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篇2
一、简要解读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2010年5月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区1050名初中学生中,超过82%的比例人数感觉“学习上有思想压力”,54%的学生“思想压力较大”;而20%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一些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近8%的学生厌学、惧学甚至有辍学的想法。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异常的学生还会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来自于家庭的迫切心态和校园的强压因素,来自于学校、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来自于有增无减、变相减负(或转嫁负重)的压力。二是过于频繁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给一些“勤奋学习但难以进位”的学生造成智力方面的不足和怀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学习上的兴趣、耐心、决心和恒心。四是“主课占据副科、理科占据文科、考试科目占据弹性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等等。而体育教学中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更是加剧了初中生的身心疲劳程度。由是观之,当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普遍现象上处于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简析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途径多元化,人的思想成熟年龄普遍提早。一个人到了12—15岁之间的初中阶段,综合性的成熟化发展已经达到了初步程度,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比如一些初中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越来越追求动作的形式美与柔和性,这就是“人皆爱美”的初始化体现。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初步表现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二是能够正常保持积极化情绪、良好反应力和乐观心态,主要反映在把热爱生活与克服学习困难能够区分开来。三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即使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训练感觉疲劳,但还是能够坚持到底,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乐于联系和交流,表明初中生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对外来的注视和敏感性,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反应,足以说明初中生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六是能够较好地遵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自觉接受学校和老师的养成教育,从中表明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常行为习惯。以上六个方面,集中地反映出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直接的发展性要求。
三、简说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从实际现象和综合效果来讲,体育是一种德智体协调和谐、相互促进的健康型锻炼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一是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陶行知校长把“健康问题”放在著名的“每天四问”之首,足以彰显“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人所共知的社会生活道理。有人这样描述过:热爱体育的人最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最喜欢追求,而善于追求的人常常把“运动、生命和事业”当作“三位一体”的综合事业来努力发展。可见,体育对人生的极其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能促进心智发展。如在田径训练中,短跑项目要求大脑反应迅速,身心协调性强;中长跑项目则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距离感和速度感觉。三是体育运动最易激发和培养人的竞技状态、协作意识、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如激烈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运动项目,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对队员之间的心灵感应、整体协作性、心理品质、耐性意志等作出极限性挑战。所以光有体能和技能的素养而缺乏综合性心理因素,那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终究摆脱不了竞争失败的结局。
篇3
【关键词】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同时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故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为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我省北部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豫北某重点中学894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62名;一年级学生383名,二年级278名,三年级233名;平均年龄(17.46±1.11) a。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施测时强调测试结果的保密性,并要求被试认真如实填写。PHI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3个效度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和F(伪装);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70分,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将Q表原始分>10分,L和F表T分≥70分的学生资料淘汰,以保证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共89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参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PHI不同分量表检出率比较,见图1。
由图1可知,PHI在不同分量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不同,且不同分量表的检出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17,P<0.01)。
2.2 高中学生PHI检测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见表1。表1 PHI检测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高中学生PHI各分量表均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
2.3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见表2。表2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2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各量表标准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躯体化、抑郁、焦虑及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
2.4 不同年级之间PHI标准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年级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3显示,不同年级高中学生PHI各量表标准分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除躯体化量表外,其他量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进一步进行多均值比较显示,抑郁量表二、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均值差2.46,P<0.05),焦虑、疑心、脱离现实量表标准分比较三年级低于一、二年级(均值差2.93,2.57;3.10,2.80;3.86,2.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兴奋状态量表,一年级均值高于二、三年级(均值差2.64,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组间其他因素PHI标准分均值F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6个维度差异显著),其次为母亲职业、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表4 其他因素间PHI标准分均值方差分析(略)注:*P<0.05,**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PHI各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张建新.心理健康测查表(PHI)[Z].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周伟国.高师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38,(5):62
[3]郭喜青.河南某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149
[4]杨昭宁.中师新生焦虑状况及性别差异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4):383
[5]魏霖,扬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7(4):216
[6]段佳丽,车宏生,吕若然.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4,18(4):302
篇4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1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护理
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学校招收的学生也由单一的初中中专向大专、初中高职、高中中专等多层次发展。为了解卫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安庆卫生学校200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庆卫校2006级新生1 279名,其中大专生125名,初中5 a制高职生330名,高中中专82名,初中中专742名。
1.2 方法 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分值越高,表明某种心理症状越严重。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时间在新生进校1个月后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按统一指导语,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 279份,回收有效问卷893份,有效应答率为69.82%。其中男生100名,女生793名;大专生93名,初中5 a制高职生236名,高中中专49名,初中中专515名。年龄在14~24岁之间。
1.3 心理健康判定标准 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为筛选阳性,提示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因子分如达到3分,一般则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中度以上,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见表1,2。
由表1可见,男、女学生各因子分≥2的均以强迫症状最高,分别为60.00%和62.30%;以躯体化为最少,分别为28.00%和31.65%。各因子分≥3的也均以强迫症状最高,分别为22.00%和23.96%;以躯体化为最少,分别为2.00%和5.42%。由表2可见,有438人(49.05%)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36人(36.00%),女生402人(50.69%),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28人(14.33%)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13人(13.00%),女生115人(14.50%),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层次学生中等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类别卫校新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不同类别卫校新生除了在恐怖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卫校新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3.38%,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检出率均超过10%,这一结果远高于张金国等[2]的研究结果。说明卫校学生相对于全国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这种状况与学生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高校扩招,卫生学校属于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贫困,且他们正值青年时期,情绪变化快,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社会经验缺乏,适应能力差,加上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使他们对未来迷茫,因此,易导致新生心理问题出现。
结果还显示:初中中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初中高职学生,高中中专学生检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最低。说明初中中专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多的,而引起问题的原因多是自卑因素。高中毕业生经过了3 a的高中生活后,解决自我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初中生,因此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中生。目前,医学类专科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差,致使学生的成就感较差,感到前途渺茫,入学后难以安于现状,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面对现实,常常感到自卑、沮丧、失落和压抑[3]。
由此可见,对卫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4 参考文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0):260-263.
[2] 张金国,方益荣,管效武,等.3所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3,7(2):126-128.
[3] 胡建利,方益荣,张金国,等.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43-44.
篇5
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切忌简单的灌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情况,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说服教育学生,既体现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案例,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学生思想教育中,并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疏导:素质教育
2008年在汕头市两所中学发生了学生跳楼事件,与此相类似的事在全国范围内时有报道,它们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刻不容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疏导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教育者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使之走上健康的轨道。但是,包括汕头市在内的全国中小学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的重视也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落到实践中就成了每一位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难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富于成效。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动。教材内容主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成长发展的顺序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而展开,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和疏导往往具有整体效应,这是心理辅导室一对一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本人认为,如果能将心理疏导有效地融合进思想品德课中,必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那如何将心理疏导与思想品德课有效统一起来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任课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行为缺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此,每年开学初,我面向全体学生,对我所教的五百多名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综合采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对学生进行普查。先确定各个班级的整体心理状况,对一些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做登记;然后选出怀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走访班主任和家长,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逐个核实,并把这些学生作为疏导的重点对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我根据上述分类,把各班学生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按班级进行分类,再把各班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进行归类,争取做到对每个班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对全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全面了解,确定哪一课的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疏导。如七年级下学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自尊》一课可用来对出现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 《自信》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挫折》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和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而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用来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接着,在进行每一节课教学之前应该把这节课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内容与哪个班、哪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对,真正把心理疏导融合进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所各内容具体贯彻下去。不过。由于各班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且课堂上的情况变化多端,结果教师往往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一些调查只显示出,现在的学生喜欢“和父母谈心”的很少。他们与其家长的代沟很深[1],而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班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父母和老师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恩的心,甚至对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这个班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去作一个调查:了解自己妈妈生育自己时经历了什么痛苦,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以及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谈感受。我有意识让有感恩之心的学生先讲,并专门让那些感情丰富的学生来说,然后再让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来说,结果,我看到了绝大多数原来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有了感触,思想有所转变。又如,初一(7)班有一位女学生,个性内向,课间不声不响,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她谈话,了解她自卑胆怯的根源。原来她在一年级时,回答问题错了,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及老师的不满。从此,她感到十分自卑,认为自己很笨,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失败,因而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故此,在教学七年级《自信》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她预习课文内容,划出自信的概念,然后上课时举手回答。但上课时她并没有举起手来,我知道她又胆怯了。可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渴望回答问题。于是我点名提问她,考虑到她的声音肯定会很小,我把扩音器放在她的嘴边。在她回答后,我又当众表扬了她,课后又鼓励了她。后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手。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记在心上,我相信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
最后,任课教师要充满爱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与心理疏导有效统一的关键。“爱是心理治疗的良方”[2],当一个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心理治疗者时,他就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道德灌输,把心理疏导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理解和欣赏,从精神上无条件地爱这个学生。唯此,才有可能使心理疏导奏效。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职业学院学生的早恋 ,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可以说:爱的心痛,管的头痛。
现在生理学认为:女孩子14周岁、男孩子16周岁就进入青春期了。此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对两性关系感到神秘、敏感、奇妙并向往。
从生理方面看,青少年早恋的背后除了人类原始的生理本能外。我们也必须正视性成熟和性本能冲动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影响,清醒地认识早恋的本质和危害。
初中时期的男女学生,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升学的期望,有繁重的学业,教师严厉的管教,以及晚上回家后家长的督导。使学生的压力很大,精神状态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无暇顾及其他。
一般来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玩心很重,而职业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 ,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技能,这些精神长期压抑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繁重的作业,没有了往日老师和家长的严厉管束,人的本性和贪玩的天性,像得到解放一样,自由无拘。
不难看出,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教师把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只是当成一种生存的工作,而不是当做教书育人、厚德载物的崇高职业。上班坐车来了,下班坐车走了。放学后,整个学院。除了值班的个别老师,很少看到教师的身影,使学生缺少了更多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个别学生自己的心声和苦闷,无处诉说,只能压抑自己。特别是职业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下课后及晚上夜生活的单调和缺乏,使学生无所事事,造成了他们的空虚和无聊。很多职业学院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多数是打工一族,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一旦有异性给予适当的关心,她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深陷进去,不能自拔,甚至,走上极端,给双方当事人心理和生理上,造成永远的伤痛。
另外,由于受社会“速食主义”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以及什么超男、超女。一夜成名、炫富攀比等等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影响,使这些心理还不成熟的学生,失去了辨别美和丑,邪和正的能力和行为准则。
1早恋对学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1.1对学业的影响。由于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很多学生容易沉溺于男欢女爱当中,荒废学习,意志涣散,不思进取,虚度光阴,耽误了学习知识的美好时光。
1.2 感情冲动,种下苦果。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般自控能力都很弱,加上受影视和不健康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早恋的学生过早的有了。由于性知识的匮乏,不懂得如何避孕,使女生过早怀孕。我院最近两年来就收治了多起因为早恋,而意外怀孕、来医院流产的病例。加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女生流产后,担心学校和同学知道此事,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和休息,坚持上课,使自身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伤,有的甚至会落下终身的伤痛。
1.3 社会问题。有的学生心理不成熟,恋爱态度不严谨。争风吃醋,多角恋爱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最近两年来,我院就收治了一例割腕、两例喝药自杀早恋的学生。给学生本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
2 解决学生早恋问题,就学校来说,除了应该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和管理以外,应从心理、思想上入手,要做好预防和疏导
2.1要丰富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经常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比如歌咏,篮球、乒乓球、书法,乐器等等。
2.2 作为老师,也要坚强自身的学习,要爱岗敬业。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情绪,经常和学生谈心,创造更多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不是交完科程以后,不闻不问,一走了之。
2.3 开展好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学校要定期邀请医院的妇科大夫,给学生(特别是女生)讲生理和性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生理周期。以及如何呵护自己的身体。
2.4 邀请公安民警,定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违法活动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让学生做一个执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2.5 邀请精神卫生医院的心理医生给学生讲心理课,答疑释惑,正确引导学生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减少学生的盲从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恋爱态度,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人。
2.6 定期和家长沟通,比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在每个学期给学生的家长些一封信,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家长向学校介绍每个学生在放假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早发现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双管齐下,有的放矢。
2.7 对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解她们.保密但不渲染,不孤立,不排挤。
总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们的早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她不像一加一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学校除了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以外,也要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神圣性和责任感。更要努力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校群体,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纯真友谊,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和努力下,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
[2]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8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
in Mental Health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Yan, SHAO Feixu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aroused so wide concern among the public that no one can deny that we take some actions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hich is of much help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factors for the question, this article give some solutions in terms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family in order to get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out of the psychological dilemmas.
Key word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mental health
0 概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农村到城市,既有别于农村孩子,又有别于城市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心都经历了一个起落的过程。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正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对于外界事物的转换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通过心理的冲击反映到行为的失范,长此以往,又会反作用于心理,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缺失,从而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心理健康问题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难以消除的自卑感与失范行为多发两个方面。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凸显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体现在:(1)社交方面处于被动。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随迁子女的自卑感与被动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随迁子女认为自身的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不愿意与城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往。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接近30%的随迁子女都有城市身份的朋友,但是访谈发现许多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心理压力偏大,敏感程度偏高,在某些方面过于小心谨慎,以免遭到城市学生的耻笑。因此,较多随迁子女的交往大多仍局限在随迁子女群体之间,试图在同样遭遇的群体中寻找慰藉,与城市学生只限于浅层次的交往。与城市学生良往的缺乏,使得随迁子女很难在新环境中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无法拥有广泛的交际圈。消极影响进而反作用到心理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使随迁子女的社交被动处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自卑心理难以克服。(2)敏感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基于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不明朗以及对家庭条件的不自信,随迁子女对自身的评价也呈现出偏低的态势。有老师表示成绩较好的随迁子女学生在许多方面过于谦虚,不够自信,较之城市学生,他们争取展现自我的机会的积极程度偏低。同时,有些心理过于敏感的随迁子女学生会将老师善意的批评和同学的玩笑理解为对其的讽刺嘲笑,从而对周围的同学与老师产生敌意,走进心理困扰的怪圈。
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地位使得随迁子女在主观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与当地学生有一定的差异。随之产生的失范行为较之城市学生也较多,发生的前提与原因主要凸显在两个大方面上: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与学生自发的主观体现。
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性格呈现孤僻内向。调查发现,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与安全是近乎50%以上的父母重点关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成为这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真实写照。孩子的诉求,得不到父母的倾听,新环境下的抑郁、烦闷无法通过与父辈的谈话得到劝导和解决,与父母心理上距离感的拉大,孤独等负面情感开始产生,从而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产生慌乱,对于挫折等问题,带给随迁子女学生的打击被放大,心理承受能力较之未到城市之前更加脆弱。同时,社会媒体的过分炒作、宣传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被歧视感,内向的性格逐步塑成;(2)学习上多敷衍了事,遇事心浮气躁。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以及住所的不稳定性易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连续性,频繁的转学使他们很难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交环境逐渐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厌倦与回避心理,正常有序的学习生活难以展开。城市新环境下的学习逆境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了多方面压力,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成绩、成绩变化和考试发挥等。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25%的随迁子女表示,因为看到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依旧可以出外打工挣钱,所以认为不上学一样可以挣钱,这种观念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开始不端正,学习心态更加浮躁,对学习兴趣缺缺、敷衍了事,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这些学生中普遍传开。进而导致了他们消极生活态度的产生,若不加以及时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坏孩子”的深渊无法自拔。
学生自发失范的体现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物质的需求更加急切,攀比心渐长,嫉妒等失衡心理普遍存在。从农村转入城市,物质上对随迁子女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外表美更加看重,有些甚至不仅局限于外表的衣饰,文具、饮食、随身电子产品、配饰等也成为这一时期学生间攀比的对象。而这一类群体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其有众多额外的物质请求,在加剧孩子与父母因为物质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后,更会引起学生的自卑感或者仇视行动,甚至出现因为嫉妒等原因发生的偷盗行为。一方面是爱美期的虚荣心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引导,一方面是攀比心等失衡心理丛生,这两种情况都会误导青春期随迁子女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之产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范。
(2)突发性校园暴力增多,青春期不当问题凸显。调查发现,少部分随迁子女在学校有打架斗殴、酗酒惹事、聚众参与社会不良活动等暴力行为。伴随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随迁子女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与异往,希望了解性知识,但又唯恐被别人发现或讥嘲。
2 关于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设想与对策
(1)政府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消除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差距,完善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心理自卑感。由户籍差异造成的政策性的歧视使随迁子女产生一种孤立感、被剥离感、自卑感与不信任感,从而在心理上抵制、排斥城市中的生活及群体,造成孤独自卑与人格障碍,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出台了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相关政策,使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如从2004年开始,西安市明确要求:各公办小学、初中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无条件接受学区内有暂住证明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除了每学期开学时检查入学情况,教育部门还对日常教育进行跟踪管理,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相同的公平教育等等。但是这一系列的规定只是方便了随迁子女的入学,并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与户籍问题带给他们的不公平与歧视以及他们因尴尬身份而产生的自卑感。因此,各级政府应着力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务工人员生活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安全隐患,为随迁子女及其家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保障。
(2)学校要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问题建立专门的机制、制定合理的策略,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师,尤其是直接教育随迁子女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偏袒、讽刺、为难随迁子女或任何其他伤害其自尊的行为;尊重和关爱随迁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其次,要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定期交流平台。学校要注重与家长保持联系与交流,定期开展有效地亲子活动,借助学校平台,增进随迁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将家访制度化,通过家访的形式,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随迁子女共同呵护的培养模式。最后要创新生理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生理教育课程真正达到其教学目的。
(3)随迁子女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态度与方法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负面评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不能轻率地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要多给予赞赏和鼓励。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家长,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要转变自身观念,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与工作,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另外,要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的孤独感,为孩子在新环境中能够尽早适应,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 殷世东,王守恒.城市流动学生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2009(12):238-241.
篇9
一、研究设计
(一)对象与方法
1被试
在济南市某中学抽取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共200名,排除无效问卷9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生93人,女生98人;初一学生69人,初二学生122人;独生子女70人,非独生子女121人;城市学生144人,农村学生47人。
2研究工具
自尊量表采用SES量表(Rosenberg,1965)。该量表由十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四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效能感越强。
应对方式测量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原有62个条目。本研究在使用时,删除了原量表中第56题“选择职业不当,是自己常遇挫则的主要原因。”[1]
(二)施测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统一指导下进行测试,现场匿名独立填写,答完卷后当场收回。
(三)统计方法
对被试的各项得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标准化统计,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的平均分数
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为27.615.1),处于20-30这个范围,初中生的自尊水平的平均分为30.314.34),处于30-40这个范围,根据自我效能感分数标准可知,初中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是较高的。见表1。
表1 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的平均分数
一般效能感 自尊 解决问题因子 自责因子 求助因子 幻想因子 退避因子 合理化因子 成熟型 不成熟型 混合型
X 27.61 30.31 0.75 0.36 0.63 0.46 0.42 0.42 1.38 1.24 0.42
s 5.10 4.34 0.17 0.25 0.21 0.22 0.21 0.17 0.32 0.55 0.17
2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与性别的关系分析
男初中生和女初中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男初中生和女初中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男,0.460.18,女,0.390.16,F=2.754,p
3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与年级的关系分析
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幻想的应对方式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初一,0.500.23,初二,0.430.21,F=2.077,p
4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关系分析
独生子女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独生子女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在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5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与学生生源地的关系分析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城市,0.740.17,农村,0.790.16,F=-1.971,p
6不同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一般自我效能感高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自责的应对方式上一般自我效能感高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感低,0.490.28,自我效能感高,0.350.24,F=1.968,p
7不同自尊水平的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自尊水平高和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两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各个应对方式上自尊水平高和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8初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回归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初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哪些维度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以自尊为因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18.537+0.343*一般自我效能感+6.200*解决问题因子分-5.561*合理化因子分(Y为自尊分数)。
二、讨论
1应对方式在人口社会学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大多数学生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合理化这一应对方式。初中男生混合型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女生混合型应对方式得分,这表明了初中男生在应对方式的使用上比初中女生更成熟,初中男生应对方式更不具有两极性。初一学生的幻想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的幻想因子分,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应对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得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出现了年级上的差异。初二学生相对于初一学生身心都更加成熟,较少采取幻想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得分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幻想的应对方式上得分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可见,农村学生更倾向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这可能与他们的高自我效能感和高自尊水平有关。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应对方式上的自责的因子分显著低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合理化的因子分显著低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见,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一般效能感高的初中生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一般效能感低的初中生往往缺乏自信,不敢正视困难,易悲观失望、采取消极回避的应对方式。
2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相关分析与讨论
初中学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具有选择性相关。说明应对方式的使用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内在联系,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倾向于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学生倾向于采取消极的、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究其原因: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对自己有正面的评价,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学生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面对困难时往往采取回避、被动、消极的应对方式,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行为。
篇10
关键词:德育课 改革
德育课在职业中学的课程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上好德育课,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为其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石。现阶段,无论是在学生在校的任何时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都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然而,职业中学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爱做小动作,乱讲话,简直无视教师的存在。职业学校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这必然对学生的德育课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全面了解中职学生在校的各个方面,并尊重个体差异,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就成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德育教育,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都是一群不被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缺陷群体,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思想教育是缺失的;学习困难群体,包括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一直是不被关注的群体;行为习惯不良群体,包括不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学校处分的群体。从这三方面来说,职业中学学生的组成比较复杂。特别是这些学生由于各个方面一直以来没有被关注,从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教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
我从事班主任二十年,接触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星期六一整晚没有回家,非常着急,让我帮忙打听孩子上哪去了,我到处打听也没有结果。星期一,该学生像没事一样来学上课,我细心工作耐心询问,她才说出实情,原来她星期天和几个朋友在KTV唱歌喝酒,然后又去网吧通宵。我很吃惊,我没有批评她,而与其交流,她认识到了错误,说后悔不该一个人在外过夜。问其原因,她说她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要求很苛刻,遇事爱唠叨,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名十七八少女就是为了和父母赌气而不计后果,使我感到害怕,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
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引起我们政治教师的深深思考。如何能够上好德育课,如何去改革德育教学?我就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
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三)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德育课上课模式
大多数教师在上德育课时,总习惯画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比较好一点,就是满堂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于德育课的枯燥无味,我们要改变授课方式,例如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道德与法律”时,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讲,可以先播放一些小案例让大家去讨论,以调动大家的积极。同时,要和班主任结合,在教室搞一些教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脱离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有新鲜感。
(四)触动学生的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