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生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生的方法

篇1

一、循循善诱法

这种方法是班主任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教育学生时,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逐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克服缺点。当学生听不进你的话或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时,切不可急躁,要相信只要把工作做到家就是顽石也会变成金子。总而言之,不仅要让思想工作如和风细雨般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田,还要让思想工作如涓涓细流般渐渐地冲毁学生心头的“抵触堤坝”。

二、激将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使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将法运用的是心理代偿能力。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自尊心有时会受到自我压抑,特别是有些学生,由于经常违犯错误或其他各种原因而感到自卑,当你用其他教育方法不能使他振作时,如果你故意贬低他、刺激他,反而可能会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说,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激将法对于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时,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怯场心理,任凭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肯上场,情急间我狠狠到训斥了他一顿,没想到这一激居然把他“逼”上了台,而且还获得了第一名。

三、欲擒故纵法

我们在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时,由于这些学生对训斥和指责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对待批评帮助、说服教育往往怀有抵触情绪,此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准备“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就要针对他们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心理特点,尽量采取多表扬少批评、不揭短少刺激的方法。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长处,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实践证明,意想不到的表扬和肯定,往往会使他们的情绪为之一振,在惊喜之间马上对你产生好感,从而可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这时他们会觉得你说的话也十分顺耳。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指出他们的错误与不足,同时为他们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从而实现你的谈话目的。如:我在帮助一个不爱学习、顽皮好动的学生时,先是表扬了他爱劳动、爱锻炼的优点,而且为了发挥他的长处还让他担任了班上的体育委员。由于他在组织体育活动以及为争得集体荣誉时深切感受到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温暖,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地为班级做贡献,同时还逐步认识到了知识贫乏的害处。最后,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了一个发奋苦读的好学生。

四、以退为进法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交流 方法 技巧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的可控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预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我认为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方法可分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

一、语言交流

(一)讲解

1.讲解的定义。讲解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方法。

2.体育教学中讲解应注意:(1)讲解要目的明确并具有教育意义。讲解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明确为什么要讲解,讲解什么,怎样讲解。讲解的计划性就是要设计讲解的方法、步骤、条理、重点和难点等。讲解的针对性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在思想上、技术上和身体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进行讲解。有教育意义是指所讲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2)讲解要富有启发性。讲解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看、听、想、练有机结合起来。可采用提问启发、直观启发、比喻启发、比较启发等方式,以提高启发的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3)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学生做练习,特别是做静力练习,教师背向学生及调动队伍时,除了下达简短的指示外,一般不宜讲解。

(二)口令和指示

1.口令。口令是指用最简明的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集体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法。如队伍的调动、队形的变换、基本体操、武术与舞蹈等练习,都需要运用相应的口令。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口令运用的如何,不仅影响学生练习动作的质量,尤其是集体练习动作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正常秩序。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口令基本功的反复练习和训练。使口令准确、宏亮、节奏分明、富有力度,达到有效地组织与控制学生进行练习的目的。

2.指示。指示是运用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而区别于口令的一种指令性方式及指导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宣布做练习时,以指示的方式说;“可以开始”,在练习过程中,指令学生“再做一次”。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指令学生“跑步归队”“把器材收拾好”等。

指示方式要求教师语言要清晰、坚定。注意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及时提出准确的指示。教师应提高语言素养及应变能力。

二、非语言交流

(一)激励、安慰

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畏难、害怕情绪时,教师用点头、微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的手势来表示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从教师无声语言受到感染,得到鼓励,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即使在学生做动作失败时,教师走上前轻轻地抚摸学生,也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安慰。

(二)表扬、肯定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地点点头,微笑,高兴地鼓掌,翘起拇指表示自己喜悦之情,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与表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满意。

(三)批评、制止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地摇头,突然说话的语气,眼睛盯着出现问题的学生,走近他,用手指点他或冲他摆摆手等,都可表明教师批评和制止不良行为的态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威严表情之下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立即加以改正。

(四)引导、指示

非语言交流还能用于引导、指示学生的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在室外场地大、人数多、噪音强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口哨哨音的大小、强弱、长短等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做操和完成动作练习。

非语言交流的作用与应用可能还有许多,但它们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心理暗示。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传达的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语,虽然教师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但学生一看就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并依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由于体育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课学生人数多的特点,为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教师在课上要大量地运用非语言交流。应用时特别要注意明确、清楚,同时还要与语言合理搭配运用,起到补充、强化语言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易接受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6-02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不断发展对经济理论指导的急迫需要而引入我国大学讲堂的。虽然它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西方经济学教育和研习的中断,该门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课时间不长,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确定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育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其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当前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和难题[1,2]。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接受性做一简单的教学方法经验之谈,以供同仁讨论。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性难题分析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性难题,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性不高,从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既有理论本身的固有特点,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还包括教师和教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1.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固有特点。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对复杂经济现象的一种简单抽象;但将其与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比较时,往往可能会因理论的简单抽象而与现实脱节。极其抽象的理论与复杂的经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较低,又采用了大量的图表、数学推演等表述手段而显得枯燥乏味,往往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经验总结,涉及的理论数量众多、学派林立。理论复杂性和综合性极高,令初学者望而生畏。

2.学生自身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和高校扩招,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明显下降,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使学习懈怠、投机取巧的现象普遍[1]。此外,经管类专业一般文理兼收,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理分析能力不强,对于涉及较多定量分析和数学逻辑推理的经济理论难以理解。再者,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以往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惯性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教师和教材方面的不足。当前高校的许多师资力量源自非师范院校,并且刚硕士或博士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讲台,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以及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不熟练,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国内主流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多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过多注重逻辑层次性和纯理论阐述,缺乏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的案例,内容单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学生易接受性建议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使其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具有自主学习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2],并有效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涉及教材选择、教案编写、教学手段应用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由于能力有限,笔者仅根据自己的实践从“教”的角度探讨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易接受性措施。

1.充分利用导论课的纲领性引导作用。导论或引言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架构。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堂课,通过问题导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形成的主要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两大主干构成。资源配置即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主要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理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行为分析(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和消费者与生产者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的供求理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主要知识点;资源利用即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经济总体的经济行为及运行规律分析,主要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围绕总需求、总供给及其构成展开。各个理论及其发展构成该门学科的枝叶,与主干一起构成了繁茂的树形结构。

2.采用多种语言逻辑演绎经济学理论。经济理论也称为经济模型,可以采用文字、几何、数学公式三种符号语言进行表述[3]。比如“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其文字表述(即语义模型)为“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所决定的价格”,几何表述(即几何模型)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左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相交决定的价格”,数学公式表述(即数学模型)为“需求函数Qd=a-bP、供给函数Qs=c+dP与均衡条件Qd=Qs的联立求解”。事实上,经济学中的每一个理论(或模型)均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描绘,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如能充分把握这三种逻辑演绎方式,则可以实现具有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对理论的有效把握(文科生比较容易接受文字逻辑,而理科生更容易接受几何和数学逻辑)。

3.案例教学和学生互动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和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案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当前热点经济问题为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思考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讨论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和发现有关经济理论在所讨论问题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学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纯理论逻辑,而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4.精心准备教案,热情饱满讲课。任课教师的知识积累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精彩的课程是以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热情饱满的积极态度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时刻把握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关心并研究现实热点问题,做到每堂课前准备好科学的教案和需要引用的教学案例,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并感染学生。

此外,适当安排一些课后习题和经济学调研、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熟悉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69-71.

[2]曹娜.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7):4-5.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邹文理.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8):139-140.

篇4

关键词:运动损伤;体育教学; 安全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我认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的去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的发生。这里就如何预防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课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三、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四、注意发现并处理好学生体育课中的异常现象

篇5

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差、心理有问题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问题学生可分学习问题生、品德问题生、心理问题生、身体问题生和综合问题生。每一位教师都喜欢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好学生,但班级中,总有些让教师劳神伤脑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有作业不能完成的,有喜欢说话的。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便成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差。这些“问题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负面影响极大、破坏力较强,因此安排他们的座位就很让班主任头疼了。

在学校教育中,有的班主任怕问题生在课堂上影响他人,于是采用了下面的某一做法:(1)“包围式”,将不爱说话爱学习的女生向该生集中,对其形成包围之势。调皮鬼稍微碰撞着任何一个女生,都会形成公愤,引来女生们的共同攻击、谩骂,白眼。如此一来,课堂上他只好乖乖做自己的事情,再不敢乱动,为所欲为。(2)有的老师喜欢为纪律差的学生设“专座”。有的老师把“专座”设在眼皮底下,这样让他随时处在老师监控下不敢说话;有的老师设在犄角旮旯,以减少影响。(3)有的老师喜欢用“游击式”的方法来安排座位,对那些纪律问题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今天当众命令他“坐这”,明天命令他“坐那”,意在找一个有利于克服他毛病的环境。可班主任没想到,他会像火种一样,坐到哪儿,哪儿的学生就会说起话来。最后教师也不得不承认“哑巴挨着他,也会开口说话”。

这些做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吗?很显然,以上这些做法只能解决一时之需,绝不会是长久之计。因为教师要上课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他门,他们总能找到机会。另外,问题生本来就自制力差,爱说话,并且个个感染力是超强的,再加上人前表现自己的欲望以及“百折不回”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简直成了超人,坐在哪里哪儿的学生就会说起话来。这样最终可能导致由一个问题生的问题演变成两个甚至一群问题生的问题。对于问题生座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搞特殊,要平等对待,否则他们会认为老师在歧视他们,这样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化了师生间矛盾,不利于以后教育。教师应该明白问题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设“特殊”座位就可以解决的。对于他们的问题,近年来我请教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并结合自己工作上的成效,对怎样对待问题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改变心态,赏识问题学生

提到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会想到爱说话、不交作业、顶撞教师等等,总之,很讨厌他们。确实问题学生是个问题,他们影响教师上课;他们影响优秀班级的评定;他们影响班主任的考核。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不堪,一点优点都没有?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他们其实很可爱,他们有太多太多的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好奇心模仿力特强,一旦发生什么事,他们常会千方百计地前往打探,想看个究竟,看了后,还想到去模仿,久而久之,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方面总比一般学生要强些。

他们聪明机灵,大凡问题生都是些聪明机灵的孩子,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他们不喜欢学习,而且在学习方面越来越显得消极怠慢而已。他们敢说敢为,因为他们调皮所以日常实践多,与人打交道的面也广,所以做事胆大、爽快,敢抛头露面,对别人讥讽嘲笑的抵抗力也强,不会因此而扭捏半天才勉强去。

二、提高机会,增强问题学生信心

许多学生成为问题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消极的学生、自卑的学生等等,都是因为没有自信而出现问题。对这些学生的指导,如果只是简单地责备他们的错误,那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师应该设法给予他自信,使问题自然地得到消解。学习、生活中对问题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在工作中即使他们很小的成绩,教师也应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们,给予较高的评价。这样就才能使问题生慢慢重获得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

三、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

巴特尔说的好:“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由于成长条件、成长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谁都无法保证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丝毫不出偏差。作为学生难免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犯些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轻易地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其实与优秀学生相比,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关爱。爱是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武器,他可能会拒绝别人给他的善意提醒,但是他却无法拒绝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四、耐心、细心,持之以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过程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教师要在思想上要正确看待出现的反复现象。当问题出现反复时,不要泄气,不要急燥,一定要沉得住气,及时细心地分析原因,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教师在对他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

篇6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心理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高校对于新形势背景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缺乏客观的分析,从而造成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具有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授课,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会不断的增多,同时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也会格外的复杂。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教育老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当中,真正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少之又少,同时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往往一所高校当中只有几名从事党政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满足不了要求,专业实际上也不那么对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单纯的进行心理课程的灌输,却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相对多元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将心理咨询等同于聊天,并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愿意向教师倾诉,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四)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亟待重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许多的负面影响都是基于网络而出现的,大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认知失衡以及畸形的网络应用都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现象。所以这类问题的出现更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进行的。可以在高校内开展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实现了双重教育的意义。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不断的提高。

(二)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多渠道,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还可以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书信咨询、知心姐姐答疑、热线电话等多种心理辅导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方法,避免了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尴尬或者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选择不去咨询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内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人数。教师要学会专业的互补,还应该审时度势,依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找到当前形势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当中,塑造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名家讲坛,听更多的名家传授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教育 心理咨询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自信心不足、对家长管教方式不配合,对学校老师教育管理方式不满,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对青春期和充满好奇和困惑等诸多问题,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心理健康的内容

心理健康要求内外兼顾,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⑤人格统一和调和;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一些心理的小障碍,如果不及时发泄和解决,就会积成大问题.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处于敏感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模具专业的学生小李,在一次期考中平均成绩60多分,班主任在全班批评他学习退步拖班级量化分的后腿。结果,小李每次上班主任的课就不知所措,最终这位本来很优秀的同学选择了转学。

案例二:一位性格内向的农村同学,浏览了一次,自此,网络中的情景,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以至他惟恐犯罪而不敢见人,不得不休学在家。

案例三:汽修专业学生小黄,因为老乡告诉他有人打饭时插队,不道歉还瞪他一眼,就主动去帮老乡的忙要“修理”插队者,拿着一把长水果刀就要捅人,幸亏班主任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的案例只是中职学校的冰山一角,但折射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职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有:

1、社会原因。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影响,社会上对中职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学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家庭因素。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扭曲;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3、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自身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加上学习能力较弱等因素影响,大多数中职学生所得到的批评声比表扬声多,指责声比鼓励声多,因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弃等心理,要解决这一难题,发掘“中职学生的闪光点”的做法显得很重要。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迫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卑者往往有着超出常人几倍的自尊需要,因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尊、自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做法

对学生进行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处于青春萌动期,当脱离父母的直接照顾后,心理脆弱感、孤独无助感的不良情绪因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显得格外突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组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及实施》的课题研究,为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使学生有苦有处诉,有难有人帮,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减少甚至杜绝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发生,构建和谐校园,同时,借鉴其它学校经验,积极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干等团体的重要作用,及时将真实的心理动态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以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培养具备自尊自强,自律自爱品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中职学校学生,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构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心理教学和心理辅导体系,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实施方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等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才能持续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校从2002年开始一直开有选修课《心理学》,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学校团委负责一直向学生开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了顺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也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规范,把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进行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顺应潮流。

4、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学校需要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案,并及时了解有辍学动向的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障学生顺利毕业,要做好这些工作,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责任重大。然而,目前的现状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工科类学校毕业的,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培训,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充其量也就是为了考取教师资格证而学了一些简单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是一项必需的工作。

5、定期举办讲座。专题讲座可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如新生进校时,举办“新同学如何适应新环境”讲座;毕业生离校前,举办“了解社会端正就业心理”等讲座,通过一系列讲座,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和引导,在师长的关爱和教育下,始终在人文关怀中成长。

6、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团课、网络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影响,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7、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每年新生入学后,通过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监控、评价与研究,及时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

四、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曾经有初中老师问到,我们初中每班都有几个学生比较调皮,要管好他们很头疼,而这些人大多数都去读中职了,你们怎么能管得住那么多有问题的学生·确实,作为中职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已是不容易,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有责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综上可知,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和实践,构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心理教学和心理辅导体系,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实施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实施,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美好人文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电子出版社2010.2

篇8

关键词 问题学生 宽容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Problem Students Education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students" are that they don't study well and they have bad habits. But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ties of friendship. Those "problems" of "problem students" are caused by many reasons. We educ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problem students" and this is one factor we should not avoid. Then 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m. We should tolerate and understand them. We also should trust them and be patient of their errors. And we should find the reasons why they make errors. What's more, we should educate them patiently and help them correct those errors actively. So this is the key point we are discussing here. We should help them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avoid them from being "problem students" into being "problem citizen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rouse all the educators and students to concentrate on this kind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our society and education more harmonious.

Key words problem students; tolerance education; meaning

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面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教过文科班。文科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一半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生活习惯不太好,极个别的学生甚至是不学,而且频繁地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老油条”。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和班级里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笔者也教过理科班,理科班相对于文科班来说,学习氛围要浓一些,学生要好管理一些,但几十个人的班,学生的性格各异,能力不齐,文科班的“老油条”也同样在理科班里存在。我们常常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是让每个老师头痛的,但又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不可逃避的问题。有的老师在对其教育过几次后根本就不再管理,任其自生自灭,拖完三年算了事。对于教育者来说,特别是在新时期新教育的背景下,拖完了事或者放任不管的做法都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选择和淘汰某些人。”

就笔者的学生生涯和教书生涯来看,笔者觉得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以下表现:

(1)日常行为习惯不好。他们常迟到,甚至旷课;上课管不住自己,要么睡觉,要么就是和同学说话;有时候还会抽烟喝酒打架闹事,而且会经常撒谎,欺骗家长老师,甚至很多时候还会顶撞家长老师。

(2)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一般都是班上倒数几名,但他们并不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发愁,至少表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3)重情重义。这本身是个优点,但在他们身上很多时候都会演变成缺点, 因为他们常常会因为这而闹出一些事情来。

不需要例举太多他们的特点,仅这三点,就足以看得出来(第一印象)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了——双差生。同时,我们也能想象老师和同学会怎么想,怎么对待这一群本来和其他学生没有分别的“问题学生”了:老师会认为他们只是在学校混时间,甚至还会劝其父母不要再浪费钱财了,而同学只是认为他们是他们的陪读,在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讨厌他们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就连家长也束手无策,头痛不已,只是暗暗地祈祷孩子快点长大,希望孩子能尽快读完高中。所以,这些“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老师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互相抵触,互相冷漠。所以,“问题学生”就变得更有问题了。而且,像这样的学生是每一届都会有的。如果我们不找准方法改变他们,他们就会由现在的“问题学生”变成以后社会上的“问题公民”,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主要原因。而学生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母离异,比如“留守学生”,比如孤儿,家庭贫困也是其重要原因。另外学生青春期的叛逆,独生子女的孤独生活造成的自私性格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所以,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就不能单一,粗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才,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挖掘学生的才,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的限度,让他们尽可能的成为人才。当然,这里所说“才”,并不是只是狭义的指读书成绩好什么的,而是指能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这样看来,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做更多一些,或许我们就能做得更好一些。

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一些?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 宽容、理解、信任

有人说,原谅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此言得之。人的一生,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会走一些弯路,如果得不到原谅,他们必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自暴自弃,无药可救。而原谅则能让他们知错则改,改过之后,世界依旧美好。而理解和信任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对老师和学生之间来说,这更是缺不可少的剂。

所以每次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是先入为主地骂他们,批评他们,认为所有的过错都是他们的,而是先问清楚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讲道理,教他们如何正确的处理类似的事情,希望他们下次不再如此犯错。面对他们的解释甚至是辩解,即使知道他们是骗的,也不当场揭穿,为的是免得大家难堪,甚至可能失去下一次谈话的基础。但一定会在以后的一个比较轻松的场景下适当地提出来,让他明白其实老师是知道他骗了老师的。让他明白老师对他的信任,对他的宽容,对他的理解,让他明白他所伤害的是一个朋友般的老师,一个信任他的朋友般的老师,理解和宽容他的朋友般的老师。久而久之,他可能还会犯错,但他已经不好意思再骗了。这样,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已经奠定了,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好做了。

比如笔者所教班有一个学生叫YX,从高一开始就表现不好,每次都找理由来欺骗老师。其家长也非常的头痛,但经过笔者长期的信任理解宽容教育后,他现在虽学习成绩还比较的差,偶尔也还会犯一些小错误,但他基本上已经不再欺骗老师了,笔者觉得至少他在做人这一方面已经比较成功了,至少和以前相比是迥然不同了的。

2 找准原因,耐心教育

有了前面的理解信任宽容为基础,接下来的就是找准原因,耐心教育。因为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许是家庭的影响,或许是以前的什么事情的影响……只要能让他们敞开心扉把原因说出来,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转化他们。

笔者班有一女生什么都不在乎,包括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厌恶,包括自己的成绩垫底,但并不努力认真对待,包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什么的,有时候可以用“玩世不恭”来形容她。几次找她谈话她都不肯说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的“什么都不在乎”,让老师很是头痛,很难应付。后来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才知道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一直和姨妈住在一起,很小的时候就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心。所以,在心里仇恨家人,然后把这种仇恨转化成了对什么都不在乎。后来笔者利用一次谈话的机会主动把了解的情况说了出来,刚开始她也不在乎,后来笔者给她讲了什么叫亲情,什么是家庭,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成人世界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怎样去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宽容别人等等,终于她有所触动,然后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变得积极热情了,而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

经过长期的教育,笔者所教班里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都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转化,整个班集体的面貌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那些不是“问题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开始接纳他们,大家一起进步了。现在,可能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还不如人意,但他们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尊重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大人都会犯很多错。那么,年轻人,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一些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犯一些错误也是很正常的,而我们老师则肩负起教育转化他们的重任。如果老师对他们都轻易放弃的话,那么,老师将是失职的,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要相信,很多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很想学好的,只是更多时候难以管住自己而已。他们并不像我们平时所想的那样什么都不在乎。另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学生可能在读书上不是人人都在行的,但总有一样是他们所擅长的,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老师就是要挖掘他们的各种才能。在他们成才的路上,有一样比成才更重要,那就是:做人。所以,我们老师还有比挖掘他们才能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

对他们的教育方法还包括多鼓励他们,多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还要多教育其他非“问题学生”,让他们接纳这些同学,帮助这些同学,从而让这些“问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集体有种归宿感,有了归宿感,他们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有很多细致的东西需要去注意,有时候甚至是这些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很重要,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心情变化。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更有利于我们做好对他们的转化工作。

教育好这一类学生,其意义并不只是让自己的班级更好管理,让学校的政教处少些麻烦,让学校升学率上有所提高而已。作为老师的我们终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让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生活立足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高中阶段让他们的道德教育缺失,失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领的话,在这个纷杂的社会里,他们就不仅仅是“问题学生”了,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归咎其责任,我们老师是难逃干系的。做老师的将在良心上一辈子都过不去。教育是社会公德事业,是良心事业,如果放弃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我们也就不配“教育者”这个称号了。所以,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从小处看是对某一个学生好,是让自己心安,从大处看,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这项工作是不容每个教育者忽视的。每个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不但要从理论上重视,更要从行动上落实,不但要落实,更要做好,尽最大的努力转化这些其实还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千万别让他们变成真正的“问题公民”。

真不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有黔驴技穷的感觉。但可能这也是一种比较有好处的感觉,因为它或许能让我们更加积极努力地探求一些更好更多的方法。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我们的这些学生,希望我们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少,希望我们的教育会更和谐,更健康。我们应该相信,作为学生的少年们,很多东西都还未成型,只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爱心去关心他们,去了解他们,去爱他们,去改变他们,他们的人生路将是美好的,我们的教育路也将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梁兴斌.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艺术[J]. 教育革新, 2008 (1):25-27.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千百年来的许多思想一直指导后人学会感恩,受孔孟之道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包含了感恩教育,而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忠义”、“以孝治天下”等政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至今的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体现出来的。谢敬东则将感恩意识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认为“感恩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实体,是内心的一种情意,更是一个民族的道义,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理智认识。”

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对于感恩这种传统美德意识越来越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基本情况及成因

(一)家庭教育有失偏颇,感恩教育弱化

目前大学生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感恩现象时会得出明显的结果。徐学平认为“由于成长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出现思想上过分依赖、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其中责任意识淡薄尤为严重。”

吕政阳等认为“由于这回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完善和家庭的过度溺爱等原因造成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缺失,主要表现为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付出;重逃避,轻承担。”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感恩与回报,不少高职学生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缺少对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他们不懂得反馈和回报,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表示如果有能力可以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行动力不足,意志力不坚定。就目前社会形势来看,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以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而许多学生就是生活于这些价值观之下,缺少了对感恩方法的认识。

(二)学校教育略显薄弱,忽视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越来越功利性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就业率,教育方向重视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学校忽视育人功能,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手段陈旧,在大学生看来并无说服力,并没有以“成才先成人”为出发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感受到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奖学金、助学金的出现使学生只注重物质补偿,不在意精神上的感恩,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对人变得冷漠。

(三)社会环境影响感恩教育的实践

大学生成长不仅受惠于家庭和学校,社会上的风气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翟维静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重视享受,缺乏感恩。”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面对巨大的生存、就业压力,部分高职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前途,忽视集体利益,计较得失,不以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关心爱护,社会的给予,懂得感恩,这样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素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速中国社会转型。

二、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意识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感恩不仅能提高道德教育,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良好素质。感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古训教育学生要怀揣感恩的心态,以真诚的行动回报社会,关爱他人。因此,感恩教育需要结合时事新闻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融入进学生的课堂。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推进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有时效性、更新性等特征,营造一个和谐向上、胸怀博大、开拓进取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大道整个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实践体会其中的情感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感恩教育应该从多元化、时效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感恩教育需要三方面相互配合,结合成感恩教育的大环境,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有机整体。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倡导,三者结合为感恩教育提供时效性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感恩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索

1.开展主题工作,营造感恩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逐渐地向学生熏陶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将个人投身于整个学校的感恩大环境之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美化校园,整理校舍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产生归宿心理。其次,学校应增强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用教师的魅力倡导学生进行感恩活动。积极组织感恩宣传、评比、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帮助他人,被人关怀的快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感恩意识。

2.建立课程体系,培养感恩文化。设置感恩相关课程,不仅在生活中体会到感恩的优点及重要性,也要在相关知识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讲解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体现,学校举办相关讲座,让每一位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中深刻感受感恩意识。学校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真实、贴切地引导学生尊师重教、诚实守信,鼓励友爱互助之风气,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明体系。

3.走入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应用在生活、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懂感恩,会感恩,施恩于人,知恩于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回报师长教育之情,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利用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感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v节庆日特色,有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4.拓宽助学投入面,使感恩成为自觉。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助学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培养贫困学生励志成才的信念。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加强学生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投资,给了百万学子成才的机会,也给了教师育才的机会,学子们从家走出来进入到社会,走进大学不断充实自己,是国家希望学子们不仅仅成才而且能够成人,成人才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助学,筑梦,铸人”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使命。

5.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意识。学校建立考核学生道德标准的体系,以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可以规范学生的感恩意识,具体明确地表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恩现象,这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热爱祖国、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勤俭自律等等多个方面,如果将感恩评价体系与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严格管理该考核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