,我区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举措对路,为推进区域内初中办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产生了正向作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区“学区质量”的评估方案更趋合理,有利于区域内每一所初中向高位均衡、优质特色的方向上不断迈进。
三、厘清思路,查摆制约区域初中学区质量建设新因素
1.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近三年,尽管全区“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全区上下聚焦“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水平与区域初中质量推进的发展速度还显得不够匹配。因此,引导全区进一步聚焦“学区质量”,进一步浓郁“学区质量”的建设氛围,保障“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到位、思想到位、执行到位、发展到位,从而创新区域初中质量的管理举措,打造区域“学区质量”的管理特色,为区域初中学校的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
2.学区分布仍需进一步优化
从全区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跟踪看,近几年全区“学区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增速变缓,我们结合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后发现:全区独立初中的学区分布还不够均衡,尤其是现阶段全区内小学校际间的办学水平差异客观存在。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独立初中对应的学区划分还不够合理,尤其是薄弱初中的学区小学分布还不够均衡,导致直升学区初中获得的生源质量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初中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2013年我区正值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组建了新秦淮区,从全区看,小学办学水平差异更大,独立初中办学水平的校际差异更为突出,因此,要确保区域内独立初中学区划分相对均衡,初中“学区质量”差异合理可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优化学区分布,合理设置“小升初”方案,为“学区质量”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动力支持。
3.监测形式仍需进一步丰富
“学区质量”建设是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学区质量”建设有赖于区域内独立初中和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的结果的准确、及时和科学,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小学毕业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同时准确定位全区独立初中学业质量发展基础,把准教学定位,落实后续教学补偿方案。为此,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学区质量”监测的形式,这样获取质量监测的诊断信息更为全面、丰富和细致。因此,除了进行必要的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以外,也将对学区内小学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问卷诊断,或进行课程学习效果的学生访谈,进而为小学的学科质量建设与课程管理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也为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诊断提供更为详实的诊断建议,为初中七年级的“托底推中”项目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提供决策的参照。
4.质量评估仍需进一步强化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学生学业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的实践操作看,全区对区域初中、小学的办学质量评估突出了以质量为核心,并着眼于初中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定期考核和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水平的评估,但是从具体评估项目和内容上看,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评估和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估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教师专业提升的主动性与“学区质量”建设的紧迫性显得还不够合拍,需要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师自主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只有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为“学区质量”建设提供专业的师资保障,否则推进区域初中“学区质量”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5.责任主体仍需进一步明确
从目前看,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学校管理者对“学区质量”的内涵认识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对“学区质量”建设的主体还不够明确,有的认为“学区质量”建设的主体是独立初中,有的认为是区教育局行政权威,有的认为是区域内直升学区的小学。由于认识上的缺位或偏差,对于“学区质量”推进的力度和深入就有所差异。只有不断丰富“学区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区域内初中学校和小学正确地定位“学区质量”建设中的自我角色,正确区分初中在“学区质量”建设中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区质量”小学的主体作用,就能够把握“学区质量”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调动各层面的专业力量,推动区域内“学区质量”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区域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7
关键词: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学生特点;锻炼方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8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在12岁~15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的高峰阶段,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正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体育锻炼,很有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心理和身体方面都健康成长,作为体育老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正确的锻炼方式。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科目增多,内容也加深,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进行学习。他们除了能够注意事物的外部属性外,还能够抓住其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一些较难的时间、空间知觉逐步发展起来,例如像世纪、古代、宇宙等,同时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显著加强。所以,在初中阶段的体育锻炼中,不能再像小学阶段那样采用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该规划好学生的三年训练内容及方式,然后逐步地去加以实施。初中生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增强,范围也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也提高,这是小学生所没有的。初中生可以一面听课,一面记笔记,一面思考。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一面做作业,一面听收音机,错误地认为孩子学习不专心,这是对孩子的误解。到了初中阶段,应该说,有时这样做是可以的,并不会影响他们做作业。当然,如果他们能够只专心地做作业,而不是“一心二用”,学习效率自然更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体育训练方面,要增强学生训练的目的性,既要让学生训练到位,达到训练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训练这些项目,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初中生的记忆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形象记忆为主,逐步向以词为主的抽象逻辑记忆发展,诸如定理、定律、法则、原理等科学概念。因果关系的抽象材料对他们来说,已不成问题,说明他们识记知识的水平由感性走向理性。但这不是说形象记忆对他们来说是多余的了,形象记忆仍然可以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形象思维要贯穿于他们学习生涯的始终。体育锻炼是理性的,但它并不排除形象思维。有些运动项目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学生能够多加以想象和思考,就能够提高锻炼的效果,同时增强锻炼的兴趣。
初中生记忆的目的性提高了,因为记忆要服从一定的任务,记忆有时仍受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记忆要比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记忆效果好得多。这种记忆的目的性和情绪化也是成人所具有的特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多运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也要适当参加,因为每项运动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人的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为了自己身体各部位都能够匀称、和谐地发展,各项运动都要尽可能地参加。
初中生的记忆方法灵活多样,初中生的记忆量也明显增加。他们能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内容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假设8岁儿童的记忆量为100,初中生的记忆量已达到182以上,最好的能达到385。这种记忆水平说明初中生的记忆开始沿着智力化的方向发展了。初中生的思维有两个显著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占相对优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出判断和推理。(2)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即不再人云亦云,能够常常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他们喜欢争论,有时能争得面红耳赤仍不肯罢休。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体育锻炼中,要多介绍一些运动的技巧。学生掌握了运动技巧,锻炼的效果就会更加突出。有一些运动技巧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合作、讨论、交流,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他们对运动技巧会有新的认识,从而根据自己的实践而总结出符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看问题还是片面的、肤浅的,有时比较偏激、孤立。比如有的学生把冒险当勇敢,把谦虚看成是虚伪,把忠诚老实当作无能。他们有爱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倾向,这是他们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他们阅历尚浅,辩证思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初中体育锻炼中,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学生的这些问题,既要让学生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又不能让学生走“极端”,不能因为体育锻炼而伤了身体、心理,影响学习和成长。当然,对于少数有体育特长并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老师要加强个别辅导,促其进步。但对于这些学生,仍不能因体育锻炼而影响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仍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
初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体育老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紧紧抓住思维能力的特点,促使学生在各项体育运动都能够得到发展。根据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他们以后进入高中、大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前.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2]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育 “一条龙”外语教学 衔接断链 解决措施引言
应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出来的各类外语人才已在国家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呢?这点已引起我国外语界很多专家的重视,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上,就有很多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认为,在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缺乏衔接,相互脱节与不合理的重复并存,是多年来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症结所在[3]。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结合本地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笔者和几个同事对本地农村和城镇初中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要实现和我国英语“一条龙”教学的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改进。
一、初中英语教学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1.我们对五所学校20名英语老师和200名学生(其中三所农村中学,两所城镇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在拟好的选择项目中进行客观的选择。
表1 不同学校的20名英语老师
表2:不同学校的200名学生
对表1的选择
对表2的选择
调查可以发现,现在初中学生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英语,也不是英语教材的问题,而是老师只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怎么学,更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自己的知识受到局限。在和一些初中老师进行交谈时,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老师知识面不广,单词量少,英语表达能力不强,授课时连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都表达得不够准确,总喜欢就一些容易的语法反复讲解。在农村中学,很难看到适应现代教学的教学硬件(多媒体、图影),教学手段十分生硬,教学方法非常传统。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现在有很多老师很少和外界交流接触,对现代外语教学的一些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知之不多。
二、“一条龙”英语教学各阶段的衔接
早在十几年前,清华大学英语课题组就提出了英语“一条龙”教学,接着许多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范文芳[2]、戴炜栋[1]、杨军、李霄翔[4]等),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为中国外语教育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要实施好中国“一条龙”英语教学,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仍旧会走弯路。我们可以把中国的英语学习分为:
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基础阶段学生基础不打好是无法衔接到巩固和运用阶段的。目前的初中英语特别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要与大学的英语教学相衔接,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老师工作不安心,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落后,学生对英语兴趣不高,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时间混乱,城镇学校老师追求升学率,过于强调语法教学,上课英语表达少,学生所学英语仍为“哑巴英语”。这些结症如果不解决,会将一直贯穿大学学习阶段(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是高考超过110分的学生,大多数开口讲英语就会出错)。
三、解决“一条龙”教学衔接的措施
1.横向联系
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相对来说已趋成熟,师资力量较完善,中学教学主管部门应与高等院校进行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分期派初中教师到大学去充电,老师充电后可以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中学,这样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英语教学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现象。(2)大学派老师到农村中学去“支农”,大学老师下放支农,可以带动农村、城镇英语教学,也可以使城镇和农村中学的老师形成一些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2.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力度
对农村中学的投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硬件的投入,包括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图影等,这些设施对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无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点是目前要解决的关键),让一批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且接受过现代最新教学理念教育的年轻老师到农村中学,他们年轻活泼,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他们口语好,更能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他们精力充沛,更能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管理。当然,改善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是值得关注和考虑的。
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要使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形成一个教学链,彻底解决目前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混乱局面,各级外语教学管理部门要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英语“一条龙”教学大纲;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城镇英语教学,更要抓好农村英语教学,让城镇和农村英语教育同步发展。
结语
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英语“一条龙”教学模式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需要贯彻和实施到外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如何衔接好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研究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在实施英语“一条龙”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兼顾,既要加强城镇英语教学,更要加强农村英语教学。要实现我国英语教学的腾飞,任务仍十分艰巨,还需要英语研究者和英语教育工作者及英语学习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2]范文芳.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2000(6).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初等教育阶段;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93-02
Abstract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of three stages are based on the basic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micro-course for auxiliary. The combination of such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guarante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elementary education stage;micro-course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1]。信息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课程这一新兴的学习资源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微课程具有“短”“精”“准”的特点,知识点单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制作、选择微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笔者以初等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不同学段为出发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进行具体的论述。
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学段特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信息意识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小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无论从年龄特点、知识层面、心智水平等各个方面而言,都和中学生有着很大差别。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不强,持久性差,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这些特征,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策略的选择 信息技术对于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又好奇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小学生打开学习信息技术大门的关键一步。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导课素材,通过这些作品来介绍计算机的奇特功能,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顺应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寓于游戏之中,引导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扩展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加深了其学习的印象。虽然游戏的运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为了避免教师以学生自由游戏代替教学的现象,且让教学起到知识与娱乐的双赢效果,就需要教师注意游戏运用的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
具体实例 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师不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也不愿意学。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关卡,只有答对相应内容时,才能进入下一关卡。这样的游戏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明显增强。
3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初中学段特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学习阶段的前期准备[4]。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不仅在认知发展及社会发展层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和小学阶段是不能并为一谈的。
策略的选择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升到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层次。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任务进行巧妙设计,用任务贯穿教学内容,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往往会给教学带来许多问题。如教师布置完作业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因此,在选择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成员的合作是以实现共同学习目标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要求在分组之前确定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一般在4~5人,把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确定为该组的小组长,每组学习任务的分工由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模式。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摆脱教师不能及时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困境,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实例 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教师可以设计“虚拟装机”任务,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用动画显示,学生点击图片进行选择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教师的讲述与对过去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然后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最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针对要完成的任务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安装的教学目标。
4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高中学段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在标准中将信息素养具体表述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文化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如何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喜好程度也参差不齐。
策略的选择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学习程度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若学生学习群体优等生居多,学生整体水平偏高,后续教学策略的制定就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若对学生基础和发展水平居中的小组,制定后续教学策略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若对整体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实行个别化指导,使学生整体水平逐渐上升。由此可见,这样的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
具体实例 在学习PPT课件的制作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的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B层的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情况较差,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确定分层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教学。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初等教育的任何阶段,教师都可以制作、使用微课程来辅助实际教学,以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和应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教学内容不同,所以不存在适合任何教学情况、能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万能”教学策略。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并对其优化设计,灵活地加以发展和运用,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108-109.
[2]毛志远.浅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读书习惯的培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7):70-74.
篇10
关键词:愉快体育;教学模式;应用
体育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科目,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开阔的学习环境,还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体育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从教学环节出发,探索教学方式创新。所以,新时期可以实施愉快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愉快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愉快体育教学的概念
所谓愉快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的兴趣和特点,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愉快体育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体育学习的过程处处充满着欢乐。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二)愉快体育教学的特点
首先,愉快体育教学强调的情感教学,注重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协调发展,是把勤学与乐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愉快教学的教学思想的出发点是育人;再次,愉快体育教学等方式改变了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为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作用;第四,站在教学组织的角度来看,愉快体育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把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活跃的课堂氛围结合在一起,注重信息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初中阶段愉快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愉快体育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本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怎样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上。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用优雅的动作示范来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进行示范动作的时候,做的比较标准规范,不但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还能让学生认为这个动作自己也可以完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进行真人示范,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生进行某个动作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在学生练习过之后,找出几个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来示范,配上有节奏的口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分配关系,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动作,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愉快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依据,选择那些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积极主动性跟学习兴趣是存在非常大的联系的。只有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才能很好的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体育知识的学习水平。比如,在进行篮球知识教学的时候,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篮球技巧与战术的内容,要想在有限的体育课堂内把所有的内容都教给学生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重点的挑选,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以多给学生训练一些运球的技巧,还可以多教给学生投篮的技巧等等。而那些难度比较大的运动,只需要在体育课中给学生进行简单一点的介绍,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其他相关的重点内容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样快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学到了需要掌握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重视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选择一些体育游戏来组织教学,实施愉快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比赛性,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相应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这些良好的品质就是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体现。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腿部力量的时候,如果体育老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训练的要领,让学生机械重复的进行弹跳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这个时候可以举行一个接力赛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跳绳接力,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看哪个小组能胜出,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比赛游戏,这样一来,学生在心理上以及生理上都能很好的进入到游戏比赛状态中,在比赛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总之,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的愿望变得强烈,就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实施愉快体育教学,要积极发挥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还要重视体育课程中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特别是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把学生考核的重点从结果转化为过程,把综合素质作为考察的重点。可以引进激励机制,充分肯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即使达不到课程学习要求,也要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还可以实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贯彻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探索出适合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方式,实施快乐教学,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其体育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宏玲,郝斌,张峡.中小学体育课实施快乐体育教学与多元智能的开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