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同管理信息化

篇1

关键词:企业 合同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60-02

一、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概况

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是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煤炭生产所需租赁设备的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受集团委托负责授权范围内的合同管理,主要负责以下三部分业务工作:一是负责集团9个生产矿综采、综掘、岩巷作业设备、移动瓦斯抽放设备的租赁业务;负责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选型、更新设备计划申报、与制造厂签订技术协议、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和综采工作面的设备衔接;参加租赁设备的招标和设备的出厂验收。二是负责租赁设备的修理,其中大修部分由集团统一计划管理,中小修部分由设备租赁公司按核定检修费指标控制安排使用。三是负责集团9个矿和8个选煤厂机电配件的采购供应;负责各矿、选煤厂配件单耗指标和配件储备资金指标的测算和考核,以及集团的配件信息化管理工作。

2007年以前,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的合同管理一直采取手工和纸质相结合的非信息化方式,由于标的物种类繁多、业务量十分庞大,传统的手工、纸质合同管理方式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无法做到统筹兼顾,难免发生误差、影响决策。为切实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2007年开始,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依托西山煤电集团的配件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2012年对系统进行了技术升级。系统运行模式是,根据集团9个矿和8个选煤厂的配件需求计划,生成对应的采购合同,内容包括配件的型号规格、招标价、入库价、供应商等,系统自动记录合同的履行状态,通过合同台账监测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系统凭借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台账、验收管理、合同台账、统计分析、队组消耗控制、代储管理等模块和功能,基本实现了合同管理信息化。合同编号、软件开发、网络平台是该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三个主要支撑:

1.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是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效率,所以采用分级分类的编号形式。《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第九章规定,所有正式合同必须进行编号,编号规定如下:a、工业产品买卖合同编号为ZL+01+XJ(XG)+年份+合同类别+合同顺序号。其中,ZL代表设备租赁公司,01代表工业产品买卖合同,XJ代表西山集团,XG代表西山股份,年份为签订合同年份的后两位阿拉伯数字,合同类别包括采掘、三机、支架、电器、选煤、泵站等,合同顺序号是合同签订的顺序编号。b、设备修理合同编号为ZL+04―XJ(XG)+年份+合同类别+合同顺序号,合同类别包括大修、中修、不保修、更新等。

2.软件开发。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以“先进、开放、实用”为指导思想,按照分层设计的思路,采用C++语言开发,通过通俗易懂的人机互动界面,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交互性,使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级的共享交换,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应用级的互联互通。

3.网络平台。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紧紧依托西山煤电集团的配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租赁公司与各矿、厂机电科网络互联互通。网络平台的布局方式为三层布局:各矿、厂机电科为接入层;各矿、厂信息中心为汇聚层;西山煤电信息中心为核心层。

二、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

随着信息化在合同管理中的深入,其优越性逐渐被各矿、厂认可。以信息化为手段的规范化标准化合同管理从合同起草开始,跨越合同评审、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止于结算,并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系统,形成了一套闭合完整的合同管控资料,改变了传统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

1.优化管理模式,革新管理理念。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在管理路径上实现了由过去“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被动式控制向“调查分析决策落实跟踪总结”的主动式控制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过去的手工经验式粗放型合同管理模式向以PDCA循环模式为主的精细化合同管理模式的转变;合同管理的工作量和误差明显减少,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革新。

2.信息化确保合同数据真实有效。通过信息化管理,合同数据能够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在加强合同动态管理的同时,拓宽了收集合同数据信息的渠道,确保了合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招标谈判及标后预算提供了详细数据,为企业提升决策水平提供了数据平台。

3.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合同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公司对包括各种配件在内的吨煤成本消耗情况的控制和监督效能,降低了库存占用资金,优化了库存结构,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约束和平衡,促进了公司降本增效。

三、对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如何从操作性、事务性的传统工作层面走向管理性、战略性的层面,这是合同管理真正要“管理”的长远问题。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明显,在系统日常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租赁公司以及各矿、厂机电科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部分合同没有严格执行招标采购价格,有的矿、厂业务科存在先使用配件、后签订合同的情况;二是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尚不够完善;三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表现为系统登录、人员操作速度较慢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少数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健全、硬件软件缺乏等客观方面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界定合同审批程序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

(1)审批程序:合同由设备租赁公司管理科和签订合同的矿、厂业务科共同办理,严格按照公司合同审批表的流程执行。设备出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设备科复核,公司副经理审批:设备退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决定承修单位:产品买卖合同由配件科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设备修理合同由设备科科长、技术科科长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

(2)审批权限:各业务科科长是本部门合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填写的合同内容条款负责,对审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合同,有权责令重新填写;管理科除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外,主要负责对签订合同对方的企业名称、资质材料、经营资格和合同内容中的价格、数量、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进行把关;公司法律顾问主要负责对合同文本条款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复审;公司副经理除对合同内容进行整体复核外,主要负责对合同的价格、质量和产品技术要求进行把关;公司经理负责对全部合同实行监控并签发执行。

(3)协调机制: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业务员签订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有权退回合同,业务员重新签订;对按照规定属于复审部分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的,有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合同审查,提出意见后,由经理签发;合同业务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所采购配件的价格或设备修理预算要严格审查,采购同单位、同品种、同规格的配件高于上年的,或者同一承修单位修理同一型号设备且鉴定结果相近、修理预算高于上期的,要在签订合同时附调价说明书,调价说明书需由业务科科长、副经理、经理审批后生效。

(4)约束机制:管理科是完成合同盖章生效的最后环节,必须按照法律和专业标准的要求,对合同全部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立即汇报领导,严禁不合格或无效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必须由管理科合同管理员核对合同和发票,核对无误后在发票上标注合同编号,加盖审核章,财务科方可结算,未经管理科审核及盖章的原始发票,财务科不得办理结算手续。同时,配件产品买卖合同、设备修理合同要求年履约率为95%以上,对于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合同,终止履行。

2.完善扩展系统模块,提高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1)合同进度管理模块:分为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索赔管理子模块。合同实施控制子模块主要对合同履行进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和实施动态管理,将配件需求计划与合同履行情况对比,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合同变更管理子模块可根据原合同与变更后合同的对照表,自动生成变更清单,生成变更详情表,计算变更净值和变更费用,并及时反映变更后的总费用变化情况;合同索赔管理子模块包括索赔文件管理、索赔鉴别管理、索赔计算管理、索赔证据管理等,为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查询、收集有关索赔的各类数据的服务等。

(2)合同文件管理模块:进行合同数据的输入、修改、合同文件的检索、查询等,其包含的数据有:招标文件,投标书,中标通知书,配件清单,标准规范和其他有关资料、技术要求等。

(3)合同条款检索模块:可对各类合同条款进行检索,以便监督合同的履行,分为有条件检索和无条件检索,有条件检索按使用者所选择的条件进行检索查询,无条件检索按合同条款的自然顺序进行检索;选择条件可分为:合同编号检索、主题词检索、条款检索。

(4)合同查询系统模块:分为合同法律法规检索子模块、常用合同范本查询子模块、其它子模块。合同法律法规检索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有关合同管理方面的合同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查阅;常用合同范本查询子模块主要功能是检索查询和调用各种合同格式范本,使合同的生成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其它子模块是为了方便系统用户,让用户自己增加功能而留的待开发模块。

3.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用户一般可分为系统维护人员、系统应用管理员、申报人员、审查审批人员等,不同人员的操作界面有繁有简,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差别很大。系统维护人员和系统应用管理员数量少,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简单的编程知识,一般由IT专业人员组成;因为合同的大部分内容由申报人员在申报合同时填写,合同信息输入完毕后才进入审查审批流程,所以申报人员的操作比较复杂;而审查审批人员按各自负责审查的内容查看相关选项和合同条款后,选择通过与否,其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要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培训,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编写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员工在短时间内了解与本岗位工作有关的系统功能和操作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丽娜(导师:王要武).集成化建设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

[2] 胡季英,张德群,关柯,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3)

[3] 李桂花.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8)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

一、实现合同模板化,降低风险,确保经费安全

1.中小学校订立合同易出现问题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日常工作中常见合同包括商品买卖合同、劳务服务合同及建设合同。其中建设部门对建设类合同有合同范本,各单位可以填空式操作执行。而买卖合同和劳务服务类合同则因各中小学校没有成熟的合同范本参考,订立买卖合同或劳务服务合同时经常遇到不平等条款或陷阱,以及缺乏内部有效控制而遭受损失。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各中小学校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同类商品或服务比同类单价高,存在浪费经费或舞弊行为;二是只重视合同单价,忽视保质期或服务期限事项;三是购买的商品违反国家或地方规定,存在超标准采购行为;四是购买的商品与年初预算不符,存在违规采购行为;五是采购的商品或服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缺乏相应绩效评价。

2.中小学校订立合同实现模板化后的意义

辛集市中小学应用《辛集市教育合同管理软件》后,中小学校订立合同实现了模板化,填空后合同自动生成,签署合同方便快捷,从根本上解除了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的烦恼。中小学校租车类服务合同属于常见合同,有了合同模版后,各相关学校只需要进行填空即可,填空部分即为需要重点核对及控制部分。这一做法为各中小学校签署合同节省了时间,解除了困惑,降低了风险,获得了各中小学校相关人员的称赞,确保了教育经费的安全。

二、合同的分级查询及分类对比,杜绝经费浪费,预防腐败

辛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日常小型采购(政府集中采购限额以内)的同类同型号商品或相同要求的服务单价高于其他学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校相关采购人员消息闭塞,极个别单位是存在相关人员舞弊行为。解决个别学校采购单价偏高问题,课题组研发的《辛集市教育合同管理软件》添加了分级查询及分类对比功能,即各学区中心校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同类别的商品或相同类型的服务单价可以进行查询对比,对比中发现单价较高的单位及时沟通联系。通过这一做法的推广,切实杜绝了中小学校经费浪费现象。据统计,应用该软件,辛集市中小学校一年可以节约教育经费80万元以上;同时更重要的是预防了职务犯罪,真正做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护了中小学校干部,为中小学校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联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确保经费使用合规合法,加强绩效评价

新《预算法》规定,单位所有收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编制绩效目标,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课题组调研发现,以前年度,因为采购部门和财务预算编制部门缺乏有效内部控制,个别单位出现预算编制与采购两张皮现象,绩效评价很难有效推动。为切实解决以上问题,辛集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有效尝试,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1.加强合同与预算编审关联控制

所有需要签订的合同,首先由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核,财务人员根据年初预算把关审核后,签订的合同才能成立。这一做法的应用确保了签订合同行为符合预算的规定,保证了行为的合规合法。

2.加强合同实施与预算绩效目标关联及考核

为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近几年,各级财政、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推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但就合同签订与执行对教育预算绩效目标的关联考核尚无监督机制,造成监管缺失,绩效评价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难题,辛集课题组就如何加强合同与预算绩效目标的关联考核进行了有益探索。绩效考核设计分三部分:一是绩效考核目标管理;二是绩效评价考核评定;三是绩效评价复核评价。(1)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源于预算编制的绩效目标,主要分考核方式编号、考核方式名称和考核结果的区分。此目标由基层学校设定,乡镇学区中心校及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最终审核确定。(2)绩效评价考核评定。与预算关联的相关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软件平台会自动显示“履行完毕”,进行绩效评价状态。乡镇学区中心校可以根据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对所属基层学校进行对比评价,并根据学校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考核。(3)绩效评价复核评价。为加强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辛集课题组引进了合同管理中的绩效评价复核评价,即乡镇学区中心校对所属中小学校有关合同执行进行评价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看到绩效评价结果,为确保绩效评价客观公正,可以进行复核评价(抽检),即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编号、合同编号等信息,调阅相关资料及初步考核结果,复核评价后,软件显示复核结果。以上软件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对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产生了积极影响。

篇3

〔关键词〕合同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活动中,每个环节都与合同息息相关。合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是企业经济效益和风险管控的保障。如今,随着IT技术的发展,对合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化的管控手段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本文以国内某知名设计公司为例,分别从合同评审、合同查询、合同执行过程监督及合同管理队伍等方面来阐述其合同信息化管理模式。

1合同评审

项目合同拟草后,需要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早期,是由经办人将合同草稿复印多份,逐一分发给评审人。这种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需要专人跟踪,且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审周期长、及时性差、管理成本增加。目前,该公司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合同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之一,这充分体现了该公司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在该系统中,合同评审流程如下:申请人发起评审公司相关部门(专家)评审汇总评审意见修改合同草稿确定合同最终版准备合同签订。整个合同评审过程实行在线操作,各评审部门(专家)在线上接到评审通知,并且评审意见全部出现在申请人的流程界面上。这种新的合同评审模式节省信息传递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通过线上评审加强了各部门对合同的了解和重视,使合同评审更加全面,增加了评审透明度,提高合同评审效率。

2合同查询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随时查询合同信息。查询纸质版合同需要到文件归档部门,依靠人工翻阅查找,费时费力,且一份合同原件每次仅能供某一个借阅部门(人)使用,合同使用效率低。借阅后,合同若未被及时归还,还易损坏、丢失,不利保管。查阅合同人员的权限无法设置,合同安全性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每份合同分配了具有统一格式的编码,每个合同号就是该合同在系统中的“身份证”,是合同查询的唯一识别码。录入系统时,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合同号登录系统,将合同关键要素录入合同模块,并将纸版合同扫描上传。拥有合同查询权限的员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在符合条件的网络环境里,登录信息化管理系统,输入合同的系统编号,该合同的主要数据便会立刻呈现在查询者的界面,而且信息准确、无误。若想查看完整的合同内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进入查看合同扫描件环节。这种在统一平台“秒查”的方式,实现了移动办公,海量信息共享,数据统计便捷,体现了高效的合同管理模式。

3合同执行过程监管

合同从谈判、评审、签订,到执行、索赔、关闭等涉及众多部门,合同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给合同执行带来众多风险。如果仅靠人工沟通,这必将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处理滞后等结果,给合同双方带来困扰。因此,这种陈旧的合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有合同金额变更情况(尤其是EPC项目),结算值与原合同金额不一致。这种变更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只有项目经理了解,公司各职能部门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知晓。这就造成生产一线人员掌握的信息和数据与管理部门不一致,对数据的采集、应用和分析、比对都有很大的误导,对各类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如果1份合同在多个部门存在不同的合同金额,这说明在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偏差,在管理制度上有漏洞,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合同信息化管控优势需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中:1)项目经理在信息化系统中发起“合同变更审批流程”,说明合同金额变更原因,上传变更依据,流程审批办结后,相关岗位人员在信息化系统中更改合同金额。同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变更合同金额的通知至项目经理部成员和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避免了各部门在合同执行过程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传递环节过多等而造成的误导、误判,保证了合同金额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2)通过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的积累、监管,以及对各类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制度和流程等手段规范合同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真正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4建立、健全合同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平台、一种工具,其使用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基础数据做的怎么样、各种管理是否到位,其核心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的管理制度[1]。合同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其涉及多方面、多部门,数据庞大。从调研、方案研讨、实施、上线测试和上线后相关数据的维护等工作需要不同部门、各种岗位人员的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不同模块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不是简简单单某个部门或一个专业能轻松搞定的。因此,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效管控手段,从认识上要有一个新高度,特别是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对其大力扶持,协调和推动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为合同信息化管理的落地保驾护航。这样才能让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和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5打造高素质的合同管理队伍

建立优质的合同管理团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关键所在。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熟知管理制度,并且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化系统的操作[2]。在信息化管理前,企业中的合同管理人员不懂信息化相关知识,IT工程师对合同管理工作不是很了解,两个部门在业务领域没有太多交集。如果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的工作状态会大大改变:在信息化推进初期,合同管理部门(人员)和信息化建立部门(人员)有着长期的沟通和交流,IT工程师通过了解合同管理线下工作模式、流程、数据来源等,梳理多重逻辑关系后,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将代码写至信息化平台;合同管理人员在提出IT需求过程中也逐渐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合同管理模块中的职责、角色、权限、工作流程等,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参与人员对不同范围的工作从了解到深入,再通过后期的各类培训学习,使各自的合同管理水平及职业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没有一支良好素养的员工队伍,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6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新时代的合同管理中运用创新理念,依据信息化平台,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虽然合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这些管理变革,给传统企业带来新活力,也是现代化企业实现高端产业链创新、飞跃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信息系统构建 信息化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

1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概述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的进行收集、传输以及储存的活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一般分别是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传递网络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的工具,能积极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建立有两个好处。第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内容的信息化同时也系统化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内容,软件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解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本身的价值,提高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这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的利用和挖掘。第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大特点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易复制、所占存储物理空间小、传输快捷,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使其能服务于更多的人群,有效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但在工作中,应注意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不足。便利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管理可以造成极为突出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软件使用和网络的引入在信息化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被窃取的风险就增加了,因此,需要在信息化的同时做好软件及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新时期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2.1 加强软硬件建设

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要加大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力度。一是硬件设施的到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不仅需要使用到台式电脑,与之配套的dvd刻录设备、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和良好的网络条件也不可或缺。因此,要加大在的硬件购买方面的资金投入,配置完善的硬件环境,完善网络条件,保证将信息使用主体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设备的稳定链接。第二,管理软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应考虑当地网络、硬件、服务对象范围后,决定软件的使用。另外,很多管理软件的漏洞较多,若不及时升级,会使得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平添安全风险。所以应综合考虑软件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其成熟性、公司实力、售后服务等方面选择各方面较稳定的软件。

2.2 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管理工具,目的是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为,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各地工作条件不一,方法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的共享工程量较大。因此,必须有效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的整理、统计、服务标准等进行统一规定,以此作为进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这种统一的标准的使用,使各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在合并统一管理、查询时无阻碍,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十分有利。

3 “3S”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S”技术(GPS、GIS、CIS)在发达国家的各个产业中应用得都相当广泛,而我国在基础测绘、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国防建设等方面也大规模使用此项技术。从国内外目前的使用经验来看,对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土地流转等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采集、管理,完全可以利用“3S”技术带来的便利,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打下坚实基础。

(1)信息采集与整理。首先,需要用GPS获得基础土地数据,之后使用GIS系统,将采集的数据导入,再将相关因子输入。之后,要运行核对、查漏补缺等程序模块。通过此一系列操作,农村土地承包基本资料可以较完整地获取。在后续环节中,底图应选择宗地勾绘图,以方便在计算机上描绘宗地界限,标注宗地内业号。最后,选择比例尺,建立图表关联,查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表,进行出图工作。而宗地位置图、绘制图等无需另外的工序,可以直接生成。

(2)纸质文件相关处理。根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必要程序来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申请书、登记簿等纸质文件的填写,在一般情况下,会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人力资源,且容易出现人工错误。而“3S”技术结合经过一定设计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打印设备或系统,各种纸质文件的输入和输出均可准确、快速地实现,不仅保证了纸质文件的统一、规范与完整,还杜绝了承包期间文件被篡改的可能性。

(3)数据库建立。应按照较高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所有采集到的信息数字纳入微机管理,提高合同管理信息的查询效率,为后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资源保护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另外,具体数据库类型的选用要根据各地数据规模、软硬件条件适当选择,在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下,注重性能与后续升级服务的便利与成本。

4 结论

总之,信息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是未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共享,应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针对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应用先进的技术,另外,软硬件的选用和数据库的建立要兼顾性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信息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并不不一致,各地在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时还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

篇5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 云服务器 PHP语言 PhpMyAdmin

依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现有功能,开发了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于配电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消缺、管理等方面,实现自动化主站信息、现场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在管理上,更加合理地统筹安排现场工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各应用系统在安全、可靠、有序、可控的环境下运行。本系统的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并为调控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维护中,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出现自动化设备及其配套通信设备故障,从而导致该设备通道退出,配电自动化主站的调度控制功能受到影响。当主站维护人员确认某个自动化终端通道中断后,需填写自动化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单,派发给现场人员消缺,通信设备故障还应联系信通中心和移动公司消缺。这种消缺流程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环节:

(1)主站运维人员发现缺陷后,需对缺陷进行分析、通过系统排查确定故障类型,填写故障处理流程单,并报送相关部门安排消缺,整个流转过程耗时较长,无法快速处理故障。

(2)终端维护人员接到消缺工作后,对需消缺设备的故障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全面。

(3)终端维护人员对自动化设备地理位置不熟悉,导致人员到达现场耗时较长。

(4)消缺工作结束后,主站运维人员不能及时了解现场消缺情况及结果。

1 建设目标和功能实现

本成果立足于配电自动化系统,旨在建立一套完备、准确、实时的自动化设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配电自动化主站运维人员对故障研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可为自动化终端维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设备运行和故障情况,可建立多部门多班组协作的设备缺陷处理闭环流程,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极大提升自动化维护工作的系统性,实现自动化运维闭环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具体实现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自动化设备信息系统管理。

(2)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3)地理信息功能,标注地理位置,便于现场工作。

(4)提升自动化维护工作系统性、实现闭环管理、精细化管理。

2 关键技术

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组成。服务器端需要支持php5.0以上版本、mysql数据库并搭建web访问环境,客户端推荐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并能够接入互联网。自动化主站运维人员可根据配电自动化实时数据更新云端服务器数据信息,现场运维人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作为客户端,登录到本系统进行查询,录入,修改等操作,消缺完成后,将相关消缺信息录入系统,主站运维人员即可得到反馈,极大减少了沟通、查询、记录等人力成本,且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及配电自动化运行质量。

2.1 关键技术介绍

(1)主要采用html5,根据jqurey、javascript、ajax与服务器端进行交互;服务器端主要采用PHP语言与mysql互动并生成操作日志。

(2) html5页面间的传值采用了个人编写的加密算法,传送页面会把明码用javascript变成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进行混合的暗码,接收页面会把暗码用javascript转换成明码赋值给需要的全局变量。

(3)数据库组建。服务器端通过PhpMyAdmin管理,建立dianli数据库:

包含category,linkage,location,member,solve,state 6个数据库表。

2.2 Web客户端设计

使用DIV+CSS(级联样式表及其定位技术)构建客户端Web界面。具有以下优点:

(1)精简代码、降低重构难度;

(2)网页访问速度快,网站用户体验度得以提升;

(3)浏览器兼容性好。

2.3 Baidu地图嵌入显示

使用Javascript API功能,引用百度地图显示于客户端页面中,系统维护员只需将自动化设备在百度地图中的经纬度显示值上传至数据库,即可显示出来,百度公司在国测局制定的GCJ-02地理位置加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BD-09二次加密措施,保护企业隐私。

3 效益分析

本系统使用前,对配网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设备从通道中断到缺陷消除时间进行统计,2013年12月共消缺7次,平均用时33.8小时/次,使用本系统后,2014年9月共消缺6次,平均用时17.6小时。更短的消缺时间使得配网自动化系统终端月平均在线率得以有效提升,从2013年12月的91.4%提升到2014年9月的94.7%。

经济效益:终端在线率的提升使得配电自动化主站对终端设备的监视水平同时提高。保障了调度遥控开关的成功率,节省了现场操作开关的人工成本,保证了停电时间最短和售电量最大化。

社会效益:不仅保障了重要客户及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可靠、合理的用电需求,还可以大幅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企业优质供电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用电满意度,维护电力企业的形象。

管理效益:本系统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各专业之间的沟通瓶颈,优化了各专业班组之间的业务流程闭环管理,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篇6

【关键词】炼化企业 生产流程模型 生产管理模型 集成平台

炼化企业生产是复杂的连续流程性过程。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企业一方面要能够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追求效益,另一方面又需要根据原油品种的变化和企业已有装置的能力,包括加工量的能力和对不同品种原油的适应能力等,灵活、合理的安排加工路线和各个装置的生产方案,因此,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助推各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炼化企业已经形成了从过程控制PCS层、生产执行MES层到经营管理ERP层的三层架构。在三个层面内的信息系统在经营、生产、操作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

但是,炼化企业信息化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偏重于解决各专业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面临的迫切又具体的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建立了很多系统。各系统中,要么业务领域存在重复内容,要么业务数据即使形式上放在一起但业务含义相互抵触无法共享,达不到提高效率、优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持续改进的目的。因此,将各系统的核心功能集成、统一为一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是建立统一的企业生产流程模型,以便提供统一的数据和功能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服务。

炼化企业生产流程模型是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基础生产单元情况的反映和提炼。其主要内容包括:从计划、调度、执行到反馈分析、持续改进的管理流程模型,以及从原油进厂、生产到产品出厂的物料生产流程模型。

1. 炼化生产管理模型

以原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合理安排从原油到产品的全生产流程对炼油生产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利润至关重要。生产管理主流程就是计划制定、计划执行、分析改进的业务流程。首先以月为单位制定优化的生产计划,然后通过生产排产、操作管理等下达到装置、罐区等各生产车间单元,各生产单位按计划和工艺要求执行生产,通过物流跟踪、生产统计平衡获得生产运行数据,分析是否满足控制范围或计划进度,并通过运行数据对计划优化做出分析改进。

上述业务流程可抽提出生产管理模型,包括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优化管理、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三个层次(见图1)。各层模块按业务进行关联管理,按管理流程指导炼化企业实际生产工作。

1.1 计划优化管理

计划优化管理统筹考虑市场行情、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全厂装置的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利用PIMS软件制定时间周期较长的优化的生产计划,包括原油的选购、生产方案和销售计划等。计划优化管理模块将原油的选购、生产方案和销售计划等传递给调度排产优化管理模块。

1.2 调度排产管理

调度排产管理在满足计划优化管理模块提供的原油、生产方案、销售计划的基础上,保证全厂装置单元运行正常、物料罐不满罐也不空罐,进而利用ORION软件制定更加细致的安排,即产生调度指令。指令包括装置指标、罐区操作、油品调和和进出厂操作等。调度排产管理模块将这些指令下发给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模块。

1.3 装置操作优化管理

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按照调度排产下发的指令执行生产,并从厂、装置、罐区(仓储)等层面对物流进行跟踪和生产统计平衡管理,从而获得实际生产运行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模块将判断实际生产是否满足控制范围或计划进度,并进一步分析不满足的条件是否须通过优化装置操作条件来使其满足。最后,将仍然无法满足的条件反馈给计划优化管理模块,便于其分析改进,并重新制定优化的计划。

图1 炼化生产管理流程模型

2.炼化物料生产流程模型

为了优化使用企业资源(生产装置、设备、能源等),对生产加工计划的制定、生产物资的调度和分配都是围绕物流进行的。炼化企业的流程化特性也决定了在从进厂、加工到出厂的连续过程中,物料流动的检测和管理对生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物料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须充分反映炼化厂进厂、厂内及出厂物流在单元间的走向。

物料生产流程模型在层次上由上至下可分为:装置生产单元、物理节点和逻辑节点(物料)。装置生产单元以装置为研究对象,抽提出与进出物料量、物料流动相关的内容;物理节点挂靠在装置生产单元上,描述物料流动的管道或通道;逻辑节点则描述真实流动的物料,与物理节点是多对一的关系。

2.1 装置生产单元

装置生产单元是整个生产流程模型的细化和支撑,其构建基于装置特性、投入物料种类、物料(原料)比例、物料性质、产出产品种类、产品分布、产品性质、工艺参数等,以及装置单元、设备种类、设备属性(设计、施工单位、设备尺寸、结构等),并集成了所有装置层面的生产要素。装置生产单元按其内部物料、能源等介质的流向组织起来,反应了各物流在装置间的生产流动。

2.2 物理节点

物理节点的组成包括进出厂节点(包括装卸台)、物料罐节点、装置侧线节点、计量节点等部分。物料罐的安全库位、装置的加工能力、装置的投入产出侧线即是对物料量、物料流向或物料连接关系约束的描述。

2.3 逻辑节点

逻辑节点的组成包括原油(品种)、中间物料、装置进出料、产品、库存等部分。每个节点描述一股真实物料的流量(和物性)、价格等因素。

3. 炼化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

炼化企业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主要数据等内容,为解决整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和管理等不一致的问题,进而判断计划是否合理提供了的途径,有利于实现生产利润优化的目标。

在企业生产流程模型的基础上,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集成:业务集成,即按合理规范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业务重构,统一各基层运行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即主要数据的统一以及业务数据共享;个人工作平台集成,包括一体化不同岗位的工作界面,明晰岗位的职责和绩效,以及建立岗位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商。

3.1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以生产管理模型中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管理和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三个模块为核心的多系统集成(见图2)。以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管理和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为主业务流程,进行生产计划优化、调度排产和调和优化、MES系统、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分析等多系统的集成。

3.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实时数据采集的集成,提供统一的接口和部署;企业主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即一个企业只使用一套主数据,包括装置、侧线、罐、物料、仪表等;各系统动态数据的共享,主要包括MES调度和统计数据、LIMS化验分析数据等在各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3.3 平台集成

一方面,运用单点登录和域用户技术将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管理,使用户权限登陆的系统都能方便操作;另一方面,在个人工作平台上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各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体现在各自岗位的标准、工作任务中。平台的集成将使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更有效地使用系统功能,同时也利用了前期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4.结语

结合目前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建立了管理流程模型和物料生产流程模型。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和实施能支撑生产层面上的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达到生产管理优化运行的效果。

基于生产流程模型的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实现业务集成、数据集成和岗位工作平台集成等三个方面的集成。通过实施、应用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将促进企业管理更科学、运作更规范、信息更通畅,从而达到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益炯. MES与炼化企业信息集成和生产优化[C]. 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 杭州,2009:47-50.

[2] 武铁峰. 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0):54-55.

[3] 钱惠斌. 浅谈炼化企业如何开展生产经营优化工作[J]. 国际石油经济,2012(7):78-80.

[4] 曹江辉,王宁生,解放. 制造执行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J]. 高技术通讯,2003(6):100-105.

[5] 冯冬芹. 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 数字化工,2004(12):9-12.

[6] 王有远, 席永明,冯雪飞,等. 流程型企业SCM/ERP/MES/PCS集成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60-62.

篇7

[关键词] 管理创新;企业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3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50- 0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 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从价值链和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管理创新的经济学意义是非常突出的,它将企业管理的经济价值“一分为二”。一是“效率保健论”的天下:是企业均使用的常规管理方法。决定管理效率的是管理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和制度落实程度,管理效率保持一定水平。二是“创新增值论”的天下:相对稀缺性的、形成暂时垄断的“创新效率理论”,根据创新管理内容的稀缺程度、管理创新的实施程度,管理创新方式的适应性,决定管理效率提高的多少。

2 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同步递进

2.1 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影响

既然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那么,管理创新一定要有技术相支持,什么样的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呢?首先就是信息化。面对国内国外激烈竞争的挑战,许多企业首先想到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最基本条件,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信息化体现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其卓著的经营业绩的。

管理创新所面对的企业现有的管理格局,著名企业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菱形企业管理结构,包括主要增值环节,辅助增值环节,它们共同目标是为企业的利润增值。

2.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和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手段: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涉及的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

支持层:高级经理层(决策层)、中间管理层(战略层)、基础业务层(战术层)。

功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

组成: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企业信息化的对象也是企业的管理格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那些没有把握好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的企业,没有按照和谐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更没有使管理创新和信息化达到和谐递进。

2.3 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创新和企业的信息化,都必须含有对管理流程的改革,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的过程,反之,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同时,也就等同于企业在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下面的一些论述,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样的观点:

(1)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它有利于企业在了解了客户的需求之后,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提高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力和销售预测的准确率。

(2)企业信息化能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或生产要素,使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达到最佳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3)企业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基于数据的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战略决策准确性,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3 结 论

改革是动力,管理是根本,创新是灵魂,为达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的和谐递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企业只有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和谐递进,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战胜学术界中给出五种竞争力量,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新的奇迹与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陈红陵,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 河南石油,2003,17(5B):72-74.

[2]张立.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B):52-53.

[3]潘定欢.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J].企业文化,2005(12).

[4]张洪满.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有色金属工业,2005(3).

[5]毛彦妮.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江苏商论,2004(7).

[6]简胜前.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5).

[7][美]唐・泰普斯科特,等.范式的转变(企业的信息革命)[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刘俊成,等.企业创新理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综合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管理

为了快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及提升数据管理水平,急需对电力行业统计系统和新能源业务进行整合归纳,打破以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业务一系统”的旧模式,转而将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系统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因此需要建设一个管理分析的平台,一个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从纵向上促进计划部下属各单位协同化管理,实现整合化应用,从横向上整合各科室价值链资源,实现一体化运作,集搜集统计数据、管理数据为一体,以数据为基石提供分析决策支持的综合性管理系统。

1 业务需求分析

广西电网公司计划部涉及到多个业务领域,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统计、汇总、分析,而一些领域无系统支撑,随着电网业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系统支撑的领域也渐渐不能满足业务部门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

(1)投资数据管理业务:电力行业投资统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数据量大,且由于原系统对用户需求理解有误差,导致制作出的数据处理方式面对多用户的海量数据,会出现数据采集困难、效率不高、容易出错等严重漏洞。

(2)新能源管理业务:对于省级以下单位数据,由各省自行收集后上报,因此,目前广西电网公司需要将下级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后,再将相关信息和数据按要求填入该平台上报,而对于收集下级单位如县级供电企业、市级供电企业的数据,则无系统支撑,仍以邮件、文件传输等传统方式进行,难以保证新能源项目数据的准确性及填报的时效性。

2 统计分析平台信息化实现过程

2.1 统计分析平台技术框架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现层。

2.2 统计分析平台网络架构

统计分析平台使用范围包括公司各部门以及公司所属14个地市供电局和44个县级供电企业。由于用户访问量大以及访问并发性高,系统服务器把应用层服务器和数据层服务器分开,使数据处理压力转移到数据库服务器上,减轻应用服务器访问压力。

各单位填报数据时段集中,使数据库存取数据以及访问应用服务器的需求骤增,此时由于应用服务器还存在一定的性能空余,可通过扩大Tomcat内存使用阀值,或挂载多个tomcat进行负载均衡分担访问压力。

2.3 统计分析平台功能模块

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平台从功能上划分为:分析展现模块、报表展现模块、投资数据管理模块、关键指标数据共享模块、新能源发电项目管理模块以及平台支撑应用六大顶层模块。

(1)分析展现模块

通过专题分析模块注重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以及提供重要业务指标数据较为的直观和多样的观察面,便于发现问题的原因。

(2)报表展现模块

为专责提供汇总或明细报表,支持在网页中预览而不需要保存在本地,使得用户能够便捷且安全的浏览业务数据。可以看到各业务数据的填报情况,结合分析报表便于掌握公司,以满足计划部内部报表、对外报表、领导关注报表、分析报表等相关的报表需求。

(3)投资数据管理模块

提供主网基建、小型基建、城市配网、县城网、农网、技改、科技、信息化、前期、应急业务域涉及的项目基本信息管理,能将南网计划导入到系统中,并下达和落实到各建设单位,实现县级供电企业市级供电企业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本部三级数据通道,有效管控各阶层、各项目信息。

(4)关键指标数据共享模块

通过分析各专业半年、年度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挖掘指标背后的管理因素,明确优势与薄弱环节,明晰下一步需改进的工作,以促进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

(5)新能源发电项目管理模块

将新能源发电项目统计工作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规范细化数据交互过程,实现对项目的管理、项目指标数据的把控。主要通过上报审核流程进行采集。采集完成的数据将根据预设好的报表模板汇总统计形成报表,或由分析展现模块作为进行分析,支撑形成新能源装机构成,新能源发电量分析等分析专题,帮助用户更好的做出决策。

(6)平台支撑应用

平台支撑应用是平台公共功能,主要用于帐号、权限、角色等的通用功能管理。

3 统计分析平台应用及其效果

3.1 规范投资、新能源项目数据填报

系统投入前,投资、新能源项目数据填报工作由手工填写表格,通过邮件方式上报,由计划部专责统一统计、汇总、整理,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平台的应用,规范了资产业务域、新能源业务域数据报送流程,数据填报及抽取工作。数据抽取工作的实现,消除了重复填报工作量,统一的报送规范,减轻了专责整理、统计负担,减少人工错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实现日常管理的流程化,提高管理水平

数据填报管理是专责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体现各专责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以往采用的是表格统计,电话督促各单位进行填报,随着系统的实用化推广,实现日常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有效监控数据填报情况。审核、填报限制机制,有利于考核各单位填报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

3.3 提高行业分析能力及水平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统计人员从繁锁的数据统计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服务职能上。保证统计信息能更好的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信息保障服务,满足领导希望达到的能快速、宏观了解关键指标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合管理统计平台从计划部业务需求出发,实现对省、市、县单位的三级数据收集,对填报流程的规范管理,同时基于系统收集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不但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也为其他业务领域管理、分析系统的改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J2EE平台上MVC设计模式在开发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8):203-205.

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工作流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础地理为基础数据,建立集GIS和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窗口式办公自动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

1.1建设思路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状况成果和2005年义乌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革数据,结合2005年以来规划计划实施情况和义乌市基础地理数据,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基数转换工作,使用GIS等信息化手段,依照上级下达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体的地形、地理数据等,设计好规划的主要流程。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满足规划的编制、管理的成果以及规划实施等规划管理工作全过程。

1.2总体框架和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相关的技术人员、编程软件、网络系统以及操作的标准方案。方案设计时,需要包括软件开发的检验、建设数据库的方案、规划软件、制订方案、研制规划管理的系统等方面。实现的技术中,要扩展GIS集成,探讨属性数据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并且了解多种的GIS的应用技术。在人员的准备中,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作为协作单位进行土地规划。技术准备中,由技术协作单位和规划实施单位共同成立技术组和专家组,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应明确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报告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明确工作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确定工作的分工、预算、成果要求等内容。

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结合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地方特色,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管土地规划的实施情况,掌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高土地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四级规划系统联网,充分利用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来安排用地计划、建设用地预审、规划修改等日常规划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

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等内容。

3.1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能够使操作者方便、准确的进行规划布局。主要包括图形编辑、信息统计、规划基期信息统计、用途分区划定、规划调整、土地规划项目选址方案的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

3.2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子系统基于规划成果,采用了双向管理,即系统既能按上报项目要求提供方案、指标、图件等材料,又能在项目通过批准后在系统中更新规划库及相关库内容。主要包括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建设用地预审、农转用规划审查、项目选址、专项统计分析、图件管理等内容。

3.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

成果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进行管理,包括文档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文字资料等)、图件管理(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产生的其他图件、影像资料等)、指标管理。4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成效

义乌市已经建立了涵盖县乡两级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土地规划成果管理和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用地报批、用地预审等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两大主要业务的信息化办公。从全省来看,浙江省第一次实现了规划修改的网上审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以通过预录端口登录省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规划修改方案相关数据,并上传保存至省级规划数据库。省厅在受理纸质件后,各处室根据职能分工实现并联同步审核电子数据,极大的提高了规划修改方案的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获得了比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可减少大量的人力成本,节约大量的纸张耗材,节约了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可以说从纸质件串联流转审批到电子件并联同步审批,这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5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5.1存在的问题

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和缺少专业的人才,是困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无法实现各级规划信息系统联网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在人机交互、数据导入导出、地图投影和坐标转换等方面系统还不够成熟稳定

5.2建议意见

加大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规划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近年来,地理信息软件技术取得的进展,通过软件重构和设计模式为信息化系统提供整合的技术支持,创建更加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四级系统联动,数据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米吉提.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2,(18).

[2]沈明,王璐,陈飞香.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8).

篇10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DMS;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0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配网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中,配网自动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新一代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探讨。

1 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概述

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配电网作为基础,相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国内配电网无疑是落后的,原因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时间因素,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二是经济因素,国家投入很多,但投资更多落到各级电网的主网上。就配网自动化而言,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不但起步早,且电网的发展围绕配网自动化这一重心展开。如欧洲电网,目前围绕分布式电源―微网―主动配网展开,其中配网自动化就是基础和前提,而这也是智能电网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1.1 配网自动化

配网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力设备有机结合,实现配电网正常运行及故障情况下的检查、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其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提高配电网的经济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改善服务水平。

1.2 配网管理系统

配网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MS),是指通过把从变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C合自动化系统,其目标在于实现对配电网的全面自动化管理。其架构如图1所示,整套系统涵盖生产管理、用电管理、配电网管理、调度管理、WEB查询五个子系统。

配电网SCADA系统,由RTU服务器(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GIS服务器等组成,基于NAP(因特网路由选择层次体系中的通信交换点)。RTU服务器的其中一台主前置服务器出现故障,另外一台服务器将自动成为主前置服务器。SCADA服务器的运行原理同RTU服务器一致,可以说配电网SCADA系统是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数据中心。

2 DMS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DA+SCADA的局限

从图2可知,DA+SCADA是DMS功能当中的一部分,DA主要实现配电网故障自动化处理,也就是自动隔离配电线路当中的故障段,同时使非故障段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时间。作为DMS系统当中的一个基本功能,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DA的覆盖面比较窄。事实上,也DA的功能大部分只涵盖日常调度工作当中的部分内容,投入产出比不够明显。

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相对发达的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相对较短,基本能够达到美国、德国这样的程度,但同日本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但从全国来看,差距明显。从这里就可看出,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在DA方面的覆盖面狭窄,互供能力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停电时间长。

2.2 GIS瓶颈

我国幅员辽阔,相应的配电网规模大而分散、复杂,运行方式变化大,这种情形下,单纯依靠工程师的经验来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科学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配电网的管理提供具备地理信息的模型,进而有效管理配电网的相关资产、设计、规划、施工及检修等。在这方面,国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就性能来说,不是很理想,且发展不平衡,可供参考的实用案例较少,且更多以图纸资料管理为主,这是GIS与SCADA之间信息交互不畅而产生的瓶颈。

2.3 信息孤岛

从图1中可知,DMS涵盖了配电网生产、调度、运行、及服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DMS系统涵盖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就目前的实际来看,基本由不同部门的子系统保存。比如说用电侧的实时信息由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收集并储存,设备信息由GIS系统收集并储存,用户信息则由CIS(客户信息系统)收集储存,而这三个子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孤岛。这也是顶层系统不完善的必然结果,就目前来看,配网自动化的主站系统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国网系的主站供应商(开发商)占据着比较明显的垄断优势,但事实上供应商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了实现各种功能的子站产品陆续推出,却没有一家的产品能够集成GIS、SCADA、CIS、MIS(信息管理系统),其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家的产品兼容性不足,无法顺利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可以说打破信息孤岛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3 DMS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对上述问题、配电网自动化及DMS系统的分析,新一代DMS系统的设计应以覆盖全网设备为基础,以利用信息资源为手段,以生产指挥及调度为主体,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作为设计原则。

3.1 DMS系统结构设计

从上文对DMS系统的分析来看,这一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而是一个安全可靠,能够实现应用并执行各种高级服务的开放式平台,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封装底层通信及数据库访问控制权限等功能,这样才能在平台上应用满足各种需求的应用程序。

3.2 DMS的实现

3.2.1 网络管理子系统。CORBA技术能够兼容各种网络设备,网络管理子系统工作时,先与每台设备上构筑信息通道,保证数据的传输,上层软件通过该系统实现信息的交互,并通过该系统实现NAP功能。同时在该系统配置标准应用程序接口,实现用户自定义程序与上层软件的信息交互。这就使网络管理子系统成为数据中转站,承担网络通信任务,可方便实现模块化组件的接入。

3.2.2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根据上文的分析,SCADA主站集成RTU服务器、SCADA服务、MMI、DA服务器、报表工作站、GIS服务器等。可以说SCADA是一个数据收集处理中心,而DMS系统对于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高,DRTIDBS(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可满足DMS的实时性要求。同时DMS系统还需要储存一些历史数据,那么可以采用商业数据库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保存。通过在网络管理子系统与各应用子系统之间建立RTDB,并由分布式实时数据管理系统形成DMS的一个数据处理子系统,这就是顶层设计当中的数据中心。

3.2.3 C++Wrapper。C++Wrapper可使DMS系统具备移植性,便于移植到计算机平台或网络平台上,在DMS及OS间添加C++Wrapper,使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被隐藏。C++Wrapper具备进程管理、线程调度、网络通信、内存管理等逻辑结构,与java虚拟机不同,C++Wrapper可嵌入在DMS

平台中,可有效提高DMS的运行效率,不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在移植到新系统时,需要重新编译整个系统。

3.2.4 应用系统。新一代DMS的特色就在于高级应用子系统的实现,比如图形子系统、Web子系统、报表子系统、负荷预测、配电潮流等,此处就前三者进行阐述。

首先,图形子系统,该系统是SCADA的关键部分,以直观方式呈现当地网运行状况,同时也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交互的主要应用界面,该系统应实时显示电力元器件的运行状况、以曲线的形式呈现电力系统当中的参数变化。采用Document/View设计概念,分离应用数据及图形显示,此时只需实现不同数据类的处理,就可生成各种需求的图形子系统。并将应用数据当作服务器,以Java Applet改造图形显示,通过CORBA远程调用或直接通信,就能实现Web的图形子系统,实现远程管理。

其次,报表子系统,DMS提供一套与Excel相似的制表工具,根据DMS的特点,将表格与图形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并能够通过人工置数,在数据库永久保存,报表格式一致,提高在不同设备上的兼容性。

最后,Web子系统,这是新一代DMS系统的标志,因此需要实现具备强大Web浏览功能的浏览器,用户可使用该Web浏览器,实现本地或异地的数据修改与查阅,可查阅内容包括遥测值、计算值、计划值、变损、线损、日志、不平衡率、表计参数等,显示方式包括表格或曲线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状态。Web服务以组件技术形式建立EIB组件模型,包括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库连接等组件,这种方式能使配电管理系统具备较好的兼容性。

3.3 无缝集成DMS与GIS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GIS与SCADA系统的互联,使实时数据在地理信息图当中现实,并且为GIS的分析提供数据,某供电局配网GIS与SCADA实时数据同步,这种配网GIS本身可支持SCADA的实时数据显示。但是配网GIS在该供电局自动化办公网段上运行,而SCADA在另一网段上运行,要实现在GIS系统上显示SCADA的数据,可利用WebSRV也就是双网卡设置两个网段的IP地址。用这种设备当作SCADA拘束的转发服务器,利用GISSRV作为接受服务器,通过转发程序实现两个网段的实时数据同步。

4 结语

对于配电网自动化来说,DMS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使电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靠运行,改善配电质量,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新一代DMS系统应从标准、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考虑,以SCADA为基础,建立分布式实时数据库,通过合适手段实现GIS与DMS的无缝集成,并以通畅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宏.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6).

[2] 陈青岳.对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开发设计研究

[J].信息化建设,2016,(4).

[3] 万斌.对10kV配电网自动化调度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工文摘,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