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习心得

篇1

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入新经济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概括这种现象的新概念,如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对新经济作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理解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由新经济推动的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 旧经济转向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20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和影响就如格林斯潘1999年所说:“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处理事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们也不易预见到这些。”

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将数字经济概括为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和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的信息技术产业。这种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其效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来。就如美国商务部报告所说,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当时的新经济。由旧经济进入新经济总是以生产方式产生重大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标志。经济史显示,工业革命是由1712年发明的蒸汽机和1831年第一次开发的电力驱动的。其中蒸汽机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由此产生工厂制生产方式。产生电力后,发动机由于由电力推动使人力被电力所代替,传动装置由于由电网组成而将广大范围的生产纳入当时先进的生产体系和流程,创造更高的效率。

现代的新经济是由电脑和互联网驱动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1台可编程计算机,80年代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个人电脑进入家庭和办公室,接下来出现的互联网通过高速通讯设施,在工厂、办公室将桌面计算能力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发邮件、开展电子商务。这种现象就如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的经济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改变着我们合作、单独工作、交流和联系、娱乐和消费的各个方面。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全新的革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为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价廉的通信工具,还给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新的渠道。网上教育、网上通信、网上新闻、网上交易、网上娱乐、等等正在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

新经济反映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话,新经济则是以电脑代替人脑。第二,互联网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不能离开电网。第三,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新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较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旧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均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新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新经济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产业,新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经济的整合和改造,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很多传统产业部门一跃进入新经济阶段。 

现在大家都在谈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有多种表现。但我们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断言,只有进入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就是说,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企业不用漂洋过海就可以进行国际交易。信息的发展可能使得商务模式发生变革,使得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能够扩展它们的全球业务。过去只有大企业才可能跨国经营,现在中小企业借助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 

二、新经济时代的资本

在旧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劳动,后来是资本,因而有劳动经济和资本经济之说。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转向知识和技术及人力资本,于是出现知识经济之说。

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个结论将直接影响分配的方式。具体地说,在劳动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对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由于劳动者之间差别较小,因而在全社会收入差距较小。在资本经济条件下,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资本家倾斜,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这样,作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将替代资本家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在旧经济中是资本雇佣劳动,知识和技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而在新经济中这种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资本被知识资本所雇佣。现实中便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而不象旧经济中是以资本招技术。与此相应,收入分配明显向“知本家”倾斜,由于知识价值明显增大,因此收入差距扩大更为迅速。在信息产业就业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可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资本的价值已经和正在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其主要制度安排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商品化。在技术转让时科技成果应该得到科学的评估,以充分实现其价值。二是技术资本化。在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在充分估价技术投入价值的基础上安排技术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实现投入的技术的价值。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源头。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也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受过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更为短缺。于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信息技术人才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各国、各公司之间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信息技术人员的工资一再攀升,其工资额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差距在逐渐拉得更大。人力资本投资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国家,教育经费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训投入占GDP的2.5%.这应该成为加大教育投入的参照系。二是积极引进和留住人才。美国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创业人才。如果说教育是长期投资的话,引进则是一种能在短期见效的短期投资。三是推进企业家知识化。这是发展高科技的主观条件。

与知识资本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性的资本相适应,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旧经济中的产权制度以物质财产的产权为主导。而在新经济中知识产权成为产权制度结构中的主导。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识和技术创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发现新技术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标是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较为明显,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而且在一段时间中人们还作出经济周期时间越来越短的断言。而在现实中,美国自克林顿当政以来已连续9年左右的时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经济学家在探究其中的奥秘时发现了新经济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美国《商业周刊》列举的新经济六大特征就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了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降低,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升。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由互联网增长驱动的信息技术进步,也对创造这个比预期更健康的经济作出了贡献。”[1]其机制是由于互联网被广泛用于通信、教育、娱乐和媒体,并作为电子商务的工具,由此拉动互联网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的增长又拉动信息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从而使信息产业部门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表现是:

由于互联网驱动的通信活动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迅猛增长。信息技术产业一直以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率1倍的速度增长,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现在已占所有商务设备投资的45%。

在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份额1998年达到8%。其对全部经济的实际产值贡献达1/3之多。

从1998年到1999年全球网络用户增长55%,因特网主机增长46%,WEB服务器增长128%,新登记的WEB地址增长137%。

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出现高增长,低失业率,同时通货膨胀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及信息服务价格的下降。据美国商务部报告,在1993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价格逐年下降(分别是-2.4%,-2.6%,-4.9%,-7.0%,-7.5%,在其他产业价格逐年上升的同时,使总通货膨胀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2]

就持续保持高就业来说,主要说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结合。过去的理论将技术进步与节约劳动相等同。就是说技术含量越高,使用的劳动越少。而在新经济中我们发现,恰恰是在网络部门、在信息部门劳动就业量是最高的。当然这里就业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就像美国商务部报告所统计和预测的:1996-2006年信息技术应用业就业量占全国企业劳动人数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术产业就业数会达到50%。

过去对竞争力的主要说明因素是规模。一方面有规模边际收益递减的理论。新经济中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却没有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相反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依赖信息和网络的优势中小企业也可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进一步说,由于新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形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经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不至于出现过热,出现高通胀的状况。

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 

新经济的另一个表述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表述没有准确界定新经济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特征性的表述应该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依靠知识创新,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经济时代,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的成长期可能缩短,就象微软公司那样不过几年就一跃超过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业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但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些高科技公司企业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3]因此高科技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要求特别紧迫。

就创新来说,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概念。在这里区别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很有必要。科技进步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环节的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在上游环节即知识创造领域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

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相互交汇的趋势。过去,技术创新的最终环节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现代,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进一步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环节过去主要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这样的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现在之所以出现知识经济的概念,就是因为知识创新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此相应,人们对发展高科技的创新机制的关注点,由关注技术的采用转向关注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创造领域)及其转化。这就提出了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的要求。就象美国的硅谷紧靠斯坦福大学一样。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一方面解决好大学和科学院研究课题的商业化价值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企业敢于对高科技的研究进行风险投资问题。

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是相联系的。在许多场合,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业实现的。创业即将知识创新的成果通过创办科技企业途径孵化高新技术。创办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进入该领域创业的往往是有技术缺资金,缺乏经营企业和市场运作的经验。这就提出了创业机制的创新问题, 

在旧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资本(资金),而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前者是以资金招技术,后者则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资金)。该领域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当然高风险也可能有高收益。这就提出了对风险(创业)投资的需求。孵化高新技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之提供顺畅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渠道,也就是为有技术而缺资金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在新经济中风险投资的供给也较为充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由此使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达不到限量的资本无力转向实体资本的领域,而进入信用和股票等风险领域。各种类型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将这些小额的投资集中起来并进而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投资作为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业中获取股权收益,而是在股权交易中获利,因此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高科技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g)最为活跃就是新经济的重要反映。[4]

过去的理论特别青睐大企业。而在孵化高新技术方面最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业。其原因就是钱颖一所总结的两条:一是对创业者的激励能力,小企业更强;二是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小企业更强。因此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机制以民营科技型小企业为基础,对科技人员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鼓励政策和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例如:企业登记不以资金规模为门槛,科技园、创业中心都要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经营企业的辅导。 

五、电子商务和与产业创新

对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产业链中,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广泛应有,形成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需求和拉动力。就是说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活动的价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业机会,发展新型服务,简化销售过程,降低成本等活动,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因特网也强化了价格约束机制,因为消费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商品价格和有关信息。

电子商务在总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电子商务的规模与上网的人数相关。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虽然无论从上网人数上,还是从上网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全部经济相比,电子商务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还只有1。7亿人访问过因特网。即使在因特网最为普及的美国,作为零售业一部分的电子商务占其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这意味着新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美国新经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到美国各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给其生产率所带来的变化。从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在新世纪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的方向。哪个国家能够在因特网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平道路,那个国家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

篇2

毫无疑问,学完经济法,心得体会是最多的。学习经济法,可从四大块来看: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

产品质量法,无需多言,就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相关法律。上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禁叹一声:“中国消费者维权艰难”。这并不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条制定得不好,而是在中国“权本位”、“官本位”的体制下,法条根本实施不下去。鉴定产品或商品的质量问题,很多都是由商家说了算;大的企业如若动用国家公权力来对付消费者,消费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另外,法律暂时还没有规定网上买到假货怎么办,难以找到商家,得不到赔偿。

关于传销与直销的区别在法律条文上好像也区分得不好。窃以为,传销区别于直销的地方在于,传销本质上是拉人头骗钱,传销组织会严格地限制人身自由和进行洗脑。传销无疑是一种经济。

学完反不正当竞争法最大的感受是,比较有趣。尤其是对那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感兴趣。仿冒商标、虚假宣传,还有商业诋毁都十分地有意思。譬如,“康帅傅方便面”与“康师傅方便面”、“秦山牌图钉”与“泰山牌图钉”谓之仿冒商标;“高露洁牙膏14天让你牙齿变白”、“黄金搭档送女人今年20明年18”谓之虚假宣传;“购买惠普,连想,连想都不要想”、“南孚电池1节等于其他电池6节”谓之商业诋毁。还有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在生活中也遇到过,震惊全国的任晓峰、马向景盗窃金库案,亦由此铺开。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压缩克隆技术纳米材料生物芯片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前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强化研究开发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夺取下个世纪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并将其作为各自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国家战略的重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除了外部因素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可以预见,谁抢先把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在这次危机过后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世纪之交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前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协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网络上,日本商人正跃跃欲试,积极研究对因特网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日本企业开设的主页(Ho~一page)已经涵盖了有商业价值的电子读物、广告、招聘信息、重大商业活动信息、金融服务、住处检索服务、通讯贩卖等方面。关联企业之间利用因特网进行即时信息交换和推销订货业务,使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因特网是直接连通个人用户的,所以,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将首先在与个人相关的经营领域中活跃起来,地域性的网上商务活动将先于跨国商务活动而得到发展。从技术上讲,信息通讯革命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不过,数字化与光纤通讯网的完善,以及卫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时、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随着软件开发的扩展,多媒体产业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日本当前正在加紧开发多媒体技术,其应用范围将涵盖汽车制造业(在汽车中安装电视接收及卫星导航装置等)、流通业、教育和宗教界、广告与出版和印刷业等。可以预料,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游戏、MTV}VCD与通讯、电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住处传播方式。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卫生通信、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将取得进展,人类将逐渐地全面进人信息时代。为此,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十分重视,如美国就确定了2010年前重点开发的10项电子信息技术,它们是虚拟现实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器、光子学与光电子学、定点通信、X射线光刻技术、多芯片模块、超导技术、神经网络、语言和图形识别、人工智能。美国为继续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加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联邦政府将投资1.1亿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网”计划的全面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先进网络应用领域。该计划的实施时间为5年。计划完全实施后,将彻底更新遍布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网快100(〕倍的速度传信息,从而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二)生物技术将加速商品化。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正在影响社会,深人人们的生活。199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下个世纪显然是生物学的世纪。”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走在前列。基因的分离、拄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人实用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人研究,将发生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人田间试验,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在3年内可推广种植,它可以使水稻单产提高20%-25%。美国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抗病育种的研究工作,1997年时已育成6个能自体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该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体抗病的黄豆新品种。

正在实施中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将在本世纪初完成,这将极大地推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美国有数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药物设计”法设计超级药物,这种方法能把生物技术和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制的超级药物能医治目前药物不能医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发性硬化病等多种致命疾病,有的已经进人人体试验阶段。专家们预计,这方面的研究将对遗传机制、发育机制和免疫机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也有重大的意义。

克隆技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国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科学家认为它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人克隆时代”。克隆的本意是指无性繁殖,即复制、拷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来繁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物业的繁殖,从而有可能使畜牧业发生一场革命;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可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此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进行克隆,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大大造福于人类。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趋势。生物芯片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美国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读取活组织基因进化而来的涌动信息流。这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晶。

(三)新材料得到广泛采用。科学家和工程学家预测,21世纪的新材料将向着不同材料复合方面发展,研制的一种性能优于母体单体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将是解决适应各高技术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术。本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材料发展的经历和趋势表明,新材料技术对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其他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专家们预测新材料产业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德国分析了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总结出21世纪九大重点领域,首选是先进材料,其次是纳米技术、微电子学、光子学、微系统工程、软件与计算机模拟、分子电子学、细胞生物技术、生产与管理工程。在这9个领域中列出多个课题,其中属于先进材料的有2}’项,在其他领域中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课题有27项,如纳米技术的纳米材料、微电子学中的信息存储微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在未来高技术课题中,有关先进材料的课题占6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设计新材料,目前材料设计已日益发展成为现代材料科技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材料设计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在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提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在突破已知理论或总结实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和开创合成材料的新途径;选定重点目标,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设计某种新材料。

(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竞争热点。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理性、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重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

随着环保观念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热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发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已成为根治环境恶化、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许多地方荒漠化严重蔓延,在这个地区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能根治环境恶化,提高系统生产力,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开发环保技术,目前,一场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无氟制冷技术上,美国和西欧之间展开争夺;在资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欧互相竞赛。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微软公司、日本、西欧在环保产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品。

科学家们还在环保领域大量采用生物技术,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开发的主要技术有: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用微生物脱硫防治大气污染;用细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无污染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开发实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五)宇宙开发将空前活跃。航开技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将加快实用化和商品化的步伐,发展各种更先进的实用人造卫星。迄今为止,仅美国和前苏联就发射了近500颗人造卫星。本世纪初,各国计划发射的卫星将超过100()颗,其中通信卫星、全球定位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被认为最有商业发展前途。此外,开发月球资源和扩大太空生产能力将成为现实,星际远航也将踏上新的征途。如果进展顺利,人类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实现月球采矿的计划。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深刻改变了数学世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方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强化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得以实现,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都得到很大提高。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教学方法和弹性的内容设置,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 --- 乐趣 --- 志趣逐级发展。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探索 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学生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虽然给数学教学带来诸多方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用幕布代替黑板,屏弃黑板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使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就意味着实行“无板化”教学,那还用黑板干什么。因此他们在讲课时就把所有内容全部用现代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脑)来显示,把幕布当成黑板,而如果要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就不停地切换内容,造成学生的反应跟不上上课节奏,使听课变成负担,降低了学习效果。

2、要顾及学生的实际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集声、文、图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多种认知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现实却是教师只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上课,不顾及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在上观摩课时,教师更是惟恐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回答,害怕学生来“捣乱”造成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在上课前是千叮嘱万吩咐,甚至多次彩排,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可学习效能呢?学生的能力又如何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只能使学生无动于衷,学习效能的低下。

3.新知识引入课宜用信息技术教学

一般新知识引入课,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用信息技术进行这类课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引入课主要是以认识为主,引起学生兴趣是主要任务。如《圆》、《旋转》等章节的第一课时。

4.复习课应适量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复习课由于以归纳知识和练习为主,一般的话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室就不易展示这么多,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较好的进行知识归纳,但在进行练习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媒体,否则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导致一堂课“看”的时间多,练的时间少。反而达不到效果。

5.不要把多媒体课上成电影课

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很多学生认为是件快乐的事,但到了多媒体教室就忘了自己是学生,导致课堂上只顾着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不思考问题,不动手操作、训练,变成了看录像。所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上课要求,然后在上课时要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做,该动手的是否动手了,该训练的是否训练了。教师不能只顾在电脑旁按鼠标,学生在下面做什么都不知道,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同时制作课件时也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留足学生操作训练的时间。另外,借用或下载的课件一定要课前先预览一遍,有的还要根据自己的学情做适当的修改,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篇5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细心习惯;培养途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中丢三落四、粗心马虎的人也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做到细心认真,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重大差错。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细心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主要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细心习惯。

一、利用读题培养学生的细心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根本就不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中的关系和隐藏信息,理清逻辑思维,往往在完成题目后才发现自己犯了比较低级的错误。因此,教师应该教导学生,认真审题是解题地重要前提,只有理清了题目的思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才能顺利地完成一道题目。教师通过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让学生养成细心、严谨的题习惯,这样才能够正确运用解题技巧和合理的计算方法完成题目要求。

1.圈出关键词

在数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很多应用题,这些题目中往往涵盖了较多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首先读懂、读通题目,正确分析题意,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根据问题在题中圈出关键词,搞清楚它们的深刻含义和作用,再开始着手解题。如修筑某条高速公路,总长10000米,每天修800米,已经修了8天,由于计划有变,需要在2天内完成,那么需要每天多修多少米?这道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才能计算出答案为(10000-800×8)÷2-800=1000米,很多学生最后会计算出答案为1800米,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陷阱,最后问的是多修的米数,而不是最终修多少米。该题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对学生的读题以及细心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指导和提醒。

2.看清计算题

计算题一般难度不大,都是考查学生对公式的基本运用能力和细心程度,重点需要学生看清运算符号,搞清楚运算顺序,正确运用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不同的计算题型进行举例说明,将在计算中常用到的“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凑整”等方法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和运算规律。如,在一道计算题中,要求计算3.2×1.1的得数。这道题考查的是带小数点数字的乘法计算,在解决这道题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率将未知知识转化成已学知识,3.2×1+

3.2×0.1=3.52。其中应用到的是“化零为整”的转化思想,学生还可以课后进行相关的练习,提高自己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

3.学会正确的书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就要有流利的书写能力。”数学的书写体现在作业上,很多数学知识都有相应的书写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行为,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教师规范板书

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习惯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对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书写板书时应该注意书写规范、工整,语言要简练、正确,富有逻辑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验算是为了保证学生解题的高度准确性,学生通过简单地将题目进行再次计算,能够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如果学生在验算中发现自己出错,还可以吸取教训,保证下次不再犯同类型的错误,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和鞭策作用。

二、培养学生细心聆听的习惯

1.认真聆听教师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和公

式,将抽象化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语言运用,对教师出现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及时指出。

2.聆听同学的语言

数学学习讲究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还要学会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干扰其他组员的讨论,积极听取他人的见解,并且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总之,在课堂和课后都要养成细心聆听的习惯。

文章主要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细心习惯的培养途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分别通过在读题、书写和聆听等教学中培养学生细心习惯。综上所述,细心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每个人通过后天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才会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从小学开始培养他们的细心习惯,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is advances our country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it has the remark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enhancement education quality. Journalism is a depend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s utility discipline, in the news teaching, uses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fully, to raise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 innovative idea,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virtual rating has the very vital role.

关键词:新闻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途径

key word:Journalism teaching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ormity way

作者简介:郭林(1983―)男,河南柘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都是信息的传播载体。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吸收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上。新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依托不断变动的信息源的社会学科。新闻,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将信息载体进行整合传播的过程,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切实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新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还有待我们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从外而内的输入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以及其各自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和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主动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以学生被动吸收为主要形式的一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塑造综合素质较高的新闻人才为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创造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主动学习的模式,这种主动学习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上。它是一个典型的依靠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一个条理化、脉络化的明晰化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互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能。

二、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口头传播,学生在座位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过程简单枯燥,教学效果较差。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到教育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新闻专业的老师而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践,开发不同形式的课件,满足不同教学的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多媒体还具有易复制、易保存、易修改和易扩充的优点,因此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和补充,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要保证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齐全和先进性,加强教师对这些设备使用的培训,注意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其次,延伸教学范围。目前一些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过程,大部分还停留在简单使用多媒体的常规课堂教学上,对于课外学习的引导和辅导还远远不够。新闻学专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延伸,通过组建专业的教学网站来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的高校中普遍都有自己的网站,一些院系也有自己的网站。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信息。在搭建网络平台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后的教学互动性,开辟专业论坛,形成学术探讨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时提供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和批改等,从而使信息反馈更加快捷和有效。

四、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评价教学绩效

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只限于课堂教学,主要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方面来评定,而对于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评价则鲜有涉及。这种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显然已完全不能符合和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形势,应建立一个良性的促进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新闻学专业老师教学质量时,应考虑到教师是否能恰当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不断开拓创新教学方法,经常保持课件的合理更新,通过QQ、MSN、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各种即时通讯与学生保持双向交流,积极组织和建构群体学习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其他老师向其学习,从而在老师之间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使得新闻学的教学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理论;产权结构;比较研究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遵循不同的思路研究企业问题,形成不同的企业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深化对企业制度的认识,为我国企业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生产问题的内容之一,生产的进行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从微观层次上看,这一矛盾运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企业制度的演变。

(一)企业的起源

马克思以生产力发展为基本线索来说明企业的起源。他认为,企业的产生源于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社会分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分工,这是宏观层次上的分工。二是生产某一产品之间的分工,这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与企业的产生相联系的社会分工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首先使生产者彼此独立,每个生产者只是专门生产一个产品的某个部分。这种分工使生产专业化、工具专门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的生产效率。但分工使生产者彼此独立并不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分工的基础上还必须使彼此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只有分工与协作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这就需要有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就是因分工与协作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既形成了分工,又实现协作。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是企业生产的起点。因为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分工与协作生产的客观要求产生了企业这一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企业的出现又实现分工与协作的统一。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与企业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形成生产力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发展的良性循环,生产力因有企业这一生产组织形式而不断得到发展,企业也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向其高级形态演进。

(二)企业的性质和功能

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进行财富的生产,并能利用分工、协作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好处进行生产。企业是因社会生产需要出现的,不进行生产的组织就不是企业。当然,这是就企业的最初形式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企业不再局限于只生产物质产品,从事流通和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也被纳入企业范畴,但这并没改变对企业性质和功能的定位,而只是其性质和功能内涵的进一步扩大。

从生产角度来定位企业的性质和功能,是对企业本身属性的界定。企业的这一性质和功能不会因为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同而改变,无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本身的性质和功能都不会改变。马克思对企业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企业本身的属性,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研究企业理论。从生产力角度来研究的是企业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是关于企业的一般理论;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研究的是企业的经济性质,即企业的产权性质。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制度,其经济性质由产权结构的性质决定,不同的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企业的不同经济性质,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从生产力角度研究企业要解决的是这一组织怎样提高生产效率,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企业要解决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应建立怎样的产权结构。马克思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理论的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受企业产权制度制约,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为了使企业发展具有更高的制度效率。从这一意义来讲,研究企业的产权制度最终要落实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企业的产权结构

马克思对企业产权结构的研究是从两方面展开的:一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原因;二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一,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原因。马克思认为,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发展对企业规模扩大的要求。当机器大工业在社会生产中确立主体地位后,企业就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由于机器普遍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的技术条件得到彻底改变。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发展需要的投资量也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劳动组织本身,从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要求生产大规模地进行,从而要求单个资本家预付大量货币资本。”企业规模的扩大,要求投入资本的最低限额随之不断提高,这使单个资本的能力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这一要求。为解决企业扩大规模需要大量资本的问题,企业产权结构逐渐由单个业主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制产权结构演变。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要求在较长时间内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马克思遵循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对单个资本数量要求提高,从而使企业产权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一思路来揭示企业制度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原因。从最初的单个业主制企业,发展为合伙制企业、工厂制企业、股份制(公司制)企业。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决定产权结构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第二,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企业产权结构变化使企业规模的扩大突破单个资本数量的限制,从单一产权向多元产权变化,企业也从个人企业向社会企业转变。马克思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其次,企业产权结构变化使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趋于复杂化。因为产权结构变化,产权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资本所有者并不是资本使用者,而实际使用资本的,又不是资本的所有

转贴于 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所有者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经营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产权关系就必然涉及多个经济主体,从而在企业中就出现委托关系。如何处理好企业中的产权关系及委托关系,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的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阿尔奇安的团队生产理论及所有权与控制权理论最具影响力。

(一)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

企业为什么存在?这是科斯的企业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斯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协作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取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科斯从现实世界出发,以现实世界中存在企业这一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从理论上解释在生产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科斯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这一界定,要说明的是,在现实世界中,价格机制和企业这一组织(企业家)都具有协调功能。那么,为什么在有的情况下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是由企业家来协调?对此,科斯把价格机制和企业组织这两种协调方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如果人们想要控制别人和指挥别人,他必须支付给别人多于这些人在价格机制下所能得到的报酬,目的是能指挥这些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赚钱,而不只是付钱。企业之所以能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进行生产的成本要小于通过价格机制的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生产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最明显的就是所有发现相关价格的工作而形成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都会构成生产成本。虽然这些成本可以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些成本。当企业出现时,虽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可大大减少。通过一个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一定限度就是对企业家指挥生产要素权力范围的限定。通过对价格机制和企业组织这两种协调方式的分析,科斯的结论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如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企业家必须在较低成本的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因为企业家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回到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状态。

科斯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的性质做出界定:企业是一种协调机制,是一种能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组织。企业能存在是通过企业(企业家)的指挥协调,以低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来进行生产。当企业不能以低于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生产时,这种协调机制又会让位于市场价格机制。把握科斯企业理论的要义,一是企业是否是一种具有与市场价格机制同样功能的生产协调机制;二是企业是否能以低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协调生产。科斯就是从这两方面展开对企业的研究并形成他的企业理论。

(二)阿尔奇安关于团队生产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理论

阿曼·阿尔奇安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研究企业理论的重要代表,他有多篇关于企业理论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和德姆塞茨合写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他们认为:“对经济组织理论来说,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释是什么条件决定了专业化和合作生产的好处,是从像企业这类组织的内部还是通过市场获得更好,同时还要解释这种组织的结构。”

第一,关于团队生产的问题。阿尔奇安认为,从生产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一种专业化合作生产或是团队生产。作为团队生产,必须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考核投入要素的生产力;二是确定对要素的分配报酬。如果报酬不与生产性努力相对应,那么该组织就没有提供生产性努力的激励;如果报酬与生产力为负相关,那么该组织将遭到破坏。阿尔奇安认为,考核投入要素的生产力问题,在通过市场竞争的产品交换中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经济组织考核得差,报酬和生产力之间仅是松散地相关,那么生产力将较小;但如果经济组织考核得很好,生产力将会很大。所以,考核和分配问题是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首先要解决好的两个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阿尔奇安重点分析了企业作为一种团队生产的特点。由于进行合作的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不能直接被观察出来,一个团队给市场提供的东西可能被当作这个团队的而不是这个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考核或确定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这种成本呼唤新的组织和程序。如果没有成本就能观察到团队中各成员投入的行为,那么没有一个成员会有偷懒的动机。但由于互相监督必然会带来许多成本,所以当每个投入所有者作为团队一份子而工作时,他会有更多偷懒的动机。要克服团队成员的偷懒行为,就需要有很大的监测成本。所以,怎样才能降低这种监测成本,就成为团队生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阿尔奇安认为,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降低监督成本的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古典企业的效率最高。古典企业具有的特征是:“为使团队成员有纪律和减少偷懒,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一定有权力修改个体成员的契约条款和激励,同时没有必要终止或改变所有其他投入的契约。因此,寻求增加他们的生产力的团队成员不仅赋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而且赋予了他改变该团队的个体成员资格和行为的权利。当然每个团队成员可以终止他自己的成员资格(即退出该团队),但是只有这位监督者可以在不必终止这个团队本身或他与这个团队的联系情况下,单方终止任何其他成员的成员资格,并且他能单独决定扩展或减少成员人数,改变成员的成分,或卖掉这个团队监督者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正是这个全部权利的集合定义了古典企业(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所有权(或雇主)。”因此,古典企业的所有者或雇主是这个组织的当事人,他有着与其他投入所有者签订契约的权利,拥有剩余索取权,这样的制度安排增强了对团队生产中联合投入所有者偷懒行为的监测能力,从而降低检测成本。

阿尔奇安的团队生产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的专业化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形成了一组联合投入的团队生产,当由一个

转贴于 中心缔约人和许多投入者签订一个双边契约来代替全部投入者的多边契约时,就形成能促进团队生产的有效组织,这就是企业。二是团队生产的优势在于联合使用投入资源的产出要比分别使用这些资源的产出总额要大。但由于不同所有者联合投入的产品具有不可分性质,增加了评估每一位投入者边际生产力的成本。这就要监督和考核投入者的生产力,以使边际生产力与投入成本相匹配,从而减少偷懒行为。因此,出现企业内监督生产的问题。三是古典企业具有的特征使这一组织形式具有最高的效率。企业不仅是更有效地回报投入的一种设置,而且是在投入资源的集合之间加强竞争的一种设置。企业被认为是一个私人拥有的市场,我们可将企业和普通的市场看做互相竞争的市场类型,私人所有的市场和公众的或公共的市场之间的竞争。

第二,关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理论。阿尔奇安首先对认为现代公司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样一种观点提出疑义。这种观点认为,随着小股东数量的增加,持股进一步分散。股份分散在更多的持有者手中,以致没有哪一个股份持有者握有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份。这种股份的分散,实际就是所有权从控制权中分离出来。阿尔奇安指出,股份越分散,所有者就越多,他们具有的知识也越多,这有利于知识的专门化,这会对企业带来好处。如果管理集团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就可对管理者进行调整,因为在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竞争。所有者对自己的利益不会无动于衷,他们总要争取自己的利益。

总之,阿尔奇安认为,公司股份的分散,并不意味着对价值后果的承担已与决策者的有效控制分离,股东的财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对这一结论,阿尔奇安用现实中的现象来提供支撑。他说:“既然存在着公司所有权的不断分散,我们就很奇怪,其利益很少受到高层管理者关注的股东们为什么还要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或许经理日益背离股东利益所加在股东头上的损失,被公司形成的其他优势所抵补并且有余。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所有权确实不断分散这一事实并不会支持这个一般论断,即在这样的情境中管理活动与股东利益缺乏一致性。”

阿尔奇安的结论是:在大的、所有权分散的、盈利性的公司里,管理者和雇员的行为和报酬的类型与小的、封闭性的公司不同。大公司模式的监督与更改权的费用要高一些,但并不必然导致这种公司里的股东收益比在分散程度低的公司低。平均来说,这些效应会反映在预期行为中,从而会在初始资本投资的评估中或专业化转让股份的股票价格中反映出来。股东不会是得益较少者,他们的财富也不会缺少安全保证。阿尔奇安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中存在一个长期的、一般的劳务契约,这个契约无须在每次更换劳务类型时不断地重新谈判。不能把企业作为单人运行的机构进行分析,并认为这个机构内不存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竞争,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忽略了竞争这一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彼此竞争、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表明,这些竞争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不是一个将市场内部化了的机构,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执行筛选雇员、技术和新产品的建议等职能,如果都是由独立的企业在外部进行时,很明显就是市场的功能。但当这些职能在企业内执行时,竞争的市场力量就被掩盖在表象背后,并经常被分析者错误地忽视。从行为分析的目的来说,比企业兴衰更重要的是企业里个人的兴衰。我们可把企业看做一个市场,企业里的个人都在进行竞争。一个企业能长久生存下去,不能被理解为在这个企业里是缺乏竞争。

在阿尔奇安的企业理论中,关于公司管理与产权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公司股份的进一步分散,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并不意味着所有者的财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所有者可对不能代表所有者利益的管理者进行调整,因为在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竞争。二是传统的个人产权、市场和竞争的理论仍然有效,在所有权分散的公司里,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企业之间的管理者都存在竞争,这种竞争同样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样会对公司的财富增长带来好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并不会失去这种优势。三是在不同的产权类型中,关键要看股东获取利润的权利是否受到限制,而不是看所有权是否分散。在股东权利价值不能资本化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企业高成本转移利润的现象。如果在股东权利价值可以资本化的情况下,股东就具有关心潜在的资本价值效应的动力,经理也会具有关心资本价值效应的责任感。

三、两种企业理论的比较

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他们既存在共通性,但也有明显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起源和性质的比较

在企业起源和性质问题上,马克思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这一角度来说明企业的起源,重点是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说明企业这一组织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分工与协作创造生产力。其一,分工从生产专业化、工具专业化、操作专业化的角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可把为生产同一产品的各环节的分工集中起来,通过提高每一环节的效率来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其二,协作从生产的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的角度提高了生产综合效率。通过企业这一组织制度,众多生产者的协作生产可完成靠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协作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要大于单个生产者进行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总和。企业把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活动,决定了它的基本性质是生产性。从这一性质看,企业与市场没有直接关系,企业生产可独立于市场而存在。因此,企业与市场之间不是取代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起源,他们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与市场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具有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更高的效率,因而企业这一组织形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有企业的原因,科斯强调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惟一的,而有多种方式。事实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也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把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也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使人们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企业是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威和行政决策来实现资源配置。因此,企业就其性质来说,是取代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组织。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可完全取代市场,企业可以与市场并存。采用企业方式还是市场方式,关键要看哪一种方式更能节省交易费用,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采用企业这一形式来组织生产,其特点在于它的生产有组织性、有计划性,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完全用市场这一无组织、无计划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是有缺陷的。要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只研究市场问题还不够,还必须研究企业制 度,原因在于企业制度对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有直接影响。

比较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起源的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论证了企业这一组织制度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是能提高生产效率或经济活动效率。不同点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来说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新制度经济学从企业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替代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能节省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进行论证。从共同点看,企业能提高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必须开展对企业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点看,必须对企业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企业问题。

比较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把企业性质界定为一种经济组织。无论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还是从资源配置方式或从契约方式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都认为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组织。不同点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企业内部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性质,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组织,从生产性来界定企业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从企业外部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性质,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与市场具有同等地位的组织,从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具有的与市场经济活动不同的特点这一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得出企业与市场是取代关系的结论。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性质的不同界定,能对企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更充分的认识。既要从生产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性质,也要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性质,既要从企业内部生产的特点来认识企业,也要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性质。这两方面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结合上来认识企业的性质。

(二)企业产权结构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企业产权结构的研究,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要求企业的产权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趋势是由单一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转变。第二,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会使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出现复杂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财产权利中包含的各项权利出现分离。当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后,财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就更加彻底,财产所有者与实际使用者不仅不是一个主体,而且还具有多层次的关系,使整个产权关系涉及多个经济主体。正是由于产权关系的复杂化,就会在企业出现委托关系。经理层成为企业委托关系的核心,它是连接财产所有者与实际使用者的中间环节。产权关系的这一变化,使所有者越来越成为单纯的所有者,资本本身的职能也越来越与资本所有者分离,而由经理层来承担。产权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新问题及企业经理层具有的日益重要的地位,要求人们高度注重和研究企业产权结构问题。

篇8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GEM模型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商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以中国新经济增长驱动力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在互联网商业领域中,无论是存款支付,还是理财结算,都达到了互联网与信托与消费的融合,使传统缺失的金融业市场成为现实,凸显出强大的竞争实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战略主营业务、国际市场等方面建立DEM模型,以此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升级,以及创新性金融服务等进行分析。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商业精神进行塑造,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化的演进。鉴于此,加强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GEM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一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中包括许多功能,比如资金融通、理财服务、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等。与此同时,根据产业竞争力中的基础、企业、市场等三个要素,建立GEM模型[1]。其中,这几项要素中,还包括两个小要素,从而构成要素对。第一个要素对是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资源,金融基础设备两个部分。其代表的是金融业领域发展中的资源池和创新源。第二个因素对,指的是企业要素,该项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营业务,该项要素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生产效率。第三项要素对是指市场要素,包括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量[2]。GEM的模型构建,其优势在于采用了数据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将互联王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六部分。建立GEM模型后,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信度高。GEM模型数据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资源、设施资源、主营业务、战略结构、国内与国际市场等六个影响要素进行赋值。如表一所示,第一,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咨询结构的因素指标,做出关于主观与客观的级别评定。第二,统计好各个因子的最终得到的分数,并将二级指标与对应权值作乘法运算,进而计算出相对应的单因子得分数值[3]。第三,统计三个因子对应的得分数值。第四,将因素对分值相乘,转换为线性分值。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在六个因素上出现短板,都会削弱整个企业竞争力。

三、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

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为互联网网民电子邮箱中的调查问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数据,DEM模型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DEM的得分为468.53。互联网金融市场不同影响因素的得分值如表二所示[4]。各因素得分值在8分左右,那么GEM的分值在640分上下波动,互联网金融业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因素得分值接近10分,DEM的分值接近1000分,其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本次调查的分数,处在六级与七级区间,说明目前国内的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与国内拥有较强优势,仍有一段差距。

四、基于GEM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资源包括劳动力公给自已,以及技术人员资源,二者的水平超过金融业劳动力,以及技术人员平均水平,。其发展于互联网形成之后,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周期不长,并且就业门槛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人才选择金融行业。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能够降低社会的就业压力,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公司的专业培训,从而去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5]。通过财金通的有关报告可知,其对新生的行业与政策十分关注,其中表面90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求职意向较强,较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据相关调查,毕业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的人数达到13.28%,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行业的人才储备充足,并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网站构建能力,新技术、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的管控运行能力等,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6]。互联网金融人员,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操作,从而去简化金融交易的流程,节省交易时间,高效的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和搜集、分析、处理等,需要同时进行征信类产品销售,以及金融业务的整合,从而去拓展新的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

我国的经济市场在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具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未设置物理网点,无需大量的柜员,从而去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此种轻资产、无边界的金融模式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并且拥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设施二级指标可知,金融行业的支持系数较低,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互联网经济而发展。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宏观调控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行业协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仅在指导与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较大,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提高金额的操作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7]。互联网金融能够补充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节约人力资源,能够快速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可知,2014年我国的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1238.5亿,通过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33.2亿,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的营业额达到80863亿,相对于上一年而言,交易数额明显上涨。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交易金额,包括移动支付59996.5亿,P2p网络借贷2546亿,以及权益众筹4.5亿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活性远高于传统金融的活性,其客户群体范围巨大,但是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成功的吸引大批投资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

(三)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主营业务不断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P2P网贷等,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高效性与时效性,弥补了传统交易方式的不足。第三方支付业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促进了商品的买卖,体高了交易的方便性,使得用户不用出门便可进行购物,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我国于2015年3月颁布第三方支付正是进入互联网金融业,而在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的营业额更是取得震惊的成绩,成为不可超越的目标。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的代表,主要应用于网络购物、金融活动交易等方面。P2P网贷发生于2007年,其是由国外引进,其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服务缺乏,并且市场供给不足。P2P网贷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平台服务模式、债券转让模式等。P2P网贷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简单的模式,逐渐转型为本土化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适应了我国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形式。P2P网贷属于高收益的业务,截止到2014年,网络用户已经达到397.2万人,从网民的总体数量分析,其具有较大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的互联网P2P网贷平台越来越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例如,人人贷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业务关系29个省,并且在省内开展下属门店,促成的交易达到796万次,成交的借贷金额超过100亿,人人贷的注册用户超过200万人。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显示,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250家,并且综合类金融平台的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百分之八十五。网络众筹的项目规模占比较大,主要有智能科技、影视娱乐、音乐书籍等,都属于网络众筹的项目。对于综合类的众筹平台,其发展国模较大的平台都具有强大的电商背景。例如,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其都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综合实力较强,融资能力较高。

(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

社会的发展,网络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金融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投资难、融资难的困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意的进行转账、缴费、借贷等,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为互联网用户带来极大方便[8]。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引进全能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运用高科技去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时刻观察金融市场的动态,设置合理的产业结构,打造能够长期发展的金融战略,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科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性的进行市场竞争、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去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战略结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解决诸多困难,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相对于传统金融较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形式进入金融交易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入大量客户,从而去扩大市场份额。(3)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交易,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服务渠道,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选择,从而去实现金融交易的实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金融产品、销售、服务、交易流程的相互连接,从而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4)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技术流程更新、创新服务产品、改善销售模式,从而去促进金融交易。例如,各大银行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工行的电商平台、交行的交博汇等。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的无界性与快速性,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及时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从而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拓宽销售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需要引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通过网络高效的进行操作,从而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金融企业发展。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为了降低互联网金融业的高风险性的同时,提升其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效率与市场占有率,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是从基于GEM模型构建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入手,结合了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了论述,分别包括互联网金融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少广.提升传统零售金融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务实思考———基于对银行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分析[J].国际金融,2014,10:23-26.

[2]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姜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县域支行客户市场拓展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宜兴支行为例[J].金融纵横,2015,11:25-33.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因特尔?未来教育知识管理绩效技术

1.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其产生以来的近40余年,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它要求教学设计也要做出相应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领域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学设计呈现出了一种新兴的发展态势。英特尔?未来教育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颁布规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概念图、blog、wiki的使用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添加了有力的翅膀。因此,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重要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2.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的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于信息环境的教学设计这几个阶段。

既然教学设计已经迈入信息化的进程,那么何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呢?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打破了以教师主导,讲授型教学,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封闭的教学,固定性、复述性的学习,贫乏的学习环境等为特点的传统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信息化教学的前期工作,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

3.教学设计信息化的新发展

3.1因特尔?未来教育

因特尔?未来教育是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到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树立用技术去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实质之一就是使教师知道如何进行“把计算机应用到课程中去”的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

因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因此因特尔?未来教育为了帮助教师提升问题设计的能力,提出了课程框架问题的概念,并作为单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框架问题又由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构成。基本问题的特点:对学生有吸引力;不应该涉及特定的主题、事件或内容,是抽象的、范围宽泛的;基本问题具有穿透性、综合性、挑战性等特点,如地球上资源能维持多久?单元问题是对基本问题的细化,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及主题特定通道;单元问题也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内容问题为学生研究单元问题,并进而探究基本问题打造知识基础;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释;都有明确的答案。具体实例可参看下表所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尤为重要。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出现,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

3.2教学设计与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是应用于企业中搜集、传播、共享知识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也实现了新知识的生成,而新知识的生成需要的恰恰是创新性思维。所以,在基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把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融入教学,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知识搜集、传播、共享和生成的过程,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着眼点。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显性知识获得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本文从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来阐释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

3.3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

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决定信息化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可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使用概念图学习新知识,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和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下图是以我对概念图的认识为例,体验概念图的形式。

知识的创新、外化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概念图是一种能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它在教学设计中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发展规律。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因此概念图在常规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表现为:(1)课前帮助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起点;(2)备课时帮助教师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思路;(3)课堂讲授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4)作为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或师生共同构图,帮助学生生成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5)用于总结和复习;(6)用于教学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3.4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所谓绩效就是指行为活动的可测量的结果,反映的是个人和组织的成果,对企业来说就是业绩。然而“绩效”这个概念并不是企业培训所独有的,在人类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绩效问题,同样应该提高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绩效,追求教学和学习绩效的最优化。绩效技术正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吸收和发展教学设计的系统观、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方法等方法和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现代教学中地位也逐步升高。许多学校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甚至有些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当我们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如何测量和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在绩效技术的组成步骤中,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评价有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随时作用于每一个步骤中。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一般也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但它不同于其他评价的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成果要在其形成的同时对其加以评价。总结性评价是证明教学设计有效性或不足最客观的办法,包括充分的收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利用的决策。从根本上讲,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教学设计的结果,并力图回答三个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是否优化了教学?教学设计是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前,绩效技术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绩效技术打下了基础,同时绩效技术也开阔了教学设计工作者的视野,扩展了教学设计领域的范围。将绩效技术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与教学设计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为教学设计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设计逐渐从学校走向企业,绩效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同教学设计有所融合,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

4.结论

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经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些必然新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更加明显。就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未来发展,本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1)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2)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3)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4)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倾向,构成了影响未来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力量。这些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汇成了当代教学设计研究变革的洪流,正在创造着教学设计发展的崭新图景。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国知识管理网[EB/OL].省略.

篇10

关键词:个体诚信;心理机制;诚信培养

现代社会,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既带来社会进步,同时也使传统的诚信观念发生变化,诚信危机普遍存在于生活、学习与人们交往之中。李开复,马云等成功的企业家,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以大学生导师的身份,无一另外都提到了“大学生的诚信原则”。诚信从个体品德品质上升为责任意识,能达到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积极探究诚信的内在心理运作机制是达到教育诚信品质和认识的基础,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角度对诚信进行解读。

一、文献综述

诚信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品质,历来都为人们所重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对诚信问题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些研究多是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谈论诚信,而较少从人的心理发生机制的角度出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我国从不同角度研究诚信心理,从研究对象来看,如:对大学生的不诚信的心理,以及对大学生诚信心理与职业发展就业等。在大学生的诚信测量中,陈欣银则编制大学生的道德问卷,从律己、尊老、责任、真诚、报答、理他性、集体、平等等八个角度对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调查排序,调研结果显示真诚是第一位的。蔡海江等应用编修的基本人格诚实量表,主要有60个测题,按照自我效能、条理性、责任感、成就驱力、自我约束与谨慎等6个方面和中国人诚实方面的问卷,该问卷共有20个题,通过了解被测试的人周围诚信状况,被测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奖惩机制的观点、被测人对于社会主流行为是否诚信认同、被测人的人性观点、被测人的勇气等,对台州学院48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中国大学生诚信水平与美国常模比较,水平相当。桂亚莉(2004)制定对于高校学生诚信方面的问卷,分别对学生的“诚”与“信”开展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校学生诚信方面的问卷“诚”有诚实和无欺两个方面;“信”有信任、重诺、守信和信用四个角度。大学生对于诚信的各个维度的看重程是不一样的,其重要程度的顺序为:信用>诚实>守信>重诺>无欺>信任。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诚信心理的探究是伴随着测谎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亚里士多德曾在公元前200年通过脉搏进行说谎判定。美国工业心理学的鼻祖斯滕伯格首先使用四种指标进行诚实的测量。在国外,基本上采用四种诚信的测量的方式,为:测谎仪、电子记录分析法、隐藏目的测验法与诚信测验。具体包括:爱德华社会期望量表,MMPI中的K量表与L量表。国外对于诚信的测量研究更加注重实用性,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笔试的形式对聘用人员的诚信的测量研究。二是对学术诚信的的培养测量研究,如对于论文伪造与剽窃等。国外诚信实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研究。

二、大学生诚信心理运作的个体机制

大学生诚信心理运作的个体机制,是诚信的行为实践产生的基本依据。本论文本人主要从四个阶段解析诚信心理运作机制。通过诚信认知为基础,由诚信需求引发诚信实践,通过外在环境和个体意志品质的综合作用下对诚信认知进行反作用,进而再建构的循环心理过程。诚信心理机制包括:认知(认知程度),需求(建立情感),意志(克服困难),行为(落实在行为中)行为是以需求为导向的。

(一)大学生诚信心理的认知基础

诚信认知基础是在认知,桥梁与再认知的连续发展过程,是在原有了解认识基础上的再认知。就个体大脑来讲,认知就是将某种诚信内容反映进大脑,通过大脑获得初印象,再嫁接桥梁,把内容转化为信息再吸收与再选择。在大学生诚信认知的连续的桥梁过程中,这与大学生已有的诚信内容图式,刺激物的大小,个体的气质等有着必然联系。人的再认知,等于要把原来的图式转化为新的内容,同时要将新的诚信的刺激物与原来的认知内容与结构相融合,从而就产生了新的诚信认知。

(二)大学生诚信心理的需求动力

需求是主体心理活动的内驱力。从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自我实现的范畴中,诚信的实现是其中之一。在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有系统有层次的,低级需要的满足是高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低级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下一级高级需要。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讲诚信是不隔靴挠痒,是不现实的,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只有在基础的需要满足后,才能谈高一级的需求。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为追求眼前利益,甘于冒法律风险,或者道德失信的原因正在于此。需求是内在动因,是内驱力,但是仅有需求无法激发动机,创造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是需求蕴量的土壤。诚信行为的外在因素是在对诚信行为的肯定和预期满足后实现的,即对诚信行为鼓励或推广会某种范围影响诚信观念的培育与养成,在不诚信行为受益的模式环境中,则鼓励了非诚信的行为。

(三)大学生诚信心理的意志品质

在诚信的需求驱动力下,克服冲突后确立目的,目的越明确,越具有实现可能。明确了行为目标后,并不必然实践诚信行为,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需要意志的作用。在克服原有的干扰困难之下,实践行为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以及各种矛盾,需要大学生努力与坚持。在实现目标,克服困难的时候,在意志品质的努力下,不断调整原有方案,继续实践达到目标。

(四)大学生诚信心理的行为实践

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并没有意味着诚信终结。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行为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心理活动的终结,行为的完成,心理活动则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循环阶段,即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和反馈阶段。具体来讲,就是大学生行为个体通过外界的反馈,进行个体的大脑认知,进而进行新的平衡,主体的诚信认知水平也整体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上四个阶段就是对大学生诚信心理运作的个体机制剖读,从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运作分析可以认清诚信行为产生的机制原理。诚信心理机制的探析应考虑不同群体和个体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传统的诚信教育大多是讲述式教育,对诚信情感、诚信体验和意志培养则相对够,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和训练课程把外在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人诚信品质。同时诚信的教育和训练不能仅仅运用说教的方式,在于科学认知角度的引导,还要激发对诚信的情感体验,培养诚信的意志品质。

三、财经类大学生诚信的培养

(一)传递大学生诚信的知识信息

认知是基奠。对于诚信的知识认知是大学生的个体诚信心理与行为建立的基础。首先,大学生必须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内诚外信,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学生应认识不诚信的危害和严重性。在传播个体诚信的科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诚信的要求和知识。讲座、培训、海报、宣传栏等等都可以传递有关诚信的知识信息。通过多种载体形式,如主题班会,学校主题征文、演讲与辩论赛等对诚信概念的解析。还可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签订承诺书,诚信年度人物评选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树立诚信品质的典型榜样学生。鼓励学生诚信认识,消除不诚信的观念。

(二)实现大学生诚信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人的需要满足与否的反映。一般情况,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满足需要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以引起行为强化和消退。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强化行为,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或消退行为。在大学生诚信的养成与培育中,需引导大学生情感体验由诚信带来的积极情绪,强化诚信行为,同时还可以体验由不诚信导致的消极情绪,使不诚信行为消退。当大学生表现出诚信行为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积极情绪。当大学生表现出不诚信行为时,要给予引导,使其体验由不诚信导致的消极情绪,从而慢慢消退不诚信行为。如对学校考试作弊的处罚等。还可以通过心理团体训练活动等方式体验不诚信的消极情绪等。

(三)培养大学生诚信的意志品质

人的行为受到诸多内因外因的影响,如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人格因素、环境因素等。而把作为外在要求的诚信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人格品质,是诚信意志的关键。诚信意志的品质养成,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和社会学习两个途径。直接经验是体验对态度产生的直接影响。因为直接经验更容易获得,而且源于直接经验的认知活动更活跃。当个体直接体验诚信的正面影响时,它就会迅速地融进意识,形成稳定的诚信品质。在社会学习中,家庭、同辈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都以非直接的方式塑造个体态度。当个人因为观察而发现他人由于诚信受到表扬,那么个人也会因此受到强化,进而形成态度。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需要及时奖励和强化诚信行为,使大学生有诚信的坚持自己的行为,还有能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形成内化的自觉的意志品质。

(四)提高大学生不诚信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大学生能自觉形成对不诚信的自我控制,那么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将大大提升。自我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指人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或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这一特征对组织中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关注在特定情境下,何种反映是恰当的,同时也关注,采取行动的依据。反之,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弱的人,对外在环境不敏感,更多地是根据自己想法任意行事,而不关心环境因素。在大学生引导中,可使用自我法、他人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等方法训练和提高个体的自我监控能力。从而使个体接受学校的诚信要求,表现出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特征[D].西南大学,2007年.

[2] 宋玲,吴继霞.诚信的心理机制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杨再勇,朱永新.员工诚信的心理模型及管理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