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号什么范文

时间:2023-04-10 06: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渊明号什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4年3月26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尚红林。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今天我们请三年四班的张宝颐为我们朗诵。

甲:上次的《佳作欣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陶渊明,尚红林你还记得吗?

乙:我记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大诗人苏轼的异代知音!

甲:说得非常好!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曾写诗句: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乙:老师,这两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呢?

甲:“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是说我什么时候能到彭泽去呢,在陶渊明先生放歌呢?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意思是我是多么的喜爱陶渊明啊!他才思敏捷,无人可比。

乙:这些大文豪都把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之三,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

甲: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归园田居》一共有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寻常的农家景象充满着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晨起来,我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所以即使是干了整整一天的活,也不觉得是辛苦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都在这首诗里显示的淋漓尽致!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乙: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 “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归园田居》之三,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用京剧和通俗两种不同形式演唱的同一首歌——《烟花易冷》

篇2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自然美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篇。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仅就“田园诗的自然”的思想本质、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自然美的艺术特色以及陶诗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自然美。

一、“田园诗自然美”的思想本质

纵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更能引起后人的敬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洪流,沉浮于政治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倘徉林泉之中,忘情杯盏之间,老死户牖之下。与他这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相反,他获得了他同时代那些对功名利禄炙手可热梦寐以求的不朽的名声。

这种现象我们应作何理解呢?但有一点,肯定陶的处世哲学就等于否定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否定它又难以一笔勾销文学史上种种情感体验和美学观念。即使从“历史的合理性”角度去解释,肯定其历史合理性部分,扬弃其弊端,仍给人闪烁,模糊的感受。

二、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

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诗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达到自然美的境地。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他的田园诗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把自食其力的劳动作为最符合自然的原则。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向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2、表现农村美和悠然自得的心情美。如《归园田居》其一: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好的风情画卷,令人驻足神往,仿佛将要置身于世外桃源。同时,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物由衷喜爱和深深依恋之情。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3、一部分的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之美。这类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最为突出,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从中不难看到躬耕的极大热情,虽然是早出晚归,收获不丰盛,但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如果没有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之情,就不可能如此坦然,而相反,牢骚满腹。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日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4、还有一部分反映了农村的调蔽和自己的窘困。如《怨诗楚调示庞王薄邓治中》:“炎火要焚如,螟蛾姿中用。……造夕是鸡鸣,及晨愿鸟迁。”从这里就可以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诗人个人的困厄以及农村经济的破坏,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

三、自然美的艺术风格――真、淳、朴

中国文学艺术家们认为天地万物的自然美才是真美。因而艺术创作要力求浑然天成,达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它反对人为的娇揉造作,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制造人为的晦涩、浮摩、怪诞,崇尚真淳、质朴、清新。

“真”追求人性美 。老子说过“见素抱朴”,所谓绚烂归于自然、平淡,好的艺术真是不需要多费口舌,或者充满花哨的笔墨,重要的是韵味的流动,也许你看不见,却时时回荡你心间。

“淳”体现社会美。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田园诗的特点,是在描写农村景物中,不单纯着意于形貌的刻画,而是随意于神韵的点染,因而诗中的画面不现雕琢痕迹,自然而真实地表现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语言自然朴素,表现出单纯自然、浑然淡远的新颖风格。

“朴”体现清新的艺术美,似癯实腴。陶渊明的诗,很明显的抒情,很朴素的描景,从不假手于辞藻的堆砌,也不乞灵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

四、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中国诗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都令人难以置信,他对自然本体的回归,使他产生了与自然物态的审美投入关系。田园风光描写达到主客体合一的境界,自然景物染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有一种生命的充实感,表现了光明峻法的人格价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加之他的诗又能“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显现一种既平淡自然,又朴实渊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篇3

关键词:文质;文心雕龙;陶渊明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21-01

刘勰是注重文的,“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文文学作品固有的属性。而刘勰又不断提到质,“质文交加、“文质辨洽”、“有文无志”等短语分散出现在《文心雕龙》的各篇中。陶渊明作为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风却被大多数同时代人评为质直。陶诗的质与刘勰论及的质有什么区别呢?本文试图从刘勰文质观中的“质”这一概念来寻找二人的差异。

今人对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质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与“文”相对的质朴的艺术风格;另一种是与文形成主次关系,一般代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研究者各执一词。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本来就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本文对质的讨论综合两种观点。此外,文质论还有指道德而不指文章的时候,如《程器》篇中的“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中的质指的就是人的质,非文的质。

一、作为艺术风格的质

刘勰在《时序》篇开头就以“时运交移,质代文变”为从唐至齐十一代文学的发展画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显然,这里的质是与文并列的一种艺术风格。

质首先给人一种枯槁的印象。陶诗大多,节奏缓和,没有过多感官的刺激。尽管钟嵘看到陶诗也有像“日暮天无云,欢颜酌春酒”一类华丽的词句,但“世叹其质直”,还是以质朴为其主要风格。杜甫在《遣兴五首》中也说“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其次,质是质朴的意思,是不事修饰。陶诗确实是质朴的,然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似乎天然地有着艺术的眼光和胸怀,他的语言是用自己的自然情性流出的语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似乎天生就能欣赏自然之美。即使是在物质条件贫乏的乡村田园,他的生活依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么有诗意。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说的就是这种艺术家的胸怀。苏轼《和陶诗序》说陶诗“质而实绮”,质是直陈其言,不刻意修饰,而绮指的正是艺术的眼光、艺术的胸怀。

二、作为思想感情的质

《文心雕龙》中的第二种质指的就是思想情感了。童庆炳在《“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明确提出刘勰的质指的是情志,其论据是刘勰在《情采》里说的“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这里的质成了文的原因,起决定性作用。

当哲学、理趣、对人生深沉的思考等内涵进入陶诗的时候,陶诗就不再以鲜明的形象性出现。他在形神影之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荒草丛中感受人生的虚渺,思考生与死的关系。他的诗中有一片宽阔的大地、深邃的天空。

这不代表陶诗没有色彩。陶诗开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先河,他偏爱明丽而稍微浅淡一些的色彩,这正是山水田园的色彩。山水之美是超越世俗声色的绝好途径,“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千百年来,山川日月依然装点着无数诗人的诗歌。这也并不代表陶诗只有理性,缺乏情感,只是变得更加内敛、深厚了。陶渊明的情思本来是敏感细腻的,他能从一双燕子的眼神里读出了“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的疑问。但陶诗的情感力量是强大的,使其细腻的感情浑然不觉。他有“提壶挂寒柯”、“傲啸东轩下”的豪情,也有“慷慨独悲歌”,“终晓不能静”的孤独、悲慨。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倡一种“文明以健”的明朗而有力的文风,在《养气》篇中说到:“夫三皇辞质,心决于道华”。《程器》篇中的“楠其质,豫章其干”也是对质的肯定。陶诗的质使其诗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平淡。平淡的诗风固然会有质朴、无意于修饰的特点,但是它除了质还有其他特点。华丽、质朴、平淡都不是陶诗的全部,浑融可谓是一个更为准确的词语,它以古朴为主,融合了华美,又以抒情为主,融合了议论与哲思。

综上,陶诗的质朴,醇厚使其百读不厌,余味无穷,上升成了一种以古朴风格为主的浑融的艺术风格。陶诗的韵味正在他的质。它的言有尽意无穷,是因为将思索与人格融进了诗歌。在陶诗里,质“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的两层意思得到了完美结合。

魏晋南北朝的是一个文学绽放灿烂光彩的十代,反映到刘勰的文质观上,是对文的重视。文是文学作品最普遍的本性,是《原道》篇的重要概念,显然比质更重要。然而,陶诗的质不同于刘勰的质,它曲折迂回地以另一种方式向刘勰的文回归。“他超越了当时崇尚形似的艺术观,比他同时代乃至以后几代文人更早地发现和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这种意境是在诗人淳真平淡的生活和心情中自然形成的,因而六朝人不能理解。”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两人在质这一标准上是隔阂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文学遗产,2002,05.

[2]童庆炳.《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江海学刊,2008,05.

篇4

论文摘要:元诗宗唐,田园诗也宗唐。但在时代生活的影响下,诗人无法安心田园,身在田园也十分无奈,因此,象陶渊明和唐人田园诗的那种韵味,就无法再现,这是元人宗唐失败的一个方面。

元代诗人提倡“宗唐”,所主基本是盛唐诗歌,而于盛唐诗歌,又以追求他们的风格为主。盛唐诗风,除了李白和杜甫,尚有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这两派诗歌,一以气韵高迈为特点,一以恬淡悠远为特点。在元代诗人中,两派的追随者较多,如戴表元说赵孟颗的古诗“沈涵鲍谢,自余诸作,犹傲睨高适、李翱云。”鲍照对高适诸人影响很大,都以风格豪迈见长,赵松雪则力求与之比肩。另一派的追随者,可以戴表元作代表,他由宋入元,入元后或奔走江湖,或遁迹山野,诗歌亦建立在生活基础上,极力追踪陶渊明,写下了许多拟陶诗歌。但是,无论是赵孟颗还是戴表元,都没有达到前人的成就,更谈不上超越前人了。其根本原因是时代妨碍了他们情感的积累。而以浅薄于古人的感情,作类似古人的诗歌,结果不免是成为枵响而已。限于篇幅,本文拟就戴表元的田园诗进行分析,以求揭示这种区别。

戴表元是浙江奉化人,生于宋末。他在《剡源文集》自序中,不无得意地详细叙述了自己三十岁以前也即南宋尚未灭亡时的经历。他五岁开始读书,六岁就能够写诗,七岁学习古文,十五岁学习词赋,十七岁试于郡校,连连获优,于是来到杭州,给公卿大人上书,无所顾忌。当时杭州每年选拔贡士三百人,只有十人可以通过礼部考试,进入太学,而戴表元二十六岁就进了太学。在太学又从外舍升到内舍,于宋度宗成淳七年五月对策,中乙科,赐进士及第。宋恭宗德韦占元年,任杭学教授,还不愿就职。后来转为文林郎都督掾,行户部掌故,国子主簿。此时他才三十出头,可谓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但是,南宋王朝的冰消瓦解,击碎了他的梦想,也将他的人生分成两截:前半生路越走越宽广,后半生路越走越窄。躲避兵乱,东奔西跑,两三年后返回家乡,入目的是一片瓦砾,处处荒凉。他只好教书卖文,兼营田地,有时四处奔波,讨得一点生活,后来又迁居榆林。直到大德年间,才有人推荐他为儒学教授,而他此时已经垂垂老矣,仕宦已经失去了意义。

戴表元的命运,从三十多岁开始呈直线下降趋势,但是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并不与之同步。他年轻时的追求,是社会潮流推动所造成的;人元之后.换了一个王朝,换了一套统治机构,时代的脚步却没有停止。尽管他的人生暗淡了,但是新的王朝照样在制造无数的权贵,照样促动无数人追逐着荣华富贵。在元朝统一江南的过程中,南方的大规模战役不多,经济遭受的破坏也不如北方,特别是杭州地区,随着全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在短短的时间内又成了无数达官贵人向往的地方,恢复了它从前的吸引力。因此,戴表元年轻时的向往,并没有随着命运的改变而消失。他在《清茂轩记》中说:“吾见祖父隐于农耕而子孙资之以为达人者矣。未有既为达人而子孙得返于农耕者也,何也?其先之善,抑郁于陇亩之间。百年蓄之,故一日发舒而不以为暴;及其贵盛,服饰鲜华,舆御美倩。耻于素所僻陋而求迁之。已散之朴。一决而不可复收,势无足怪。”换言之,时代促使戴表元产生了高于农耕的向往,他就很难退回到原来的角色意识中去。即使他愿意这样做,外部环境中追逐功利的士人也会造成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压力。在《君莫夸少年一首赠余光远》中,他就将自己少年得意的情景作了详细的描绘。而回到田园之后。总是“郁郁不得摅。”这种心态,影响了他一生,同时左右着他创作的田园诗歌。

田园诗歌在戴诗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平心而论,这些诗歌能够以诗人的生活为基础。较多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困苦,比那些空想田园者所写的要好得多。但是,相比传统的田园诗歌。则又差得很远。如果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

戴表元的田园诗歌,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劳累。以及在这种生活中唏嘘不已的诗人情怀。《耕桑》云:“耕桑本是闲居事。学得耕桑事转多。失晒麦丛忧出蝶。迟缫蚕茧怕生蛾。调停寒暖春移苎。侦候阴晴夏插禾。衣饭为谁忙不彻。醉来乘兴作劳歌。”回到农村后。诗人面临的生活与书本上描绘的大不相同。没日没夜的忙碌。无休无止的艰辛。令他生出厌倦之情感。更何况收入极少。元代农村的赋役繁多。更兼城市经济的发达。农民如果不辛勤劳动,努力创造收入。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商品交换。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但是。在以往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农民与外界的经济交往很少。劳动成果只要能够提供基本的衣食就可以了。因此劳动者的焦虑程度并不高。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主观的努力并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变化,所以劳动者容易满足于现状。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中“草盛豆苗稀”。可见土地管理的粗放,而“但使愿无违”,又见诗人对土地收获的期望只是衣食粗足。因此,诗人能够在劳动中培养感情。品味感情,孕育了一种纯真的爱和希望,爱得真。想得真,诗境就美。又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盥濯茅檐下,斗酒散襟颜”。也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厌倦农耕,而且把它作为身心的栖息地,品味到其中的无穷乐趣。但是,戴表元在时代生活的压迫下,非常关注土地收入的丰歉。而不暇考虑其他,对土地的感情不够。因而就缺乏美感。

其次是农村生活的贫困,益令戴表元感慨无限。他有时穷到没有盐吃,全家专吃白饭和薯块过日,见《食淡》;有时穷到几天不开伙,不得不上山采藤换粮食,见《采藤行》;有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只好把家里的细软、被褥与衣物。尽数送给米商,换取一些粮食,见《饥旱》;有时是蝗虫四起,铺天盖地。顷刻之间把青苗吞食一空,令人徒唤奈何,见《蝗来》。这些描写。兼及当时农村。但是不管如何,都是一些惨雾愁云的画面,令人读后郁郁不快。在陶诗中,也有穷困的描写,如《咏贫士》:“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乞食》云:“饥来驱我去。不知复何之”;但是,陶渊明能够在穷困之中。用儒家的信念来激励自己,如《咏贫士》:“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或者体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高尚情操,使他诗歌在苦难的画面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其实,任何单纯的苦难场面,都不能传递美感;它们的作用,或在于反衬出人性的伟大。或者可以体现人性在苦难激荡下的反弹力;或者弥漫到无边的山川大地中,动天地而泣鬼神。从而表现出美的韵味。可是。产生这种艺术情感。要求诗人自身对苦难有一定的驾御能力。也要一定程度的超脱。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清贫是农村的普遍状态。因此“忧道不忧贫”或者不太在意贫困就有社会基础.诗人能够超脱也就有现实的力量。然而元代的农村生活已经显得非常清苦。也很少有文人乐此不疲,所以戴表元被迫回到田野上。就只能感受到无限的苦楚,这种苦楚的背后。是外界生活与自身生活的巨大反差。因此陶渊明可以把农村当作安身立命的场所。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歇斯哭斯。虽有痛苦。终亦无悔。尽管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但是他可以把感情寄托在土地中。并以前人勉励自己。然而。陶渊明可以把汉朝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是因为汉朝与晋朝的社会经济差别很小;而戴表元用晋人安慰自已。则显得非常迂腐;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和晋朝有了巨大的差别。

除了劳累和贫困,戴表元在农村中还经受着绵绵不尽的心灵折磨。《和渊明贫士七首》集中体现了这种心情。从事农耕的人,不仅贫困,而且被人轻视;诗人说:“贫贱如故旧。少壮即相依。中心不敢厌,但觉少光辉。”单纯的贫穷,还可以忍受;暂离饥寒的时候,也可以自娱自乐;但“贱”是一种社会观念,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因此诗人每接触一人,都有可能面临被轻视的尴尬;无数生活着的人交织起一张细密的网,将耻辱牢牢地纠缠在他身上。同时,“贱”又意味着无能,妻儿埋怨,朋友鄙视,“以兹乱心曲,智计无他妍”,又是一种煎熬。这些评价,既无情又不尽公平,只重视有“贝”之财,不重视无“贝”之才,对诗人的文化修养和造诣是一种残酷的践踏。诗人在《观村中祷雨》中有一个比喻:“昨日苗穗赤,今朝洒然青。颇如穷旅人,百金换颜形。”可见世人评价眼光之一斑。因此,他感叹“相逢樵牧辈,混混谁愚贤”,怨恨别人有眼无珠,把他等同于目不识丁的农人,使他承受了比一般农人更多的痛苦。但是,陶渊明隐居田园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名流来访,如颜延之、王弘等人,他的知音虽然不多,但是也没有什么人对他表示轻视。此外,戴表元以农为业,但内心世界还属于文人圈子,他渴望文化交流,不只是谈论渔樵丰歉而已;然而周围的人很难和他沟通.“村郊多父老,面垢头如蓬。我尝使之言,辞语颇不工。古来名节士,敢望彭城龚。”按陶渊明的《咏贫士》:“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蓬篙。翁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因此,这里的“彭城龚”就是知己的代名词。戴表元周围的农人,蓬头垢面,吐言郧理,无一可作知己,甚至还讥笑他,使他倍感痛苦。这种情况,不但阻碍了他的文化交流,文人对他的肯定,还给他心灵增添了折磨。这与陶渊明很不相同。陶渊明虽然贫困,并不以农耕为耻;知音尽管不多,但“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可以和农人交谈,即使“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也非常高兴和自然。由此可见,戴表元与农村有很大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是时代变化造成的。

总之,戴表元在致力农耕的岁月中,感到十分无奈,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渊明贫士》之五云:“古人重吠亩,有禄不待干。德成禄自至,释未列五官。不仕亦不贫,本自足密餐。后世耻躬耕,号呼脱饥寒。我生千祀后,念此愧在颜。为农尚可饱,何用出柴关。”这就对古人和元人的田园生活作了扼要的说明:古人乐意躬耕田园,是因为时代重视吠亩,而田园所获,也基本可以抵得上薄宦;所以安心田园,有官即做,无官也不强求,是古人的普遍心态。但是元人就不同,尽管田园可以饱腹,但是相比外界生活,已觉得十分清苦,所以要千方百计去钻营,一旦不获,就哀苦无限。因此,戴表元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但是,在他矛盾的心理世界中,又有两种力量在互相拼搏:一种是离开土地,干禄求富的渴望;一种是眷恋土地,躬耕求隐的心态。这两种力量截然相反,搅得他无法安宁,终日惶惶。第一种力量的来源,已如上所说;第二种力量,则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传统风气在现实中的残存。

戴表元在诗文中,多次提到他对唐及以前文化的仰慕,《临池亭记》说:“右军遗事,令人追慕不已,良必有激摩动荡于翰墨之外者,此临池所以为美也。”这是对魏晋风度的仰慕。《紫芝亭记》云:“故自秦汉间隐逸如商山四老翁,歌之以为高,唐士大夫如元鲁山,字之以为贤。’这是对隐逸人物的仰慕。《容膝轩记》说:“始余读书,则想象古人居处服食,动作百物之态,以质之诸书中所言,合者以喜,不合者存而求之,合然后已,出而语于人。……自为此说,与世之人落落不相同之日亦已久矣,而终未悔。”说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由来已久,并使他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元代还有不少象戴表元那样,远承古代隐逸之风,近染宋末江湖余习,赵孟颊、虞集等大家,也鼓吹着隐逸,这些文人的风尚,构成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残余.同时也对戴表元产生影响。

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对戴表元影响尤其深刻。除了和陶诗,他还仿效陶渊明的生活行为。如《九日与儿辈游中溪》:“何知是节序,风日自清妥。群童竞时新,藕果间蔬茄。欣然为之辞,乌帽危不堕。此日山中怀,孟翁不如我。”既用陶文“孟嘉落帽”的典故,表现欢游的得意,又明显仿照陶渊明的《游斜川》,努力表现出风和日丽中与邻曲尽情娱乐的情调,但是模仿意味太浓,总有些矫情的味道。又如《四十》云:“四十不解事,真成无用人。交游青草尽,途路白云新。渐觉名妨静,难将学济贫。堂堂楚龚传,犹有隐流慎。”努力把自己描写成古人的面貌,但是,“无用”、“有用”的计较,学与贫的关系,交游多少的计较,说明他对世上的东西还是耿耿于怀。

篇5

关键词:生态美学;海德格尔;古村落;价值;保护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22-02

生态美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萌芽,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生态学本属自然科学,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生态的维度建构美学,颠覆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旧的“实践论”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审视,来应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生态美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哲学观的基础上,凭借现象学方法提出了生态整体观的美学原则。海氏强调人与环境是水融、须臾不离的,人类的文化应该是让我们与环境相处的更友好,更融洽。但现实却是人类活动引发了环境的恶化,这与不科学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理论即海氏的生态观来化解危机,最终目的是使人“诗意地栖居”。栖居之地的生态与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基础问题。而当前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广大古村落生存环境堪忧,亟待保护。在此以海氏鲜明的存在论生态整体观为理论依据,用中国古人“物我合一”的诗意般的山水田园生活为先例,分析当前古村落的生态美学价值,研究对其保护策略。

一、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

马丁・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哲学标志着传统的主客二分式的认识论哲学的终结,奠定了现代生态理论的基础。传统认识论哲学将人与自然作对立状,自然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这就过分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力量,忽视了自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更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果是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剑拔弩张。海德格尔继承并改造了胡塞尔提出的哲学思考新方法之“现象学”,诞生了存在论现象学,为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现象学”力图悬隔一切实体,回到人类探索最原初的“意向性”,使现象在意向过程中自现本质,达到自观,力求还原。在意向活动中主体与现象是“间性”关系,是一种你在我之中,我在你之中的同构关系。海德格尔深化了“现象学”,使之获得存在论含义。海氏认为所谓现象也即存在,一切只有在存在中才能呈现意蕴。传统的认识论将存在与存在者分离,导致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对真理的遮蔽。于是,在“现象学”方法指导下,“存在”成为美学的起点。那我们是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存在方式:“此在与世界”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起,改造自然能力和力度愈来愈强,“人是世界主宰”这一命题仿佛不证自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代价却是生存环境的恶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①所以我们的存在不高于其他世间万物,而是我们与万物平等共时地存在于世界中。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与世界”的人生在世模式。“此在”不仅指存在与存在者的空间关系,更是一种原初性先验性的浑然一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时时刻刻构成关系揭示生存状态,主体、客体不应分离也是不能分离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这种在世关系的内在要求。海氏说存在与存在者的照面并产生关系是一种“因缘”。“因缘中包含着:一事因其本性而缘某事了结”。②存在者在世界中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天命”中已经同与它照面的存在者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隔膜,达到“物我为一”境界,有些神秘感的存在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二)存在目标:诗意地栖居

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并阐释说:“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就是诗意的”。③海氏对“栖居”的理解有表层的居住之意,我居住在世界中。还有深层引申意,“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一种保护。”我们依世界而居,有保护、照料的责任。追求诗意栖居,也是一种保护,使此在的生存与生存者保留其本质,趋于自由。此在的万物间关系如水融,“只有当我们从自身而来亲身保持那个守持我们的东西时,使我们守持在本质中的东西才能守持我们”。④这就是说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我们应自觉到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境界。

这一思想在当代被奉为圭臬,人人信而借鉴,企图把人类从歧路引导到正道上,现在看来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改革。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已有许多圣贤之士当时就在“诗意地栖居”着,通过回顾他们的实践可以得到不少启迪。其中,王维、陶渊明可谓之典型。

篇6

摘要:我们平时所说的“减轻学生负担、提教学质量、向45分钟课堂教学要效益”,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沐浴下,究竟应该如何提升教学品质,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是周课程安排比较多的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耗时很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根源是语文课堂效率低造成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语文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一、课前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想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或者标准,以语文课标所限定的范围和语文相应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是教学目标的确立的依据。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一栏里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写出来即可,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要静下心来,从多个预期的教学目标中意义选取,大胆舍取,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课堂最本质的含义,为每一堂课,确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个的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常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教学流程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在学生之前诵读课文,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领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教蛹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二、和谐师生关系

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说明情感因素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如果师生平日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课堂上师生都会处于一种激昂、振奋、愉悦的精神状态,教师心情舒畅、妙语连珠,奇思妙想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教学水平: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热烈应答,和老师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好。反之,若师生感情冷漠,甚至对立,那么课堂气氛必然沉闷,教师情绪低落,学生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持久性、稳定性的根本保证。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但是知识扶贫,而且是精神送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遵循这个规律,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接受教师的教诲,从而营造出“和谐学习”空间。

三、重视阅读教学

新课标主张重视阅读教学,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力,语文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进行一些改革。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阅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深深地切合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且迎合了新课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快速生长发育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感受力,喜欢具有自我个性的东西,愿意自己去探讨研究一些知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的韵味,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文章含义的理解,形成他们对于文章所传递思想情感的独特把握,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加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施行力度。

四、改变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初中生围绕着某一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生的主人地位,教师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面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在课前让初中生查找资料,搜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和《桃花源记》相关评论资料,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初中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的主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存在的话,它在哪里?不存在的话,陶渊明为什么要说谎呢?讨论的主题要尽量设计得开放一点,任由初中生进行发挥,自由地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从中给与他们适当的指点。然后,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陈述该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给与每组和全班讨论结果一定的总结和提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让初中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初中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初中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形式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内容上使初中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让初中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取实效。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思考高效教学的策略,掌握高效教学的方法,精心施教,勤于反思,相信只要教师激发学习的主体——广大的学生,去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实践,远航的激情,那么就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连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价值内涵与实际途径研究,读与写, 2009.

篇7

No.1

“各位同学,我们班里来了个转校生!”杜子童宣布着这条惊人的消息。

“啊?!转校生?!!!你不是骗人的吧?!!!!!!!”全班一律整齐大吼。“当然是真的!”

但愿不要是女生……男生心里想的。

一定要是女生啊!!!!女生心里想的。

“同学们,我们班转来了一名女生,大家鼓掌欢迎!”有着“北京猿人”的光荣雅号的老班说。至于他为什么有着个外号是因为他跟北京猿人长的太像亲兄弟了。

“大家好!我叫曲悠儿,是这里的新成员!”一位女生走进来。“哇塞!”全班欢呼。原来是因为曲悠儿是位pl『漂亮』的mm

曲悠儿身穿一件浅蓝色的T恤,下身是一条勾勒出她完美身材的紧身牛仔裤,配上一双乳白色的时尚休闲鞋。显得既简单又大方还稍有俏皮。点一头栗色的微卷长发和清雾般楚楚可怜的大眼睛,还有娇挺端正的鼻梁,和红润的嘴唇。只不过脸上有……

“好,下面请曲悠儿同学自我介绍吧!”“北京猿人”憋着笑说。“Hello,我刚刚已经说了叫什么了,我今年12住在 XXXXXXXXXX电话是:XXXXXXXXXXXXXX有事就找我,过去不认识我没关系,现在不认识我的话我就要找你算帐了,不要问我为什么,这种问题问出来连pig{猪}都会瞧不起各位智商的问题我在此就不多解释了。谢谢!”曲悠儿一口气说完,不禁让人佩服她的肺活量。

沉静……

沉静……

“你们干嘛都盯着我看啊?我脸上有饭吗?”曲悠儿好奇地问。

“知道还不拿下来?”老班“北京猿人”说。

全班同学听了之后再也人不住了,全部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

曲悠儿黑线。“TAT!我才来这里1小时零八分呢,就把脸已经丢到太平洋了,唉唉唉唉!”曲悠儿心里想= ̄ω ̄=

10分钟后……

老班止住笑说“曲悠儿同学,你自己选一个座位吧!”“……好吧!”曲悠儿大眼一转,全班都焦急的看着她,希望她能选到自己。是啊,谁不巴望着跟美女同桌呢?!

渐渐的她走到了……

陶渊明事件

NO.2

“哈!就这里啦!”曲悠儿走到了……艾晴旁边!!!“啊啊啊啊!美女与野兽耶,要知道艾晴可是五(4)班里出了名的假小子,喜欢替女生打抱不平。不过假小子归假小子、在曲悠儿没来之前艾晴可是瑞安小学的校花,有不少男生暗恋她呢。但在曲悠儿来之后全班男生就已经把曲悠儿改成新校花了。

“嗨!我叫曲悠儿,希望我们能做好朋友!”噢!我的天啊!曲悠儿笑起来真好看!男生心里想。艾晴站起来:“Me too!”

“好!既然曲悠儿同学已经选了座位,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老班说。“上课,起立!”“老师您好!”“同学们好!”

15分钟过后……

“曲悠儿同学?!”不理。

“曲悠儿同学?!”不理。

“曲悠儿!!!”老班发火了。“啊?!学校着火了?!”“哈哈哈!”全班哄笑。“请你介绍陶渊明!!!”“北京猿人强压着怒火说。哈哈!这容易,要知道信口开河可是我曲悠儿的拿手好戏!曲悠儿心想。“嗯…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老人家,崇拜李白!”(°? °)……”据说这一天,圣雅小学里的所有老鼠全部都被一股不知名的高分贝笑声震死。

杜子童=肚子痛?!

NO.3

“叮叮!”一阵下课铃声无意之中解救了曲悠儿。“下课!”“北京猿人说。刚一下课,曲悠儿就被围住了。“啊!你们要干嘛?”曲悠儿问。杜子童说:“美女!我叫杜子童!很高兴认识你!”“杜…肚子痛?哈哈!”说完曲悠儿大笑起来。“咦?怎么啦?难道是因为我太帅了,你太高兴了?”“得了吧!就你?我看你长得像赵本山的弟弟!”林之郁说。曲悠儿盯着杜子童看了一会又笑起来。“哈哈!太…太好…笑了!你叫‘肚子痛’?哈哈哈……”同学们不明白曲悠儿为什么笑得这么厉害,好奇地问:“曲悠儿!怎么回事啊?”曲悠儿憋住笑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了一个等式:杜子童=肚子痛!!!“啊?!哈哈哈……”除了杜子童全场笑翻。杜子童无语(*^ O ^*)

情书!情书!

NO.4

“唉!”全班女生第108次叹气。然后一起盯着一个罪魁祸首--曲悠儿!!!

“唉!曲悠儿,你自己收到情书为什么要拖累我们?”艾晴说。“第109次叹气。谁叫你们是我的姐妹呢?”自从曲悠儿来之后所有的“圣雅之最”都改变了。

人缘最好的--曲悠儿

学习最好的--曲悠儿(我就纳闷了,曲悠儿上次在课堂上睡觉,居然学习最好的还是她)

长得最PL的--曲悠儿!!!!

但那些以前的圣雅之最丝毫都没在意,相反,她们都跟曲悠儿成了好姐妹,看来曲悠儿人缘不是一般的好啊!

可曲悠儿转来之后,就成了所有色狼男生的交女朋友对象。不停的有情书送到曲悠儿手里。开始她还有耐心礼貌地拒绝,后来不耐烦了就叫她的死党们一起对付送情书的色狼男孩。曲悠儿和她的死党们整天被色狼男孩烦得要自杀。所以曲悠儿她们整天唉声叹气。

“哼哼!看我的吧!”曲悠儿大眼一转,死党们知道曲悠儿又想出好主意了。“什么,什么?快说来听听!”“嘿嘿!@#¥%¥%^&*!@*……”“这样能行吗?”“能!就看我曲悠儿的吧!”

曲悠儿的“恐怖计划”

NO.5

“啊啊啊啊!!!”男厕所里传来尖叫。“嗯?怎么回事?”林之郁问。“太……太恐怖了!”陈义男捂住胸口心有余悸地说。“啊?!恐怖?”这可把全班女生给吸引住了。“什么事情?”艾晴代表全班女生发言。“我们遇到鬼了。”这时一个声音穿插过来。“啊?郑浩你也遇鬼了?”陈义男抱住他,好像是同道人一样。“快说!是怎么回事?”陈义男开始绘声绘色的讲他的遇鬼故事:

“第二节课刚上完,我就去了洗手间,因为隔壁班的XXX说要借我这一次语文试卷的参考答案,喂喂!你别掐我,下次借个你还不行吗?! o(∩_∩)o然后我进了洗手间左等右等都等不到他来。准备回去时就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穿着白色的衣服,上面还有一点血迹。她拉长舌头说什么以后不转给曲悠儿写情书,还说什么如果在个曲悠儿写情书就半夜三更变成女鬼来吓我。(= =|||)然后我就吓跑了。”

啊?!曲悠儿!她……不行!“咚!”“喂!你们怎么全跑啦?喂!喂!”全班女生站在男厕所外“曲悠儿!你没事吧?”“救…救命!”“啊?!”全班女生跑进男厕所。“曲悠儿!你在哪儿啊?”“我…我在这!”“你!你怎么会…掉进粪坑里了?!”“别…别废话那么多了,快把我拉上来!”“啊?哦哦哦。”“123拉呀!!!”

10分钟后…

“曲悠儿,你为什么跑到这来啊?”“我…我想吓那些色狼男生啊。可结果没想到我找错了卫生间!”“哈哈!你活该!”“真是害人害己啊!”

曲悠儿找不着家?

NO.6

“啦啦啦啦!回家喽!亲爱的钥匙,你在哪儿啊?哦!在这儿啊。姐姐带你回家喽!”“卡嚓!”“咦?这好像不是我家哦。还是找人问一下,免得白跑。” 话一说完,曲悠儿便按下了门铃,不巧的是开门的人是极度讨厌婆妈的夏寒洛……“嗯,对不起,我以前住在B市,我刚从学校回来,我在学校的时候是班里的干部,我品学兼优,人品不错,人缘极好,人见人爱。我是最近才搬到这附近来的,我在这城市举目无亲且人生地不熟的……”“……你想说什么?”“嗯……我是最近才搬到这附近来的,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我想……"此刻夏寒洛的明显的有一丝丝的不耐烦了“……你到底想说什么?”“哎呀,我说你就不能有点耐性听我把话说完吗?像你这么没耐性可不行哦。而且动不动就生气可是很容易变老的……”“你到底说是不说?”唉……夏寒洛看来是真的没耐性了,明摆着一副:谁有那闲功夫和你在那里痞,你要再不说,我就要关门了。“唉……火气那么大干嘛呢,我不是正在说吗。我刚才说了,我以前住在B市,刚从学校毕业,我在学校的时候……”夏寒洛经曲悠儿这么一闹已极度不耐烦了,随时都有甩门而去,让曲悠儿吃闭门羹的冲动。“……说重点!!!”你口气那么冲干嘛???吃了十吨的火药了不成???咦???你的脸色怎么那么难看?眼睛好像要喷火……你没事吧!好啦,我说重点就是了,你用不着这么看着我,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我不过是想问你一下,这里是几号楼???” “1号楼”话一说完,夏寒洛转身就要把门关上。“等等,这里是一号楼,那我不就爬错楼梯了?” “那是你家的事。”“别这么说嘛,好歹我们同样住在五楼,万一哪天你要是同我今天一样爬错楼梯了,那岂不是很累……”“闭上你的乌鸦嘴,你才爬错楼梯。”“我本来就爬错楼梯了,我又没有否认。”“……你会不会口渴?”“咦?你不说我还没发觉。爬到这里再加上同你说了这么一大堆话,我还真有些口渴。你要请我喝水吗?呵呵……谢谢,你真的是太好了……”“……受不了了!"转身进去倒了杯水给曲悠儿后说道:“不用谢我了,杯子也不用还了,后会有期,不对,是后会无期。”便将门给关上了。害门外的曲悠儿只好将满肚子的话留着对家里人说去了……

恶魔老师

NO.7

“曲悠儿!醒醒!该上体育课啦!”艾晴叫醒她。“嗯?艾晴,我不舒服,我胃疼,你帮我请假好不好?”“哎呀!曲悠儿你别装啦,我知道你是骗我的。”“哎哎哎!我真的胃疼……”曲悠儿声音渐渐小了。“走吧走吧!下去上体育课喽!”曲悠儿没办法只好任艾晴拖着去上体育课。

由于曲悠儿胃疼,广播体操做的很勉强。“曲悠儿同学!”“在。”曲悠儿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了。“绕着操场跑10圈!广播体操做那么差!”“可是老师我胃疼。”“好!你不跑是不是?不跑的话你们都别想放学!”体育老师吼道。“我……我”同学们都看着曲悠儿,愣住了。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双眼睛: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有着绝望,有着迷茫,还有着装上南墙也不服输的倔强!

“好!我跑!”曲悠儿这一声是吼出来的。她拖着沉重的身子跑去,

一步

两步

都是那么的无比艰难……

一圈,

曲悠儿已经跑不动了

两圈

体育老师已经过来了,他静静的看着这个倔强的女孩子

五圈……

“咚!”的一声“啊?!曲悠儿!”全班同学大叫。“看来曲悠儿肚子里已经开始冒酸水了。”林之郁说。“嗯…我就是爬也要爬过去!”曲悠儿有气无力地说。“老师!求求你了,别让曲悠儿跑了,她有胃病。”艾晴难得一次求人。“艾晴…不要求他。”

曲悠儿一步一步的爬过去。“曲悠儿,加油!”林之郁喊了一句。“曲悠儿,加油!曲悠儿,加油!曲悠儿,加油!有我们呢!”全班鼓励她

曲悠儿欣慰地笑了。

“咚!”曲悠儿晕倒了!!!

“曲悠儿!曲悠儿!”这是曲悠儿在晕倒时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同桌大战

NO.8

自从“可爱美女”曲悠儿和“气质美女”艾晴坐在一起后,前后桌的同学们的嘴巴就再也合不拢了。因为她们之间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不过与其说是对话还不如说是曲悠儿自言自语:

今天艾晴埋头做习题的时候,不小心把曲悠儿的千年钢笔给弄掉了,还不小心的踩了一脚。于是……

“啊!艾晴,你怎么把我的老字号钢笔弄掉了?你只不知道这是笔中的长老啊?你知不知道它值多少美金啊?你知不知道它忠诚的跟了我一年了啊?你让它跳崖就算了,还让它毁容……”

艾晴无语ing(= =#) “这支老字号钢笔原价是10块,不过看在你是我死党的份上,就让你赔9,99块吧!”

艾晴:“那你还不如四舍五入,直接10块呢”

曲悠儿:“好啊!如果你愿意的话!”

艾晴无语……

曲悠儿的邀请函

NO.9

“哎,我现在是严重的不受重视啊,现在只要曲悠儿大喊一声:‘各位重大消息!’全班同学就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她,听她说。”杜子童跟好友陈义男抱怨,话毕。曲悠儿就跑进来大喊:“各位重大消息!”“我不干了!”杜子童气冲冲走了。“回来!我有消息要宣布。”“什么消息?”艾晴问。“曲悠儿,还是你自己说吧。我…”林之郁欲言又止,眼眶也微微发红。大家都意识到这次事情不小。“好…好吧,各位,我,我明天,就要回台北了。”“啊?什么?”大家把头转向林之郁。“嗯。”林之郁默默点头。“为什么?”艾晴问。“我本来就是台湾的,这次来大陆是因为爸爸来这里做生意,才来这里借读…”曲悠儿咬着下唇,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同学们看着倔强的曲悠儿,她的眼睛里有一丝不舍,却只是一瞬间。每次都是这样,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很勇敢,悲伤低头的瞬间又会微笑的抬头,微笑的迎接下一秒。“所以,你们会送我的对吧?”曲悠儿强笑着说。“嗯”同学们玩命点头。

再见,曲悠儿。

NO.10

星期六……

一个与其他周末不相同的日子。

“曲悠儿,你,还会回大陆吗?”艾晴问。“嗯,会吧,因为我深爱着片土地。”“那,曲悠儿你一定要想我哦。”“会的,我会把全班同学都想上N遍,这样你满意了吧?”“真是的,不要开玩笑好不好?!”艾晴气呼呼地说。“好啦好啦,机场快到啦,全班同学都在那等着呢。”

“曲悠儿,到时候别忘了去我博客上留言哦。”“知道啦!”“曲悠儿,不能忘记我们哦。”“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啦。”“曲悠儿……”

“曲悠儿……”

曲悠儿就这样被这些温馨的话语包围着,心里充满着感动。

“通往台湾的飞机即将起飞,请乘客们快点入座……”广播响起。

“曲悠儿,再见!”“再见!哎呦。”因为曲悠儿一步三回头精力不集中摔了一跤(= O =)

篇8

[关键词]正本清源 学生为主 注重体验 张扬个性

个性化阅读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在纠偏、匡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正本清源,注重体验

同样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三位一体,学生为主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讲究方法,张扬个性

首先,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雪中捕鸟”一节,运用“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解决完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之后,教者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提出“文中写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有什么含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论是哪种,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就一定会让文本升值,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恢复高考后,他上了本州一所师范学院开始了正规的汉语学习,两年后,他被分配到一个比自己村庄还要偏僻的山寨,成为了一个乡村教师。

他开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他先是读海明威的,接下来读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惠特曼、聂鲁达……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拿出了自己所作的诗兴致勃勃谈论创作的背景,他只是清淡如常地听着。这次的聚会让他觉得创作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回到宿舍,他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闪光的雕像》。

他的老师建议他把这首诗投稿出去,不久《母亲,闪光的雕像》就在《文学》发表了,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从此开始了诗歌创作。文学上的成就,让他调入阿坝州文化局《新草地》文学刊物做编辑,也就在这时,他开始滋生了写作的“野心”,他把自己的写作形式从诗歌转向了小说。当他的中篇、短篇小说顺利地在《四川文学》发表,并且出了第一本小说集《旧年的血迹》后,他成了别人的榜样,无疑地,他的一步步走来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成功的。

然而,正当自己有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闪闪发光,他却迎来了写作的“低谷”期。他的内心陷入了茫然和怀疑中,他一次次问自己写作的初衷是什么?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里跳动着。直到有一天,他翻看着陶渊明的《止酒》:“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合上诗集,他像是想明白了些什么。

他怀着满腔激情走出家门,翻越雪山漫游若尔盖大草原,他有时风餐露宿,有时与藏民们坐在草地上看疾走的云,喝酒啃牦牛肉,感受自然馈赠给他的一切。很多人都对他在写作巅峰时突然停下来做这些没用的事感到费解,他却云淡风轻地说,即使有远大雄心的人仍需停下脚步,安静欣赏自然赐予的美好,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21―01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提出问题,这对于理解阅读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志,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又提出一些。”另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说过:“学问,学问,作学生要会问。”“质疑”是这样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质疑,如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研究质疑的生成过程。

初中生质疑的生成过程大致是:疑点的产生,问题的形成,问题的表达。

“疑点的产生”,是指在阅读中发现“可疑”之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只是把内容扫一遍,很少用“阅读”的眼光去阅读。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阅读材料表意清晰,对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如果有也是由于文字的生僻或内容的生疏所造成;二是学生有依赖心理,即阅读中的问题一定要等老师来提出,似乎只有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如果老师不提问题,那就表明没有问题。不去怀疑课文,只是依赖老师,这就是学生阅读时的心态。要改变这种心态,使学生会质疑,就必须先让学生学会“怀疑”,从课文中发现可疑之处。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可疑之处。例如,《白杨礼赞》这个题目,为什么不用《礼赞白杨》,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文章题目可以是疑点,再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去发现阅读内容中的疑点。例如,在读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点:两个主人公都是读书人,他们的性格相同吗?他们的命运相同吗?他们受到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相同吗?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