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合同管理定义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合同管理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开展医疗保险经办业务,我部制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统一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事务,特别是要做好基金的征缴、管理和支付工作。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真执行《管理规定》,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各管理环节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各操作环节的监控。省一级的实施办法要报我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备案。
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切实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统计信息、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并按部的统一规划开发相关的数据库。
三、要注意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我部将有计划地组织各地及统筹地区经办医疗保险业务的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也要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对具体经办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四、各地在落实《管理规定》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完善管理,涉及全局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反映。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规定
为规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登记与缴费核定
(一)受理缴费单位(或个人)填的的社会保险登记表及其所提供的证件和资料,并在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对符合规定者予以登记,并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负责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变更、注销事宜。
(二)建立和调整统筹地区内缴费单位和个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档案资料(缴费单位与缴费个人的基础档案资料主要项目见附件2与附件3)。
(三)根据上年度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情况,以及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的支出情况,本着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征集计划。
(四)对缴费单位送达的申报表、代扣代缴明细表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审核,认真核定参保人数和缴费单位与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缴费金额等项目。向用人单位发放缴费核定通知单。
(五)对于按规定应参加而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或个人),要及时发放《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通知单》,督促其尽快补办参保手续。
(六)按规定为在统筹地区内流动的参保人员核转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对跨统筹地区流动的,除按规定核转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外,还应通知费用记录处理和待遇支付环节,对个人帐户进行结算,为其转移个人帐户余额,并出具转移情况表。
(七)定期稽核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基数和财务状况,以确认其是否依法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八)由税务机关征收基本医疗保险的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逐月向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或个人)的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情况及缴费核定情况。
二、费用征集
(一)根据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基础档案资料,确认缴费单位(或个人)的开户银行、户名、帐号、基本医疗保险主管负责人及专管员的姓名、联系电话等情况,并与缴费单位建立固定业务联系。
(二)依据核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数额,开具委托收款及其他结算凭证,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征集基本医疗保险费,或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征集。
(三)以支票或现金形式征集基本医疗保险费时,必须开具“社会保险费收款收据”。
(四)及时整理汇总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情况,对已办理申报手续但未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单位(或个人),经办机构要及时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拒不执行者,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由其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逾期不缴纳者,除责其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滞纳金。
(五)保费征集情况要及时通知待遇审核和费用记录处理环节。对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单位(或个人),从次月起暂停其享受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待遇;欠缴期内暂停记载个人帐户资金,不计算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等补齐欠费和滞纳金后,方可恢复其待遇享受资格,补记个人帐户。
(六)定期汇总、分析、上报基本医疗保险费征缴情况,提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费征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费用记录处理
(一)根据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基础档案资料,及时建立基础档案库及个人帐户。
(二)根据费用征集环节提供的数据,对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情况进行记录,及时建立并记录个人帐户(个人帐户主要记录项目见附件4)。个人缴纳的保险费计入个人帐户;单位缴纳的保险费按规定分别计入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根据待遇支付环节提供的数据,对个人帐户及统筹基金的支出情况进行记录,以反映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的动态变更情况。
(三)由税务机关征收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税务机关提供的缴费单位(或个人)的缴费情况对个人帐户进行记录,同时将有关情况汇总,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四)按有关规定计算并登记缴费个人的个人帐户本息和缴费年限。
(五)负责向缴费单位和个人提供缴费情况及个人帐户记录情况的查询服务。对缴费记录中出现的差错,要及时向相关业务管理环节核实后予以纠正。
(六)根据登记与缴费核定环节提供的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变动情况,随时向登记与缴费核定环节及待遇支付环节提供变动单位和个人的基础资料及个人帐户的相关情况。
(七)对缴费单位、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报送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报表,定期进行统计汇总与分析,按规定及时向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
(八)缴费年度初应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每年至少向缴费单位或个人发送一次个人帐户通知单,内容包括个人帐户的划入、支出及结存等情况;每半年应向社会公布一次保险费征收情况和统筹基金支出情况,以接受社会监督。
四、待遇审核
(一)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并与之签订服务协议,发放定点标牌。
(二)向缴费单位和个人发放定点医疗机构选择登记表,并组织、指导其填报。根据参保人员的选择意向、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区域分布,进行统筹规划,为参保人员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三)指导缴费单位的基本医疗保险专管员(或缴费个人)填写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审批表,按规定进行审核,并向参保人员发放基本医疗保险证(卡),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
(四)及时掌握参保人员的缴费情况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相关信息。对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单位(或个人),从次月起暂停由社会统筹基金向参保人员支付待遇。
(五)接受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费用申报以及参保人员因急诊、经批准的转诊转院等特殊情况而发生的费用申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核准后向待遇支付环节传送核准通知,对未被核准者发送拒付通知。
(六)负责建立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主要包括就医记录、个人帐户及统筹基金的使用情况等。
(七)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负责定期审核、调整参保人员所应享受的保险待遇。
(八)按照有关法规和协议,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
五、待遇支付
(一)确认缴费单位或个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资料,编制人员名册与台帐或数据库。
(二)根据有关规定,研究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以及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
(三)根据待遇审核环节提供的核准通知及申报资料,按协议规定的时间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进行结算,及时拨付结算款。
根据有关规定,核退个人垫付的应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款项;为跨统筹地区流动的参保人员转移个人帐户余额;向参保人员继承人支付个人帐户结余款。
(四)对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的支出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并将有关支出数据提供给费用记录处理环节。
(五)与银行、缴费单位、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等建立经常性的业务联系,以便于相互协调配合。
六、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收入户只能向财政专户划转基金,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支出户只接受财政专户拨付的基金及该帐户的利息收入,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
(二)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及时编制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和支出记帐凭证,同时按规定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实际收支进行审核。
(三)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凭证或记帐凭证,登记基本医疗保险明细分类帐或现金日记帐、收入户存款日记帐、支出户存款日记帐、财政专户存款日记帐。定期汇总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后登记总帐,并将明细帐金额分别与总帐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结帐。
(四)每月与开户银行对帐,确保帐帐、帐款相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时调整未达帐项;对因银行退票等原因造成的保险费欠收,要及时通知费用征集环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确保保险费收缴到位。按照有关规定,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定期对帐。
(五)按期计算、提取保险费用,并编制凭证,保险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有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六)根据保险基金的实际结存情况,在满足周转需要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基金存储或购买国债的手续;建立银行定期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备查帐,掌握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的存储时间与金额,按时办理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的转存、兑付及保管工作。
(七)指导和监督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和处理和待遇支付等工作,建立应缴未缴、应付未付保险基金备查簿,以及各种业务台帐,定期进行核对、清理,加强对各种暂付款、借入款、暂收款等的管理。
(八)按要求定期编报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基金的收支结存情况,并提供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等情况的分析报告。
(九)年度终了前,根据本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基金收支预测,编制次年的基金预算草案。基金预算草案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在预算执行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时,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按上述报批程序执行。定期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十)年度终了后,编制年度基金财务报告。年度基金财务报告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形成基金决算,并逐级上报。
(十一)制定、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
(十二)建立和完善保险基金预警制度,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计算机管理系统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基金监控、分析、评价、预测功能。
附件: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图(略)
2.缴费单位基础档案资料主要项目(略)
篇2
关键词:承包商;工程变更;变更管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变更管理是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变更常伴随着合同价格的调整,是合同双方利益的焦点。因此,合理确定并及时处理好工程变更,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承包商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因此,有必要对合同的变更管理进行探讨。
1.承包商在合同变更中的管理概述
1.1合同变更管理定义
合同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和履行完毕以前由双方当事人依法对合同的内容所进行的修改,包括合同价款、工程内容、工程的数量、质量要求和标准、实施程序等的一切改变都属于合同变更。
合同变更管理,指对合同变更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合同变更进行跟踪、控制、管理,以保证合同变更的顺利实施。
1.2合同变更管理内容
合同变更的范围很广,一般在合同签订后有工程范围,进度,工程质量要求,合同条款内容,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变化等都可以被看作为合同变更。最常见的变更有两种:
1.涉及合同条款的变更,合同条件和合同协议书所定义的双方责权利关系,或一些重大问题的变更。这是狭义的合同变更,以前人们定义合同变更即为这一类。
2.工程变更,即工程的质量、数量、性质、功能、施工次序和实施方案的变化。
合同变更的管理就是对合同变更过程中,对变更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它包括对施工方案调整,对合同资料的收集、管理、研究、处理变更过程中问题的控制。
1.3合同变更管理对于承包商的意义
对于承包商来说,在合同变更中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到工程是否可以及时顺利地进行,在该工程中能否获得利润。在合同变更管理中,如果对合同变更采取的措施及时,迅速落实合同变更,可以使工程得到及时地恢复,保证承包商的利益。
2.承包商在合同变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业主(工程师)的口头变更指令没有执行
按施工合同规定,承包商没有遵照执行,未在7天内书面向工程师索取书面确认。
2.2在合同变更中没有按照程序进行
是其对合同变更后期影响没有考虑到,对合同变更程序对以后可能索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3缺少有效的应对工程变更的措施
承包商对工程中的合同变更意识认识不够,缺少对变更应对意识。
2.4工程变更超过合同规定的工程范围
承包商对合同变更范围理解认识不够,没有明确合同的变更范围。对变更要求理解不足。
2.5没能够注意工程变更的实施
价格谈判和业主批准三者之间在时间上的矛盾性。承包商对合同变更的时间上的认识不够。
2.6在工程中,承包商擅自进行工程变更
未通知工程师,没有经工程师同意或通过变更程序就进行变更。由于承包商自身原因(如失误或风险)未经业主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同意擅自修改施工方案,使得不得不对合同进行变更,造成工程不能顺利的进行。
2.7合同变更指令没能够及时地执行
承包商对工程安排不利,合同变更没能及时地在施工中实施,对工程进行调整。还可能是承包商和业主进行交涉,使得合同变更没能得到及时地执行。
2.8缺少与业主,工程师及监理方的交流
缺少与业主等方的交流,是由于承包商对合同变更不确定性的认识不够,没能及时交流。
2.9在合同变更中,没能及时地对施工方案调整
承包商对合同变更应对性不强,缺少应对工程合同变更的措施。
2.10承包商在合同变更过程中缺少书面材料对其利益维护
承包商对书面材料的意识不够,在工程中没有注意书面材料的管理,没有意识到今后可能面临的索赔问题。
2.11承包商作为总包商选择分包商时遇到的风险
可能会遇到分包商违约、不能按时完成分包工程而使整个工程进展受到影响的风险,或者对分包商协调、组织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影响全局。因此,只要工程中有分包,分包风险就会存在。
3.承包商合同变更管理的对策
3.1明确合同变更范围,对没有必要变更的不进行变更
明确合同变更范围,对没有必要变更的不进行变更,这样可以使工程合同变更的范围在最小也是对工程最有效的范围内,可以减少由于工程变更而带来的额外的支出。变更范围的明确也可以加速对工程合同变更的处理速度,使工程及时地得到恢复,减少承包商和业主两方面的损失。
3.2建立合理的合同变更程序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快速地进行,合同变更应有一个正规的程序,应有一整套申请、审查、批准手续。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变更通常要经过申请、审查、批准、通知(指令)等手续。
无论何种情况确认的变更,变更指示只能由监理人发出。变更指示应说明变更的目的、范围、变更内容以及变更的工程量及其进度和技术要求,并附有关图纸和文件。承包人收到变更指示后,应按变更指示进行变更工作。
3.3建立资料系统
在合同的招标投标和实施过程中,承包商做好现场记录,并保存记录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忽视记录及信息整理和储存工作是因为许多记录和文件在当时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但实践证明,任何工程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风险,都可能产生争执,甚至会有重大的争执,这时候都会用到大量的证据。
3.4制定合同变更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今我国建筑业和其相关产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关联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在工程过程中,对合同进行变更的几率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对合同变更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我们的承包商和业主提供一套可行的、能够迅速对工程变更问题进行处理的解决方案。
3.5注意与业主等方的交流
注意与业主,工程师及监理方的交流,及时了解信息尽量避免变更。一旦出现合同变更问题,及时的按照合同变更程序进行,尽快的使变更措施执行,使工程尽快恢复,是工程顺利进行。同时要及时的对工程施工方案调整以适应合同变更的要求。
3.6变更尽可能快地做出且迅速落实变更指令
工作中,变更决策时间过长和变更程序太慢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常有这两种现象:施工停止,承包商等待变更指令或变更会谈决议。等待变更为业主责任,通常可提出索赔;变更指令不能迅速做出,而现场继续施工,造成更大的返工损失。这就要求变更程序非常简单和快捷。
更指令做出后,承包商应迅速、全面、系统地落实变更指令全面修改相关的各种文件,例如图纸、规范、施工计划、采购计划等,使它们一直反映和包容最新的变更;相关的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的工作中落实变更指令,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新出现问题作解释和对策,同时又要协调好各方面工作。
3.7加强索赔管理,以降低风险给承包商带来的损失。
合同范本规定索赔“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工期顺延的要求。”利用索赔和反索赔来弥补或减少损失,这是一个很好的,也是被广泛采用的对策,通过索赔可以提高合同价格,增加工程收益,补偿由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有些国外承包商甚至靠低报价中标,高索赔盈利。
4.工程实例
天津财经大学教师公寓,坐落于天津财经大学新校区西部,是某施工企业的重点工程。项目部要求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要认识到施工过程中的合同变更和工程索赔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工期和最终成本。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该工程虽然未出现重大的合同变更,但对于一般性的变更承包商也是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例如由于工程采用了总价合同,该总价是基于业主提供的工程量表计算而定,其增加部分应由业主提出补偿。由于报警系统的变更工程量超出原工程量的25%,对相应部分及时调整了单价和费用。由于阴雨天拖延工期及时提出了工期索赔。由于屋面配筋图的延误造成屋面工程局部停工,直接引起了钢筋供应的拖延(承包商不能预先采购钢筋),承包商提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由于甲方负责采购的门窗质量不合格,造成部分窝工,承包商也快速做出了反应。
另外,工程师指示增加(变更)的工程,其下达的命令、口头指示,承包商做记录并请其确认、予以补偿。
在处理合同变更的过程中,承包商严格按合同变更程序运作,合理地计划,周密地安排,积极地协调。施工过程中积极与业主、工程师、监理设计进行了交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并且在合同变更中及时记录收集整理所涉及到的各种文件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和索赔的依据。
由于应对得当,在整个施工期未出现合同变更损害承包商利益的情况。
5.结束语
合理处理工程变更能促进合同管理的深化和细化。工程变更为承包商摆脱合同价偏低困境,扩大自身利润提供了机会,也为业主和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要搞好工程变更的管理和控制,首先,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变更的处理程序和处理原则开展审查工作,确保变更工程项目、工程量和变更单价的合理性。其次,审查时,应对承包人的合同造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确定该项目的成本以及承包人可能获得的预期利润,不仅加强单价合理性分析,而且加强对工程总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并注意由此引起的其他索赔和反索赔的可能性,确保工程总造价的公平与合理。合理处理工程变更是投资控制的主要环节。
因此,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的合同变更管理对于维护自身利益及工程顺利进行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使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与风险管理编委会.建设工程项目合同与风险管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13
[2] 李启明.工程建设合同与风险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12
[3] 杨爱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2.1
篇3
关键词 中央空调 运行和维护 合同管理 节能 远程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3-0073-03
Analysis of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ZHOU Dan*
(SPH No.1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al Co., Ltd.,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the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imperative and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solution.
KEY WORDS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ntract management; energy saving; realtime remote monitoring
随着2015新版GMP的,保证药品生产期间洁净区域的生产环境及对应数据记录也逐渐成为药品生产企业在非核心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央空调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是确保药厂正常开展生产的必要条件,加强中央空调运维管理是必经之道。在国外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已采取中央空调运维管理外包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近年来也在逐步推广中央空调运维管理外包模式,提高运维管理效率,降低设备能耗和废气排放率。
1 中央空调运维管理概述
1.1 运维管理定义
中央空调运维管理就是利用专业化管理团队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对中央空调系统运行及维护、空调设备维修保养及运行数据分析等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发挥设备的高效能,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2 运维管理现状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定期巡视、定期检修和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定期巡视、定期检修工作量剧增,专业人员紧缺、人工成本增高;事后检修往往会造成影响生产、损坏设备等问题,这些将是我们面临的管理现状。
1.3 运维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设备资产的投入加大,设备性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大,而对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同时,设备运维管理也从需要时维修到计划性维修,再进一步到预测性设备维护,最后达到企业资产管理,实现设备“零故障”,以及节能节费用。针对生产企业空调运维管理技术薄弱和运维管理高成本的情况,实行中央空调运维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即将中央空调运维管理外包,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科学的管理模式。
2 中央空调运维管理外包方案
2.1 运维管理外包定义
设备运维管理外包服务指的是把企业设备的维修保养交给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来做,是企业摆脱繁琐的非主要性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使企业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高设备维护质量,降低和节约成本并提高灵活性以及节约劳资费用。
随着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将不产生经济价值的内勤服务外包出去,交给社会管理,由专业的服务公司为其提供外包服务。这是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内勤工作的社会化,不仅提高了服务品质,也省去自身管理上的烦琐与漏洞。节约时间、精力和费用。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管理、业务、生产等核心问题[1]。
2.2 运维管理外包意义
1) 使企业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拥有长期竞争优势,关键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关注某些特殊的资源环节,如果某项核心业务在组织中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那么完全有理由考虑将其外包给更加具有优势的组织。
篇4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进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61-02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现在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机电安装工程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要。
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它不仅能够影响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还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使进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机电安装项目管理者的重视。
1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及其特点
1.1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是指按照一定的工艺和方法,将不同规格、型号、性能、材质的设备、管路、线路等有机组合起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项目。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包括施工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试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等内容。其中进度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
进度管理是指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实质就是将工程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使项目负责人充分了解工程的每个进度,优化所有细节,进而掌控整个工程建设。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出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时,要定期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照进度计划要求进行,如果没有则需要找出原因,看是否需要修订计划或是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由于机电安装过程比较繁琐,所以在执行进度计划时,要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步骤,在确保各阶段工程不延期的基础上保证工程质量。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
1.2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1)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还能有效缩短工期,提高进度。
(2)多专业交叉,学科跨度大,进度控制专业性强。
(3)各阶段工程建设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相互协调。
(4)时间跨度大,覆盖了整个工程建设工期,包括工程建设初期的计划,以及工程建设后期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
2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
2.1 人工因素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不仅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特种作业人员、后期维修人员等,他们组成了机电安装的人工整体,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例如,如果缺少了项目管理人员,那么就不能整体把握工程建设的管理计划,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
2.2 材料因素
只有保证材料的正常供应,才能确保工程如期进行。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所需的材料种类不仅多且杂,那么就需要在工程策划阶段编制详细的材料需用计划,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另外,还需制定采购计划和进场计划,保证材料的有序保管和发放。
2.3 设备因素
机电设备对安装工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在购买机电设备时,要对比分析设备的资料和数据,选取性能优良的设备。另外,对于特殊性设备,还可以委派专门的技术人员,监督测试设备的性能,保证设备出厂的质量和进场时间。
2.4 施工工艺因素
机电安装工程不同,所使用的施工工艺也会不同。例如在钢结构安装工程中,如果基础形式不同,那么采用的吊装顺序也会不同。另外,在专业施工过程中,不同的部位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
2.5 施工环境因素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例如施工现场就是内部因素,南京要举办的青奥会就是外部因素。
3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3.1.1 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关系的认识模糊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现在多采用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制。也就是说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决策,但是由于一些单位的企业法人也会兼任项目经理,因此导致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的责任关系比较模糊,而这种模糊关系会直接引起进度管理控制力的不足。
3.1.2 企业重视项目承揽,轻视项目管理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过分强调了投标承揽工作,导致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控制和管理不足,致使进度管理混乱,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还降低了工程质量,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3.1.3 施工项目制度不健全,各项管理难以落实
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施工项目制度不健全,导致施工项目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制度可能与实际施工“貌合神离”。另外,由于没有具体详细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因此很难在施工中落实,导致进度管理没有制度可依。
3.1.4 项目经理责任权利不一致,项目管理不到位
一些企业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利不一致,没有制定明确的奖罚细则,致使项目管理不到位,影响施工进度。
3.2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存在问题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在设计初始阶段我们做了充分详尽的考虑,但是在执行进度计划时仍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实际进度情况的记录,并对比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修改原计划。这样,在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调整计划的动态循环管理,就能掌控整个工程的进度,实现对整个机电工程项目的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工程承包商的施工管理能力不强;
(2)施工的各个阶段应该相互协调;
(3)施工方案对施工的指导作用不大;
(4)不能预见进度执行中的风险。
4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信息管理措施。本文从施工过程和施工后期两个方面对进度控制进行了分析。
4.1 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合实际的工程进度,预测施工的发展趋势,实行进度控制,可以根据施工计划确定进度控制的周期。
(2)需要委派专门的负责人员记录实际的施工进度,包括每项工作的开始日期、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完成日期,确保实时掌控整个工程的完成情况。
(3)了解并掌握施工的进展情况,以及由设计变更引起的进度变化等。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
(4)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协调各个进度的关系,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实现进度管理的动态平衡,保证作业计划的顺利完成。
(5)加强责任制,工程项目总部应该定期召开会议,检查施工进度的完成情况,以便发现问题,补充措施,落实计划。
4.2 施工后进度控制
一个完整的机电安装工程,需要制定完整的计划,不仅包括施工前期计划,还应该包括施工后期的收尾以及管理计划。作为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管理,施工后进度控制应该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施工后的进度控制是指工程完成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工程质量的验收,工程索赔的处理,进度控制报告的编制,以及进度资料的整理、保存等。
其中施工进度报告要及时整理,以便正确分析整个工程的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报告,就是将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建议的补救措施以简单的书面报告形式呈给项目负责人,以便他们能尽快制定策略,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在编写进度控制报告时,如果报告的对象不同,编写范围和内容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进度控制报告可以分为三种,即项目概要级进度控制报告、项目管理级进度控制报告和业务管理级进度。只有编写好了进度控制报告,才能使负责人实时了解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介绍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管理定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进度管理的几个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施工过程和施工后期两个方面介绍了进度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帅,现代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的论述[J],科技信息,2010(03):324
篇5
关键词:计划管理;协议库存物资;执行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背景情况
协议库存是电力总公司根据未来一定时期内需求预测,将电力物资分类汇总,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确定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协议的过程。计划管理作为物资管理的“龙头”,合理协议库存管控能够缩短采购供应周期,避免出现物资“断档”,并减少物资供应库存压力、节约运营成本[1]。文献[2]从物资需求计划预测角度,对协议库存需求计划申报流程、需求部门与物资部门协同问题展开探讨。文献[3]应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探讨了在物资集约化模式下,物资协议库存需求预测的方法。文献[4]中,提及物资标准化工作对协议库存设计部门、需求部门、物资部门的连锁效应。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业务,结合物资计划管理的日常工作,从需求计划管理方面对协议库存执行管控进行探讨。
二、计划管理与执行管控
计划管理,主要包括物资、工程及服务的需求计划、采购策略、采购计划、统计分析和计划考评等内容。物资计划管理遵循“统一、集中、全面、刚性”的原则,按照“主动超前、统筹协调、闭环管控”的工作机制,通过对物资计划与综合计划、预算的统筹与协调,确保计划合规、审核准确、报送及时,实现物资计划闭环管控。
根据计划管理定义,总公司物资协议库存采购每年安排1-2次,协议库存有效期一般1年。编制原则为根据近3年历史采购数据,结合公司年度综合计划,按照物料品种编制协议库存采购需求计划。
1.需求部门与物资部门的分工与界面
物资需求计划提报阶段:省公司批次启动信息后,物资需求管理部门占主导地位,其根据明年配网下达的资金计划、项目储备情况,根据物资采购目录,预测物资需求量。地市物资供应中心结合近3年物资的采购量,仓库现有的库存、库存定额,对需求提出调整建议。
物资执行管控阶段:省公司定期物资预警,地市物资供应中心占主导地位,其根据物资类别,一是将计划金额执行进度与1年期时间的时序进度进行比较,指出进度不足物资品类。二是对现有供应商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并对计划金额使用完毕物资,开展未来一定周期(如半年)的补充预测,分析偏差原因后,向省公司提出计划调整申请。
2.需求计划审查方法
需求计划审查,是基于需求计划预测基础上,开展的需求计划审核、确定工作。由于每年配网项目建设目标不同,仅仅采购历史采购数据分析等手段,无法准确预测次年需求。此外,配网技术日趋成熟,物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对于个别品类物资经过合并、精简、修订技术规范书后,无法与历史采购供货单数据准确对应。
针对上述情况,省公司对地市公司需求计划审查时,主要方法有:一是售电量相同水平的地市公司、县公司间需求比较;二是物资需求总金额与年度投资总额相比较;三是根据物资比例关系,如变压器与柱上断路器、避雷器等,10kV电力电缆与10kV电缆附件;架空绝缘导线与水泥杆、铁塔等,相互间存在一定配比关系物资进行审核。四是根据沿海或内地或山区实际特点,对复合绝缘子、集束绝缘导线等物资,逐一审查。
3.计划与执行的周期性管控
协议库存需求计划申报的原则是“滚动执行,增量申报”。这给地市公司层面的需求申报提出一个难题,即,由于在协议库存自动分配的大原则下,地市公司无法预知当前剩余的协议库存合同中,本单位最终能够采购到的物资数量。
福建公司提出一个解决思路是,每年第二批协议库存需求计划,申报次年全年的物资需求数量。次年第一批根据实际项目下达情况,再做一次小调整。地市公司在两次申报周期内,统计、申报一个年度的物资需求量,省公司对已有中标结果但未执行完成的协议进行统一核减,并适当考虑余量。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对地市公司计划与执行准确性的考核,设计指标如下:
协议库存完成率 = 按计划完成采购的物资种类数量/物资种类总数 。
1、“按计划完成采购的物资种类数量”,是指全年供货单金额与全年计划金额比例在[80%,120%]的物资种类数量。
2、物资种类总数,指本单位当年有申报计划的或有发生采购的物资种类总数。
三、总结
物资协议库存采购方式的执行管控工作,必须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从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履约仓库管理等多角度进行审视,谋求一种与物资行业发展同进步,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本文从计划管理角度,应用需求计划对协议库存管理提出了浅显的分析,对日常业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目前使用的方法。下一步将继续针对实际操作业务中,更加繁杂的细分问题开展分析、改进工作,以期能够减少业务流程中各类暗礁,提高供应商的履约效能,进一步提高福建公司的物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斌,刘春辉,赵艳丽,等.基于VMI的中低压配网物资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242-244.
[2]尉欣.浅议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3]魏华.电网物力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J].江西电力,2015(6).
篇6
【关键词】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立项风险;决策风险
1. 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的分析
1.1地质工程管理特征。
从地质工程管理的实质来看,可以将其抽象成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的结合体,基本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和谐结合。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其管理的特征是系统性思维和过程化管理,以确保地质工程各项相关工作有机的协调、配合和有序地开展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活动。
1.2地质工程风险的表现。
地质工程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1)立项风险。
从风险的双重性来看,引发风险的因素既来自地质体本身,也来自人类本身,它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的结合体,而且后者已成为风险的根本性来源。在立项阶段重点是:考察和评估项目目的和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是否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分析,效果和效益是否可能实现,是否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2)决策风险。
在实施项目计划目标时,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保证预先的设计和决策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果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不一定是当初确定的最优方案。
(3)技术风险。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伴随着人类在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人类改造自然又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地质工程的技术风险越来越集中在设计、施工和监测预报主要环节。
(4)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地质体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变动都会给工程带来风险。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与实施、计划与协调、合同管理、安全质量的监控能力、团队的组织等诸多因素。
(6)人力资源风险。
在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与所掌控的人力资源以及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能力、风险意识、风险倾向、风险处理技巧有关。经营管理者对环境辨识错误、对生产经营活动预测不准、对风险活动决策失误、对风险过程监控不力,以及缺乏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均可能导致主观风险的产生。
(7)物料资源风险。
建设单位所投入的设备能否满足工程的需要、设备的性能状态及设备的利用率、工程所需的大宗材料能否满足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价格的变动、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等)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均有可能对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带来风险。
综上可见,地质工程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1.3地质工程风险管理。
(1)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风险管理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和定义方式。有一种比较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纯粹风险并管理风险。其本质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纯粹风险的一系列程序。
(2)地质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对目标、约束条件以及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其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使其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3)笔者将地质工程风险管理定义为: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
1.3.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查明活动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可能会隐藏风险,查明之后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各风险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
(1)风险辨识。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识别这些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的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
(2)风险估计。
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并估算风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损失程度大小要从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方面来衡量。风险估计回答的问题是:风险事项后果有多大?
1.3.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值进行排队,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将风险划分为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等级。用以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1.3.3风险决策。
(1)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2)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它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对应策略及行动计划、应急计划等。
1.3.险监控。
1.3.4.1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1)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
(2)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1.3.4.2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随着风险控制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诸多变化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就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从而调险控制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控制计划,不断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就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2. 结 论
2.1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篇7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可比性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简称EPC)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合同能源管理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内节能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众多节能服务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较为特殊,具有多种运营模式,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讲解、解释等尚未就其会计处理进行明确规范,会计实务中存在多种核算模式,各种会计处理方法差异较大、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给会计信息可比性和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带来较大挑战。本文将以一家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其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案例背景
某节能服务公司(乙方)拟在新三板挂牌,其于2014年9月与某钢铁公司(甲方)签订“烧结厂烧结余热利用工程项目合同”,合同约定:1.甲方提供项目建设场地、余热资源及各类接入点,乙方负责余热发电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服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三台烧结环冷机各设一套余热锅炉装置、一套汽轮发电机组(即“三炉一机”),并设置一个主厂房。2.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建设及投资风险由乙方承担,余热发电收益归乙方所有,甲方以收益分享的方式实现收益。3.新建余热电厂建设期1年,运行期8年。合作期内乙方拥有该项目形成的动产、不动产的一切权益(不含土地);合作期满项目相关资产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甲方。4.项目运行期内,双方按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的电量计算本期款项,由乙方提供电费增值税发票,甲方支付相应款项。
二、案例解析
1.观点一: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之混合销售业务进行核算。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向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设备、负责安装并提供售后服务,其实质类似于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节能设备并提供后续节能服务的混合销售;由于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因此销售节能设备应作为销售商品核算,提供节能服务按照提供劳务核算。2.观点二:认为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参照BOT项目处理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准则核算。项目合同明确规定“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履行“建造—经营—转移”的完整过程,具有明显的BOT特征,类似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的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交易合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经济影响也与典型的BOT合同一致,二者仅存在法律形式差异。因此在建造期间,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就其提供的建造服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收入和成本;在运营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3.观点三: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进行核算。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分析,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建造活动和发电运营。由于乙方本身并非一家发电企业,实质为一家专门从事节能环保和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余热发电项目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公司在节能技术和能源管理领域的专长和经验;公司实际主要为客户建造余热发电装置,并以与余热发电量挂钩的变动对价作为建造合同对价。因此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本案例中,合同总价款取决于未来8年运营期的实际发电量,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预期经济利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项目建设阶段建造合同的结果无法可靠估计。因此不能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需要根据《建造合同》准则第25条的规定判断成本是否可以收回,分别作出相应会计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4.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的融资租赁进行核算。根据合同安排,该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系节能服务公司按用能企业的要求建造一项特定的固定资产,建设的资产及设施具有专用性,仅供用能企业使用,履行该协议依赖于上述特定资产;该项目合同期为9年,合同期内资产所有权仍归节能服务公司,用能企业拥有使用权,且未来收益不能合理确定。因此可以确定该项协议包含租赁业务。运营期满后项目资产无偿转让给甲方,可以合理推测乙方在运营期内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的价款实质已经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租赁资产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承租人(用能企业)”关于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因此,该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本质上属于融资租赁,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报酬已经全部转移给承租人(甲方),而乙方通过收取节能经济利益作为租金以回收相关投资价款,应当按照租赁准则中融资租赁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讨论与分析
对比上述不同会计处理,均能将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商业实质与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进行分析,都具有事实依据和一定的合理性。由于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提供节能服务解决方案,具有多元化、综合性,与一般混合销售业务、建造合同业务、BOT业务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存在显著区别,需要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合理、公允的会计处理结果。1.关于“观点一”,根据项目合同规定,节能工程项目在建设结束、完成安装、试运行成功且验收合格后,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仍归属节能服务公司(乙方),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并未实质发生转移。节能服务公司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取决于节能项目未来能否创造节能效益,而且节能效益的具体金额取决于项目资产未来实际的发电量,未来实际的发电量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收入金额不能可靠计量。因此上述交易不符合混合销售的收入确认条件,不能按“观点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准则进行会计处理。2.关于“观点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规定,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的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三项条件:(1)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2)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3)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作出约定,同时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作出明确规定。前述项目合同确有规定“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但BOT业务的合同授予方必须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本案例中交易双方皆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也未设立单独的项目公司,建造的标的资产也非公共基础设施;BOT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仅取得特许经营权,并不拥有标的资产的所有权,而本合同管理业务中不存在上述特许权。因此,根据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上述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不能按照“观点二”参照BOT业务进行会计处理。3.关于“观点三”,由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具有多种运营模式,节能服务企业分享的节能效益可以是变动对价,以运营期内的实际产出为基础进行确定,如本案例所示;也可以是固定对价,比如根据资产建设完成后甲乙双方共同进行一个月测试确定月度节能收益且在运行期内月度节能收益保持不变。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核算的争议主要集中于节能服务企业是“自建资产并提供给客户使用”还是“为客户建造资产并提供后续运营服务”,根据前述分析,后者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因为在建设阶段很难对建造合同的结果做出合理估计,甚至难以确保可以收回成本,而且这种处理模式涉及大量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将为相关会计核算和审计鉴证带来极大挑战,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此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一般来说,判断企业的一项交易是否适用《建造合同》的主要标准为:当买方可以在相关业务开始前指定专业结构元素的设计和/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指定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则该类业务合同通常情况下应当适用《建造合同》准则,如房地产建造合同。本案例中,用能单位(甲方)只能选择节能服务公司(乙方)所指定的设计选项,仅有有限的能力影响所建造资产的设计,且指定设计相对基本设计仅有轻微变化,因此该类业务合同也不应适用《建造合同》准则。4.关于“观点四”,该合同能源管理交易依赖于特定资产(即主厂房、三炉一机等节能设备以及依附于该设备的专有技术等),且节能服务公司授予用能企业对建造的节能资产使用的控制权,符合IFRS体系下的IFRIC4关于《确定一项交易安排中是否包含租赁》所规定的判断一项交易安排中是否包含租赁成份的判断指引,因此该交易可以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在该交易中,所有的租金都是根据各租赁期的实际发电量计算的或有租金,且租赁结束后资产无偿转让给甲方,因此乙方能否获取报酬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仍由乙方承担,并未实质上转移给承租人(甲方),而且乙方无法对合同期间可获得的节能收益作出合理估计,不能将上述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因此不能依照“观点四”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的融资租赁进行会计处理。
(二)会计处理建议
综上,本文建议将案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视为节能服务公司自行建造长期资产并为客户提供后续劳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合同期内,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节能服务公司(乙方),且由乙方负责余热发电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活动,乙方视为自行建设项目资产,确认为自身的固定资产,并提供给甲方使用;项目在运营期内,根据双方事先确定的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电量计算各期节能收益,按照《收入》准则确认电费收入;项目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企业无偿转让项目资产,视同节能服务公司处置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具体会计处理如下:(1)项目资产的会计处理建设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按照建造成本确认在建工程成本。在项目资产经验收合格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在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结转为固定资产并开始计提折旧。(2)节能收益的会计处理运营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根据双方事先确定的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电量计算各期节能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当期电费收入。(3)项目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项目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企业无偿转让项目资产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视同节能服务公司处置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三、小结
篇8
[论文摘要]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企业答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启蕾等,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3]汝宜红等,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4]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3(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