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5-05 11: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课堂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这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正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一个人觉得这个小女孩这么认真便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小女孩:“你画的是什么呀?”“我画的是上帝”,小女孩平静地答道。这个人疑惑道:“你从来没见过上帝,怎么知道他长什么样啊?”小女孩答道:“等我画好你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从侧面说明,孩子们愿意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能力。而且创新学习能力人们天生便具备,只不过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
那么我们也许会由此而想到,为什么中国国内至今没有一位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为什么计算机技术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中央处理器至今还只是掌握在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呢?为什么小到汽车大到舰船、飞机的引擎许多都要依赖进口呢?谈起这些,也许大家可能会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偏失,以至于社会上竟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确实是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造成这一状况,究竟是制度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还是老师教法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上多做提高,从对教材的处理上灵活改变,让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环境吧!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一种信息技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一些简单软件的话,那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课程的设计上多下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引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呢。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并且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翅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综合性强、设计创新性强、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特级信息技术教师李冬梅也曾经提出,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他们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他们创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本着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首先,可以将自主学习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更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人机交互模式,师生交互模式,生生交互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模式理论强调学生独立和自主性,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其次,可以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训练。对这些学生进行常规的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环境下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可以使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平时信息技术课内时间、层次高的同学带动层次低的同学或利用课余时间,由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培训。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竞赛,如录入速度、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基本办公软件应用竞赛、电脑绘画、网站制作等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运用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再次,可以借助网络这个“百科全书”平台学习。这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在课前和课堂进行预习和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能有的放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讨论、研究的兴趣,既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又增强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78-01
当今世界处于第三次信息革命阶段,在这个新的工业革命期间,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信息技术,在小学的信息教育中传统的信息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得到飞速的创新与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说到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认清楚信息技术的利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无疑是整个国家良好发展的表现。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
网上学习、网上聊天不再是90后、80后的专利。还在上小学的00后也渐渐成为中国网络大军的一分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在现实中也看到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耽误学习甚至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育他们理性上网,不要沉迷网络。
2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2.1 教学计划多样,学生积极配合
在传统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往往机械地培养学生的打字能力,导致后期学生除了打字什么也不会。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范围将会扩大,从打字到简单的画图,再到复杂的图片处理技术都可以放在教学计划中。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子黑板报的评选活动,图片处理技术大赛等。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对于那些对计算机比较熟悉的学生也可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习一些相对较难的操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2 动手时间更多,学生理解更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其有着复杂的流程,一般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成年人有时候都很难搞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主要以操作为主。摒弃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信息技术名词,转而以边操作边讲解的行为教学,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沉闷无声的气氛。同时还要少讲、精讲,把动手操作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
2.3 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比学赶超更佳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计划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既有创新,也有继承传统,如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可以融入一些“信息技术征文大赛”、“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传统教学项目。这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中所学到的成果,自己的感想,甚至诉说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喜爱。有比赛的地方就有奖品,教师可以自己做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 健全奖励机制,学生人人平等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同时,还要完善奖励机制。学生都是天真的,只要你觉得他们会做好,他们就真的能做得更好。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仅要采取精神奖励的方式,还要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带动整班学生向获得奖励的人学习。对于积极主动性差,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这类学生同样应受到正视,对其中有所进步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他作榜样为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打气加油。
3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网络教学视频,购物网站,新闻网站,这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物理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一样,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融合才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
3.1 信息技术与学习对象的整合
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其他学科上遇到的问题。例如,一些危险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演示模拟出来;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模拟幻灯片,配上相应的图片歌曲,为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一堂课,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课本。
3.2 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的整合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例如,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采用网上交作业的形式。教师再以邮件的形式将作业发还给学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掌握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3 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的整合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社会性的调查报告,让他们在网上查找资料并由计算机制作成数据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鉴别资料、归纳资料、筛选资料等综合素质,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实验小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参考文献:
篇3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引起学生对所学教材的极大兴趣和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就会让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教学的创新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创新课堂。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既可以演示微观的变化过程,又可以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求真识伪、开拓创新的精神。尤其是网络和数码产品的普及,为探究教学提供了条件,让教学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创新型发展。
例如,讲到一氧化碳时,学生怎么也凭空想象不出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怎么就能于血红蛋白结合置人于死地。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一氧化碳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的模拟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氧化碳破坏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致死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氧化碳中毒的理解。
又如,为了社会上宣扬的“水变油”的谣言,教师请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探究了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让学生了解到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产品,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石油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可分离出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油、石蜡、沥青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学到过的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水是纯净物的结论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本质上把水和油区分了开来,使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并自觉抵制伪科学、假科学。
再如,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明确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又意识到如不合理地利用化学的科技成果,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教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去探索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的根源。让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把周围受污染的环境拍摄下来,然后整理成影片利用多媒体播放,来体验并感受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影片中产生污染的原因,讨论出解决的方案。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4
[关键词] 组织学习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组织绩效
许多学者研究了组织学习、创新与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对“组织学习”展开研究和调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相对广泛。我国学者则是从本世纪初开始重点研究三者关系,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结合我国实情进行实地研究。近年来,许多企业甚至城市都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管理者们也越加重视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通过研究和管理实践发现:组织学习和创新会正面影响组织绩效。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企业时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整理这方面研究的文献。
一、相关定义
1.组织学习
学者对“组织学习”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March & Simon(1958)[1]的研究,其概念由Agryris & Schon(1978)正式提出,认为组织学习是指“发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使用理论’(Theories-in-use)(人们行为背后的假设,却常常不被意识到)而加以改正的过程”,Agryris也因此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而后,组织学习的概念、理论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Agryris及其他学者也不断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修正,学者们对组织学习的定义、类型、内容、程序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组织学习,这使得对组织学习的认识一直以来存在很大差异。如Powell,Koput & Smith-Doer(1996)用R&D组织的连系数来代表组织学习[3];Hult & Ferrell(1997)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分别从团队(Team)导向、系统(Systems)导向、学习(Learning)导向及记忆(Memory)导向等四个因素来衡量组织学习; Baker, & Sinkula (1999)[5]以及林义屏(2001)等则以市场信息流动过程(Market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为基础,提出以对学习的承诺(Commitment to learning,指组织将学习视为公司最主要的基本价值观)、分享愿景(Shared vision,指组织中的主管会将公司未来发展的愿景与员工互相分享)及开放心智(Open-mindedness,指组织不能受限于仅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思考,能超越成规创意思考)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学习。可见组织学习的操作性定义与衡量似乎是由研究者依实际研究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诠释的。
2.创新
学者对“创新”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Schumpeter(1932)的研究。他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一词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用创新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并认为“创新”与发明是2个不同的概念。此后,学术界开始重视“创新”问题。总体上,对组织创新的认识基本上可分为下列4种观点:①产品观点:这种观点重视创新所产生的结果,用具体的产品来衡量创新;②过程观点:认为创新是一种过程,着重从一系列的工艺或过程来评断创新;③产品及过程观点:认为应以产品及生产过程的双元观点来定义创新,应将结果及过程加以融合;④多元观点:认为不管是产品或过程观点,都过分看重技术创新层次,忽略了管理创新的层次,因而主张将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工艺及设备等)与管理创新(包括系统、政策、方针及服务等)同时纳入创新的定义之中。我们认为,多元观点下的组织创新的定义较为完整,最近学者的研究也多数采用这种观点来界定组织创新,而从创新的属性来看,创新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这说明研究中采用组织创新的多元观点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而在创新类型上,双核心模式在文献中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因此本文拟以双核心模式作为创新型态的分类方式,并认同Damanpour(1991)的观点,认为组织创新应包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2个层面。
二、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1)在财务方面,可以促进销售增长及提高获利能力等;(2)在营运绩效方面,可以缩短采购周期时间、促进新产品成功、提高市场占有率等;(3)在组织效能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等。
但也有少数的学者认为,组织学习并非都能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例如,Levitt和March(1988)认为,个体学习不总是会引导到更好的理解力(Intelligent)或改善行为。甚至,组织也有可能对于错误的事情,进行不正确或正确的学习。以学习为基础的知识取得,其与绩效之间关系可能是复杂的,从短期来看,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许是不明显的,这是由于学习与绩效两者之间的联系存在时间滞后(Time-lag)情形,使得实际观察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但就长期而言,一个有效能的学习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使组织比其竞争对手经营得更好,而缺乏效能的学习或许并不能提升组织的绩效,甚至可能降低组织的绩效水平。
三、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创新不仅能使组织具有较佳的适应力和活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许多学者对创新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认为不管是在何种产业,创新均会导致更好的组织绩效。根据Demanpour(1991)对组织创新理论的归纳发现,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认同并采用了将创新分为“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核心模式观点,而且这两类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关系也被许多学者验证过。例如,Damanpour、Szabat和Evan(1989)基于银行业的数据发现当银行要提供一项新的服务(技术创新),通常也需要一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创新)去评估和控制其绩效。谢洪明、韩子天(2005),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2006)以华南地区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
四、组织学习与创新关系研究
学者对组织学习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March和Simon(1958)的研究,其概念由Agryris和Schon (1978)正式提出,认为组织学习是发现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此后,不同的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出发对组织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组织学习概念、模式和本质的理论,使得组织学习理论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在研究时的视角不同,研究者往往依据实际研究的情境对组织学习加以诠释,使得组织学习的概念和操作性定义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些操作性定义与衡量方式中,下列两组学者所发展的量表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衡量最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其中一组是Hult和Ferrell(1997)依据组织学习的特性,针对组织学习的能力,从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及记忆导向等四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学习;而另一组则是Sinkula, Baker和Noordewier(1997)、Baker和Sinkula (1999)从探讨市场信息流动的过程出发,所发展出的对组织学习的承诺(Commitment toLearning)、分享愿景(Shared Vision)及开放心智(OpenMindedness)三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学习。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吸收能力(存在着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影响,所以本文将主要采用Sinkula, Baker和Noordewier(1997)、Baker和Sinkula (1999)使用的量表来对组织学习的内容加以衡量。
组织创新可以认为是组织学习后表现的成果,而组织学习则是组织维持创新的最重要因素。组织学习可提升组织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效能及整体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协助组织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essant, Caffyn和Gilbert (1996)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必须经由组织学习而逐渐形成; Stata(1989)的研究也发现组织学习可导致创新,尤其是在知识密集(Knowledge- intensive)的产业中,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唯一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来源林义屏(2001)和谢洪明、韩子天(2005)曾分别针对台湾电子科技产业和华南地区企业对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都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他们还指出不同的组织学习型态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型态,如单循环学习只会导致增量的( Incremen-tal)创新,而不连续的(Discontinious)创新则需要双循环学习才能够实现。可见,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促进作用。此外,以往的研究表明组织创新中技术创新会对管理创新产生正向的影响。Damanpour, Szabat和Evan (1989)曾考察银行产业,发现若银行要提供一项新的服务(技术创新),通常也需要一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创新)去评估和控制其绩效,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技术创新均会导致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March, J•,G., and H. anizations[M].Blackwell Business.1958.
[2] Argyris,C. and Schon ,anizational Learning:A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8.
[3] Powell,W.W.;Koput,K.W. &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locus of innovation : networks of learning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4] Hult, G.,T., M.&O. C. Ferrell.Glob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city in Purchasing: Construct andMeasur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7, Vol.40,pp.97-111.
[5] Baker, W.,E.&Sinkula, J.,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9,Vol. 27, Iss. 4:411-427.
[6] 林义屏.市场导向、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间关系之研究―――以科学园区信息电子产业为例[D],国立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未出版博士学位论文,2001-05.
[7] Senge, P. M..The Fifth Discipline[M]. NewYork: Doubleday.1990.
[8] Levitt,B.,anizational Learn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14):319-340
篇5
二、谁能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课堂里的创新应用,还是离不开我们的老师。再先进的设备都非得人去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育教学,怎样用好、何时用,这都非老师莫属,因此,能不能在课堂中创新应用,取决于任课老师的应用创新。这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关键。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创新应用的条件。
1.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这是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整合的必要条件。
2.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和操作使用要相当熟悉和熟练。学生也要有一定的使用基础。这是信息语文整合课的先决条件。
3.教师的教学意识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要有独到之处,为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做好铺垫,真正做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何谈创新,这是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重要条件。
4.要做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如果是积极主动的,那么创新应用就有了活力和动力,使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四、怎样使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
(一).创新应用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以避免使用上的误区。
1.目的性原则。有的放矢,方可百战百胜,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为啥用、怎样用,啥时候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效果,教师在上课前都要有精心的计划预测,否则用的不好不如不用。同时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
2.针对性原则。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创新应用用于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前提,要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否则也就谈不上创新应用。
3.适度性原则。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4.有效性原则。1、 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 。 忽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应用方法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 ,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也就个人能更谈不上创新应用。
5.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东西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只要对课堂教学有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用,就比如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步枪起不了大作用,近距离作战大炮起不了作用,这就需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要抱了西瓜,丢了芝麻。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多通道向学生提供更丰富教学信息是今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不可一意孤行盲目拒绝使用,也不可为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而牵强附会——重视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更不可对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形成依赖——离开现代教学设备就讲不了课了——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因此我们要想做好信息及时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要能够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触一点而动全身,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课堂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就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或电影片段把大渡河的气势磅礴情景图和地理环境,以及凶险程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渡河的艰辛和困难及危险,这时老师及时质疑,这么危险,何况对面还有敌人,能顺利过河马?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何愁教学效果不好。
(2)、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
搜集资料,搜集各类信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因此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搜集相关资料,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琥珀》时,课前教师布置相关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等,请同学们上网查询。在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学生很快会融会贯通,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课文内容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是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师不应该命令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网上查阅,或查其他资料,创设适合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会质疑,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生间沟通交流,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少问题就会不攻自破。再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在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在交互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中又有了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课文时时,我这样设计:第一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网络或其他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并且分类整理,第二步、自己质疑解惑,整理出不理解的问题。第三步、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第四步、全班师生共同汇报交流,重点问题重点解决,也可穿插课件演示等。这样吧詹天佑这个活生生的伟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究中创新,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三).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的评价。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概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不仅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更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形成初步的认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需对学生珍贵的生活经验表示尊重外,同时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大量的教学实例表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明显已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这一现状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教学创新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离不开正确的课程评价。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价放在一起,也可将日常评价和期末总评结合在一起,一味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正确的。本文列举了以下几种教学评价方式,如学完输入法后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绘图软件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用绘图软件完成一幅画作等。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对学生将来深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有利。
二、小W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合作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操作与知识巩固、学生作品展示以及课堂内容的整理与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营造这一氛围的关键在于合理教学情境的设置。以绘图软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一些绘图软件绘制的画作引入本章节的学习,并让学生对画作进行评价,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师生合作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并将自己定位为起辅助作用的角色。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实践能力。
3.实践操作与知识巩固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往往会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此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清学习思路并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4.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结束后大多数教师都会及时布置一定的作品任务,因此,教师需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可综合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三种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除需给予肯定外,还需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进步的喜悦。
5.课堂内容的整理与总结
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需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探索与研究,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方法
1.课程导语创新设计
新课伊始,教师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首先需关注课程导语创新设计。小学生处于求知欲极其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课程导语设计,并吸引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文字编辑”章节的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字编辑只要会打字就行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认真。还有些学生在遇到不会的地方时就会放弃,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对此教师可多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为例,让信息技术不再蒙着神秘的面纱,并让学生更加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尽管小学生的求知欲极其旺盛,但他们却很难坚持到底。正是由于学生这一特点,教师持续讲解与管制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课堂上要启发、辅助学生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需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信心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将学生的疑问重新抛给所有学生,让大家分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将交流结果反馈给教师后再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学之间还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孩子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极具好奇心,且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信息技术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时需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俭.浅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考试周刊,2010.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创新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所谓“学案导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的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意识,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如何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呢?我们就小学数学的教学做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一)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它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并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制定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套教学方案,并询问学生这一节课应该学到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觉着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一节课应该学会把四则运算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应该学到的知识列举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来制订学习的目标和计划,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更加符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复习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教学的情境还是利用它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都做了很多的研究。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与“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呢?我们拿《圆柱与圆锥》来进行举例,学生在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时候肯定不可能人手一个模型,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将图形拆开来计算它的周长。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教学情境,教师首先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圆柱、圆锥以及他们的图形展开之后的样子,让学生针对这些图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形象、直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复习的工作,教师在学生课程结束之后把学生总结、讨论来的知识做成教学视频或PPT,学生在课下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返回来继续学习,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又能在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时利用信息技术清晰地还原数学课堂。所以,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三)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系列训练、拓展延伸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列训练、扩展延伸是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以及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题海战术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陷入无数道题目的轰炸中只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对学生的系列训练,例如,在学习完“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四则运算”之后,教师可以提前在电脑上录入一些题目,然后在课堂上这样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了不同分母分数的计算,现在大家来做一个游戏,你们自己喊开始和停,随机抽取自己要做的一组题目好吗?”学生对这种形式肯定充满了好奇心,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以这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拓展延伸的话,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肯定会更浓烈一些。
总之,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猛,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实,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此来帮助教学改革的推进呢?今天我们就新形势下最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做了探讨,也就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做了探究,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能够有所提升,能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刘红侠.浅析信息技g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篇8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执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项目”是指由若干计算机学习任务构成的一组旨在解决问题的计算机运用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而项目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从当前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水平为出发点,结合其学习兴趣,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高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1.教学体系不合理
合理的教学体系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分配不均问题尤为严重,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和上机学习安排不合理、过分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同时,由于教学体系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对上机学习给予应有重视,导致学生往往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上机课完全无视教学内容,将上机学习当做游戏时间来对待。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提升。
2.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非常大。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的局面,并将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完整而客观的体现出来。所以,我们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3.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应该认识到,当前高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则在于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动手操作。一方面理论教学内容枯燥,本就不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而另一方面,上机课时严重不足,也同样让学生无从感受信息技术的趣味性。综上,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所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三、将项目化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客观上来说,项目化教学整体的质量,对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有着直接而客观的影响。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主动的践行实践创新方法,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校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相关问题。
1.规范和完善项目
客观上来说,项目化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一个完整项目的践行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师所提供的项目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首先,我们必须从教材出发,将教学目标融入到项目中来。其次,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上的差异,我们所提供的项目也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在《基本网页制作》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应将该项目进行分解,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如页面美化、字体设计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下去,让同学们组成小组,分别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而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最后,项目设计过程中,还必须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强化交流合作
交流和沟通是保证项目化教学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知识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推陈出新,闪烁智慧的火花。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汇总,也同样能够应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同时对于学生沟通、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具体到项目化教学领域,学生则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的运用文字、文本框处理、代码编写等技术来完成小组分配的项目,借此来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完善,一方面依据课程要求来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则强调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的考察。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小组成果和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的实际情况做出评价,并要求学生就自己所完成的工作进行公开展示,最后和小组成员一道,展示该项目的完成情况,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检验。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46-03
众所周知,技术可以引领创新,创新可以研究出新的技术,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提倡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等,比如:苹果公司一系列新的技术,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的发展,也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样,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当中也有提到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等,[1]不断地提到创新一词。那么,信息技术是否能够引领教学创新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教师(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了适合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一个直接结果。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各种信息不断增长。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当然,随之发展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会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同时能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1.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一个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经丧失。
2.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老师教了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听众和配角,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偏科。
3.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当成是被教育者,一味地给学生传授各种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变成了学校考试的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
4.重视学习,忽视创新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教材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培养出来的都是“听话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照本宣科、头脑僵化等,失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翻转课堂中技术对教学创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教学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创新,随之而产生的翻转课堂、泛在学习、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微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下面以翻转课堂中技术对教学创新之处为例,简单阐述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翻转课堂在美国著名的在线教育媒体一一电子校园新闻网评选出的2011年十大教育技术事件中榜上有名,也有专家提出翻转课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概念交互和参与式活动的场所,而课下则由学生在家根据教师提供的录像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学,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同伴进行在线交流,并记录不懂的问题。[2]
1.翻转课堂是对教学理念的全面创新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的变化,教师从“课程内容的主人”转变为“教练(coach)”或“顾问(advisor)”。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的角色从幕前退到了幕后,但是并没有减少教师的作用,教师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对内容进行有选择学习,而不再是一遍遍地重复去听老师讲解的已经学会了的内容。学生可以对于自己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讲解。当然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及时地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翻转课堂对教学组织形式有明显的影响
在翻转课堂中,虽然课堂的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在翻转课堂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上课前,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收获,然后完成教师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从而巩固学习过的内容,并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的留言板和聊天室等工具来和同伴交流。课堂上,学生根据要求开展协作学习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答题的情况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教师请教自己有疑惑的地方。
翻转课堂模式对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关的活动来培养学习者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
3.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颠覆的印象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消化是很重要的,翻转课堂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和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自定义学习的步调,而且利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情景化学习等。
总之,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的创新实践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视频的制作手段、Moodle平台的操作技能,等等,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突破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依靠,当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不断地创新改革,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
首先,学习方式的创新。融合数字技术,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而自主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为依托,探究学习需要有问题情境探究才能建构知识,合作学习离不开会话协商工具等。[3]在信息技术没有进入教学实践中以前,这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获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会话协商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仅引发了教学创新,更是促进和支持教学创新。
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教育者可以利用Blog、WiKi等技术工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4]
第三,生成性资源。学生不再是一味地从网络中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学习者可以在自己搜索的资源以及推送的资源基础上动态产生创造性知识,教师及时、准确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使得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第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第五,终身学习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提供平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弊端,转变了观念,实现了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 王玉璇.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2013.
[3] 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2,307:24.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手段及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本单一枯燥的课堂逐渐变成了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课堂,这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分不开。而在此之前,教师的展示平台主要靠黑板和粉笔完成,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初中数学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枯燥,方法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初中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2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说到数学,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不够生动形象。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即黑板加粉笔,然后教师站讲台上灌输分不开。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技术能力落后。有些教师思想守旧,对新生事物有抵触心理,对旧事物不忍抛弃,不愿意尝试新的手段、新的技术。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
(2)应用方式生硬。很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只是表面上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但其本质跟以往的在黑板上板书没太大的区别,学生照样没能通过信息技术理解授课内容。
(3)实践方式单一。虽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知识的讲述上利用了多媒体,把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课结构等关键的部分做出改革。
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3.1 信息技术在函数的应用中的创新运用
课程标准里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函数具体应用的能力。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在数学内部,可以通过用函数性质比较大小、求解方程、求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活动,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注意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际上,函数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建模”工具,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得到解决的。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函数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变量、代数式、方程等知识都能够加深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创设接近于真实问题情境,协作情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时候和以前学过的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求解结合起来,还可以和几何的知识结合起来(如将函数与求解三角形的面积结合起来)。
3.2 信息技术在相关概念学习中的创新运用
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获得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基本形式。概念的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接触正、反例证,通过外界提供的反馈信息,以辨别、抽象和概括等形式得出同类事物关键特征的学习活动。初中数学函数相关概念的内容包括常量、变量、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概念同化是指将新概念纳入到原认知结构或通过改变原认知结构而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概念的教学往往也采取相应的两种办法。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是从函数概念的系统学习开始的。在学习函数的概念之前学生已经对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此时再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函数的概念。
3.3 信息技术在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的学习中的创新运用
初中数学函数图像以及性质的内容包括一次函数(含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几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使得轨迹问题形象直观,便于正确建构知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活跃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研究函数性质,要始终围绕数形结合来进行,在函数性质探究的过程中要作大量的图形,因此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来完成这一任务,将不同的函数图像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动态地展示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以及变化过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函数图像,加深了对图像产生过程的理解,通过对性质的验证,加深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并且对猜想进行了证明,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几何画板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做数学”的机会,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做“数学实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刘春满.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2).
- 上一篇:林业技术创新
- 下一篇: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