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5-05 11: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炼油;化工节能技术;现状;发展创新

炼油化工企业被视为我国最基础的建设行业之一,其能源的产生、开发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化工节能技术被大力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基于此,首先对现阶段炼油化工节能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与论述,继而分析这一技术在未来几年将要践行的路线[1]。

1我国炼油化工企业能源消耗现状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炼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大体上呈现的是良性上升趋势,其生产规模不断拓展,企业实力不断的强化。但是,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炼油过程中能源消耗量较大,这就表明炼油化工技术水平还不够完善。此外,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炼油企业来说,其设施在运转的过程中耗费的资源数量是庞大的。由此可以推断,系统在节约能源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目前,国际上炼油整体能耗最适水平被设定为55kg/t,但是我国很多炼油企业无法达到上述标准水平,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装置规模不大;二是生产技术长期得不到更新。虽然我国乙烯装置物耗的能耗量得到了一定的管控,但是我国综合炼油耗能量仍然超过80kg/t,也就是说节能技术的作用被淹没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炼油行业消耗能源的总量占全世界能耗总量的20%以上,降低能源的耗费量已经是炼油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此外,对我国炼油企业正在应用的节能技术进行研究,相关人员发现其与传统的工艺技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致使我国轻质油的收率(70%)明显低于国外轻质油的收率(80%)。因此,现阶段为了实现低能生产的目标,炼油企业首先应该扩建生产装置的规模,将中小型炼油企业兼并为一些大型的炼油工厂,在高端设施的辅助下,积极落实节能技术,以使我国炼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未来炼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趋势

炼油化工节能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是践行清洁、节约的路线,这也是新型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2]。

2.1低温与热能的回收利用

蒸汽机在运转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热效应,那么将这些热能采集回收进行循环利用,毫无疑问是炼油化工企业实现节约能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将蒸汽机中的热能高效地采集回收以后,一般应用于分级供热,也就是将蒸汽分层次地运用。

2.2联合装置的构建

联合装置实质上就是将各种工艺或者是常用装置组合在一起,此时联合在一起的装置在运转过程中就实现了热能联合的目标,间接地落实降低能耗的目的。有关研究表明,与多套装置相比较,联合装置的应用至少降低了20%的能耗量,而且联合装置的成本造价仅仅是多套装置的3/4,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联合装置的应用是我国炼油化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因为其节约能源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炼油企业的生产效率。

2.3各种新型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创新型化工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能够使炼油企业的生产设施优化水平程度达到最大化。据相关人员预测,机泵变频调控、热泵和精馏装置等技术的创新与运用的频率应该是较高的。机泵的变频调速一般是借助计数机技术对炼油装置进行管控,在该种新型技术的辅助下,即是在高温的条件下,机泵也能顺利、高效地运转,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仅降低了能源消耗量,而且优化了机泵装置,使其达到精准化;精馏装置的安装是借助孔板波纹填料,特别是半径为6.75m减压塔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炼油化工企业节约能源的效果。此外,优化能量体系也可以视为炼油化工节能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其可以将各种能源相互转换,最终落实循环利用的目标。一般优化炼油能源系统的技术有夹点技术与数字规划技术,前者应用的原理基本是利用最小传热差以达到对热网系统、水系统中热能的采集与应用,最终达到节能的目标。

3结语

化工节能技术在炼油企业中的引进与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其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我国炼油企业中节能技术的效力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3],笔者建议炼油企业积极地改良优化生产装置,不断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其为己所有,实现降低能源消耗量的战略目标。

作者:赵檀 孙生波 单位: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格省,李雪静,乔明.炼油化工节能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分析[J].石油石化节能,2011,1(3):5-7.

篇2

1加热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8501A/B加热炉对流段排管不足

8501A/B加热炉对流段介质入口温度280~300℃,烟气出口温度约460℃,介质和烟气温差在160~180℃;对新设计的加热炉,碳钢管材的炉管和介质换热温差一般控制在30~50℃是比较经济合理的。目前8501A/B炉的换热温差明显偏大。同时对流出口烟气温度过高,也给后续的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带来困难。

1.2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在保证加热炉燃烧器正常燃烧的前提下,造成加热炉操作过程中辐射顶负压和炉膛烟气氧含量难以控制,并且其中一台加热炉的操作波动会引起其他加热炉炉膛压力的波动。炉顶压力低,炉体看火门、防爆门、长明灯、看火孔、弯头箱等处漏风量大,漏进炉内的空气不参与燃烧,相当于将空气加热到排烟温度排放,直接造成加热炉热效率下降;漏风还导致实际烟气量比理论烟气量大,影响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的操作。

炉顶压力高,设计负压操作的加热炉可能形成炉内正压,给加热炉的操作带来安全隐患。炉膛烟气氧含量过高,说明未参与燃料燃烧的空气量多,造成加热炉实际操作热效率下降。炉膛烟气氧含量过低,无法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使加热炉操作时燃料消耗增加,致使加热炉热效率降低。

1.3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①

空气预热器直接使用热管预热器不合适。目前8501炉群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之间,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及综合多个炼厂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热烟气温度高于300℃不适合直接使用热管空气预热器。8500#炉群混合烟气375~400℃这么高的烟气温度很容易造成预热器的热管失效,而一旦热管开始失效将形成恶性循环:烟气温度高热管失效加热炉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增加烟气进预热器温度升高热管失效。②热管预热器热管采用立式不合理。热管烟气侧结构有环形翅片,立式布置的热管其翅片是水平的,不利于烟气中的灰尘靠自重清除,未能合理利用烟气自清灰能力。

1.4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两台鼓风机并联布置,但风机布置不对称,且风机空气出口流形不合理,两台风机同时操作时调节困难,空气出口压力不稳定。

2数据整理分析

2.1数据整理

整理出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数据分析

目前进预热器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这么高的温度如果直接进行余热回收,假如环境温度按20℃计算,烟气和空气间换热温差40℃,则换热后空气温度不能超过335~360℃计算,空气温升在315~340℃之间,漏风量按15%反算烟气温降:Δt=238-258℃,排烟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35~145℃,这还没有考虑空气内漏、烟气内循环的影响。

如果考虑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影响因素,实际排烟温度不会低于150℃。而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是不可避免的。炉群的实际热效率<86%。芳烃厂燃料非常干净,燃料硫含量小于5PPm,具备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的条件;加热炉改造工程必须考虑改造后装置操作的适应性,并且冬季和夏季环境温度相差40℃以上,必须设置一定的调节手段,控制排烟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核算结果,最大操作负荷和原设计负荷基本吻合,本装置改造以原设计负荷为准比较合适;要想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必须增加主要介质吸热量;我公司控制钢水热管预热器的使用范围是:烟气温度280~180℃,特殊工况下最高使用温度不超过300℃,中温热管或高温热管,根据我们了解的目前国内实际使用情况,不推荐使用。

3改造目标

解决BA8501A/B加热炉对流段取热不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创造条件;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寿命短,长周期操作效率低下问题,提高加热炉长周期实际操作热效率,减少燃料消耗;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操作不稳定问题。

4改造方案

4.18501A/B对流段增加介质排管

由于8501A/B炉对流出口烟气温度偏高,致使炉群混和后烟气温度在375℃以上,给后续的空气预热器设计带来困难。采用扰流子预热器取热,一程扰流子不够,两程设计困难。因此只能加高对流段,根据需要增加合理的主介质对流排管。根据8501A/B加热炉的结构,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前提下,在对流顶新增加一段对流段,用来加热主介质。由于主介质为液相,排管内外气—液的换热系数比空气预热器气—气换热系数大,换热效果也更加经济。并且用较高温位的烟气直接加热主介质不会降低烟气品味,加热炉的操作运行更加合理,并且真正的减少燃料消耗。初步估算增加一段对流段后,出对流烟气温度能降低到360℃以下,炉群混和烟气温度在334℃左右。完全可以采用一程扰流子保护段回收烟气余热并对热管预热器进行保护。确保加热炉及配套的余热回收系统长周期高效率操作。

4.2加热炉出口烟道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现有烟道情况使得远离水平烟道烟气出口的加热炉排烟烟气可能对靠近水平烟道烟气出口位置的加热炉排烟形成封堵。造成靠近烟囱位置的加热炉排烟不畅,炉膛压力波动,炉膛压力及烟气氧含量调整不便,无法将加热炉内辐射顶负压及烟气氧含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甚至造成火嘴熄火的危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加热炉排烟进入水平烟道的角度由垂直进入修改为顺烟气流向倾斜30°~45°汇入,使烟气流动顺畅。

4.3余热回收部分

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利用原热管预热器框架,在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因烟气进入预热器温度偏高,而现有缺少高温保护的热管预热器,预期寿命在3~6个月。之后换热效果开始急剧恶化,不能保证加热炉的长周期高效率操作。所以必须在现有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

②调整热烟道。调整热烟道下行角度,使烟气流动合理,降低烟道中的烟气流动阻力损失。利用原热烟道做支撑,改变热烟气出口流向,使热烟气从上面直接进入新增的预热器高温保护段。

③调整5501热烟道。原加热炉5501烟气汇入5502对流段,炉5501缺乏调整手段,无法调整炉顶负压,建议增加烟道调节挡板,方便炉5501的操作。

④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现场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改造后保持鼓风机位置不动,根据需要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空气直接向上流动进入热管空气预热器,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解决目前操作中鼓风机存在的问题。

⑤鼓风机控制方案调整两台鼓风机单独操作都能满足加热炉燃烧供风要求,但如果采用一开一备,实际过程操作中运行鼓风机发生故障时,临时启动另外一台鼓风机在时间上来说是来不及的。建议采用两台鼓风机同时供风,每台鼓风机供风50%的运行模式。这样其中一台鼓风机发生故障时才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另外一台鼓风机满负荷运行。

⑥现场旁通风道偏大,重新设计旁通风道,使之结构更合理,操作调节方便。如果旁通风道过大,相关的密封调节挡板及其执行机构也大,不仅占地,而且挡板密封调节不便,容易泄漏。空气泄漏后不经过预热器直接进入主风道。使实际经过预热器的空气量偏小,影响空气预热器换热效果。

⑦调整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目前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结构复杂,烟气流动过程中弯多弯陡弯急,烟气流动阻力大。克服阻力就需要消耗电力,造成加热炉的实际操作能耗加大。根据现场实际,增加预热器高温保护段后,适当调整冷烟道结构,使之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篇3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也越发突出,直接带来的是污染排放的逐步加剧,一时之间,环境治理,节能降耗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浙江省温州市伟盛科技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经过14年的探索研究,变卖了自有的全部财产,经历了艰难坎坷的研发历程,成功地研制出锅炉节能设备与锅炉高效除尘脱硫设备,并已获得15项专利技术,具有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出现故障少、运行成本低等特点。经过数年安装使用证明,其锅炉节能效率可达20―40%、除尘有效率99.6%、脱硫效果80%以上,同时可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有效控制200mg以下,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产品。该产品的诞生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效果明显。

整个温州市目前正在使用的锅炉多达9000余台,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染物向外排放,给该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伟盛科技公司生产的锅炉节能减排系列设备的投入应用,对该地区减少锅炉排放污染、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处长吴健玲表示,从目前温州市几家企业使用的情况看,锅炉节能环保设备具有一定的环保节能作用,已被列入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浙江省第四批节能技术、产品导向名录推广名单,温州市经贸委也对该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伟盛公司董事长黄云生介绍该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情况时说:企业了为尽快推广该产品,先由自己借钱垫付,为用户企业投资制造设备和锅炉节能改造费用。设备安装调试正常后交给用户使用,经使用达到节能效益后按节省的能源折算成人民币四六分成一年,伟盛公司得六,用户得四,一年后设备赠送给用户无偿使用。2006年4月14日,公司与温州市恒东皮业有限公司按上述方式签订了一份锅炉节能技术服务合同,将公司的专利节能产品安装在恒东皮业400万大卡导热油锅炉上使用。该锅炉在实际应用中显示:每天节省4.8吨煤炭。节能效果得到了该用户以及业内部分企业的一致认可。用事实证明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环保节能效果,也为企业的低成本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更为降低排放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带了一个好头。

继恒东皮业有限公司之后,公司将400万大卡锅炉节能改造用于温州新祥合成革有限公司,效果也非常明显,得到了该企业的高度认可。新祥合成革公司董事长陈振南表示,伟盛公司提供的节能设备节效明显,并于当年足额付清全部设备款,同时还极力向同行兄弟企业推荐该产品。如今,伟盛公司已成功改造了40余台锅炉节能工程,至今无一台发生技术问题。经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检测,新祥合成革公司400万大卡锅炉热工效率提高27.85%,节能效率提升26%。

篇4

1、节能建筑施工要求

一般来说,节能建筑主要从外墙、屋面、门窗等方面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值和密闭性,达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的目的。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应根据节能建筑设计施工图或节能设计专篇,结合其特殊性,制定施工方案,设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严格按操作程序施工,保证必需的施工周期。加强施工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

2、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措施

2.1墙体施工

空心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短园孔顺墙高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破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补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现场施工员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具体要求及施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要针对砌块建筑的墙体热阻值低、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灰缝和裂缝处易渗漏等不利因素,从施工角度采取技术措施予以确保。依据的技术规范除砌体、混凝土结构、抗震、工程施工验收等方面外,针对性的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混凝土小型砌块房屋结构构造)(浙G16-91)等。

2.2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墙体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拖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粘结性差,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施工工艺一般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保温材料、不同的施工方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各种轻骨料(如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超轻陶砂、聚苯乙烯颗粒、浮石、火山灰、粉煤灰等)加入水泥、石灰、石膏、化学聚合物等胶结料,并加入少量助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保温砂浆,一般都采用抹灰的施工方式。保温砂浆应在基层质检验收合格,屋面防水层完工,与墙体相连的隔墙、门窗框、管线施工不破坏保温层的情况下方可施工,施工时环境温度不低于5℃,夏季应注意保湿养护。保温砂浆抹灰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施工中应注意:

①基层作清洁、修平、湿润处理,表面不易粘结的混凝土墙、粱、柱等部位打毛或刷粘结剂。

②按设计要求弹标准水平线、踢脚线或墙裙线,门窗洞四周宜用水泥砂浆抹宽50mm护角。为保证保温层厚度墙面应做标准灰饼、冲筋。

③每次抹灰厚度10mm左右为宜,当底层韧凝且表面有一定强度后再继续下一层。应注意保湿养护但不能水冲,砂浆硬化期间严禁撞击和振动。

④保温砂浆一般设置内侧,用于外侧必须有防水、防裂、防脱落等保证措施。

聚胺酯泡沫塑料、各种保温涂料等一般采用喷涂施工方式。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严格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喷涂前基层应清洁、干燥、平整、要特别注意保温涂层的均匀一致和厚度达标。要注意喷涂距离角度、速度和流量。干挂工艺---一般用于外保温,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利用空气层可大大提高隔热和防水性能,但由于建筑成本较高,一般用于公共建筑,多层住宅很少采用,干挂系统要考虑风力、地震、温度、雨水、大气腐蚀、耐久性等不利因素,保证体系的稳定性、强度,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与墙体锚固的可靠性、连接节点的质量、金属件的防腐防水措施等。

随着新型保温产品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粘结材料和粘贴工艺。大部分粘贴工艺都结合使用机械锚固。目前唯有专威特外墙保温系统采用纯粘贴施工工艺。挤塑聚苯板、水泥聚苯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珍珠岩板都采用水泥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化学粘结剂粘贴,并用尼龙锚件、膨胀螺桂将外层的钢丝网泥砂浆粉刷层与墙体连接起来。粘贴复合保温墙体,可分为内置式保温、夹心保温或外置式保温3种。内置式和外置式粘贴复合保温应用面在不断扩展施工工艺日趋成熟,施工中尚需注意以下环节。

①内置式保温将保温层粘贴或加机械锚固时,需在内墙表面设平薄板、钢丝网粉刷层、胶粘荆加耐碱玻纤网抹面层等防护层。施工时应保持粘贴面平整、清洁、湿度适宜,且屋面防水层完好和上层无施工水下渗。施工顺序为自上而下,从阴角开始。粘贴前应做好踢脚线和门窗洞护角。挂镜线位置间隔从墙体中预埋木块穿过保温层用于固定挂镜线。厨房、卫生间等湿度较大的墙体防护面层应考虑防湿防渗和便于贴面。在墙体转角处,内外墙交接处以及踢脚线处易形成"热桥"或结露滴水,可根据工程实际在上述部位加强保温效果。

②外置式保温,通常将聚苯乙烯板、玻璃棉板、岩棉板、水泥聚苯板等保温板用粘结型或锚固件将其与面层固定在基层墙体上,面层内设加强网,聚苯板作保温层时用耐碱玻纤网聚合物水泥砂浆作面层,岩棉板、水泥聚苯板等用钢丝网防水水泥砂浆作面层。

2.3门窗安装施工

门窗框和玻璃扇的传热系数及密闭性是外墙节能的关键环节之一。木和塑料门窗的传热系数比钢、铝门窗低30%左右,双层玻璃比单层玻璃低40%左右,因此,价格比较好的是塑料单框双玻门窗。为保证门窗能达到预期的节能要求,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门窗时,要复查其抗风压性、空气渗透性雨水渗漏性等性能指标。

(2)安装门窗框时要反复检查框角的垂直度.变形严重、缝隙超标、密封条不密闭的门窗扇不能上墙。

(3)在框与扇、扇与扇之间须设密封条,以防渗水、透气,推拉窗的轨遭处须增加密封处理,局部缝隙较大的位置可用单组份密封膏挤注。

(4)在门窗框四周与墙或柱、粱、窗台等交接处,须用水泥砂浆进行严密处置,在靠室外一侧须结合外装修进行处理,以防渗水、透气。

(5)粘贴密封条或挤注密封膏时,应事先将接缝处清理干净干燥,无灰尘和污物。

2.4保温屋面施工

通常屋面保温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屡和屋面板之间,按此种正铺法,可选择的保温材料很多,板块状有加气混凝土块、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聚苯乙烯板、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板等;散料加水泥等胶结料现场浇注的有珍珠岩、蛭石、陶粒、浮石、废聚苯粒、炉渣等;采用松散料直接或袋装设置在尖顶屋面下或吊顶上部的有膨胀珍珠岩、玻璃棉、岩棉、废聚苯粒等;现场发泡浇注的有硬质聚氨脂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料的泡沫混凝土等。反铺法主要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以下,可有效保护防水层,方便施工检修,但由于造价较高,住宅建筑尚未大量使用。屋面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通常在屋面结构上部或下部设置通风隔热层、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隔热、屋顶结构上设反射层或蓄水植被等。

篇5

(一)技术创新概述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之说,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要素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后来,索洛在熊彼特的理论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以及著名的索洛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技术创新的界定有很多种,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技术创新是技术的突破,生产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并应用与商业与市场的全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技术创新既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技术的突破,也不能单独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二者的结合,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

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基本定义,将其概括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目前,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自熊彼特以来,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一直都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但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但是,任何一阶段的技术创新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新颖性、创造性、投入高,风险大、高收益性以及大协调性。

二、企业基于节能环保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降低消耗增加利润的方式———节能

节能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首先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顾客、竞争对手等基本要素,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尽可能以最少的污染、最低的环境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其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可以把废能转换为可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损耗,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第三建立环保型企业,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潜在收益。

(二)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减排

我国的节能减排秉承“既要发展,更要可持续”的原则开展。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5年有所实现,但并不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来达成降低能耗的目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关停并转能耗大户来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减排就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所以国家应注重促进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造我们的企业,使企业向着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节约资源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但是人均含量很低,结构不合理。所以,我国将节约资源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企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资源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资源消耗主体,就必须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随着一些资源的逐渐耗尽,一部分企业也面临着倒闭或者是转产的选择,所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四)企业与世界接轨的通行证———清洁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愈来愈明显,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清洁生产源自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是一种创新性理念,它将预防思想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中,减少了环境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它将改变生产模式与改变消费模式并举,进一步把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融入商业运作和日常生活,乃至国际多边环境协议的执行中。因此,清洁生产将成为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采用新技术

企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要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经营,就必须依靠新的技术与设备,新的制造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或者通过流程重组,开发产品的新性能,获得产品的新用途,增加经济利润。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根本保证。

三、影响企业基于节能环保下实施技术创新的因素

(一)企业进行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站在节能环保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即使有部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也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展的,并没有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甚至还可能导致新的污染的出现。从国际上看,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某些进口产品设立了“高围墙”。就我国入世来说,虽然关税的“门槛”降低了,但“绿色”壁垒却在增高。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就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失去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节约模式从消除浪费开始,我国很多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另外,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多样,经济市场较大,各类产品都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因此各种仿制、粗造也大行其路。技术需要创新,但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同时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管理,适应发展大趋势,是每个企业的重要的举措。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我国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创新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依然存在技术创新不足,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等问题。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仍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体制环境,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跟不上节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面临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技术创新经费来源结构问题;技术开发机构设置不全、企业创新人员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四)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包括企业人才素质、企业文化、产品竞争力以及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而且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策下进行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所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四、企业在节能环保视野下实施技术创新对策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首先,面对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应该加大绿色经营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家都能意识到依赖资源消耗获得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威胁,从而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自觉纳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体系中。其次,企业基于环保的角度来实施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技术和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促进资源节约型企业创建的重要作用。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技术创新拥有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参考。

(二)围绕节约能源,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创新和管理制度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当现行制度不能适应创新系统的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只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另外企业需要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技术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企业要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营造自由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要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后盾。企业必须要建立与资源节约型企业这个观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工艺水平的创新模式

在节能环保视野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或开发新能源来代替现有枯竭能源。我国的石油、土地、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面临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源的短缺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所以开发新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例如现在已被开发利用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福音。其次,进行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四)开发节能环保的技术与产品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前言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同学们都想学、爱学,但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已疲惫的大脑僵化起来。

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课堂效率低下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任务驱动。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像力、图形、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吸引力,老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像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通过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

2.设计操作性强的题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应抓住时机,加强引导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兴趣。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操作后,最好让学生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这样远比教师讲、教师示范要有效的多,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多编一些带有情景性、趣味性的题目,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激发起再次上机实习的兴趣。例如:讲文字处理软件时,应给学生布置作业和排版任务;要求他们制作贺卡等。

3.任务设计要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首先,教师在设计任务是要结合本课的实际内容来设计学习任务,每课的任务(每个分目标)要各有侧重点,要解决具体问题。

其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更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做到全照顾。如有WORD、WPS设计贺卡,办报;用WPS制作表格;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程度的目标,确保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到”。

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发好奇好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在讲课中,要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这种轰动的社会效应从而引发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再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这两者有机地结合会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以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

如:在教学“绘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画笔中直线、长方形、多边形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其中一组画国旗,另一组画党旗。两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做题。画党旗一组同学动手画旗的布面,而画国旗的学生则先把画布填充为黄色,再在黄色的底色上画五角星,最后,再把画布填充为红色。于是我让这组同学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原来,这样可以便于填充颜色。学生经常有这样偶然的发现,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总结思维的规律,启发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反过来想一想,从而,打破了思维定势和陈旧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生产技术创新的关键引擎,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这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中,企业要想提高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必须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还要处理好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本文,笔者通过对企业的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谈谈应该如何促进这两种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

1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简介

1.1 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这一概念,诞生于企业竞争环境与社会网络化进程的结合中。笔者通过分析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报告,并结合自身企业网络管理实践,将网络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网络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和其他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网络价值与机会进行判断,构建网络结构,对各个层次网络关系进行开发与维护,以此获取珍稀资源并能引导网络变更的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可以详细分成三重含义:(1)网络能力的形成建立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基础上;(2)层次性是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3)网络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发展的动态能力。

网络能力的基本层次是对企业二次元关系进行管理。比如,管理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或对企业网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企业多个网络关系组合等。

网络能力的动态性要与网络演进特性相结合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网络演进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将网络能力充分运用于企业生产,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网络结构。在革新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企业要不断积累网络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

1.2 技术能力

从知识活动观点,笔者将技术的概念总括为: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固有的技术知识基础上,通过整理、运用、革新生产技术知识为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可以细分为三重特征:(1)技术能力依托于企业固有的各类技术知识;(2)技术能力的变化有赖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开展;(3)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技术能力的支援。

2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联系

2.1 两者在知识属性方面具有较大重合性

从知识属性层面来看,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因此,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在基础知识层面,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企业在执行网络管理任务时所需的相关知识大多都包含于技术能力的内容范围中。从知识载体层面看,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也存在重合区域。网络能力所需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管理的人力资源中,而技术能力知识来自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设备,二者的重合点就是即具有技术开发知识又具有网络管理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肩负沟通企业技术与外界技术的责任,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的内部知识,还要负责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发。

2.2 两者在活动特性方面具有可相互促进作用

从能力活动特性层面看,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于相互促进又体现于相互制约。企业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必然会与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这种基于网络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沟通交流上,对促进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企业积累技术能力必须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在内部要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从研究中获取知识,在外部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引进其他企业或组织的新技术知识。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的连接范围,关系到企业网络的交换频率,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力积累外部知识的效率,对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外,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的相互作用中,网络能力的知识积累与整合包含于技术能力知识活动中,网络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网络关系时要借助技术能力的相关知识。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分的练习。如果企业内部知识活动效率低下,那么当企业获得接近稀缺资源的机会时,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住机会,无法获得稀缺资源会对网络管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为了有效提高网络能力,必须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建设获取网络管理所需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累积网络管理知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创新研究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活动提供的各种渠道从外部吸纳新的技术知识。

只有加强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合作关系,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3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通过网络作为中介来吸纳稀缺资源、转移次要业务,网络能力的重要性便充分体现于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都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两种能力的增长机制与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同,造成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情况。从经济学层面看,只有当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同影响效果时,才能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能力的协同合作作用。只有将两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篇8

关键词 创新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尽管众多文献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策略和手段,然而这些文献均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给出的建议均比较抽象,没有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因而收效有限。本文结合《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培养“创新型”的新世纪大学生为目标,通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平台,对如何实现创新型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探讨。

1面向“创新”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

1.1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去想象和推理。在进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导弹的导航装置、计算机的网络通讯与数据传输、电扇遥控、电子宠物等等,这些设备里面都有一颗单片机芯片。笔者在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曾经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学习模拟电子时,学习了P-N结,在P-N结的基础上构成了二极管和三极管。然后我们学习了三极管的特性,并且知道当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时形成各种形式的放大电路,然后在放大电路的基础上构成各种集成电路(芯片),如运放、稳压电源、各种CPU芯片等。这些芯片都是由半导体构成,进一步说是由由半导体构成的P-N结构组成,再进一步说是由P-N结构成的三极管组成。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如既然现在所有的芯片都是由半导体作为基础材料,那么这种材料的特性可能会限制芯片的使用温度和工作速度,能否寻求一种更好的可以替代半导体的材料(比如纳米材料)来制造芯片,让芯片的工作温度更高、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些芯片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引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师在进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动力,教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以指导和服务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比如在上“定时器/计数器”章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解释定时器和计数器有什么不同。同时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单片机的计数器和大一时学习的数字电路基础中的定时器有什么区别?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定时器/计数器”与常用的PC机和手机中的“定时器/计数器”进行比较,单片机中的计数器与PC机中的计数器是总是对着干,比如单片机中的计数器是加法计数器,而PC机中的计数器属于减法计数器。如此等等。

为了激发学生外在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考研、就业等结合起来。比如现有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内容安排中,对并口扩展和RS232串口总线讲得多,对I2C总线、CAN总线及USB接口技术却很少涉及。然而现在企业里面对I2C总线、CAN总线及USB接口的开发和应用比较多。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向学生补充当前企业和社会使用比较热门的硬件接口和软件编程技术。教师需要收集一些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公司企业的招聘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学好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一定会找到相应的岗位。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自然就具备了。同时可通过历届电子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及创作者的介绍,或者成功校友的一些经历作为动力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动力。

1.3培养学生创新毅力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毅力,教师在讲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可以列举一些例子。比如第一台计算机是机械计算机,是一种系列齿轮组成的装置,它需要使用种钥匙旋紧发条后才能转动,只能够做加法和减法,功能非常弱小,而且无法普及使用,怎么办?需要一颗永不放弃的恒心继续创新。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电子管计算机,但是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而且速度太低,还是无法普及,怎么办?于是晶体管计算机又被发明了。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很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但是由于晶体管计算机价格太昂贵,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下转第86页)(上接第80页)关,还是无法普及使用,怎么办?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计算机又被发明了,包括现在的PC机、服务器、单片机、DSP和手机等,都属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可是人们还没有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功耗更低、速度更高的量子计算机正在研究和实验中。

另外,教师在讲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可通过加强学生在动手能力上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毅力。有科研课题的老师,尽量让学生参与,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模块,焊接一些简单的芯片和分离元件,让学生不要怕幸苦、不要担心失败。哪怕只是跑腿买元器件、画原理图和PCB图等,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很大的收获。通过这些具体的动手,让学生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2结语

通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平台,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形成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毅力等角度多方面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培养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实验室课题、电子设计竞赛、毕业设计中具备了创新意识,并多次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节能减排比赛中获得奖项,取得一定效果。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126):以“人人卓越”为目标的《单片机原理与通信接口》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浅谈单片机教学方式改革[J].通讯世界,2015(2):239-240.

[2] 白璐,田晓柱,牛炳韬,冯虎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4):161-164.

篇9

关键词:战略导向;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环境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环境日益动荡,产品淘汰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的全球化、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愈发激烈和复杂的局面,惟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厂商而言,培育并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Barney指出可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4个属性,即有价值、稀有性、无法完全复制/模仿以及不可替代性。而Prahalad和Hamel以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逻辑进行思考,认为短期而言,公司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产品,但是长期而言,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公司的核心能力。内部化理论也指出,企业是否能在竞争市场中获得利基地位,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在市场机制无法充分配置资源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最有价值的能力来降低组织与交易成本,创造自己内部的特有资产(firm-specifie assets)。由于技术创新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专属于特定的公司,市场难以有足够的信息来进行有效配置,加上技术创新涉及公司的核心能力,若与其他公司交易,则风险大于可能的收益。故从资源基础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均可以理解,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维持产品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目前技术创新的概念没有科学统一的规范,需要基于特定的视角予以分析。战略导向反映了一种向外看的视角,关注与环境匹配的战略选择;动态能力是一种向内看的视角,关注如何整合及激活公司资源的活力,实现不断创新;战略导向能够驱动企业获取、配置以及利用资源去提升、构建创新能力,而动态能力理论不仅强调由公司特有的资源和知识形成的核心能力,而且吸纳了部分演化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观点。企业不仅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构建动态能力,还必须选择外向型的战略导向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和活动。基于此,本文从战略导向和动态能力的视角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

显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企业在稳定环境中建立的优势和静态均衡受到挑战并不断被侵蚀。在竞争、技术、社会以及制度领域产生了许多重大的非连续变化,许多学者将其定义为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环境或高动荡(turbulent)环境。在此环境下,企业能够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平均时间在下降,企业实现长期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因此,有必要将环境的不确定性纳入研究范畴,探讨其对动态能力及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导向日益成为学者关注的研究议题。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认为企业的战略导向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归因;市场导向有利于技术创新以及相应的组织绩效,并且作用十分明显;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令人振奋,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亟待研究解决。①已有的战略导向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基于西方的组织情景得来的,这些研究成果是否适合我国的组织情景仍有待探讨。②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战略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发生作用的中间环节。③战略导向与动态能力能否成为企业有效感知环境变化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战略反应能力仍未得到验证。④战略导向内部各具体因素究竟怎样通过动态能力促进技术创新,仍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索。因此,以资源基础观(RBV)为基础,以来自广州、北京、厦门的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来考察企业战略导向、动态能力以及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索在环境不确定性作用下,企业动态能力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黑箱,以构筑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完整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1.研究理论与假设

1.1战略导向与技术创新

战略导向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导向性原则,指导企业产生与市场相联系的适当行为,对企业生产计划、行为的类型和范围产生潜在影响,包括技术导向、市场(顾客和竞争者)导向和创业导向。基于战略营销学派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情境,本文主要研究战略导向中的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

奥斯陆手册(Oslo Manual)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的产品与流程上的创新。技术创新的产品指的是,该产品在技术上的特性或用途,较之先前的产品有明显的不同,该创新可能彻底创造出新的技术,也可能是将现有技术结合在新用途上,或者是应用新知识的结果;技术创新的流程,指的是采用全新或者显著改良后的生产方式与产品传送方式,包括生产设备或生产组织的改变,或两者兼具,或运用新的知识。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或改进现有产品、过程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得到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商业利益,最终提高竞争优势。

以往有关市场导向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派是以Kohli等为代表的行为基础观点,主张市场导向是一系列的信息收集、散布及回应等行为。另一派是以Narver和Slatert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观点,认为市场导向是通过对顾客、竞争者及跨功能团队合作的重视,产生较佳的顾客价值以建立竞争优势的组织文化,其特征是:①以利润和卓越的顾客价值为目标,优先满足主流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②提供有关组织发展和反映市场信息的行为规范。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目标的唯一有效定义就是创造顾客。因此,市场导向是现代战略导向的重要考量,它暗示着一种组织范围内共享的价值观的存在,这种价值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企业成员的行为,给顾客提供比较高的价值。市场导向是企业产品创新行为、活动和绩效的一项重要前因。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

创业导向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行为和企业战略选择等。Miller最早将创业导向分为创新性(innovativeness)、风险承担(risk-taking)和先动性(proactive)3项构面,该分类方式普遍为后来学者所沿用。随后Lumpkin和Dess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自主性(autonomy)和竞争侵略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两个维度。创业导向是一种主动性的战略导向,这种战略导向导致进取性的产品创新,创业导向维度中的创新性是最重要的。创业导向反映了一种组织的探索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组织对顾客、竞争和环境的预先假设能突破现有构架。创业导向能增加企业应用获得新技术知识,构建新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开发新的市场,引导潜在的顾客消费。创业导向是企业家精神在战略导向上的体现,是创新动力的源泉之一。创业导向促进了现有技能的更新和对新兴机会的探求,赋予创新过程以探索和风险承担的特性,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的核心特征,并反映在企业的日常决策方式和文化之中。可见创业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 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

1.2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动态能力是指组织为了成功推出新产品,持续构建、重组其内外部的各类资源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柔性能力。其能力框架主要有:①“能力”,即企业具备能够应对环境变化需求的各种内外部知识和资源;②“动态”,是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虽然针对动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看法,但大多认同从过程的维度对动态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3个维度。企业拥有动态能力意味着拥有新的有关资源使用、组合的方式,换言之,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原有资源,而且可以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资源,从而形成新的资源组合和配置方式,持续改进、重构、整合并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在动态的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动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战略导向体现着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在指导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对动态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①市场导向是一种能够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创造并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进而构建组织竞争优势的组织文化,要求企业持续关注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及有效运用。通过市场导向,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应对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重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企业的动态能力。②创业导向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业导向的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以及行动超前性等特征,都要求企业主动积极地监控与预测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洞察其中的机会与威胁,并通过战略反应――内部资源能力的重构来趋利避害。这样,动态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创业导向有助于组织识别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先于竞争对手创造、界定、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从而推动组织动态变化。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创业导向对于动态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动态能力通过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相互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①感知能力有助于把握机会、获取信息,为吸收、应用和整合知识提供保障,往往决定了最终盈利的可能性。感知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和捕捉新兴的市场机会,对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减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感知能力强的企业能更好地获取、传播、利用各种市场信息,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转化为创新要素,促进更多新兴技术的产生,给企业带来卓越绩效。②整合能力是动态能力的基础,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将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建立起扎实的核心能力,形成持续优势。企业具有较好的整合能力就能将来自不同技术领域的知识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并将潜在机会转化为企业优势,促进新产品、技术的创新。③吸收能力通过融合新知识、新信息与内部知识,促进企业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支持作用。具有较好吸收能力的企业能更好地向不同的伙伴学习,并和自身的研究经验相结合,发展第一手的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增加企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融人战略决策过程,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见,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将有力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战略导向(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对动态能力有正向影响,动态能力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因此,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动态能力来实现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 动态能力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H4 动态能力在创业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1.3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战略管理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客观条件,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相当密切,企业必需密切关注和分析环境变化所传递的信息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了解环境的变化对于组织制订战略有很大的益处。不确定性的强弱程度反映在管理者知悉环境时有无足够的信息去做决策,有无办法预测其变化的复杂、模糊与动荡程度。Duncan将环境不确定性按照决策时应考虑因素的多寡分为简单一复杂构面,再依照决策单位的变动程度将环境分为稳定一动荡构面,发现组织内个体在知觉动荡一复杂的环境下,对决策而言其环境不确定性为最高。另外,Miller和Friesen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动荡性(dynamism)、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敌对性(hostility)3个构面来衡量,并指出当竞争者所推出的产品快速变化或顾客的需求多元变动性高时,环境的动荡性与异质性均会提高,敌对性则是指市场上价格、产品、人力、物料与政府干预等对公司的威胁程度。

动态能力本质上是与环境动态机制紧密相联系的概念,在不同的市场情景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因此,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很多学者都将外部环境视为影响动态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最早提出动态能力理论构架的Teece认为,动态能力就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下产生的用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在一般动态与高度动态的环境下,动态能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动态能力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程度而变化,实际上隐含了动态环境是动态能力的形成前提这一假设。不仅如此,不同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的功效也存在差异。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与包容性等能够影响动态能力的配置。当环境相对稳定时,动态能力的效果可能不明显,而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机会稍纵即逝,威胁可能如影随形,企业需要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此时动态能力尤其有价值。Zahra等则认为动态能力是需要改变的,而改变又需要花费相当的成本,倘若成本支出太高,则会实质地影响组织绩效与财务上的表现。动态能力的存在是为了配合快速变化的环境,动态能力的潜在价值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干扰,动态能力与所在环境还表现出协同演化(co-evolution)的特征。此外,巫立宇也建议后续研究可将环境不确定性作为动态能力的干扰变量。公司受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只有在受到影响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以往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高,动态能力对组织的积极功效就越高。

环境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发展造成威胁,但也可能为企业带来创新的契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面临大量的非结构化问题,环境的变化破坏了现有能力的价值潜力,原有的知识价值与作用将随着这种急剧变化迅速过时或贬值,难以再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然而,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动和技术发展缩短了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产生了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动态能力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顾客信息和技术变动,更好地发现或预测市场需求变动和技术发展的方向,重构资源,获得知识更新,最终打开由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动赋予的机会窗口,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由此可见,不确定的环境将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性的活动,这无疑增大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功效。从本质上看,动态能力可以看成是战略选择,当机会来临时赋予企业追求新方向的选择,而环境不确定性越高,这些选择可能越有价值。相对而言,当企业处于稳定环境中时,企业面临的问题多为结构化问题。此时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可能就不甚明显。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5 组织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就越大。

2.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采集自北京、广州和厦门的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不含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包括计算机、通讯、电气设备和生物制药行业等)。我们的调查目标对象是企业的CEO、营销副总及财务副总。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同源方差,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次调研,时间跨度为一年。第一次主要针对CEO和营销副总。CEO主要负责填答企业的基本信息(年龄、规模、行业和地区)、企业的市场导向、创业导向以及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而营销副总则主要负责评估企业的动态能力。第二次(一年之后)调研主要是财务副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评价。

在第一次问卷收集中,我们共向368家高科技企业发出问卷,共收回了230份完整的企业样本(包含230份完整的CEO问卷和230份完整的营销副总问卷)。第二次,我们仅针对第一次有完整信息的230家企业发放问卷,共收回193份财务副总填答的完整问卷。经过配对,本研究最终的样本为193家企业(包含193份完整的CEO问卷、193份完整的营销副总问卷和193份完整的财务副总问卷)。在样本结构方面,企业的平均年龄为10.03年(标准差=6.03);6.7%的企业人数少于200人,36.3%的企业人数在200-500人之间,32.6%的企业人数在501~1000人之间,24.4%的企业人数大于1000人;从地区分布来看,36.8%的企业分布在广州,32.1%分布在厦门,31.1%分布在北京;从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型来看,56.5%属于制造型企业,43.5%属于服务型企业。

2.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在市场导向、创业导向、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等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方法上,主要采用国内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调查企业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恰当性,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1)市场导向。采用Wei和Lau的6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由CEO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87,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市场导向的测量题项为:①本公司的经营目标表达了对顾客满意的承诺;②本公司的经营战略是以增加顾客价值为目的而制订的;③本公司能并且会快速地回应竞争者的行动;④本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经常讨论竞争对手的战略;⑤本公司的各个部门能够彼此共享商业信息;⑥本公司的各个部门能够密切合作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2)创业导向。采用Covin和Slevin的9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由CEO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91,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创业导向的测量题项为:①本公司高层强调研发、技术领先和创新;②过去五年,本公司推出了大量的新产品/服务;③本公司不断地对产品线或服务流程作出重大调整;④本公司总是比竞争者更先采取行动;⑤本公司不避讳与竞争者发生竞争,并且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⑥本公司经常率先推出新产品/服务,率先采用新的管理方法;⑦本公司高层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产品开发项目;⑧本公司高层认为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实现公司目标是必须的;⑨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时,本公司强调采取积极进取的方式来抓住商机。

3)动态能力。我们在参考了Ho和Tsai、Teece和Pisano以及曾萍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8个题项的动态能力量表。动态能力由营销副总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88,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动态能力的测量题项为:①本公司能够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识别出发展机会;②本公司能够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③本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④本公司能够快速进入目标市场;⑤本公司各部门间能有效地协作,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⑥本公司能整合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以满足独特的客户需求;⑦本公司各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高度协调;⑧本公司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组合。

4)环境不确定性。采用Waldman等的量表来测量组织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由CEO提供评价。量表由4个题项组成,信度系数为0.77,具有良好的信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题项为:本公司的外部环境,①处于动态状况,在科技、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变化迅猛;②风险性强,走错一步,企业就可能倒闭;③快速扩张,旧的市场在拓展,新的市场在产生;④令人紧张,需要耐心,也是充满敌意的,很难置之不理。

5)技术创新。采用林义屏的量表来测量技术创新,由财务副总提供评价。量表由10个题项组成,信度系数为0.92,具有良好的信度。技术创新的测量题项为:①本公司对顾客需求或市场潮流的把握比同行更好;②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成功率很高;③本公司开发的新技术常被同行争相采用;④本公司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在市场上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⑤本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是很著名的;⑥本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总是领导产业发展的方向;⑦本公司的新产品曾经多次获得创新方面的奖项;⑧本公司能推出丰富多样的产品;⑨本公司拥有比同行更多的专利权;⑩本公司有大量的利润来自新开发的产品或服务。

6)控制变量。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背景变量(如企业年龄、规模、行业和区位)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对于企业的年龄,我们主要根据企业成立的时间来推算。企业规模则用Log(企业人数)来代表。企业所属行业用一个0-1变量表示,0代表服务型企业,1代表制造型企业。企业地区用三个0-1变量表示,分别代表广州、北京和厦门(在回归分析中,我们仅仅放人两个0-1变量,因为第三个0-1变量是多余的)。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相关分析

表1总结了变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关系数。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导向(r=0.27,p

3.2假设检验

1)主效应和中介效应。为了检验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我们根据Baron和Kenny的建议,分4步进行层级回归分析。①自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在引入控制变量(公司年龄、公司规模、行业一制造业、地区一北京和地区一厦门)的基础上,我们将自变量(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放入回归方程,分析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②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在引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我们将自变量(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放入回归方程,分析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对动态能力的影响。③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引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我们将中介变量(动态能力)放人回归方程,分析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④中介效应。在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基础上,我们将中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分析市场导向、创业导向和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共同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列在表2中。

从表2的结果可知:①市场导向(M4,B=0.18,p

2)调节效应。为了检验环境不确定性能力的调节效应,我们首先以技术创新为因变量,依次引入控制变量(企业年龄、企业规模、行业-制造业、地区-北京、地区-厦门、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自变量(动态能力)和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最后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为了消除共线性,在构造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分别进行标准化。层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动态能力与环境不确定性能力的交互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8,B=0.20,p

4.结论与展望

4.1结果讨论

本文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将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广州、北京、厦门193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前置变量。关于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得出基本相似的结论,即战略导向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变量,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本研究将战略导向主要分为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两个构面。除了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以外,创业导向还通过动态能力间接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但是这个效应与主效应模型相比差别不大,说明动态能力在其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大。在加入动态能力后,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主效应消失,完全中介效应出现,市场导向会通过动态能力间接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已有研究大多证明了战略导向对组织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然而,本研究发现,战略导向的不同构面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受到动态能力的影响: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会被削弱,而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会由原来的直接影响转变成为间接影响。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掌握竞争者动向和顾客需求,创业导向强调组织文化和创新,都是企业获得持续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

2)动态能力在战略导向与技术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战略导向影响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研究框架。国内外学者目前侧重于探讨不同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但是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本文引入动态能力变量,认为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存在中间变量,这可能是导致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动态能力在此成为了一种转化机制,将企业资源或资源的不同组合转化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正是动态能力的产物。因此,动态能力作为企业资源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有力手段,对战略导向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特别是,本文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创业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而非有的研究者提出的动态能力在创业导向和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效应。本研究认为,这并不是与其矛盾的结论,而是对其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导致这种结论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对象所处情境的不同,与李园研究所采用的样本企业相比,本研究的样本企业均来自国内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这些企业较早地面对了开放市场,也更早地适应市场竞争,动态能力相对较高,而不会构成创业导向影响技术创新的完全障碍。所以,创业导向既可以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也可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3)环境不确定性在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重点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功效的角色与影响机理。这一实证结果也回应了当前关于环境不确定性到底是调节变量还是驱动因素的争论。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动态能力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观点,即环境不确定性在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关系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显著。企业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典型反应是构建动态能力,提高对变化的感知与响应能力,并随顾客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动态能力源于外部环境压力的推动性需要。即,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感知的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提高动态能力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机会和威胁,但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动态能力,有利于识别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形成适时响应变化环境条件的必要技能和资源能力,从而在动态市场环境中运行更为卓越,并且动态能力在高度动态市场中产生的效应更高。Li和zhang在研究不同类型管理资源对新创企业的影响时曾指出,中国目前处在转轨经济阶段,其环境背景条件和西方相比存在差异,因此,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本文在中国情境下,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在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关系中的权变影响,较好地诠释了中国情境下动态能力的作用过程和作用边界。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动态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动态能力通过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相互作用促进技术创新,而环境不确定性影响3种能力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直接影响路径的存在;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考察环境不确定性对上述直接影响的调节效应,从另一角度说明动态能力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的重要地位,动态能力确实是开启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获取与维持这一优势的密钥。

4.2理论贡献

1)基于本土化的战略导向与相关因素关系研究,充实和丰富了战略导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国外的战略导向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战略导向理论中有假设但尚未全面验证的内容进行研究,并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战略导向的理论研究。

2)基于资源基础观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构建了有关战略导向、动态能力、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创新的模型,利用层级回归探讨变量之间及其维度之间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模型。该理论模型遵循了“资源-能力-优势”的分析逻辑,将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视为公司可获得的、稀有的、有价值的、具有社会复杂性和因果模糊性的资源,并结合动态能力和环境权变的观点来探讨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这一优势形成的影响,就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影响路径分别进行了阐述。本研究澄清了战略导向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使学术界对战略导向的作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4.3实践启示

1)加强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的指导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企业在稳定环境中建立的优势和静态均衡不断被侵蚀,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和持久竞争优势无疑是应对环境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创新源,努力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强调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方式是务实的中国企业大都采用的方式。事实也充分证明,这种从客户的需求中选择攻关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把创新成果很快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创新方式对创新行为和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

基于创业导向的创新精神总是倾向于支持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工艺的想法、试验和行为,这无疑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了新道路,赋予了企业开发或应用领先技术的机会。创业导向注重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现有市场的参与,这个特点有助于企业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和及时采取行动,从而促进对市场知识的获取。

2)积极培育动态能力以获得企业的持续创新。动态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学习活动创造的新知识,动态能力又通过内部学习活动逐步地转变为企业的运作能力,并通过影响运作能力对组织产出做出贡献。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的扬弃,是在新旧知识的冲撞中产生的。因此,动态能力是实现技术创新非常关键的前因要素,有学者甚至将研发能力或创新能力视为最重要的动态能力类型。但如果将技术创新看作是一个结果而非过程,那么动态能力就是实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动力。尽管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战略导向一创新的关系,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深入研究。我们探索了动态能力这一中间角色,发现它在战略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战略导向代表了根植于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与信仰,要重视培育不同的动态能力,从而形成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差异。

因此,为了能够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对动态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通过促进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的相互作用来推动技术创新。当企业处于提供延续性创新的稳定时期,就要重视吸收外部知识,并促进员工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思想碰撞,及时发现不和谐的因素,适时引进破坏性创新。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来为自己争取机会的时期,企业应该快速积累产品与市场能力,稳固已建立起来的技术/市场壁垒。遵循这样的交替过程,企业就能不断地获得创新机会,由一系列短暂竞争优势构筑长远的持续竞争优势。

3)正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表明,企业想要培育和发展动态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密切关注市场、技术、顾客需求以及竞争对手行为等外部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收集分析相关数据,这样才能发展动态能力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地,企业不能过于迷信环境不确定性的决定作用,不能过于相信环境宿命论而畏首畏尾,而应积极应对,主动培育与提升动态能力。所以,整个产业环境的变化势必使得管理者在制订运营方针时,必须针对环境因素做出权衡。面对比较复杂环境的管理者将会比那些面对稳定环境的管理者感受更高的不确定性,他们对信息的传递有更高的要求,对战略活动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必须提高动态能力,以“变”为核心,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到分销渠道的创新;当环境复杂度降低时,管理者选择的空间将更有限,企业可只保持一般水平的动态能力。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绿色环保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基于节能理念,建筑工业中也要应用节能技术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还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体现了节能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文就主要以节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例子阐述了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节能施工创新技术的重要性

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运用,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协调,维持二者的良好邻里关系,做到和睦相处;在施工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提前制定选购方案,材料本身要是节能材料,从采购到运输、加工,整个过程也应该保证是绿色环保的,要实现循环再利用;在施工工作中,选用高素质节能建筑人才,技术使用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的技术和措施。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大家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一切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土地、水、建筑能源等,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场所和工作环境。节能减排体现在建筑行业,就是要从图纸设计开始,到使用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全面实现节能目标。建筑相关单位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条款,既保证正常施工运营,又保证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应用节能施工创新技术的优势

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应对时代要求,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加大对太阳、风能的使用,降低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依赖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节能施工技术本身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可以推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起到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效果。

2.1 门窗节能技术的优势

(1)采用新型玻璃。有一种低辐射玻璃如果制成中空的,比较适用于北方,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隔热。它的传热系数是普通单层玻璃的1/4-1/3。这种低辐射玻璃的主要特点是反射率低,这是因为它的表面涂了一层半导体氧化物的薄膜,可大量获得太阳的辐射能,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透光率较高。因为对常温下长波红外热的反射率高,因而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2)提高外窗气密性。在门窗框与墙缝间,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采用弹性松软、密闭型材料;在框与扇之间,可以使用橡胶、泡沫密封条等;扇与扇之间之间可以使用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以使用弹性压条等。

(3)门窗节能施工的控制要点。门窗严禁用射钉枪固定;墙体间缝与框之间的填充材料要嵌满压实,表面平整无裂缝;中空玻璃的安装要符合要求规定,弹性止动片要安装在玻璃两侧,间距不大于300mm,压条连续时,第一个弹性片应距槽角50mm。

2.2 屋面节能技术的优势

(1)合理选择保温材料。保温材料有很多,板状的有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块等,散料浇水泥现场浇筑的有浮石、炉渣、珍珠岩等。在选用屋面保温隔热材料时,又按照有关设计要求和产品规范,选择容重低、吸水率低、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材料保存方面要注意防水防潮,在施工时,如果有必要,可首先进行适配。

(2)倒置式屋面。传统屋面构造中,防水层在保温层上面。所谓倒置式屋面,就是将这两层颠倒。因为在传统工艺中,通常使用水泥珍珠膨胀岩、矿棉岩棉等非增水性材料,如果吸湿,会增加导热系数,因此需要一次建立防水层、保温层、隔气层,复杂了构造,增加了造价。同时由于防水材料位于最上层,老化的加速会导致缩短防水层的寿命,为防止此现象的发生而加铺的保护层,会增加额外投资。

(3)屋面绿化。经过绿化的屋面,可以降低屋面的表面温度和屋面下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种植屋面保温效果明显。

(4)屋面保温施工的注意要点。首先,保证基层施工的平整和干燥。其次,板材之间的粘合要牢固,松散材料的铺设要保证厚度、压实、平整。再次,在基层防水层的铺设完毕后,要及时进行保温隔热层的施工,还要防止保温隔热层的受潮、受损。然后,保温层厚度的偏差不能超过5%的范围。最后,要在保温层上设置封闭隔离层。

3、实现节能施工技术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几点建议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意识到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了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当下,对环境的重视,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说明我国已经把节能施工放在了足够的高度。建筑市场上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空前发展,能源浪费的情况进一步呈现下降趋势。关于实现节能施工技术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应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还处在幼稚阶段。虽然,国外的节能技术应用已经到达非常成熟的地步,并且依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却不够系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供我们学习借鉴。因此,我国的研究人员要在节能理论方面做大量工作,促进我国专业人才的学习,最后为我国建筑工程服务。

(2)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节能材料的市场,还是国外产品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会在无形中提高成本。因此,我国自己必须要研发节能材料,占领市场,降低成本,追逐超额利润。

(3)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实是我们学习国外的三十年,建筑节能技术也不排除在外。虽然,经过不断地借鉴和学习,,我们的节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更广泛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洋为中用,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综上,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技术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技术理论和技术层面来讲,都能够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还是要继续推进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和节能材料的研发,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朝向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结语

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造福人类的安居生活,还能够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节能施工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要大力推广节能施工等创新技术,加大投入,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还会使建筑行业发展更繁荣,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施工创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不断研发新技术,发展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金奎,史慧芳.窗墙比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