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4 21: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文章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高;写作方法
一、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方法
1.养成摘抄的习惯
写文章最好的方法是积累,积累一些素材和文章材料,这样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因此,为了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例如,学生可以多背诵语文课文中的优美文章,这样时间长了,就有了积累,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利用自己背诵的优美句子,同时也增加了作文的亮点。
2.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要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在阅读了课本文章之后,要习惯于写一到两篇的小短文练手。因为很多优秀的文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扩散思维,所以要立足于课本,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让学生在读后感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的兴趣。在学生阅读了课外优秀文章之后,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进行背诵,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预感,积累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自如。
3.整改语文课文
这方面不仅包括对现代文故事情节的扩写,还包括对文言文的扩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改写现代文的故事情节,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应该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把诗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这不仅培养学生扩写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二、总结
总之,初中作文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以后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新的语文作文教学理念,放弃那些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错误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的写作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教材,采用改写故事情节,摘抄优美句子,扩写文言文词句等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找出更加适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以此来解决初中语文的高耗低效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愉快教学 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的数量迅速提高,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如何阅读吸收为我所用?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阅读学法指导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结合自身体验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需要而读,为兴趣而读,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非形式。常有家长反映说:只要孩子喜欢的书,我就给孩子买,他也喜欢看,可怎么我就没觉得他语文成绩提高了呢?我想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仅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所以阅读吸收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不仅让他们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收所需的营养。
1.精读文章。
在阅读每句话时,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理解一句之意,最后理解一章之意。通过逐字逐句逐段的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这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全部感官,做到五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好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优美的段落,写进自己的摘抄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摘抄本中的内容和数量多少,老师最好不要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否则,学生会因为要完成任务而忽略摘抄学习的质量,同时也降低阅读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求真务实,切不可扼杀学生的天性和阅读的兴趣。
3.掌握速读方法。
在现代社会,网络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提高,掌握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非常必要。如果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逐段地理解吸收,则很难跟上时代的速度。必须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选择网上的电子读物,对读物的内容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要对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吸收更多的知识。
4.通过诵读,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化为生动的言语。
听读结合,声情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多可使用此法。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使用默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目视,将文字符号快速输入大脑,进行思维理解文章含义。默读通过反复看、快速记,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教室里安安静静,更利于学生的独自思考。在默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关键句进行简单的标注,这样会有助于二次阅读时对标注句的关注理解。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途径
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习惯,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
在每次上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提前排好演讲顺序,轮流进行,演讲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每位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搜集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然后熟读成诵。整个课前演讲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升华。演讲完之后,请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演讲者讲自身体会。在演讲和评价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增加知识,也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阅读兴趣。
2.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听别人讲故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从讲故事人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品质性格,知道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听过的故事常常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没有听过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小时候,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收音机里就会有说书先生讲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老先生讲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精彩至极,至今还清楚记得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改天换日。对世界文学名著的认识大多先是听,而后才产生了读的欲望。我曾给学生们讲海伦・凯特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讲到第三天时我假装说书让我给丢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说谁想知道结果就到图书室去借书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纷纷要求去借书。这样,并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而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读的欲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在朗诵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经典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它们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孕育出了多少优秀文学人才。通过朗诵优秀的古诗散文,学生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熟练背诵课内的古诗词,还要求学生每星期自主选择背诵两首课外的古诗词。学生每天在预习过程中遇见不懂的问题就写在纸条上,然后由语文课代表收集起来交给我。我利用课上的空闲时间解答,及时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3
1.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不明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不明,阅读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较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小,常常是一本书读下来,记不得其中的一两句话,即使记住了一些,也很快淡忘。为了写读书报告而进行的阅读就不同了,它要求抓住精髓,做摘抄笔记。这样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
2.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科学的选择性。良莠不分、不加选择是当前课外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即读,哪些书缓读;哪些书精读,哪些书泛读呢?写读书报告明确的目的性能使学生对所接触的书籍进行科学的选择。这样的阅读,是有选择的阅读。
3.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良好的习惯性。不求甚解、马马虎虎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关键问题。许多学生课外读书“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梗概”。长此以往,“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在为写读书报告而展开的阅读中是没有“绿灯”可行的,即便是泛读,它也要找有利于读书报告的材料。这样的阅读,是有成效的阅读。
如何让学生写读书报告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1.小小“采蜜本”。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页,“采蜜本”可以是学校统一印制的,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购买。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大小不同的开本,每天有计划地阅读教师指定或者自主阅读的内容,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试着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读书笔记交流会。在小小“采蜜本”的基础上,把学生自己课外阅读并写下的读书笔记进行一次集中的展览和交流,并评选出优秀的予以表扬和推广,此举既教给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也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做小小编书者。读书笔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可引导学生试着自编文集,自己命名,自己设计,自己打印,自己装订,装帧好之后,还可以起个书名,然后在同学间交换学习。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中不仅体验到困难与艰辛,还体验到交流给他们带来的充实和乐趣。
4.我最喜欢的人物推荐。阅读了一定的文字后,学生会积累不少自己喜欢甚至崇拜的人物。这时候,让他们和班级同学先交流,然后写下来,再读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也可以在班级图书角或者黑板报的专栏上展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5. 童话、寓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要求学生精读师生共荐的20部中外名家名著中的5部(至少3部),或将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或就几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从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分析。如试比较《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并在班上进行广泛的交流。
6.每周一次优秀文章推荐及综述。要求学生就某份报纸作一周的阅读,然后推荐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内交流,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写不少于800字的综述。此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报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时。要把握好任务下达的时机,把握好任务完成的时限。小小“采蜜本”可以作为每天的课外作业,贯穿在每天的学习当中;“每周一次优秀文章推荐及综述”宜在课程比较轻松的学期初或期中下达;“读书笔记交流会”和“童话、寓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宜在学期初下达,期末完成,或寒暑假前下达,假期后完成。
2.适量。要把握好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的课外阅读量一般在3000字左右,每天的写作量安排在300字左右,可以根据学习任务或者阶段性考试作适当调整,假期中可稍作增加。
篇4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多媒体等高科技已基本走进初中教室中。可现今,具有传统教学观念的初中语文教师依旧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导致语文课堂枯燥无味,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急需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使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在沉默。
一、如今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现状
1.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都以语文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源。而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深层次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课堂上仅仅学习教材内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汉语博大精深,如果不扩大阅读量,增多自己的见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一些具有传统观念的教师,安于现状,不积极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源都被浪费。因此教师们急需改变现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不会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工具
如今,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越发重视,因此在大部分初中、高中都已安装了多媒体设施,这对学生学习抽象的语言类科目有很大帮助。但是,多媒体是在近几年才兴起,很多教师都没有尝试过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部分教师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设施,也不会制作课件。同时,一些具有传统教学观念的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会浪费课堂时间,转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导致教室中所安装的多媒体实施长久放置,没有起到真正的安装价值。
二、如何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活跃初中语文课堂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和多媒体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捷。因此,教师们需要去探索、发现这些资源的优点与使用方法,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以下即为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资源。
1.制作PPT,使用多媒体教学
PPT是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最佳工具。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记叙文、散文、现代诗、古诗和文言文等多种类型的文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散文和现代诗时,大都无法一整节课聚精会神的听讲,并且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人也增多。究其原因,初中生刚刚踏出小学的校门,还未完全改变小学生松散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学习现代诗和散文这类文章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十分无聊。而使用PPT将课文与图片结合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PPT多媒体教学带入初中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现代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一些相关图片,利用PPT将其与诗词内容结合,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使用影视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外名著的赏析。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读完名著后都存在“不感兴趣”、“看不懂”、“没意思”这些消极的感受。其实初中生对于名著有这些看法大都是因为名著的艺术层次较深,以初中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而如今名著大都被拍成了影视著作,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情以及动作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名著时,从网络上搜索相关影视著作并且剪切成小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剪切韩麦尔先生在讲课时的动作以及表情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帮助学生理解法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深厚的爱国之情。影视教学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
3.将剪报、摘抄带入教案
初中阶段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升华思想的最佳时期。但很多教师都认为如果想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积累,在课上教师只能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其实不然。教师阅读过得书籍远远多于学生,因此他们对优秀文章的判断能力也远远高于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阅读报刊、杂志时,将自己所见到的优秀文章、语句剪下来或者摘抄下来,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就可以积累大量课外知识,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鉴赏与理解能力。
4.使用插图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时常会忽略教材中的插图,这是对有限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根据文章内容精心配制的,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很多初中生都曾抱怨古诗文中很多字词与现今差异太大,难以理解。同时学生在做课外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时,得分也特别低。因而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需要变换曾经翻译、做题的教授方式,将文章与插图相结合,让学生提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其理解更加简便。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根据插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人的动作为学生讲授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插图合理利用。
三、结束语
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急需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发现可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沉默。
【参考文献】
[1]周春芳.浅论如何活跃初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
然而,现在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读书,也很少督促子女博览群书,在他们心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课业负担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一些教师很难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阅读重读“图”,轻读“文”,很多学生觉得读图要比看文章来得容易,因此,电脑游戏类、篮球类、流行画报、卡通类的书是学生主要阅读的课外书,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算完成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摘抄了几个好句子或几个好词。而且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内知识,考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现在的高考作文也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学生如果不关注生活,不多读课外书是很难把作文写好的。因此,课外阅读对高中生来说很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设立特定阅读课
高中学生课业繁重,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设定特定的阅读课,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二、挑选读物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为祖国作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散文,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如文学名著类,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海明威《老人与海》以及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如同龄人的优秀文章类,由学生在阅读《语文报》《语文世界》《青年文摘》《读者》《学习周报》《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书籍时自主收集。这类“短、平、快”的读物,建议在教师安排的每周阅读课上进行。
三、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
就感。
四、让课外阅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
早读时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放声地读,沐着晨光、浴着清风诵读,任琅琅的书声飞出窗外,牵出如火的朝阳,唤来啁啾的小鸟……身心沉浸在美文华章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氛围里,口耳相传,怡情启智,妙谛无穷。
晚自习时刻,学生手捧《语文报》《语文世界》《作文》及林林总总的作文图书,一头扎进了课外阅读的广阔海洋。那里没有喧嚣的声浪,只有偶尔溅起的银色浪花;那里没有战马嘶鸣的豪壮,只有春蚕咀嚼桑叶的轻响。荟萃一组常用词、积累一组熟语、摘抄一组妙句、自学一首古诗词等。美的自主阅读,立体式的积累,加上及时反馈、彰显优秀,让学生渐渐上瘾,乐此不疲,一学年结束,近1/2的学生写了厚厚两大本,成为鲜活、丰富的知识储备。
五、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假期课外阅读。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
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代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代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篇6
关键词:作文兴趣;口语训练;培养目标;写作情境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沿用着学生写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成绩也并不理想。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分析可知,兴趣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适当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作文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注重口语训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信息输出是口语训练和作文写作的共同点,这两者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口语训练可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优美文章推荐活动
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或者背诵优美文章,在晨读课上向同学展示,并准备摘抄本,摘录优美语句或者名人名言。
2.课前演讲
在语文课前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学生可以讲述名人故事或者时事新闻等,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3.课堂练习
在语文课堂上,围绕教学任务,预留充足的课节进行作文训练,精心选题,并为学生全面讲解,便于学生构思写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基础训练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写作水平不高,如若教师单纯注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讲解,忽略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将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针对作文进行了新的规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另外,扎实的基础是写出优秀文章的前提条件,这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敏的感悟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是因为日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能力,还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其次,坚持说话训练,这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说话训练,还能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材料,准确辨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创设写作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大多数初中生均容易被具体、美好的事物吸引,这也是寓情于景的具体体现。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可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具体、生动的写作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内心情感,最终写出真实、引人深思的文章。例如,家乡是较为常见的作文题材,但学生通常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家乡的认识不深,此时,教师可在写作前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家乡的视频,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而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结合自身的记忆片段,学生定会有感而发。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兴趣是学生学好作文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形成一种持久的作文兴趣,最终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陈坚.谈初中生作文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4(10):58-59.
篇7
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教材上有限的篇幅,是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语言能力的。其实在教材之外存在着学习的广阔天地,课外阅读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很不理想。许多同学衷情于武侠、言情和玄幻小说,甚至迷恋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而对中外名著却无暇顾及。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绝不能由学生简单地自我选择和随意地自由阅读。
一、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经常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努力,书本上的内容记得很熟,但是一到写作的时候,思路总是打不开,例子少的可怜,每次作文都是那几个事例,要么来一段国情教育,要么来一段中国近代史,没有一点新鲜生动的例子作为支撑。而爱读“闲书”的学生则往往有较好的表现。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课外阅读是落实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能思考、会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得靠课外阅读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阅读的手段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名。譬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典故。譬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毅力。再次,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班上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阅读资料互相交流,互相提高。最后让学生写阅读感受、鉴赏与评价。
另外,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课外阅读档案。其中包括: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特长、已读书目、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名言等。由学生自己逐渐补充和完善档案的内容,并将读后感和摘抄的优美句段、名言警句附录在档案之后,作为课外阅读的成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阅读的途径
叶圣陶先生作过一个估算: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0000字,即使慢一点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如果每天读一个小时,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 8本,三年就可以读50多本。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已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学生能合理利用时间,将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培养阅读兴趣及交流探讨的习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开展课外阅读必然要有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的投入,可能有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家长会有意见。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首先,争取让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与开放,积极创建班级图书角,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为学生做“有米之炊”。其次,与校团组织联系挂钩,经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促进课外阅读阳光地发展,健康地成长。第三,与家长取得联系,说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影响,希望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允许孩子有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并支持孩子订阅各类报刊、杂志,购买和租赁各类中外名著。
四、阅读的方法
读思结合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围绕“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两部分对课文整体解读,对重、难点深入研究。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作者、文本、生活进行对话,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可批注也可摘抄,让学生准备好阅读记录本进行积累与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通过定期检查,让习惯成为自然。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梳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故事新编……甚至要做好鉴赏与评价。适当利用作文课进行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把自己虚构成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故事等,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并能感悟作品中语言大师的精妙语言。
五、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道德教育;国学经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2]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篇9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大门
教师在引导或要求学生去阅读课外书时,不能硬压,而是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读了许多书,背了许多诗,具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课外书时的好处时,才能介绍得生动、真切,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导,学生才能被切实地打动。产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如果在给学生谈书的好处时,能够从一本书谈到另一本书,能够从一首诗背到另一首诗,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如果老师一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知识渊博,无所不至的印象,学生自然会把老师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要把他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并非难事。
二、亲子共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为孩子建立小书架;领孩子少逛商场,多转书店,买他们喜欢看的书;把自己的一些优秀书目交给孩子去读、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经常讨论书中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孩子们从这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外阅读,吸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家长要及时地为其办理图书证、购书优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样礼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课外读物。出差回家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只要有空闲时间,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孩子放声朗读精彩句段,批注圈划,适当地做做摘记,写写读书笔记……三、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既然把学生引近来了,那就要关注学生的修行,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临睡觉前,饭后的闲暇时间都可选择,并把自己所读的书目和大概字树列成表记录下来,过三、五周组织学生交流一次,如办“古诗文比赛”、“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不少知识,从而更加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
就在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所看的书目进行简单赏析。这样做得久了,学生就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他们就想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因此,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是,我隐隐感觉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有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彩。即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即便不以识记为目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东西也会很自然地渗入学生的精神生命中。本该愉悦身心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因太多的附加条件而被扭曲、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痛苦的被动行为,这岂不等于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写作;人文素养;策略
仿写是指对于别人文章中的亮点进行效仿,吸取其中的精华,通过对范文的深刻解析与理解,从而将其中与所要写的文章相符的构思布局、语言特色等因素融入文章中,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仿写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思路,在仿写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背景分析
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职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对写作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新大纲”颁布后,中职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多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播教授一些优秀的作品和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培训,以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它是一门语言艺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语文学科最为显著的两大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大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培养与熏陶,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读写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写作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组织力,然而一些学生较为懒惰,不喜欢思考,因此写作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及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成了诸多学者争相研究的话题。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仿写水平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使用性与实践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只是对应用文的文体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其他写作与之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性,那么在这一状况下,为了确保写作质量,老师在编制了写作练习的内容时,应该根据文章的文体从而选择与之相符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写作之前,教师应进行范文剖析,在学生全面领会写作手法的情况下再进行写作,若没有针对性练习,只是对写作手法一笔带过,那么学生在不清楚写作思路的状况下,其写作水平也不能得到合理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得出的仿写心得:
有针对性的选择范文
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数不胜数,各具特色,但是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仿写,原因在于大部分作家文字功底较为深厚,在文学上具有很深的造诣,这不是仅靠仿写就能够实现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若在仿写语文教学中一开始就给学生仿写作者大作,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一般情况下,那种具有鲜明特色及个人情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去积累、去欣赏,然而在实际仿写教学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范文,与学生共同赏析范文,从中吸取写作精华。
由于各个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与个人情怀也有所区别,有文笔清新脱俗的、有言辞犀利的、有质朴平实的等等,在中职语文仿写教学中教师应大力推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虽然质朴平实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平实的语言中更能够抒发一个人的情感,走入读者的内心,在写作中加入这一特色,能够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深思。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语言浅显易懂,朴实无华,甚至是大白话、大实话,但其中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文中写道:“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语言十分朴素,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却表露无遗。又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写流浪老人,语言虽不深奥华丽,也没有浓墨重彩,但粗笔的勾勒,却把老人的衣着、外貌、睡态写得跃然纸上。这样的文章内容和语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就容易模仿。
布鲁斯曾经表述说学生在掌握写作基本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写作中新问题及新情况,将其他文章中的特色融入到自身写作中。可以说范文的选择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发挥能力及水平,基于范文这一重要性,语文教师在选择范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范文结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采用回环的结构,从第1段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上门出去”到结尾处“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而游荷塘的过程依次写了“小径漫步”、“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荷塘四周”及至“江南采莲的旧俗”等,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学生能在熟读之后,轻松掌握。
2.正确寻找写作切入点
结合教学实际,掌握特色语段整体结构
在仿写文章符合写作标准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仿写片段,及时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体会仿写文章的特色,比如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等,只有学生亲手实践后得出的感悟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其融入到写作中,形成自身独有的写作特色。如教学《荷塘月色》的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层次井然地从荷叶写起,写到荷花、荷香和荷波及荷下的流水,然后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月下的荷塘写得有色、有香、有声,动静有致,使人如临其境,最后要求学生仿写片段作文《阳光下的荷塘月色》,教学步骤顺利地完成,教学效果实现得较好。
结合生活实际,掌握仿写特色语段内容
学习与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对生活有不一样的领悟,因此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对范文的理解与学习,引导学生从范文中的不同角度去审视范文,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范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讲解中将仿写范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梳理范文脉络,使范文整个结构与内容清晰了然,从而促使学生正确找出范文中的仿写切入点。如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母亲”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许多共鸣,特别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寄宿生活使他们常常想起家中的妈妈。我在教学中就选择最精彩的第13自然段重点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写哪三件事、抓住哪些细节写母亲,来表现母亲的爱的伟大、无私。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在这一生中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从中选取印象最深刻的三件进行不断回味,抓住这三件事中母亲的言、行和表情的细节,仿照老舍写法把自己母亲的三件事写出来。由于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得非常紧密,我的这次仿写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3.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仿写是对优秀文本教材的一种模仿,但并非摘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仿写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优秀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写作中的多种手法及特色,有利于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仿写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在仿写中如何合理梳理文章结构及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等,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怀等因素,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仿写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仿写教学的实际目的。
(1)培养同感能力
中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心中都有自身较为认可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范文,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感能力,只有学生与范文作者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感受到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感受及写作思路,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这一特性,在设置教学环节中极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中才能有形无形的表达自身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真实感。如《好雪片片》中老人为“我”扣扣子,作者发自内心感受:“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学生在我布置的仿写作业中有类似的写法,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抄袭,这是一种同感之后内化的具体表现。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在写作练习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仿写,还需要对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写作指导,若不进行实践性的具体指导学生只是对文章进行仿写,那么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要向前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拓展自身阅读面,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快速找到写作思路,形成自身的语言特色,丰富写作文章的内涵。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国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国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状况下培养全面素质刻不容缓,学生是教育事业实施主体,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多样性及多元化发展,可以说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一种具有前瞻性及审慎性的目光开展教学,运用仿写的形式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思想趋于成熟,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合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邱志坚《中学写作教学应从仿写开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2]刘惠娟.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