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课程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培训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培训课程

篇1

在农民远程培训中,课程质量的高低对农民培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农业网站提供的网络课程使用率通常都不高。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使远程教育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探索和研究农民远程培训课程的科学构建势在必行。

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网上资源零散,自主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发者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精彩显现,而因种种原因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远程教育中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既有利于学习者,也可以降低网络教育的成本和费用。

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加之农民学习需求差异大,针对农民的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优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但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往往只是体现了学习者自己学习的这一特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与生产脱节

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课堂搬家或教材课件网络化,有些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无关的信息过多,农民真正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则相对较少,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结果是使他们“穿着旧鞋走新路”或者“刚学人家三分像,人家又有新花样”。因此,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的特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培训课程应因地制宜的筛选培训内容,贴合地方产业规划要求。目前,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区特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 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

现实中的网络课程往往仅是现行教材的电子版本,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点简单罗列。并没有考虑相同教学内容对于不同水平及类型的学员,要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且重难点也没有突出。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难理解的农业技术,部分网络课程也仅仅利用文字形式呈现,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这就使得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及特性

(一)主要原则

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提出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框架。

(二)主要特性

1. 整体性

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整体需求出发,面向“三农”,探寻具有普遍适应可能的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问题。

2. 适用性

主要体现在满足受训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现实需求。在考虑到课程设置“有用”的同时, 还须坚持培训专业的适用性与技术性, 须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实惠。

3. 前瞻性

研究者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思考产业未来的发展,内容要与时俱进, 力求体现新理念,融入国内外在农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

三、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一)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为受训者提供必备和通用的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类专业。

(二)专业知识模块

篇2

一、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

1、我们所要建设或者说开发的是教师培训课程。不是学生学的课程,而是用于在职教师提高的培训课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校本课程。

2、开发的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院校人员和其他培训者。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

3、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课程开发。

4、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是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1、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途径,使教师在培训课程进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实际上是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们在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中散在的实践智慧进行总结。

2、挖掘教师中蕴藏的巨大培训资源,形成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培训原则课程,实现全员学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内容与规范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选好课程内容。讲什么,讲哪个领域,讲什么问题。

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讲什么,越具体越好,越微观越好,具体到课最好。拓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标理解与实践等方面;选择的课程内容要有价值。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课的具体问题题目,但要注意不能把给学生讲的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要说清:整体地位?大部分人都是怎么上的?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操作之后获得哪些效果?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等。总之,选题越细越好。

2、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名称。课程题目要平铺直叙,简明扼要。

有些课程名称具有文采飞扬的特点,没有必要,有的是“浅谈...”、“试论”等都不可以;还有的是带有副标题。如果把正标题去掉,副标题可能会好一些。总之,给大学生讲课,没有文采飞扬的课程,没有说“浅谈...”、“试论”的,更没有带有副标题的。另外,经验体会累的题目也不可以。比较好的题目比如“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小学生作文技巧指导 ”等。

3、要明确培训的对象。

4、明确培训目标,让培训对象学完后能达到培训目标。

5、明确课程长度。以4学时为基本单位,所以叫微型课。如果4学时讲不完,可以4学时为基数。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概述(讲稿、讲座录像)

讲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概念界定或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状况等)目的意义、实施策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或预期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要注意文体,用课程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允许有探讨,但是引导大家思考。注意千万不要念或背讲稿。尽量找一个号得环境。注意艺术性。时电子文本和录像光盘。

2、课例或案例(讲座本人或合作者的实施过程录像及评点等)

3、相关资料(阅读材料、课件)

篇3

关键词 仓储与配送 实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在《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加大了实训的力度,专门开设了实训课程,时间连续两周的课程,课时到达40课时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同时意味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实训目标设计、实训项目准备、实训组织实施、实训评价和考核及实训总结与反思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仓储配送实训类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分析

物流类课程所对应的毕业生,毕业后,通常是在企业基层任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如运输、仓储和配送、分拣等多项业务。此后,依据个人能力、自身优势和工作经验,可逐步晋升到仓管员操作组长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职位。

2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层次较清晰的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会涉及诸多业务流程,而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执行层的物流人员,主要是负责物流操作中的环节,需要掌握相关的出库、入库、配送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物流人员,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较科学的物流计划,对物流作业的整体流程加以控制。

3仓储配送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一:物动量ABC 分类为例进行项目教学。

3.1项目任务

某配送中心每周对所有货物进行相关的出库量统计,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将配送中心的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主要分清重要物资、一般物资和次要物资,从而有区别地确定货位的存储。

3.2学习目标

理论目标:ABC 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关键核心问题;

技能目标:会根据货物信息量进行ABC分类并确定类别进行储位规划;

职业目标:对近期物动量进行统计加强对货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相关知识学习

物动量基本原理。物动量 ABC 分类的原理是:“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以货物累计周转量为衡量标准,划清货物的主次顺序,为货物上架存储安排奠定理论基础。

表1: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内容

表2: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教学及任务

步骤:①对6周出库作业周报的货物进行合计按降序排序;②计算货物出库量的百分比,并进行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③分类(货物累计周转量百分比在0-70%划分为A类;累计周转百分比在70%-90%划分为B类;其余的10%划分为C类)。

3.4项目实施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物动量核心先汇总降序再进行累计百分比:(1)统计每种货物总的周转量进行降序;(2)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3)制作ABC分类表;(4)绘制物动量ABC分类图;(5)根据入库货物制作入库货物ABC分类表。

根据情景进行物动量ABC分析:(1)在对货品进行储位分配时需要对各种货品的物动量进行判断,累计周转率在70%以下的货物定为A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70%-90%的货物定为B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90%以上的货定为C 类货物。(2)入库货物ABC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此次入库单中货物再分类 (依据情景任务提供入库任务单),将分类结果标注。

3.5教学拓展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掌握并理解物动量ABC分类,应进行任务拓展练习,虚拟情景20种以上货物出库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对每一种货物总的出库量进行统计降序,再计算累计周转量并划分类别。

3.6检查与评价

先由小组互评,再由老师检查评析,师生共同对每一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实训练习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加以改正杜绝错误的发生。

篇4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仔细比较这三种认证标准,可以发现,还是相同点多。提炼三者的共性,可把三种标准的11条归纳为三个意识和八个能力:职业道德、全球影响和当代意识;知识应用、实验、设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自学和利用工具能力。应用科学工程师标准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第3条,应用科学工程师只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就可以了,而工程师则要求不但设计系统,还要设计组件,并且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的现实约束条件。工程技术师标准与应用科学工程师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多了工程服务方面的要求,诸如有对质量、时效和持续改进的承担,有运用写作、口述和图形表达的交流能力。与美国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标准。列出了三种培养目标: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8]、文献[3]提出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文献[9]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比内涵更多一些,增加了危机处理能力的条目。这两个我国标准与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相比,大致的内容相近,但含义既多又广,并且有表示程度差别的词汇,显得很复杂。诸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危机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知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这些内容列入培养标准将可能造成培养和认证上的不确定性。此外,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对三类工程师有区分,而我国的这两个标准对工程师不分类。正因为如此,这两个标准对于研究型院校可能偏宽,而对本科教学型院校可能偏严。例如,要求研究型院校毕业生有生产维护能力或是要求本科教学型院校毕业生有研发能力都是不合理的。从更通用和更简练的角度看,文献[8]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的要求值得借鉴。文献[8]指出: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其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简言之,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用两种知识和八种能力来衡量。

篇5

在实施中忽视教师的“学习特点”培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还是采取集中讲授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7.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实施中考虑到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特点,考虑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生活教学经历,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刀切”。在编撰中没有结合教师所在学校、专业的需求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知识技能和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要求培训课程在编撰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最好能提供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案例。

2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微型课程

针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在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微型课程也称作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微型课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容量教学单元,它鼓励“教学决策、假设检验、合作”等高级思维或技能。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微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1)灵活性。微型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不一定由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需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宏观需求等因素来建设的。

2)半独立性。微型课程和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是互为补充、配套使用的,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培训知识的连贯性,更要体现时代要求和教师需求的“重点”知识与技能。

3)校本性。微型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和教师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服务。

3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建设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任务目标的设计促进职高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所以,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任务目标应该是情景性、开放性的,也就是:

1)任务目标要来自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职高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设计课程目标,重点发展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目标;

2)任务目标要短小、凝练,既要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更应该选择职高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使得目标设计更具整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微型课程中的任务目标就是:教师要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能够播放细胞分解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内容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点”知识,又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师的兴趣、需要、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相适应。例如,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微型课程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提纲挈领地介绍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影响,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给出运用“抛锚式”“随即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案例。微型课程设计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的是“做中学”,“做”是为了“学”,也就是注重教师的学习建构过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践和练习中去掌握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按照“展示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讨论教学设计方案——修正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而且需要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支持。因此,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注意:

1)提供数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书面教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

篇6

1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

现状

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编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内容上存在“滞后性” 培训实践中发现,87.4%的教师非常希望接受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培训与练习,希望借鉴、参考一些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教学案例。这说明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培训课程内容往往以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为本位,倾向于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形式上缺乏“立体化” 培训课程在形式上还是主要以书面教材为主,很少能够结合网络、多媒体等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知识,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单调。例如,在对技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时,64.1%的教师反映缺少能够体现所任教学科特色的电子教材或者网络资源。

在实施中忽视教师的“学习特点” 培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还是采取集中讲授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7.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实施中考虑到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特点,考虑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生活教学经历,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刀切”。

在编撰中没有结合教师所在学校、专业的需求 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知识技能和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要求培训课程在编撰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最好能提供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案例。

2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微型课程

针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在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微型课程也称作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微型课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容量教学单元,它鼓励“教学决策、假设检验、合作”等高级思维或技能。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微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1)灵活性。微型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不一定由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需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宏观需求等因素来建设的。

2)半独立性。微型课程和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是互为补充、配套使用的,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培训知识的连贯性,更要体现时代要求和教师需求的“重点”知识与技能。

3)校本性。微型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和教师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服务。

3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

建设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图1)。

任务目标的设计 促进职高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所以,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任务目标应该是情景性、开放性的,也就是:1)任务目标要来自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职高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设计课程目标,重点发展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目标;2)任务目标要短小、凝练,既要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更应该选择职高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使得目标设计更具整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微型课程中的任务目标就是:教师要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能够播放细胞分解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学习内容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点”知识,又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师的兴趣、需要、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相适应。例如,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微型课程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提纲挈领地介绍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影响,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给出运用“抛锚式”“随即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案例。

学习活动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的是“做中学”,“做”是为了“学”,也就是注重教师的学习建构过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践和练习中去掌握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按照“展示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讨论教学设计方案——修正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的设计 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而且需要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支持。因此,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注意:1)提供数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书面教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2)提供交互友好的技术平台,能够支持教师对理论模块进行网上的自主学习,可以支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在培训实践中,开发培训学习管理平台,在“学习资源”模块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而且在“学习论坛”模块可以允许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通过Agent技术为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习评价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是教师的学习结果形式多样化,包括电子作品(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等;另一方面是评价手段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对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新要求 有效性培训过程

一、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英语新课标》或《新课标》)。而此次新颁布的《高中英语新课标》与以往不同的是要改变过去英语课程过分偏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达到七级的要求,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可以向八、九级目标努力。每个级别的要求或目标都是按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来设定的。语言技能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知识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指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意识等,以及通过学习培养出的合作精神、国际视野等;学习策略分为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的策略;文化意识主要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

二、《高中英语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的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它更加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育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情感态度;发展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的突出关注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根据相应的变化,适时转换角色。

(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应该贯通期间。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合理氛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

《新课标》颁布后,改变了全国通用一套教材并且一用就是多年的状况。现在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增加了,而且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尊重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权。课程不是封闭的、分化的、固定不变的内容体系,而是开放的、整合的,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研制,并与学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新课程,共同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2]。具体地说,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个性化教材,可以是学科类的,也可以是活动类的,可以是学期课程,也可以是短期讲座。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和最终归宿,在课程改革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直接感知课程,对课程的优劣、存在的利弊及其对学生的具体影响等情况了解最多。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进行分析和批评,总结得与失,找出成败的原因,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包括及时对原有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教学方法等作进一步的重组和调整,并以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

(三)要成为学生能动作用的关注者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承认学生作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承认学生本身就在创造着课程。从表面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群体设计的;但从深层次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按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实施的,学生正是通过与课程的相互作用,才得到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他人替代不了的,教师的“教”是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教”是为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师有效培训的内容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3]。因此,为了帮助教师们跟上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引领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参培教师平时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直接教学经验,而对新的教育观念、原理等理论学习确实相当欠缺。新课程培训首先必须针对他们的问题,特别是在理论层面的不足,强化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引领是教师培训的首要环节,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来加强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讲座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最好平台。在讲座中,专家和参训教师很好互动,相互交流对话,可以促使参训教师达到内化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讲座也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观摩实践

“示范―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能的教学模式,也是培训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培训者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习这一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来逐步掌握所示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4]。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英语新课程教师培训,除了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行为中显现新课程理念。因而“观摩实践”在培训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出色的一线教师,给全体参训教师上一些观摩课。观摩课可以做到三个方面的定向,即:内容定向、课例定向和任务定向,从而提高观摩的针对性。观摩课后,任课教师说课,专家评课,参加培训的教师参与讨论,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参训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奠定基础。

(三)学习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创造动机,而自主性学习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新课程培训不仅要引导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观摩实践,更要引导参训教师要善于思考,重视对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操作程序是:反思自学解疑反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参训教师反思、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学来解疑,不断提升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是一种研究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能力。不断的学习反思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而反思力的提升进而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四)课题研究

教师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特点,即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它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其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培训中,要让受训教师逐步养成把理论探求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可以就提交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到阶段性的实验报告,再到研究成果的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对参训教师进行训练,让他们熟悉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通过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带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5]。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训要确保有效,就必须求新、求实,学校、社会、教师都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时,应多方面鼓励参训教师在实践参与、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2.

[2]安徽省教育厅中专师范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校本培训指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34.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3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35.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培训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正在扩充人们各方面的信息功能,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教学媒体的出现,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不断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从2003年起,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全校教师都会进行文字的编辑与处理,大多数教师会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2010年10月全校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络研修,2015年初全校教师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学校也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保证了三网的畅通,为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奠定了基础。

笔者现就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若要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技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要使他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等,认识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应用水平。因此,培训的第一课就应该让教师明白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什么?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在于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从知识传递者到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不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只有渗透了这种理念才能使教师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使培训效果好起来。

二、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创设学习环境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更新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近年来,我校经多方筹资大量投入资金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建成计算机加白板多媒体教室19个,一体机多媒体教室43个,并实现了班班通,加速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进程,同时保证三网的畅通,使网络共享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自学。

三、在培训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让他们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达到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进行教学的目的。

其次,在教师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分科细化,让教师掌握使用一些适用于本学科的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的技能。现在可以用来制作教学课件的软件很多,由于学科的不同,所采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对于文科的教师,他们的课件主要侧重于如何利用一些辅助的图片、声音、影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知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声音、音乐编辑软件的培训。对于理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内容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不具体的概念灵活、生动起来,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接受、掌握这些知识,是培训的重点。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ScienceWord等软件的培训。

再次,随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加快,如白板、一体机的购置,在以上基础之上再对教师分批分次进行,白板、一体机的操作技能培训。因此,要想让信息化教学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对教师们分批分次、循序渐进地培训,使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才是最好的策略。

四、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针对教师计算机和其他电教设备实际操作水平的差异,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高水平培训。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对计算机和新设备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许多青年教师很快便学会了培训内容,在之后的培训和日常教学中,由青年教师进行辅导,老教师碰到问题也可以向不同人请教,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培训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集中授课培训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主要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其他电教设备使用培训则由专职教师分批分次培训学习,教师通过观看直观的演示操作,能够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六、培训后期公布培训内容和课时,由教师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由于教师的年龄和学历差异,以及工作调动等原因,到培训后期教师中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如Windwos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

2.计算机专职教师开展对上述教学内容的分期培训;

3.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课时。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并累计完成一定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学习,在学习中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七、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在平时大力提倡、鼓励教师多利用课件上课,在教师间开展电教设备应用情况比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各级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建立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奖励机制,而且与学校的学期综合评优、个人先进等挂钩。培训一期结束,学校组织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对不合格教师要求重新学习,以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实现了教师由传统型向新型的转变,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

篇9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制作

教育培训强基础,隐患排查保安康。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全面、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职工安全知识培训教育,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培训平台和软件应运而生,也在快速更新中,微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教育电子手段。

一. 网络智能化背景下的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智能化载体发展下的新型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微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微课程,即微型课程,是指在学科范围内针对某一概念或主题设计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根据系统的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工作安排、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作。

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单一,它要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管理环节、某个具体操作等独立主题。从核心价值来看,微n程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讲授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关注“小故事、小现象、小策略”; 讲授主题突出,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关注直白的教学成果,更有利于信息迅速传播。

二.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受众选择与教学时间

微课程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如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在室内、案头工作,微课程学习时间在30-45分钟为宜;一线员工现场工作繁忙,关注移动平台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比如,某石油公司为了提高新入职加油员的培训效率,制作了时长仅5分钟的“加油十步法”教学短片,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极大地缩短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主题明确和内容精练

微课程主题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内容难易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教育主题的广泛性。太难的教学内容不太适合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带有复杂计算公式的专业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的学术性论题等,这些都无法在5-10分钟内讲清;科普性、直观化的普及式内容更适合微课程主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要简单清晰,因为学习主体是在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微课程的观看、模仿和实践掌握其要领,达到一学就会、一会就用的教学目的。

3.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短精练和结构完整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既要简短精练,也要完整有序,教学过程必须包括问题的提出、解释和论述、结论的延展与运用、重点与难点、课题小结等必要环节。(1)序言与主题。需要序言来引领受众进入主题,同时因时长所限,又必须快速新颖地引入课题,才能吸引学员,关注后续内容。(2)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进入课程讲授环节,必须遵循主线清晰的原则,围绕一条线索展开讲解,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层次递进,逻辑上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中国石化用火管理规定》微课中,按照用火范畴、用火原则、用火级别、审批流程、防范措施等工作步骤讲授,每步讲清重点,剪掉针对性不强的例证,语言准确明了,避免产生歧义的模糊描述。(3)高度概括,凝练收尾。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员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为了便于学员掌握用火作业范畴,在叙述用火作业规定内容后,再配以“用火包括各种焊,切割喷灯烧烤锻,爆破临电非防爆,统统要把火票办”的口诀,这4句话即便不能倒背如流,也可对用火范畴涉及门类一目了然。除此之外,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要做到对多样资源进行统筹设计;要完善脚本,做到专业与趣味并重,等等。

三.结论

微课程短小精悍的形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都极其适用于当前紧张繁忙但是安全管理要求日趋严格的生产管理,虽然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是它能够满足员工对工作中不同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与当前广泛使用的社会化软件一样,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方面微课程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吴亚楠.企业生产与安全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陶勇,李涛.简论现代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手段[J].企业教育.2014(12).

[3]陈朝霞,曾建军.论企业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J].煤矿安全研究.2013,(9):178-180.

[4]黄建军,郭绍青.企业安全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世界研究.2014,(10):169-173.

篇10

关键词 基于项目的学习 教学模式 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Applied Research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Program Design and DevelopmentWU Qingqing, CHEN Tao(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kind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is usually used to guide and organiz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needs analysis,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concep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Progra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majo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project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和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需求评估、项目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

1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教育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

教育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基于教学系统设计核心课程开设的后续提高性课程,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教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及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培训等工作问题的能力。

1.1 项目组队及选题

根据教学设计项目团队中的角色、责任分工,将4~5人分为一组,分别担任项目经理,教学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及美工人员。在项目执行中,各团队成员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在完成分配工作的同时,与其他成员保持沟通,了解各自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及时协商解决。

项目的选题,可以大学生兼职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现问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使项目成果具实际操作性。如: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快餐店员工培训、志愿者培训的问题等。

1.2 确定项目目标

确定项目目标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确定目标的关键在于对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有效分析。如前所述,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虽然引进并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但很多老师不会使用,更别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

1.3 编制项目方案

从项目目标的确定到方案的编制,项目设计者要谨记“教会原则”而不是“教了原则”。所谓“教了”,其行为主体是教师,注重教的内容;而“教会”,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而教学的根本是关注学生在教学后应具备的能力,而不是教师讲了什么知识。

1.4 阶段性成果展示

从项目确定、项目设计与实施、项目完成到测试评价共四个阶段。每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求各项目团队展示各自项目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汇报不仅能有效帮助各团队反思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并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为各团队提供了展示团队精神的平台,也为每个人提供了锻炼讲演能力的机会。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各环节,同学们亲历了项目工作的全过程,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潜能,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因为较好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学生使用深层学习方式。①②

1.5 评价

项目评价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项目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出勤、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小组讨论情况、阶段性成果完成及汇报情况等既是形成性评价的要素,也是总结性评价的依据。评价的主体除了科任教师,还有学生。如此,既能保证评价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也督促了教师及同学不断反思并积极改善学习、工作效率。好的评价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受教育的自觉性,又可以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③

2 基于项目的学习运用的注意事项

2.1 更新观念,关注交流

平等地交流、良好的沟通能更有效地增进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完成。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行动起来:主动思考,自己解题,因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项目讨论交流中,倾听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和争论焦点,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当冲到第一线,而应当在第二线甚至第三线,让学生冲到第一线去实践、去学习、去探索,并从中获得进步。⑤否则就失去了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一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2.2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指以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为主,根据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其它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各教学模式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学生不得不一改传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极思考、创新。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目标的实现,还强调情感领域的协调发展,因为教育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的人。学生认真的讨论、自信的讲演、解开疑惑后的快乐,对教师既是鼓励,也是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

注释

①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② Marton, F., & 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 – Outcome and proces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1).

③ 蒋梅.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法学实践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