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22:2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茶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茶的诗句

篇1

不过,收入差距扩大未必意味着穷人状况恶化,因为收入并不全部用于消费,而衡量生活状况的恰当指标是消费条件和消费能力。假如一个社会产出的全部消费品中,穷人消费的份额和总量都没有减少,价格相对于可支配收入也没有上涨,穷人的状况就没有恶化。最富裕的那些人,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再增加收入通常不会影响个人消费水平;所以假如收入差距扩大只是因为最富裕阶层收入提高了,消费品的分配状况就没有变化;要判断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需要一个“消费基尼系数”,但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收入基尼系数”。

除了消费水平的差距,还要看富人将新增收入花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支是挤压了还是改善了大众的消费条件:大致可以区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富人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并且这些消费与大众消费构成资源竞争关系,比如多打高尔夫球,会抬高郊区住宅用地价格。

第二种是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但这些消费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几乎不额外使用任何大众消费品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因而不会抬高大众消费品价格,比如雇佣更多仆人。

第三种也是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但这些消费行为没有挤占大众消费资源,还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性,比如购买艺术品,高价养活了很多艺术家,而作品通常大众也能欣赏到;许多新型消费品在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能够被设计开发出来并在市场上存活,都得益于乐意尝鲜的富人愿意为新东西支付高价。

第四种是将新增收入投资于生产性活动,而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这些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指向消费条件的改善;从生产角度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它所需要的资本掌握在多少人手里是没有关系的,但假如掌握这些资本的人数减少了,统计上就表现为基尼系数提高,但实际上大众消费状况反而改善了。

衡量收入差距扩大会多大程度上恶化大众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要看富人会将新增收入更多地用在哪方面。近年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可能缘于生产领域创新活动的增加。每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都会扩大财富差距,因为市场机制会对带来创新的发明家和基于创新而重新组织资源、改造产业结构的企业家,作出巨额奖励,造就一批暴富新贵,结果会扩大贫富差距。但只要这些新贵不将获得的财富大量用于上述第一类消费,那么这一结果对大众和穷人就不是坏事,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的基尼系数和中国的一样高,但只有47%的美国人认为贫富差距是个严重问题。

篇2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2011年1月份,我国内地GDP达到58786亿美元,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有望突破4000美元关口。但同时,我国内地的贫富悬殊也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前的0.16升至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越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6。尽管数据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要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历史最高点。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之一。贫富差距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然而以下两方面尤为突出。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同阶段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总体呈扩大趋势。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趋势。

    (二)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

    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同的地区都在努力推进经济建设进程,然而,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迥然不同,其总体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较为缓慢,由此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三级梯度的情形。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为23153.21元,中部地区为15539.39元,西部为15523.03元。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53.21元,中部为14367.11元,西部为14213.47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始终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东中西地区间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贫富差距

    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就要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是效率的重要保障,而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贫富差距就会拉开。可以说,部分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效率层面上,坚持效率优先。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效率为先的市场机制的确立,是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源泉与动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扩大也是长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逐步取代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来看一下城乡差距的例子,刘易斯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两部门之间由于生产效率的差异,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费景汉、拉尼斯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劳动要素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因此,收入不均等是启动和加速二元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收入分配不公也是经济开始增长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成了稀缺要素。工人的收入就会增加,而资本就成为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其收入份额就会下降。这样以劳动力的过剩变为短缺为转折点,收入差距由上升的趋势变为下降的趋势。

    通过上文的图表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缩小,而是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明显,但是结合我国国情发现,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例如,我国以户籍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制度使二元结构制度化。户籍制度门槛决定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歧视性社会保障措施等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

篇3

【关键词】食品 卫生调查 食品用具

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事关千千万万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进一步掌握学校食堂餐饮用具的卫生状况,2004年4~11月,遂对绵阳城区32所大中专院校、中学及小学校食堂餐饮具、食堂内盛放直接入口的食品容器、用具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绵阳城区大专院校8所、中等专科学校12所、中学10所、小学2所,共32所学校102个学生就餐食堂。

1.2方法:①采取现场检查,询问的方式,对食堂使用前的食品容器、用具进行卫生学调查,填写表格。②对已消毒的桶(饭桶、菜桶)、盆(饭盆、菜盆)、打饭板(勺)、菜勺等多种接触和盛放直接入口的食品容器、用具采用大肠菌群纸片法,按照GB14934-19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采样、检验和评价。

1.3调查内容:①现场检查学校操作间卫生、消毒设施、消毒药物及保洁情况;②现场抽查餐饮具消毒方法、药物消毒浓度及从业人员一般常识;③对餐饮具和食品容器、用具消毒随机抽样,采取大肠菌群纸片法定性试验。凡出现1件定性试验阳性判定为不合格样品。

2 结果

2.1食品卫生管理、学校“三证”及消毒设施情况:32所学校均有领导分管,102个学生就餐食堂均有负责人具体抓食品卫生工作落实,学校食堂95.0%有“三防”设施,每个食堂设有餐饮具洗涤池、消毒池和保洁柜,90.0%的学校食堂采用含氯制剂消毒,10%的学校食堂采用蒸汽消毒,卫生许可证申办率为100%,从业人员812人,持有效健康证786人(96.8%),持有效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748个(92.1%)。学校食堂除餐饮具外,其它食品容器、用具均暴露在空气中,无任何保洁措施。

2.2从业人员卫生常识情况:现场提问320名从业人员卫生常识知晓率为61.8%,72名食堂管理人员卫生常识知晓率为83.0%,询问68名餐饮具消毒人员对餐饮具消毒方法及药物消毒浓度知晓率为62.0%。

2.3学校食堂餐饮具及食品容器、用具消毒质量情况。

2.3.1不同管理方式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结果。32所学校102个食堂随机抽取餐饮具共计3665件,合格2895件,合格率为79.0%,其中,学校管理食堂合格率86.1%,个人承包食堂合格中率为74.0%,个人承包与学校管理食堂的餐饮具消毒质量比较,学校管理明显好于个人承包食堂(X2=79.51,P

2.3.2不同管理方式学校食堂食品容器、用具消毒结果。47个学校管理食堂随机抽取食品容器、用具共计215件,合格195件,合格率90.7%,55个人承包食堂随机抽取样品182件,合格145件,合格率为79.7%,个人承包与学校管理食堂的食品容器、用具消毒质量比较,学校管理明显好于个人承包食堂(X2=9.75P

3 讨论

按照《食品卫生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五款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品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洁净、保持清洁。本次调查资料显示,绵阳城区32所学校共有102个学生就餐食堂,其中学校管理食堂47个,仅占46%,个人承包食堂55个,占54%,说明学校受社会后勤工作趋向社会化的影响,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学校食品卫生存在一定不安全隐患。从学校食堂餐饮具和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合格率分析,个人承包食堂的餐饮具、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合格率明显低于学校管理食堂。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管理松懈,个人承包食堂场地狭小、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功能不完备,承包者及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差,消毒工作不到位,消毒不严格,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和保洁工作,对于经常使用的食品容器、用具操作中经手的人越多越容易人为二次污染,应加强消毒和保洁。

4 对策与建议

4.1加大投入,规范学生集中用餐场所。教育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学生集体用餐食堂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场所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布局,禁止中小学校食堂对外承包,逐步取缔学校承包小食堂(店)的食品经营,由学校集中管理,开设规范的学生集体用餐食堂,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场所,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4.2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级领导、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负责学校卫生监督人员要深入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食堂餐饮具的消毒质量关,加强对食堂的食品容器、用具消毒和日常保洁,防止二次污染,杜绝食品隐患。

篇4

【 关键词 】 粒度模型;数据仓库;时间维

1 前言

将哪些细粒度数据进行转储?将这些数据聚集到哪一层次的粗粒度?是否能实现粒度自动调整?这是建立本系统粒度模型时考虑的问题。

2 基本原理

3 具体实现

3.1 查询频率统计

3.1.1 客户端应用程序交互

2.1.2查询频率的存储

3.2 数据粒度调整

关于事实表的数据抽取存储过程修改,与iniDimDate类似,也通过增加一个存储过程参数DateLevel来实现,根据该参数的值,对详细数据进行汇总,然后再存入到事实表OutAccFact中。

3.3 重新生成多维数据集

在对数据仓库中的维度表DimDate和事实表OutAccFact中的数据进行重新初始化和抽取后,基础数据的粒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在之前建立的商业智能项目中对多维数据集进行重新部署和处理。若进行的数据粒度调整是由细到粗,则基础数据的数量会比之前减少很多,此时重新生成多维数据集的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时间维层次查询频率的自调整粒度模型,该模型能够对事实数据的存储粒度做出调整。由于每个数据仓库系统都会存在时间维度表,而且结构也往往相差不大,因此该粒度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何玉洁,张俊超.数据库与OLAP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6~260.

[2] 吕海燕,车晓伟.数据仓库中数据粒度的划分[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9):2323~2325.

[3] 李静.数据仓库中数据粒度的确定原则[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2):57~59.

篇5

关键词:按劳分配;贫富差距;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09-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的核心分配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核心分配原则。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放在以按劳分配来解决农村的平均主义的问题上。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也将这一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提出城市“功效挂钩”。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也依然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三十多年以来,在历次党的会议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中国坚持的核心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的形成过大或继续扩大的趋势。当前,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衡量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看,中国1984年基尼系数为0.24,1994年为0.434,2000年为0.458,

2004年为0.469,2009年的0.47[1],早已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

(三)“按劳分配”原则在理论上的效用与现实应用中的差异原因分析

回顾三十多年以来的改革历程,中国形成了在制度上坚持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与现实中贫富差距不断地扩大的这一冰冷的矛盾。

1.“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与缩小贫富差距之间的离合。按劳分配的本质是消除两级分化,然而马克思也从未说过按劳分配就可以完全解决贫富差距。这是因为,“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2]。但是,按劳分配并非平均分配,是会产生一定的贫富差距。这是“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与缩小贫富差距之间的“离”。但是按劳分配是可以控制贫富差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的,而不至于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与缩小贫富差距之间的“合”。

2.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实现条件与中国实践的现实条件差异。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性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单一的公有制”,“他们用公用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按照商定的计划,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3]消灭了商品经济的“产品经济”,“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各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3]而中国实践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之下。

3.“按劳分配”本质的坚持与实践的偏差。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矛盾点: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着“按劳分配”的本质方向,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当年所论述的按劳分配只是一个设想,而具体到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实践按劳分配,条件的巨大差异必然使得,在实践的道路上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我们今天继续朝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一方面需要继续坚持这一分配原则的本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勇于创新,继续探索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此外,我们有必要对三十多年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核心分配原则的实践进行反思,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纠正与按劳分配的本质之间的偏差。

二、中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原则的实践现状

(一)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并未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目的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概数中值约为425.2万个……已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4]。5200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GDP总量约65% [5]。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的所有制结构。

根据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我们知道分配关系的性质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现状与之相适应。这就意味着中国目前实际上已经形成的“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的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二)从公有制经济内部来看,尚未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构想

首先,公有企业之间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不同公有企业之间劳动者收入差距较大,广泛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行业收入差距上。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2008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业员工,其平均工资为61 841元,是公共设施管理业员工平均工资22 182元的2.78倍,是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员工平均工资12 958元的4.77倍。从两大类公有制经济来看也是如此,2008年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31 005元、18 338元,前者是后者的1.69倍[6]。其次,公有企业内部尚未实现按劳分配。一项国有企业的案例研究表明,由于薪酬制定程序不公平,企业的收入分配集中于公司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其分配差距已经达到了社会收入分配的警戒线。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国有垄断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太大,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72%的员工认为收入分配不公[6]。

(三)从政府的再分配环节来看,未能满足“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求

在马克思对分配的设想中,早已考虑到再分配。对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提出劳动产品经过六项扣除后才进行按劳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各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明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资料。”[3]

而目前在中国实践中,尚未达到再分配促进社会平等的预想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再分配机制在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再分配机制一直存在“逆向调节”,虽然近几年这种趋势开始有所转变,但作用有限。对城乡之间来说,再分配收入的逆向调节作用远大于再分配支出的正向调节作用,再分配机制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政府在收入调控方面的不尽如人意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资源分配不公、再分配偏向强势群体、行政垄断、行业和地区分割、政企不分、政府与民争利等多个方面。使得中国目前在再分配环节也没有达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要求。

三、如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原则的努力方向

(一)合理控制贫富差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制度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之上。这一逻辑决定了,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应该看在合理的贫富差距范围内,哪种结构更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按劳分配的发展应该是动态的发展,是随着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发展的。目前民营经济为主体、下一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都是达致实现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为目标的奋斗,并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的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探索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

首先,要降低公有制经济内部包括国有企业之间、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之间的分配不公状况。加强对垄断等特殊行业中公有企业的经济规制,消除其因定价过高等因素导致的高额垄断利润,并通过对公有企业统一征收国有资产使用税等办法,消除级差收益带来的企业间利润的巨大差别。其次,要降低公有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平状况。通过确定各层次高管薪酬上限、完善普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等途径,探索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实施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探索实施按劳分配原则,改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问题,需要在把握按劳分配原则本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之手的最佳着力点与适当形式。

首先,需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收入再分配,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稽,加大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变再分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逆向调节作用。其次,探索对不同经济成份、不同行业的平等化调控方法,使不同经济成份、不同行业在市场准入、政府支持等方面获得同等地位,逐步实现所有劳动者只能凭借自己的劳动公平地参与收入分配。再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逐步使收入分配体现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中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张卓元.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带来生产力大解放[N].人民日报,2009-01-19(07).

篇6

关键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8-03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闽东唯一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坐落在海西环三滨海中心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福安为全国茶叶产量第三的县(县级市),坦洋工夫等名茶驰名中外。作为闽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茶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设置于2006年,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前身为宁德市农业学校茶业专业,由茶界泰斗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创办于1934年,庄晚芳、李联际、庄灿彰等曾任专业课教师。茶业专业创办以来,培养大批茶叶技术人才,成为福建省茶业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能力专业,秉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成功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校企共建、科教并举、打造茶产业特色专业”的高职茶专业的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较成功的高职茶专业教育改革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高等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区域性”这一高职教育特征,以更新教育理念先行,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贸易、茶文化传播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茶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依据,以茶业领域实际需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在全国独具福建地方特色的专业。

2.改革的措施。(1)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过程紧贴生产实际,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结合模式,时间序列上,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空间序列上,校内与校外结合;数量序列上,由少渐多,由单项到综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2)专业与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茶叶专业教研室开展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的研究。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订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教学。

二、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建设,取得的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全面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本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茶叶病虫害防治》、《植物与植物生理》、《茶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茶叶病虫害防治》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至2012年与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实训指导》和校本教材《茶树病虫害实验实训指导书》、《茶叶市场营销技术》等6本。2012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两部验收,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基地获批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同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4年来共为企业培养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0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28期,受训学员2185人次,为茶业行业、企业培训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工种18期,考核鉴定516人;2013、2014年举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茶叶)大专班,招收学员219人。2013年6月成功协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明显提升了我院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结构配置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70%,中级职称教师6人占30%,其中副教授7人,硕士2人,8人担任茶叶相关工种的考评员,5人兼任企业顾问;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同时聘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层次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副教授、讲师、高级农艺师、技师、实验师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茶叶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0项,20余篇,其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生态茶园套种绿肥与病虫持续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工调控白茶萎凋室温湿度试验研究》,201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本成果获得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位教师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宁德市“十佳教师”称号;2013年两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奖。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09、10、11、12、13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分别达到94.12%、97.37%、96%、100%;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00%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生参加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3人3项三等奖的可喜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充实完善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同时,重建一个按茶叶企业QS认证标准的,融多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为于一体,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面积为600m2的茶叶教学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13个专业实训基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课程设计等;二是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训;三是校企形成质量契约关系,实质性开展“订单”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搞科研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企业员工。通过这四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育人服务双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三、创新与特色

1.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制+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育,推行“学员制+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立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为基础的实践课体系。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传统课程观。

2.针对茶叶有明显的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实训,突破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看,它不同于工业、商业,有着明显的生产季节性,误过生产季节,实训就无法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创新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茶季,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训。同时利用学院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合作企业在学校建立的“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学科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专业教师领办、学生顶岗实训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为集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和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篇7

人闲不扫室,客到始梳头。

且为烹茶坐,还因看竹留,

登临如有兴,更上水边楼。

――明・何景明

午后慵懒的阳光,闲卧小憩,随手翻一本何景明的诗选,读到这首《客至》,瞬间感觉一切都温柔起来,似时光沏的一杯茶,醉了光阴,却醒了看客。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官至四品,后来因社会动荡而归隐。这首诗应该写在他归隐的那几年,不然,寻常人怎有这样的雅致?结庐在无车马喧嚣的郊外,恐怕只有莫逆之交才会不辞辛苦跑去探望吧。睡到自然醒,毫无章法地过日子,如果井然有序,也未免太伤神。朋友来了便喝茶赏竹,临水登楼,怡然自得。

或许是因为生在茶乡的原因,我一直很羡慕这种生活,感觉在一杯茶中可以缱绻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能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处风景看到极致。

我想何老大概在鸡公山上种着茶树,累了便写诗会友,偶尔也下山,游玩于信阳的山水之间。不知道如今的毛尖里是否还藏有当年那些诗词的韵脚?不知道“唐宋遗株”那里还藏匿了多少有关他的故事?他临的是不是我眼前的河?而他登的又是信阳的哪一处楼?

陆羽在《茶经》中说,懂茶之人定是精行俭德之人。其实爱茶之人便是懂茶之人,一杯茶在手,无论面对何种景致,都能心生欢喜。好茶不在于茶,而在于品茶的人和心境,心如水一般清透,便能把自己的那些温柔顺着茶壶一并冲泡下去。和好友饮茶赏景,即使那茶淡如水,也是能品出味道的。

我羡慕何老这般把日子过成诗的人,种茶赏竹,烹煮自己的岁月。他又何曾想过,在这样的午后,我一不小心就触到了他的韵脚,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想尝遍信阳所有的茶,来寻找他留在茶水之中的诗句。不,那是一种“半壁廊檐待明月,一盏香茗酬知音”的心境,在水与茶交融的瞬间,灵魂也在时光中舒展开来。

捧一杯好茶,如一场雨逢到一场落花,无论是一个人看,还是一群人看,都会惊艳时光。

茶可独饮,寻一个落花的窗前,品一杯茶,等落雨为我说书。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生命也只有这个时候,可以好好做一场白日梦了。此刻车水马龙,凡事纷扰都被关在了门外,满眼都是柔情,甚至看万家灯火,都能想象成渔火点点,而满地月光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情深,万象皆深了。如此安宁,哪怕过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亦不觉得孤独。

若有三五友人,赏竹露松风蕉雨,品茶烟琴韵书声,那也是再好不过的。倒也无须太多言语,主客默坐,在一杯茶的袅袅余香中,倾听茶水的诉说。偶尔说说市井之间的小事,也觉得回味无穷。让茶香洗涤疲惫的心灵,生命,在这样的美好里觉醒,继而因觉醒而生欢。

篇8

很多人都喜欢诗句,不仅是因为诗人能将博大的道理融入仅有几个字的诗中,而且诗句还很美,美得迷人,美得无比。好诗句更是如此,瞧,看我这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就很美吗?再细细的品味这句诗,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

这句诗出自卢梅坡的《雪梅》中的后两句,这句诗给了我们一幅美丽的画面: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飘到了树上、院子里、衣服上,还飘到了梅花上,他们俩好像在比,比什么,比谁白,比谁香。梅花要逊色于雪的洁白,而雪却不如梅花的清香。品过这句诗,我由衷地佩服诗人,以往的诗人都是梅和雪一起报春、迎春,但诗人却用巧妙的方法描绘出梅和雪在比赛似的,写出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也是我喜欢这句诗的原因之一。品完诗,我也明白诗人在借梅和雪的例子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一直都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仅仅发现不行,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诗人想借梅和雪告诫人们的真理。

诗句几乎都是根据生活来创作的,这句诗也不例外,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那则寓言故事:有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一直对河对岸的野果垂涎欲滴,但猴子虽然能爬树摘果,却过不了河,而大象能过河,却够不着果子,然后他们俩协商,大象驮着猴子过了河,而猴子摘了果子与大象分吃。连动物都懂得这些,我们也更要懂得这个道理。还有在学习上,和一位同学相比,这位同学不仅数学考的分比我高,而且脑子比我灵活,但我的英语学习比较好,每次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两个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要保持自己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补自己的短处。人要谦虚,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远远不够,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并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缺点。

篇9

静静品味着“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的曼妙情趣,默默领略着“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的无穷幽怀。我也在这凡尘俗世里消受人间一杯茶,思绪就会变得温馨而轻盈,在宁静的时光里尽情飞扬。那时,我会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喧嚣和浮躁,真切感觉到了生活中洋溢的幸福滋味。

品一杯清茶,凝视杯中透明的茶水,欣赏着那鲜亮的色泽,看着浸润在水中的茶叶丰盈有致,仿佛雀舌含珠,在清亮的茶水中起起落落,犹如二八女子在轻歌曼舞,不禁神思摇曳,绮想无限。

默默感受着茶的美好和清丽,我总会无端地想起这样的两句话:“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觉得这是对茶极其美好的评价。

就功用来说,茶不仅可以美容护肤、醒脑提神、延缓衰老、疗疾治病,而且还能够除烦益思、陶冶情操,去心中之冗赘,解心间之郁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间佳品。

让自己静静品茶,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消除郁闷,而且还可以助人神思,给人灵感,激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慢慢饮下几口清茶,会觉得仿佛如有神助,郁闷之气转眼之间就烟消云散,呈现在眼前的生活是一派云淡风轻的明媚和灿烂,曾经有过的烦恼和私心杂念被茶香冲到了九霄云外。置身在悠悠的茶香里,我觉得自己的灵魂晶莹剔透,觉得自己格外轻松和怡然。在那一刻,忍不住想起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句:“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一时间,真是“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好茶清醇,其香扑鼻而使人心绪飘摇,轻轻啜上一小口,已经悠然忘归。默默品味着口中含着的清茶,觉得那清醇的气息透彻心肺。

古人说:“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眼前的茶杯是透明的,杯中的茶水也是清亮碧透,静静凝视着,可以清晰地看到碧绿的茶叶丰满多姿,在茶杯中似沉似落,体态婷婷,真的仿佛是身穿绿色衣裙的妙龄女子款款多情,风韵婀娜,动人心弦。记得坡曾经说过:“从来佳茗似佳人”,其实就是说好茶如同佳人一般美妙动人,清香悠远而沁人肺腑。

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有很长时间总是轻狂荒唐,爱酒贪杯,喜欢在酒桌上喝得酩酊大醉,以至常常头痛欲裂,胃痛难忍。后来经过父亲的谆谆劝说,不再爱酒,而是喜欢上了喝茶。这才发现,茶与酒是截然不同的,酒太浓烈,不如茶的清爽和恬淡。一杯茶饮下之后,总是有脱胎换骨的轻松之感。好茶可以清心,可以涤烦,可以静虑,可以宁神。

篇10

“与君坐对成今古,尝尽冰泉旧井茶。”请上坐,这年头难得你来,难得一起坐在桃花山金顶空山鸟语啾啾鸣啼的氛围里,实在让我心怀感激!话,停留在茶里;心,浮沉于玻璃杯中―拈一撮条索挺秀的桃源野茶“渊明银扁”,冲泡后三浮三沉,俨然雪花片片飘坠,朵朵芽尖仿佛雨后破土的春笋亭亭迎宾……吹开杯面的浮尘,茶叶以从容舒展的风度起起落落,似在回忆青春岁月自然生长的风采。

这时候,在喝茶的驿站,清明爬上我的心头。水没有注满,袅袅的茶香随着缭绕的水汽在古韵悠长的高举阁上弥漫……这座修筑在桃花源最高顶―“归鹤圆峰”唐代故址上的古典建筑,为重檐歇山式三层楼阁,杰阁宝顶耀金,琉璃呈碧,雕梁飞丹,鸱吻啄空,其造型奇特、手法练达、古朴简洁、寓意神秘,为我国古建筑中极为少见的艺术形式。在以陶渊明“高举寻吾契”的诗句命名的高举阁上,面对桃川仙隐,或者是渔村夕照;面对沅江明月,或者是武陵松涛……把盏品茗,百缕忧思,千种忧愁,万桩忧患,一杯好茶在手,如桃花流水,像灵境清泉,倒可以在相互慰藉中化解、消融。

这时候,我的心灵不惧千万里旅程,白云一样浮游,岩鹰一样无拘无束地飞翔,在仙气氤氲的高举阁,一种精致的懒散温柔的熨帖,一种恬淡的至味空灵的情绪导引我回归―剥落外在的面具、松软内在的鳞甲,羽化生活的沉重和生命里的粗硬―回归,回归本心,回归本善,回归本真,接收从心的深处传来的声音。其实我们都浪漫过,像一杯茶,热情、纯净、清香持久;清苦,但是味浓、解瘾、怡神。难得你来,难得一起坐在浓浓的茶香里,空山鸟语在桃花山金顶上啾啾鸣啼,“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山岚浮动,茶叶舒卷,岁月怡然。

这时候,我们喝茶,口里滋润,心中畅快。银毫披露的“野茶王”旗枪交错,其中―直,像鹤舌显露锋芒,又酷似一尾绿色的鸟羽;数朵“东篱客”也浮出汤色绿艳明亮的水面,鲜爽沁心的滋味和幽幽盛开的情韵宛若少女踏浪的舞姿,茶汤中仿佛响起一阕《桃花源之春》那悠扬、高亢、激越的华彩,我不觉痴迷,泛起莫名的激动!然而太和之气弥漫于齿颊之间―回味深长的茶没有酒那般兴高采烈,也没有烟那种心旌神驰,只有一种超乎二者之外的清淡平和的禅意―让人品味出艳春浓郁的底蕴,苦夏夜半的清爽;也品味出秋雨缠绵的情思,冬雪飘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