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8 04: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摘抄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2、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3、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4、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6、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和石蚕的斗争,"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7、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赏析:这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我颇羡慕而且嫉妒它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
8、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赏析:法布尔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我们看了,受得深切的铭感,现在见了昆虫界的这些悲喜剧,仿佛是听说远亲的消息,正是一样迫切的动心,令人想起种种事情来。
9、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篇2
1、摘抄: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赏析:这句话让人很受鼓舞,因为看似是让人忍受什么东西,是委屈的方式,但我们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意思,在必要的时候,就应该退一步开阔天空,“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有的,在此之前,我们要继续实力,创造这样的条件。
2、摘抄: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感悟:很多人喜欢朋友,但实际上不论什么时候,交朋友都是需要实力和条件的,没有人无缘无故和你交朋友,因此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看似有很多朋友,但归根结底真正的朋友是少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样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为此我们学会尊重自己,为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引得尊严的方式。
3、摘抄: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感悟:人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当我们受到这样的不公平对待时,就应该用自己坚强的内心和善良来进行反馈,久而久之,总会感动别人,让人看到我们高风亮节的一面,但是我们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做个清白的人,如果自己本身不正,那么怎么都会遇到麻烦,洗脱不掉的,这样也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4、摘抄: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感悟:这个世界上充斥了暴力,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而仇恨也是充斥在这个复杂社会当中的复杂人性里面,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你的负担将变成未来的礼物,你受的苦难将照亮你前进的路。
3、天性敏感的小孩就是会过得比较辛苦,但是没有关系,你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4、当你进退两难的时候如何做出决定?抛硬币,当你第一次抛了以后想再抛一次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5、你应该按着自己期望的方式成长,而不是按照他人期许的那个你而活。
6、比起所谓的孤独终老,更让人感到恐慌的应该是,此时此刻,就在我们年轻而强健的此时此刻,却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任由时间流逝,任由空虚穿透胸膛。---扶南
篇4
在开始阶段,学生不知抄什么好,就从字典词典中摘抄一些字词及其解释,包括成语的解释、来历、引申义、比喻义等。二是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的抄写。开始阶段,家中有点藏书比较喜欢读书的学生一般都抄写这些内容。三是现代及古典诗词的抄写。一般是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一般基础比较好。四是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的抄写。如对联的基础知识、病句类型、作家生平资料等,一般是对语文一直感兴趣且有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五是好句好段好文的抄写。一般是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好的学生,他们选择的“好”句“好”段“好”文确实是比较“好”的,说明他们甄别选择的能力较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开始是一部分人,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鉴赏分析。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鉴赏分析的文字不仅越来越详细,而且越来越准确。还有将不同名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似的名言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自己写出鉴赏评价的摘抄内容。六是小故事的抄写。这些小故事很多类似于高考作文的材料,学生在摘抄之余对故事的寓意给予阐释,有的是多方位的解读,这大多是对故事感兴趣并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
从以上内容来看,学生的摘抄至少积累了以下方面的东西:一是知识的积累。无论是由于不知道抄什么而在字典词典中摘抄字词,还是由于懒得查找而就地取材抄写名言警言,还是由于对语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而抄写语文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还是由于本身的爱好兴趣在开始阶段就摘抄诗词、好句好段好文,还是由于对故事的青睐而抄写小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些摘抄内容都是知识的积累。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特点的学生,他们都会在摘抄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受益。二是习惯的积累。第一是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做事习惯。
摘抄前要求卷面整洁,把字写好,在批改时对于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不仅批文提醒而且当堂提出来,让学生觉得字如果不写好就会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例如有个名叫李浩龙的学生,开始卷面一直不整洁,老师的作业批语提醒效果不大,后来一次公开课展示了他的作业后,他觉得字不写好实在没面子,从此痛改前非,并且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注意卷面整洁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对语文的兴趣不一,对于那些基础弱或语文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规范,也是让他们走上正轨的有效途径。第二是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个星期后上交时要注明每一天日期,由于上交检查产生的督促作用,他们会不敢松懈,即使某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摘抄过后也会补上,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坚持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由于考试放假等不能及时上交摘抄他们也会自觉摘抄的原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第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评论鉴赏文字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是背诵记忆积累的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背背记记自己抄写的内容,并学会了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与说话当中,让抄写内容真正变成了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第五是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习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开始学生在摘抄了小故事后只是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三是方法的积累。在摘抄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如背诵记忆的方法、写赏析评论的方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等等。当然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摘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付诸实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积累。
四是能力的积累。摘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提高和积累学生的能力。第一是做事耐心的态度和能力。日积月累形成的注重卷面的认真的习惯最后会成为一种能力,即耐心做某事的定力,这种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对考试有好处,更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迁移的能力。摘抄要求学生一定是摘抄课外的东西,这就迫使学生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广泛地延伸到课外,这种迁移拓展的能力不仅是考试需要的,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选择好的文段必须要甄别,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能力积累的过程,写评论感悟鉴赏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的过程。第四是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从对文字好在哪里的分析鉴赏中自然会积累审美鉴赏的能力。第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个性表达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评论分析的习惯会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文、文学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积累,还有习惯、方法、思维模式、能力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在摘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中得到实现。以本人的经验而言,摘抄训练不失为一种积累教学的好方式。当然,再好的工具用得不好也会有偏颇,最终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那么如何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在摘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是摘抄前不会选择。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或者态度敷衍,或者习惯懒散,或者理解力欠缺,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对策。或许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有以上几种原因,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做不同的作业中原因有差异,总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分清情况再下评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二是摘抄后只抄不背。有的是为完成作业任务,摘抄时敷衍塞责所以抄完后就撂在一边,这种抄写基本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其惰性进行抽查督促。
三是摘抄中评论鉴赏不够准确深入精练。这是摘抄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它涉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修改订正、指导启发、讨论商榷甚至交流互动。如很多学生由于理解力不强而出现的理解偏差,赏析的针对性不强,或者表达上用语欠妥、语言啰嗦等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才有一个提高。例如,有学生对“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是拯救自己”这句名言理解为“帮助别人走出绝境,同时也让自己眼前出现希望”,这是理解不够深入,教师修改为“同时也拯救自己的灵魂”。再如对名言“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我”(约•霍姆)的理解,学生的感悟:“给予是快乐的,先给予别人再留给自己更是幸福的”,这是语言啰嗦,教师修改为“先人后己的给予更是快乐的”。又如“常人的批评和判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明月”,学生赏析:“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指导“:联想不是修辞手法。”
篇5
一、指导摘抄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不仅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让摘抄与抄写生字词、书面回答课后问题等课外作业区分开来,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看自己所想看,写自己所想写,乐而为之。这样才能使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
二、指导摘抄要有计划性。摘抄最好从三、四年级开始。因为低年级阶段识字量较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外学习主要以巩固生字词为主,所以很少有其它更多时间进行阅读抄背。而三、四年级开始,识字量逐渐减少,学生的课外学习不需要埋没在字词堆里,就可以有时间阅读、抄写、背诵。另外,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对字典的运用日趋熟练,也给课外阅读带来了方便。 摘抄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任“天马行空”,这样对学生组织积累的语言没有好处。最好能根据教材及教学实情进行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组织,如这一月摘抄写景类,下一月摘抄写人类等,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指导摘抄要循序渐进。如果摘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持续进行,那么在摘抄的数量、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都要有所变化,保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分年级列要求如下:
年级数量内容形式
三年级30-50字优美词句抄写,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旁边批注
四年级50-100字优美句段
五年级100-200字优美段篇抄写,批注生字词,赏析优美句、段
六年级200-300字抄写,批注,读后感
这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既使摘抄步步落实,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字典,边读边想等。 四、指导摘抄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摘抄作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内容,与课堂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面它应有自身的计划与安排,另一方面它也应随时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我考虑到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对于不大关心历史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于是,提前布置预习时,我安排学生摘抄“”的详细经过,并谈感受。既了解了叙事的方法,又了解了课文背景,还调动了课堂情感,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补充。从这一方面来说,摘抄也为课堂教学承担了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重任。
五、指导摘抄要与要求背诵相结合。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6-13岁这一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不能形成很多知识的、情感的、经验的丰富积累,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让学生边摘抄边背诵,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记忆优势,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的。而且,将摘抄的背诵下来,能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高效 快乐 书香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7-01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倍受关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如何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营造班级书香文化呢?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聆听智者的声音,明确课外阅读的好处
同学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在摘抄本――“采蜜集”里,在阅读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进行评说、欣赏,男女同学比赛着说出读书的好处 。
写作明星罗安迪一马当先,说道: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写作方法,还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阅读小明星温馨语不甘示弱,孟德斯鸠的“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增加自己受挫折的能力,减少心理上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因为阅读能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
小博士韩咏谋自豪地说道,夸美纽斯“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告诉我们多读书可以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使你的大脑不会退化,增强思考能力,医治愚蠢,提高智商。
智多星黄英霞幸福地说道笛卡儿的“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告诉我们读书可以结识许多良师益友,可以学习很多做人道理,加强和帮助人际沟通的学习!
同学们在赏析中明白了许多读书的好处,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总结到,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阅读是一种乐趣,在纯享受的同时,可以丰富和补充知识,了解时事,增广见闻 。最重要地是,有了别人偷不走,抢不掉的知识武装大脑,我们就是一个最有力量,最幸福无边的人!
2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摘抄评价法,教会学生高效地阅读,事半功倍,从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2.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阅读时,教会他们用相对固定的符号圈点文章:描写精彩或论述得好用波浪线;表示作者观点看法用直线;打算摘录的内容波浪线下面两头直线;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用.....;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的,打?;表示需要认真思考的,打!;表示应熟记和背诵的,打**;表示需要疏通的生字词,就把生字词圈起来。阅读时学生恰当使用阅读符号,在书上圈点批注,可以把要掌握的内容,简要而形象地反映出来,从而有利于边读边思考,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2摘抄评价法
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的好词、壕洹⒚蓝文酥寥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让学生明白,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的“采蜜集”中,并加以背诵,就能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3 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开学初,老师和班上最爱阅读的几个孩子,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图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为了丰富学生书源,笔者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特别是下午上课前的30分钟,是我们学校规定的午读时间。舒缓愉快的轻音乐响起,每个同学都脚步轻轻地走向图书角,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静静地阅读。你看,他们时而圈点勾画,时而摘抄,时而微笑。沉浸在书海里的孩子们,姿势那么优雅,成了班级最亮丽的风景线!
4 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开学初,老师和全班同学商定荣获“阅读小明星”的条件:(1)热爱阅读,午读时间专心致志。(2)每天在家里看书30分钟以上(有家长签字)。(3)喜欢到书店看书,每月不少于四次。
篇7
一、多读。多读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要博览群书。高尔基说:“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读的书越多收获可能越大,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张学生用长假时间看“长文”――名著,平时上学期间看“短文”――杂志。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读一本杂志,我向学生推荐了多本杂志,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暑假、五一、十一等几个长假时间,多看世界名著,每个长假至少看一本名著,学生已经看过的名著有《复活》 《家》《春》《秋》等。学生看的书长短结合,深浅相融,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其次,要选好有益的书多读。美文要精读,精读的第一步就是要反复读几遍甚至是几十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有的文章甚至更多,我常给他们讲不读三遍不动笔。多读是基础,读得愈多了解得可能更深。
二、多批。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方是学。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有疑惑就要有探究有思索,有思索才会有获得。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品味多做批注。如:从修辞上品味语言的精彩,从写法上体会构思的精妙,从立意上揣摩思想的精髓。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在什么时候可以借用这种优点?哪些地方不太好?你觉得该怎样改?这些思考要求学生写旁批,想到多少写多少,想不出来的存疑,再读再解惑,直到弄懂弄透为止。我常说:读书不动笔等于白读,旁批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学生刚读书的时候我做了硬性规定:杂志上的每篇短文旁批不得少于8处,名著上的旁批不得少于100处,而且旁批要分散在名著不同的地方,这些要求既可以督促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又可以检查他们的读书情况。
三、多议。古人云: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可见找合适的人进行探讨,能够集思广益,加深对事理的认识和理解。要提高阅读的效果,就要多同教师和同学探讨、交流。在探讨之前,每个同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要求是:除了做好上文的旁批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尾批,这种尾批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长短的不同提不同的要求,读杂志上的短文,我要求学生至少写100字以上的尾批,尾批的内容有共性要求也要有个性的解读,共性的要求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归纳文章的主旨。读名著这一类的长文章我要求学生至少写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读后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个性化的赏析。在做好这些准备的基础上给一个单位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
四、多记。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这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精读,细心地读,对于精华的部分要多记。多记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多摘抄,将好的段落好的文章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并进行简短地赏析,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二是多背诵。对于摘抄下来的内容都背诵下来,厚“记”才能薄发。记得越多吸收的营养也越多,效果也越好!
篇8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
1.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3.选准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4.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5.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作业一:摘抄名家名篇中写景抒情散文片段并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赏析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300字左右。
以下是作业评点展示课。
第一节课:展示部分学生摘抄的名家片段,课堂集体赏析
这节课共赏析了五个名家片段,下面举两例展示。
名家名段赏析:
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高中人教版没有这篇课文)
学生甲:这段文字修辞用得好。比如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可爱的小精灵,”用了比喻手法;“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又用了拟人手法,非常生动。
学生乙:我觉得动词用得好。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想象奇特。“瓢虫”“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
学生丙:此处景物描写固然生机盎然,但其中蕴含的情和理更深刻。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蚂蚁虽弱,却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著,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报以掌声)
师:这几位同学赏析得非常到位。第一位同学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位同学从善用动词角度赏析,第三位同学更是站在一个高度,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发掘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蕴含的情和理。他们都能用我们所学的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去赏析,看来他们掌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鉴赏方法,很好。我们再看下一个片段。
2.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扬眉得意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劈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记》
学生甲:“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这几句工整对仗,语言非常精炼,主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
学生乙:“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这句非常有韵味。首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觉得这更是赋予黄河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学生丙:我还说语言。是的,作者语言优美精炼,善用修辞,但是关键还是新颖、不落窠臼,没有陈词滥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语言,读了让人感动、震撼,甚至落泪。
师:说得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也明白了要想写好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善用修辞,也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用心写,用情写。
(其余赏析略)
教师小结:如何鉴赏写景散文
1.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1)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2)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如《荷塘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从形、声、色等角度细细描摹景物给我们美的享受。
3.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
4.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征等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5.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总之,我们鉴赏写景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语言,抓住景物特点去把握文中深挚的情感。
第二节课:教师展示学生写景优秀片段,同学点评。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三百字左右。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选取几例展示)
一、通过写景抒发喜悦之情
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贾璐瑶
学生甲:很巧妙地化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彩文段,但又不露痕迹,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能吸引读者。
师:看来初学者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不错的。
学生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手法写出欢乐的农家生活。
学生丙: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也很质朴。看来贾璐瑶同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师: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读来亲切自然、沁人心脾,感情也很真挚,毫不造作,贾璐瑶同学确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吧?
贾:是的。(其余略)
二、通过写景抒发悲伤之情
1.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李子超
学生甲:我很喜欢这一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作者运用通感、以动写静等手法写出了大地震后死一般的静寂,也从侧面写出作者内心的悲悯。很有功力,佩服佩服!
学生乙:对对,我同意。说到侧面描写,我还想再补充几句。这段文字好多地方都用到了侧面描写。“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清澈的小溪”等语段,烘托了地震后的惨相。
学生丙:我觉得“野”是亮点,暗示了生命的顽强。
师:是的,李子超同学写得好,同学们也评析得好。确实,这段文字很有感染力。他善于营造氛围,用沉重的语言,通过描写灰暗残破的景物写出地震后的惨相。善于抓细节,文笔很细腻,语言老道有功力。这和他热爱写作,经常练笔分不开。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2.深冬的芦苇已不再繁盛高傲,苇秆中间已被寒风笔直地折断,深深地泥土之中。空气寒冷而干燥,苍白的天空之中没有一只鸟儿。
风发出一种近似诅咒的嘶吼声,芦苇如泣如诉地低吟着,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落在一片枯死之中,发出残破的声响。
暮色逐渐暗淡下去。寒风夹着夕阳的碎屑,呼啸而过。无数干枯的生命在夕阳中低声哭泣。黑暗越发残忍地降临,最后一抹光亮刷在芦苇之中,泛起悲凉的光,一切寂静无声。
黑暗到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幸福,一切犹如雾气,逐渐消散。
秋风萧瑟,吹卷起片片枯叶。那边缘已泛起皱痕、黄中透着黑的叶子在风中翻滚几下,又缓缓地、无力地垂落下,似风烛残年的老人。
蝴蝶欲展翅飞舞,却最终在秋风的凛冽中放弃最后的挣扎,任随风对她的欺凌,消散了她最后的芬芳。
――王欣然
学生甲:作者善用一些冷色调的词,比如“如泣如诉的低吟、枯死、残破的声响、暗淡、黑暗、悲凉的光、萧瑟、秋风的凛冽”等营造出了悲伤的氛围,很有表现力。
学生乙:同样也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感染力。
学生丙:看来要写好写景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重要,要想让语言生动得多用各种修辞手法啊!(同学们在笑声中认可他这一见解。)
(其余片段略)
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
1.写景要对景物仔细观察,注意该景物与其他景物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它的特点
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要有顺序、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等,总之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写
3.写景可以先粗笔勾勒,然后再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4.写景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5.写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6.写景最重要的是语言要生动
多用一些形象可感的词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多种手法,这样可以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一节课在师生热烈的评点中结束了。写得不理想的同学深受启发,表示要重写。至此教师设计的写景状物单元的总结拓展课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
备教手记:语文学习是面对浩瀚大海的苦苦泅渡,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是几朵拍岸的浪花,要想提高读写能力,取得语文学习的精髓,还需要在广博的大海中畅游,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提高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应该大胆创新,探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新方式。笔者认为,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拓展式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了朱自清、郁达夫的散文,教师就布置学生读他们的其他优秀散文,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文风、才情;学了写景散文单元就拓展读其他名家的同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本次拓展课,这是其一。
其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由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篇9
【片段一】听一听:轻松心境进入新课
(课前,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彩云之南》,优美歌声响起,精彩画面出现在屏幕上)
师:同学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挺熟悉的吧!
生(齐):《彩云之南》。(屏幕上出现《彩云之南》歌词)
师:这么动听的歌,这么迷人的景,你是否有点什么冲动呢?
生:我想去云南领略湛蓝的天,享受温柔的阳光。
生:去看玉龙雪山、秀色丽江。
生:去泸沽湖欣赏淳朴的民风,去蝴蝶泉边倾听流淌的歌声。
师:我也有强烈的欲望。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亲临云南“跑马节”,去倾听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声吧!
【赏析】《彩云之南》歌声响起,仿佛天边传来了天籁之音,极其优美的旋律、极其灵动的画面,无需更多导入新课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很快进入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这就是音乐神奇的魅力。张老师还顺此让学生说说对云南的向往,自然地引入到云南的“跑马节”,引入到和教材有关的云南的歌会,新课的导入显得自然流畅。
【片段二】唱一唱:浓厚兴趣体验细节
师:课文写了“山野对歌”这一场景,有谁了解“对歌”?
生:一男一女依次一人唱一句吧……
师:还是观摩一下再来说吧。(多媒体播放了一段)
生:老师,优美的旋律,我们也想唱一唱,可以吗?
(男女生按歌词跟着旋律唱,唱完有学生笑起来)
师:笑什么?(生再笑)
生:是情歌。
生:是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生:像是即兴问,即兴答,内容有点幽默。
生:问得巧妙,想难住对方,答者更需要有智慧。
生:这可能就是跑马节上特有的民族风情吧!
【赏析】课文共写了三个歌会活动的场面,而课题之中又有“歌会”两字,如果课堂上没有歌唱那是非常遗憾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体验。”张老师没有刻意从课文中把关于“对歌”的句子摘抄下来,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尝试“对歌”的模式。“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唱一唱点燃了学生爱生活、爱歌唱的火花,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教师敢于让学生实践,学生唱了,体验有了,感悟也有了,知道了“对歌”的具体内涵:对歌是男女一唱一和、即兴演唱的、充满智慧的情歌酬和,是摸得着、看得清、体会得到的。一个成功的课堂,一定是情感愉悦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
【片段三】赏一赏:愉悦体会用心回味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跑马节上的歌声,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再静下心来听一听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歌,体会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用心歌唱吧!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响起,生静静倾听)
篇10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题就很有代表性,不妨从这道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名著考查的趋势,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名著阅读。
(1)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2)试卷开头标注的歌曲名称是“一个师傅仨徒弟”,其实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请结合右侧动画片截图与你的阅读经历,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
②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一.名著考查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对阅读材料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的书桌靠拢。阅读建议也会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名著的阅读,首先看他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生活时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例题第⑴题正是体现了基础性的考查原则,考查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还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经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提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记住这些常识性知识。
趋势二:注重趣味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将承载着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等带来的视觉文化开始影响着语文教学。大量涌现的图画印品常常在学生身边出现,同学们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因此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小人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图”情有独钟,自然引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图”“文”并存的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
为了在读“图”时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者在第⑵题题干表述部分就提醒学生观察动画片截图,寻找“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学生在读图时,自然会兴趣盎然。而且判断这位“徒弟”是谁。能够根据图画上面的形象,结合平时的阅读经历,变换成与之相关的情节概述。所以第一问就设计了“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的一道题。这样的题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美”的画面的欣赏与感悟。不但体现了一份试卷检测的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年龄段所要求的“趣味性”,可谓“趣”味盎然。
趋势三:注重探究性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不容否认,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唐僧的徒弟的。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出很多事实加以证明。第30回,白龙马听人讲唐僧是个虎精,心中暗想:“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妖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同是这一回,白龙马叫了八戒“师兄”,吓了八戒一跳,他还安慰八戒“哥啊,你莫怕我”,并劝得八戒请来大师兄救师父。第69回,行者要龙马尿治病,龙马又叫“师兄”,行者称他为“兄弟”。不说白龙马自个儿,就是八戒在第23回时不也称其为“弟兄”。他说白龙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则叫八戒莫攀他,因为这是“各人的功果”,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白龙马是他们的师弟。
他的活动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不多,性格表现不是很明显、突出。白龙马的刻画不是没有缺点。如形象不够丰满,在鹰愁涧时与西行时的性格不太统一,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胆略,不会讨欢喜,不会突出个人……他只是默默地干着并非引人注目却又必不可少的事。
以上故事情节,只要是系统阅读了名著的同学都会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探究”一词的注释: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试卷中第⑵题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故事情节或整部名著中“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考生必须对名著真正进行了阅读,否则将难以探寻到相应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探索的意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同样不能解答。这正体现了名著考查的“探究性”。
趋势四:注重关联性
例题第⑵题第二问: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有关白龙马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情节关联起来,前面的故事也许为下文埋下伏笔,后面的故事也许是前面故事悬念的解答。学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地阅读,就不能弄清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就会失之偏颇了。
当然,名著考查的趋势也许还有其他,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着重关注名著考查的四性。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完成名著的作业,都要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二.名著阅读的三大对策
面对名著考查的趋势,在平常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首先,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或进行专题讲座,激发阅读的浓烈兴趣和强烈愿望;或介绍阅读的方法技巧,告知学生如何进行勾玄提要,做读书笔记;或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因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必将带动课外的阅读,学生会因此受益终生。
其次,要经常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读书心得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名著的感悟能力也必然会不断提高。初一阶段,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从初二起通过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写读书笔记等形式,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读名著,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读写结合。第一,要勤做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文段分类摘抄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在摘抄的形式上,可以采取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可以摘抄内容提要、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还可以既摘抄精彩语段,又对其进行赏析,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第二,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改写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改写能体现出学生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
不可否认,考试具有指挥功能。它往往能够引领教师平时教学的方向。因为命题者往往是这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站在一个高度,以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学科课程的精微要义。我们也只有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之下,才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