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心得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堂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如何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命化、智慧型、有效性呢?
一、教学理念的全新化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转变角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特别是具有新的人才观。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二、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上的英语资源发展迅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迅速发展,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向也是灵活的,更由于在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优于一般的讲解。因此,这就需要恰当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注意力集中,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是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放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歌曲或是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英语课堂;或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多听标准的语音,让学生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显得更有必要。
三、赏识教育的渗透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主场所,激励与赏识是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欣赏每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赏识教育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宽容心态。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语言教学上如何正确对待纠正错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排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焦虑与挫折,在处理上体现关心、体贴与平等交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能用平常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健康地树立个人的信念与意志。课堂教学的反馈交流,是对学生认知的“假设——检验”过程,同时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激励、赏识学生的“闪光点”,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
四、文化差异的意识化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学生文化意识,如对说英语的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要有初步了解,逐渐形成“英语地球村”的概念。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开阔胸怀,拓宽思维,以便将来更好地传播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
五、学生地位的主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生只有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他们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篇2
盛志军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把心理辅导原理运用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称谓数学“课堂心育”教学。笔者试图在实践领域中以以一堂初一几何课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析,作为数学课堂“心育”教学尝试的实例,并从理论层面上对“课堂心育”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课例过程和操作例释
案例情景: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平行”
(盛志军)
情景一: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是初一(15)班的数学课。第二节一下课,同学们拿好学具就来到多媒体教室。一走进教室,大家就感到新奇:桌椅一改往日“插秧式”摆放,“马蹄形”的座位组成十组。大家很快按照原来小组的顺序就座,看起来很自然。面对面坐着,唧唧喳喳的议论着,今天数学课怎么象要搞联欢活动似的?
“叮铃铃……”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健步走进教室,似乎今天精神特别饱满。我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小组同学,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惊异、期待的心情,连数学从不感兴趣的赵伟同学,也挺着腰板看着我。
我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
数学课历来被认为是正板正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眼里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态,而学生一开始也就总是严阵以待的样子,等着老师来上课。本堂课一开始就基本改变了这一状态。首先改变了物理环境,桌椅从“插秧式”到“马蹄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堂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其次,教师的“健步”、“微笑”、“环视”,使学生眼神“明亮”,心情“惊异、期待”,并“挺着腰板”。“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教师用非语言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角色,体现了教师的真诚,使自己的形象很快被学生所认同。教学就是沟通与交流,本堂课的沟通就此开始。
情景二: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
我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请在草练本上画:两条相交直线AB与CD,使ABCD于O,并标出交点字母。”接着提问:“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在同一平面内有没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有,这两条直线叫做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在学生小学学习的原认知结构上进行,同学们象是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 “我们这节课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我边说边在屏幕上放映出本节课题——平行线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这符合教育认知心理原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结。这是我们一般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联结呢?是简单的提问吗,不是。这里,教师采用了学生动手的方法,并以同感的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因此要求“标出交点字母”。再加上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 “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的经历来感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情景三:
新课引出是那么的自然。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平行线概念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一画:已知一条水平直线AB。画一条直线CD,使CD不和AB重合,但仍保持水平位置。”大家凭着直觉七手八脚的动了笔,显然太草率了。
“大家刚才画得准确吗?”我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规范的方法画平行线。”我打开了课件,“请大家同步画图。我们通常用一块三角板为工具画图,具体步骤如下:”
一“落”:画直线TR垂直水平直线AB,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落在已知水平直线AB上;
二“靠”:用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靠紧所画直线TR;
三“推”:把靠紧的三角板沿垂线TR推动,使三角板离开AB;
四“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CD;
直线CD就是所要画的水平线。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看来已经是引出概念的时侯了。“请各小组讨论,选出一位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第一次成了“茶馆”。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地进行启发引导。似乎问题已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两分钟后,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我还是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徐敏,请你代表你们小组回答。”
“因为AB与CD都是保持水平的直线,相当于把直线AB保持水平位置不变,移动至CD的结果,不可能有交点,所以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这次发言出奇的流利。“嗯,你归纳得很好!”我充分的肯定了他。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解和尊重是数学课堂“心育”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态度特质。“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黑板上课无法来完成的的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自己的预想。
这里,教师还到位的采取倾听技巧。营造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结果畅所欲言。“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进行启发引导。”讨论前,教师采用了开放性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后,“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并且是一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为代表。教师采用了封闭的鼓励:“嗯,你归纳得很好!”这个“嗯”是赞许,是肯定。学生感到亲切,甜美。
情景四:
看来接下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火候到了。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同学们,我们要科学精神,老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密,现在运用你学的语文知识,咬文嚼字,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阐述得不完整,需不需要增加什么?是不是表达的太罗嗦,有的文字可以省去?现在请大家讨论。”
这次讨论够热烈了。他们感到惊疑,书本也有错误?老师您是否搞错了!我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各小组,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问: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否也是平行线呢?哪几个字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加以思考,想过了吗?答案有了吗?并用实例说明。
“老师,我觉得‘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不需要。”忽然,一向举手发言的小胖子凌树华叫了起来。
“为什么?”
“比如,地球上的两条纬线不会相交,但它们平行。”
“那么,两条纬线是直线吗?”
“这个……对了,怎么我不考虑这一条件呢!”
“地球是圆的,不是平面,这里的纬线应该是曲线也要考虑到。凌树华同学的钻研精神很好。”我进行了补充和肯定。
这时,大家感到,认识一个概念,要全面考虑各个条件。
讨论结果:老师您也会“说谎”。我用狡诘又得意的眼神看了全班学生。是啊,同学们逐字逐句研究、反思,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初步理解了,这比要求学生背十遍二十遍效果明显多了。学生似乎也知道了我的用意。
这是本堂课的所在。整个情景中深入了学生心理内部,以同感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展开的。而具体又正确运用神入、探究的技巧,制造学生心理内部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探究。从而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资源,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这句内心的独白,首先,反映了教师站在学生认知的心理角度,就是一种深切的同感,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在倾听中,不仅倾听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也在倾听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应有素质。这样,就为帮助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教师的“误导”而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自然的在“最近发展区”“神入”,引起学生的自我挑战,投入到自我的探究中去。一场探究由此而来:把问题集中在“同一平面内”五个字上,让学生误入到“不是平面内的地球两条纬线”的陷阱中。再由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地球表面是平面吗?
到此学生恍然大悟。在教师“狡诘又得意的眼神”中,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用意,理解了平行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生动例子。
情景五:
让学生经历实际应用,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是我下一步的策略。我在屏幕上放映出下面题目:
两架飞机在空中作直线航行,一架飞机在9000米上空由东向西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东西方面的直线;另一架飞机在10000米上空由南向北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南北方面的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吗?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我通过动画、声音,并用教具辅助,形象直观地进行了展示:
西
北
10000米
9000米
学生明白了:在空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一定是平行线。之后,我抓住时机出示了平行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是两条直线;第三是不相交。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这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同学们,请大家在来看一看”我没有放弃直观图形在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的建立的作用,“课本上有两幅图正是反映了平行线的形象。”
⑴两条直线的铁轨;⑵教室同一面墙分别和天花板及地面的两条相交线;
“ 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例。”我又把发言权让给学生。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操场上的双杠。” “100米直线跑道。” “电线杆上的电线。” “两根直立的电线杆。”……学生的一双双小手林立在教室的每个位置上。
“同学们,大家的发言很踊跃,但是有一个问题,注意到了吗?” 我把话题一转。“ 因为直线是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不相交并不一定平行,只有当它们无限延和后而不相交,才平行。如图1,它们现在虽然都不相交,但延长后均相 交,所以AB和CD、OA和O′A′均不平行。
至此,我已经清楚,该把平行线的表示法告诉大家了:
如图2,直线AB和CD平行,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不要把平行符号错写在“=”。
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练习,把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反馈给我。
I 课本P32练习1、2。
II 判断下列图中的图形是否是平行线?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进行板书。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主要学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唰刷地举起了手,我请三个小组同学代表进行回答,并帮助归纳:
⑴平行线的定义(强调三个特征);
⑵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⑶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要点。
(四步:一落二靠三推四画)
课后要求再去思考,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除了定义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时我看得出大家眼睛更加闪着光亮,似乎还沉浸在刚才“平行线”的经历的兴奋之中。
数学课毕竟不是心理辅导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目标。本情景的展开,是遵循学生“反应—强化”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正强化的操作条件系统。这个系统还是围绕平行线概念的内涵进行,让学生在经历中去体验。飞机的飞行、火车路的铁轨、教室的墙面的交线、两根直立的电线杆等问题,来源与生活,来源与实践,再一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的思想。而图一,图二的知识强化题,更使平行线概念提升到更高的认识层面。后面的小结,让学生完成,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学生集中起散乱的思维和情感,促进平行线作法和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认识。而最后的让学生带者问题下课,又使学生,建立求知的新起点。心理辅导的小结不是以任务完成为目的,而是让学生自己促进自己,产生新的视野,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数学“课堂心育”活动的几点理论性思考
通过上述的实践操作和评述,笔者再从理论上作一些思考和分析,以求得其理论依据作为初步的论证。
篇3
身处21世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课堂也不例外,互联网、微博、QQ、微信、多媒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电子书包、可穿戴设备等新词汇、新概念、新手段,频频出现于媒体,在改变着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延展了学习的形态,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其中“翻转课堂”作为颠覆传统教学形态的代表,如同一股旋风,迅速风靡国内外。
二、“翻转课堂”的起源叙述
1.“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发展
2007年,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他们发现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大学毕业的萨尔曼・可汗,把数学辅导内容制成视频,辅导上七年级的表妹,后来他把辅导内容放到YouTube网站,广受欢迎。后来,萨尔曼・可汗申请成立可汗学院,专门用于以视频方式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及解答网友的提问。课堂翻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迅速风靡全球。翻转课堂可以理解为把教师的教学搬出教室外,教师课前录制短视频,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时间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
2.“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
如果单从纯技术层面来理解“翻转课堂”,恐怕以“微视频”为特征的翻转课堂在当前条件的中国,尚不具有普适性,在信息技术条件还不足的地区,无法进行这样的翻转。即使有条件的区域,对课前学生自学的调控也无法监测。每个学科课前都用微视频,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增加。
“翻转课堂”在操作层面,目前恐怕还无法普惠到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样的学习模式必将成为主流。透过技术层面,“翻转课堂”背后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改革是不谋而合、殊归同途的,必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翻转了教学的主体。“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责任意识。
其次,翻转了教学的顺序。“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疑问、分享收获。翻转了传统的课堂的顺序,即老师课上先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再次,翻转了师生双方的关系。“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双方是民主平等、共同探究的学习合作者,互联网真正实现了韩愈所言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翻转了传统意义上老师的学术权威地位,吻合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潮,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三、“翻转”英语学习课堂的探究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节点。在教师系统而又严密的学习安排下,知识和技能被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大水漫灌式的教学让师生身心俱疲,课堂沉闷、教学低效现象充斥着英语学习教学。借鉴“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翻转”传统英语学习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值得高英语教师积极探究。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Unitl Culturalrelics IN SEARCH OF THE AMBERROOM的学习为例,阐述笔者的具体做法。
1.学习主体的翻转
根据一项权威调查研究发现,就读中职的学生文化课中,英语离散度最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从而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从而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促进学生进行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为主。在课堂里,必须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主要起到促进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理念,也是笔者本堂课的指导思想。笔者教学对象为学院应用英语专业高一1508班学生,该班为W院的升学班,相对于学院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尽管所使用教材是普高教材,但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更多需要面向就业岗位和实际应用,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等语言运用能力。鉴于学生相对较好的基本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较强,笔者计划在本节阅读课尝试当前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但是学生在校不便使用网络开展在线学习,笔者设计了学案式课外学习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完成导学案以及小组思维导图设计,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完成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翻转课堂把知识学习前置,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师生交流互动、知识技能内化升华的过程。
2.学习目标的翻转
传统的英语学习课堂,主要对英语课本中的单词、词组、句型进行学习、听写、抽查,同时对各个语法点进行理论复习和练习巩固,最后,通过大量练习模拟卷,采用题海战术,反复巩固语言点和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法枯燥单一,师生负担繁重,忽视情感体验,课堂缺少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复习策略的完善,同时也限制了老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翻转课堂”改变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定位问题,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对语言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新课标的总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翻转课堂要采用专题式语言复习教学,把零碎的语言点,穿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一个个中心主题,并拓展出多个议题、话题,完善学生的语言图式,并根据主题开展有效输出。学生在阅读、讨论、思考等有效输出的过程中,不仅完善了语言图式,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Unitl Culturalrelics IN SEARCH OF THE AMBERROOM一文介绍了琥珀屋的由来、普鲁士国王为什么会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俄国沙皇、琥珀屋是如何成为世界奇观又是怎样丢失的、最后为什么会重建等问题,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由于本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琥珀屋,学生会感到一点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所以笔者在这里引入了命运同样悲惨的圆明园作为拓展提升的主题内容。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主要分两个目标。
基础型目标是通过前置导学案中的自主先学案、合作探究案,层层低级,完成前置学习目标,即:前置了解、掌握课文大意的任务,翻转学习方式;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进一步落实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有关琥珀屋的历史故事;学习使用思维导图这个新的学习利器。
提高型目标通过课堂导入、疑难解答、思维导图、课文复述、小组点评、拓展提升等环节,唤起学生对琥珀和琥珀屋价值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理顺本课的思路和主要脉络,最后通过寻找圆明园的仿写填词活动,达到迁移寻找琥珀屋获得的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的。
3.学习方式的翻转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老师的教授为主,是一对多,老师主要对有代表性的疑难在课堂上解答,学生主要是听课,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微视频、课件、注释等方面的学习,课上主要是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效,疑难问题解答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对多、一对一等等多种互动形式,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式、多样化、个性化,每位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4.思维品质的翻转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单词、短语、句型等知R点的记忆和练习巩固是教学重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试侧重于认知性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是与英语新课标的理念相背的。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翻转课堂”就是要改变侧重记忆知识点、重复认知性思维的方式,通过文本解读、公开发言、多方辩论、互相评价、读写结合等等教学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跨文化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英语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5.课堂评价的翻转
传统英语学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在题海中“苦游”,老师则要“苦批”大量的试卷,给学生宝贵的分数。无论是密密麻麻的客观题,还是五花八门、笔迹良莠不齐的主观题,都要老师看得眼花缭乱,学生则主要是看一看分数,侧重终结性评价。
“翻转课堂”理念下,一方面,要改变唯分数论,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探究思维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把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同桌互评、小组共评、班级同评、师生互评,更要把过程性评价结合结果性评价,激活课堂各方参与者,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出彩。
篇4
关键词: 爱心 精心 童心 吸引注意 适当随意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操场上,在动态中进行的。除了存在学生年龄、性别、体质与活动能力的差异外,还要考虑场地、器材、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这种与其他学科相比所独有的特殊性,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使小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积极锻炼。
1.对待学生——爱心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以爱心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情感的体现,是开启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钥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教师爱学生,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而且要做到:风天,让学生背风而立;热天,置学生于背太阳光的地方;雨天,游戏于教室之中;冷天,考虑学生衣着是否单薄,更要以一种表扬、鼓励、引导、关怀、教育和帮助的平和心态对待学生。唯有爱心,才能促成师生感情的融洽,关系的和谐。教师才能掌握课堂“教”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体育课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组织教学——精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精神生活,他的智力发展、思维、记忆、注意、想象、情感、意志,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体力的活跃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身体素质非常重要,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精心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如:上课时周边环境的干扰,个别学生的违纪,天气的突然变化等,设想解决的办法。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情况,灵活善变地调整教案,排除干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处于良好状态。例如:队列训练时,往往会有个别顽皮的男生,拍拍旁边同学的脑袋,或踢踢前面同学的屁股。对这种违纪动作,教师不能当众羞辱,伤他的自尊心。学生顽皮、违纪,通常是由于他们本性好动而又动得不适时产生的。为此,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组织“拍球比多”、“跳进去拍人”、“小足球运球接力”等游戏,把不良习惯引导到健康、有趣、正常的学习上。唯有精心,才能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在“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等方面,获得最佳效果。
3.游戏教学——童心
游戏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满足小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最佳方式。在小学低年级中,游戏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教材中走、跑、跳、投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学多数是通过游戏形式完成的。在游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兴趣,启发心智,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小学生做朋友。要“童心未泯”,以一个活泼、乐观、有趣甚至于天真的形象出现在小学生当中,既当游戏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当游戏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跳、一起唱、一起玩、一起乐,共同营造温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逐渐养成礼仪、文明、宽容、团结、协作、合群的健康心态和习惯。唯有童心,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双爱”的感情通道,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感情交融,取得小学游戏教学的成功。
4.教学过程——吸引注意
注意是指人们的意识对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起点。在体育教学中,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是不稳定的,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小虫,树上知了的叫声,教室传出的歌声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又是不持久的,对于新知识,开始感到新鲜,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左瞧右看、吃点零食、摆弄玩具、做些小动作、说些悄悄话等。可见,要强化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此,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设计形式新颖的课程结构,采取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利用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生动有趣的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并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总目标上。
5.教学形式——适当随意
篇5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经不是很成功。在过去的岁月里,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注人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反复、单一的检测手段为评价标准,使得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走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教师为他们创设的问题范畴。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针对某某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淡淡你的想法,试想再用以前唯一的标准学生如何应对。
我们必须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如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培养判断思维,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其符合时展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资料和证据并进行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我们的地理新教材有不少“活动”素材。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亲自收集,也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会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管选用的情境如何,都应该注重学生肢体语言的训练:指图要准确,纠正学生指图随意的不良习惯,城市指一点、国家范围画一豳等。同时要做到“手嘴共同行动”:地理语言与表达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推新除旧,敢于向权威挑战,不依赖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并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营造出―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运用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体昧创新的乐趣、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学习的甜与苦中实现自我价值。
还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强调每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观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受到真诚、公平与责任;接受不同背景的人以及他们的观点;_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感受。合作学习惯用的课堂组织形式足小组讨论。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过程,这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怍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作学习要体现“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而,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仪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师生半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丰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丰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不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合作学习应易于操作,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积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有较明显的效果。
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灵活应用。如课堂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变“教案”为“学案”。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通过活动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精心设汁提问,激活学生知识的储备,并在组织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尽可能涉及悬念。活动的过程的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活动规则学生过度兴奋要及时调控,形成地理课堂上用“地理头脑”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2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感悟文本内涵,体验文本思想并融合自己的情感在其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
一、立足基础、以读为本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议”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的朗读呢?
1、设计悬念,激趣导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教学前,教师如果直接布置学生去预习课文、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应付式地朗读。为了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我抓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去学故事。如教《丑小鸭》我先这样激趣导读:“一只小鸭长得又小又丑,其它小鸭子都欺负它。可是,有一天它变成一只美丽又高贵的白天鹅。大家想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吗?那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丑小鸭》,明天我们还要举行故事会,看谁讲得又生动又有趣。”这样通过课前设计悬念,激起读的欲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
2、示范导读,培养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身教重于言传,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提出“读”的要求,同时还要做好“读”的示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形成语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学生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样学生读起课文就有模有样了,语感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先用课件真实地再现画面,低沉、凝重的音乐,教师准确的感情投入,能把学生带到当时那特定的时空 ,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范读感染着学生,学生在被教师的情感感染的同时,对课文内在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深入品读、自主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主要靠读。语文教学要把功夫扎扎实实花在读原文上,让学生专心地读,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最终做到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1、在比较中品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去品味、揣摩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是让学生品读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学生问:“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停’呢?”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并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个学生说:“‘落’比‘飞’、‘停’快、猛,更能准确地表现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勇敢、果断,‘飞’和‘停’没有这种效果。”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感悟到“落”的精妙,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推敲炼字的能力。[8]
2、在理解中品读感悟
朗读训练与文本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朗读效果,加深对文章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品味。课文中有一些内容言辞含蓄、内涵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如《挑山工》一文中的“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什么样的哲理呢?”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果把山民讲的那段话与前面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仔细品读,就能体会到:这段话包蕴着朝着认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词句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以想像,才会更好地理解、意会。
三、水融、注重体验
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才会有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对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实的体验。
1、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是连结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但是由于小学生体验和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情感的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真切的。如《狐假虎威》教学中,为了真切地感受文本意境,可让学生在研读中思考:文中有哪些角色,它们在做什么?从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在研读文本后,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老虎,狐狸和各种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当导演、评委。表演后,引导学生针对演员的动作、神态、语言加以点评。学生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深刻地理解感悟了文本内涵,这比任何讲解分析研究要生动、形象、有效得多。
2、尊重独特体验
篇7
一、发掘文本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语文教材必须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教材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而人文性是我们运用教材的最高升华,当然,语文学习不能凭空而来,它无法脱离文本基础。笔者每每针对文本提前备课时,总会先反复通读文本,从中找出理解比较困难的词句,并预设和推演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查询来理解和认知这些词语,指导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未知词语的技巧。
例如,笔者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为了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充分获取教材承载的信息,于是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合理取舍与科学重组。先让学生掌握文本中提到的14个生字,然后紧抓典型语言信息,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连接点,适时渗透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父母对巴迪的诗大相径庭的看法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走进文本,体味成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最终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注重开发资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才能使教学重点、难点了然于胸,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完成。
二、放开课堂束缚,探索思维渊源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教师都应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实践;只要是能体现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就应鼓励他们抓住表现的机会。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架构,为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譬如,笔者在《难忘的启蒙》一文时,就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给予他们彰显个性的机会。大家在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感后,可发散思维猜想: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什么,并以此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启蒙的开始?如此设计从教材切入、开放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牵引他们自主探究问题,这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篇8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厚实地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那他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群书呆子。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呢?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 许多学生向我倾诉,他们原来也很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堂里沉闷的气氛,只知道埋头听课. 学生甚至说:这个老师真爱管闲事,学生上课不闹不就好了吗?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吗?可是上课不讲话就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指标吗?《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都不敢,那他还谈什么与人交际呢?
老师当然要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导师,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应当脱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讲台,使学生走上讲坛,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先大加表扬,确立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不同的学生不同难易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教师进行指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师与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受,而是变成了共同探讨,如此,课堂气氛岂有不热之势。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学习热情,主动性,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疑惑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主动性.切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忌不假思索,否定学生的正确思维,要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创新人才不被看好: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大学竟然名落孙山,大发明家爱迪生被认为是个不堪造就的笨孩子,只读了3个月书就被学校勒令退学,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校成绩一直很差,老师断言他今后不可能有所作为.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两次高考都未考上大学数学系.难道今天还要重蹈覆辙吗?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如果对学生总是否定多于肯定,呵斥多于鼓励,命令多于交流,居高临下多于平等对待.就会钳制学生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多引导多支持,而决不横加干涉,指责,要把自己看成是参与者,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支配者,.创造出真正的民主,和谐,愉快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尽量做到赞美多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说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真诚的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地心灵创伤和悔恨。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还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要迷住学生。
在课堂是经常是老师尽情表演,学生袖手旁观,这种教学方法只会误人子弟,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结构,根据教材,教师自身的特长和学生不同层次的情况,灵活地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呢.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1)开展多媒体教学.很多文章如戏剧,写景散文.光靠老师上课讲述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上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时,许多学生从未到泰山去游玩过,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这时候如果光靠老师讲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我于是找了一盘泰山的风景录象,让学生先通过影象对泰山有一个初步了解,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跟随着录象里的导游痛快地游览了五岳之首,自然教学中就省了不少力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省时省力效果还好,何乐而不为.在上诗歌部分时,我都会找一些配乐朗诵,在悠扬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间,那里需要停顿,那里需要抑扬,那里需要顿挫基本上听两遍就可以掌握了.(2)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同时还经常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对一贯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嘉奖.如:给小组各成员给与”优”的奖励.一单元累积使个优,平时成绩可获得相应的加分.同时对每学期表现突出的十位同学进行物质鼓励.奖品嘛:是本人自掏腰包,买一些笔记本或钢笔等小东西.礼轻情意重.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3) 改受作业为收难题,改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在上课时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要求大家和我一起回答.因为有学习小组的积极表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了(4)要求学生加强阅读,学会记读书笔记.我为他们推荐了一些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在课外时间阅读.阅读课上我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互相评价,当然,老师自然也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生进行交流.(5)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多参加社会活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6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在春天,让他们看看枝条的翠意;在冬天,让他们看看皑皑的白雪;在秋天,让他们看看丰收的果实;在夏天,让他们体验大汗淋漓的感觉。岂不比在课堂里说教真实的多。(7)善于归纳课文。力求事半功倍。如在上〈〈项链〉〉一课时,我把这篇课文画成了一幅图 ,整个图就是一条项链,最大的四粒钻石分别为: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中间的鸡心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全文而且也难以忘记,因为一讲到〈〈项链〉〉这篇课文,他们就会想起这条项链。当然还有很多创新的方法,在此简举几例。
篇9
传统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课训练也只是为了加试时那三十分而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宜了。
1.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学,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的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2.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3.激发和保持兴趣是创新的基础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体育教学真正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教学媒介,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具体来说,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索、求知的主动性,而且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中来。就拿体育的队形训练来举例,队形对于体育课来说,就像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一样重要。初中生的好奇心和追求新鲜感的心理都比较浓厚,一成不变的队形难以持续性的使得学生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队形的创新入手,采用诸如正方形队形、圆形队形以及十字队形等新型的队形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提供良好的奠基。与此同时,榜样的激励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学生喜爱和尊敬的体育明星,并且着重像同学们介绍该明星在动作或者技能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带动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体育技巧后积极地区探索专属自己的动作习惯的激情,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坚韧的性格和对于体育的执着和热爱,学会运用创新的力量促进自己的学习。
4.运用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篇10
一、开放数学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求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其次,教师应该要明白开放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培养创新兴趣,发展创新能力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就采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和生活空间的设计,使学生有创造图形美的欲望,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中。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成长的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4.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导入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趣味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轴对称图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蝴蝶。然后再用一只蝴蝶框来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又如在讲授多面体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事物,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等等,然后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的知识来制作正方体,并给每个面都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实物教学。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个性。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
其次,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总结方法,在使创造思维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提升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