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专业实习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显性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51-02

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亦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的来源。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企业对优秀称职的经济管理类人员获取困难与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与矛盾。据调查,以市场营销为例,掌握系统营销知识与技能、有一定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实践经历的人才非常紧缺,因此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了我国本科教育体制与模式落后,知识老化与僵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脱节等原因外,经济管理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与劣势,使得其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成为大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增加实践经验的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在众多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作能够以特定行业为背景,及时捕捉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增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提高培养过程的目的性、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更加接近地气,成为解决人才培养中这一问题的重要平台与途径。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含义与功能定位

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以提高学生知识与实践之间相互转化能力、提高在校生就业市场适应度为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深度联结,整合双方现有硬件与软件等资源,实现双方利益的共同实践,以适度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有目标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面向市场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平台。该实习基地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深度合作;实现的途径是互惠互利,适度参与;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增加学生的行业背景与行业特征,从而适应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活动中,学校与企业以较为松散的形式联结,对合作的目标、运行模式、利益实现路径没有明确的认知与协商,尤其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初衷,缺乏目标性、可考核性、专业指导性。尤其是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的知识隐性与难以估量特征,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运作与效果更加模糊与不规范。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旨在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综合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但从目前我国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校园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现状来看,在校大学生的实习教学过程仍处于“实习愿望强烈、实习条件受限,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没有提高等”状态。所以,对经济管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功能定位的界定对于该平台作用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挖掘企业人才需求与动向

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除了教育体制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操作层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与重视。比如,一方面各行各业企业急需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无法培养此类人才;学生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若干年后进入企业却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有的学校或专业生源充足而有的却面临苦难。答案很明显,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于闭关自守,未能把握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脉搏,未能准确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向。所以,经济管理人才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顺应企业发展得需要,去走进企业、研究企业、了解企业,与之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二)提供适应性的行业人才和专业人才

目前的失业一般是结构性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一特点凸显的尤为严重,企业人力资源不能持续供应,或者寻求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花费高成本,必影响企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企业筛选过程中将选择特定行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合作对象,其背靠具体的行业特征与行业经验,应定位于行业性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以及教学中行业知识积累的目的与功能,但要注意学生培养结果的可拓展性和适应性。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平台培养学生,同时也为企业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员工提供了便利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和科研条件,依托实习基地建设与高校开展多方面的横向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力

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相关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能和行业、企业中的专家共同研讨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的改革提供推动力。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素质培养与提高

经济管理专业较其他专业更具实践性与动态性,其教学应与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互动,更应符合企业实践的需求,所以,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作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供了平台,既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学校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现有问题

(一)实习基地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一个行业内适度规模的企业每次接受学生长期实习的人数在4―8人适宜,这时实习效果最好,但由于目前各个学校实习地基建设规模、经费等原因,每一个校企合作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接受的实习学生过多,承担的实习任务过多,使得实习基地本身的功能难以实现[1]。

(二)校企合作稳定性欠佳

由于对双方权责、收益未进行深入挖掘与明确的界定,一般而言企业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收获存在困难,使得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实习基地仅仅是依靠相关学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其他关系或个别教师私人关系来维持,对于学生的实习任务也是敷衍了事,影响了学生实习质量和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的稳定性。同时,企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的短视性业造成企业人才培养意识的降低和实习基地的运作困难。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动力不足

目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实习任务的完成质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对学生缺乏实习前的培训、双方对实习任务没有充分设计与规划、实习过程没有具体流程与规范、实习后缺乏考核与总结,双方对实质性的实习内容与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不够,动力不足,使得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存在不连续性、不可持续性以及流于形式等诟病,学生不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提高,视为鸡肋。

三、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模式构建

(一)以双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为合作动力

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共同利益,是知识的创造与价值的实现[2]。对动力的审视本质上是利益洞察与分析。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指导,需要从企业那里得到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最新动态,需要企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作为企业方,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需要师资、教舍、资金等,成本高见效慢,还会由于局限于企业自身现时需要的狭小视域内,使得培养的人才缺乏行业视野、国际视野、前瞻性、理念更新、创造能力等,企业需要学校提供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所以,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动因在于校企之间互存需要,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利益深度实现与功能实现相结合的运作方式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功能实现的过程与双方利益实现紧密结合才是合理的运作方式,需要学校、企业、学生等的共同利益的创造、显性化和持续化[3]。首先是利益显性化过程,要明确利益有什么、如何具体确切描述利益所得,涉及相关方包括企业与学校良方,在明确利益所得和显性化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两点:其一,校企合作的核心功能在于人才培养,一切利益均得围绕这一核心开展与形成;其二,如何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推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动力;其次是利益实现过程,校企合作利益显性化后,还需明确利益的实现机制,即如何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具体的运作机制来将利益或者契约性所得实现,利益实现过程是双方合作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

(三)以规范制度与政府支持为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中利益的实现需要监控,包括双方合作意愿调查、双方利益需求调研、对双方利益实现情况的评价、对政府专项补贴资金的监控等,对学生实习效果、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节效果、企业有序经营、企业人才获得状况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指标加以计量、评价和监控,需要相关保障机制,需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合作基地管理体制建设、服务体制建设和发展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努力寻求政府实质性引导政策的支持、法规、制度的保障,增强企业参与意愿,例如,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利用多种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增强合作双方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4]。

参考文献:

[1] 王杜春,马海,李晴.校企共建本科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的思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13,(5).

[2] 王振洪,邵建东,成军.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篇2

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居于从属地位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专才培养”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识传授纵多横少,基础较窄。加之实践教学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不愿意过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2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实验实习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

1.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缩减。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教学院系。不愿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该专业的独立实验室建设中,各教学院系之间又不能做到实验室资源共享,直接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太充裕,学生的实习经费多年来一起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由于实习经费的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减再减,以便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同时,为了节省费用开支,本该集中实习的改为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或分散实习,“放羊式”的分散实习使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1.4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单位都讲经济效益。由于学生到单位实习,给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校方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不能向相关单位提供优惠政策,也导致一些单位不愿意接受作为实习基地。这就使得~些实践环节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因联系不上理想的实习场所将学生”放羊”,实习质量可想而知。

1.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措施不科学

相比理论课的评价措施,实践教学的评价措施明显滞后。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沿用理论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常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总结过去实践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教育大众化要求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种形式”的“133”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把依附于或与基本理论课相关的实验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尽可能单独设课。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三个层次”: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3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即基础技能实践层次、专业技能实践层次和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层次。基础技能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基础课实验和上机(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等,这一层次重在基础技能与素质训练,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实践教学打基础。

专业技能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实习。实训、专业课实验和上机(专业核心、选修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强化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社会,为综合创新性实践做准备。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这一层次重在课内外创新实践训练,强化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素质。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作建议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首先,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

转贴于

学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学分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其次。从培养方案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再次,增设创新学分。采取创新原理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法。采用引导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3.3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增加经费投入,其一主要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增强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以便实验的开出有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4实验教学的实施应适应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继续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减少覆盖面小、效率低的小而全的实验室数,加大投入,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评估,提高综合实验室服务、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指导教材。减少重复,扩大系列实验课开设面。打破因理论课程分别设置而造成实验课连续性、通用性不够的局面。3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应独立开课、单独考核。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逐步减少印证类实验,增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性实验。应尽可能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3.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参与实际业务操作所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篇3

作者简介:李清玲,硕士研究生学历,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F303-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谓是最早开设的一个专业项目,其专业在我做发展过程中为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城市化建设会不断的发展,所以这也就影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生存空间。所以此专业教学体系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制定,使培养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现代的发展需求。

一、创新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体系中,都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年来进行分配及制定教学体系的,其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课程专业内容实践及综合实践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原本不足的教学资源更加拮据,使得部分实践教学无法体系无法正常开展。这也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习实践过程中没有制度,只是走一个过程,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所以学校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引进一些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设备,比如ERP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等,以提高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并且学校还可联系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并且根据学校的经济现状创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及企业进行实习,以提高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可创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改革完善的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1]

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依靠学生或者教师来完成的,它是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及相关企业这三者的综合系统,只有这三方都能够积极对待,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其一,学校可以和外界相关企业或者单位签订协议,将企业中的部分业务进行承包,使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企业所制定的要求来完成项目,重视项目的效率。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有效降低项目的经济成本;其二,学校可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提高,对教师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补贴,从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制动性;其三,学校可以对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优秀的导师,使学生的每项实践环节都有教师的指导,以小团队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学校还可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科研基金,多多开设此专业的竞赛活动,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且开展有效的法学生创业大赛,以鼓励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业及搞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2]

三、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高校在学生与社会这两者方面的双向选择有着艰难的选择,学生必须要通过实习实践才能够进入社会,而学生的实习实践也是通过社会来进行的。所以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社会在变化的过程中其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创建一些全新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可以适应这个社会。

1.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二的时候,可以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加一些实训类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大三的时候可以结合农业企业管理课程、农业企业营销课程等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创建并完善实训基地,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习体系。

2.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集农、经、管三者合一的特点,此专业也非常复杂。为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应用型、综合型的发展人才,就要采用多种科学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可以邀请城市农业企业中的相关领导及专业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可以使专业学生到农村或者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此专业有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学生对农业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在实践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也使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毕业论文中增加一些具体实践内容。[3]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不仅要突出此专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还要符合现代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且还要使本专业的特色不流失。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掌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比如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建设、新时代中的农民经济组织等等。全方面的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能够跟进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专业人才更好的为地方及社会提供服务。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目录外试招本科专业。次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首开该专业并招生。之后每年都有院校获批会展本科专业且数量明显呈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2所院校发展到2008年的23所,2010年的39所,2012年的68所,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会展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问题。

从目前会展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重点高等院校如北大、清华、人大开始培养会展方向的硕士和博士,但数量较少,属会展高级管理人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多集中于二本和三本院校,培养会展的一般管理人才;会展服务人才由一些高职高专培养。三层次的培养体系要求对不同人才的培养重心也不同。作为中坚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行业特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努力培养具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会展设计、策划和现场管理等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会展人才。

一、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1.培养目标的思考

会展产业是现代流通服务业,是一种体验性的产业,它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产业联动性高等特点,产业链中涉及的产业领域纵多,如表1所示。由此不难发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和多样化技术知识。培养目标旨在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展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与能力,能在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从事会展相关的策划设计、营销公关、运营管理、预算评估及会展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素质与能力要求

按照国家对该专业的规划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平台提供管理类通用知识;通过专业课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的专业知识;通过选修课、实训课、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知识与技能,了解会展行业的具体运作实践,实现与具体就业单位的技能对接。通过专业训练,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熟悉国家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与需求,初步掌握行业内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会展通用能力、会展基础能力及会展专项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缺乏对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实践能力上存在不小差异。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该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问题。如:Perry,Foley and Rumpf的研究显示会展管理毕业生需要具备财务、法律、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经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Getz and Wicks的研究指出,会展管理的学生应该具备包括会展策划、管理和营销,以及把握会展历史,发展趋势、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会展的影响效应等。Stafford,Royal and Jago等通过调查得出,例如行政、管理、规划、协调和人际关系处理、特殊事件管理、领导才能、灵活的沟通能力是会展管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国外会展管理本科教育中,主要实践课程如下:餐饮管理、观光与旅行、博物馆管理、会展策划、美术设计、会展主题、会展营销、住宿接待、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特殊事件管理、体育赛事管理、国际商务等。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应该突出“岗位技能+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设置。在第一、二学年,按照教育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开设以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课程,如:会展经济概论、市场营销学、人类学、计算机、英语、心理学让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一些通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内涵和本质,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增强素养;第三学年开始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法规、商务英语、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服务礼仪、商务沟通、公共关系、广告学、会展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会议运营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和专业技能实践的安排相对应,通过学习和实训着重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可通过专业任选课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完成从学到用的简单过渡。如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会展项目策划与运营、会展实务训练等。

2.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校内完成的,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既能给学生打下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锻炼出较强的实践技能。

(1)专业基础课实训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实验资源,如经管实验中心、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商品学实验室利用各专业优势开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案例教学及基础实验让学生建立起与会展产业相关的系统概念;

(2)专业课实训平台,主要利用空间多变的会展综合实训室,通过3wE-service2.0展会现场管理软件、3wteaching会展教学模拟系统完成会展信息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设计、会展服务礼仪、会展场馆设计等模拟实训演练,每个环节均由学生自己亲手操作,通过模拟小型会议、新闻会、模拟展会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也夯实了专业素养;

(3)跨专业实践平台,主要包含在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实践项目上,以不同专业专题模块为主,结合会展行业的特殊性,鼓励学生通过网商大赛、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大赛、公关策划大赛、会议的组织承办、具体的会展项目策划案等。从活动的组织策划、资金筹措、现场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实践课从实训室搬到了模拟职业环境中。等运作成熟,还可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参与这样的实践项目,能促使学生将各模块知识整合成实际工作能力,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增强工作自

信心。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利用校外资源既能弥补校内教学的欠缺,又能同时提升带队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有效的拉近距离。

(1)行业感知体验实习

第一学年,学校通过有组织的实践安排让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新生以客人身份进行行业调查,参与并体验一次国际会议和一次大型综合类展会,熟悉会议与展览的基本常识和全过程。通过对行业的感知体验,了解会展行业的发展历史、现实情况、动态变化,以此产生关注行业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同时也看到了会展业发展的前景,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2)专业技能实习

第二三学年,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实习是进入会展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实现的较为关键的一环。学生可以参与会展品牌项目的策划、宣传、拓展、展厅现场管理、专业观众现场登记、布展、撤展、礼仪等各个环节。通过试点,我们发现,在大学学习中期的专业技能实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放手操作的平台,而且弥补了校内教师传统教学方法或与行业脱轨的教育滞后。在专业技能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得以真正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制定了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而且容易激发他们的开拓潜能和创新积极性,有的综合能力也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形成。

(3)专业生产实习

通过前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会展行业已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第四学年,要求学校应慎重选择用人单位,力所能及地跟一些签约过的会展相关企业联系,安排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通过最后完整的有效实习,让学生熟悉会展行业各项基本工作操作流程,积累现场经验,培养管理直觉,为他们将来走向就业市场、参与竞争提供帮助。可以考虑会展企业的成本问题,适当的配合企业延长实习期,或做到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预推荐工作结合,实现三方共赢。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还在不断地摸索、发展和完善中,只有清楚认识到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高度重视,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开军 会展产业链刍议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第3期:168-170.

[2]Peery,M,Foley,P.,&Rumpf,P.Events management:An emerging challeng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J] 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6,4(3/4):85-93.

[3]Getz,D&Wicks,B.Professionalism and certification for festival and event practitioners:Trend and issues[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4,1(4):163-170.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全景实训 课程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殊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具有职业精神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和方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还是人才的“选、育、用、留”,都与企业的文化环境及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设计必须基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营流程,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管理情景中学习技术与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

近年来,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对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提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双师型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作用较大。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的仿真性较差,与企业现实有较大距离;校外实践活动与专业对接程度低,无法对各专业模块进行全面深入地操练。如何将企业的实战情景引入专业教学流程,使学生在高仿真状态下有效地锻炼专业技能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求落差的主要瓶颈。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短板。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模块间相互割裂;二是实训平台不完善,缺少硬件支撑;三是实践性师资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没有实战背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比较重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逐步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践技能差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及设计特色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是一套集系统性、实战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课程集合体,它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引进企业一线HR教练,通过全面、真实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景模拟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进行高仿真演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特色

(1)需求导向。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基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着重培养人际关系(交际)能力、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流程中。

(2)系统性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主要是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置于企业整体运营的背景下,在管理情景的选择上提供了完整的企业背景资料,这就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能,明确作为业务伙伴的角色定位。同时,在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

(3)高度仿真。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将企业生动的管理实践经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共同开发,撰写出实训案例,在实训课堂上共同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由于这些案例取自企业的实际管理情景,所以具有高度仿真的特点。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理论与原则,而是把理论与原则和企业的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学生设计的管理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并具有可行性,可以通过企业的现实制度、规范进行验证,并得到及时的指导。

(4)以学生为中心。全景实训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授课解惑者,而是充当了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设计流程并对学生的成果呈现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信息接收者,而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来完成指派的实际管理任务。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被唤醒,能够倾力投入到课程活动中,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锤炼了职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我们聘请了近十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作为实训课讲师。这些讲师的遴选标准:一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修养;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奉献精神;三是具有较强的分享意识;四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五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校内外教师共同承担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共同开发教学大纲、课件、学生手册、讲师手册等课程要件。

表1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中各模块课程及其实训目标、单元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3门综合类课程,其中,《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实训》和《企业经营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两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领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正确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是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仿真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有8门核心模块类课程,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人员配置》、《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实战性模拟演练。第三部分有1门职业素养类课程,即《职业化养成》,其设置目的是通过职业经理人的独特视角和老校友的成长经历,向准毕业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较好地融入职场。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

1.实施过程

从提升学生专业实战技能与素养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实施;但在具体操作上又不能与专业理论部分脱节,需要通盘考虑。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有四:一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中已经存在的核心模块课程,其实训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训课时量不低于18个学时;二是不在专业必修课范围的核心模块课程,须单独设立实训课,作为专业限选课加以安排,学时上应留出理论讲解的时间,确保实训课时量;三是计算机模拟与沙盘类实训课,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以及实验设施的要求较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四是职业化养成方面的实训课程以外聘讲座的形式加以安排,但在学生临近实习时必须接受不低于7学时(一天)的职业化培训,以帮助学生与市场衔接。

实训课程的课堂组织过程将视实训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定。这里以已经实施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训”加以说明。这门课程我们聘请了某知名企业大学的金牌讲师担任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该课程的训练任务,采用“课中课”的方式组织实训活动。准备培训材料、布置培训场地、调试培训设备、迎接培训师、破冰、组建团队、计分规则、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布置与汇报、课后填写讲师评估表、讲师感谢信与新闻报道稿件的撰写等等,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进行。同学们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实训课堂上的学员,另一个是作为培训部职员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校内讲师首先对培训的相关理论和流程进行讲解;校外讲师随后进行案例展示。培训流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附有课堂练习,由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讲师现场点评。在课程中,同学还必须完成一个“大作业”,各小组必须策划并组织一次培训活动并以实战形式模拟演练出来。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加权形成:一是个人在课上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得分;二是小组在课上的表现得分;三是小组在大作业中的模拟演练成绩。

2.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链接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一是实现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案例直接取自企业的真实管理情景,学生在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中学到了“真本事”,专业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实现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统一。在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软件、企业现实环境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高强度投入并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三是实现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需要的统一。在推进人力资源全景实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兼挂职半年以上;同时外聘了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训任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持续提高,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评估成绩均达到了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

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保障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物质投入和制度创新。一是建设实训场地及设施。主要包括人才测评实验室、招聘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培训室等。二是建立校内外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我们与12家企业签订了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实训案例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购置教学软件。先后购置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教学软件系统、人才测评教学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系统、企业经营沙盘演练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系统等教学软件。四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校外教师聘用、校内教师企业挂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安排;在课程的时间和学时安排上也要本着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马福山,王班超.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景化实训体系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12)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概况;理念;研究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向以科技和知识为主体的现代形态转化。创新发展成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也必须实行管理创新模式,以适应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况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紧跟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要摆脱只依靠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单一方式,逐步走上国际经济的新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概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实现企业从封闭模式到开放模式转型的创新,以及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实现管理模式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在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针对深层管理体制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从而完成社会转型阶段的企业创新。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理念分析

从形式上看,企业管理创新只是属于创新技术的范围内,但资源配置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资源配置的创新是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需求也有所改变,企业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产品的工艺和理念创新为基础,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工艺的提升是创新改革的重要措施,而产品理念必须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不符合社会要求产品的同时,研究制作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产品。只有通过改变技术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全面改造,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铺垫,使产品更受社会欢迎,从而促进企业迅速转型。

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的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流程、文化、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多方面非技术创新。对于管理模式的创新来说,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均为重要内容,只有双管齐下,进行双核心理念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型。企业实施流程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涵的集中体现,其创新转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求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将企业发展与制度优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部门职能,从而集中组织力量,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企业的文化、战略、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战略创新与时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理念。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意义

在社会转型的环境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势必会较为陈旧,在运行实施过程中定会产生与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不协调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管理的弊病,从而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实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这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原则保障,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保证企业的产品的升级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通过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决心,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由此可见,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企业的战略发展,只有实现创新模式的转变,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才能使企业与国际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革新。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受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如何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制度、组织、历程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管理制度,深入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财产损失和浪费严重,从而影响经营效益的提高。建立内部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就是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因此,企业必须推动全面规范,构建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重视强化制度执行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要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水平的有效提高,必须加强对制度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对那些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抵制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从而形成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实行竞争体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竞争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竞争机制的制定是对优秀员工成绩的鼓励,也是对后进员工的警示和督促,有利于员工时刻保持着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员工以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促进管理模式创新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人才培养,实现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在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在管理模式改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是企业进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只有充分发挥知识资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全面升级,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冬兵.社会转型模式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39.

[2]张德光.企业管理创新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60.

[3]毛雪梦.企业管理理念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3-31.

篇7

【关键词】室内精装修;机电专业;交叉施工;协调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速,各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群和商业建筑等在城市遍地开花,各种星级的酒店和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很多建筑在建设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工作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如果不及时的协调,在工程结束的时候会出现返工现象,给工程投资带来浪费,甚至影响到工期的结束时间,因此,在星级酒店的室内精装修中注意与机电专业交叉的配合施工和协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星级酒店室内精装修的特点

1. 星级酒店室内精装修的覆盖较面广

星级酒店的装饰工程属于大型的综合性建筑工程中的最后完工的项目,酒店的装修会广泛的涉及到土建工程、机电工程、消防工程、弱电系统,以及星级酒店室外的园林绿化、室外管网等等多个方面,包括酒店工程顺利进行及其完整性的很多工程,或者为实现本工程的装修设计功能所必需的工程都包括在内。酒店装修的工程中由于交叉作业的项目多,而且专业的涉及面也多,施工内部的协调工作面非常广。

2. 星级酒店室内精装修的过程复杂

星级酒店室内装修的工程范围以及工作量非常大,施工的任务重,但是施工的工期较短。通常来说,装修的工程具有设计的标准高而且技术复杂的特点,施工的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高、标准严,而且现场施工规划的实施较为严密,各种人员和机具的安排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在酒店装修的过程中有多个工种同时进场,安排流水作业时的难度很大,各工种的施工、检查、调试以及整修的过程将会影响到酒店装修的整体效果。

3. 星级酒店室内精装修对环境和材料的要求高

由于星级酒店要求精装修,因此对于酒店的各种隐蔽工程的验收是施工的一大特点,包括吊顶内的水、电、消防以及空调等器材的整体验收环节,这些环节都会直接的影响到装饰工程的流水作业。在装修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天气情况可能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因此工程的施工难度较大。此外,星级酒店的材料要求档次高,因此采购和加工的难度较大。要将优秀的设计与先进的装修技术进行最佳的组合,以优质、高效的措施完成酒店装修的精品工程。

二、星级酒店室内装修与机电交叉配合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1. 酒店室内装修与机电交叉配合施工中涉及到的因素

星级酒店室内装修与机电交叉配合施工可以分为两种,即装饰和机电的配合施工以及机电内部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施工两种。而按照施工的过程中所要求的目的以及结果上又可以划分为强制性的配合与研讨性配合两种。在配合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会涉及到从设计到施工以及各个专业中的不同技术工种,而对于不同的施工部门也很多的影响因素。

2. 机电工程环节与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工作

在楼层幕墙封闭后,首先要与装修中钢结构的工程交叉施工做好协调工作,管理各类管线施工与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喷涂作业等环节,注意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不合理的工序安排可能会导致机电的管道、线槽的拆除及返工,同时也会影响到钢结构防火喷涂的质量。在酒店精装的施工之前将机电各专业根据各自的施工图纸来确定末端器具在酒店的天花、墙面、以及地面上的定位好尺寸及空间的尺寸,同时也可以与精装修的施工单位共同绘制末端器具的综合排布图来协调机电各专业与精装修施工单位之间的施工工序。

3. 减少交叉施工状态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在酒店的装修过程中,做好各种管道、电气、通风竖井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合理的工序,及时而有效的减少交叉施工状态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可以加快工程的进度。在机电各专业的施工前,应集中组织综合管线的平衡深化设计,合理的布置各专业管线,在机电专业进行风管、水管的安装时,应按照机电专业的具体要求预留出管井的隔墙,等待机电专业在完成相应的检测以及保温工作后,再进行装修的隔墙施工。

三、星级酒店室内精装修与机电专业交叉配合施工协调管理措施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星级酒店的室内精装修与机电专业交叉配合施工工作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果配合不好甚至还可能带来装修质量上的问题以及各种安全的隐患。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中室内精装修与机电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施工中的各个部门、各个专业本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行碰头会等,以提前预判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尽早的避免和杜绝各种错误的发生。

2. 加强配合施工协调的管理工作

要在酒店装修和管理的基础上,对影响酒店装修质量的品质的关键问题上加强管理,从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明确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并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于室内精装修与机电专业工程的协调管理及配合的服务任务进行分解,具体安排任务,使协调管理以及配合服务的工作符合合同的要求。合理的工序安排可以有效的减少交叉施工状态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加快工程施工的进度。

3. 深入做好酒店施工中的机电设计工作

要做好机电深化的设计工作,以避免机电管线的交叉冲突为星级酒店施工埋下隐患。因为机电的系统较为复杂而且管线众多,在交叉施工会普遍存在,因此解决好机电系统的交叉施工就成为了协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机电深化的设计工作是解决管线交叉施工的最主要的措施。施工现场深化设计部可以将与施工无法协调的部分进行深入的改良设计,以便于更加合理而有序的施工,使设计图成为施工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葛俊三.浅谈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2]庄中霞.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篇8

Abstract: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majors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can als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n major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owever, there is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uch as th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experimental teaching philosophy is musty; teachers lack of capacity to control experiment; the effects do not fully manifest and so 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the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88-02

0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认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大学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各经管类高校加强对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大量的普通操作性岗位需求量急剧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求职时直接面向营销、金融、对外贸易、制造企业等一线工作岗位,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通过校内实验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1.2 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各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在推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实验教学体制,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3 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科学化发展经济管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化的经济环境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更加科学的发展。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应当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积极利用现代思想、现代技术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具备信息化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实现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以计算机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为重要支撑的经管类实验教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以专业的科学化发展促进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2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教学理念等多方面,以我校为例,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可执行性差主要表现在: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薄弱,缺乏严格的系统制度,如审批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同很多财经类高校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投入。

2.2 实验教学理念落后长久以来,认为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在教师中还有较大市场,因此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远未达到将其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程度。在这样一种理念指导下,许多实验课不是从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这样的实验(实践)具有随机性,缺乏科学规划。

2.3 实验教师驾驭实验能力不足,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经过资源整合,我校建立了以经管类为核心的商学实验中心,有近40套专业软件和优越的实验条件,但是师资问题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一方面,实验教师驾驭实验能力不足。经管类实验教学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专业理论课教师为主导开设的,不少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或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经管类实验中心(商学实验中心)缺乏一支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专门承担综合型的、创新型的实验(实践)课程。实验中心内部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其在我校实验教学改革中作用的发挥。

2.4 实验教学效果没有充分显现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校内实验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达到了目的,即是否取得了好的效果,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看通过实验是否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实验教学的对策

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理工科实验教学的成熟经验,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该机制的目标是推动经管类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对经管类专业与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渴求,手段是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实验课工作量系数,目前我校的实验课工作量系数过低导致一线教师积极性差,教学创新无从谈起。

3.2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

经管类实验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科实验教学管理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做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要建立完善的实验中心(室)管理规章制度,除了完善领导组织机构、安全条例外,还必须重视对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3.3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驾驭实验教学的能力

验教学的质量决定于教师。如前所述,现有的实验(实训)教师大多都是教授理论课的教师,他们对理论知识非常精通,但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实训系统的认识。因此利用各种条件,加大对教师培训,开展合作,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3.4 建立开放型实验模式,鼓励创新型实验以商学实验中心为依托,建立开放型实验模式。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教育部此前大力提倡“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多变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中设置不同的市场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实验。创新型实验课的关键,需要教师能够深入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状况,根据这些变化,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能力选做这些实验项目;或者利用商学实验中心这个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与学生的创新学分挂钩,通过这些举措,以鼓励学生去做这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验项目。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对我校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应的措施,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经管类实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尹新,傅晓军.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20(2):48-50.

[2]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王靖.实验课教学综合改革与研究[J].甘肃科技,2006,(4).

[4]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夏晖,马永开.加强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4).

篇9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1-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多年来,一些高校分别针围绕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培养目标,设置各自的课程培养体系,但因各院校背景不同,对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就学生就业情况而言,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并未建立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之间不平衡,使得专业建设面临迫切压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而言,课程设置及各科目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探讨城建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城建院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依托城市建设院校背景,于2013年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定位为:面向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城建特色下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时3年的实践尝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专业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准则,结合国内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剖析,集体研讨并于2016年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具有生态管理理念的,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数字化社区管理等工作,具有应用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设计

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且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导论部分的课程、基础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之间配置合理,逻辑清晰。总体而言,城市管理专业基础课应横跨管理学和城市科学两大学科基础,且专业课则应突出综合性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包括导论性课、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应突出城市管理综合性特点,从多个学科门类着手,设置涉及面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

1.理论课程的设置。①基础性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此外,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等。②导论性课程设置。目前城市管理人才普遍欠缺城市科学的知识素养,这是国内对《城市发展导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引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诸多基础性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体现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他们的视角狭窄,看待问题的深度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并影响了其他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补充《城市发展史》导论性课程,并确立起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科学类的课程。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肩负的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法律基础》等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是其工作必备的核心基础知识。④专业选修课程设置。(1)专业必选类课程设置:①数字化城市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管理正在从粗放型、被动式管理方法向精细化、主动式管理方法过渡,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3S技术以其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日渐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改变着城市管理方式,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向着其高级阶段――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在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GPS》、《GIS》、《RS》、《物联网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对于培养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网络化运营的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且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有路径。我校是国内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建院校之一,具有城建类雄厚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学优势,而是要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教材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教学力量研讨并突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新开课程的教学难题,切实培养出具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供需匹配。(2)专业任选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管理》等选修课程,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

2.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将政策仿真、社会调研、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机融合:①公共政策仿真方面:以Seminar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参与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引导学生使用Anylogic软件仿真实验,认知系统主体行为机理,直观认识拟定公共政策所涵盖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管理具体工作中实现公共决策理性化和科学化打下技能基础。②社会调研方面:城市管理中涵盖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社会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选择适当的调研命题、方法,设计科学的调研表格,训练学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正确处理相关数据,并提供详实有据的调研报告。结合目前我校城市管理专业教师现承担的地F安全运营致灾因子分析及承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天津市建委立项),京津冀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研究(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红桥区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市房建厅立项)等多项课题,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一线开展实际调查工作。③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推动的智慧社区,组织学生调研,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知,选择调研主题、方法、并提交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借助我校2017年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管理实验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崭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通过和社区管理中心协调,除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社区的调研实习外,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现有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所暴露出来的理论教学不足,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3-11.

[2]王琦.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3):113-117.

[3]康维波,张文翠,宋明爽.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5,(8):159-161.

[4]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5]文正祥,徐建平.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3-366.

[6]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7]李文静,俞慰刚,纪晓岚.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2009年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纪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

篇10

1、专业班级:严格按专业目录填写,如“会计学20xx-1”、“市场营销20xx-1”、“农林经济管理20xx”、“会计学专升本20xx”

2、实习类型:会计学、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毕业实习”,会计学专升本专业为“综合实习”。

3、实习时间:会计学、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20xx.11.17-20xx.03.29”、会计学专升本专业为“20xx.03.02-20xx.03.29

4、实习报告字数要求:5000字

二、实习日记要求

1、时间要求:

会计学、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分时间来写,具体时间为“20xx.11.17-20xx.12.28”共6周时间和“20xx.03.02-20xx.03.29”共4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