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5-05 11: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育叙事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12-02

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实现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要途径。我国的相关机构在对中学教师实行继续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当的努力,但是由于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需要。本研究组对吉林市的高中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找出本地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奠定基础。

一、我国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教育观念陈旧,滞后于时代。国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学徒型”(the craft model)到“应用科学型”(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再到“反思型”(the reflective model)的发展过程。这三种模式基本上与教师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是基本吻合的,即“学徒型”模式――教师培训,“应用科学型”模式――教师教育,“反思型”模式――教师发展。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而我们的继续教育观念仍徘徊于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之间,对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实践中求理论发展的方面重视得不够。

教学目的与需求相脱节。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因此,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社会需求指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个体需求指生存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目的一定要与两个要求相吻合。但目前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带有较浓重的个人功利色彩,教学目的缺少实践性和发展性,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学历教育的影响,课程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脱离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和教师实践。二是片面强调“缺什么,补什么”,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先进性,降低了课程培训的目标要求。

针对中学外语教师师资培训的这种现状,本研究组在吉林市10所各类高中对吉林市高中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吉林市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了解。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效性,在调查问卷定稿之前,研究组几次与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磋商,以便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所研究的内容,研究者还对部分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和课堂观察,以弥补问卷的不足。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类型、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学历、学位、每周课时数及目前使用的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旨在调查教师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期望。

(二)研究对象

吉林省吉林市10所各类高中的英语教师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12份。男女教师的基本比例为1:5,年龄主要在23~50岁之间,具有中教高级和中教一级职称的教师居多,在各个工作年龄段的分布也比较均衡。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3%,具有学士学位的69%。研究生学历的2%。

三、研究发现

(一)高中英语教师对进修频度的要求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除了少部分教师(11%)从来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培训或进修之外,其余教师都参加过1次 或1次以上的培训或进修,但是只有29%的教师对进修的次数感到“满意”,其余教师都感到“不满意”(52%)或“非常不满意”(8%),他们希望的进修频度如表1所示:

看来教师对进修频度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这与他们的实际进修频度有相当的差距,教师进修机构和教师所在学校应该对教师的进修频度给予一定的保证。

(二)高中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教学形式的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对高中英语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和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看出,目前培训机构提供的继续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要数“班级授课”这种形式了。班级授课以语言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因而无法激发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在“专题研讨班”这个教学形式上,实际与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专题研讨班多是以培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内容,所以更能引起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在这四种教学形式中最受推崇的还是“教学观摩及评析”,因为这种形式比较直观,教师在观摩他人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为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借鉴。

(三)高中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对各年龄段的教师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的方面和希望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进行了调查,并要求被调查的教师对自己需要培训的方面按需求的迫切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如表3:

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对需要培训的方面有不同的需要。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1~5年和1~6年)对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深入研究英语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需求最大,这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迫切需要提高如何教的能力。工作11~15年的教师需要得到培训的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相比显得不那么迫切,百分比数值相对较低,这应该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有较坚实的语言知识和较娴熟的教学技巧,教学活动组织的得心应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骨干。工作年限较长的教师(16~20年和20年以上)最需要得到的培训方面是语言能力,这是由于他们毕业时间较长,所以语言能力逐渐衰退,对于新形势下的课程要求以及学生的要求应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语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培训需求最低。在访谈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教师觉得外语教学理论离自己的课堂教学比较遥远,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因而对这些理论不感兴趣。虽然事实上教学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培训教师的方法不当,使得理论的传授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脱离,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理论敬而远之。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了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而,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在进行培训之前应该首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学习风格;所设置的培训课程要有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所设置的课程应能够解决英语教学第一线的迫切问题,又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让教师在具备一定理论高度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洁平,肖得法.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性反思与改革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4(4).

篇2

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

活到老、学到老,也不可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时间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学,什么也学不好,因此实事求是地选择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于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益,增强能力素质,改进教学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解答高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有较广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搞好教学十分重要,直接关系能否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正确,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直接关系到学生求知源泉的质和量,做到不误人子弟。要结合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问题和弱项;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强固强的针对性。

二、用结合实际的方法推行继续教育的深入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把继续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继续教育中解决问题,推进继续教育的深入,使继续教育和教学活动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总结是汲取经验、借鉴教训好方法。要结合教学活动情况,分阶段、有目的的经常进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知道继续教育的深入。要结合学生的反映,领导、同事的教学评价,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夸大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实事求是地估价继续教育的收获。成绩要肯定,好的做法要坚持,薄弱环节要补强,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三、 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能力素质制约着学生的能力素质。随着新课改要求,大量的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需要我们去学习、理解和消化,手中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继续学习来掌握。如果忽视继续教育,安于现状“吃老本”,必然“江郎才尽”,教不好书,也育不好人。只有搞好继续教育,不停地给自己“充电”,及时掌握适应教学要求的新知识,不断高能力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总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上,追求教学的最佳质量和效益,体现了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继续教育搞不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就可能看不懂,学不会,用不上,停留在落后的教学方式上,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搞好继续教育,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心身健康,爱好广泛、品学兼优、开拓性高中学生,向高等院校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四、 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搞好继续教育

读书如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只有长期刻苦学习,才能有较好的积累和收获。部分高中教师感到琐事太多、活在太累,腾不出时间,静不下心,学不进东西,搞好继续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树立搞好继续教育的信心,挤出时间坐下来,排除干扰静下来,集中精力学进去,一锲而不舍的精神搞好继续教育。

静下心来读书,常常是冷雨敲窗、孤灯为伴,费精神,耗体力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同时,读书有使我们释疑惑、长见识、事理,在工作、生活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又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继续教育不论是组织安排还是个人自修的,最终要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去完成。要不怕苦,把刻苦学习当作对自己意志品质的磨炼,在刻苦学习中发现培养读书的乐趣,增强搞好继续教育的内动力。

要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信心,以搞好继续教育为己任,增强勇气,不被困难吓倒。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入,温故而知新;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者为师不耻下问,虚心求学;要处理好工学矛盾,工作不忘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在工学矛盾突出时候,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搞好继续教育,要处理好内外关系,争取组织、领导、家人、同事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要发扬“钉子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不放松、不放弃,坚定不移,矢志学习。要戒“懒”,克服怕学习、贪闲耍、不爱学习的不良习惯;要戒“散”,克服随便翻一翻,看一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重点不突出,不讲学习效益和质量,把继续教育变为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要戒“软”,克服不求深入,不求甚解,遇到难题绕道走,不懂不会不过问,盲目追求字数、篇数的现象;要戒“满”,克服“差不多了”现象。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44-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最早提出的。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从1999年起,经过连续4年扩大招生,我国终于在2002年底超过了“同龄人口入学率15%”的“马丁・特罗标准”,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及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状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影响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与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背景很特殊,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并存。在这个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大量出现,这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教师在观念、知识更新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高等学校和政府在完善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方面还有很多缺憾。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动机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教师没有培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部分教师没有完全领会继续教育的意义,不了解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背离了继续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即便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其目的也是为了自身学历的提高或者是为了职称的评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如果没有“学历”或经济利益的驱动,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要求参加的人很少,尤其是已经被评为副教授或教授的教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功利思想支配下,教师很难保证投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和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往往是只注重与考试有关内容的学习。一旦考试完成或者培训结束,他们就不再继续探讨,很难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继续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2.知识更新面临危机。我们身处在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素质教育对教师知识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高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师更应适时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例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英语相关的能力应该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的继续教育也应该具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另外,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于国内外文化精粹的了解更是必不可少。而现阶段高校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单一,跟不上国际学科前沿的发展。

3.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我们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努力考研,攻读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因此,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目前还基本是个空白。诚然,学历教育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能力提高型的非学历教育,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等方面,其继续教育的模式可以也采取分散型、小规模和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等手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

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去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实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的特殊性来审视教师的职能。通过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使之胜任并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使高校在培养社会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教育示范和引领前沿的作用。而发挥这一作用的主体―一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师德教育是核心问题,新时期师德观教育既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又要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与发展、立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密切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有甘为“春蚕”的崇高境界。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要加强师德修养,通过设立各种教学奖项等措施,激励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成为教学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师。

2.强化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当今社会是知识型、学习型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汲取最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自我才能免遭淘汰,这对我们高校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持续地获得新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才能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多维的知识结构,如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是高校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只有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把握好所从事专业的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沿发展,才能成为高校学生的知识向导。“只有具备了专业能力,教师才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里作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并能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步骤;教师才能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能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才能在有专业自信的同时,又能用理性且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着力培养“教学学术”观念,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并把这种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使之以学术的形式公开发表,让更多的大学教师获益,促进教学,两者相得益彰,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3.健全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应该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而不断变化。在形式方面,应以中短期培训为主,更新高校教师的教学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以满足其工作需要。在培训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增加科研方面的进修培训。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要宜短不宜长,甚至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对于学历教育要有科学的谋划,不能以学历教育代替继续教育。即使是获得最高学历的教师也要接受继续教育,只是形式、方法和要求不同而已。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2-02

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所以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具有层次上的高等性和类型上的职业性的双重属性。

高素质即综合素质高,其中也必然包含较高的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应为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何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认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遵循人文精神、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人文素质的高低,在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中都形成了以下共识: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素质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但在局部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在办学理念上不能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注重职业性,忽视高等性;注重专业能力,忽视综合能力;注重应用技术,忽视人文素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有违于高职教育宗旨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有关规定,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倡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1 人文素质教育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什么是高职教育? 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它是高等教育;②它是职业技术教育;③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可见,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高职教育的“高”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在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要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规定。

2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知识是这种人才的构成要素之一。即要求高职教育毕业生应具有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大专层次的实用性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职业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和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基础知识既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坚持自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判断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发明的创造能力。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文化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的相关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相关的文理科交叉知识;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综合发展能力。在素质结构中,道德素质为方向保证,文化素质为必要前提,职业素质为基本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关系来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以素质为目标,确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观念。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处理好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克服重技术轻素质的倾向,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其中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对人一生的影响更长远、更持久。原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教授认为:大学生活只是人生中的短暂过程,我们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东西。这终身受益的东西就是素质。因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任何一种技术,任何一门专业都不可能是永恒的。

人文社科教育是由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是通过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及其他手段来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人文精神。具体而言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贯穿于人的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格、能力、情趣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与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决定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4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基本要求

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智能主体与人格主体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求知与修养的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的学生能力,有两个基本特征:

(1)在目标追求上,它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 “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等。

(2)在人才规格上,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今天我们所讲的职业能力,包含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所以,基于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强调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作者:熊朝红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教师培训作为教师成长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满足教师的发展,可直接弥补教师所学的某些不足,为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的素养“充电”、“加油”;它能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教师发展越充分,就越有信心全面实现自身的价值;它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一方面使一些表现好的教师更加上进,另一方面,可以使后进教师有所转变;它能帮助教师协调人际关系,在师资培训的价值取向上,以往大多趋向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其实有些教师教育效率不高的症结往往不是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不够,而是一些人格因素及其引起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等的矛盾。

为了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培训效能,我校组织部分老师分为两组于2014年2月25日――28日深入全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28所学校,发放教师培训需求问卷140份,组织各校中层干部、班主任及教师代表,采取署名方式填写,回收140份,同时与部分学校业务校长采取面对面方式了解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年龄及职称。在提交问卷的140名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59人,45岁以上的31人;中级职称占46%,初级及未评职称的占34%。年龄老、中、青兼顾,职称初、中、高级均涉及。

2.课后反思。有91.8%的教师会“思考这节课的得失及其原因”,同时有56%的“写教学随笔”;23%的“写教育故事”。反思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绝大多数老师能以不同方式思考,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3.崇拜的教育专家或名师。在提交的140份问卷中,有110人填写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古代的孔子、朱熹,近代的陶行知、叶圣陶,当代魏书生、李镇西;幼儿学段的许卓娅,小学学段的钱守旺,中学学段的余映潮等28名教育家或名师,最聚焦的要数陶行知,有50人认可并崇拜他。

4.授课采取的教学手段。103人采取“制作课件并借鉴同行的方法”,同时51人“自制教具、挂图”,只有4人表明自己“没采取什么手段”。绝大多数老师均能采取并借用教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占50%;“组织学科竞赛”的有39%;“办小报”的占7.5%;“什么也没做”的占3.5%。老师们总在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6.充实教学内容的方法。113人次选择“上网搜索”;62人次采取“购买相关资料、书籍”;43人次“找同事或图书室借资料”。课外资料成为教师教学的有益补充。

篇6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有效调节;素质教育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陈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策略改革[J].继续教育,2009,(3).

[4]于凤云.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市场经济;需求;转变;创新

1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追溯历史,从西方到中国,“设计”的演变不难看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认知度及属性。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概念的转化,在20世纪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设计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等院校先后成立了设计系。这一时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成为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广东地区的广州美术学院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竞争对设计的需要。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人士向社会各界开办了大量的设计讲座,在普及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0年代到90年代也是我国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渡和发展时期,各大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股份制改革,开始对设计有所认识和关注。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知名度大型企业。逐渐显露出其企业在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一些设计院校则以团体和个人的名义开始为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并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同。同时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了大小规模的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品牌建立与推广、市场分析、整体形象策划和各项宣传等服务。

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各类设计专业,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学体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逐步有所扩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设计管理、战略、策划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此时,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还面临着国际设计教育的压力和竞争。需不断的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2 市场经济中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转变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受到传统的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制约,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可以说学生是以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注重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形式手段,忽视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把学生关在课堂里闭门造车,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得到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实际应用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是由社会、企业来评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现在我国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仍与市场出现脱节情况,学生毕业后缺乏市场的开拓设计能力,此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办学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变革应从普及化到专业化,教育内容和结构应改变固步自封的模式,与企业合作,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等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学生通过实践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设计层次,很快能够接受市场的挑战。学校、社会、企业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 市场需求中高等艺术设计知识的体现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支持,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按照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要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整合、策划、管理、营销、设计理念、设计定位、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作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和形态的变化,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已刻不容缓。艺术设计在商业、文化、社会中的价值正逐步体现。

4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者在信息社会中的转变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每一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平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及大的挑战。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换。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5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新走向

网络的出现,即将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Internet互联网将是艺术设计新的舞台,其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高速高效的特点对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纵观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设计工作模式和结构上的变化。就设计形态而言由传统的二维空间向多维空间扩展,设计表现由静态视觉传达向动态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延伸。艺术设计教育者扮演着视觉文化建设者的角色,为提高社会生活品质,促进文明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院校和专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争夺也将十分激烈。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将会得到发展。而那些盲目上马和模仿其他院校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思维的院校将会被淘汰。

今天,新世纪为艺术设计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探索符合和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又能够结合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成功经验,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思想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设计教育体系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新的设计文化将融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我们深信,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发扬再创新峰。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式的发展形式,以人为主要的发展重心,其关注自然生态的关系和创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主要是关注人素质的高低。本文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和高校教育的联系,并且提出了高校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教育 可持续发展 实现路径 研究

高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据,从而培养国家需求的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本文对中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况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分析,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从而满足中国高校发展的速度和需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求。依据教育理念的改善、师资团队的构建以及平台的提出,从而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想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工作环境,需要依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工作和创新。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需要结合科教兴国进行实施的。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提升环境保护理念、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等,并且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由此,高校教育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时期教学工作的应用和人类的创新发展。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需要构建符合我国高校教学工作发展的基础系统,以此有助于完善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的应用,更为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依据。

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学活动,其主要发展方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满足发展的理念和价值意义,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与到全球的实践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高校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有助于在学生心理上奠定有效的基础,为未来的基础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研究工作,从而减少本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从而促使其相关的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全面性以及完善性,促使其相关理念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好了解相关教学工作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掌控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法律规定,以此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国家化的平台进行问题的沟通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应用,影响着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设定的目标和依据,还影响着整体教学实践工作质量的浮动。高校教师充分的认识和掌控可持续发展教学规定,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及应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是否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等教学工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需要关注高等院校内外多样化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向进行研究,同时改善传统教育发展的理念,创造高等教学社会能力和优质的高等院校教育生态环境,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传统教育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要想促使学生和社会全面发展和创新,需要转变现有的发展观念和方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根据发展智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并且关注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同时促使其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转变以做事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下,有效的结合做人和做事理念。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就可以实现这一方向,将科学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高科技技术和文化素养融合的教学工作。当然,还要转变以拓展发展模式为重点的理念,树立关注质量收益和规模效益等较为一致的教学理念。高校需要密切关注调整结构,有效的管理数量和|量之间的问题,有效的提升质量,减少人才培养的成本支出,促使教学之后获取有效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有效的工作形式,减少浪费的情况,创新资源的应用,加大对其的应用概率,以此引导高校教育逐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工作,从而为其之后的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

(二)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明确系统

教育系统是一种具有发展目标的系统,其包含了系统之内和系统之外两个方面。其内在能力为培养优质的人才,外在功能是为了促使社会可以传承具备的问题,结合个体发展,促使人们建立完善的、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完善发展的生态环境是高校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教育的生态环境主要是以教学工作为主,对于教育的构成、发展以及地位等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并且调控整体的环境系统,其中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生态系统,其是教学工作的重点,结合外界各个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教育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依据某一学校或者是教学阶段为重点组成的。第三,依据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依据,结合外部环境其中包含了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等构成的系统。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构成了完善的系统,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更好、快速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与高等教育改革有效的连接到一起,结合大学专业课程的优势,全面拓展学科教育,促使环境科学和工程与其它学科有效结合,引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得到有效的创新和改变,并且有效结合全社会多样化的资源,与国内外优质的环保部门等组织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构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网络。并且,为高校教育未来工作的实施和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促使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完善和创新,从而解决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得到有效的、全面化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1]刘静玲,杨姝文.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J].环境教育,2015,07.

篇10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的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是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1]。

本文仅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内容进行论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支柱,是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2]。

二、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国际地理教育》明确了地理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地位,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了解祖国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如全球意识、未来意识等,重在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把认识和理解全球问题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列入高中地理课程,突出人地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是世界各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例如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列出5大目标,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人地关系问题[3]。

第三、参与式、体验式占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生“参与”“体验”,通过参与、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国外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式以参与式为主,有较自由的教学空间,有较充足的教学时间。一方面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需要大量的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将课题展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国内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写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过程与方法中侧重于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获得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2)课程内容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例如在地理2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提到: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人类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3)教学方式――以传统教学为主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主导我们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知识的传播方式是由教师至学生,教学环境局限于课堂之内,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四、“西学东用”

第一、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建设将“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将人本主义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指导;将自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革地理课堂教学使其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

第二、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进一步细化高中地理课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各知识点与人地关系联系起来,构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渗透。

第三、知情行结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