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专业培训

篇1

一、知识管理与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学领域,自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以后,知识管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中心,采用一定的技术,指导组织对知识进行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系统方法。[2]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系统方法,其更加注重人际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和协作等过程,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3]在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视知识为最重要的资源,力求做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作出最恰当的决策。[4]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技能”的建设提供了一套管理的理念和思路。

2、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与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来说,知识就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护理技能培训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很多护理技能是通过长时间的操作而积累成的,属于教师本身的隐性知识,也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如何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护理技能,便成了教学的难点。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护理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能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挖掘出更多的隐形知识,通过共享、使用、创新,形成学校的知识资源,提升知识的价值。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知识管理对高等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角色。

二、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1、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中教师知识资源管理现状

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的教师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在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中,核心的知识、技能(主要指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等知识)是通过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甚至是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技能是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没有记载的。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的知识只能为他自己所用,根本就谈不上资源共享。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隐性知识、技能不但得不到创新,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的流失,这对学校来说是一大损失,长此以往还会减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中学生知识资源管理现状

(1)大量知识技能以隐性方式存在,造成学习资源的严重浪费。医学生护理技能培训知识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隐性护理技能的培训,也称为隐性资源的浪费。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个体的浪费,学生缺乏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认识,无法悉知自身的隐性技能,在交流中不能顺利的表述本该值得别人学习或借鉴的技能;第二,没有形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导致个体中许多宝贵的隐性知识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又被遗忘,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利用率大大降低;第三,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散性,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很多个体隐性知识资源相对孤立,未能被合理的整合、共享,致使部分学生“渴死在丰富的资源群体中”,造成严重的浪费。

(2)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共享程度低,阻碍新知识的创造。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共享程度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造成很大的阻碍,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知识共享是一个群体之间共同分享个体独有知识的过程,使个体独有知识从个体向群提转变。[5]其中,此处指的的知识共享,是指在医护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隐性知识技能的相互分享,个体隐性知识群体化,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积累知识的同时自身能量的释放。一方面,存储在学生个体内部的隐性知识与个体的生活、个性特征等有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他人感知,继而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个体利益考虑,故意隐藏自己的知识,在交流中不愿意进行共享,导致知识不能再群体之间顺利分享,等等原因阻碍新知识的创造。

(3)知识资源随着学生个体的流动,会造成固有知识资源的流失。知识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而且新价值是来源于不断的实践,没有具体使用,其价值就会贬值,更严重者会流失。高校是学生短暂停留的知识园地,在这里学生经过学习、实践,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会随着学生个体的差异,随机的形成并集中在不同学生身上,由于缺乏系统的加工,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导致这些积累起的技能、经验随着学生毕业的流动而弱化、流失。这些弱化、流失的的知识资源是经过个体学习、总结加工后整合出来的宝贵资源,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新知识、技能初步形成,学生就面临着毕业,导致有效的知识资源很难交流、共享、保存,造成知识资源流失严重。

三、知识管理带来的启示

1、构建学校知识库,加强教师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共享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建设。教师是学校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师个体之间存储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学校要勇于挖掘、开发校本资源。政策上,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共享自身资源,技术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学校总的知识库,收集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教师协同探究提供平台技术保障。通过动态积累,逐步挖掘,建立起校本知识库的长效机制,在知识共享,相互促进的同时,也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应用相关知识管理工具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1)建立实践社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技能知识来源于理论,高于理论,是理论升华的产品,可以直接进行实践。在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就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实践团队。组建以“共享知识、互帮互助”为原则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在团队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使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到达个体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团队组建初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团队的目的是“共享知识、互帮互助”,通过个体彼此间知识的交流获得新的知识。以宿舍为单位建设,就是一种很好的团队式。医学专业技能来源于理论相关知识,但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实践、强化,最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以宿舍为单位的实践团队,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无压力、无障碍的宿舍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彼此之间互相操作、交流、共同成长。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实现新知识的创新,让现有知识的价值得到提升。

(2)建立知识地图,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布鲁克斯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概念,为知识管理的应用提供看新的方法。知识地图是一个向导,显示知识的种类、程度、拥有者及其具置、知识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这是知识地图不同于以往信息工具的最突出的一点。[6]医学专业技能的培训既注重理论的梳理、理解,更讲究实践的操作。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范围内,学生很难完成大量技能的“精通”学习,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弥补学习的不足,是各位医学生共同面临的话题。在此只是地图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案。利做好的用知识地图,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习者找到疑难知识的源头,通过彼此的交流,加强自身知识的获取,消除医学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无从求助的焦虑感。在知识地图指引的交流中,发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有利于学生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知识地图的指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在遇到疑难知识的时候,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快速寻找到知识信息,最终寻找到帮助的源头。无数知识资源汇集在知识地图中,为初学者、遇到问题者提供帮助,很好的解决了求助无门、知识岁人员流动而流失等教学难题。

篇2

1.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很多企业没有适应企业发展而更新自身经济管理方式,仍旧沿用粗放式的守旧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样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多数企业没有对经济管理的方式进行推敲、摸索和总结,知识一味套用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反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更加混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2.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组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路线及日常运作,因此只有随着时展、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不断更显管理组织,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然而,当前多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较为单一,仍旧采用直线型的管理模式;其二是企业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致使企业内部信息难以顺畅流通,导致企业领导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其三是企业经济管理松散,员工推诿工作、消极怠工的现象较多;其四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能力差,没有及时更新。

3.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近年来刚刚兴起的管理科目,在企业发展中,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刚刚兴起,给企业的经济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员工流动性增强,很多员工在刚刚接受完培训既离职;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后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

4.缺乏系统的员工培训。企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的整体素质。也正是因为各企业员工素质的差距,才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因此员工的素质不仅仅影响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而实际中,仅有少部分企业注重对员工的培训,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了企业生产的落后。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措施

1.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思维。企业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自身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及敏锐度。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加强行业知识、企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变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树立新的、适应外部环境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思维模式。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同时更新思想,为有效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2.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强化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顺利发展的条件,是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依据,规范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首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具体需要制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经济管理制度,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制度。然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发函不断修订、完善经济管理体系,以保障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首先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借此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强持续的营销和宣传,增加企业营销量,不仅保障企业库存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不断盘活企业资金,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规划提供有效的、必要的支持。

4.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首先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进而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对于日常出现的员工推诿问题要进行及时了解、调整,明确此项工作职责,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增强员工交叉检验工作范围,防止员工,从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作出高效的决定,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要让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制度化管理、亲情化运作,有助于减少人员的流动,尽可能保障企业平稳运作;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员工推诿工作、消极怠工的现象;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及奖惩制度,通过绩效考核肯定员工工作的努力和成果,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奖惩制度,有效遏制不良行为和工作作风,发挥良好风气。

6.建立员工的系统培训计划。只有不断增强对员工的培训,才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济管理队伍。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员工学习氛围,通过参加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建设对经济管理岗位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篇3

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也得到很快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应当对所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且选择有效策略将其解决,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当前国家及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社会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得到更好发展,应当保证各个方面工作均有序高效进行,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应当在认清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基础上,利用有效策略改善当前情况,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

1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

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缺乏完善体制。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得到较好发展,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仍缺乏足够重视,相比于工业发展而言,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未能够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结构。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滞后性,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应有执行力度,对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十分不利影响。其次,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对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由于农村发展建设水平影响,其仍以手工及人工管理模式为主,仍处于传统纸笔管理阶段,虽然当前农业也开始不断引入信息化技术,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有一定创新,然而其普及力度仍比较缺乏,无法使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另外,有些农村虽然有财务信息化设备引进,然而未能够真正使用,很多设备都成为闲置品,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仍选择传统形式,在收集、处理以及整合财务数据方面缺乏较高效率,并且其精确度也不够理想,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再次,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实际情况来看,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并且综合素质也比较低,很多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未能够充分认识,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未能够对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补充,所导致结果就是在实际宫工作过程中其执行力比较差。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未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十分薄弱,未能够有较强凝聚力形成,对当前农业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2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对策

2.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形势下,农业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农业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具备创新性特色农产品,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为能够使其水平得到提高,首先应当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现行制度中对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相关内容以及规章制度进行补充,以新型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当作重要目标,对创新性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构建,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当对农产品种类加强培育,使农产品实现多元化,从而使市场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为农业发展提供机会,使农业竞争力提高。另外,应当对农业发展设施进行优化,并且对基础设施加强管理,并且应当建立责任问责制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增强规范性及约束性。

2.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农村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计划,与当前实际情况相结合自定出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在资金投入方面可适当倾斜,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快。另外,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过程中,应当对信息化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加强重视,对真正技术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信息化建设及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实现有效结合,使我国农业建设加快。另外,应当对技术人员积极鼓励,使其勇于创新,从而使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相满足的有关信息化技术进行研发,同时,还应当对农民加强教育培训,使其能够将基本的一些农业信息化知识掌握,保证其具备最基本信息化能力。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形势下,为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得以强化,则应当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对于相关财务人员应当保证其持证上岗,并且还应当对相关财务人员实施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但要包括基本财务管理课程,同时还应当创建计算机培训班,使财务管理人员不但具备财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计算机能力,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外,为能够适应当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应当对电子商务人才进行积极培养,从而使新型农业经济形式得以发展,最终形成更加简单、便捷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使其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结束语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当全面科学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认清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方法及策略使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得到改善,使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使农业经济向更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

篇4

1存在问题

1.1中层干部对经济管理重视不够

经济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医院的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有些科室领导的认识却有失偏颇,各医院科主任大多数由医疗专家兼职管理,虽然有着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历,但重视医疗专业而把管理当做“第二职业”的现象很常见,对经济管理知识较之对医疗专业技术知识相对匮乏,仅关注科室表面效益而不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当科室发生意外情况,比如出现医疗欠费、医疗纠纷、费用纠纷等就难以应对,只能靠赔款减费解决问题,严重影响科室效益。

1.2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单就医院的人才结构看,各医院都不乏有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医院也舍得花费较大成本培养、引进医疗技术人才。而在基层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却相对较少,专项送深造学习的也比较鲜见,因此各医院不同程度的暴露出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及管理工作的相对落后,更谈不上引导新思路而改革创新了。

1.3组织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经济管理方法仍然沿袭以前的做法,各部门核算方式不同、沟通不畅、信息不能共享,特别是一些后勤主管部门软硬件设备相对落后,大量开支不能纳入正规核算系统,造成核算数据失真;还有些单位,科室设置重复,病源和相关成本不能有效划分,给经济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1.4收入与成本不对称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是必须以确保人人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为目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决定了医疗价格由政府统一指导或确定,现行的医疗收费价格为非全成本收费,其价格标准平均只占成本的60%~80%。而在医疗市场的供应方面如各种设备、材料以及能源等消耗品却以市场调节价提供给医院。这使医院与其它行业相比显失公平,致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受到冲击。

2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医疗市场的竞争对医院的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引入经营理念,自觉地学习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经济法、物价法等,使医疗经济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减少或消除由医疗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科室管理者在抓医疗质量的同时,要强化经济管理在科室增收节支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要善于运用经济规律来约束和激励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还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会经营的职业化队伍。

2.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要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就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各级直至科室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以各种形式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创造条件参与地方主管部门组织的学习班、提高班,以满足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兼有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医学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3优化结构建立经济管理体系

按照全成本核算管理的要求,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建立建全院、科、组三级核算体系。科室之间不搞重复建设、不搞科室垄断及恶性竞争,科室间设备可共用或出租,让医院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对相关职能科室进行优化组合,如将现行的经济管理科、财务科、信息科合并一体,实行统一领导、形成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会计核算为基础、成本核算为手段,进而对全院科室进行全面指导的信息化高水平覆盖的经济管理体系。

篇5

1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及管理特征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分析。后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企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采取新的措施就有着其必要性。总的来说,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层面,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发展限制,而在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过程中,企业间的的竞争也进人到白热化阶段,所以面对这一形势,企业的降级管理模式就要能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资源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和国外的一些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企业在认同度方面不是很高,技术方面以及人员的稳定性方面都需要进行加强,所以在这一发展现状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也就比较重要。

2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特征分析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有着其独有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土作的联系比价强,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项目涉及到资金应用,这样在经济和企业管理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广泛,所企业部门以及人员也会涉及到,所以就要能形成良好经济氛围,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促进作用。在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属于综合性的管理,也是对集体活动的管理,这对企业的效益提升就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再者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着反映,根据相关的指标就能对企业的管理目标方针以来对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等进行有效科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增长。

3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产生了影响,世界经济一直是处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比较显著,主要就是对我国的CNP增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出口方面的影响,另外对我国的就业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得到了降低,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不断发展虽然在经济形势上已经逐渐平稳,经济有了增长,但所面临的问题还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对我国的企业发展而言,使得企业的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较高。

4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针对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主要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创新举措来进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能够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实施创新,这对内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要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加以改变,同时也要能够对企业员土的观念加以创新,如此才能将企业的内部分为良好的营造。在此之中也要能适当将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战略意识等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化引人,从而来促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再者就是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发展,这是对企业经济管理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组合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的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能充分的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制定。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企业的活力来源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保证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得以有效应对;还有是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也要能对企业的资源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适合当前的整体形势,才能保证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另外,企业要能够对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建,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财务支出以及收人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对企业的财务支出制度中一定要能严格的按照制度办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对企业的公共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加以强化。同时在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上要能得到充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不仅如此,企业也要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预测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内部的控制管理上要能加强,将经济监督得到充分体现。

篇6

一、农村经济管理基本涵义

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所以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就是在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市场经济环境,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存在自然资源、人才储备、信息滞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劣势,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但同时也反应发展上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做好农村地区经济工作,对于推动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在体制、政策、流通、市场、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适应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精细、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 农业政策不配套

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滞后,因此,我国农村政策停留于补贴范围,而当前国际化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 流通体制不够健全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存在着市场机制设施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价格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还不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还未真正融入市场化、商品化渠道,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故竞争能力尚未形成。

(四) 缺乏市场竞争的主体

由于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中一些仅有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程度低,不具备经济综合实力,与当前全球跨国公司和大的农贸企业相比,显然不具有市场竞争的地位,还不是真正的农业市场竞争主体。

(五) 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吸引力不强,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文化程度低,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很难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三、积极实施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对策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应当从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出发,积极实施应对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策略。

(一)完善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实施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实施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即从生产、管理、营销到深加工贸易的发展都采用统一、衔接管理;二是积极健全农业管理政策,要着力在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特色,打造农业产品品牌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切实落实国家“三农政策”。

(二)实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

应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民加入农协组织,依靠农协组织实施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依靠农协所属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参与市场运行和竞争,通过优化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协组织的纽带、组织作用,化解市场竞争中的单户风险,提升农民经营的整体效益。行业协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为农户提供购销、信息等方面服务,减少生产、销售的盲目性,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利用入会农户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还能带动未入会农户的共同致富。

(三)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应充分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契机,积极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从编制、待遇上解决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要强化现有人员队伍的培训,既要进行专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提高,也要对其进行基本素质尤其是责任心的培养。要注重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篇7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必要性;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42-01

金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指管理者在进行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通过发掘各种信息和资源,探究使金融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法,从而使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经济效益获得增加。信息化对实现金融企业的经济全球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

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让金融企业的决策人员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全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准确的掌握,明确了解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状况,发现细节中存在的问题,发掘微小处具备的优势。然后,决策者可以对突发事件实现全面的观察,能够更加及时的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应对和解决。这样一来,决策人员就能够从全局操控整个企业的运行,并促进了相关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从而推动金融企业顺利运营。

(二)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大部分的金融企业都建立了外地的子公司,这就更需要信息化的管理和支持。一般来说,跨区域的经营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信息化就成为―个必要选择。通过信息化,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企业和部门连为一体,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改善了以往因地域原因阻碍金融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弊端,保证了整个企业处于管理者的掌握之中。

(三)能够提高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成了评价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各个企业在人才、市场、科技方面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信息化管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想更快的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变管理模式,使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如今,大部分的金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延续着陈旧的管理理念,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只关心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却没有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一来,就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常常出现。另外,管理人员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并没有重视信息化的运用,而是坚持陈旧、粗放的管理模式,在扩大收益方面,也仅仅依靠增加资本的方式来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做好资源的优化工作。

(二)信息化平台落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人们的基本要求,因此,大部分企业采用了能够提供多项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统一消费、支付以及送货上门等服务,基本满足了人们对服务的要求。然而,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使系统之间的信息很难达到同步,所得数据不精确,而且企业经营管理不具备强大的信息基础,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的金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着人才缺失的问题,任职的经济管理人员,常常是一人兼有多个职位,这样虽然能够使劳动成本减少,却严重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目前我国有些金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进行产品的改造时有效的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些重点企业在生产的自动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还有大多数的大中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金融企业要想让信息化管理真正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组织从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协调性。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让金融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还要重视财务和会计部门的建设,从而使金融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

(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要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阶层的工作人员进行意识上的强化,并且进行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财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的经济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满足市场需求。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的优劣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信息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另外,还要重视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对于信息化工作的流程、要求、工作内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的管理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要让经济管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就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培养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灵娜.信息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

[2]王亚辉.浅谈信息化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1(12).

篇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若想真正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建筑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就一定要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对工程的经济进行合理管理。就建筑工程来说,其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并且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所受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本文就将强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主要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措施

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是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所在,而工程的造价对于项目管理以及控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建筑行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并且抓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两点是一个建筑项目最为基本的要求。经济管理就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能够合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能够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

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比如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等预算方面;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验收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全面性,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以及控制,可增强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帮助企业既定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助于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奖惩机制的未有有效落实

在一个建筑工程企业之中,权责分离、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对本钱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因为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不符合从而无法做到有效的考核制度,这样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拖沓倦态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制度往往没有得到贯彻的落实,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而因为工作失误而应该得到处罚的员工时常出于情面等原因而不了了之。所以这种奖罚无法贯彻落实的奖惩制度没能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实施效果,这不仅仅对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挫败,更会使建筑工程本钱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能否贯彻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真正的权责分离是员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二)权责分离机制不完善

建筑企业要坚守权责分离的准绳做到奖罚分明,这是促进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各个部门与具体的岗位之间的权益不相映衬,使考核的难度加大,无法考量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性并且造成奖惩模糊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国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大锅饭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奖惩工作往往一概而过,这种只布置工作而不考虑其效果的做法不仅仅会挫伤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给企业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难题和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一)建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现行规则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济运营、项目管理与监理制度、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决策预测、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的预算和定额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筑工程产品的价值原理以及应用、利润、本钱、售价以及资金时间、等值计算、投资评价计划、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以及经济的核算和设备更新经济的剖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金的筹措,在建设项目结束之后还要对其评价、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二)引进先进管理人才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对于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问题,则是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并且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保证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有效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各个部门,经济管理人员就会面临孤独无援、无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失控。经济部门是建筑企业经济预算的制定部门和主要执行部门,其他部门要为经济预算提供资料和相关数据,保证经济预算的准确和顺利实施。经济管理中的防护性机制又称为排除开扰控制,指在经济管理活动前,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控制可能产生的差异。排除干扰是最为彻底的一种控制方法。但是排除干扰必须对被控制的对象有绝对控制能力。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工程预算之前事先制定的制度、规定、标准都能够作为是排除干扰的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在逐渐增加,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如何实现建筑行业良好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优秀的工程经济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效益的扩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民等.浅析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的问题现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

[2]刘镇明.刘思远.建筑项目经济管理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12

[3]王林泰.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方法[M].深圳,深圳教育出版社,2010

[4]李常军,张林超,邹林强.突破中国建筑行业财务管理瓶颈[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建筑经济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至2005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平均约为5.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活跃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承包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使之与工程项目的发展相适应。EPC总承包模式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实现承包商的经济效益而有效控制成本以及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承包方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可谓是明智之选。

一、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下国际以及我国建筑承包领域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其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EPC即由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分别是指设计、采购和施工。具体而言,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商并且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采购等事项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全面负责,最后直接将建设完成的并且符合工程合同规定标准的竣工工程交由建设单位验收的项目工程承包模式。与以前较为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对比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将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优化完全交由总承包商进行,此举可以使总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和优化而无需经过繁杂的请示手续,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而且此种模式有利于项目工程整体运行的顺畅性,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进而有效的控制造价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此外EPC总承包模式使得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的法律追责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及时确定法律纠纷的参与主体并及时息诉。

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施工单位,其除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取决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然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材料的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人员的安置、突发状况的解决、工期的合理控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因素难以得到合理解决,那么承包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明显上升,甚至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承包商首先应该对施工方案作出合理设计并对施工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在每个阶段确定好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实现的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浪费。同时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核查以免相关采购人员弄虚作假,而且在编制造价方案的时候要进行整体考虑,对每一项费用支出尽量控制在施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要及时进行变通并对更改后的成本核算进行再次计算,以免出现大额度的不合理支出。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如果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程就是去了建设的意义,因此工程的质量问题应成为承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关注的重点环节。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相关负责人要将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态度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以及工作散漫的现象出现。同时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施工者必须遵守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对于不合格材料要及时更换,对于不合格施工人员要进行及时培训和惩戒,对施工的质量监督要定期组织并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

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时候,会由于协调困难而出现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形,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也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进行项目工程合同签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法律规定的格式进行,对于各自负责的内容以及责任承担的范围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尽快进行协调,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能准确及时追责。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总承包商在日常的施工活动中应强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集中组织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与必要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也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结束后的夜间巡视进行合理安排,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操作标准严格遵循,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核实验证。总之施工现场的活动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篇9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可以从出纳做起,管理货币资金、票据、有价证券等的进进出出,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工作熟练之后,做到会计的岗位。当然也可以从会计专业毕业之后,直接从事会计工作。如果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管理团队的意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进工作中的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将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路径一:熟悉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流程,具备财务筹划技能后,可以成为会计经理;

路径二: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后,可以发展成为财务分析师、预算分析师、核算专员,进而发展成为财务分析经理、预算经理、财务成本控制经理或财务经理;

路径三:积累一定的经验,熟悉所处行业和企业的业务管理状况之后,可以向审计方向发展,成为审计专员,进而向审计经理发展,也可以转而从事统计工作,成为统计经理。

根据调查,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的会计专业的职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

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二.外企:待遇好,学得专业。

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三.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职业状况: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

四.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职业状况: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同学应该知道,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

五.公务员、教师:稳定有余,发展不足。

篇10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期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主要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品价格,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降低开支,为企业员工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另外,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的需求,组织开展并调整企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考验,现代企业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不能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就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规范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通过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企业的运营方式,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1、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经济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于市场产品比较紧缺,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不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其特点是:①管理以内向式,封闭式为主,企业对重大问题没有决策权②管理的目标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国家在财政上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资金靠上级调拨,利润全部上缴,亏损由国家补贴,不重视经济效益③企业远离市场,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以产定销。计划指标以指令性为主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在企业管理发展的初期,现已无法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比,己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由生产型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经济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是一种重视外部环境、以经营为中心的决策性管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为:①企业管理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1②经营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③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经营思想,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规范化企业经济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目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在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1、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使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过于臃肿,就是过于简单,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现在大多数的现代企业对经济管理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也建立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为生搬硬套而来,并不完全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缺乏实用性,而且这些制度往往流于了形式,未落实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或者是在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模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负面影响,企业经济管理都较为粗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严重滞后,企业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有效跟踪产品质量及市场定位,对产品的宣传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大部分企业虽然重视经济管理,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又不想过多投人资金来培养人才,使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效的、完善激励机制,仅靠物质激励,难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企业的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大量流出,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处,要有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要有专人负责评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并要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

2、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奖励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懒的价值导向企业经济管理中还会不断的产生一些不良事件,对这些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良事件要冷静的分析和研判,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并要防止事件影响的继续蔓延,对一件的责任要坚奋予以处罚

3、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经济目标的

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通过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等活动确定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顺利实施。

4、科学的评定企业经济管理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评定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定内容包括:对于企业目标的评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评定以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定等,通过评定及时发现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5、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员,并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防止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