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基础教学

篇1

科研思维和精神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学生明显在科研态度方面不重视,实验的严谨性方面意识不够,实验操作过程随意,对实验结果和分析不在意,此外对实验室规则、有害物质处理等方面也不了解不重视。与高中时期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学习环境不同,大学生无论在理论课程、实验操作还是社团活动等,都应当注重团队配合意识,复杂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验和科研领域尤其需要重视团队意识。学生的团队意识缺乏,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面对不理解的理论问题或复杂的实验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团队力量解决。

2教学改革内容和方向

长期以来,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基础化学与临床医学并无直接联系,无法投入足够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临床医学教学,让学生明确,基础化学对基础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意义[3]。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科研思维培养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此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大幅度改革,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2.1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教学内容看,应侧重对与医学联系紧密且易于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如渗透压、胶体、电解质、缓冲液等,而适当删减原子结构、共价键与分子间力、化学反应热等理论性较强而与基础和临床医学关系相对并不密切的章节[3]。形式可以多样化,课堂讨论式、研讨式[4]、比喻和对比式教学法[5]、PBL教学法[6]等都可以应用。设定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讨论题目或问题,如肾性水肿和渗透压关系、溶液酸碱度与机体酸中毒和碱中毒关系、配位化合物与抗癌药物的关系、水溶液与医药学应用的关系、自由基与疾病关系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即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明确基础化学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又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疾病的症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制作PPT,与大家进行讨论,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甚至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综述、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4]。转变基础化学教学目的,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应用于临床理论和实践,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医学实践,熟悉讲授式以外的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2.2实验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内容,学生和老师都不十分重视,但实验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非常重要[1]。实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和强化理论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可在实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设定新颖的与临床和实际应用相关的实验题目或实验场景,让学生自己查找实验方法和步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验证性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惰性思维。在重视实验教学基础上,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8]。

2.3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要求,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定。终结性评定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对学生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在内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定,作为今后个人评价的参考。而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测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通常不计入终结性评定,而只是用于督促学生学习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另外也可以依据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终结性评价前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目的性。目前认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非常重要,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当引入。对于实验评价,应当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如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团队意识、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科研创新意识等,因此可在课前采用预习报告形式对学生的实验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程度、注意事项了解程度等进行评价[9],也可以在操作考试的基础上,引入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10]。上述实验评价,可以作为终结性评定,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督促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重视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反馈,分析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或用于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3结束语

篇2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篇3

针对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兴趣学习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津,闫润红.浅谈中医基础类课程教案设计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81.

篇4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J] .中医教育,2000,(6) .

篇5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3督促学生理解记忆,强化理论知识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讲述重难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记忆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为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督促学生,比如,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4]。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此外,可根据章节内容,设立专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督促学生记住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农村。为解决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主要目的是为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培养执业助理医师(乡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对本省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查结果,制定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我校在2011年增设农村医学专业,并于同年秋季开始招生,三年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在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中医学中的一些常用中草药、临床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等,在农村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面向农村培养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尤其需要掌握《中医学基础》课程。

 

1 教材分析

 

《中医学基础》教材涵盖了基础理论、养生防治、中药方剂和临床技能等知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奥抽象的特点。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内容浓缩在一本教材,用几十个学时完成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由于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甚至厌学。

 

2 学生素质分析

 

从农村医学专业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分析,由于学校扩招几乎不设置入学门槛,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素质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为“中考淘汰生”,文化基础知识极为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主动学习的观念,甚至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读书,自控力、自律性不强,容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此外,在入学后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具有孤儿、单亲、留守等背景的学生数量在50%以上。这部分学生中不乏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及社会的因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与人沟通等因素也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3 教学探索

 

3.1 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所用的教材,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势必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基础理论模块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面面俱到,较难的内容不必“深讲,精讲”;在临床技能模块,教学大纲参考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4∶1,根据我校情况调整为3∶2,通过适当增加实践课,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工作过程的充分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3.2 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已广泛使用,但在中医学方面的精品课件还是比较少。这主要与中医学内容深奥抽象,缺少视频、图像资料等因素有关。笔者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且不断改进,通过视频、图片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此外,还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望诊”中用大量临床图片展示舌诊图片,既解决了挂图、模型失真的问题,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节约了时间;在“中药”内容中将原药材与饮片对比展示,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中药,激发了学习热情;在针灸、推拿、拔罐等实践教学中循环播放视频,使学生查缺补漏,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突破重、难点。此外,针对学生经常用手机上网、QQ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中医课程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浏览,并在QQ上答疑解惑。

 

3.3 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主动探索,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典型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采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通过定期到医院进修学习,收集有效病案,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4 运用兴趣教学法:

 

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医学应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需求,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1]。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接触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比较零乱的。因此,当学生接触中医学课程以后,会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长辈们处理疾病的方法,甚至日常的饮食保健等,都是中医学理论的运用,进而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兴趣教学法”,设置知识链接,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例如: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用“阴阳”归类的自然现象;列举自己家乡常用的草药及功效;平时的饮食中体现“药食同源”的例子等等。

 

3.5 强化技能培养: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符合就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贴近岗位”的观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时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临床技能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则尝试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职业情感。

 

3.6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是期末考试定终身,过分强调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种考核模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对成绩的考核标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所以不应该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将实践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和达标考核相结合[2]。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在考评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及评价指标,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4 结语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医学体系,至今仍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是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的职业理念。

篇7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1-2]。传统的LBL教学主要是一种灌输式授课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可系统地、有把握地完成教师预定的课时目标,但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之相反,PBL教学则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为课程启动点,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贯穿全程的引导;学生则一般以6~8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分析病例,提出问题,通过主动学习、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2实验课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

2.1教学规模适当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理论课教学通常是上百人同时上课,这种规模显然不利于开展PBL教学。而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上课,每班仅25人左右,足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PBL教学过程中。

2.2教学环境适宜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较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与PBL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实验室的空间较大,便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既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教师能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2.3教学内容单纯相较于知识容量丰富的理论授课,实验教学需解决的问题则少得多,且一般都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展开,知识脉络简单清楚,学生较易抓住重点,PBL教学活动也更能顺利展开。

3基础医学实验课实施PBL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阶段,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宏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把改革精神贯穿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是医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复习和巩固理论课知识,还能掌握相关检测技术及多种仪器的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将课前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简单地讲解给学生,学生依照课堂板书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间抄袭严重。教师根据这样的实验报告打分,无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同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预期目标。

4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者,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不可能让学生马上适应并投入其中。因此开展PBL教学不可一蹴而就,在设计PBL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首先实施非典型性PBL模式,即LBL模式+PBL模式[3],在学生适应并掌握其中流程后再实施典型的PBL教学。

4.1非典型性PBL教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板书,课始讲授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且教科书上可查阅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实验结束后,将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就实验结果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组派一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和点评。通过非典型性PBL教学,让学生熟悉PBL教学的主要流程,初步锻炼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发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便于此后PBL教学的顺利开展。

4.2典型性PBL教学在确信学生有能力参与到PBL教学中后,选取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随机抽取班级设置PBL组和非PBL组,按照下列程序开展PBL教学:

4.2.1实验前问题的设置实验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PBL教学,教师可将本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告诉学生,并简单指导学生如何借助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和精品课程查阅资料以及如何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任务,同时鼓励和欢迎同学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和学习。

4.2.2实验过程的推进按照计划由每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教学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讨论好的实验方案分组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4.2.3教师总结和点评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做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围绕学生的发言情况,肯定能力,提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5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5.1问题的设置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故问题的设置水平是PBL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问题设置的难度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太偏向于临床,同时要兼顾学校的办学条件,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藏书量和期刊种类等。问题最好只有唯一答案,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对这个答案的探索,可以延伸出整个实验教学内容。如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血糖的测定,教师提出问题:某病人54岁,自述近来多饮、多尿、多食,却日渐消瘦,请问此病人最可能患了什么疾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学生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很容易推断出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自然是刚从理论课上学习的血糖测定方法,围绕这一答案学生可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测定血糖、目前临床和实验室主要采用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内容随之在讨论过程中一一展开。

5.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PBL教学要求学生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查阅资料,主动与同学交流沟通。如果学生敷衍了事,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PBL教学前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解释PBL教学的各种优点,也可通过条幅、展板在学校形成PBL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将带给自己怎样的改变,相信学生会自愿配合。同时,PBL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并能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对PBL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美国医学教育家爱华德•巴罗斯(HowardBamws)作了这样的描述:“理想的指导者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则求其次,即他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但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指导者莫过于他是一个学科专家,但却拙于指导”[4]。

篇8

   

     一、实施基础

     1. 积极研讨,达成共识。

从2003年底开始,我院深入改革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体 系,在保持原有的系统理论课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以问题为 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探讨。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各学科在教 学改革的思路上达成一定共识,决定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以 临床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尝试。此项改革得到了 学校领导的肯定,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PBL教学 改革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

     2. 确立课题,精心编写教学计划。

经过反复研讨,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 SARS、艾滋 病、心力衰竭、焦虑与抑郁、病毒性肝炎、肿瘤、糖尿病、动脉 粥样硬化、疼痛和自身免疫病”十个课题。每个课题以主持 人为组长、组织跨学科专家组成课题组,落实了开课计划,编 写了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建立多学科教学小组。

各课题组召集本学科的骨干教员,多次集体备课,作好 PBL课程的研讨。积极与不同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其他相 关专业的专家联系,探讨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具体安排,确定 合适的病例,设计讨论题目。

     4.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编排课程进度。

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学期末2周,而不是将十个课题都安 授,对传统的教学安排冲击不大。每个课题组都根据自己的 需要,认真地编排了详细的课程进度表。

     5.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各专题组和图书馆合作建立了 PBL专题学习网页,将教 学安排、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有关的各种原 版教材、英文图书、期刊等学习资源全部在网上,使学生 能及时了解教学进展,通过网络很方便地检索最新的文献资 料,满足学生和老师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进行了 PBL教学过 程中辅助教材的建设,引进一些高质量的PBL教材或图书资 料,为PBL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丰富、高效的平台。

    6. 授课对象的选择。

我们选择相对素质较高的八年制(包括临床、基础、口腔 三个专业300人左右)三、四年级学生作为PBL教学实施的 对象,他们已在北大完成两年的人文课程,具有较好的人文 素质和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为PBL教学的顺利实施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 教师培训。

各专题组组织教师参加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使他 们对PBL教学的基本知识、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 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深入研究和探讨了 PBL过程中教师的 指导技巧。还请相关专家介绍一些与专题有关的基本知识 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教师更好地参加PBL教学起到了指导 作用。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介绍了他们PBL教学的经 验和教训;派出教师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PBL教学,为做 好PBL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8. 学生培训。

向学生介绍PBL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做好参加PBL教学的心理准备。请图书馆的老师为 学生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文献检索的培训及辅导;开展 关于制作幻灯片、综述论文写作技巧等讲座,大大提高了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实施过程生中开始实施PBL教学。

     基本过程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 师引导为辅,将基础医学知识、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与临床知 识和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专题讲座、学生自学、小组或 大班讨论、报告及撰写综述等形式相结合进行学习。

为了配合PBL教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各专题组 也制定了新的成绩评定标准,将学生撰写综述、幻灯片制作, 讨论发言和报告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的内容,此项改革进 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了学生负担, 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这种教学方式。他们认为“锻 炼了个人的自学能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 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间、方式及内容非常自由,有 很大的个人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演讲很 精彩“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培养和锻 炼了年轻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 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 和融合,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四、教学成果

     

    我院实施PBL教学的时间虽短,但是却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绩。各专题组将学生撰写的优秀综述编辑成册,作为学 生参考和学习的资料;有的学生撰写的综述已被核心期刊修 回、接受;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将专题讲座的录像、学生的病 例讨论和专题讨论在网上,供大家自由交流学习,真正 作到了学习资源共享;教师也积极地对PBL教学改革的经验 进行了总结,目前已有四篇相关的文章发表。

    五、讨论

     在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用以学科为 体系的教学模式,虽然各学科揭示生命现象的侧重点不同, 对人体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但在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也由于观点不同,使学生不 易整体掌握知识,而造成知识的割裂。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 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 总是让初学者感到迷茫,苦于背书,而不知其用。PBL教学 方法则以一种具体的疾病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正常 组织以及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 诊断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明确了一个医学生对 重大疾病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的。但是单纯采用PBL 教学,则会打破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掌握 不够全面和深入。通过对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情况和PBL教学状况的研究,我院通过认真的调查和论证,结合自 身实际情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PBL教学相结合,使两者优 势互补,开设的十个PBL专题,既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 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各 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 维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 了很好的人际合作能力。

篇9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总结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

②尽量保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实验获得的RNA可以作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为了使实验内容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对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两个实验,均增设高剂量组,通过正常样本和异常样本之间的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在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安排中,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将原有的质粒抽提基础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整合为完整的分子克隆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科研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全面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2.1理论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方式。

2.1.1PBL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规模在40人左右,而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也可以作为案例,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1.2启发式教学采用“简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讲课的主动性。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章节中,可让学生主动查找临床上以竞争性抑制为原理的药物,让学生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2.1.3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例如在讲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内容后,把整个班级分组,让每组学生主动查阅与逆转录有关的文献和最新进展,制作成PPT,每个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钟时间去讲解逆转录章节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2.1.4加强英语授课比例在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查阅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交流,对专业英语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尝试全英文PPT,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名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2.2实验教学方式

篇10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课程中,同学们作为新生步入课堂,在学校学习的五个至六个学期的时间,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内容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仅仅被局限在黑板之上,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剖学中接触到的人体标本外(而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实际上课次数也是相当少的),对于此外的病情等并没有具体的接触,更无从谈起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同学们唯一可获得的,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病因等,大都仅仅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描述或参考教科书的形式来产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做法,愈发突出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疑虑,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较为简单的病情等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可想而知,当遇到稍微发杂的病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无从着手,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况。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在调查的几家医类学校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都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数量较少,这也直接的导致了理论无法和临床进行适时恰当的的相关实践结合。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课程和课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而进行了缩减,然而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本的知识内容点等,却没有因为课改的缩减而缩减,个别情况反而越来越多[3]。新课改的目的虽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现实却背道而驰。一方面,缩短课时不减课程内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老师现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时间,讲解与之前一般的内容,有些甚至需要讲解更多的内容,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教学负担,且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往往是,作为老师不得不牺牲一些知识要点,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也不会那么的充分和全面,对于课程要点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讲的内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简一笔带过,这对于老师他们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某些知识要点的遗漏等,对于日后同学们技术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以往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师一般都来自一线,他们大都是在临床实际医学中等都有丰富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都比较多且复杂,正因为如此,诸如此类医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往往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们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进行很好的总结,并且将这一总结经验很好的传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时间操作的机会,但是通过聆听诸如此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的现场教授和分享,同样可以达到直观有效的基础医学教学,对简单或复杂病情的处理和应急处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现今的医学院校所选用的基础医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而实际真正给他们的临床亲自操刀的机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样势必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导,缺乏与临床结合而形成了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导致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础医学师资所具备的知识构架并不完善。基础医学师资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来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更新,过于老旧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师过多的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新发现等知识的积累并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过多的徘徊在医疗基础上,不够超前的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的严重脱节[5]。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师资中更是存在跟医学专业无关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师,他们教育的侧重面更多的是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对于医疗医学等内容,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说临床经验,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入临床医学进行教学。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存有弊端。基础教师的长期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临床案例,而临床教师由于长期临床工作而对基础理论意识浅薄[6]。医学课程来自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临床,是后续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应加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建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模式。基础教师定期从事临床工作,以具备治疗和处理医疗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临床技术。通过自我临床经验的丰富,将亲身经历增加到基础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学质量。而对于临床教师则应定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基础教学培训或科研,以加深和巩固自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充分结合。如哈佛医学院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职位中就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教学课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掌握,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范围拓宽,针对临床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提高科研成功的实用性。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工作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将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增设临床课程、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问题以有效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长和学姐,每年返校,与师弟师妹分享临床经验,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与现代先进的医疗医学技术的脱节上,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经常性的聘请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先锋人物,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分享和技术经验总结。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