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组织;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农村建设要落在实处,必须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观念滞后。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认识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至今还弄不清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其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建立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有的地方夸大政府作用,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拉郎配”,过多地介入到农民合作组织的日常经营决策;有的地方则片面强调农民合作的自发性,坐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而不规范、不引导;有的地方农村于部群众以为搞合作经济组织是走回头路,重新吃大锅饭,分不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系统、规范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方面的法律与条款,以明确合作经济的性质,保障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所以,农民在组建登记和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机制服弱,合作层次不高。现有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偏小,基本上限于本乡、村的服务,不少合作组织仅仅是亲朋友邻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合伙经营,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痕迹和小生产者的烙印。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尚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多,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在这种群体中耍想本着自愿原则搞合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一个有效率的合作组织是相当困难的,从组建合作组织到维持合作组织有效运转,需要支付十分昂贵的组织成本。所以,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宗旨模糊,责任不清,产权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旦缺少得力的组织者,组织就难以有效运作。
二、建立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作用,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制定政策,形成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空间。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对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良好、且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不断进行宣传发动,培养一批能把握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工作骨干,夯实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2、加快立法建设,尽快制定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立法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为“鼓励发展,引导规范,保护权益”。在法律上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组织尤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其发展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软道。因此,应该加快合作经济的立法建设,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经济法。在全国的综合法尚未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一些相应的促进、引导和规范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条例、章程等法规,从而为全国性立法建设准备条件,打好基础。
3、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民主”营造氛围。在推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合作组织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在发展合作组织建立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切实维护农民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新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新时期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促发展。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合作经济组织都要建立内部章程,制定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建立利益保护机制。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内部联合和外部扩张,不断壮大合作组织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合作组织的运行,培育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促进地区“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参考文献
[1]曹泽华.《加快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报告》.工作报告,2005.7
[2]杜吟棠.《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 建立农业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合作经济,2004.2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组织发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05-2
0 前言
近年来,辉南县农村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公司等一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辉南县农经局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指导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渠道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因势利导,强化服务,科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家,吸纳会员8000多人,生产经营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养殖、制种、林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其储运、加工等领域,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142个村、1.5万多户农民,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
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确立,使农村经济组织进入发展与创新时期。新时期农村经济组织需要新的创新理念、确立新的创新原则与目标,探寻新的创新路径和模式选择。
1 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原则
1.1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由农民自发、自愿组织和加入,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组织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民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掌握市场行情,形成农民利益的自我保护和调节机制。使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1.2 科学选择合适的组织创新模式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组织创新模式,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至关重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规模、组织形式和发展途径。坚决防止贪大求快、脱离实际、盲目发展,切实按照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工作健康运行。例如辉南镇永兴村立足本村优势,于2001年由村委会组织牵头,依托本村传统黄烟产业成立了黄烟专业合作社,完善了合作社,又成立了经纪人模式,做大做强了当地的黄烟产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经济组织的多样性。例如:辉南县农村经济组织根据实际重点发展了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专业合作社。其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合作比较紧密,形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广泛。二是专业协会,其特点是机制灵活分布广泛,农民易于介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三是股份合作经营。其特点是合作紧密,利益直接,股东关切度高,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经纪人模式。其特点是经纪人对农户的导向性强,农户利益直观,易于接受。
1.3 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加快发展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突出矛盾和主要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发展,做到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在规范中促进发展。
2 多途径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加快创新步伐
2.1 积极鼓励倡导,增强发展意识
为了切实提高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消除疑虑,正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组织编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宣传材料,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用典型经验引导干部群众,提升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为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创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技术等优势,积极构建新型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好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要注意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办、领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乡离退休干部、科技人员到农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经纪人和其他各类人才的表率作用,让他们在牵头领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施展才干,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强化带户功能,形成龙头带基地、组织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具有骨干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与省外、国外企业广泛开展联合与协作,形成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
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信贷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劳力、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加投入,兴办合作经济组织。
4 积极拓宽经营领域
农村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的经济实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广泛开展农业各项经营活动。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在组织生产、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活跃流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逐步把经营领域向国际市场扩展。
5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目标必须符合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
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组织功能和提高组织水平。要根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章程和规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相关制度和运行办法,形成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目标是建立精简高效、富有活力、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的规定和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做到组织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和完善积累机制,不断壮大经济组织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
6 抓好骨干组织建设
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典型示范、带动全局的重要作用。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要突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快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带动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整体水平的提高。从实际出发,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强、作用好的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县级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7 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指导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必要的。从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各类组织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的确需要创新,唯有创新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出主体的功能。
篇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生产发展的组织者、服务者。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者和投入者。从农村改革的实践中看,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村级集体经济发达,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都搞得比较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村“两委一社”从新组阁的领导班子能力比较强,具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是靠解放思想和培养有新观念、新认识组织成员来实现的。发展起来以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各层次的成员需求都需要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去统领,客观上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化进程也必须加快;三是这些村集体有了钱,舍得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为此,深化改革是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相当保守,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政社合一阶段,或者取消集体经济转为“空壳村”,有相当部分还是负债运行,有的甚至村级组织都不存在了,基本变成了“居民委”,所有开支都有财政管理。当前长海县的渔农村改革还停留在经营制度的改革上,对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没有触动。农村集体经济依然是产权不清,活力不足,漏洞不少。从这个角度说,长海县渔农村改革最关键的阶段还没有完成,主要是渔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笔者认为,深化渔农村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现在的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恢复其村集体或村级社区,真正成员的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性质,激发其组织引导渔农民进入市场、带领渔农民共同致富的活力,增强其对成员利益保护和家庭经营服务功能,真正实现渔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具体的措施是:其一,是统一对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认识。
我认为,渔农村没有强大的新型集体经济是完不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用老办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则会断送农民实现小康的光明前景。应该在明确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恢复农民所有权,恢复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性质。其二,是各级政府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应有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对集体经济基础簿弱的村,可以根据渔农民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解决渔农民生产经营无序化的问题。并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土地和海域使用权的所有权。现行制度在实践中不仅不利于自然资源的管理,而且极大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影响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该恢复渔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海域的资产属性,根据土地和海域的区位、质量由专门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将其作为集体无形资产纳入帐内核算。依据相关法律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自然资本的运作、增值的权利。目前我县的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不完全的产权改革,下步要探索在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和海域使用权转到股权,这样才能做到产权明晰,恢复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把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资产重新进行评估,再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量化的方式可以通过设置原始股、基本股、劳龄股、贡献股等方法计算,使村民成员成为真正的股东,以发挥所有者参与管理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篇4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篇5
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属于弱质产业。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在享有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开放市场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将急剧增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等将经受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为此,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农村经营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我国农村经营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建立起真正符合市场要求,与国际接轨的农村经营组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村经营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经济是市场上弱小而分散的市场主体为了保卫自身利益而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的经济形式。合作经济的典型载体是合作社。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为社员是最大的受惠者。就农村合作经济而言,合作社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帮助农民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以获得公平的农副产品收入,减少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国际上公认的合作原则是国际合作社联盟1995年提出的七项原则:(1)自愿与公开的社员制;(2)社员的民主管理;(3)社员的经济参与;(4)自治与自立;(5)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6)社间合作原则;(7)关心社区原则。
用这一标准进行衡量,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丧失了合作功能,就是新发育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一)双层经营合作制的现状与问题
双层经营合作制被认为是我国最为普遍的合作经济。它包括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
双层经营合作制中所含的农户分散经营是的生动体现,它最大的好处无疑是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其分散经营的性质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尖锐。
调节这一矛盾的任务似乎很自然地落在了集体统一经营组织上了, 而作为集体统一经营组织载体的村委会能够胜任这一角色吗?
在我国,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村委会既执行社区职能,又兼具集体经济的经营职能。其社会职能包括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整民事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乡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其经济职能包括组织村民发展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控制,对分散的家庭经济进行协调;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协助国家农业服务系统为农户提供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运转、营销等各方面的服务。
实际的情况是,村委会的经济职能除了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有所体现之外,大多数农村的村委会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履行社区职能上,实际上成为乡政府的延伸机构,一级“准”行政组织,其统一经营的经济职能几乎不存在。这种将经济职能和社区职能混为一体的经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因而也就不可能履行好其经济职能。对此,杨柳静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首先,村民委员会是一级“准行政组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至多只是集社区职能和经济职能为一体的混合物,不论其经济职能如何发达,社区职能是基础,经济职能是以社区职能为基础才发挥作用。其次,现阶段由村委会控制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合作原则。较为典型的表现是,未遵循门户开放原则,在社区内的所有农民,无论是否愿意都得加入集体经济组织,也无论怎样不满意,不能退出集体经济组织。因此,双层经营合作制不是规范的合作经济,只能算是“体制”的变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充分尊重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自立权。至于如何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则需要我们另辟蹊径。
(二)供销社和信用社的现状与问题
供销社作为合作商业组织,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是我国农村传统合作经营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应该肯定的是,它们自50年代初成立以来,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两社存在的问题已使它们“合作”的性质有名无实,且正逐渐成为与农民进行博弈争利的市场主体。
当前困扰供销社的两大问题一是企业办社会,离退休人员包袱重,人浮于事;二是债务包袱(挂账、政策性亏损)沉重。这使得供销社的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已逐步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境地。为“三农”服务也力不从心,而变成一种口号。扭亏增盈成了供销社的头等大事。利益已成为它经营的准绳。
信用社突出的问题是:第一、职能定位不清。我国农村信用社都是以行政指令组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以后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所剩无几。第二、产权虚置。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其产权关系已得十分模糊,法人治理中权利、义务、责任严重失衡。第三、内部管理机制残缺。“铁饭碗”、“大锅饭”的体制和分配机制仍普遍存在于信用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贷款审批制度不严、运作不规范、随意性大、财会制度不严密,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这一切导致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拖欠率和风险贷款率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多数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财务风险高。尽管信用社仍扎根于农村,但它已把盈利最大化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已变得十分淡薄。
(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步伐正日益快捷。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和国内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正日益凸现,农业发展过程中由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迫切需要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经营和专业分工的发展,农民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迫切需要有一种载体能够带领他们直接进入市场;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两个风险,农民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互助组织。各类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为此应运而生。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其种类形式多样。从外部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工商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从合作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或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农工商综合企业为“龙头”、为主体,通过销产业链,带动众多农户,发展合作经济。二为专业协会带动型,即以由农村种养大户或是经销大户挑头的农村协会为主体,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生产协作,为农户提供各种有偿服务。这类组织主要采取同业联合的形式,通过成立同业公会、专业协会等民间合作组织,把分散个体农户、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合力,壮大同业规模,增加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三为产权带动型。即以产权为纽带,吸收广大农户和有关单位以土地、资金、高新科技等生产要素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农户和服务单位相结合,形成“互惠互利、相互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新发育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与传统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相比,其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新型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遵循了自愿进出、社员主体、民主管理、利润返还等原则。各类新型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并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传授生产技术,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得以组织起来共同对抗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江西省赣县的“沙地牌”板鸭,在省内颇有名气。可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品牌包装混杂,厂商压级压价恶性竞争,导致板鸭产业总是做不大。为此,该县采取“农民+协会+公司”的合作经营形式,组织沙地镇100多家板鸭加工户联合起来成立了沙地板鸭加工协会,所有入会会员按统一的生产标准加工板鸭,然后协会与龙头企业赣州沙地板鸭有限公司相联结,由龙头企业与协会发生联系,签订合同,对会员的板鸭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外销,“沙地牌”板鸭的生产规模迅速由原来的年产50万只扩展到100万只以上。
在肯定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亦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其外部发展环境尚不够宽松。(1)管理上政出多门,行政干预过多。民政部门从社团登记、社团管理角度进行管理;科协从技术角度对一些协会实行归口管理;农业部门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对其进行指导……多头管理的结果往往是遇有问题各个管理部门缺乏协商,甚至相互推诿,造成合作经营组织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得不到解决。(2)法律上缺乏保障。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合作社法》,合作社缺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制约了它的存在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制度的不同,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揭示了制度供给上的缺陷。(3)资金融通困难。在国内外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农业之时,农民自己组成的合作社却没有资金为依托。在许多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其他各类合作组织坚实的依托,这些国家往往通过农村合作金融与合作保险的赢利来支持其他合作组织的经济活动。但在我国现阶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极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二、其内部运行机制尚待健全、规范。(1)不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合理,合约的制定不够完备,技术监督及质量检测措施不到位,导致其组织内部缺乏活力。(2)也正因为其内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农户则希望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二者在利润分配上常有矛盾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的发展。
二、对策思考
(一)传统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
如前所述,我国传统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功能已基本丧失,村委会已演变为“准行政组织”,供销社和合作社已蜕变为同农民进行博弈的市场主体。因此,对它们进行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集体经济组织的载体是集社区职能和经济职能为一体的村委会,这种体制使其经济职能的发挥过多地依赖其社区职能。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因此,改革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应将其社区职能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剥离出去,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体。成为经济独立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其改革并不能算完全成功,因为它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每个成员对集体经济的财产拥有完全平等、无差异的所有权,这造成的结果是“人人有份、人人无份;人人有责、人人无责”,集体产权处于虚置状态。所以,对成为了经济独立体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这种改造,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济权的分离,可以实现管理职能,机构专门化和独立化,从而明晰产权,提高资本、资源的运作效率,促进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的股份合作改造可以说是一个成功并值得借鉴的个案。该村从1988年开始,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对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合作经济股份制”改革,1988―1991年,村里简单地将村集体资产折股给享受村民待遇的村民;1992―1994年,对股份合作制进行调整和完善,清产核资,调整股份,设集体股70%和社员股30%,年终按比例分红,但股份不抽资退股,不得转让、买卖、抵押和继承;1994年以后,经济联社对股份合作制进一步完善,将村队两级集体资产按照人口股、工龄股、劳动安置股、福利股这4种股权,全部量化分配到本村村民个人名下。这种“真金白银”式的改革不仅界定了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权属,也解决了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村的集体资产也在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10年间增长了40多倍。
供销社和信用社面对自身的问题近几年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供销社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社企业联合,开放办社、经营方式创新、基层社改造创新和联合社职能定位等等改革思路。信用社则试图通过吸引农民的股金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其成为农民为主人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但二者的改革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供销社和信用社目前都是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就拿信用社来说,其11000亿元的信贷资产中,共有2000亿左右的历史包袱,加上1000亿元的亏损挂账,共有3000亿元的沉淀资金需要消化。但无论是供销社还是信用社,其现行的改革方向都试图在目前的情况下走“股份合作”改造的路子。但有谁愿意成为这种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要承担巨额债务的合作股东呢?因此,我们认为,供销社和信用社的出路应该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甩掉包袱,消化债务后,再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彻底的改组、改制,将供销社改造成为农村股份制供销公司,信用社改造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
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必须在坚持以下两项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一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二是坚持家庭承包经济责任制,坚持农民拥有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支配权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合作化”,由于其强制因素较多,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以至于现在仍有一些干部,群众心存疑虑,谈“合”色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左”的路线的阴影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走出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组织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农业面对加入WTO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2、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级部门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努力搞好服务,要支持而不要干预,更不要包办代替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登记注册和法人管理上给予扶持和帮助;要制定扶持政策,在财政支付、税收、贷款等方面,扶持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篇6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
一、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形式。通过合作,把小型分散的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归纳起来,这种新型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主要在于能够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改变农民自身的弱势地位。
1.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党的,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新的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飞速提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民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积累不断丰富,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继续按照原来的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不能扩大再生产,生产力水平不能继续提升,农民不能持续增加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通过合作,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提升生产力水平,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现代化的合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过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对完成农业现代化,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改变农民弱势地位,实现市场公平竞争地位的有效选择
通过合作带来规模效应。农民为摆脱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的各种困境,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一些富有远见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人,率先带领农民组织专业性的合作组织,使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有了规模,产品数量多了,就有了市场,价格也随之上升,解决了增产不增收问题。
通过合作规避市场风险。分散经营的农民人单力薄,经常遇到难以规避的市场风险。遇到天灾人祸,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难以进行生产再生产,导致贫困。遇到技术难题不知所措。进入市场不知价格高低,经常上当受骗。自产自营增加销售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封闭经营,生产不会决策,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经营盲目从众,彼此模仿,导致多时都多,少时都少,经常增产增收。合作经营方便科学技术的应用,市场谈判地位明显提高,市场信息能够快速掌握,实现互助。
通过合作带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小户之间合作,变成大户,打破家庭的界限,打破村屯的地域界限,合作领域逐渐扩展,合作范围的逐渐扩大,实现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联合。实现专业化分工,有从事生产的、有从事运输的、有从事销售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及其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在发展与运作上普遍的不规范,合作的知识贫乏、缺少管理经验,大多数只有理事会而无监事全,虽有规章制度,但没有按规章制度办理,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中,即重建轻管或缺乏管理人才。
2.经费不足,融资困难,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固定经济来源,会费收取十分困难,技术交流、技术服务又都是无偿服务,因此,基本上没有资金积累,导致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降低了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凝聚力和影响力,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缺乏政策、法规支撑。政府及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重视不够,虽然在有关文件中给予了支持,但缺乏明确可行的优惠措施,至今尚未找到专门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登记、发展的规章制度及其优惠政策,经常有相关部门打关着各种旗号来检查、收费、收税、罚款,使协会无法经营下去。
4.合作意识不强。一是合作意识差,有“恐合心理”;二是对合作经济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积极性不高;三是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开拓进取的市场竞争意识;四是许多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那是农民自己的事,让农民自己办;五是理论界重视不够,不能给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由新制度经济学得出要尽快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的相关措施
1.清晰产权,变农民承包的土地的债权性质为物权性质,赋予农民对农地拥有完整的经济所有权
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越完整越能提高效率。因为市场交易过程存在交易费用,如果所要交换的物品没有明晰和专一的可以自由转让的产权,那么为交换的顺利进行所需的各种费用支出就非常高,甚至高到交易无利可图的程度,所以必须首先明晰产权,优化产权配置是降低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优化资源配置的首要前提。农地产权制度作为正式规则,通过其强有力的实施机制的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能有效地增强农民交易谈判能力。它能有效遏制利益集团通过重构产权而对收益进行再分配的谋利行为。农民因有独立的经济所有权,而具有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土地权利基础和组织法律保障。所以要从法律上使农民得到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2.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健康发展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资金、物资、税收、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技术水平和市场知识缺乏,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不足,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兴办合作组织的活动资金,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银行给予贷款。对合作组织提出的成熟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可行,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要给予立项。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上门进行服务。对合作组织自产的农产品要开通绿色通道,少收或不收税费。
3.坚持因地制宜,因利势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选择适宜各地优势产业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模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组织实施良种、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等科技兴农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各种购销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34-02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这一重任,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的组织效益。“三农”问题最本质的部分是农民权力缺失,而农民权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这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推动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然后指出了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
1.1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控制的互助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联合社和专业联合会。
1.2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
(1)是农民自愿选择的合作。其组建方式都保留了农民的经营自。
(2)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内部成员既是利益的共有者,又是风险的承担者。
(3)组织的目的是互利合作。合作组织对内服务于每个成员,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
(4)组织成员主要通过业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合作者之间出现明显的同业性。
2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
目前,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蓬勃发展,这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农业的发展规律,而且也是现阶段及以后一个时期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它对促进农业成产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
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购销、资金、加工、储运等多样化的服务,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租用,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组织创新。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两亿多农户组织起来,真正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2.2 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能够为农民批量购买生产资料、降低其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推动规模经营,降低销售成本。其次,它能为其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增加收入的能力。同时,它能为生产提供所需的信息技术,使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3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 部导和导和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清
一些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相当多的乡村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作用缺乏认识,工作中不够重视。就农民而言,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可以通过合作组织的方式进入市场,这是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2 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阻碍合作组织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整体素质还远未达到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要求,这就给组织结构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观念保守,思想相对落后,使得技术推广较慢。因此,要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制度改革的进程,必须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3 政府的扶持欠力度带来发展欠动力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大资金扶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等。但相关的落实措施却没有全面到位,合作组织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而且农业保险服务普遍没有开展起来,地方税务部门给予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又非常的有限。这一系列的落实措施不到位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发展的动力。
3.4 “公平”和“效率”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重公平又重效率。长期以来,合作组织一直把“公平原则”放在第一位,每个成员平等的参与管理和决策。但是,一旦这种“公平”强调的过大,必然会导致整个组织运行效率的低下,而组织效率的低下则必然会导致整个组织经济利益的下降,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帮助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如何调节好公平和效率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组织管理者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4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我国农民的利益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4.1 规范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一般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司是以资本作为企业运营和利润分配的核心,是资本雇佣人支配劳动,是为了钱:而合作经济组织则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人与人的共同合作、平等,使资本服务人,是为了人。正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美国的《农产品销售合作法》等这些合作立法为其本国的合作组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我国《宪法》、《农业法》等法律虽然是对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给予鼓励和支持的,但却没有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形式和登记办法,也没法对农民专业合租经济组织给予法律支持。因此,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迫在眉睫。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使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发展,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国内的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相当多的优惠条件。作为我国政府来讲,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定位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职能作用。要以宏观调控、服务、规范、指导和扶持为宗旨,通过政策措施、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制定和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依法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合作组织,可以实行增值税减免优惠或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
(2)加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1)减免合作组织注册时各种手续费用,降低合作组织的入门门槛。
2)鼓励开展对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业务。搞农业保险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致使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业务。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补贴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使其愿意开展针对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以保证合作组织在遇到重大困难时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3)国家应在资金投入、资金安排、计划管理等方面向农业倾斜,增加国家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4)各级财政增加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对合作组织兴办的项目贷款贴息。财政支农还包括支持农村生产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农村救济及其他。同时优化支农结构,增加公益性支出,明确投向,集中使用。
4.3 把握好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我国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各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的原则。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等,都要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市场需求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有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相适应。
(2)坚持的原则。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在的基础上,农民加入其组织后,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影响自主经营权利,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
(3)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既重视“公平”原则,又要提高“效率”。
4.4 大力培养现代农民
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程,因此应当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民组织化发展。
(1)转变农民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经济合作组织知识教育,使其认识到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
(2)科技下乡,培养农业技术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高水平的管理精英,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进程。
(3)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事业。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其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培养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平稳、快速发展。
篇8
(一)发展现状。
____年_月_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之后,××县工商局、××县农业局及县供销联社等单位,认真贯彻落实该法及有关登记管理条例及实施意见,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对该法的宣传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监事的培训活动。提供优惠措施,强化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注册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托××的资源优势,强化规范化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不断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力求扩大农副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
通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截至____年_月底,全县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___个,其中:行业协会__个,农民协会__个,专业合作社___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等领域,入会会员数达到____余人,带动农户_._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__._%。开展各类培训___余次,培训会员_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_._万份;引进新技术__项,取得无公害基地认证_个,注册涉农产品商标__个。全县合作组织共销售果品_._万吨,蔬菜_._万吨,畜产品_._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__._%、__._%和__._%;供应农药___吨、化肥____吨、农膜___吨、饲料____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专业合作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互助合作,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群体规模,获得规模效益,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发挥自身民办、合作和专业的优势,成为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力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县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有效组织创新,其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管理水平,强化抵御市场风险和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基本特点。
一是合作组织发展与产业关联度加大。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已基本覆盖了该市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和区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畜牧、蔬菜、水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共__个,占已有合作组织总数的__%。有的合作组织已延伸到农业生产要素领域,如农机服务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和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
二是组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当地经济条件和市场发育状况,选择了适合的合作方式、形成了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按发起人不同,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农村能人牵头型、村两委会牵头型、龙头企业领办型和行业部门领办型等多种类型。从运行情况看,由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的合作组织实力普遍较强、带动效果较为显著,农民自愿联合和村两委会牵头的合作组织普遍规模较小,但更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凝聚力较强,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示范型合作组织带动能力较强。通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工程和____年全县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__个,其中省级_个、市级_个、县级__个。涌现出如××乡××苗木专业合作社、司竹乡猕猴桃果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能力相对较强、内部管理相对规范的合作组织规范的合作组织。其中楼观镇和谐猕猴桃果业专业合作社有会员单位___户,为××县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部分合作组织在进行无公害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产业推动协会,协会带动产业,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
四是小规模合作组织占主导地位。该县大型专业合作组织与跨地区的合作组织数量偏低,小规模合作组织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全县共___个专业合作组织,会员____余人,会均__个,其中会员__人以上__个,__人以上的__个,分别占总数的__._%和__%;合作社与协会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一般以乡镇为界,跨行政区域的组织数量很少,__%仅局限于乡镇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村。
五是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日益凸现。大多数合作组织主要侧重于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以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等。据统计资料显示,××县___个合作组织中,以技术、中介、销售服务为主的__个,占__._%。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已有__个合作组织开始向技术经济实体型转变,向农户提供原材料、采购、销售产品等服务,有的合作组织逐步向实体型转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日益凸现。
二、登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做法
《农民专业合作法》颁布以后,××县工商局同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积极上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做好“宣传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县工商局领导重视,及时组织全系统干部认真学习该法的相关内容,并请有关法律专家和市工商局相关处室的领导来××县培训讲解,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这部法律是在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形势下颁布实施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这部法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市场主体。这部法律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填补了我国市场主体法律的一项空白,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为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之后,又一部维护市场主体的法律。作为主管登记工作的工商部门,应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作好登记管理工作。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工商系统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局长包片,科长包所,所长包村包组的办法,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专业户积极宣传、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同时举办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丰富多彩、地学习宣传活动,努力扩大该法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让农民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广大农民能够明确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办社宗旨和原则,增强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信任度和参与度,提高农民兴办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为登记注册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优惠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引导员”,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力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若干意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工作能够进一步顺利开展,××县工商局在贯彻××市工商局关于工商系统支持全民创业二十条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各注册大厅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绿色通道,全免一切费用,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开展注册登记工作。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贯彻落实《条例》的工作中,××县工商局制定、完善和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为促进农产品运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条件、适当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主体资格的登记。对有固定门店和经营规模的信息中介机构,根据经营者的意愿,开展不同性质的注册登记业务。
二是扶持引导,加大注册力度。经过反复的宣传和调研之后,____年__月,对首批符合注册条件的__户申请注册户,××县工商局联合县农委对__多位农民理事长及监事进行了注册前的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培训、政策培训、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培训,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怎样干的可以更好更精彩,从而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其诚信经营的观念。并现场协助指导填写各类表格,指导制定相关章程,使注册登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强化了示范效应。
三是联合有关部门,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注册登记档次。“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地探索、寻找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针对××农业大县的特点,××县工商局联合县农委、供销联社及相关乡、镇政府,深入基层,对现有的农村经营户和专业协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区域、经营规模进行分门别类,强化资源整合,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在打造地方品牌、彰显地理标志等方法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规模上档次。
(三)发挥资源优势,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做好推动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尽心尽力。
近年来,××县工商局、农业局及供销联社等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_号文件精神,在不断强化服务理念的同时,树立新观念,探索新出路,制订新措施,进一步改革扶持发展形式,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村社会化新型服务体系,使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一是依托产业启动。××县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种植面积达__万亩,总产量超过__万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其猕猴桃在全国的影响和品质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同时县委、政府还提出了五个万字牌工程即:万亩优质猕猴桃示范基地;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万头优良种猪基地;万亩油桃基地。这五个基地不仅带动了遍及全县绝大部分的农户,同时也启发了他们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五个产业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对此,××县工商局等职能部门结合××农业大县的实际,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农民创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扶持培育其发展壮大。
二是鼓励大户带动。随着××县猕猴桃、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的蓬勃兴起,农村中一批种植、营销大户应运而生,××乡××村民××独创市场,在××、××、××等地建立销售网点,年销售猕猴桃上千吨;××乡××村民××承包土地____余亩,栽植苗木花卉,年收入达__余万元;××镇××村××有从事苗木花卉__余年的先进经验,年销售近__万株,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栽植苗木花卉____余亩,年均推销苗木花卉____万株。各级职能部门充分利用他们在农民中影响面广,带动力大,有丰富经验的优势,支持鼓励他们联合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创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是组织营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经济不断发展,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加之农民经营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使得农产品卖难的客观形势依然严峻,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县工商局等职能部门依托部门的信息优势,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条例颁布实施的东风,联合农业、供销、银行等部门,创建新型的服务载体,办市场、树品牌、进超市、领队伍,架起“农户——合作社”与市场的桥梁,以营销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
四是联合龙头支持。近年来,在××县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了××公司、××果业有限公司、××*苗木花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苗木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等不同专业的龙头企业,××县工商局以这些企业为支持,组织联合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农村经纪人协会及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龙头企业赢利,合作社发展,农民增收。
五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机制,完善信用信息档案,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优评差活动。××县工商局以行业协会为单位,以各单位合同履行情况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同履行率为依据,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考核、评价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执业信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按照abcd进行分类。a类代表履约率高,诚实守信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b类代表信誉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c类代表被警告,有少许违规行为,信誉度较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d类代表有违法乱纪行为,将被处罚出局的无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将评价结果记入经济户口并向社会公布。
三、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详细调查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地区的管理部门或领导至今还不了解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何物,对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干部群众以为搞合作经济组织是走回头路,重新吃大锅饭,分不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二)规模小且发展不均衡。现有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划偏小,基本上限于本镇、村的服务,且不少此类组织仅仅是亲朋友邻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合伙经营,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痕迹和小生产者的烙印。合作社与协会的分布一般以乡镇区域为界,跨行政区域的组织数量很少,__%仅局限于乡镇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村。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仍有许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多数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宗旨模糊,责任不清,产权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此外,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组织是某些领导干部的事,对入股、入社还不太重视;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农民的合作意识还不强,合作组织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的仅仅只有一块牌子,社员与协会之间的关系松散,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协会改组、解体过于频繁。
(四)缺少高素质的“领头羊”。现有的农协会长、合作社社长无疑都是农村能人,有的还是退休的领导干部或现任村干部,群众基础很好,威望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在进行市场运营管理人才,所以出现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粗放,组织机构不严密,“三会”作用发挥不好,规章制度不完备,责权利不明确等现实问题。经济合理、具有较高威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而当前由于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十分缺少这种高素质的“领头羊”还是少数人或个别企业钻法律制度的漏洞,挂合作经济的牌子,坑群众利益,图个人或局部利益。
(五)注册登记中的几个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一部新颁布的法律及相关法规,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的实践操作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注册中法律规定要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纪要,但纪要具体要载明哪些事项,没有具体、规范的统一范本,登记审查时有漏洞。二是作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登记的出资额上没有下限。相对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法人资格的出资额度差距很大,造成个别人或单位有可能钻法律的空子,给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是该法规定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或理事、监事,但在注册时只要求提交法定代表人和理事的任职文件,但未明确是否提交经理和监事的任职文件,注册要件不太完备。四是该法对注册登记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设定相应的监管措施,给工商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置了盲区。
四、完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应对策略
发展和规范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利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要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水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发达国家的农民__%以上是合作社的社员,__%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__%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合作社提供的。利用合作制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普遍做法,是最受世界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民小生产与城镇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以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利于加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联合,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各级组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扶持农村、扶持农民的观念,提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积极宣传,统筹安排,创造条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稳步推进。
(二)明确发展原则,加强培训辅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联合体。因此,建立相得益彰的利益共同体,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保障。合作社与协会通过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营销等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各成员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基本原则在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____年_月_日起实施,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和干部的宣传、教育及辅导工作。向他们宣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教给他们具体的工作方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市、县、镇、村干部的培训,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并对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成员进行科技知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经济合同法》等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氛围,加大政府扶持。由于现有的合作组织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平衡,且跨行政区域的合作组织很少,各级政府地、积行政区部门要紧密合作,形成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合力与良好氛围。政府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有关部门要在审批登记、发照、场地使用、交通运输、税费征收、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便利条件,以扶持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侵害其利益,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此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税收优惠。因此,各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初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资金,以帮助其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产品促销等。
(四)健全管理制度,抓好规范运作。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否能发展壮大,关键是要完善各种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国务院及国家工商总局分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若干意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注册登记工作能够进一步顺利开展。而现实操作中,各级政府对文件的贯彻落实需进一步加大。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配机制和合作社会积金、公益金以及风险保障金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篇9
民族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特点
资金筹措渠道为自筹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筹措。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银行业机构累计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投入信贷资金7.5亿元,占其资金需求总量的26.5%,而组织自有资金,通过民间借贷,股东借款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占比分别达到了43.2%和27.1%。正规金融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扩张与发展,
贷款方式主要为信用村联保,民间借贷主要采用信用方式。2009年上半年,博州151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有61家共获得6784笔总额达3.5亿元的贷款,其中,靠信用村信用(含联保)取得贷款的有6587笔共3亿元,分别占贷款总笔数和贷款金额的97.1%和85.7%;而同期获得的1127笔共3.2亿元民间借贷中,采用信用方式的有923笔共2.9亿元,分别占民间借贷总笔数和信贷金额的81.9%和90.6%。
信贷资金供应渠道单一,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贷资金的唯一支持者。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贷融资的唯一渠道,2009年上半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获批的6784笔3.5亿元贷款,全部为农村信用社发放。
农业保险成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需求热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由于产品相同,关联度高,经营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一旦遭受灾害,将导致较大的整体性损失,因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加旺盛,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迫切要求尽快开办各类农业保险业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金融制约瓶颈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抵押担保手续难落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为松散型的互助组织,专业合作型的合作社资产多为合作者个人所有,土地股份合作型的合作社资产全部是合作者承包的集体土地,真正属于合作社的共有资产很少,在贷款抵押时无法作为合格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博州从事禽畜,水产品养殖的专业合作社较多,但其养殖地,水面无法办理有效权证,因此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更少。
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一是贷前调查实施难。贷款农户没有账目,信贷员无法对农户进行资信量化评估。二是贷后管理难度大。农户贷款单笔额度小,环节多,涉及面广,信贷管理的成本、难度明显大于企业和个人贷款。三是贷款风险规避难。农户从事的传统种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之社会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隐含较大的市场风险,使得银行在信贷介入时非常谨慎。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适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业银行支农作用没有发挥,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弱,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对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合力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担保难问题。一是改变目前成员入社方式,让每个成员都用自有资产以股份的方式入社,将个人资产转变为集体资产,以扩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共有资产。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合作组织产权确认工作,适当减免相关费用。二是地方政府要支持组建专门的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服务。担保基金可以通过财政注资,经济组织或市场主体入股等方式筹集,并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真正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贷款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担保,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四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包括仓单质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抵押品替代形式,缓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抵押担保财产少、融资担保手续落实难的矛盾。
篇10
【关键词】 梨树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 档案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工作,本着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抓点带面、逐步规范的原则,强化农业农村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
1 创建范围、内容
创建示范县活动在全县县直涉农部门、镇机关和行政村、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中进行。主要内容是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县直涉农部门、乡镇机关、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档案工作业务建设,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档案信息。
1.1 县直涉农部门
(1)制定本部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落实责任,安排经费,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考核范围。(2)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 8号令为切入点,修改完善本部门文件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把本部门涉农档案收集齐全,通过“一网三站”提供给农民,确保涉农政策、技术、信息到镇、村及农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
1.2 镇机关
(1)创建工作列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成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2)修订镇级文件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档案和涉及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收集齐全,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档案信息查阅利用服务。(3)在镇档案室建立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将已公开的农、林、水、土地、粮食、畜牧等方面的现行文件资料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实现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4)开展培训工作,对所属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进行监督指导。
1.3 行政村
(1)制定村级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把各种门类和载体(党务、村务、民主管理、财务会计、经营承包、土地林地流转、宅基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科技、生产经营、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项目建设、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特困户救助、重大活动和党员档案、村民档案、健康档案等)的档案资料收集齐全,集中统一管理。(2)具备开展档案工作 “五有”条件(即有档案室、有柜架、有档案、有制度、有人管)的村,建立档案信息和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3)不具备 “五有”条件的村,采用“村档镇管村用”模式,成立村镇联合档案室,将全镇的村级档案进行整理,全部移交镇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4)所有档案进行编目,有条件的村要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对涉及民生的重要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方便农民的档案利用。
1.4 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1)通过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制定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重点抓好建档工作。(2)有档案室、实物档案陈列室、档案柜架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档案人员。(3)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党群、行政、产品生产、供应销售、产品开发、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社会保险、安全保卫、劳动人事、财务管理等)收集齐全,集中统一管理。(4)对所有档案进行编目,有条件的要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5)在开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档的同时,要开展家庭建档工作。
2 创建步骤
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国家和省、市档案部门的指导下,于 2009年6月启动,2010年10月基本结束。示范县创建活动分为创建期和示范期两个阶段进行。
(1)创建期( 2009年6月-12月底)。全县所有涉农部门、镇机关建立并完善综合档案室建设,达到国家示范点创建标准;行政村和部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达到创建标准。(2)示范期( 2010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体系,镇、村两级档案室通过“一网三站”网络可以查阅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广大农民基本不出村就可查阅利用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的目的。
到2010年底,力争100%的县直涉农部门和镇机关,及有条件行政村达到国家示范单位创建标准,迎接国家档案局验收,努力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进入示范期。
- 上一篇:投资基金与证券的区别
- 下一篇:工作计划的规划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