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管控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风险管控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建安大型企业如何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就成为摆在企业各级领导及财务人员面前的一件大事。建安大型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大型建安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目前许多大型建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一些企业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制度,但都偏重财务报表目标,而不太重视涉税合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税务合规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或单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而建安大型企业点多面广,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的任务异常复杂而艰巨。
一、当前大型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1.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给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面广,在其提供劳务和建造产品上具有跨区域、工程项目周期长和成本核算程序复杂,各施工地纳税环境差异大,税务风险管理难度高。多数大型建安企业跨省、跨国经营,企业需要面对世界各地层级不同的税务机关及国外税制的管束。而不同管辖区域的税务机关对税法关于建安企业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就额外增加了建安企业担负税务风险的系数,给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2.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以及税企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建安企业的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国家对建安企业外地施工实行施工地和注册地税务机关双重管理的税收政策,各地方税务局都采取“以票管税”、强化税源管理等征管措施,导致企业执行难度大,税企争端多。南京、广州等地方税务局按建安企业营业收入的1%加征个人所得税;四川等地方税务局按2%预征企业所得税,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企业争抢所得税或都不管所得税的问题。这就要求建安企业每到一地施工都应事前到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的地方税务机关详细了解相关的税收管理政策,以减少税务风险。
3.大型建安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关系不大,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意识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风险防范制度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在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从投标决策开始到竣工结算很容易忽视税务因素,加上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分包,对项目管理的税务风险意识又比较淡薄,这样就可能增加涉税风险。建安企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我公司一年完成了近30亿的施工产值,完成的营业利润也只有近2500万元, 仅占施工产值的8.3%。如果因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税务稽查处罚,企业的税务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直接利益损失,这样不仅会吞噬企业利润,阻碍商业目标的实现,还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建安企业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型建安企业点多面广,有的只是在总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有的甚至连总部都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税务管理岗位。各个施工地点更谈不上配置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一般都由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财务人员兼任,他们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缺少涉税辅导及税法后续教育,对税法的理解、认同和把握有一定的偏差,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大型建安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管控应对措施
1.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应倡导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规范纳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内部营造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把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以形成既拥有风险管理防御能力,又有战略管理规划,使税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效地融合。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2.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做好日常风险处置预案
税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和首要任务。加强对建安企业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税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应对,重在事前防范,做好“曲突徙薪”式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控制风险,也为公司经营提供了通过税务筹划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和空间。建安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以及各施工地点的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对于监控和分析到的风险,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要实行动态管理。可根据需要在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设立税务管理岗位。
3.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制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流程,明确风险控制点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建立和完善税法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信息系统能确保企业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信息通畅,能确保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税务风险先兆和实际问题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企业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与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防范税务风险,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大型建安企业应结合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内部控制,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三是制度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建安公司业务和税收规定都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流程也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4.配备专业的税务人员
由于税务管理的专业性、政策性和复杂性,税务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配备合理的岗位和人员,是公司有效管理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应定期对负责涉税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般来说,税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税收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熟悉建安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因为纳税处理基本以会计处理为基础;最后,还要熟悉建安企业业务以及整体经营战略,不熟悉业务就无法深刻理解某些相关的税收规定, 不把握经营战略则难以发挥税务的事前筹划、规划作用。另外,这些人员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要求税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确切说税务管理部门要成为“学习型部门”。
5.利用纳税评估降低税务风险
纳税评估是由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报送纳税申报资料及提供的相关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定、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进一步对纳税人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行为。目前很多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缺乏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因不熟悉税法规定或无意之失而造成的税收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企业被税务违法处罚风险增大。因此企业应借鉴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方法,通过分析财务部门各月、季、年申报和上缴的税款情况,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主附表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内部自检。从故意税务违法风险、非故意行为导致结果违法的税务风险、税收政策调整或主管税务机关责任带来的税务风险、客观上少缴税款的无责任税务风险等方面,采取手工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活动。充分利用纳税评估活动,详细剖析容易形成税务违法风险的不同风险点,分别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6.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具有财
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 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人多面广,国家的宏观税收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政策法规的不同理解及地域差异造成了各地的税收征管模式各不相同,各地税务执法机关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企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 加强联系和沟通, 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减少涉税风险。
7.加强税收法规学习,准确把握税收政策
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准确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的同时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掌握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的情况,审时度势,用足用准国家税收政策,降低不必要的纳税成本和其他成本。综上所述,大型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税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对税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使企业随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整体风险,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刘芳,高雅杰,新形势下建安施工企业税务风险,价值工程,2010,(1)
[2]梁露松,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企业税务,2010,(6)
篇2
为了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治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正式《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明确提出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应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在法定报告内容和法定披露制度不断强化的环境下,公司必须实施税务遵从、透明度、公司治理的相关流程,董事会应对包括税务风险管理在内的公司治理体系负责。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因涉税问题,引发公司股价下挫,给公司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中国证监会会计部的《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显示,企业在收入确认、金融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和政府补助等会计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企业存在被调整税款的风险。税务治理已经成为众多国内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税务治理具体实践,提升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税务治理水平。
二、企业税务治理相关理论
(一)税务治理的定义英国学者Mr David Fwilliam认为税务治理的定义,可简单地表达为公司治理,而与税务相关,来协助董事提高公司价值,从而增加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我国学者王家贵的解释,企业税务治理是指企业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所实施的分析和研究、筹划和计划、监控和处理、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等全过程管理的行为。企业税务治理不仅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利用,依法避税的技巧和方法运用,事前筹划和计划实施组织,也包括企业涉税业务流程规范和管理组织,还包括避免违规受罚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综合管理内容。税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支出而达到化解不特定税务法律风险及成本,以创造企业整体价值。影响企业税务治理的因素主要包括:
(1)外部因素:客观经济环境(主要指税收负担水平)对企业税收筹划提供的空间大小,外部税务征管部门的税收征管压力和对企业运用税收政策及筹划项目的认可程度,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对企业税务治理水平的认可程度。
(2)内部因素: 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涉税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企业税务部设置和税务治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税收筹划能力、涉税问题应对能力和税务公共关系沟通能力等。
(二)税务治理的目标企业税务治理有两大目标,分别是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至最佳水平,以创造企业的整体价值及维护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形象,是大型企业集团税务治理的关键所在。
(1)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税务风险包括政策遵从风险和业务交易风险:政策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财税人员对涉税业务核算和会计处理的不正确或者不准确,导致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被取消资格或者吊销证照、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产生的风险。业务交易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因缺乏安排或者税务筹划不当,导致企业纳税成本增加或者承担不必要的税务负担而产生的风险。
(2)税务价值。税务价值,通过运用税收筹划、利用税收政策降低税务负担,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形成的公司形象,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主要指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通过税收筹划等手段,降低企业税务负担,是可量化的经营成果。无形价值主要指良好的税务治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良好的声誉,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公司吸引人才、资本市场融资等,是难以量化的经营行为。
(三)COSO框架与企业税务治理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拓展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有如下三个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税务治理对上述三大内控目标会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企业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落实税务治理:(1)控制环境。指企业整体应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战略和税务风险目标,包括管理层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税务风险制度制定和沟通的范围,以及税务部在集团的地位。(2)风险评估。指企业应对不同类别税务风险的熟悉程度和反应,包括企业识别、评估、管理和消除税务风险的流程。(3)控制活动。指企业通过设计和制定详细的流程对已识别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以实现对集团税务风险目标的控制,包括详细的规章制度、复核、审批和运用外部资源等环节。(4)信息与沟通。指企业记录税务风险目标与企业内外有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记录用于识别和量化税务风险的操作指引,以及控制风险的措施;制定风险监控流程,保障税务风险控制措施受到评估,以及有新的风险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控制和补救措施。(5)监督。指企业通过采取复查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保证有效性得以实现。风险监督将能够识别风险控制失效或者企业税务目标没有实现的领域;一旦发现,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大型企业集团税务治理实践:以A集团公司为例
A集团公司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营日化产品,公司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行业领先地位。集团公司立足日化主业的同时,拓展了另外两个基本业务单元即金融资本投资和商业房地产业务,逐步发展成了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公司具有强烈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税务治理相对滞后仍然以核算为主的形式存在,税务治理的日常责任主要由财务部下属的办税员完成,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A集团公司设立税务部的必要性
(1)跨行业发展导致涉税处理复杂。近年来,A集团公司立足日化主业的同时拓展了另外两个基本业务单元,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涉足投资银行、保险、医药、商业房地产等行业,逐步发展成了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及部分国外区域。公司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复杂的产权关系,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的税种、税收政策、涉税事项多种多且并日趋复杂,税收贡献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大,税务治理已经成为该公司经营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
(2)税务治理专业性越来越高。由于国内外税法纷繁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税务成本属于沉淀成本,税法的相关处罚规定很严格,集团范围内的涉税交易额巨大,稍有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如果没有独立的税务部和高素质的税务专业人才,难以应付日渐复杂的各项税务工作。
(3)税金支出成为企业重要资金支出。税负成本在A集团公司净现金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公司的资金周转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合理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将成为A集团公司进行内部效益挖潜的重要手段。
(4)权威性指导着税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税务治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配合,没有一定的权威性,很多涉税事务难以落实到位。
(二)A集团公司税务部职能定位为了有效地拓宽和提升税务治理的各项工作,A集团公司按照集团总体的工作部署要求,组建了独立的税务部,利用SWOT分析工具,在基于COSO框架的基础上对集团税务部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定位。
通过SWOT分析,A集团公司税务部对部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有了清晰的认识。税务部在遵循公司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对部门管理职能进行了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战略规划、运营支持和合规要求。
(1)战略规划方面。以公司战略为指导制定税务战略,进行由税务驱动的内部流程再造。同时基于公司业务情况、交易模式等信息,负责整体税务筹划并制定税务方案,优化公司的税务环境,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2)运营支持方面。帮助建立注重税务的企业文化,承担专家顾问角色,提供税务技能及商业咨询服务,提供税务数据及税务知识管理。参与集团日常经营活动,协助集团建立整体节税模式,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3)合规要求方面。与外部监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落实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及内部税务自查,培养专业的税务人才。制定税务策略使公司税务受益机会最大化,为高级管理层的商业战略、投资决策提供税务方面的专业建议。 及时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政策及相关法规,设计税务培训课程,对成员公司的财务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进行税务知识培训,确保国家的各项税务政策在成员公司得到贯彻执行。负责指导纳税遵从体系性建设工作,包括管理制度、流程和操作指导的规范,控制日常纳税风险。
(三)A集团公司税务管控体系建设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集团总体组织结构上属于集团一级管理部门,归属于集团财务中心,拥有独立的人员编制、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权。税务部以集团整体战略为指导,基于COSO框架建立了六大税务管控体系,包括专业部门及专业人才体系、税务规划及税务分析体系、税务内控体系、税收成本控制体系、税务共享平台体系、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税务风险,提升税务价值”的税务治理目标。
(1)专业部门及专业人才体系建设(COSO控制环境建设)
部门职责:作为集团税务治理的主管部门,税务部以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为指导,专注于集团税务规划管理,税务关系协调,财税政策宣导、纳税控制体系建设、投资项目税务分析、税务团队建设和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等部门使命的达成,是集团以及各分子公司实施税务治理的全面管控,是集团税务政策制定、税务治理目标分解、纳税控制管理、税务风险的快速反应、税务团队建设,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责任部门,对税务队伍的稳定、发展、成长、积极性和凝聚力负责。
岗位设置:根据税务部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发展规模,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税务总监的带领下,根据公司业务规模和部门的职能建立了相应的岗位编制,设立了税务执行、政策及培训、规划与分析和税务内控四个工作模块。另外,在各成员公司中设置相应的税务会计岗位,业务管理隶属于集团税务部的税务执行模块,实行垂直的业务管理。
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税务部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部门成立后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项目工作制的形式开展各项工作,在培养各成员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让大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快速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税务专业人才。
(2)税务规划及分析体系建设(COSO风险评估建设)
开展年度税务规划工作,明确纳税目标 :税务部以企业营运策略为起点制定年度税务规划,根据A集团公司年度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分析,在每年初确定全年税务规划目标,并报集团公司管理层批准。税务部每月对全年纳税达成数据实行动态分析管理,及时发现日常执行与目标规划的偏差,确保全年的纳税任务在税务规划的指导下按时准确完成。
加强IT技术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税务部通过建立基础税务信息数据系统,开发内部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人工处理环节,提升税务核算的准确性,实现税务核算标准化、税务数据和税务指标实时化。税务部遵循简易、快速、清晰的原则,建立了财税法规档案库,方便各成员公司的财税人员查阅相关税种中有关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同时,部门在积极探求ERP与发票管理软件及纳税申报软件的数据联动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开展税务分析工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税务部通过设置税费预算达成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三项费用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和综合税负率等关键税务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分析体系,分析各成员公司的月度涉税数据,进行税种的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对相关人员提出预警,并提出可行的税务处理建议,最终形成税务分析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3)税务内控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及监督建设)
税务流程及制度规范建设:税务部结合集团业务多元化的特点,统一各项涉税事务的管理标准。在纳税申报流程方面,设置各层级审核节点,严格对申报的数据进行把关,保证各成员公司日常税务执行及时准确完成,规避因漏缴、错缴而导致的税务处罚。在涉税合同审批方面,设置税务审核节点,规避业务执行中出现税务风险。在关联定价方面,设置定价审核流程,对价格的更新时点、审核的标准进行规范,同时定期对毛利率波动状况进行分析,切实保障集团关联定价政策执行到位,确保集团各成员公司纳税水平的稳定。税务部在公司登记、税务规划管理、税务分析、关联交易、税务培训、涉税条款审核、发票管理、合同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开展税务稽核,落实税务内控:为了落实税务内控工作,税务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税务稽核风险管理清单,采用事前分析、事中现场沟通核实、事后跟踪落实的工作程序,定期对各成员公司的涉税业务进行专项稽核,保证各成员公司严格执行各项税务政策。通过对集团业务的全面把控,将税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况,有效地防范了集团整体的税务风险,同时也为税务筹划空间的拓展提供支撑。税务部开展税务稽核的重点主要包括:销售收款业务流程稽核、采购付款业务流程稽核、存货管理流程稽核、相关合同及业务单据票据稽核、相关税收优惠的利用程度稽核、各税种的纳税过程稽核。税务部针对税务稽查中发现的涉税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建议被稽核单位加强对各项涉税业务的开展进行全程管理,以降低涉税风险发生的概率,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4)税收成本控制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建设)
投资并购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主业经营良好,资金充裕,处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投资并购和重组业务越来越多。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重大投资并购项目初始阶段就开始介入,与业务部门开展充分的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策略对股权运作、资产配置、关联交易及公司设立模式、重大交易布局重组方式与时机选择等各种经济行为决策所涉及的各税种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做好全局性业务规划与最低税负纳税安排,给出最优操作方案。
生产采购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的主业是制造和销售日化产品,具有固定资产投入大,产品材料消耗大,运输作业量大的特点,生产采购环节的增值税进项发票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业务,制定了相应的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了生产采购中各类发票的适用情形和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的范围。同时,在遵循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发展和日常作业负担等因素对各类生产设备的折旧计提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销售服务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税务部,通过对销售业务的调研分析,确定了销售服务业务的关注要点,包括公司设立形式、销售收入确认的时点、销售合同中发票及结算要求、视同销售的情形、纳税义务时间、促销方式中的费用发票合规性、销售人员激励形式中的个人所得税等,落实销售纳税策略。同时,针对各公司增值税使用量大和发票面额大的情况,制定了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确保发票的领购、保管、开具、递送、签收环节得到有效管理。针对日化快消品促销费用大,促销周期长,促销模式多样的特点,费用发票回收周期长和来源多的特点,做好相关费用的预提,保证每月费用能够实际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确保每月企业所得税纳税额的平稳。
技术研发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日化制造集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500强中的国际知名日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提升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特点和获取的相应资格,A集团公司税务部将技术研发列为日常业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重点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合规性,关注公司研发项目的立项及实施,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及销售,以充分利用国家针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出台的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转让定价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是覆盖全国各个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的日化业务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在全国拥有众多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并且享受的税收政策存在差异,公司间的内部交易频繁,对各公司的税收影响大。为此,A集团公司税务部将转让定价业务作为日常业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按照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加强对转让定价的管控,对转让定价中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选择、各成员公司的功能定位、同期资料提报等进行了统一分类和规范,并通过月度税务分析,对转让定价体系进行跟踪落实,以确保符合税法的相关要求。
(5)IT系统共享平台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及监督建设)
税务月刊与税务月历:税务部每月收集整理当月度最新的税收政策和典型案例,通过共享平台在集团范围内实现共享,提升整个集团特别是财税人员的税务政策认知能力和税务问题处理能力。税务部每月通过分析和整理当月各税种的申报日期及当月需要重点关注的税务信息,形成税务月历,在集团范围内做好纳税申报时点提醒,规避因纳税申报引起的税务风险。
在线税务咨询:税务部通过在集团网络办公系统中建立在线咨询平台,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对日常税务咨询问题及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事中指导和事后跟踪,有效保证了税务问题的切实解决,不仅降低了企业日常经营的税务风险,也有效推动了部门服务水平的持续进步,提升了集团的税务管控职能。
月度税务例会:税务部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每月召集财务部及相关业务部门针对当月出现的重要涉税业务进行讨论,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同时,利用第三方的专业权威和独立性,推进涉税业务的顺利开展,提升部门的管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税务答疑手册:税务部定期通过对集团范围内发生的各类重要涉税问题或者频繁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涉税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税务问答知识手册,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手册进行学习,规范各项涉税业务的处理。
(6)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建设(COSO信息与沟通建设)
政策研究方面:将网络现有资源与专业中介机构资源相结合开展税务政策研究,对国家税务总局及各地税务局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提炼,形成研究报告递交集团管理层。
专业培训方面:税务部开展税务培训选取的主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为最新税务政策研究的成果,即与集团业务相关的动态政策的税务专题;另一方面是与税务相关的税务会计实务处理及涉税沟通技能。培训主题涉及营改增、涉税会计核算、发票知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联定价、税务稽查与风险应对等。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深入贯彻税务内控文化,可以有效提升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税务意识。
(7)变革后的税务治理效果。通过总结分析,A集团公司税务职能活动在变革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变革后的税务工作已经由一种单纯的核算支持型工作转变成一种多方位的企业内部专业管控型工作。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深化内部税务治理的同时,注重将集团诚信纳税的企业文化、办税人员税务知识扎实、工作认真细致、快速、准确、高效办税的良好企业形象传递给税务机关,与税务征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政企之间的友好互信关系。
(四)A集团公司税务治理发展规划 通过变革,A集团公司税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管理,税务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税务管控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素质方面。在多元化业务的急速发展及海外需求扩张面前,税务部面临高端税务专业人才缺少、国际税收视野和经验不是的问题。A集团税务部未来将考虑引用优秀人才或通过部门内挖潜的方式,培养具备财税筹划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高端税务人才。同时,配合企业海外拓展需要,培养具备海外税务核算及风险管理的人员,加强国际财税法规的研究解读与应用,以国际化税收视野的高度应对各类税务实务问题。
(2)税务风险管控方面。A集团公司目前主要注重业务过程的管控,事前管控相对不足。因此,A集团公司未来应注重业务流程节点的管控,建立标准检查体系,将税务治理工作向业务前端推移。通过挖掘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远程的税务信息支持,建立关键指标自动预警体系,最终建立全面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
(3)税务研究与培训方面。相比优秀的咨询公司,A集团公司缺乏更加专业的税收政策研究团队,税务培训多采用外聘培训师的形式。未来,A集团公司将加强税收政策研究能力,提拔一批内部专业讲师,以更加有效地将税务治理融入公司业务发展。
四、结论
公司的税务治理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业务支持型的职能工作而存在。当前很多企业包括大型集团公司和中小公司,缺乏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税务控制流程的缺失或不完善,专业岗位设置的不合理,使得企业税收成本高于正常比例,遭受税务稽查处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A集团公司通过分析自身业务快速发展和业务领域日趋发展多样的状况,设置了独立的税务部,提升税务治理在集团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利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了战略规划、运营支持和合规要求三个职能定位。A集团公司在COSO框架下开展集团六大税务管控体系建设,包括税务部组织架构设置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税务规划及分析体系建设、税务内控体系建设、税收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税务治理平台体系建设、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建设和政企共建体系建设,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税务治理能力,为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管理层必须提高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建立注重税务管理的企业文化,确保各项税务管控措施执行到位,从而实现“管理税务风险,提升税务价值”的税务治理目标。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0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372150)、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1YJA79009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109153、11nkjl04)阶段研究成果;同时感谢中山大学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90号。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创业期;财务管理体系
一、引言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随着创业大潮和“互联网+”概念的火热,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102家,较2016年增长12%,总体市值为8.97万亿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66.1%。财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战略目标下,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实施价值化管理的体系。在互联网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问题更多出现在财务内控制度、全面预算、财务核算及评价、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互联网企业想要平稳快速的渡过创业期,获得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除了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服务创新外,还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创业期呈现出风险高、管理弱、商业模式更新快等特点,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财务管理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初创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财务管理漏洞及管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互联网初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管控
在创业期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创业团队往往会重业务轻管理,忽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部分创业者对财务工作的理解非常狭隘,认为财务工作无非就是报销、记账、报税,配备出纳会计即可,甚至不设置会计,而直接选择记账公司将财务工作进行外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财务制度也会是流于形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不到有效的管控作用。在制度管理的松紧口径方面,如果企业采取宽松的制度管理口径,会造成工作氛围不够紧张,没有生存压力,毕竟从业人员经历过创业阶段的是少数,大多来自于相对成熟的企业,不懂得节制节约,造成资源浪费。如果企业采取严格的制度管理口径,照搬对标企业的内控制度,那么这种舶来品的制度大而全,并不适合初创企业,太多的条条框框会对业务人员有所束缚,影响了业务的快速开展,也影响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监督,业务发展往往会缺乏约束,殊不知在片面追求业绩的同时很可能在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环节埋下不少的法律及财税风险。比如签订了对公司极其不利的付款条件、未约定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未了解到对方单位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其只能提供3%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发票、约定了高额的违约金比例、约定了有歧义的结算金额计算条款、签订了超经营范围的合同内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二)缺乏历史数据支持,预算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现金流是创业公司的命脉,如何通过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来确保现金流量的稳定,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企业若不重视现金流的预测与管理,创业者们会对公司资金现状没有整体把握,不了解资金的周转情况,对资金状况预估不足,或者是过于乐观,这样抗风险的能力就显得不足。在遇到紧急大额付款时往往措手不及,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被迫紧急融资借款,非常被动。在初创期,公司自身没有历史财务数据的沉淀积累,可谓从真正的零基开始,在预算制定时会面临很多的难点。尤其对于有创新业务的公司来说,市场环境变化快,创业者们需要敏感的快速捕捉商机,商业模式还没有跑通的情况下更是没有有效的、可参考对比的财务历史数据,又因为互联网企业的个性,同行业之间也很难找到相同模式的经营数据,另外没有公开渠道获取参考数据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诸如此类的情形下,预算工作只能选择了一事一议的单笔预算模式,甚至逐步变成了先支付后补预算的情况,预算工作偏离了调节、控制、监督的职能,形同虚设。在费用支出方面,营销费用是互联网初创企业的重要支出项目,各类线上促销的卡券发放活动给预算工作带来管控难点。卡券存在使用率的问题,做预算时营销人员在预估卡券使用率的基础上进行活动预算金额的上报,一旦卡券在线上发放,将会产生实际使用金额,形成企业的负债,即使远超出预算金额也必须全额兑付,相较于传统的超预算不予支付的管控方式来说,企业显然相当被动,如何对此类营销费用进行风险把控呢?
(三)会计核算不健全,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
公司创建会计核算工作从第一张凭证开始,从业人员均来自不同的企业,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不同风格的记账方式,加之初期人员不稳定,大到财税处理方式,小到摘要的书写、凭证的装订,公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核算风格,口径不一致、风格不统一。还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少交税的目的,建账伊始就设立两套账,应对税务一套,内部真实核算一套。老板们还在洋洋得意的时候,殊不知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隐患,将来在税务稽查、投融资、甚至IPO环节会付出更多倍的代价来偿还。在税务方面,目前在“金税三期”强大的大数据比对监控下,企业的多项经营行为都会列入监管范围并进行系统勾稽核验,稍有异常就会预警。企业的经营数据在金三系统下简直是透明的,涉税风险大大提高。一旦被查处,不仅需要补缴税款,还有滞纳金及罚款支出,更重要的是企业有了欠税罚款的不良记录,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信用及形象,还会将这种企业污点延伸到新三板上市、IPO等重要的融资事项中,成为不可逾越的绊脚石。即使侥幸躲过了税务问题,在投资人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也会显得困难重重,曾经拼命隐瞒收入以减少增值税的缴纳,现在却想极力证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曾经拼命虚增成本以减少所得税的缴纳,如今却因为净利润不理想而无法融资,而且这种不诚实的创业基调也很难让投资者们欣然接受。(四)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互联网企业想要生存必须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更新升级产品,设计各项新奇的营销政策吸引用户,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找到新的赢利点。但就因为创新速度太快,影响力大,新鲜事物会被迅速传播接纳,影响面巨大,而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税务处理意见尚未明晰,此时该如何进行财税处理,是经常困扰财务人员的问题。财务人员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对财税理念理解不够深时,都会影响到业务的财税处理方式。一旦处理不当,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互联网初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创业者观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制度
自企业创立之日起,首先要让非财务出身的创业者们充分了解财务工作的内容,认识到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公司的领导层面对财务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才是开展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互联网企业,有着比传统企业更快速的产品迭代速度,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模式总在不断调整,主营业务甚至每月都有变化。财务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具体的商业模式、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公司现阶段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全套财务流程,原则是宜简不宜繁。相对于成熟企业来说,初创企业要根据公司的发展及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细化制度,会出现更多频次的制度及流程修订,制度需要不停完善、不停适应公司的发展,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初创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组建自己的财务团队,毕竟财务工作贯穿了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从业务开展之日起就逐步建立财务内控措施,量体裁衣设计制度,比如制定经营管理层面内控(货币资金、采购付款、销售回款、成本费用方面)、业务管理层面内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合同管理、财务报告方面),明确财务岗位职责履行监督职能。财务还必须要参与到业务的规划过程中,在业务模式构建之初就应当了解整个业务的商业实质、合同条款内容、资金流向、会计处理、涉税问题等环节,对不合理的环节提出修改意见,提前做好税收筹划,规避经营风险。
(二)建立合理的预算制度,深挖业务实质,提高预算精准度
互联网初创企业特点首先是要抢占用户、流量为王,需要先打开市场,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此时的现金流入不稳定,更需要做好预算与规划。创业公司正在经历一个后野蛮生长的时代,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过去“烧钱”式扩张的边际效应递减,创业公司最大的难题在于开源节流,毕竟还没到“不差钱”的地步,这就要求数据运营更加精细化,财务管理更加专业化。因此,创业者们不仅应该整体掌握预算情况及资金使用方向,在做决策之前更应该了解清楚资金周转情况和现金流的收支平衡状况。预算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必须做细做扎实,并且要根据企业特点,采用灵活简单的预算管理方法完成预算工作。财务人员还必须钻研业务,审核上报的预算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例如:1.每日制作资金报表,动态掌握最新的资金变动情况及资金余额。2.在预算制度实施初期,先缩短预算周期,从单月预算做起,积累一段时间条件成熟后,可改为双月预算或季度预算,进而过渡到半年预算、全年预算。3.针对线上促销卡券的预算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尽量提高预算的精准度。这就需要对每次活动及时进行事后效果分析,做出使用率等关键指标的预实对比差异分析,跟营销策划人员一起找出差异原因,提高预估准确率,缩小偏差。营销活动费用会因营销方案侧重点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经过几次活动的检验就能逐渐掌握规律,提高预估准确率。对于没有把握的活动方案来说,可以在设计方案时留有灵活调整的余地,卡券发放后每天甚至每小时进行实时费用监控,一旦发现使用率远超出预估水平,产生费用远超出预期时,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将营销费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财务人员不仅需要虚心请教业务人员,熟悉商业模式,了解与之相匹配的费用支出比例,还需要掌握公司的多项业务指标,例如获客成本、线上促销卡券使用率、不同营销活动的参与度等,只有掌握这些指标后才能对提报上来的预算进行实质性审核,否则对预算的审核根本没有发言权。在预算周期结束后及时进行预实分析,逐渐修正各项费率指标,使之具备下期预算强有力的参考价值。
(三)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核算管理,保障企业的长远利益
在建账初期就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要求使用标准的会计科目,按照常规经验设置简单的二级科目即可,切记不要将原任职单位使用的细至四、五级科目的全套会计科目照搬,这样会导致大部分用不到的末级科目长期闲置且占用编号,整个科目设置显得异常凌乱,等企业发展较稳定时想调整科目设置则会非常麻烦,会带来额外的巨大工作量。财务人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随时增加需要细化的科目或辅助核算项目,使整个账套的设置干净合理。初创企业还需要对会计核算进行标准化制度管理,以应对财务人员的高频变动。财务人员仅看制度及操作手册就可进行标准化作业,缩短了财务人员的工作交接时间。例如制定摘要录入标准、凭证票据粘贴标准、档案管理标准、合同管理标准、收入费用确认标准、自查工作标准等。企业必须树立规范经营的理念,如果创业者们有不合规的想法,财务人员一定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不规范经营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进行告知,彻底放弃避税逃税的念头,财务人员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充分体现财务的监督职能,帮助老板在正确的道路上创业。在财务评价方面,除了标准的财务四张报表外,还需要设计多张内部管理报表,不仅仅核算财务数据,更要将业务类的非财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因为互联网初创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报表数据中,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用户量、用户活跃度、用户点击量、留存率、转化率等这些无形的非财务指标中。例如京东2014年5月22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净利润持续亏损,但市值却是在不断攀升,这就说明传统的报表体系在评价互联网公司时是有所欠缺的,必须结合业务指标才能对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
篇4
如果你还把CFO(首席财务官)当成“总会计师”之类的技术官,那么你已经OUT了。昔日被大家看作只关心公司帐目、帐单以及相关税务的职位,现在被越来越多的认为与CEO一样至关重要――企业共同的掌舵人。
在今年《首席财务官》杂志社举办的“2009年度中国CFO最信赖的百家服务机构评选”活动中,全球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囊括了“中国CFO最信赖的ERP系统”、“中国CFO最信赖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中国CFO最信赖的企业绩效管理服务机构”等三项大奖,《新智囊》就CFO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转型,对SAP的相关管理者进行了采访。
CFO进入3.0时代
《新智囊》:SAP在报告中屡次提到CFO3.0的概念,请描绘一下CFO3.0的特征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SAP:“CFO3.0”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最先提出来的,我们希望借用这个说法强调:现在CFO的转型正逐渐加速,而且变得越来越快。CFO1.0时期,CFO只是对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核心财务流程进行管理;CFO2.0则让CFO更易于在战略和执行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同时可能也会涉及一部分GRC(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合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而CFO3.0时代,则是让CFO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企业CEO的优秀战略型顾问。这样做就能够让公司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性能和业绩,并且能够让公司迅速进入到一个新的机会领域。
《新智囊》:全球性的竞争、市场的整合、供应商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改变是企业当今所面临的挑战,新兴发展趋势正在重构业务环境,为此企业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如今,许多企业已经从过度集中和以流程为驱动的工作模式转移到了构建业务网络,以期能够适应来自不同方面的常规压力。SAP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和挑战,CFO要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新要求?
SAP: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形势的变化,CFO的职责正面临着变革和转型。与此同时,随着有着“中国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C-SOX)的颁布和推进,在保证企业销售业绩指标的同时,如何加强内功修炼、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升内控与风险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在保障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日常管理等传统职责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和加重首席财务官在公司战略层面的职责,将是首席财务官职责发展的未来趋势,首席财务官必须把握重点,帮助企业在高成长的业务战略和稳健的财务战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这样的过程中,SAP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FO如何应对转型挑战
《新智囊》:CFO在转型中如何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领导力?SAP如何帮助中国的CFO在转型中发挥战略职责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促进企业在变革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SAP:在过去两年当中,我们已经看到在公司财务这个领域发生了一些很大的转型,而作为公司的CFO来说,他们的作用或角色也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过去,CFO更多的被大家看作是公司内的一个计帐人员,更多的关心的是公司的帐目、各个帐单以及相关税务的情况,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把CFO视为与CEO同等重要――企业里共同的掌舵人。
现在企业和公司的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以一种实时的方式看待这种变化,这正是CFO非常具有优势的地方。
CFO们将更加关注如何帮助公司来提高自身的业绩和性能表现,如何能够更好地为CEO以及董事会提供公司在并购方面甚至是战略方面的咨询意见。
CFO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要具备如下能力来适应未来的变化:
战略上的机敏:如今的业务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通情理,在执行战略或者跟踪某个商机过程中,一个简单的失误或延误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此,企业的CEO和CFO必须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威胁和机会保持高度的警惕,能够及时调整策略,迅速应对新的情况。
业务模式的创新:公司的高层领导不仅有责任开发和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应该部署创新的业务流程与模式。此外,他们有责任在整个公司内推行绩效管理方案,担当起变革代言人的角色。
SAP希望通过努力使各个企业或组织能够很好地通过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数据、各种已经形成的良好流程,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模型来适应这种变化中的环境,这样可以让企业迅速地抓住机会,清醒地意识到经营中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并且能够对风险进行很好地控制和管理。SAP的各种努力,以及SAP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将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抓住现在的转型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并以此实现最终的盈利。
《新智囊》:今年的C-SOX细则已经出台,这对中国企业的挑战很大,SAP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SAP:4月26号五部委再次了关于内控的指导意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C-SOX”。合规和风险管控这方面一直是SAP重点的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帮助中国的企业达到新的C-SOX的要求。无论是中国的C-SOX还是国际上的SOX,合规都是企业一定要做到的,但是不仅仅要合规,还必须要有风险的控制,要有公司的治理,因此,GRC(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合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性能管理的核心。我们要让我们的客户能够充分地了解所有的风险和机会,这样才能做出非常良好的决策,这一直是SAP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其实包括各种各样的风险,涉及财务方面的风险、运营的风险、战略方面的风险,以及环境方面的风险等等。作为一个企业的CFO,不能只看到合规的问题,而更多地是要有一个全盘的视角来看待所有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的风险控制与企业自身的运营系统联系在一起。
《新智囊》:CFO转型的问题,不仅仅是CFO的问题,而是企业所有管理层都面临领导力的提升问题。要具备这样一个战略的思维和视野,SAP在这方面如何帮助企业应对挑战?
SAP:SAP的技术能够使各种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以此帮助企业作出相应的决策。这些信息可以在一个很广泛的区域内被人们所使用,包括企业内部所有的相关人员,也包括企业外部各个相关的社区。信息本身能够以一种非常快速和可靠的方式提供给生态系统中各方各面的人员,这样就能让企业把各个行业或者各个部门的信息综合起来做出决策,而不仅仅是在企业的上层进行决策。CFO正是使上述这些转型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角色。
在讲到CFO转型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支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第一就是数据的可用性,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如何使用各种已有的数据,无论这些数据是企业预置型(On-Premise)、按需随选型(On-Demand)还是移动应用型(On-Device),如何使它们都能够很好地被企业各个部门所使用;第二个支柱是如何能够培养企业在运行这种应用方面的能力。
CFO要有未来视角
《新智囊》:CFO要担当“变革代言人”的角色,其转型的关键就是既要关注当前的需求,同时又要积极地预见未来。对于未来,SAP的看法包括在业务和战略上的配合是怎样的?
SAP:CFO3.0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CFO的转型,它完全适用于SAP未来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SAP的技术实际上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说从优化核心流程到数据转型,当然数据转型涉及到财务数据、人力资源等各个系统一直到商业智能,是全面技术发展的路线。我们的技术要使得更广泛的用户群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让用户和客户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商业方面的决策。这些信息本身应该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应该是可执行的,并且是能够在适当和正确的时间里提供给正确的用户。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SAP的企业预置型、按需随选型、移动应用型通过我们的内存计算平台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的转型。
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我们总是紧紧地与客户联系在一起,让客户和我们一起发展和壮大,所以当讲到企业转型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要看到整个企业网络的转型或者是商业网络的转型,不仅仅是在公司或企业内部的转型,而是涉及到整个运行的商业环境的转型,这个商业环境或者是商业网络要考虑到这个企业的供应商,或者是它的客户,或者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只有实现了所有大环境的转型,才能使所有网络中的相关部门或人员都能够充满竞争力。
至于说SAP如何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这些转型,实际上我们有一个产品或者是一个解决方案叫做BTC(商业转型咨询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Consultant)。这样一种咨询的服务是我们向客户提供的,而且我们总是与客户一起帮助他们实现自身转型。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一个企业具体的CFO是怎样进行转型的,而我们所提供的咨询和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转型目标。
《新智囊》:通过SAP和众多客户的CFO的接触,在遵循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目前CFO们的感受和角色转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SAP:在风险管控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些额外的工作,是强加给他们的工作,但是他们必须要遵循合规所以必须要做。我们也发现真正比较优秀的CFO,利用这个机遇把自己与财务有关的工作进行梳理,最好的CFO还会把整个合规和风险管控不仅仅看作是一个需要遵循的事情,而是把它看作成一个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或者是一个商业的机会,一个和别的企业形成差异性的东西。
现在C-SOX其实还只是适用于为数有限的中国企业,其实作为中国企业来说,我们更希望看到中国企业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我们所讲到的GRC的解决方案,看作是企业实现有控制下的成长的非常关键的要素。所谓“有控制的成长”就是说企业要发展自己的业务,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环境和风险有很好的控制,而不是说这个企业的业务像坐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有急剧的变化。中国企业应该都能够奔着“有控制之下的企业增长”这一目标去发展,而SAP所提供的平台就是使得企业有控制的成长成为可能。
篇5
(1)成本节约以南海东部地区单层软管的使用为例,目前有南海胜利号FPSO、南海盛开号FPSO、南海发现号FPSO、HYSY111FPSO使用单层软管进行外输作业。按照“一用以备”的软管使用习惯,共需采办8组软管。而形成共享圈后,采油服务公司仅需在确保各作业者正常使用外输软管的基础上,再购买1-2组备用软管即可。即整个南海东部地区最多仅需5-6组双层软管即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障作业者外输软管的正常使用,大大降低了购买成本。而采油服务公司也可以选择与软管生产厂家形成战略联盟。公司在进行大批软管采办时,会优先考虑合作的厂家,而厂家则会优先为采油服务公司生产外输软管,并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给采油服务公司。这也从根本上为作业者节约了共享使用成本。此外,共享圈内备用软管不需要太多,这也大大减少了场地、人力的需求,节约了外输软管的整体管理成本。(2)管控风险作业者加入外输软管共享圈后,通过由采油服务公司共同管理外输软管、购买软管保险、派专人管理软管、为作业者制定外输软管检测、更换、连接等计划方案、周期性的对软管进行检查、为作业者备用应急软管等工作来确保整个软管共享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而作业者仅需要对使用中的软管负责。(3)操作便捷在外输软管共享圈中,各作业者仅需向采油服务公司提出外输软管共享技术服务的相关需求,采油服务公司将会根据作业者的要求完成相应计划和作业方案, 在提交作业者确认后再进行相关工作。显而易见,这种作业模式为作业者彻底省去了中间环节的管理成本(包括时间、人力等),大大减轻了作业者的负担。采油服务公司将为整个共享圈内的作业者承担外输软管共享技术服务的管理和实施工作,而作业者则只需提出服务需求、使用软管即可。(4)资源利用共享圈建立初期, 各作业者的备用软管还未被完全消耗。在这样的情况下,采油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整合资源,集中管理的方式将作业者的备用软管统一起来,然后根据共享圈内各作业者的需求情况,对备用软管进行共享使用,使用时可按照共享圈内认可的费率进行收费。此举不仅可以对备用软管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变废为宝,为备用软管的所有者增加额外的收入。上述四点作为外输软管共享圈的主要优势,从商务的角度来讲,对于开拓外输软管共享业务市场、吸引作业者加入外输软管共享圈有着积极作用。
同样以南海东部地区外输软管共享圈为例,外输软管共享的收费目前按照月租金的形式收取,而月租金的确定则以软管购入的CIF价格和月费率的乘积为准。因此,确定一个合适的月费率,对外输软管共享模式在中国海域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将重点讨论如何确定合适的月费率。(1)外输软管的共享使用期的确认共享使用期是指软管在使用寿命内的平均正常使用时间,通常也可以看作软管成本的回报时间。根据OCIMF的标准以及厂家的指导说明,主管的使用寿命通常为5-8年,而特殊管的使用寿命通常为2.5-5年。同时按照厂家和OCIMF的建议要求外输软管每使用一到两年,必须要返回陆地进行一次检测作业,以确保外输软管使用的持续性。(2)新购置软管价值定义(仅用于共享服务费用的计算)新购置软管价值(A)是指采油服务公司通过甲方认可指定其他软管生产厂家招标购置的新软管总价,即中国境内CIF价格。包括但不仅限于购置的离岸价(FOB),运费、保险费、关税和增值税等,若国家相关政策确定此类物资进口时不征收关税,则新购置软管价值中扣除关税和增值税部分。(3)外输软管的赔偿价值此赔偿价值主要用于在使用过程中,外输软管发生了事故而导致报废以后的赔偿价格指导。若报废的软管赔偿价值在保险赔付范围以内,则不考虑此项;否则将需由使用方赔偿保险赔付范围之外的费用。100%A:(新软管值):是指未经使用或储存期不超过2年的软管;80%A:是指使用1年的未损坏的或储存期为2-3年的软管;60%A:是指使用1-2年的未损坏的或储存期为3-4年的软管;40%A:是指使用2-3年的未损坏的或储存期为4-5年的软管;20%A:是指使用3-4年的未损坏的或储存期为5-6年的软管;0值:是指使用5年的未损坏的或储存期为7-10年的软管;注释: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软管发生了损坏,但经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除非另有规定,否则软管将按“新购软管价值定义”中的规定核算当前价值。如果软管受到破坏且无法维修,则应被视为零值。应以月为最小单位计算软管的使用时间、储存时间和存储价值。(4)外输软管共享技术服务的经济临界值分析采油服务公司提供外输软管共享技术服务的价格基于如下几个参数的假设:油管的原值为A;软管正常使用年限5年(60个月);成本回报时间4年(48个月)(考虑了软管在正常使用期内的库存时间)期望投资盈利率10%(IRR);管理成本控制占经营收入的5%;综合税率为经营收入的8.3%;无须进行20%的备用管库存。基于以上假设,一根外输软管的共享月租金应包括如下几个部分:a.保证10%盈利率的月基本共享使用费用为:A*[0.1/12*(1+0.1/12)^48]/[(1+0.1/12)^48-1]=0.025363A;b.管理成本为上述项的 5%0.025363A*5%=0.00126815A;c.缴税为上述两项合计的8.3% (0.025363A+0.00126815A)*8.3%=0.00221Ad.因此外输软管月共享使用费用的临界值报价应不低于上述三项的总和: (0.025363A+0.00126815A+0.00221A)=0.02884115A≈0.028842A通过上述计算可知,如果一根新购置软管的月共享使用费用可以达到其原值的2.8842%,那么,在承担了应该支付的成本和税务后,可以保证这根软管的初期投资的在5年(实际使用时间为4年)内的收入可以实现每年10%的投资盈利率。在此临界条件下,作业者连续使用一根软管4年,共需缴纳的共享使用费用为1.384416A。如果采油服务公司需要为共享圈库存20%的备用软管,那么同样在保证期望投资盈利率10%(IRR)、管理成本控制占经营收入的5%和综合税率为经营收入的8.3%的前提下,计算出临界月费率应该为0.0339146。下面我们分析作业者正常使用软管时的月花费成本:若按照“一备一用”的理念,假定10%的折扣率或利率, 在软管5年使用期内,作业者实际每月花费的成本应该是:2A*[0.1/12*(1+0.1/12)^60]/[(1+0.1 /12)^60-1]=0.04244A;而同等假定条件下,无须进行20%的备用管库存的月临界共享使用费用仅为0.028994A,须进行20%的备用管库存的月临界共享使用费用仅为0.0339146A,远远低于作业者自己的操作成本。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外输软管共享模式能够在成本方面为作业者带来显着的节约。
外输软管共享的优势已经说明了外输软管共享模式在技术方面和风险管控方面能够为区域内的软管使用方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成本分析计算则体现出了软管共享模式在经济性方面的显着优势。从上述可知:若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月费率,确保软管提供方和软管使用方达到双赢,在中国海域内推广外输软管共享模式是可行的。
篇6
1.1会计基础管理的理念
顺义公司坚持以应用流程标准、成本标准、内控标准为重点狠抓财务基础管理,以强化结算支付监督、财务稽核监督为重点强化财务管控职能,强化会计实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业务过程精益控制,积极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融合,夯实了会计基础,规范了财务管理,持续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1.2会计基础管理的目标
公司财务基础工作管理目标是以制度的规范化、执行的刚性化、管理的精细化带动效益提升的持续化。
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只有规范,才能不断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效性,才能发挥“价值创造引领者、资源配置调控者、经营决策支持者、财务风险监管者”的职能作用,持续提升财务资源配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制度全覆盖,公司经营有据可依
目前公司总部下达财务类通用制度33项,涵盖了内部控制、公司产权、资金及税务、成本及预算、工程及资产、以及一般管理等财务方面的制度,对所属供电公司的业务起到了指导作用。2015年组织对33个通用制度进行普考,每个财务人员对33个通用制度当应知应会,通过周自测、集中闭卷月考等方式推进通用制度全员覆盖,强化制度意识、规范日常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能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督,保证资金安全流转,落实公司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公司财务资产部严格遵守国家财务会计法规,依据公司总部通行报销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重新梳理编制了公司费用报销实用手册。
2.2规范标准,提升核算质量
根据公司总部《会计基础规范》相关要求,对本公司会计基础资料管理进一步规范,包括会计凭证制作规范、发票验证情况、会计业务附件规范、费用报销管理办法、资金支付授权管理制度等内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准确性。在公司《费用报销管理办法》基础之上,这一举措巩固了历次财务专项检查成果,夯实了会计基础工作。
例如在会计凭证制作规范和发票验证方面,完善细化了费用报销单据,如下图所示:
2.3着力提高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标指标,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认真开展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标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指标提升方案,拟写了针对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规范性、加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成效、资本集中运作工作成效、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成效、预算集约调控工作成效、风险在线监控工作成效、财税筹划管理工作成效、依法治企工作完成情况、财务专业大比武综合成绩”等九大管理对标指标的分析及提升方案,全面促进公司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核算质量,创先争优。
2.4强化风险控制
1)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研究外部监管环境下的财务管控新举措,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将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深入人心,将财务风险管理在公司深化推进;二是结合内控标准流程,将风险管理与制度办法、业务流程、具体岗位进行整合固化,提升财务风险防控力度;三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动态跟踪和分析,利用外部检查和财务内部稽核手段完善顺义公司财务风险防控风险点控制方法,制定长效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杜绝风险隐患发生。
2)持续开展内控自查工作,“封堵漏洞”有的放矢。
根据北京公司内部控制方案以及测试方法,进行内控自查,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财务内控标准流程的评价,及时发现了位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应对建议,监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了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3)提升财务稽核监督防控能力,强化财务决策支撑作用
依托在线稽核平台,利用内外部监督检查成果,加大日常稽核力度,针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开展现场专项稽核工作,及时查遗补缺,分析问题,巩固、扩大专项稽核工作成果;秉承“管理建议为主,考核惩戒为辅”的原则开展财务稽核,在服务中体现工作成效和管理效益;建立报告机制和整改落实监督机制,实现稽核闭环管理,强化财务稽核的决策支持和价值管理作用。
3、评估与改进
3.1根据专业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或国内标杆单位专业发展情况,评估专业管理标准、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制度和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发现专业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
3.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在途资金管理及支付退票率,两项指标不太稳定,较容易出现问题,对每月造成较大在途资金的用电大户应加强协调工作,各个付款业务部门对供应商银行信息正确性应予以充分核实,可以要求对方单位提供账户信息确认单以保证账户信息的正确性;
2)资本集中运作方面,设备资产对应率较低,须继续加强对该项指标的重视及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从工程组织部门形成资产源头开始,过程管控,使得资产设备一一对应,对存量资产应尽快梳理未对应设备卡片并建立相应固定资产卡片;
3)预算集约调控方面,资本性业务子预算全过程执行完成率完成较低,主要原因对于财务部门来说相关工程组织方面内容较多,且难以掌控,因此须加强协调工作,由工程组织部门积极配合完成该项指标。
4、下一步财务基础工作提升思路及努力方向
4.1 进一步丰富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的推进,为丰富供电公司层面财务制度做出贡献,按照财务标准,深化细化集中核算,着力强化会计监督,强化财务在业务中的参与和控制,做到财务控制向业务延伸,充分行使财务当家理财的角色。
4.2 加强财会知识、业务培训工作
公司每年举办会计集中核算培训班,从最新会计政策实务标准、财务集约化相关业务知识、财务管控和ERP业务操作应用等方面,通过开展财会知识和业务培训工作,结合各业务岗位调考,以考促学,促进各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及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公司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增强对会计实务标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4.3加强监督考核,形成管理闭环。
公司建立会计实务标准执行通报制度,按月跟踪各单位会计实务标准执行情况,按月通报各县公司执行情况,通报情况发送至所属市公司财务负责人,并抄送总会计师。对执行优秀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相对落后单位进行重点指导,帮助查找具体原因加以改进。通过表扬先进单位,帮助困难单位的考评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4.4以协同监督为抓手,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有效衔接
根据以往各项审计检查工作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在建工程历史遗留问题,经过与基建部沟通得到了解决。对于2012和2013年工程审计出现的问题,财务部提前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积极协调事务所规范出具竣工决算报告,严格执行公司工程竣工决算审核制度。对于2014年的工程竣工决算项目,及时做到事中审核、监督。审计检查明确了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有效推进工程结算、决算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管控模式 效应 规划 战略
一、管理方式
母公司以房地产为主业务单一,子公司涵盖建筑安装、物业服务、装饰广告、酒店、幼儿园、康体健身中心和农场等行业,服务对象从相对单一,技术和目标市场相对稳定,到目前涉及多个领域和相关行业。
(一)子公司一切决策权均由子公司制定,报母公司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子公司负责执行;
(二)子公司董事、经理人员由母公司现有人员选拔、派遣、任命;
(三)子公司采取母公司的会计体系;分公司采取总公司的会计体系。
二、管理模式的基本分类
随着“某时代花园”高端社区和五星级“某国际酒店”等项目的相继启动,不仅产品、服务变得日益复杂,产品、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也相应提高,而且因客源市场分布广泛带来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增多,故宜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一)集权管理
1、子公司关键的决策和经营活动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重大的投资、融资决策进行会签制,母公司对子进行战略控制;非关键重大的决策则下放给子公司,子公司拥有日常经营自。
2、子公司的高层人事由总公司统一安排。
3、子公司的项目投资、资金筹集、分红方案以及自由资本金的筹集等都集中于母公司。
4、子公司财务主管由母公司统一委派,接受母公司的财务监督,并在集团公司内部对资金调剂余缺、统筹使用,以减低整体财务成本费用。
5、母公司按考核标准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6、公司成员信息、技术、知识是共享的。
(二)分权管理
对子公司非核心业务或业务活动,可采取:放松监管,减少投资,资产剥离,在市场中优胜劣汰自生自灭;对那些能耗高、收益低的项目,以市场外购等方式来实现。
三、具体管理内容
(一)战略发展
以资本运作为龙头,以传统产业为主线,以创新力和团队合作为两翼,深入分析核心业务目标市场,改善核心业务运营管理,挖掘现有财务业绩的提升力,采取集中的市场渗透策略,开拓相关业务,树立品牌和声誉的新形象。
(二)人事管理
当企业越办越大时,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必须越来越大,这时,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内部管理的首要责任就演变成了“培养分担管理责任的新创业者”。控股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统一由母公司任命,绩效考核和管理每一年为一届,每半年述职一次,根据业绩实行动态聘任制。其它人员则由子公司负责任命。绩效考核和管理每半年考核一次,开展竞聘上岗制,根据工作业绩,实行末位淘汰制。劳动工资总额由母公司总量控制管理。
(三)财务管理
母公司负责制定财务管理体系,包括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财务权限、财务制度、预算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和编制内容以及考评办法;并适时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提出财务改进意见,以达到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和资信等级之目的,使企业能抓住机会,迅速行动,创造价值。
(四)投资管理
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实行集中管理,子公司只有对外投资的建议权,没有对外投资的决策权。
四、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
(一)管控模式的组成部分
主要由核心层企业和紧密层企业两部分组成(见图l一1)。
图中B1一B4为母公司持股(50一100)%股权。业务不仅具有上下游关系,且价值链(横向、纵向)一体化倾向明显。母公司核心企业由两部分组成,大写B和小写b构成。
C1一C4为母公司持股50%以上且业务具有相关多元或无关多元特征的紧密层企业。
其中:A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母公司附加其上)是管理中心和投资利润中心。
B1一B4对外为独立法人企业,对内为A的二级核算单位或虚拟法人,它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A的经营中心或利润中心。
b1一b4是生产、服务中心,是属于B的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具体:
B1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b1为若干个开发项目――如:商品住宅开发部;
B2为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子公司);
b2为若干个建筑项目部;
B3为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子公司);
b3为n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部;
B4为某广告装璜有限公司(子公司);
b4为经理负责制下的施工班组。
C1 C2 C3 C4 C5 C6…为已成立的或将要成立的紧密层子公司。
(二)管控层级的组成部分
集团公司内部采取:董事长――运营委员会――子公司――项目部四级模式
1、公司以董事长为最高领导者;
2、运营委员会负责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包括战略规划、人事任免、投资决策、市场定位、产品、服务、资源与能力组合,子公司经营计划审批等。成员主要由公司总裁、总经理、副经理总、财务总监、税务总监、技术总监、子公司董事长、子公司总经理以及外聘专业顾问组成;
3、规模较大的子公司拥有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只设业务和职能人员;
4、子公司是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性单位,在市场中优胜劣汰、自生自灭;
5、集团公司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策划规划部:市场调研、整体策划、项目规划、项目开发研究、整体系统设计、系统维护等;
计划财务部:项目资金的筹集、融资、投资项目的清算、税务申报、外部报表报送;
行政人事部:文秘、后勤、人力资源档案、法律事务、公关接待、党、团、工等;
内审监察部:内控方案的设计、制定、稽核办法的实施、采购流程、预算方案、统计等;
消防安保部:负责消防安保制度的制定、执行;
客服中心:品牌维护、客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
6、对子公司更多地培育并开发那些能够带来增殖效应和利润的业务活动,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更集中于它们擅长的核心业务领域,以提高对企业特有知识或资源的积累。
(三)完善与管控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内容
1、规范运营委员会的决策行为。根据企业现实情况设计沟通机制,减少内部交流成本,形成不同层次的信息传递制度、业务汇报制度、权限约束审批制度,使子公司经营运作在“阳光下”充分发挥。
2、完善独立责任和有限责任原则,母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法律地位上独立承担责任。子公司对外同样独立承担债务和责任,子公司破产时对外的债务等都由子公司独立承担,破产时不涉及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3、针对子公司管理者的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梳理相应的管理程序和业务流程,把纵、横向管理流、财务流、信息流等进行程序化设计。
4、公司本着“精简高效、柔性生产、敏捷服务、快速反应”的管理思路进行偏平化组织设计,对具体部门岗位要求,达到因事设人、一人多职、一职多能。
5、完善“四定”(定编、定岗、定责、定酬)工作。
五、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所涉内容很多。母子公司通过多年对这种管控模式的探索,使各子公司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而对整体构架进行调整。避免新成立的子公司出现致命的缺陷,使用统筹学的方法对企业管控模式进行研究,并不断反馈总结,确保企业整体平衡发展。以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仍有待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入探讨验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 资金 集中管理 财务
一、引言
若将集团公司看作为人的话,那么资金就是血液。在集团公司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作为其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资金管理始终贯穿于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资金管理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集中表现,在集团公司中,只有抓住这一中心内容,采取各种切实可行且有效地管控方式,强化资金的流转,这样才可使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二、实施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为集团公司强化其系统内部管理的一个必然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其核心为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核心则为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核心内容为集中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内必须要增强企业财务资金方面的管理,在外应积极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的进步。因在集团公司中,成员企业和母公司之间具有相同法人地位,各自为独立利益的主体,对此,在生产经营中,这些成员企业避免不了会出现一种局部利益最大化倾向现象,若任意让这种倾向发展,很容易使成员企业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和集团所制定的整体财务目标之间存在着差距,继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鉴于这种情况,必须要从资金的源头来增强其管理,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才可有效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
第二,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可使财务资源聚合优势得以充分地发挥,便于集团公司财务成本的降低。在集团公司中,很可能出现某一子企业因业务的增长速度较快,出现了资金较为短缺的现象,而另外一子企业因业务的增长处于平稳状态,出现了一种资金结余却得不到有效且充分应用的现象,若对资金不进行集中管理与调剂应用,必然会导致集团公司整个财务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与分配不公等问题。对此,实施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由集团公司总部来对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重组,继而使财务资源聚合优势得以充分地发挥。由集团公司来创设一个良好且合理的财务管理环境,集中应用这些沉淀资金,达到资金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应用以及统一筹集的目的,提高资金应用率,使资金收益可得到相应的扩大,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可增强集团公司自身财务监督控制力度,控制并降低集团公司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资金风险,便于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的控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动态控制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各子公司资金管理行为,提高与维护集团公司的信用与形象。
三、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具体措施
(一)资金管理
1、资金管理原则
第一,集中性。从国内外集团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事权上可分散,但是在财权上必须要集中。如果在集团公司内未形成一套高度集中且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未有一个相应的信息平台,同时其资金结算以及财务数据不够集中,缺乏规范且统一的资金调控机制,就会导致集团公司难以准确、合理、全面且及时地掌握公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基于集中性原则所实施的资金管理,便于对集团公司进行快速且有效的管控,为集团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和支撑。
第二,协同性。该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不同职能间资金的投入比例关系必须要合理,不同产品间资金投放比例关系必须要合理,战略资金和战术资金间的比例关系必须要合理等。
第三,效益性和权变性。效益性这一原则要求集团公司应尽量把资金投放至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上,促使更多的资金能够参与到周转。而权变性则要求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和投放不可一成不变,应结合社会市场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对其进行相应地调整。
2、资金管理措施
第一,将集团公司最大价值的实现作为资金管理的首要目标,对集团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对资金资源进行合理且科学地配置,强化资金周转,增强对集团公司内部的管控,有效监管其运营资金,控制并降低其财务风险,通过专业化、统一化且合理化运作方式,使财务风险得到有效地规避。同时还应加强集团公司资产负债情况与水平的管控,充分发挥其自身所具备的资金聚合优势,提高集团公司的形象以及信誉。
第二,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通过信息化方式,借助于网络管理手段来对所属的所有外部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对集团公司中各子公司的银行账户余额采取一种零余额的管理方式。同时还可采取大额资金集中管理、支付的方式,集中支付税务及养老统筹资金等。此外,还应该加强银行关系管控,基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明确与定位,争取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并且对所合作的这些银行实施合理且科学地选择,有针对性地来构建银企合作方案,确保集团公司可得到全方位、及时、完善且符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的各种金融服务。
第三,实施资金跨平台管控,即将现代化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作为管控的基础,优化并改进跨平台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完善且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向集团公司内股东、审计部门以及税部门等提供较为详尽的财务资料以及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控以及检查,从而有效防止银行或者各审计部门等对于集团公司的误解,加强集团公司内外环境间资金信息的联系与流动。
(二)财务管理
第一,构建并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和集团公司自身的整体发展吻合,在集团公司所进行的财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到财务的环节以及要素不仅要保持相对独立,同时还应互相交错,加强集团公司内部结构的优化,对会计核算进行统一地组织,将集团公司各财务关系理顺。此外,在集团公司内部还应构建相应的财务监测预警制度,分析并评价集团公司当前财务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正确分析和评判财务分析。
第二,集团公司因其自身具备市场开发、资产规模、技术以及管理等优势,在资本市场中具有主导的作用,当前在国内企业的资本经营上,常用的一种方式为购并。在购并时,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应事先对社会市场实施评估,并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全面且系统地分析购并需要支付的资金以及所获得的综合收益。除此之外,还应构建更为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其审计部门应该和财务部门分开,从而确保其审计的权威性、公平性以及公正性。
第三,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事后报账、算账以及记账,而是应该树立一种正确且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对集团公司中的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同时还应构建相应的财务报告机制,制定相应的财务指标考核制度,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贵涛,孙立新.关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方案的论证和选择――以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1,(7):78-79
[2]袁琳,陈凌云,何玉润等.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2):40-49
[3]李争浩.优化财务公司结算模式提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率[J].会计之友,2009,(5):19-22
篇9
一、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企业深化改革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影响着国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其经济效益是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也是电力改革的方向。面对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和自负盈亏的现象,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减少浪费和损失,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建立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经营体制[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必须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身发展积累资金。
(二)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要求
电力企业设施分散、投入大、资金集中,只有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国家每年在电力设施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否则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引起物价变化,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满足新的经济环境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原先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渐瓦解,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因此企业必须较强内部管理控制,开拓创新,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可以防范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电力企业目前备受瞩目,仍属于垄断竞争行业,若有职员出现违法行为,自身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诚信,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仇视和唾骂,阻碍企业的发展[2]。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主要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二、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炔抗芾碇贫炔唤∪?,缺乏监督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国家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管理电力企业,但实际操作时并不能严格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此外因为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失真也逐渐暴露,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发展[3]。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控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弱化,丧失权威性和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意识,综合素质较低。
(二)电力企业内部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各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因为电力企业是国有企业,并且缺乏必要的风险观。企业要想将各类风险降至最低,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4]。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电力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准确地预测、控制风险,阻碍了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较差
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制度,如COSO报告,执行的是普遍受用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执行力度较差,成效较差。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只是为应付上级,形同虚设[5]。
(四)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确
分工明确是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但因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很多职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出现重复做工或工作遗漏、无人负责等现象,各个系统之间条块分割,使得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或传递失控,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素质较低
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学历、经验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差距较大,尤其在会计控制方面,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平衡,平常的工作也只是单一的信息核算,经常出现心不在焉、粗心大意、里外串通,甚至贪污受贿、责任推诿情况,影响企业的运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综合人才,而不仅是掌握财会知识。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层必须提高认识,依法从严治企,规范经营,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和激励体制,完善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健全企业相关重大决策的审批制度,各部门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加强和完善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增强权威性和独立性,设置内审部门,主要负责:资产负债表审计、损益表审计、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等,直接向监事会负责,为企业查遗补漏,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6]。
电力企业的主管部门和企业外部中介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评价电力企业的内部管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电力企业各个管理层联合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和审计部要定期对下层的制度执行情况做检查,保证实施到位,防治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
电力企业的财政、税务、审计各部门要分工合理,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可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外部强大的监督系统 ,加强执法力度。同时严格监管注册师的职业质量,对企业内部违法乱纪行为可借助媒体,如:新闻、广播、报刊进行公开播报,增加企业的威慑力。
(二)增强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
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 ,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时刻存在危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第一、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及时预测风险,提高各部门的抗风险意识,充分做好准备,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第二、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企业规范经营和安全经营[7]。
(三)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所有员工的业务技能,通过建立考核制度和严格的晋升制度,提高对企业的责任心,实行薪资与绩效挂钩,提高工作人?T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对EPR系统的使用率,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率[8]。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系统畅通无阻,加强EPR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联合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项目投资、市场营销、财务资金、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全部整合编入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并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避免信息外泄。
篇10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风险;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评估报告
Abstract:In 2008, Shandong province’s economy appeared to go downward. In the process,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policy turned around in time and exerted counter-cyclical effect; in particular, the financial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tructural upgrade and growth mode transfer. The banking industry manifested the strong ability to resist risk, and other financial industries fluctuated obviously. In the next, the reg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will be dependen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ecution of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policy, which could reverse the downtrend of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financial risks,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assessment repor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07-05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发展取得多方面突破
2008年,山东省认真贯彻各项宏观政策,努力把握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区域生产总值逾3万亿元,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二是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第三产业增速领先第二产业1.9个百分点,占比与全国的差距较上年缩小0.43个百分点。三是消费、投资的协同拉力增强。消费持续增长,与投资增速差由2003年的37.9个百分点缩小到0.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三产投资加速17.1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7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超过平均水平16.1和1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COD和SO2排放分别下降5.7%和7.2%。五是国民收入全面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继续高于GDP水平,税收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高于产值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7年和5年保持两位数升势。
(二)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多
当前最主要的风险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收缩效应循产业链条传递,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子分析显示,2008年反映经济增长潜力的因子持续上升;反映经济增长协调性、工业经济成本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因子均大幅下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2008年,全省工业利润增速为6年来最低,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2倍。377户监测企业4季度投资指数为-7.9%,同比下降21.9%。二是外需制约加重。全省8个主要出口行业贸易额和利润大幅下挫,受影响产品的范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蔓延。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业务增速降至7年来最低。三是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投资和存货价值损失较重,资金周转减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增速均降至近7年最低点。377户监测企业4季度资金周转指数和利息保障倍数降至5年来的最低点。四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经济增长。2008年商品房施工和销售面积增长率同比分别下降1.3和13.8个百分点;房屋空置面积增长率提高19.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行业关联性强,其走势对经济全局影响重大。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金融业发展与改革
1. 金融发展取得较好成效。银行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对经济周期的反调节作用增强;证券业在股市大幅波动中实现盈利,期货市场交易量创历年最好水平;保险业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保费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2. 金融服务继续改善。银行业向县域延伸加快,城商行县域覆盖面升至42%,股份制银行新设8家县(市)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16家。金融业的服务密度和服务效率总体改善。
3. 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已改制国有银行深化经济资本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农行山东省分行辖区各县域支行全面推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恒丰银行及3家城商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农村合作机构资格股取消进度达36.6%。
4. 金融创新活跃。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国际业务产品创新加快。农村金融方面,房屋抵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由20个增至60个。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集合理财等创新型业务开始起步。
(二)金融业稳健性评估
1. 银行业稳健性评估
(1)核心稳健性指标大幅改善。参照银行业稳健性核心指标综合测度显示,2008年各类银行业机构稳健性评估值较上年大幅提高7.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高于上年。一是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全省法人机构资本净额增长1.3倍,资本充足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账面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下降34.7%和4个百分点。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32.6亿元。表外业务垫款较上年下降27.8%。三是盈利快速增加。全省银行业机构净利润增长36.3%,平均资产利润率较上年提高14个基点。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占营业净收入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四是拨备缺口显著缩小。专项准备缺口减少535.4亿元,拨备覆盖率提高17.2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下降61.6%。五是流动性渐趋宽松。四季度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由一度偏紧转为充裕。年末,全省法人机构简单加总的备付率为7.2%;法人机构净存放同业规模增长85%。六是负债稳定性增强。年末法人机构核心负债率为55.2%,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支撑了机构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3.7个百分点。
(2)潜在风险及脆弱性仍然突出。一是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逐渐加大,预计损失率较高。存量不良贷款中,逾期半年以上的占69.6%。五级分类中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占比56%。不良贷款处置难度加大,现金收回比率仅为19.5%。年末,全省不良非信贷资产187亿元,预计损失率73%。表内应收未收息增长79.4%,有10.1亿元已归入不良资产。二是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率高企,行业性信贷风险突出。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反弹,法人机构反弹1.5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向下迁徙率高于向上迁徙率5.9个百分点。一般加工业不良贷款率明显上升。下半年来,房地产业信用风险呈现升势,年末不良贷款率3.3%,其中法人机构为4.7%。三是信贷集中风险进一步积聚。政策性和股份制银行十大客户贷款占比均超过30%;农信社有6家机构占比20%以上。大客户预警户数比上年增加27户。四是利率下行冲击银行盈利。四季度利率水平明显下降,加权平均利率同比降低0.65个百分点,78.8%的调查机构净息差减少在100个基点以上。压力测试显示,城商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于农村合作机构,全省城商行综合测算的利率风险敏感度为105.2%。五是部分中小机构脆弱性明显。农村合作机构全部授信关联度高达92.4%,仍有30家资本充足率为负值。14%的法人机构核心负债率低于40%,29.3%的机构流动性缺口率低于-10%的警戒值。高负债机构偏多,贷存比高于90%的机构有11家。
2. 证券业稳健性评估
(1)证券业稳健经营的基础改善。一是抗风险能力增强。法人券商净资本增长96.5%,自营股票市值占净资产的比例下降19.89个百分点。齐鲁证券在全国分类评级中跨越两级,成为31家A类公司之一。二是企业上市和后备资源培育取得进展。全年有18家公司IPO,11家公司再融资,境内融资额占全国的2.83%,较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后备上市企业增加93.92%。三是上市公司风险有效化解。辖区96家境内上市公司,前3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0.5%和30.7%。8家特别处理上市公司中,6家已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特别处理。9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
(2)证券期货业抗风险能力面临考验。一是法人券商业务结构风险较大。齐鲁证券和中信万通证券的经纪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97.95%和75.15%,受市场波动影响,2008年净利润下降52.5%。据齐鲁证券测算,券商盈亏平衡点处于深沪两市成交额500亿元左右,市场不景气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二是股权价值低迷风险突出。2008年全省上市公司市值损失5048亿元,股权衍生的抵押、担保融资和资本市场再融资能力下降。三是负财富效应影响消费信心和能力。年末上证综指距离250日均线有40%的距离,估算全省投资者损失超过700亿元。四是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山东省大宗产品现货资源丰富,但辖内期货机构数量少,交割仓库数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一直在4.5%左右徘徊。
3. 保险业稳健性评估。2008年,保险业整体实力增强。财险公司扭转了持续亏损局面,利润率提高15.7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寿险业务结构优化,内涵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及续期业务高于全国7.9和5.3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人身险市场的CR4(最大4家机构市场占比之和)较上年下降5.73个百分点。
但保险业存在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较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虽然保险密度、深度分别提高33.74%和0.2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市场结构问题突出。财产险长期过度依赖车险业务,车险保费收入占比78.54%,企财险增速仅为2.79%,其它险种大幅度萎缩。投资型人身险发展迅猛,保障型产品发展不足,传统类寿险保费收入占比仅为15.08%,投连险、万能险业务大幅上扬49.72%。三是业务波动风险加大。产险市场呈现收缩苗头,新车保险、企财险、货运险下半年增势放缓。部分寿险产品非正常退保风险较高,退保率达3.54%。银邮投资连结险、趸缴产品市场波动隐患较大。四是盈利压力上升。财险业务费率不断降低,车险和企财险平均费率分别下降0.22和0.01个百分点。寿险预定利率偏高,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寿险保单2.5%的预定最低负债成本,保险投资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利差损”风险加大。银代业务手续费从2-3%逐步上升到7-8%,处于亏损边缘。五是声誉风险不断积累。某人寿公司销售误导引发投保人集中投诉、退保事件;赔付效率较低;信贷保险业务出现理赔纠纷。
4. 金融业综合经营状况
(1)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状况。2008年,辖内2家金融控股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国际信托和莱钢集团)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一是金融控股架构稳定。国际信托向泰信基金公司增资,控股格局稳定。莱钢集团金融股权架构未受山东钢铁集团组建影响,对齐鲁证券控股比例下降5.72个百分点,仍为控股单位。二是经营状况出现分化。国际信托2008年主业发展较快,并表总资产和利润大幅增长。莱钢集团年内经营波动较大,投资收入和利润总额大幅下降。三是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国际信托实施了自营与信托业务分离。莱钢集团突出防控关联交易风险。
两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点:一是监管规范缺失,现行法律法规未对金融控股公司明确界定,市场准入、业务监管缺位,分业监管难以约束母公司特别是实业型控股公司的行为。二是实业型控股公司负债率较高。莱钢集团负债率69.7%,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75.69亿元,行业经营风险加大。
(2)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交叉性金融业务呈以下特点:一是与股票市场关联度高的业务大幅调整,证券交易第三方存管户和银行基金业务同比大幅下降。二是基于信托关系的理财类产品快速增长,人民币理财客户同比增长59%,销售额增长177%;投资性险种保费收入增长52.87%。三是银行间市场跨行业交易风险防范增强。银行机构向证券公司、保险及基金机构的拆借和证券回购业务均大幅下降,且期限缩短。四是资产管理类工具快速发展,22.7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出表;企业年金托管额较上年增长38.8%,托管企业增加24.2%。
交叉性业务风险有所上升。部分增长较快的投资性产品亏损引发的投资者质疑和索赔增多。监管和风险控制体系长期缺位,不利于交叉性金融业务稳健拓展。
5. 金融业监管评估。2008年,全省金融业监管效能继续提升。一是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人民银行完善了反洗钱现场检查和支付结算等制度;外管局制定了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办法;银监局完成了非现场监管部门分设,建立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证监局实施股价异动和信息披露联动监管;保监局加强行业诚信测评,规范了银行等制度。二是执法力度加强,各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市场环境整治力度。三是风险防范、督导成效明显,银监局督促银行业主动暴露隐性不良贷款113亿元,查处“假按揭”并纠正超比例授信等风险行为;保险业出台行业服务质量规范和票决制。
金融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监管合作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部门间工作配合缺乏深度。二是对金融业相关的中介机构监管不足。三是对高风险机构监管不到位,部分相对脆弱法人银行的风险行为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一)货币市场交易剧增,风险降低
省内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突破4万亿元,大幅增长56.8%,其中,现券交易剧增2.4倍,债券回购占比65.6%。自省外累计净融入资金1.95万亿元,增长26.4%,资金流入居全国第4位。
随着市场资金由结构性趋紧转向充裕,年末,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创历史和2005年以来新低。降息预期促使会员调整投资结构,固息债券占新增持债的97%,余额占比85.5%,较年初上升6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市场参与者持债余额1067亿元,增长51%。VaR实证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质押式回购存量和持有债券的最大损失为 20.17亿元,比上年下降61%。
(二)票据市场活跃,收益水平下移
2008年政策和经济环境均促使票据供给增加,商业票据累计签发额增长22%。8月份以后,为释放流动性和维持头寸管理灵活性,银行票据贴现激增。年末银行承兑、贴现余额增长35.6%和51.5%。票据贴现率市场化水平提高,辖内7家全国性银行、3家地方法人银行实现与Shibor直接挂钩;贴现率由年初最高的近8%降至3%左右,贴现收益下移。
票据市场扩容隐含的风险:一是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敞口加大,银行资产风险上升;二是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存在较大道德风险。
(三)外汇市场参与度提高,衍生业务发展缓慢
全年外汇市场会员交易62.1亿美元,增长62.6%。其中,结售汇占97.6%,提升0.5个百分点;询价方式交易增长81%,比重96.6%,升高10个百分点。远期业务虽然增长105%,但只占交易总量的1%。
商业银行代客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仅占涉外收支总额的5%左右,其中远期结售汇占85%。外汇掉期业务刚刚起步,其它衍生业务尚未开展。目前政银企均对外汇衍生产品较为生疏,相关的会计、税务、统计监管等制度建设不健全,公众运用市场工具规避、对冲汇率风险的能力偏弱。
(四)黄金交易大幅增长,市场风险积累
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低迷,推动黄金市场升温。全省金交所11家综合类会员交易增长77%,自营交易增长173%。商业银行纸黄金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增长2.92和3.24倍,平均成交价格上升7.8%。伴随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和美元变动,金价波动的风险加大。
(五)民间借贷放量扩张,利率水平攀升
年内民间借贷发生额逐季减缓,与信贷调控反向变化,对正规金融的替代特征明显。3114个监测样本全年累计借入资金增长84.37%,偿债率为98.9%,处于较高水平。虽然年内法定利率频繁调整,但民间借贷利率持续攀升,全年加权平均利率13.23%,升高1.03个百分点,显示民间借贷资金需求旺盛。目前,98.1%的民间借贷主体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增多,借贷违约风险上升。据省高级法院统计,前11个月全省借款合同纠纷超过10万件,同比上升31.9%。
(六)直接融资下降,融资方式多样化
2008年直接融资结构显著变化,辖区中期票据发行实现零突破,有2家大型企业获得发行注册资格;全省28家非金融公司累计运用债务融资工具筹措资金645.6亿元,居全国前列。商业银行次级债规模扩大,已有4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次级债券17亿元,当年新增5亿元。但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融资功能暂失,全年直接融资量、占比同比分别
下降56.6亿元和7.2个百分点。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是金融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法治环境继续改善,落实银行债权、依法经营、法律监督等环节改善明显。全年银行业机构诉讼立案和标的分别增长16.03%和30.16%,案件胜诉率和胜诉案件执行率有所提高。
二是现代化支付体系高效运转。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年处理业务量成倍增加,电子支付方式比重提高;单位和个人结算账户入库量同比增长13.7%和14.18%;支付体系应急备灾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三是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入库户数和日均查询次数逐年提高,非银行信息采集入库取得突破,应收账款抵押登记、查询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年评级机构签定评级协议、完成评级报告同比增长86%和218%;全省建立农民信用档案和评定信用农户分别同比增长15.5%和18.9%;征信系统已加载中小企业信息9.5万户。
四是反洗钱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系统继续完善,扩展了部门间合作联动机制;金融机构实现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总对总”联网报送;向侦察机关报案、协查案件及涉案金额大幅度增长。
五是发行基金调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监测显示,现金需求满足率上升17.03%,人民币整洁度提高1.61%;反假货币工作持续推进,城乡反假货币网络不断扩展,全年收缴假币量大幅增长。
六是金融机构基础管理准则有效贯彻。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改进,据对法人机构高管、风控人员和监管部门负责人员调查,“银行业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的综合评价为8.56分(10分制),其中“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管人员任职情况”分值位于前两位。新会计准则逐步推行,多数机构实现了和新会计准则的对接。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关注的主要方面:一是清算窗口“开启”管理有待规范。2008年山东辖内大额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先后出现9次清算窗口“开启”事件,反映出机构流动性管理、内部资金调度、上下协调等制度和操作存在漏洞。二是支付体系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票据业务电子化处理、银行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和套现惩戒、消除“零点法则”在金融机构破产中的应用等具体问题,需要法律与制度确认和规范。三是反洗钱制度落实尚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未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客户基本信息登记不完整、不严格;存在可疑易漏报、重报、虚报、防卫性报送问题;有关数据过度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缺乏人工分析。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金融部门应密切配合政府的行政主导职能,共同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农村信用组织体系,不断适应金融支持的需要。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区域金融稳定总体评估
综合评分法量化评估显示,2008年山东省金融稳定状况综合分值为75分,比上年提高3分。主要得益于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尤其是银行业评分大幅提高25.3%;保险业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分别增长13.9%和8.4%。区域经济和证券业评估值有所降低,其中宏观经济评分值下降4.3%,表明经济波动正在冲击金融稳定;证券业评估值比上年下降6.1%。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