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与资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与资源管理

篇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因而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联系紧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就是在人们在生产中,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投入的所有要素,资源是经济学上的专业名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不仅指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者的能力,还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体质条件、专业技能以及情商、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特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出来,进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工作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预见性的激励、组织等措施,实现员工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员工管理这一个内涵,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让人才开发和员工管理的手段更加丰富,为了实现岗位和员工之间的匹配性,不仅要进行工作设计、流程规划等,还要进行关系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强调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认为员工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发挥员工潜能来实现员工价值的提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视工作设计和职业规划,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加强业务培训,真正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职能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包含如下内容:员工职位分析、员工职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员工管理工作等。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员工潜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职能:获取人才、整合统一、适时调控、人才激励和开发潜能,这几个职能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1.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分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开发员工潜能并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能够提供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所有个体。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人力资源并进行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个体之间的矛盾,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实现组织或者团队的目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或者团体中的人员作为可以开发的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人才和职能的最佳配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将岗位和员工协调后,才能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实现组织的共同进步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只有提高了组织的综合实力,才能让成员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进一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给组织带来更大的贡献,并由此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近年来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出现了诸多新的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革新,并且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的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都非常重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时刻关注着政策方针的变化。从宏观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规划,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能够将科学技术最大化地转化为生产力,尽量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平稳运行。

2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催生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完善,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诸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因此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这两个方面,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2.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即产业结构优化、高产出低投入、市场供求关系平衡。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尽量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者供给不足的局面,将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平衡性,切忌用环境质量的降低和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坚持低碳发展的理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传统产业也得到了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健康合理,这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经过这一系列的转变,可以看到科学规范的管理各类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源有很多种,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这其中最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够调配其他所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产,实际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对经济资源转化效率和财富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维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对人力资源的最佳匹配和需求量,对人力资源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自市场化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之后,人力资源的重心也由包就业包分配转化为自由求职和自由招聘,人才流动性很大,而人才市场也更加开放,人力资源更加丰富。在新形势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之变革。

3.1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只有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流动人才都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必须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调控,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性,现阶段需要重视培养新兴领域人力资源,但也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3.2重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调控,实现可再生人力资源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律法规、采取经济手段等宏观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受到相关方针政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浅层次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还包括更加细化的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经过不断研究开发更加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而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才具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权限,例如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而政府才拥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福利保障,就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同步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趋向这个区域的意向会更强,显然经济发达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人才可持续再生,而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4结语

综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化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素芳.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2]陶红斌.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4(9).

篇2

关键词: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 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管理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其核心本质。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使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在具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后,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企业由很多部门组成,但是究其根本还是由不同的人组成,人是企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也是企业生产的执行者,人尽其用方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环境间的内在原理,进而充分认识人性,然后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就是为了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生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经济学中,人们经常把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效益的参考依据。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品牌力以及资金等元素之间的综合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形象地表示为技术设备加上资金再加上品牌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就是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管理、员工培训等因素的综合体。

人力资源效益就是指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的好处,而这种效益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效益不是直接的经济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人们为了更形象地描述人力资源效益,学者们将人力资源效益形象地概述为影子效益。影子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够直接地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而是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促进其他部门的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通常来说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技术设备、品牌力、企业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人力资源效益就是通过促进这些因素的合理利用而体现出来,即增加企业的收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其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包含人力成本和劳动资料费,而人力成本又包括薪资福利、员工培训耗费等;企业的收益主要是来源于产品的利润。因此怎样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是整个管理理念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1.尊重人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认真地分析人性的特点,尊重人性,合理引导,开发其特长,进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2.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是企业的生产者,员工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因此怎样在实际生产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企业在激励员工的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奖惩有制,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

4.合理配置,人尽其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指的是将不同的员工分配到不同的位置,进而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量力而定。根据员工的能力配以相应的岗位,这能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情,使得员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能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是根据岗位分配人,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根据人的能力来确定岗位、竞争上岗的管理模式,进而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第二,以团体为主合理配置,适时调配。在人才的配置上,要考虑员工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团体因素。要保证整个团体的综合素质,实现资源互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体的力量。定期地调配员工的岗位,在调配过程中要遵循智力流动的原则,不能盲目地调动,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一种资源,也是创造效益的根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这种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工具,也是决定企业经济效应的最大因素。了解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和特长,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探讨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2]葛荣萍.浅述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关系[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61-61

篇3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经济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狭义新经济指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它能够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本产品。以对无形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为基本过程,以创造力为基本动力,弘扬人性、面向未来的经济,是以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持续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模式,并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创新。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定要适应企业环境的改变,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员工的转变――新时代的员工的价值观不同,有所谓的“Y时代”或“z时代”的特征,流动性高、强调个人价值。

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功能型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扁平结构。

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改变为强调授权、责任、绩效为主。

工作设计的改变――从分工清楚、专项负责的工作,改变为比较复杂的、多样化的工作。

员工训练的改变――从过去的“训练”模式,改变为“学习”、“教育”的模式,强调个人学习能力和责任心,也更注重员工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

绩效评估的改变――从目标管理为主,改变为更强调效果的管理,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

薪酬体系的改变――从固定薪金,以职位、年龄为主要考虑因素,改变为以绩效奖金为主。强调企业的绩效成果和个人的绩效贡献。

升迁的改变――从过去强调绩效结果。改变成强调其能力和工作、个性和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升迁后能否胜任。

中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督导”的角色改变成“辅导”的角色。

高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领导”的角色改变成“规划”的角色。

三、企业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应解决的问题

一是机制问题。由于机制不灵活,尤其是某种机制下决策者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影响,较难有突破性的举措。如现在尽管是市场经济。但其管理思想、管理模式还不够开放,甚至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二是理念问题。知识的更新、社会的变迁,使企业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常常看到企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其实对有业绩的员工采取的奖励方式远没有兑现方式的好。因为兑现体现的是一种合理性、原则性和契约式的严肃性;而奖励的方式体现的是政策性、不对等性、额外性和没有保障性,作为员工会感到假如他再有类似贡献的报酬还得取决于主管(领导)的“研究”。

三是认识问题。欧美企业一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要比国内企业强得多,不论是从战略的角度、工作的内容还是对人才的能力发挥方面。而很多国内企业得了“短视病”,看得较近,缺乏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的一劳永逸的思想,造成静态观念与动态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企业内的真正民主应从人性方面考虑。营造员工创业、创造价值的氛围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四、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本文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进行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即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超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二)个性化人才

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即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

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即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五、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发展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强化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应该强化以下方面:

(一)按市场要求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系统工程学、信息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发展、更新是快速的、绝非静态的,因而注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也要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着。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变多元化为一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员工具有广泛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所用,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考虑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需求,企业应当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现价值观,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要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可以采用整合和同化的方法。整合是指组织在的基础上,把多元的价值观融合成一元的价值观。同化就是指组织确认一个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达到把多元转为一元的目的。

(三)企业要努力成为“学、教、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就要构建学习型组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学习型组织”。但“学习型组织”只是一个概念,一个题材。而这种概念、题材又不是完整的。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学、教、练”相结合的组织,这样才能构成系统循环。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在学习,其合成并不等于是学习型组织。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可能就是为了离开公司。员工的学习从短、中、长期都要围绕着公司共同发展的目标,教与练也同样要围绕着这一目标,企业组织才是健康的。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四)在管理创新中开发人力资源

在学习的同时,当今企业必须用全新的视野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作业性的内容。如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工作。更加重视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完善。员工的教育、培训、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等等。

篇4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内涵: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基础上,新经济的主要支撑是信息及网络,其驱动是高新科技产业,核心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其具体表现。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以及生物经济等等是广义上的含义;而狭义上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其出现的背景是美国在全球化作用下以及技术进步等,其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新经济形态出现的情况是在低失业率与保证低通胀长期并存的前提下还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1]。

2.特征:新经济的特征是科技化的经济、知识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化的经济、持续化的经济及创新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个性化:新经济时代需要个性化人才,以便能够帮助企业生产适用多种人群的产品,只有保证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必须在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前提下推动个人及产品发展。

2.创新性:(1)计算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企业现在已经越来越不注重人才的记忆能力,在新背景下企业更加倾向于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求人才的创造意识及能力比较高;(2)产品在新经济背景下有了更高的知识含量,逐渐形成了知识产品,而生产知识产品的生产设备和工具已经不再重要,人才的知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劳动者体力劳动已经不足以体现商品价值,其价值更多是知识的转化;(3)科学技术一直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3.复合型:创造的技术含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企业也需要找知识面越来越宽的人才,不仅要求人才文理结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能力是关键,为了能够适应新经济背景下发展企业的要求,人才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合作型:在新经济背景下要实现共赢,就必须让众多项目进行合作,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是新经济下的社会具有的特点,新经济下的价值观就是友好合作,目前企业所需的人才就是合作型人才。

三、基于经济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路径

1.加强规划,储备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和分析未来劳动力供求情况及其诸多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性政策。为了体现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必须要有好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给企业,并使得企业与人才和谐发展。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制定从经济角度来说,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源成本有所降低以及企业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对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也非常有利,是一举多得的行为。

2.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企业个人共同发展

不管是任职期间还是招聘期间,企业和劳动者都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为了实现“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目的,必须要有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在职工聘用阶段要尽量根据岗位要求来选择相符的职工,将新进职工在适应阶段以及岗位培训的时间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减少精力和物质投入,将职工价值尽快发挥出来,使得企业运营效率有所提高。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特征及具体岗位需求,还必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职工能够尽可能地匹配自己的岗位,最大限度地使职工在岗位上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保证个人发展的实现。与此同时,员工适合的岗位会随着他年龄、经验及阅历等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看待一个员工是否匹配其岗位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3.开发人力资源,挖掘员工潜能

要科学“管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其“开发”更要合理,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动自觉地提升技能及自身的素质,将个人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促进企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目前,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首先要重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与工作能力及自身实践能力,根据员工的具体要求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方便员工的继续学习,让员工能够更加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及新理论的应用。

4.采用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热情

一方面,对员工实行各个角度的激励机制,包括现金、股权、职位等等,使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及提升自身素质,在经济和精神上获取满足,对企业产生深厚的情感,这些激励还能促使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要根据锦标赛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层主管与高层主管之间的薪资差距及从事低技术含量人员与高技术含量人员间的差距,而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激发出“低薪”人员的进取心,使得“高薪”人员能保持原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5.营造良好氛围,创建和谐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要协调好部门与员工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的形成,工作心情能够保持轻松愉快,员工有很好的归属感,使整体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很好地对员工进行交流,加深了解,从员工们的心声与要求出发,了解员工们的实际困难,给员工一种被关爱、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充分调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只有推动企业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才能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只有保证了人才建设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企业人才整体素质以及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大力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富英俊.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5

一、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德能勤绩、工作表现,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材料记录。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人事档案的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员工关系的战略方法,它强调开发员工的潜能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使组织成长与个人能力发展相适应。

1.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人事档案全面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员工的过去,掌握现在,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人才,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合理配置人才。

(2)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员工的相关信息, 及时发现新人,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扬长避短,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

(3)人事档案可以为人才培养、人才规划提供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的数据,从而进行准确的人才预测,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服务。

2.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2)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科学档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归档、装订、递转、查阅、传阅及保存档案上都离不开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服务,更好地为经地方济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过程。人事档案是“人的管理”的基本信息的主要依据,其真实地记述了档案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人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事档案是选用人才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各类人才,从人事档案中了解人才状况是重要手段之一。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知人善任的重要依据,在直观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的同时,还需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系统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经历和工作情况,只有这样全面地历史地了解干部,才能科学合理地用人。同时,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落实待遇、澄清问题的重要凭证,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审批退休等相关信息也需要通过人事档案来查证核实。

2.利用人事档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因事而择人、用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可以使各类人才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为组织的发展迅速地配置人力资源。

3.人事档案是关系到民生及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作用益显。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组成,每种保险都有不同的作用。目前,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它涉及各行各业,如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是建立在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基础之上,,在缴纳养老保险金问题和退休后保险金的发放问题上,个人档案所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受保时间等都成为最主要的依据。因此做好人是档案管理工作与维护职工的基本权利关系重大。

三、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互为作用,互相促进,人力资源的广泛使用能促进人事档案的发展,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又会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为进一步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人事档案管理,以发挥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使人事档案信息完整的最终保障。由于平时人们对的档案意识比较淡薄,对归档范围内的材料不能及时上交,甚至根本就不交,影响了档案材料的完整性,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加强每个职工的档案意识,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支持档案收集工作并提供材料和线索,使档案收集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人事档案材料更加充实、完善、健全。

2.加强和改进档案的信息收集工作必将大大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人事档案信息有无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信息存储量,只有将职工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有关工作经历和工作成绩的材料都完整准确地收集归档,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人事档案信息,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收集,在接收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加以鉴别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3.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是改善其对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的多样化,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管理,势必会给查找档案材料带来不方便,容易贻误时机,而且出错机率较高。为适应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已迫在眉睫。

篇6

[论文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的位置不断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人数储量以及人员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人才的培养和聘用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真正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却比较稀少。而且我国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较为密集,而中西部却相对比较匮乏。这种阶梯性的分布使越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源越丰富,越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越匮乏。所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从质量、数量以及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阶层性,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的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却严重落后。虽然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各区域经济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人力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在科技经济与知识经济并重的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知识水平、高技术能力、高素质文化的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和政府认识,在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抢夺成为了重点的发展措施[1]。各企业在吸纳人才后,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促进人才逐渐的成长和进步,这对优化区域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且目前在人力资源大力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逐渐降低,多数企业都有实力支出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这对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区域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的成长和进步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扶持。所以说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比如,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区域经济的控制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只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忽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跟不上不断改革的产业结构发展[2]。

(二)人力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大,但是真正具有高技术的人才较少,所以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每个地区人才的分布不均,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过剩,虽然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支持,但是也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高端人才,由于长时间的人力资源匮乏,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目前贫富差距大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经济特征,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优化,集中了很多的核心产业,这使得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相反,落后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产业占有比例小,经济发展落后,很难吸引人才加入,所以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这是经济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政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专业教育。

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说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还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地区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求,组建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以此来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水平。

(二)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存在教育水平低,专业技能匮乏等特点。针对这个情况,我国可以加大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加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3]。首先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就业信息的宣传,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开办农民就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大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国家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尖端人才参与到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从而改善人才分布不均问题。

(三)增强人力资源教育,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所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教育力度,培养出全面、高端的人才。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其它地区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优势,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通过人才的交流还能够促进人才自身的成长,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力资源进步的支持。所以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政府、教育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定会使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达到平衡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玉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1(15):44.

篇8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计划经济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不凸显,因为当时的企业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多重要的人事任免都是通过政府,而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新产业,这种人才竞争更加的激烈,由此,人力资源管理逐渐的受到重视。可以说,新经济时代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但是,如何能够在新经济时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因为这种管理思想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其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人本管理,换言之,就是将人作为企业活动管理的中心。新经济时代也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已经有所改变,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本以及资源,而是知识。新经济时代所生产的产品都是以知识投入为主,可以说产品中知识含量越高,其所拥有的价值也就也越高,再加之,知识性的产品具有反复使用性,每一次使用,消耗的都是其知识性,知识性消耗得越多,其所获得价值也就越高,因此说,新经济时展的经济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高效率以及低消耗,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到这一点,人才不可或缺。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已经走向了全球化,各国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已经不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本国没有足够的发展资金,可以向其他国家筹措,因此资金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资源,人才才是真正的奇缺的资源,一个国家如果科研人员比较少,难以走向世界或者对其他国家的依赖会越来越高,难以真正的发展起来,也正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努力开发出更多更有潜力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应用的管理思想应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人本管理思想完全符合要求,值得尝试。中国企业为了能够在新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起来,需要转变管理思想,由以物为本改变为以人为本,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人进行重新的认识,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人的价值因素作用;其次,制定不同层次激励机制,以便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各个级别员工的积极性;再次,注重培养员工的精神情操以及文化修养,以便能够提高其对企业的认同感;第四,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员工越加安逸,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忧患意识,才能真正时刻保持着警惕,有所发展;第五,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以使企业人才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越加优良,其外部竞争能力也就越高。

2注重专业人才建设

严格意义上讲,20世纪90年代至今,应该算作是新经济时代,这一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速度与效率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人才团队做支撑,没有将这些人才合理有效的组织利用起来,企业的快速度以及高效率将无从谈起,企业也就难以有任何的创新活动,当市场发生任何变化时,也就是不会有任何的应用反映能力,由此可见注重专业人才的建设,这在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来发展异常重要。每个专业人才团队的组建应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从两类人才中选择不同的人选,达到纵向与横向的和谐,以及在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最佳搭配。尽管这种矩阵式的人才团队不是一个长期组织,只是服从特定任务而组建的临时战斗队,但它的效率正是由于避免了那种长期组织合理化、充满惰性的弊端而产生的。它的组织机制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由于这种专业性团队具有弹性组合的特点,不仅能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工作任务随时随地组织起来,而且能及时的进行合理性调整,因此,它最能体现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团队具有很强的任务、环境适应性。

3以战略培训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

战略性培训的重要意义与人力资本形成特点密切相关。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表现在它与附着于其上的生命过程伴随始终,一个人要获得和维持其从业所必备的技能,不仅需要十余年长时间学校教育和职前训练,而且要在其一生各个阶段连续不断地进行各种再教育、再训练,不断更新旧知识,改造旧技能,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维持、增进其人力资本水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物质资本超常的无形磨损,而且使已经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合格人力资本随着时间推移加速贬值。由于知识在技术经济特点上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和共享性,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呈几何级数、非线性地迅速膨胀,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每3-5年大约就是一个更新周期)。因此,在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学制年限一定,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更新的普通学校体系中受过教育、毕业合格而走上社会就业的成人,即使已经成为企业在职人员,为了克服知识老化所造成的种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利用各种机会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接受“在职培训”,这自然也就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再生产”的又一重要任务或使命。

篇9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48

[中图分类号] F272.92;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94- 01

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中,不难发现人力资源具有代替自然资源,避免资源紧张的作用,同时,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开发程度,制造出全新的资源来补充之前的缺陷[1]。除此之外,有效的人力资源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乘数作用。站在区域发展立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营造出巨大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区域竞争优势可以持续更长时间,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促进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

1 人力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多数情况下,区域人力资源是指特定范围内的人口整体拥有的力量之和。站在经济学立场,人力资源中所说的人力资本能够改变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抑制,利用知识存量的对外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劳动力及资本的使用效率,加快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家的到来,支持成熟和发展中的企业集群化,强化人口质量,取代人口数量[2]。现代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舒尔茨、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之上出现并发展的。基于此,受益于现代增长理论,越来越多的增长模型被提出和应用。从某种方面而言,人力资本的丰富化能够促进研究结果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力、资本投入收益递减效应的可能就越大,确保区域经济良好的生产率。并且,人力资本的储存可以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研究和发展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水平越高的产业,越希望旗下的员工能够接受培训,并且进行实际的生产时,多数情况为教育程度较高,具备良好人力资本存量的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2 人力资源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影响

2.1 较低的区域人力资源均质化

研究我国区域劳动力资源现状,不难发现其处于“量大质低”的现状[3]。并且,区域人力资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正朝着逐渐增大趋势发展,并且,这一差距也是技术能力、知识水平的侧面反映。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人力资源的差距程度越高,其内部人力资本积累量也会下滑越厉害,甚至形成经济发展无法突破的枷锁。所以,整体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均质化水平,能够有效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

2.2 不合理的区域人力资源产业结构

当下,我国有关区域发展方面,面临着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失调的主要问题。实施区域内部资源配置以及产业结构整合时,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存在矛盾,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整合的步伐,导致了结构的不合理状态,影响经济发展。

2.3 产业集群的区域人力资源管理

产业集群逐渐变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它的出现促进了产业在某些领域竞争的胜利,并为区域经济体在自我竞争力提升方面提供了新坐标[4]。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这种产业集群的意义更为显著。在这种产业集群中各项产品相互补充,密集型的专业人员分布等特点的基础上,产业集群的发生与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营造出促进产业集群规模扩大的综合环境。

3 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评估体系使用效率,从而为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基础,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实施区域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需按照如下3个标准进行:目标是否匹配、运行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可实现[5]。目标匹配是针对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匹配程度、人力资源均质度而言;运行是否有效是针对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分配、人力资源培训和进步、人力资源效用、人力资源维护与评价而言;目的是否可实现是根据员工满意度、社会效益以及技术发展3方面评价。根据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尤其是重视人力资源产业分配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改革可以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分配结构的进步,并且人力资源产业分配结构的进步还能够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有效程度。人力资源管理本来应该按照区域内部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健全产业集群内部的人员分配方式,为产业集群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4 结 语

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区域竞争优势维持得更加长久,在人力资本的现代化理论基础上,能够为区域经济进步方面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基于此,也可以实现区域人力资源的系统构成。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是双方面的,包括总量上的提高和结构状况对于区域产业框架和产业集群的影响。想要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目标是否匹配、运行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可实现,建立国内人力资源评估系统。根据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产业配置结构和产业集群技术的发展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福栋. 浅析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J]. 当代经济,2013(14):60-61.

[2] 张雅清. 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大陆桥视野,2013(10):18-19.

[3] 王艳娟. 浅议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180.

篇10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人力资源 相互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也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传统工业时代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企业管理逐步迈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时代。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只是提供智能支持,而且它更是一个决定组织能否有效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是创造效益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产出是现代企业认知和评估事务的普遍出发点,人们在评价经济效益时注重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在一个企业中,构架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是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个体,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根据经营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和协调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科学利用物力和财力的管理活动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的技术优势来自组织中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开发和创新,生产和销售优势源于优秀的人才队伍,一句话,组织创造效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正是围绕着以“人”为核心,以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为对象,研究其内在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认知人性、尊重人性,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从而能够科学地利用财力、物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人事管理职能支持,提升到积极主动创造效益上来。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

2 人力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则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更为具体地说,则是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要素的综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 = f(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和薪酬,其他)。

但从企业个体角度看,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效益评估通常是比较评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源效益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在这里不妨引入影子效益来描述人力资源效益。所谓影子效益,是指此效益并不像投资收益、产出成本效益等可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营价值,而是通过驱动和整合其他资源要素,借助于其他要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人力资源的影子效益如何评估,可以从人力资源在经营中的职能作用方面评估。如上面①②所提示,企业经营效益是资金、技术和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体现,从而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益指数。更为直观一些,效益则体现于收益与成本中。即:效益=收益-成本,或:效益=收益/成本。

成本不仅体现为劳动资料的耗费,而且还包含着人力成本,如薪酬福利、招聘培训等一切与人力投资有关的花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利益则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3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组织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为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去保护、引导和开发。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建立起一个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对职工激励效果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1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出80%~90%。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战略高度,更新管理观念,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才管理的关键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企业现有人员能够全部地、合理地得到发挥其能力、才识、作用的岗位。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使现有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全部得以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为此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依据能力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企业在人员使用、安排上,惯性的、自觉不自觉的一度延续的是“因人设岗”的做法,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人设岗的做法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岗定人”的做法。通过竞争以逐步达到岗其人,人得其岗,各得其位的目标。其次,在人人配置上遵循合理结构的原则。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时,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考虑群体素质,理想的配置结构应该是均取其长、优势互补。群体素质远远大于单个素质的简单相加。再次,尊重人员流动的自然规律。职工长期在一个组织形式内往往缺乏生气,不利于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工作中要尊重自然流动,抑制盲目流动,加强智力流动,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断趋于最佳配置和最佳状态。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将是决定一个企业有效创造效益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