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13: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散文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散文诗

篇1

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

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雕零,

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

和自己作对,待自己未免太狠,

把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

你现在是大地的清新的点缀,

又是锦绣阳春的唯一的前锋,

为什么把富源葬送在嫩蕊里,

温柔的鄙夫,要吝啬,反而浪用?

可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坟墓.

照照镜子,告诉你那镜中的脸庞,说现在这庞儿应该另造一副;如果你不赶快为它重修殿堂,就欺骗世界,剥掉母亲的幸福。因为哪里会有女人那么淑贞她那处女的胎不愿被你耕种?哪里有男人那么蠢,他竟甘心 做自己的坟墓,绝自己的血统?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在你里面

唤回她的盛年的芳菲四月:

同样,从你暮年的窗你将眺见--

纵皱纹满脸--你这黄金的岁月。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人的根本智慧及定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三分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三分钟1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三分钟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论语》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想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想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只有简单的六个字, 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

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谢谢大家!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三分钟3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篇3

【摘要】三网融合既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抓住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对节目形态的创新,从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总结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从节目风格、节目结构、节目元素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模式创新策略。

关键词 三网融合 电视新闻 节目模式 创新策略

2001 年3 月15 日,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由此开启了我国电信、广电与互联网新旧媒介融合的历程。随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三网融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2011 年“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和“2013 年至2015 年三网融合规划”的提出,预示着我国三网融合进入了实际实施阶段。我国媒介产业的大变革时期即将到来。电视新闻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承担着信息传播、思想教育、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方面的任务,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将打破行业壁垒,拓展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加强行业合作,提高电视新闻创作质量,行业间互通交流,有效利用电视媒体基础设施资源等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产业竞争态势加大、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如何抓住机遇创新节目模式,由此增强节目竞争力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类型

1、节目情感风格的创新

众所周知,传统媒介环境下观众可选择空间比较小,电视新闻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严肃甚至是冷漠的风格特征,缺乏情感韵味和亲和力。而诸如网络、手机、Ipad 之类的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强了观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选择能力,尤其是诸如各种民生新闻、网络新闻的出现,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个性化、自主性的消费意识,而具有强烈亲和力、幽默性、情感性、轻松性的电视新闻作品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基于此,伴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应当顺应观众观看习惯的变化,从传统严肃而冷漠的节目风格转变成具有一定亲和力、幽默性、情感性和轻松性的节目风格,使广大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新闻内容的认识。

2、节目内容题材的创新

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应从题材来源渠道和题材内容风格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首先,从新闻题材来源渠道的角度来说,传统电视新闻主要依靠民众提供线索、新闻记者进行采访的方式来获取特定的新闻作品,虽然能够大大提高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但却缺乏应有的时效性,而诸如网络、手机之类的新媒体不仅互动能力强、信息传播速度快,而且新闻线索、新闻内容很多都是由全国各地的网民自发传播的,由此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与时效性,因此,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应借助三网融合优势,将新媒体作为自身的新闻题材来源渠道,以弥补传统渠道题材来源范围小、时效性差等方面的不足。其次,从新闻题材内容风格的角度来说,应在深入分析其他新闻节目内容特色与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对新闻节目内容风格的定位,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新闻事件内容,由此塑造个性化的节目风格特征。

3、节目传播模式的创新

媒介融合最大的特征就是加强了电信、广电、互联网之间的互融互通,由此为电视新闻节目拓展传播渠道、扩大观众覆盖范围带来了机遇。首先,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应借助网络媒体互动能力强、点播特征明显、网民规模大的优势,开设网络电视台或者是综合性的视频网站,由此将电视节目内容拓展至网络媒体之中,拓展对目标观众的覆盖。其次,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建设网络电视台或者是视频网站,而且还可以借助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之类的平台,借助其品牌知名度高、观众群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拓展节目传播范围,提高节目收视率。第三,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也可以借助手机电视、车载电视媒介等等,来拓展节目传播范围。伴随着3G 网络甚至是4G 网络的发展,这将成为我国传统电视节目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形式

1、兼具“新闻串播”和“结构完整”双重特征

通过对当前《观点致胜》、《网览天下》、《全媒体时空》和《打鱼晒网》等几档热门电视新闻节目结构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新闻串播”和“结构完整”双重特征。前者是指将各类焦点新闻事件以最简洁的语言串连在一起,进行浏览式的播报,由此丰富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范围;而后者则是指整个节目从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与结尾都是呈现出完整的结构形态,由此提高新闻节目内容的系统性。基于此,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应吸取其先进经验,实现节目模式“新闻串播”和“结构完整”双重特征,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节目模式设计目标。

2、借助多媒体平台实现全方位互动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深化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提高观众对于新闻节目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实现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的节目传播方式,加强与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这在传统电视媒介环境下不太现实,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则变得十分容易。基于此,借助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应加快升级采编技术,拓展传播渠道等等,从而建构起一个多媒体节目内容采编与传播平台,利用电话、微博、微信、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场内外嘉宾进行互动交流,由此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观众对于节目的参与度,塑造个性化节目特征。

3、兼具“并列式”与“倒金字塔式”的内容特征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外部形态方面加强“新闻串播”和“结构完整”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在内部内容方面实施“并列式”与“倒金字塔式”的内容形态建设。具体来说,“并列式”节目内容形态也即是依据节目风格定位,选择一系列主题相同、风格相似的新闻事件一个一个地进行陈述;而“倒金字塔式”的内容结构形态主要用于深度分析,也即对特定新闻事件从主到次进行剖析,从而使观众对此事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并列式”与“倒金字塔式”的内容特征既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内容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其对焦点新闻、焦点事件的认识,是电视新闻节目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一种节目模式。

三、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元素涉及到声音、画面、文字等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元素的创新都有可能塑造节目个性化特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基于此,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创新首先应加强对节目场景的设计,能够营造出特殊的意境氛围,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强化其对特定节目内容特色、风格特征与思想观念的理解和认识。诸如《全媒体时空》中的3D 立体空间设计便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与技术感。其次,电视新闻节目应加强语言设计,或者是增强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或者是加强对画外音、同期声或者是特殊音效效果的独特性设计等等,由此强化节目风格特征,增强其个性化特点。第三,要加强节目背景音乐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增强节目内容或情意浓烈、或风趣幽默的韵味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节目内容的节奏性、层次感等等,从而便于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认知。

总体来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我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电视新闻应秉承舆论引导、政治宣传、社会教化方面的责任意识,抓住行业发展趋势,加强节目形态创新与变革,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独特的节目价值。

参考文献

①鲁帆:《三网融合产业链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②徐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5

③韩杨,《“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④郎立斐,《“三网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问题浅论》[J].《东南传播》,2011(2)

⑤闫旭,《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相关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2013(2)

篇4

多年来,温室喷药一直是广大农业工作者关注的对象。如何用药,怎么喷药,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以往对农药喷洒的研究多是基于农药喷洒效果的研究。但对于农药的定量喷洒却缺少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环保农业”概念的提出。对农产品农药是否残留,农药是否有效地利用等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该方面,国外早就做了研究,并且在温室农药的喷洒精准性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对而言,我国的温室农药喷洒技术则大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农药喷洒不到位,尤其在农药的精准性上,更加落后,如此很容易造成温室农药喷洒的不均衡和农药浪费,为此导致了土壤的农药污染、农药残留过大、农作物的减产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等设计了一套温室精准点动农药喷洒系统。此系统通过用户键盘输入自己所需要的农药用量,确定后,系统经过内部的运算,比较精准地控制直流水泵的开启时间,进而输出用户所需要的农药用量。这样可以保证农作物用药的精准度,降低农药过量喷洒带来的土壤污染危害,解决了农药利用率低的问题。另外,为了快速地进行温室喷药,减少设置时间,本系统拥有一个点动的控制功能,即需要相同剂量的喷洒时,系统会记忆当前的设置量度,用户只需再次按下开启按键即可重复此前的操作,方便、省时。

本系统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主控芯片。AT89C52单片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控制方面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具有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经济耐用、容易控制等优点,适用于微型控制系统的定制。另外,控制系统加入L298直流电机控制芯片,此芯片具有控制简单、多重功能的优点,可以利用对单片机的编程来控制L298,从而实现直流水泵的正转、反转、停止、急停等功能。此外,通过单片机对L298直流电机芯片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直流水泵的转速,达到在喷药过程中指定流量大小,从而达到整体控制农药精准定量喷洒的目的。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本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农药的精准喷洒,那么系统是如何知道其喷洒量度的呢?大家知道,随着直流水泵工作时间的增加,喷药量会随之线性增加。为此,我们可以转化研究对象,从对喷药量的控制转化到对喷药时间的控制。然后通过对单片机内部定时器的编程,利用内部定时器的中断来控制直流水泵的开启与闭合。当系统运行开始后。用户首先通过键盘选择大流量喷洒和小流量喷洒档位,然后输入需要校核的时间,使系统获取接收到农药的校核量,然后通过键盘依次输入用户接收到的校核量和用户实际需要喷洒的药量,输入完成后,按下启动键,单片机会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即把需要输出的农药流量换算为实际单片机控制直流电机运转的时间,这样就变相地控制了喷洒农药的流量,从而实现农药喷洒的精准定量的目的。

硬件电路设计资源

主控芯片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2单片机处理芯片,它具有控制简单、价格低廉的优点,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相应的电路。直流水泵驱动模块采用直流水泵控制专有芯片L298。L298是双H桥高压大电流功率集成电路,可以用来驱动2个直流水泵负载,可以方便地控制直流水泵的正反转与停止。液晶显示模块采用MS12864R液晶,可以有效地显示用户输入的数字,输入设备采用4×4矩阵键盘,用于用户输入校核时间、校核值和实际输出的农药量。

L298直流水泵驱动模块

L298每一路输出可以正常提供1A的电流,峰值电流可达3A。将每个L298芯片的两路输出并联后驱动直流水泵,则可以输出2A的电流,图1是L298并联的输出方法,这是每一片芯片只能驱动1个直流水泵。

其中,1N1和IN2通过TLP521光耦元件与单片机IO口相连来控制直流水泵的停转,ENABLE与单片机输出PWM信号相连来控制直流水泵的转速。OUT1和OUT2输出端口连接直流水泵。

显示模块

为了更好地实现功能,显示部分采用MSR12864R液晶显示器,它采用ST7920液晶控制驱动器。ST7920内置128*64―12汉字图形点阵的液晶显示控制模块,用于显示汉字及图形。该模块提供并行和串行两种连接微处理器的方式,由外部引脚PSB来选择,当PSB写1时选择并行方式,写0时选择串行方式,基于本系统利用较多的单片机10口资源,选择串行方式进行液晶的数据命令传输,图2是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系统软件控制流程

本系统软件是基于C语言开发的。C语言开发可提高程序开发效率,便于程序移植。系统设计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

系统软件算法如下:

本系统的算法控制是基于输出的流量大小和直流水泵工作时间成正比,公式如下:

Y=kT

式中,Y-直流水泵流量;

k-斜率;

T-直流水泵工作时间;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欲改变直流水泵的流量,间接地改变直流水泵的工作时间即可。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系统特色

使用操作简单

本系统设计比较精准有效,功能明确,用户不需要知道控制系统内部构造,无需明白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仅仅通过利用键盘操作即可达到使用的目的。

首先,用户打开电源开关对系统通电,等待系统初始化结束后进入控制系统设置阶段。用户根据自己喷药量的大小,通过键盘选择低速、中速或高速运转的模式,然后用户只需要通过键盘并且根据自己输出流量的大小来设置输入校核时间,并利用适当的量筒来测量输出的校核值,并且记下当前的校核值,用于下一步的校核输入设置。获取到校核值之后,用户根据液晶显示器的说明依次输入校核值和用户实际需要输入的喷药量。等待用户输入完成后,即可按下确定键,系统会按照用户当前设定的输出值开始精准喷雾操作。

喷雾高效实用

本系统适合对大面积同等植株的喷药操作。因为该系统有一个点动的功能,用户设定好喷洒量之后,系统会记下当前的喷洒量,如果系统没有断电或者重新修改输出数值,那么系统会保持当前的喷洒量不变,如对下一个植株进行同样剂量的农药喷洒时,用户无需再次设置药量,唯一的工作就是再次轻轻按下开关键即可重复以上的喷药操作,使用方便,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喷洒农药的时间。如果用户需要对药量进行再次调整,需要重新设置喷洒药量,用户只需按下返回键即可重新设置喷药量,操作步骤仍然是依次输入校核值和新的输出药量值,完毕后按下开启键,加上这种操作使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喷雾更加高效实用。

控制系统轻巧耐用

本控制系统属于肩背式控制系统,整体机器骨架采用轻型塑材制作,质量比较轻,药箱容积15L,完全可以一人操作完成。另外,控制系统自带充电电池,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田间喷药作业,因此系统可 广泛地使用于温室、大田等多种场合。此外,控制系统本身的电路板采用高质量PCB板制作,焊接精良,元器件多采用质量可靠产品,增加整套控制系统的实用寿命,为此可以良好地适应于各种室内室外的环境条件。

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设备

针对中国目前大部分种植人员农机操作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点动精准定量喷药控制系统采用简单的手动控制模式,用户可以按照用户说明手册通过简单的键盘操作即可完成数据的设定,很适合广大用户朋友使用。

另外,本控制系统购买成本和维修费用较低,适合国内大面积推广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该设备时,必须穿戴专门的防护服和防护面罩。以防农药中毒。在使用控制系统之前,用户需要了解植株的药量需求情况,以便进行药量设置。在系统接收输出校核药量的时候,务必保证将校核的药剂量全部收集到量筒中,并准确读出校核量的大小,这样控制系统才能通过内部运算得到用户输入的准确药剂用量。如不正确操作,可能会出现实际喷洒的药量或多或少的现象,从而背离了本系统设计的初衷。另外,在喷洒的过程中,用户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校核时间。校核时间过大会导致校核输出值过大,不方便用户接收:校核时间过小会导致校核输出值过小,不方便用户读数。在每次用完此装置后,用户要及时对药箱内部进行彻底刷洗,防止药物残留,以防本次药物对下次药物药性的影响。最后,由于控制系统电路板没有进行防水处理,用户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器内部绝对不可接触水分。以防电路板短路,造成对电机、控制器烧毁。

篇5

7月1日,备受期待的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包括地区,以下同)名单对外公布。《IT时代周刊》在第一时间获悉。共有12个城市入围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和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和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一样,这份名单也是晚于决策层的原定时间,姗姗来迟。

自从今年元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后,试点城市名单旋即成为业内外津津乐道的讨论题,同时有消息人士称,这也成为广电系和电信系博弈的焦点之一。

2月初,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透露。三网融合的首批试点城市拟圈定在10个左右。随后,一份涉及上海、南京、杭州、哈尔滨、沈阳、重庆、武汉、长沙和山西忻州共十个城市的名单在坊间流传。然而。有广电总局内部人士称,这份名单只是工信部单方面的意见,广电方面也在圈划符合自己要求的试点城市。其后,又有广电系和电信系各自决定五个试点城市的说法流传,但未获得官方证实。

按照6月初通过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试点城市名单应在6月25日前确定。而事实是,这份名单没有如期面世。有消息称,直到6月29日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上,才最终敲定下12个试点城市。

结果有意外

从整体来看,首批人选城市的分布体现了高层的一番苦心。12个城市中,既有直辖市,又有省会城市,还有城市群;既有沿海发达城市,又有中西部发展城市。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许可博士总结了首批试点城市名单的特点:一是兼顾了东、中、西不同区域,二是兼顾了不同城市类型,三是兼顾了广电和电信两部门成功模式的延续,四是兼顾了融合和产业协同发展推进。

首批确立的试点城市共有12个,符合之前最少10个,最多14个的猜测,而具体的人选城市颇有看点。

6月末。本刊记者被告知,10个非直辖市的试点城市已经确定,但对于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这四个直辖市是否都能人选,尚在讨论中。从结果看。上海是国内IPTV业务开展得最好的城市,又是广电下―代广播电视网的先行城市,毫无悬念地人选。而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入选被认为更能体现高层对三网融合的信心。

“过去,大家可能认为北京推广三网融合要谨慎,是不是等其他试点城市总结了一批成熟经验后再开始,就目,前肴来,国家对此已经比较有信心了。”北京邮电大学三网融合研究所所长曾剑秋表示,“北京的人选极具风向标意义,显示出政府推进三网融合的坚定决心。”

相比于北京入选带来的小小惊喜,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现“黑马”,之前呼声颇高的广州、重庆和成都落选,鲜被关注的绵阳和长株潭地区入选。

从相关业务开展情况和用户基础来看,绵阳和长株潭地区均谈不上具有明显优势。绵阳和长株潭地区,有线电视和宽带用户均只处于几十万户级别,绵阳尚未开展IPTV业务,长株潭地区也刚刚起步。

对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也直言:“人选的不是重庆或广州。而是绵阳,实在叫人疑惑不解。重庆作为直辖市,在政治上有着很多优势和机遇;而广州即将举办亚运会,应当利用三网融合的优势给亚运观众带来全新的信息化体验。”

业内资深人士吴纯勇也对绵阳和湖南长株潭地区的入选颇感意外:“这些地区从软硬件等方面都不太合适成为试点,唯一理由是相应地区的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希望以此拉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水平。”

在名单公布后,绵阳市信息产业局局长赵德均对外表示,绵阳的胜出与政府的准备有关,“我们今年4月就完成了《绵阳市三网融合实施方案》。”他还指出:“绵阳在科研和产业支撑上有特殊保证,有中物院、西科大等大型研究院所的技术支持。还有长虹、九洲等企业的产业支撑。”

长株潭地区的入选也有迹象可循。今年2月束,苗圩在长沙出席“工信部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座谈会”上曾表示,工信部支持长株潭地区按相关政策开展“三网融合”等多项试点。此后,湖南省相关部门的人士也透露工信部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成绩很认可,该地区参与首批三网融合试点的可能性很大。

据悉,决策层在敲定试点城市时,特别考虑到以后复制推广试点经验的需要,绵阳和长株潭地区的经验可以成为全国400多个中小城市的参考。

半年后见效果

在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尚未公布的6月29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公开场合表示,“试点城市工作已经启动”。眼下看来,虽然名单终于揭晓,但主管部门并未公布具体推进政策及措施。

本刊记者了解到,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已经就网间结算等核心细则作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内容将不会对外界公布,其中部分细则的制定权利将下发到各地方政府,由后者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最后提交中央审批。

In-Star中国总经理郑云认为。国家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主要是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资金方面的支持应该是以各地方政府投资为主。

继今年1月份获得北京市政府126亿元资金后,歌华有线在6月中旬对外披露,将再获得北京市政府2.94亿元资金。这42亿元是北京市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工程专项资金的一部分,歌华有线负责高清交互机顶盒的推广工作。

在入选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之后,青岛市政府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相关负责机构,并出台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计划。积极投入资金的不只是青岛市政府,青岛联通已于2009年投入数百亿元用于宽带提速工程。

入选城市在政策和资金上紧锣密鼓地忙于备战,落选城市也没有止步不前。曾剑秋预测,这次有25个城市参与申报,没有获得批准的13个城市也有一定的准备和基础,在进行相应的改进后,它们有望在年底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

本月,广东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的成立目的就是整合省内各地的广电资源。此外,广州正加快“信息广州”的建设。目标之一是到2012年成为汇聚华南、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国际信息通信中心,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无线宽带用户覆盖率达到80%左右,率先建成无线城市,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为支持“信息广州”和“信息亚运”,广东电信已承诺将投资130亿元。

与各城市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表现得相对冷静许多。7月1日,相关个股整体上在午盘瞬间升至当天最高位,而后震荡下调。截至到收盘时,只有歌华有线上涨1.59%、广电网络上涨1.61%。

篇6

一、开门见山说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因写作年代距离今天久远,且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学生对其不甚了解,阅读时往往会不明其意,甚至一头雾水。所以对此类文章教师讲授时只有开门见山地说背景,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学生只有了解了鲁迅先生青年时留学日本时清末衰败、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大背景,才能理解文中鲁迅先生敏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依然弃医从文后以笔作枪、战斗不止的爱国心,才能明白在当时这种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种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地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的精神和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使藤野先生潜移默化走进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学生脑海中一个亲切而感人的难忘形象。

二、感知文意插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格调昂扬、语言精美,适于吟诵。如果上课伊始教师便直说文章背景,未免太煞风景,不能使学生首感其美,也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所以此类文章适于学生熟读课文、感知文意之后,教师再插叙背景。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不仅使学生陶醉于散文诗的音乐美中,而且使高傲勇敢、乐观自信的海燕根植于学生心中,然后我适时设疑:高尔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篇激越豪壮的散文诗的?“海燕”是他闲情逸致下的海边观赏之物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我及时穿插其写作背景,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海燕的象征意义,而且被经典美文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彻底折服。

三、巧用文本提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时代痕迹,是作者现实生活的体现,所以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无需单独介绍,只要巧用文本信息,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筛选出能体现作者当时社会生活的关键词句,然后轻轻一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轻松了解了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如在学习牛汗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一文时,我抓住文章难点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童年生活“荒寒”的语句。学生相继找出“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和“我把书撕了一半给乔元贞,一人看一半”等句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本文内容只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苦难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结尾升华点背景

有的经典阅读篇章运用象征手法,感情委婉曲折,主题别有深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提高阅读的能力,适宜结尾升华点背景。

如在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一文时,我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比较异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日》《月》都体现了作家巴金对光明的歌颂,对为了拯救人民,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人的歌颂,都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至此,本文的课堂教学也接近尾声,于是我适时追问:“同学们知道巴金吗?你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吗?请给大家讲一讲。”然后在学生自主介绍的基础上,我补充说明:本文写于1941年,1940年―1941年正是进行到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全部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心与作家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油然升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圣感。

篇7

关键词:小学;诗文;意义;现状;措施

经典古诗文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广泛阅读能充分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用。经常阅读和体悟,会使小学生增强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养成斟词酌句的好习惯。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

一、目前现状

目前农村的古诗文教学依然大都陷入僵死的模式中,主要表现为:

1.教师掌握的量少。2.教法古板而单一。3.拓展资料推荐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或重内容、轻意蕴;或重传授、轻感悟;或重默诵、轻朗读,如此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二、改进措施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自身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同时,要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多读、多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从自身、从本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彩课堂

1.突出主体、活泼开放。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并融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朗诵、吟唱、绘画、小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既感受到主角的魅力,又体会到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的语言精粹,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欲望。

2.诗画相融、意味深远。很多诗歌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3.直面经典、心灵接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自己面对经典,自己解读,自己领悟,自己体会。能自己学懂学会的自己解决,即便是疑难点,教师也不要急于说明,而应巧设引子,帮助学生或者小组合作,使他们自发地逐渐领悟。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须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亲自示范、引导,譬如读、诵、解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去体验、去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4.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教师可以示范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修正、改进、融合,形成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春水新生不满塘——课外拓展

1.环境建设。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恰当的古诗文作品,并且按时进行更换;校园广播或班级广播可以时常播报朗诵一些古诗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古诗文朗诵活动等。

学生置身其中,亲身参与,会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及熏陶,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培养了学生反复斟酌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

2.大量积累。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师要指导、引领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去读、理解、想象、感悟。久而久之,自身鉴赏与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地提高。

师生间、生生间多交流、探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思考,发表见解。学生可与同学共享成果,从中互补,形成自己完善的成果。

3.激励创作。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或儿歌、或散文、或散文诗等,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肯定,欲望自会膨胀,能力便会得到充分展现,以良激优,不断反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8

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

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是做好文联工作的保障。县级文联只有围绕和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文联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2004年以前,县文联在县里可以说是个不足挂齿小部门,在县领导眼里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每年的办公经费仅仅几千元,除订阅报刊杂志和必要的办公开支外,再无经费开展其它活动。2005年,文联调整了领导班子。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更好地有为”的思想贯穿工作始终,努力工作,开创了文联工作的新局面。

县里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文联就组织作家深入生活采访创作,写出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进行宣传;县里举办各种节会,文联就发挥协会文艺人才汇萃的优势,积极推荐演员参加排练、演出;县里开展“整脏治乱”、合作医疗等工作,文联就组织作家创作小品等曲艺作品排练好参加演出,对这些工作进行宣传……通过努力,文联的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并予以高度重视,工作经费逐年增加。2006年,县政府除下拨年度经费5000元外,还下拨25000元给我们文联用于办文艺刊物,另外,支持文联干部外出学习培训经费14000元。

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文联工作的积极性更高,劲头更足,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以来,县政府加大了对文联的投入,添置了微机、相机等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在县里重大活动中,文联承担了主要工作,如:“四下乡”演出、“民族歌舞汇演”、“非物”申报、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赛区选拔赛、为抗凝冻援建部队演出、承办“整脏治乱”文艺专场演出……圆满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二、在“文”字上下功夫。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艺创作。文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抓好文艺创作。因为文艺创作最能体现文联的成绩,而文艺创作中最关键的是发挥好协会的作用。县文联下属有文学戏剧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美术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有300余人,怎样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呢?文联领导班子通过研究,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加强对各协会的管理,指导协会切实发挥作用,鼓励会员创作出又多又好的文艺作品;二是积极为各协会排忧解难。例如,协会出书、采风、开会缺少资金,文联除了大力支持外,还积极想办法、出注意,为协会筹集资金出书、办杂志、开展活动。同时支持重点作家一定的经费外出学习培训,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三是大力宣传各协会的工作。协会开展了诸如春节义务书写春联、书籍发行仪式、影展等活动,文联都要与媒体记者联系,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大力宣传报道,让全社会了解各协会开展的工作,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四是积极为各协会会员提供“充电”的机会。在县里开展的各类节会中,一些著名的作家、专家常常光临考察,文联就利用这些机会有意推荐部分协会会员参与接待,与著名的作家、专家接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著名的作家、专家给会员授课,从而提高了会员的创作水平。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五年来,县文联所属各协会文艺创作成绩斐然。

文学戏剧家协会会员在《民族文学》、《散文诗世界》、《岁月》、《散文诗》等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其中,作家陈德根的散文诗《黄昏》、《内心的村庄》、诗歌《过程》分别在澳大利亚的国际大型华文名刊《澳洲彩虹鹦》和美国的《新大陆》杂志上发表,成为县首次在国外刊物发表作品的作家。部分作家作品入选《2008群岛诗年卷》、《80后朦胧诗选》等书,3人次在全国文学大奖赛中获奖。协会出版《玉水河》杂志6期、2007年卷、2008年卷、2009年卷《作家》、《诗画白龙》、《神奇掌布》、《避暑古镇大塘》、《地球“天眼”翱苍穹》、《中国毛南族第一乡卡蒲》、《诗乡白龙》、《喀斯特诗歌经典》、儿童诗集《月船》、诗集《城市边缘》、《晨钟》杂志等书,创建《喀斯特文学》论坛,在金盆网站上开辟专栏,宣传作家作品,从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诗词楹联学会先后出版一、二、三集《金盆诗藻》,会员发表诗词200多首,开展诗词楹联讲座10余次、开展创建白龙“诗词之乡”和诗词进校园活动;摄影家协会先后组织会员采风20余次,创作作品2000多幅,举办各类影展30余次;音乐舞蹈家协会创作反映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的歌曲10多首和部分舞蹈,在各种文艺活动中进行演唱和表演;美术书法家协会创作作品100余幅,参加各类展览,部分被收藏和发表;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参与搜集各类民间文学资料,其中所整理的“毛南族打猴鼓”和“牙舟陶器烧制技艺”2007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在“联”字上下功夫。

“联络协调服务”是文联工作职能,只有在“联”字上下功夫,才会促进文联工作的开展。

2005年,县文学戏剧家协会打算要创办一本名为《玉水河》的文学杂志,而手里没有一分钱,县文联主动与县农村信用联社联系,得到该单位的大力支持,赞助8000元出版了第一期《玉水河》文学杂志。杂志出来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2006年下拨25000元专款,作为办刊经费。2007年至2009年县财政拿出3万多元补助文联出版《作家》2007年卷、2008年卷、2009卷。

篇9

关键词:新诗教学 教学评价 反观

新诗是指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这里的新诗是指中国古代诗词曲以外的诗,不只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当代新诗,还包括外国诗。由于散文诗的界定未确定,所以暂不考虑散文诗。新诗教学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是被忽视的,甚至到了九年级的教学计划中,教材中的新诗往往是学生自学的篇目。大多数老师的想法是,诗歌教学难,新诗教学更难,而且在期中期末考试和中考中,基本很少考甚至不考新诗的阅读和鉴赏。笔者于是思考着能从新诗教学评价角度反观我们的新诗教学现状,以期能找到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的交接点,以更清晰地认识新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有时在教学设计遇到瓶颈时,一线教师不经意会联系考试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文本本身的魅力。新诗的教学评价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从近两年各地的试卷中发现了以下四类对于新诗的考试题:

第一类是自由鉴赏题。题为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其实就是对新诗的鉴赏。那么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道初看无法入手的题,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涉及特地的训练,学生更多的会谈感受。这类型的题目我想最大的困惑是,考查的内容笼统,容易陷入泛泛而谈,而有失偏颇。

第二类是内容理解类。比如考课内的《天上的街市》,其中设置了三题:第一题分别是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是比较客观的一题。第二题是对词语的赏析,定和定然说明了什么?第三题是对牛郎织女故事改写的作用的赏析。后两题是取自课后练习。这个题目出题的方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紧跟老师教学步伐完成了课堂的练习,真正在读诗时,又有多少人会去分析定和定然的连用说明了什么?

第三类是情感体验题。比如湖北恩施卷选的这首《春芽》,诗的选择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题简要概括诗歌的情景和蕴含的情感。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二题是对诗歌想象、修辞的赏析。相较于前两例的新诗考查,这道题的诗和题都显得清新些,也更符合我们在读诗时的关注点,考生在答题时相对来说也有方向可得,考查的点也较能给我们教学新诗时候对教学内容选择的一点启发。

第四类是我们常见的续写诗句类。这类题型的考查往往比较综合,它指向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情感,但是从考查成效来看,也并没那么全面或者综合地考查出学生对新诗的阅读能力。

且不论这些新诗为内容的考题本身是否能达到新诗教学评价的成效,题目本身还需要再商榷,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比较明显的。新诗在2010年开始出现在中考命题中,一改以往新诗被冷落的境况。再细看其考查的内容多重情感的体验、表达方式的分析、内容的理解等方面。从评价角度看大环境对于新诗的观念还是需要改变的。看到一首诗,教师的反应是怎样传达给学生相关的思想意义,读诗的方法多是对修辞方法等表达方式的分析,思维往往是分析多过体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分析诗、肢解诗歌,诗歌就失去了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也开始分析诗,肢解诗,而不是单纯的读诗。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其中排在末尾的是诗歌,理由是诗歌难懂,而且老师都不怎么教。单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现状的反映,就如王家新所阐述的诗歌教学现状,新诗同样面临:缺失文本本位,重思想意义;对诗歌的观念认识陈旧;对诗歌文本缺乏普遍的解读能力。教师本身解读新诗的能力贫乏,最后只能参考教参或者网上的一些解读,很多时候就是对诗歌的粗暴解读,或者生硬解读。关于离别的就满是愁绪,关于春天的就是生命力的赞颂,呈现传统对于诗歌的解读,解读的方法和理论完全被忽略了。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新诗教学,许多的孩子很难真正喜欢诗,自我的读诗感受和经典的解读总是差很多。

我想作为教师,要改变现状其实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从自身角度开始做,去读诗,再去懂诗,才能恰当选择新诗的教学内容,更新我们自身对于新诗的解读能力。虽然我们是在教学评价的角度反向思考教学现状,但我们的出发点却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诗歌,基本读懂诗歌。有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自身读诗习惯和能力的改变,教师在新诗教学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将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因为文化,“学校”这样一个普通的字眼有了生命的温润、历史的厚重、未来的承载。

那么,如果想要塑造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校长,该建立怎样的“学校观”?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学校”的基本认识?

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不由得联想到前不久刚读到的一首散文诗《来世,我愿做一棵树》:

如果有来世,我愿做这样一棵树,生长在古老而宁静的寺院里。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矗立着,静静地体会生命的过程。

如果需要用生命感悟生命,树,便是我心里最好的生存方式,

我希望用树的形态,树的姿势,在世间站立。

树是安静的,安静得没有人可以注意它的存在。

树也是沉默的,沉默得可以看见人世间的所有的恩怨,而绝不妄言。

一段段历史被我轻轻地翻过,我把所有的记忆都清晰地刻在了我的树轮上……

于是,我想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的“学校观”: 让学校像一棵树,静静成长。

在喧嚣中,撑出祥和宁静的天空

南京大学赛珍珠住过的红砖小楼掩映在参天大树的绿荫之中;鼓浪屿小岛上,独木成林的榕树下乘凉的人们摇着蒲扇,话着家常;烈日炎炎下,有着高大树木的街道,人们行走的神色多一份坦然,少一份急躁。树,带给人的是心灵的宁静、平和与从容。

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产业化”甚嚣尘上,至今仍然让为数众多的学校在追求经济效益、追逐“名校”头衔方面不遗余力,在这样的奔跑中,学校丢失了灵魂,丢失了根基,丢失了方向。在社会生态中,学校应该以“树”的姿态站立,在喧嚣中,撑出一方宁静的天空,让身在其中的师生在宁静、平和与从容中开始有声有色的教育生活,也将这种生命的温馨撒播到周围的社会,给周遭的人们送去一份心灵的慰藉。我以为,这理应是一所学校自觉的社会担当。

在土壤中,汲取永恒成长的力量

前几年在倡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时,有这样一句宣传语: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人如此,学校亦如此。“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养其心。”

学校的一个个荣誉、铜牌、奖章应该是学校这棵树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自然而然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试想,如果急功近利地往这棵树上缀上一朵朵绢花,挂上一个个足以以假乱真的塑料果实,这样的繁花似锦、硕果累累还有价值吗?学校这棵树,要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接足地气,丰厚文化,传承历史。根系的强大不显山不露水,然而这就是一棵树永恒成长的力量。也许,这是一棵没有开花的树,也没有炫目的果实,然而在这棵树上成长的枝叶——无数的老师、学生,他们的活力、强大与快乐,就足以让这棵树拥有傲然挺立的理由。也许,学校也会像一棵树一样,经历发展的瓶颈、生命的冬季,然而,只要庞大的根系还在,树,就还会有枝繁叶茂的一天。

在等待中,倾听生命拔节的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