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通经济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通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实体经济耦合联动、流通经济管理

前言:马克思统治曾经说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作为资本循环中的各个职能,现在逐渐独立为不同的经济主体来执行。”可见,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流通与资本循环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各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断频发,面对这种紧张的经济的形式,我国需要扩大内需,以便解决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困扰。要想不断扩大内部需求,就必须有优化的流通经济管理作为保证,因此,在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流通经济的管理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1.当前流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流通经济管理的界限模糊不清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见过初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完全由政府进行控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都是依靠政府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此我国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造成了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滞后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不能给予正确、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界限模糊。比如在流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资源应该又市场进行自行分配?什么样的资源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等问题,这样流通经济管理中所涉及问题分配不明确。

1.2流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效率

自物物交换的产生到今天的货币作为经济流通媒介,都一直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样就产生了商品之间的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出现,进行流通经济的管理也成为保障流通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地域面积比较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个区域的政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于自身局部利益驱使,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不协调,造成我国整体的流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化的经济管理状态严重了影响了流通经济的管理效率。

1.3流通经济管理方式单一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很多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通过行政政策和依靠国家机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进行管理。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状况和问题,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对流通经济的管理只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通过颁布各种政策和法规来实现正常经济流通秩序的管理,例如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我国采取的“农超对接”的政策,这种单一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流通经济管理的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中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流通手段的探究和实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

2.实体经济耦合联动对流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流通经济管理首先需要以流通产业为载体来进行考察。根据流通产业资本循环公式G—P…W…P`—G`可知,流通阶段包括:(1)生产资料采购阶段;(2)产成品售卖阶段。尽管上述两个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已由独立的经济主体完成,但其中的内在要求却未改变:即流通经济须与实体经济在耦合联动下处于共生态势,这样才能实现流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体而言,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内在要求如下所述:

2.1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商业资本仍然需要分享产业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理由则是:商业资本通过自身的流通功能,加速了产业资本所创造产品的售卖速度,从而增强了产业资本的资金回笼效率。而作为回报,商业资本就应该获得部分剩余价值。基于该经济学原理来考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适用,即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条纽带的作用下,流通经济主体必然在利益驱动下主动优化自身的管理,从成本控制、运营效率等环节下工夫。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与此同时,从宏观经济面来看:引入政府的行政手段,必将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而在联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优化流通经济的全局管理。

2.2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这里的供应链建立,实则是从实物形态上推动了流通经济的管理优化。不难理解,实体经济主体若要实现自身资本的有效循环,就需要借助流通主体(如,国美、苏宁)为其产品完成“惊险的跳跃”。这在全面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背景下,便要求流通经济主体使得自己的销售网点形成扇面分布。从供应链的架构来看,则需要与实体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维持这种关系不仅能在学习效应的促进下增强流通经济主体的管理能力,还能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增强流通主体的获利能力。

3.提升流通经济管理效率的路径

3.1发挥政府职能,实现集群化流通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因此,在流通经济的管理当中,集群化的产业路径,同样能偶促进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促进经济产业走集群化的路线,即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或者是监管措施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的构建,在实施这一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调节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区域上规划,实现产业集群化中的空间规划。其次,在制度供给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手段的调节作用,避免重复的收税。最后,应该尽量实行具有能量的监管机制,避免过去传统的硬性的行政监管,可以通过企业进行声誉或者信誉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3.2提升流通企业销售能力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需求状况,企业应该提升销售能力和潜力的弹性,面对不同的需求状况,可以扩大销售能力的空间,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及时创造个体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提升市场商品的流通性,增加市场的活力。

3.3加强市场导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将货物运输直接外包给第三方,一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将主要的经历投放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另一方面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更为专业和快捷。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企业应该与固定的物流公司保持合作的关系,降低流通成本。

结束语:总之,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提升流通经济的管理绩效。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实体经济有序、快速的发展。争睹应当在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多元化的流通经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竞争情报;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情报流程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9-3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telligence Flow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ue Xiuzhi

(Librar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y analysis algorithm, organization mod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theori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this project provides thre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 First, the enterprise CIS system demand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SCM process; Second, the ways, means, methods and boundary of data flow (information-to-intelligence) conversion in the CISand oth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the SCM system; Third, provide an integrated method a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ordination and prediction in SCM from the poi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telligence Flow

1 前言

随着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CM)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CIS)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从基于单一企业,扩展到基于企业供应链。SCM在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着问题,CIS擅长处理和分析企业的内外综合信息,可以在SCM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给予支持。在SCM的发展阶段,企业还要关注由SCM带来更多的新问题,如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企业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分析如何获得供应链竞争情报的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做什么?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分析

2.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与功能框架

2.1.1 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竞争情报需求。SCM战略和CIS存在着情报需求和供应的关系。SCM战略规划情报需求,首先是供应链环境的分析,包含所有能够影响供应链总体战略收益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情报需求,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项环节。供应链战略控制中的情报需求中,供应链绩效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情报需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1]。

2.1.2 为SCM战略服务的CIS功能框架。结合SCM战略,分析基于SCM战略的CIS功能,CIS在SCM战略过程中的服务和支持作用。

2.2 基于SCM的CIS的运行机制与边界确定

SCM的实施阶段中,链中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单独的企业,到和供应链中各企业有着紧密关系,形成可扩展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模式,最后在供应链动态联盟中形成了虚拟企业。SCM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企业不同的组织模式,要求有相应的CIS运行机制。

2.2.1 可扩展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单个企业的CIS运行机制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CIS的基础。研究可扩展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控制,与可扩展企业匹配的CIS机制。研究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对CIS的影响,企业的相关信息共享对CIS的影响和推动,并研究CIS在信息收集上的技术支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

2.2.2 虚拟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因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产生信息收集、分析、传播以及控制的问题,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成效。研究CIS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建共享的支持,在虚拟企业的SCM、虚拟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虚拟企业、敏捷供应链、产业集群等企业或组织的CIS情报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

2.3 基于SCM的CIS框架及信息自动获取机理及其转换途径

2.3.1 研究CIS在战略层面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作用。

分析CIS以企业资源计划为主要数据基础、以商业智能为分析工具,在企业应用系统中,CIS在企业的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而研究基于SCM技术的企业CIS框架[3]。

2.3.2 研究CIS和SCM之间的作用和关联、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关系。

CIS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两部分:第一,为企业及其供应链节点上其他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经过商业智能分析,提供情报服务,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及情报的过程。第二,主要是来自供应链内外的非结构化信息和一手信息,研究企业CIS整合来自企业内外信息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并研究其独特的信息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型,参考其他战略层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综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据竞争情报循环和关键情报课题等研究成果,分析CIS的业务流程模块,利用内容管理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CIS框架进行验证[4]。

3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主要问题

3.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定性与定量结合

归纳SCM战略后,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中的竞争情报需求。如供应链设计中的基于产品设计的情报定性需求和基于成本设计的情报定量需求及其结合,基于产品设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情报需求Ip为: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现状、供应链组成、新旧供应链的比较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根据供应链的总成本函数(tc),其情报需求为: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等。其情报需求函数表达如下:

Itc(k)=[∑][T][t=1]{[∑][iek](Mit+Lit+Tit+Uit)eitpvit・i}

式中:Mit、Lit、Tit、Uit分别为物料成本函数、劳动力成本函数、运输成本函数、设备和其他变动成本函数,eit为i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汇率,pvit为i节点企业在t年的现值折扣率,k为一个节点组合序列。在这里,研究Ip与Itc的结合成为关键问题。

3.2 基于超模块组织设计的供应链CIS运行机制

基于不同组织模式,如可扩展企业、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的CIS运行机制。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的CIS研究中,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种信息系统和CIS的信息联系和情报实现的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和CIS的内在联系。在“金字塔型分割”联系规则,即“A模式”的CIS运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同化型”,即“J模式”和“信息异化型、进化型联系”模式的CIS运行机制。“J模式”供应链系统下的CIS研究内容,如图2所示。

其中,ES为系统信息或“看得见的信息”,E1、E2为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信息,CI为竞争情报,CIS为竞争情报系统。关键问题在于ES、E1和E2、CI之间的转换机制,以及构成的CIS模式和机制。在超模块组织中,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以及将各节点企业连接成超模块组织状态的多个关系维度之间也可能是互依和非线性的关系。VMI(制造商代管零售商库存)策略,或渠道装配策略下的CIS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基于“全信息”论的SCM的CIS信息到情报生成与激活算法表示

对需求信息进行综合的梳理和汇总,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传播,以及信息的智能关联。信息系统中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对于CIS中的信息规划、信息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服务的集成的支持。关键问题在于信息到情报生成的理论表达和知识中间量的理论形成。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具有形式(语法信息)、含义(语义信息)和价值(语用信息)三种要素。在SCM中,相关信息到情报的过程,需要经过知识这一中间量的存在。因此,信息知识情报的生成与激活算法成为关键问题。由信息生成形态型知识Kc,由信息生成效用型知识为Ku,由知识生成效用型情报为Iu,则要研究的问题,就是Iu、Kc、Ku的关系,此种关系的表达初步为:

CONT: Kc|Ku|Iu。

知识到情报的过程,由于归纳型知识和演绎型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同,因此,归纳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和演绎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在SCM中也有不同的反映,如供应链竞争对手分析则有过去的、较为固有的竞争状况和将来的、可能发生的竞争反应。

4 结语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研究主要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导致组织模式变化对应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和运行机制需求的问题。解决CIS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转换途径、方式、方法及其边界关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明确CIS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与其他综合性信息系统的关系,确定CIS和其他系统之间相关数据或信息之间的运行和转换等关系。从竞争情报的角度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协调和预测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方式和解决办法。竞争情报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进行信息的规划、收集、存储、分析和服务工作。综合借鉴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CIS框架。该理论框架以竞争情报循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SCM系统为外部系统模型参考,以信息交流和分析为手段,以实现情报效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岳修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案例分析[J].情报科学,2011(1):42-46、54.

[2] 史新.面向汽车制造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以神龙汽车公司为例[J].情报杂志.2010(7):173-178.

篇3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政发〔1999〕第14号)中关于“对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所需要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人事部门批准,给予工作寄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及“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本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对以上留学人员,经人事部门认定,给予工作寄住证并享受本市市民待遇”的具体规定,现将上述人员在京购房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持有市人事局核发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人员,均可在本市行政区内购买内、外销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存量房(四合院除外)。

二、市、区县房地产交易及权属发证部门应给持有《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购买人办理相关手续,并按现行有关规定收取税费。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流通经济储备资金利润税金回笼资金

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首先是以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为开端的,由于所有权的转移是通过商品买卖过程实现的,因此,货币资金的支付与流动是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必不可少的流通要素。而对于流通主体而言,为保障商品流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对经营投入资本以及周转资本等必要资本的融通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资金融通活动对于保障商品流通过程的顺利和畅通同样必不可少。如果买卖交易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毕钱货两清,流通金融就没有必要,然而,在现实地交易活动中,商品的转移和货款的回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产生资金的缺口。为了使流通活动不间断的顺利进行,流通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的量化,加强物资财务管理,合理的支配流动资金也就必不可少了。

一个企业的物资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组织资金供应,保证物资供销正常进行的合理需要。第二,管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第三,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第四,实行物资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根据物资财务管理的任务,加强企业的物资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分配储备资金

流动资金是物资企业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在流动资金中75%是储备资金。因此,物资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首先应该从储备资金开始。储备资金是用于购买和储备生产用物资的资金,在使用时应与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分别使用分别管理,做到不挪用、不借用。从而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金。加强储备资金管理,有利于节约使用资金,降低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减低产品成本。同时,加强储备资金的管理也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储备资金的管理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行明确的分级管理。储备资金包括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工具等。分级管理就是把各种资金分配给各个相应的部门管理,而不是统一管理。例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应该归供应部门管理,低值易耗品、工具归工具部门管理。这样明确的分级管理可以细化管理部门的任务,使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能够很详尽。同时,分级管理还能够有效的避免资金的挪用问题,做到高效的管理资金。第二,掌握材料库存动态,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材料库的储备以及各种材料使用的快慢来分配各种原材料采购的资金。防止原材料的积压。例如,生产过程中原材料A的使用速度较快,并且该种原材料的储存期限比较短,那么财务管理部门就应该分配给该种材料比较多一点的流动资金。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及时与仓库联系,掌握各种材料的储备,并根据这些材料储备的状况分配储备资金。这样就能让储备资金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二、加强利润和税金管理

物资企业的盈利是销售收入扣除税金和流通费用的金额。它是物资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而税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企业积累的一种方式。财务管理中加强利润的管理就是要求财务部门能够合理的分配各种资金,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可以通过薪水的增加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利润。又或者通过合理的消减流动资金缩短营运周期来增加利润。利润的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提高利润,并且合理的管理企业的所得利润。而税金的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一个保障。由于国家对企业征税是一种强制性措施,漏税会收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因此财务管理中加强对税金的管理非常重要。第一,及时缴纳税金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偷税漏税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收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不但损失严重,而且会耽误企业的运营周期,从而使流通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另外,税金的缴纳能够加强国家对物价的管理,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对商品的生产规模做出判断,合理的分配商品的生产量,进而增加流通经济效益。

三、加强回笼资金的管理

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物资企业就会回收到一部分资金。这一部分资金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资金的回流让整个运营形成了一个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物资企业的正常运行。这些资金的回收也关系到了物资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企业的流通经济效率。在资金的回收管理上,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第一,及时回笼资金。资金的回收关系到了企业的运营周期。资金回收越快,运营的周期就越短,物资企业的流通经济效率就越好。物资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督促各种资金的回流,每天都积极的清算回笼的资金。对于那些逾期没有能够及时归还的资金,财务部门要积极催收,并在必要的时候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利益。第二,合理分配回笼资金。回笼资金出来回收原本投入的价值外,还存在一部分利润。回笼资金的合理分配管理主要针对利润的管理。

四、加强费用控制、节约流通费用

商品的流通费用就是指商品在流通中所指出的各种费用。一定价格商品的流通费用越高,那么它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低。在财务管理中加强费用控制,节约流通费用也是提高物资企业利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降低商品运动流通费用。商品在使用价值流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可以成为运动流通费用,主要包括了运输费用、包装费用、保管费用等。加强运输费用的控制是有效的节约流通费用的一种方法。降低运输费用的方法又可以有多种。例如,选择合适的产品生产和加工地点,在销售时采取大批量的销售策略也能降低运输费用。在包装费用的控制方面可以采取使用能够重复使用的安全包装等。除了控制运动流通费用外,财务部门更应该加强纯粹流通费用的控制。纯粹流通费用是指一些非生产型劳动开支。这部分费用的弹性相对于运动流通费用来说较大,可调控性更加强,例如广告费用、办公费,商品信息费用等。在广告费用的使用上面要合理的分配各种产品以及各种销售地点的费用。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地带,广告费用的投入可以其他一些地方多。对于销售比较热门的产品的广告投入应该比一些冷门的产品更多。而且在广告费的使用上应该罗列出广告总经费中各种经费的分配,并且及时盘查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办公费用的控制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棘手的问题。我觉得在办公费用的控制上面应该提倡合理消费,及时清查办公费用的各种开支,不合理的开支坚决不给予报销。挪用办公费用或者乱报销的情况一定要严加惩处。

结束语

物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财务管理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了物资企业的流通经济效益。物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储备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利润资金的分配,税金的及时缴纳管理,资金的回收管理以及流通成本的管理。物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让企业合理地分配资金,缩短营运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大化地提高流通经济效益。物资企业应该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和监督作用,能够要财务管理起到推进企业壮大,监督企业经济运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元林,潘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李胜,傅太平.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3]袁中华,蒋屏.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篇5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促进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一要转变发展理念,从做大、求规模、重形式向做强、求效益、重能力转变,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向眼光长远的长效机制转变,从偏重硬件设施建设、市场容量扩张向兼顾服务提升、质量改进、环境和谐、低碳高效、集约有序转变;二要转变发展策略,从只重视单方利益最大化博弈向寻求生产、研发、流通、服务多方共赢的战略合作商转变,从只重视流通企业的销售额、毛利率,向追求流通企业的盈利额、纯利率转变;三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手段,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向精细化的、重视资源优化程度、重视资源运用效率的发展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向注重依靠人力资本转变;四要转变流通模式和技术,从传统的落后的流通经营模式向现代的先进的流通经营模式转变,从零散采购、分散配送、非连锁化经营向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化经营转变,从重视引进国外流通技术向追求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转变;五要转变商品市场类型与定位,从注重有形市场、显性市场、传统市场、低附加值市场向注重无形市场、潜在市场、新兴市场、高附加值市场转变;六要转变流通产业结构布局,从流通网络疏密无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向流通网络体系完善、结构布局合理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构建保障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实现流通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跃,完善与健全流通业法律法规。为此,要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培养流通业人才,开展流通科技研发与推广,建立流通业征信体系,构建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

尽快建立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须建立包括政策法规行政管理体系、国内流通体系、国际或地区流通体系及其支撑保障体系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要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外贸和内贸,商流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货币流都考虑进来,按照流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政策,改革现有的以工业或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综合发展和业态、模式创新,改革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建设城乡对接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包括钢材、矿石、粮食等在内的大宗商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体系,内外贸一体化的国际化流通体系。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财政、税收、土地保障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等。

以贯彻“国九条”为契机,促进物流业及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流业,是转变流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国九条”是落实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要保证。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扩大税收试点,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清理并降低过路过桥费,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提供便利,切实治理“乱罚款”,制定大件运输管理办法,实事求是解决车辆运输难题,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与此同时,要以商业与物流业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构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产业组织中心,发展“商贸物流城市”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使城市获得服务于区域的集群化产业发展能力,创新商贸流通产业的扩张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应整体推进,系统建设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改革创新商贸物流管理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扶持服务创新与技术进步,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关键项目建设,完善发展政策与措施。

多管齐下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第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合作组织+农户”的渠道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度;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以物流为中心整合流通渠道,建立物流基地,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交易类平台。第二,要充分发挥不同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继续发挥集贸市场的便利功能,大力发挥批发市场的集散、配送、库存调整等功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导向、风险转移和资源配置功能。第三,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冷链系统,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第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机构和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网络,以及有效的农村信息市场监控机制。第五,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第六,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尽快出台《农产品公平交易法》等相关法律。第七,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第八,强化参与者、监管者的品牌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流通理论、流通制度、流通组织、流通模式、流通技术、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流通理论创新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商品理论创新、产业理论创新、流通产业结构理论创新、流通劳动理论创新、渠道和环境理论创新、流通产业体系理论创新、流通分析方法创新。在流通制度创新方面,要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改进和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为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在流通组织创新方面,要构建现代化流通平台与高效率流通网络,谋求使流通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定实力的流通实体。在流通模式创新方面,要鼓励大型电子商务运营商创新海外营销模式,扩大跨国交易平台的辐射范围,并在业态创新、物流革新、价值链拓展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流通技术创新方面,要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电子商务从网络销售平台向提供技术、支付、物流和营销支持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转变,努力建设符合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具有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要坚持流通需求导向,制定流通人才培养政策,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

篇6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贸易经济专业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商业经济,60年代改为贸易经济,70年代末又改为商业经济,90年代初改回贸易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贸易经济专业在不断改进,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与贸易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经济理论,而教育部将贸易经济专业从专业目录中取消,使得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出现停滞。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在相关高校的争取下,部分高校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成为这些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努力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流通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的流通产业也取得了超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教育部2011年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中拟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是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本部)、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等。根据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问题

 

随着知识分工的演进,各种新兴学科涌现出来,高校不断増设新的专业,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专业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新建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得到科学的处理。例如,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使得传统以国内为主的贸易经济专业和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迫切需要整合;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迅速,从而出现贸易经济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关系问题;宏观流通经济理论教育与微观商品流通实践应用教育的结合,引发了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关系问题;贸易经济涉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产生贸易经济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系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化和发展目标多元化,要求贸易经济专业因材施教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极大,再加上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想法、知识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使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论、贸易理论日益丰富,极大地丰富了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也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养分。但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它不可能像某些专业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流通)产业相结合,学生要走出校门、走进市场,亲身参与、深入调研,亲自体验和锻炼。要做到这些,仅靠高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参与。

 

三、学产研政相结合,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制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深入考虑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统一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国内一些高校和专家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学者主张将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合为大贸易,建立贸易学,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余鑫炎,2006)。南京财经大学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对该专业进行了信息化转型,定为“贸易经济(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等信息化类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将“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网络营销学”、“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等课程引入专业选修课(徐从才、晏维龙等,2006)。东北财经大学没有保留贸易经济专业,而是将流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市场营销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财经大学自1998年起推行“KHF”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分流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现状,本文提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产研政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方向,为了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充分合作,包括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开发、培养过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过程的全程合作。同时,学产研政是人才培养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拥有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学产研政合作,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和利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产研政相结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的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流通产业、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各方面在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把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产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以及把握宏观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的政策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有效解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増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为了既充分发挥学产研政各自的优势,又实现因材施教,我们提出创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

 

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实践表明,学分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进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就业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许多高校己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学分制管理逐渐走向成熟。学分制管理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学科基础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

 

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上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任意选修专业方向,甚至跨专业选修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打通,所有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类核心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使学生奠定坚实、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本部分课程教学由学校组织完成。

 

(三)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应根据贸易经济专业学科

 

现状并结合学产研政合作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流通经济理论、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流通产业管理、国际贸易、期货贸易等。每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可以选聘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人员授课。每个方向设置专门的方向实践课,在校外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合作教学和基地实践,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专业主干课旨在构建完善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结构

 

在推进专业主干课模块建设的同时,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体系。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模块应开设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零售学、批发学、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期货交易学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务、内贸与外贸、传统与现代、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等的一体化。本部分教学以高等学校为主,可适当与流通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

 

(五)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

 

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是该模式的精髓。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尽量多元化,如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各地的社科院、全国和地方商业经济学会等科研机构,连锁店、百货店、超市、物流公司、配送中心和外贸公司等企业,商务部、地方商务厅等商务管理部门等,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作为特聘教授来授课和讲座;鼓励教师担任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与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项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合作伙伴单位建立贸易经济专业校外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学产研政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与校外科研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型培养等多种合作。

 

五、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产研政合作机制的构建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因此,加快构建学产研政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各方面都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在合作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应以高等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保障。根据合作理论,合作机制的构建关键是实现互惠共赢。

 

首先,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高等学校。在开展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找准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或流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校外的合作。

 

其次,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学产研政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学产研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是长期合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着力寻求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补优势和需求的结合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合作教育基金,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的多渠道财政投入机制和分担机制,保障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专项经费。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学产研政合作教育。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中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合作教育制度化。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宄,2006(10).

 

[2]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3]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宄,2010(5).

 

[4]徐从才,晏维龙,等.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1).

篇7

[关键词] 体育用品 连锁经营 经验

一、前言

中国举办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和举办,激起了民众参与体育的更大热情,从而极大地带动体育用品的消费.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运动鞋、运动服装的生产基地,已能生产上千种体育器材和设备,质量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快速成长足以令传统的销售模式感受到强烈的震荡和威胁。体育用品的营销也可以运用连锁经营的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组织经营现状

1.近年来,在我国不同类型城市中,体育用品流通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经营体育用品的流通组织数量较多。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体育用品流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体育用品市场上。在各城市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类型不同的体育用品商店。并且各大百货商店都增设有体育用品经营专部和专柜。在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经营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表明近几年体育用品市场较为活跃并被商家所看好。

2.体育用品流通经营具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形式,体育用品市场呈现出垄断竞争性状况。作为社会生活消费资料的体育用品市场,其流通经营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也具有多元化经济成分的特征,即不但有全民、集体所有制形式,也存在有私营、股份制及中外合资等所有制的经营单位。

3.体育用品经营组织多为小型化的单体经营结构,大型综合体育用品经营组织不多。体育用品经营组织小型化,是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城市体育用品经营组织的基本特征。除了小型化之外,大多数体育用品经营组织都是独立的单体经营单位,具有连锁经营性质的不多。目前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经营的主要有几个大的体育用品的专卖店,如耐克专卖店、阿迪达斯专卖店、李宁专卖店、康威专卖店、格威特专卖店等。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组织小型化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营业面积和经营规模较小,使得大多数体育用品流通组织在经营品种和数量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

4.从经营效益方面来看,体育用品经营组织的总体经营效益不高。尽管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较为活跃,人们一致看好体育用品这一不断发展的新兴市场,从事体育用品经营的组织数量日渐增多,但从经营状况来看,大多数体育用品流通组织的实际经营效果并不理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经营角度讲,与体育用品组织的经营战略思想、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经营品种的市场定位以及营销宣传和服务等多种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5.各类体育用品经营组织的现代化经营程度较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流通领域经营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流通经营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我国商业流通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在我国体育用品经营过程中,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相对较少,绝大多数体育用品经营组织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手段和措施。在各类专业体育用品商店中使用计算机和店内条码的只有极少数。此外,其他现代化技术手段在体育用品经营过程中都还未运用。

6.大多数体育用品经营组织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新观念,对多种营销手段的运用不够重视,缺乏体育专业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流通组织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经营观念,守株待兔式的坐店销售是主要的经营方式,并且不重视进行市场和消费者研究,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较少。另外,在服务方面只强调一般意义上的服务,缺乏更广泛、更深层意义上的服务内容。绝大多数经营体育用品商店都缺少诸如体育用品使用指导、体育锻炼方法指导等体育专业性质的服务内容。而这些正是目前和今后广大体育用品消费者所非常需要的。

三、体育用品市场与连锁经营之间的关系

1.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普及,是促进体育用品消费、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的重要前提

体育用品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保证人们有效进行体育竞赛和健身锻炼的物质基础。体育用品的生产、流通和体育用品的消费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体育用品生产的不断扩大,体育用品品种不断增多、质量、性能不断提高,体育用品流通秩序的进一步改善,有助于体育用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使从事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进而推动体育运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就会在数量、质量和性能等方面对体育用品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必然推动体育用品生产、流通和体育用品消费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一个群众性的全民健身热潮正在中华大地掀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康复活动,体育用品的消费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普及,为我们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消费群体。

2.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集团适应我国体育用品的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的体育用品消费观念、体育用品消费心理、体育用品消费的行为特征、购买体育用品所主要考虑的商品因素, 以及对体育用品经营机构的意见和所希望得到的服务等具体情况,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集团,运用连锁经营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来进行体育用品经营,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同时,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品种、质量上都呈现出不断提高,迅速发展的态势,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集团适应了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这种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此外,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集团在产权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的集约经营,能够改变目前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经营组织“小、散、乱”、组织化程度低和竞争无序的状况,顺应了体育用品现代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建议

1.借鉴我国其它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集团的实践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连锁经营被引入我国,在流通领域出现了一批连锁经营企业,经过几年来的经营实践,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网点在我国的主要大中城市已得到了蓬勃发展。从经营业态方面来看,连锁经营已扩展到多个方面,如超市连锁、仓储商店连锁、百货商店连锁、专业店连锁等等;从连锁经营组织形式方面来看,主要是以直营连锁为主而组建的一些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公司在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他们在海外、国内共建立了50余家经营公司,形成了自我为主的连锁经营网络。因此,国内有关连锁经营企业集团所走过的实践道路,为我们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集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借鉴国外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的发展经验

网络化流通经营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商品流通的一大特点,而连锁经营是其网络化流通经营的典型表现形式。国外绝大多数体育用品连锁经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紧紧抓住连锁经营的本质,充分利用连锁经营所具备的优势,并结合体育用品消费的具体特点,根据市场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经营活动。第一,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十分注重市场调查和消费者研究,在深入了解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经营目标、制定经营计划。第二,在经营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经营消费目标群体,在稳定主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营范围。 第三,国外体育用品连锁公司都非常注重将体育用品销售活动与开展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营销活动溶于开展有关体育活动之中,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发展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他们还专门举办各类运动班,吸收学员,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营造发展前景。第四,各体育用品连锁公司都很重视对营业人员进行体育运动专业知识和有关体育用品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营业人员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为顾客提供进行体育活动和正确使用体育用品的指导、帮助及服务,以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3.建立现代化的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制度

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必须按照连锁经营的内在运作规律,加强组织内部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建立严格的统一采购与统一配送制度,强化总部的功能,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及各连锁经营网点之间的关系,增强组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及时反馈能力;建立健全各种组织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严格内部经济核算体系,职权明确、考核严格、奖罚分明,使整个组织及各环节的运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使组织的经营运作有章可循。

4.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应根据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在组织发展初期,可运用各种相对简易的技术手段;随着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增加与完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连锁经营组织要配备POS系统和MIS系统,在组织内部进行计算机联网。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使组织在快速、准确、高效地收集、加工和处理大量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正常运行。

5.建立和完善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人才培训系统

对组织职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培训,是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组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求得发展的战略性保证。因此,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应当从社会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组织员工进行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经营素质等全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组织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经营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对体育运动、运动健身方面的有关理论和所经营的体育用品的有关技术特征、特性,以及正确使用方法等体育专业理论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内容。全面提高经营人员为消费者服务的专业技能与技巧,使经营人员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使“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体育用品连锁经营通过多店铺、网络化销售,集中化统一进货,能够有效地与体育用品生产组织进行协作,是改进与建立新型工商关系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是一种科学化的流通经营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发展体育用品连锁经营组织集团公司,用连锁经营方式构建体育用品流通网络。

参考文献:

[1]朱康奉:体育产业化运营与管理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4),231,1698

篇8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计委市场司司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著有《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理论》、《国家经济改革今昔》、《苏联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等多部著作。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30年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在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流通的先导作用更加重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提升和完善的过程,相信并期望它会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贡献。”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名誉会长,中国著名流通经济学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与现代物流学。主编过10 本著作,两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国家图书奖。

“改革开放30 年,完成了一次新的,谱写了一页新的历史,中国创造了奇迹。改革开放30年,发展了商品经济,繁荣了商品市场,中国人从贫穷奔向小康。改革开放30 年,从汉正街到义乌,十万商品批发市场闯天下,中华民族与世界共赢。”

黄国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商业经济研究领域资深专家。现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海淀区政府经济顾问、北京市商业委员会顾问。著有《商业经济与管理》、《商学概论》、《市场调查学》、《商业经济学》、《跨国承包》、《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现代商学通论》、《现代商学概论》等。

“从农村的货郎担到国际商品采购中心,中国商品专业市场成长的道路是改革的成果,它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乡商品互动,满足了城市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带动了流通产业市场化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商品批发体系。改革开放的首要硕果是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使摆脱了束缚的中国人终于可以一展身手在世界舞台上打出一片新天地。曾经被某些经济人士判定寿命短暂的商品交易市场,正是乘了改革开放的天机,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希望。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30年,是繁荣中国市场的30年,是让本土企业家从原始积累到参与国际竞争的30年,是中国人迈向幸福生活的30年,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30年。”

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正对此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30年前,饱经风霜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30年后,改革带来了的沧桑巨变,惠及亿万人民,经济增长了,技术进步了,祖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

商品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从零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变革路径,正是改革历程的一个经典缩影。

篇9

在经济理论界,或者说在经济流通理论界,有一个商流和物流谁是流通业核心竞争力的争论。有人说物流是流通业的核心,有人说商流才是流通业的核心,我认为首先要搞清几个概念。

第一,从大流通的概念来讲,流通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方面。我在《中国流通》《中国流通经济学概论》以及不少文章中都表述过我的观点,即流通业是以商流为核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支撑的产业形态。

第二,流通业与物流业不能画等号,但互为依存。从一个产业来讲,流通产业与物流产业有不少重叠的内涵,就像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与餐饮业有重叠一样。流通产业与物流产业重叠的部分主要是商贸物流业,商贸物流业既是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流通业与物流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说其中不少功能互为补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讲流通,讲物流,必然是无国界的全世界流通,全世界物流。国际上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大多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此,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促进互联互通的贸易便利化与提高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

物流是主要瓶颈、主要矛盾

讲了这三个概念,再回过头来讨论关于流通业核心的争论。我的观点是,在流通业中商流是核心,但当前流通运行中物流是主要瓶颈、主要矛盾。为什么这样讲呢?

第一,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这种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实现途径是商流。所以马克思把商流作为流通的本质与基础,称为“惊险的跳跃”。

第二,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过程中,商流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形态的流通,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物流是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完成商品在空间与时间的位移;信息流是商品社会形态的流通,实现商品信息的社会化、透明化、数据化;资金流是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使实物流、服务流向资金流转移。在这四流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商品的运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物流是唯一可以没有的,如房产交易、期货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等。

第三,商流是国家回收货币的重要手段,商流是生产与消费的调节器,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流通业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主要体现在商流上。

篇10

特别是伴随入世后我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发展,批发商业作为流通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面对大型零售业直接采购的增加、国际制造商供应链的建立以及外资批发企业的巨大挑战等,应对90%以上的中小生产制造业和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批发商业发挥着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批发业整体稳步发展

据2005年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主要业种批发企业法人单位53.1万个,吸纳就业人员772.8万人,销售额为10204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2242.7亿元,利润总额1900.1亿元;我国批发业个体经营户214.8万户,吸纳了503万人就业,销售额达到13944.5亿元。

从我国批发企业的发展情况看: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量减少,占批发企业总数的2.8%,网点增多,销售额增长,经营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限额以上批发法人企业虽不多,但销售额占比呈增长状态。

从我国批发业的类别及结构看:一是内资批发企业进入2000年后,国有和集体批发业所占比重减少,私营、个体批发业所占比重加大,2003年我国批发业国有企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0.53%下降到38.24%,其他经营成分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39.47%上升为2003年的61.76%。二是港澳台商投资批发领域的企业比重增加较快,200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199家,而2000年只有47家,产业活动单位数和从业人数也呈快速增长。三是从外商投资批发领域的企业数量和产业活动单位数以及从业人员整体发展看,呈快速增加态势,而中外合作批发从业人员数量呈减少态势。

从我国主要类别批发业的分布特点及经营看:东、中、西部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交易市场规模差距大,东部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总量差距不大,凸显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中小批发企业最活跃的场所。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限额以上批发业的批发额,东部地区为27868.4亿元,中部地区为5197.8亿元,西部地区为4908.2亿元。东、中、西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分别占限额以上批发总额的73.39%、13.69%和12.92%,东部11省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接近总销售额的3/4;2004年东、中、西部交易市场规模之比为1:0.43:0.28;2004年东部地区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37个,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数的40%,交易额达14172亿元,占市场交易总额的54%;2004年城市市场的数量为26995个,而农村地区的市场数量则为55969个,虽然城市市场的数量少于农村,但从总的交易规模和平均每个市场的交易规模看,城市市场明显高于农村市场,这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有关。2003年城市市场的交易总额为15447.5亿元,是农村市场规模的1.4倍;从平均每个市场的交易规模看,2003年城市平均每个市场交易规模为5720万元,而乡村每个市场交易规模为2046万元,城市市场是农村市场的2.79倍。说明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具有更强的商品集散能力和辐射范围。

批发业功不可没

随着入世以来我国市场竞争的不断规范,一部分生产企业和零售商的规模得到了扩大并介入批发业务,使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直接构建起了交易渠道,部分业态或业种出现直接销售渠道或直接采购源头货,缩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但是,面对我国大多数中小生产企业和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在多数产品短缺的地方,对批发商渠道依赖性依然很强。

在入世五年来的市场竞争中,批发对商品流通功能与作用的趋势越加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商品合理流通的集散功能和商品需求信息的传递功能不可替代;二是对中小零售商提供低成本、齐全商品和配送服务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三是对生产、现代物流或配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吸纳就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替代。

以中小批发企业最活跃的场所――商品交易市场为例来看:首先,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其较多品种、较低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应合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深受中小批发企业的欢迎。像以小商品闻名的义乌,到2005年,在义乌商品交易市场从事批发交易的人员超过50万人,带动义乌市小商品制造业2万多家,带动义乌周边地区小商品制造企业4万多家,带动产业就业100余万人,不仅体现出有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场与小商品制造企业互动,也充分体现了流通带动产业等经济发展的活力。

其次,有集散功能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以其拥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承担着市场信息反馈、价格发现、商品展示、采购配送、技术研发、国内外贸易等诸多功能,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

再次,商品交易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中各种现代经营方式和多样化的流通组织的发展,而且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要求,培养了一大批批发商业职业经理人和懂市场经济运行的专业管理人才。

当然,尽管批发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替代,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问题。目前,批发商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批发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批发交易方面,多数批发业仍沿袭传统高成本的交易方式,交易供求信息反馈滞后,市场预测利用率低;批发交易运营管理方面,对现代营销技术应用滞后,缺乏现代批发商业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少统一的产业链规划、布局;批发商业在流通经济中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误认为所有的批发环节都是导致流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进而出现重零售、轻批发的现象。

批发业创新发展趋势及对策

目前,我国批发商业改革创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拥有批发功能的现代工商企业不断增加,批发商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具有现代批发功能的工业批发商进入,将使原有的批发格局发生变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批发企业仍有发展优势;专业批发企业将更加注重批发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创新发展的批发企业将有被新交易方式取代的可能;零兼批的批发商业将呈减少趋势;外资批发企业的介入将对内资批发业构成威胁;中小型现代商业发展将对批发配送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制配销联盟的自愿连锁将有发展潜力;区域特许将成为批发的一种形式,并呈现规范、发展的趋势;批发配送企业将由物流支持向提供菜单服务支持转换,并形成发展趋势。

对我国批发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建议:一要培育现代批发商业。因为实现现代化批发商业的最重要标志是批发商业与物流、配送业务及信息的系统化。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现代批发商业通过集约市场经营资源,开展集货、分货、备齐商品等,将批发功能和交易总次数集约化,节约流通系统整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高效率流通。因此,培育现代批发商业,应是今后我国出台流通产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二要正确认识培育大型生产企业、现代零售业与发展现代批发商业的关系,建议国家对布局合理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与资金或政策支持。可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批发商业的支持做法,这些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高效的批发商业或有批发功能的商品物流和配送为前提保证的,是以增加投入为条件和基础的。这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及实现工业化以后,始终把商业的投入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对商业的投资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从而带来了商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商业创新和流通革命,并对其各自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我国流通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借鉴意义。

三要加强对现代批发商业的规划布局和政策指导。批发商业是生产、零售企业的桥梁和纽带,现代批发商业设施的布局应从生产、零售及消费人口密度等全方位角度出发进行配套布局。

四要强化批发商品牌意识。鼓励批发商业向生产领域适度延伸,提高批发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销售比例,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流通整体效益,进而提高批发商业的市场地位和现代批发企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