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经济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篇1

一、网络教学交互的内涵及类型

自网络教育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外学者方面,澳大利亚学者Sims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和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1]。他强调了交互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提出交互所具有的具体表征。美国学者Damarin认为,所谓交互作用,是指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特定活动,包括阅读、思考、回答、寻找、操作、使用、构建和创造等[2]。国内学者主要从交互的要素和交互过程出发,对交互的内涵进行界定。陈青认为,交互是远程学习者与所有远程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其中包括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支助组织(包括辅导教师、顾问、行政管理人员、机构设施等)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3]。梁斌认为:“交互作用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一种双向交流。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笔者认为,结合网络教学的特性,交互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和交互环境。

也有学者根据活动的主体、客体关系,把交互分为教学互和社会互。教学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在网络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学习者与网络界面之间的交互。社会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网络环境下借助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工具,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社会流与协作。由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者与网络界面的交互。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首先发生交互的是课程的网络界面,这种交互不但能引起学习行为,而且还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

所以界面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是网络学习的主要环节。它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是所有教学过程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相分离的,所以学习者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习者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发生。通过交互,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实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控制,及时按要求调整学习状态,而教师也可根据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习者和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是网络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交互形式,它既可以是两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多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以提高学习水平。这种互动不仅能实现知识的共享,又能增加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减少学习者的孤独感,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网络教学案例库的特性

案例库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案例库是将教师案例资料、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教师给予考核评定的全过程融于一体的教学支持平台。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案例库,它具有以下特性:

(1)案例表现形式多样。传统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料,多用于面授课堂的案例教学,所以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来呈现案例事件的发展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库支持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但由于网络案例教学是教与学分离状态,所以案例库中的素材则一般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让案例素材更加生动具体,这样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案例内容并开展后续的交流互动。

(2)支持案例学习的灵活性。受面授课堂案例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以及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者往往对案例的讨论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个体之间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而在网络环境下,案例讨论能摆脱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多方位地搜集案例学习中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共享,并且在教师的点评和引导下,拓展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3)保证考评的全面公正性。在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根据小组报告对小组成员给予成绩评定。由于在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习者搭便车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考评结果有失公正性,降低案例讨论的学习效果。网络案例库可以为每一个案例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记录下学习者全部学习交流过程,为教师最终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提供支持。

三、基于网络教学的案例库交互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基于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将理论融通于实践,工商管理案例库恰好能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服务,并通过案例库将一些较新的案例内容补充进课程,弥补理论知识部分时效性方面的缺陷。通过网络支持的案例教学,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更大的有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多方交互与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库特性,要求案例库不仅要包括案例资料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提供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相互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这就需要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交互要素出发,围绕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以及交互环境进行合理的交互设计,实现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教学目标。

1.学习者与网络界面的交互设计

网络界面是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第一环境,学习者是否适应网络界面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后续交互发生的质量[5]。所以良好的界面设计可以给学习者带来轻松、愉快和成功的感觉,使学习者集中精力于学习过程和相互间的交流上[6]。在网络案例库界面交互设计中,首先,界面整体设计要友好、布局合理、简洁美观。当学习者打开界面进行学习时,能快速清晰地了解页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在页面色彩的运用上,一方面,要选择色彩明亮且能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色彩并合理搭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案例所属的不同的工商管理课程方向选择不同主色调。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主色调,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同时还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案例类型及案例分析视角。其次,界面的导航系统功能要清晰。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案例库进行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个良好的导航系统以方便地搜寻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能在任何时候准确地确定目前所在的位置,了解当时浏览内容与其他内容在结构上的关系,而不至于发生迷航现象。网络案例库的导航系统可以根据案例的不同类型采用树状的结构设计,使学习者能以简单的方式跳转到所需要的部分,而且导航定位要快速方便,可以对上级目录进行快速切换,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学习。再次,案例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由于网络教学交互的异步性,仅采用单一的文本形式案例界面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学习者进入案例学习。综合运用案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能使案例界面形象生动,有助于学习者加深案例理解,开展案例讨论。

2.学习者与案例教学内容的交互设计

任何教学过程的交互都是以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为核心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教学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产生交流,加以选择同化,才能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因此,案例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学习者与案例教学内容的交互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网络案例教学要注重对学习者案例自学过程的引导。在网络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向导,将网络案例库的结构体系、案例学习路径、学习工具、学习方法等,以录像视频的方式介绍给学习者,帮助他们快速进入案例学习过程。在网络案例教学交互过程中,案例素材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案例素材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交互的广度和深度,并直接影响案例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案例素材的选择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在案例素材中,国外案例较多,国内案例较少,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制度的差异,国外的案例素材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进入案例情景,找不到真实感,更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采编案例素材时,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多选用符合我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案例。

由于远程学习者多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业人,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案例展开分析,但是大多数的学习者会受到工作层级及能力的限制,对于案例的分析往往视角较为单一,对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难以把握。因此,在采编案例时,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案例文本的表述应尽量简洁、精炼。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案例素材所涉及的企业发展状态、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不断跟踪,充分利用网络案例平台的优势,及时更新案例资料,建立动态教学案例库,帮助学习者树立案例动态分析意识。案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注重设计学习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在线测试来检测学习者对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导学习者对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注重引导,并给予相应的学习评价。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锻炼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高案例学习质量。

3.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设计

在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反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发表个人观点;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4.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

在网络案例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和指导以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沟通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力会比一般学习者强,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旨在使学习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也可以促进案例教学的务实性。

篇2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功能;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路径选择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存在以下矛盾: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滞后的盾;三是毕业生愿望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矛;四是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工作模式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不是毕业生数量多,而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高校自身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各级政府已着手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以期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但这些都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事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教学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接受学生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给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风险,所以尽管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但实际上并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再加上扩招后各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即便有心也无力接纳,从而造成实习走马观花等问题。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得不到实习企业员工和领导的解答,也得不到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或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种种工作。简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

为探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近几年来,通过调研和走访毕业生、企业和国内其他高校,深感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只见课程设置,不见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只见理论教学安排,不见实验教学安排;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只见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见学生的实训或实验;反映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是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正是由于存在这两大问题,致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磨合期长,适应性较差,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满足实际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本文将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他们度过职业探索期,打通就业不畅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概述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功能是[2]:(1)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可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成为知识的掌握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提升理论教学水平,提高知识传授效率的作用。(2)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人们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人文素质,必然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换言之,进行知识传授是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等同于能力与素质。知识是获得性的,所获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取决于学生是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在何种广度与深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必经环节或必备条件。(3)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分。我们既要看到,无论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均具有上述两大功能,但也要看到二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科学求真的精神,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知识创新的基本技能、手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则在于培养学生的的团队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与诚信意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或创业的基本技能、手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4)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还要看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规格,有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还有研究生规格比如MBA、EMBA等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实验教学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为培养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培养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为培养研究生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和高端经管管理能力。理清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不切实际地提高或降低实验教学功能层次,无疑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能力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学者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导致了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简单化或者复杂化。简单化是把就业能力等同于应聘能力,复杂化是设定复杂的指标体系弱化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在西方就业能力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的。1909年Beveridge首先有就业能力的提法,最初的定义是以成熟劳动者(able-bodied workers)的可利用率为根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说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就业能力的内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研究关注如何提高社会弱势人群的就业能力,因此通常把这一概念作为结果变量,较少关注这一变量本身的测量及其后续的影响。Gezier把这种将劳动者分为可雇佣的和不可雇佣的就业能力概念叫做“二分法的就业能力”(dichotam

ic,ployability)。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把就业能力阐述为“可雇用性”,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指的是其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的能力。可雇用性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要从复杂的学习中获取,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雇主展示,需要在工作生命周期中持续更新,需要拥有可转换的关键技能,如沟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人际技能、承担责任和组织能力等。美国大学教育和工作测试中心通过工作关键系(Work Keys System)制定了包含7项就业能力的一个大型量表,这7项能力是:阅读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听力、写作、定位信息、应用技术和团队工作能力。此外,典型的测量工具还有“德克萨斯福沃斯学区的C3项目和密歇根州的部长职务发展和测评”。现在,除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以外,某些就业能力的测量也开始强调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引入就业能力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可操作性的把握。

综上所述,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界定。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瑞典的M・L・戈德斯密德经过调查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要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epart

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则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指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虽然定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诚信、乐观、自信等品质。根据相关研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调查及对目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等素质非常看重,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然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却在多方面存在着欠缺,思想观念不成熟,对工作缺乏热情、拈轻怕重,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与人相处存在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甚至出现简历造假现象,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度;面对压力缺乏自信甚至心理健康出现危机等。(2)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应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而且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现象,专业功底不扎实,一知半解,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就业中遭遇困难。或者即便就业后,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3)实践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4)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就是敢于独辟蹊径,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的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体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靠不断创新才能够生存,而企业的创新取决于它的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墨守成规、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受到了冷落。目前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而非方法传授,因此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后劲不足,工作缺乏创意等弱点。(5)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求职能力有待提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刚刚起步,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意识形成的滞后,导致了求职技能的缺乏,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容易造成求职失败。

五、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积极拓展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供条件,搭建舞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其路径选择如下:

(1)政府应确立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

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当然政府为此已经迈出可贵的步伐。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困扰企业和高校的实习成本问题出台了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学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问题发生。(2)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高校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在“理论课堂”上,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调整原来知识传授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采用教学互动、交流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因此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努力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建设立体化、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专业模拟实习与实训、创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等。(3)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而是市场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点,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和专业设置。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催生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优化课程体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进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挖掘和共享课程资源,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4)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做事的能力相结合。”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宣传成功创业经历,把创业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的科研和产业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其次要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 “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以便学生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再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业类社团组织,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5)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找工作的指导,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高校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层面,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制定职业规划。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自我测评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就业市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六、结束语

把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新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因素众多(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非线性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视角:(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和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在就业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或困扰,也可能出现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根据其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规划职业。对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他们走进心理误区,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胜兴.加强公共实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群言,2010(10):8-9

[2] 曾小彬.关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3

[3] 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4):214-215

[4] 李玉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5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刻不容缓。

1.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

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大学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的差距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它们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客观差距。大学英语注重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同事部分高校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具体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这已经成为各界同仁的共识。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纪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要求[J].高教论坛,2005(2)

篇5

【摘要】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化背景以及国内着重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世界的商业部门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其中商业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商业经济的管理逐渐在发展商业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综述,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现状,并同时提出解决对策,旨在通过强化商业经济与管理的全面习惯,进而促进我国商业部门的发展,并重点强调了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商业经济与管理 重要性 讨论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深度变革中发展的全球经济的带领下,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而商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商业经济的管理便显得十分重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便被世界瞩目,并且在新的发展政策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深度的改革,同样商业部门也是如此,但是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因此目前社会对商业人才的需求度不断上升。换句话说,目前商业经济与管理已经成为了考察商业内部变化情况的措施之一。

一、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综述

(一)商业经济与管理的概念

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脉,而在各行各业中,商业无疑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商业的发展不容小觑。商业经济主要研究商业部门内部的经济关系及发展规律,并通过研究发展规律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保障商业的发展道路。商业经济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采取合适的措施管理商业部门,最大限度的保障商业部门的发展。但是不同国家的国体不同,因此,商业经济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范围的名称以及管理范围,比如在中国,则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管理范围仅限于中国商业部门,但是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商业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的一种,因此商业经济的管理就是对部门的经济进行管理,从而保障商业部门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措施。商业经济主要是研究商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因此商业经济不仅需要对商业部门外部的经济关系,即购销过程中所发展的经济关系,有着一定的研究,同样也要对商业部门的内部经济关系有着一定的研究,其中内部的经济关系主要围绕着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生产关系以及劳动成果转移的分配关系,归根究底,商业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内部人员有着一定的管理,同样也要对外部市场与货币流通的规律有着一定的了解,进而为商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二、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现状

(一)人员素质缺乏

人是维持任何行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当前社会过于浮躁,导致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商业经济与管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器,同时也是维持市场经济稳定的关键,但是商业经济内部十分复杂,管理十分不易,而从事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通过表面看到内部的情况,从而确切的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而在新商业经济形势下,人员素质的缺乏使得商业经济不能及时的转型,导致商业经济管理并不乐观。

(二)经营问题

商业经济与管理,归根究底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制定使得商业部门更好发展的管理以及研究,相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更注重于经营,商业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干扰,目前商业部门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善,使得商业经济与管理不能如预期一般发挥相应的市场预测功能,而商业经营模式的单一化,也使得商业经济的外部经济关系出现漏洞,商业经济管理不善的后果也就随后而至,而营恰恰是商业部门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经营出现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现状也就存在很多的缺憾。

三、改善商业经济与管理的现状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所涉及的专业并不广泛,但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繁复,其中作为商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正是改善商业经济与管理的关键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有的管理制度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越来越多,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商业部门提供更为高质量的人才,也可以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对市场了解更为详细,更为观察入微,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人员创新管理,从而保证所有的工作人员能更为专业化,进而加强商业经济管理的强度。

(二)整改商业体系

整改商业体系是保证商业部门与时俱进的措施之一,近些年来,商业部门经过无数次的整改,以保证经过整改的商业体系更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变化趋势,而迄今为止,由于世界经济市场在深度曲折中不断变化,使得当前的商业体系缺乏了发展前景,因此,整改商业体系是毋庸置疑的。商业体系总体来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网上经销在商业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实体经济中,多样式多动能的商业经济综合体才是实体企业发展的道路。

(三)管理商业经济现代化建设

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就逐渐成为了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而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使得当前世界更为多样化以及信息化,因此建立现代化商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网上经销模式正在不断普及开来,因此,必须有相对于网络商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制,进而促使商业经济管理整体的发展更为明朗。

四、商业经济与管理的重要性

商业经济学所谓研究商业经济关系体系的一门重要学科,无论是在保障内部员工的利益上还是在保障外部购销关系的平等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更遑论,商业经济通过对市场大幅度变化的观察,透彻的了解商业经济市场变化的趋势,使得商业部门能按照预期发展起来,从而保障了商业部门在整体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商业经济管理使得商业经济能够有序的发展起来,这也同样为了市场稳定、社会和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篇6

民族:汉 *面目:群众

学历(学位):学士 专业:商业经济管理

联系电话:0755-12345678 手机:13900008888 email address: ;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商学院 一1994.9--1998.7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g1998.9--至今 一工商管理硕士 在读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一xx集团公司多媒体技术分公司

企划总监

参与主持多媒体产品在国内的行销推广计划并主持实施/主管媒体联络及市场运作工作,与传媒进行谈判,并草拟所有有关法律文件/主管市场调查工作,进行产品的选型和评估,为公司总经理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参与组织mga产品会和展览会的实施,并担任技术发言人,应邀做为北京电视台电脑演播室节目嘉宾,参与制作、主持其多期节目/主管mga产品的oem工作,与双语公司、新天地公司、第三波公司等业界先进保持密切关系,且主持完成了多项合作项目

*1998.6---1999.3 xx外国集团公司

中国市场推广专员

负责与国内各大it专业媒体进行联络,并与其编辑、记者及技术工程师保持着极为良好的业务关系及人际关系/负责公司的中国市场推广方案的制订/向各媒体提品以供测评,并在测评全过程中予以技术支持,协助其完成测评/负责与香港分公司保持日常联络,沟通其与媒体的关系,并为其安排与媒体会见的日程并陪同访问/负责组织新闻及技术类、市场类宣传文章的撰写,并具体实施工作

为产品进行大量市场咨询工作/参与制定部分市场推广计划/撰写推广技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对新技术有极高的热情,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敏感的洞察力;富有创造性思维,且独立完成工作能力强;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团队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篇7

本人概况

姓名:xx 性别:男

民族:汉 政治面目:群众

学历(学位):学士 专业:商业经济管理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YJBYS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100007

Email Address: 呼机:xxxxxxxxx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商学院 一1994.9--1998.7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G1998.9--至今 一工商管理硕士 在读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一XX集团公司多媒体技术分公司

企划总监

参与主持多媒体产品在国内的行销推广计划并主持实施/主管媒体联络及市场运作工作,与传媒进行谈判,并草拟所有有关法律文件/主管市场调查工作,进行产品的选型和评估,为公司总经理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参与组织MGA产品会和展览会的实施,并担任技术发言人,应邀做为北京电视台电脑演播室节目嘉宾,参与制作、主持其多期节目/主管MGA产品的OEM工作,与双语公司、新天地公司、第三波公司等业界先进保持密切关系,且主持完成了多项合作项目

*1998.6---1999.3 XX外国集团公司

中国市场推广专员

负责与国内各大IT专业媒体进行联络,并与其编辑、记者及技术工程师保持着极为良好的业务关系及人际关系/负责公司的中国市场推广方案的制订/向各媒体提品以供测评,并在测评全过程中予以技术支持,协助其完成测评/负责与香港分公司保持日常联络,沟通其与媒体的关系,并为其安排与媒体会见的日程并陪同访问/负责组织新闻及技术类、市场类宣传文章的撰写,并具体实施工作

*1998.2---1998.6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兼职)

为产品进行大量市场咨询工作/参与制定部分市场推广计划/撰写推广技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对新技术有极高的热情,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敏感的洞察力;富有创造性思维,且独立完成工作能力强;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团队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经济管理 新模式

改革开发以来,国家逐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并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要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一、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主,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强调生产,对生产环节尤为重视,从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内容,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还可能发生停止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以往的经济管理理念,则极易导致发生资金链条断裂、产品积压等问题。

(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从现阶段很多企业发展状况来看,经济管理工作由数个部门兼职完成。经济管理队伍主要由各部门人员构成,大多都是临时性的,造成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也具有临时性特点。个别企业甚至不重视经济管理工作,没有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制度上缺陷较多。企业管理队伍不够专业,无法科学合理的制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组织工作协调性不强,无法全面控制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

(三)企业组织结构僵硬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很短。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缺乏较强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计划经济体制对其影响很大。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组织结构会让企业被市场淘汰。有些企业只看重利润,在提升经济效益上大力投入,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风险,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人员资源管理问题

技术人才是生产经营的基础,所以企业只顾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从而忽视了管理人才的引进。当前,很多企业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不够合理,从其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来看,主要由领导把关,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影响很大。此外,企业没有安排足够的管理人员,管理部门也是临时设置的,部门间人员频繁发生流动,导致影响了工作进展,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也无法顺利进行。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化措施

(一)转变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要想提升经济管理效果,首先应该转变经济管理理念,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此,企业尽快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经济法律法规、企业经济管理规章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法规落到实处。同时企业还要增强员工革新经济管理理念的意识,从经济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中的精神入手,积极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新模式,严格进行执行。并根据市场实际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此外,企业还要科学的评估经济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对于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应要求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员工加强沟通交流,沟通交流要及时和有效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利用好企业资源。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掌握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确保与之相符,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机遇、挑战、竞争对手等也更要,要将其纳入到经济管理模式中。

(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要通过制度将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方案及战略反映出来,为保证企业制定的计划可以在经济活动中顺利实施,需要制定并落实经济管理制度。只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完善,对此企业要规范内部督查与审计,各部门必须根据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将企业经济管理方针政策体现出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干实事的原则,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现象,要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严格审查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经济活动隐患是主要审查内容,妥善保存审计记录,便于日后查阅。

(三)健全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要想提升经济管理效果,需要优化组织结构,由于企业部门较多,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员工的职责也不一样,所以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将各部门职责确定下来,让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完善。通常而言,董事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领导层,通过董事会的商议,可以将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经济管理活动等决定下来。企业在选择经济管理模式时,要坚持科学、高效、民主的理念,将员工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支持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鼓励他们就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出相关意见。

(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在优化经济管理模式时,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从现阶段状况来看,虽然大多数企业都积极革新经济管理模式,但是经济管理活动仍然进展较慢,主要是因为企业专业管理人才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要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确保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职能。对此,企业要严格落实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升职制度,并适当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这样能够更好的协调各部门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三、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重视,从市场实时变化情况出发,合理调整经济管理模式,从而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有利位置,实现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经济管理新模式,为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梁振兴.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J].经营管理者,2014(22):69.

篇9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2) 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3) 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入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

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 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

(2) 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3) 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从我们统计出的项目可看出,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同点与异同点,以及通过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所透视出其他问题。

相同点是在课程设置结构和体系上,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是相同的,分为三大板块:①必修课即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与实习课(在商学院内规定学生的实践课必须达到10周以上,最后实习单位出证明);②专业选修课程即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而选。③公共选修课程即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设置的。学生按学分制完成整个大学的学习。

异同点主要是在提交论文的形式和授课方式及人数上以及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上。

1. 美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不需要像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那样需要完成论文,而是需要完成项目。学校多鼓励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项目或各类自愿者活动,使学生积累公司、机构或社区等管理工作的经验。另外对每门课程的学习都非常地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考试,期末考试分占比10〜30%左右,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基本上很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是没有选定专业的,需要在大学三四年级才来选定专业。

2. 在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上,我国的学生毕业率高,可以达到90%以上。美国学生的毕业率以富乐敦大学为例:学生毕业率即按四年计算的,只有45%的学生能够按时毕业。平时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课后自学和小组学习。许多作业的完成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学校校园网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的学与教的数据库是很庞大的。

3. 小班授课,上课时间灵活,发挥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多数课,上课人数多是30人左右,基本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上课时间灵活是指学校充分地发挥现有的教学设施资源,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包括中午的1〜2点都安排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各专业的特点网上选课上。美国富乐敦教学资源最大化还表现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方面,学校图书馆完全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学生们全部免费上网,可以很方便和快速地查阅任何资料,图书馆还免费提供小组研讨室和案例研究室。

4. 根据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处理好上课与打工的关系。在美国高校大学费用一直是很高的。大多数的美国家庭要负担起(特别是私立和有名的公立学校)孩子上大学的所有费用花销,还是感到很昂贵的。少部分美国家庭连孩子上公立大学的费用也难以应付,因此,在校学生打工较普遍,但是要边学习和边打工是非常辛苦的。学生一进校都要要求了解要打工必须处理好上课学习与打工挣钱的关系,把握好打工的度,认识到打工和实践零距离接触的意义。对此,为帮助学生处理好上课与打工的关系,通常学校要作必要的引导并会为学生提供很多打工的机会和相关信息。学校还有完整的奖学金制度,提供名目繁多的奖学金,以资助经济窘迫的学生完成学业和激励优秀学生学习。

5. 课程设置上更贴近市场,注重与工商企业的实证结合。美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偏重现代商科类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类动手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特提出以下建议:

1. 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倡导行动学习,注重适合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科学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的角度研究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构成、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分布等而设置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2.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应用性的创新,既注重当下的和未来的应用性创新,又注重国际的和区域的应用性创新,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商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而设置适合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

3.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定位,即从高级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转化,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

4. 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从课前准备、案例分析报告文案、课堂讨论表现以及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展开考核,并将此评定结果纳入期末综合成绩评定。

篇10

关键词:商业集聚 零售业态 要素组合 消费者满意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已进入集聚发展新阶段,代表了专业化水平的业态分工与集聚类型的产业融合并存,由各业态店集聚形成的商业综合体、销品茂(Shopping Mall)、商业中心主导城市商业,形成了层级和网络关系并存的商业集聚体系。学界普遍关注了商业集聚的成因、分类及作用,但对商业集聚与商业理论的逻辑演进关系研究仍有待深化。

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商业集聚的研究大都借鉴了工业集聚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基本概念、描述了集聚现象、分析了集聚成因及集聚效应的表现,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建立在已有的商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商业集聚研究与商业经济原理的割裂。

对于商业集聚的概念,罗元军(2003)认为,商业集聚是“一个大型商业群,一般由一个管理机构规划、组织和协调,把一系列零售商店、服务企业组织在一起,提供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蒋三庚(2005)、魏剑锋(2006)等学者进一步强调了构成商业集聚的各门店之间的关系。前者认为,商业集聚是“利益密切关联的多种商业经济主体……的集合,是利益相关者聚集体”;后者进一步明确这种关联关系是门店业种的相似性。刘玉奇(2010)基于门店业态的类型区分了同业集聚和综合集聚。

对于商业集聚的成因,学者们认为是集聚后的经济效应。武云亮(2004)认为,商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成本节约效应、商业区位品牌效应、组合经济效应和关联效应”;钱寿海(2008)认为,商业集聚具有“消费带动效应、节约社会成本效应、集聚区区位品牌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这与工业集聚理论所提出的成本节约、关联效应等直接相关。对成本节约效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韦伯(Weber),他认为聚集是由于把生产按照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利益或造成成本节约。韦伯将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单纯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了生产聚集,高级阶段则强调因扩大规模经营带来利益。关联效应则是在集聚的高级阶段实现成本节约的必然要求,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促进了企业自发集聚,相反,没有任何联系、过渡性的、偶然性的集聚往往难以产生聚集经济。消费带动效应、区位品牌效应等是以集聚为“黑箱”的,但没有对“黑箱”的内部结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尹德洪(2011)、刘玉奇(2012)等人的研究较好地深入到商业经济内部,前者认为,商业集聚是以交易效率提高为核心,在分工演进、交易效率提高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形成的。后者认为,商业集聚是商业主体的区位选择、业态选择以及门店选择与集聚发展的循环累积作用的结果,业态选择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商业集聚。这是对商业集聚现象与商业经济原理结合的初步探索。

日本学者对于商业集聚的研究更好地体现了商业经济本身的特点。田村正纪(2007)认为,最小分化原理和集聚经济是解释商业集聚形成的两大原理。在区域市场中,零售商店选址的重要特征就是零售商通常选择相互接近的地点开店,这种选址行为就形成了商业集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集聚就是在城市的中心区形成的中心商业区。石原武政(2012)则将商业集聚的认识推进一步,认为,商业集聚实际上是以顾客购买的相关商品为中心的,只是其店铺所经营的商品品种又有所拓展而已。保田芳昭和加藤义忠(2009)在其著作中按照布局、规模和作用将商业集聚划分为大范围商业集团、地区商业集团和近邻商业集团三种类型,其具体形式包括:近邻商业街、地区商业街、大范围商业街和超大范围商业街四种。各种商业街的门店类型、购物频率、目标客群明显不同。

这些研究利用集聚经济的基本原理深入解读商业发展,对于深化商业集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些研究与商业经济理论中的零售业态演进理论等核心理论的结合仍有待深化。

商业集聚是买卖集中的零售门店的集合

从表象上看,商业集聚是业种店、业态店等零售门店的集中布局,但这种布局不是随意的,而是以买卖集中为导向的。

(一)业种店和业态店

业种店就是以使用相同或相近商品经营技术的商品为个别备货物的零售商。这里的业种是从供给方视角对商品所属品类的划分,是商业领域的基本分类标准。按照石原武政(2012)的说法:“只有业种作为分类规则发挥作用,消费者才能够大致判断某商品属于哪个业种,会在哪个店铺里销售”。

业种的区分是以代表商品不同物理属性的供给方的条件来说明的,这些条件也统称为商品经营技术,主要包括: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方法、使用目的等等。同类业种店大都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商品经营技术。业种店大都可以从门店名称中加以区分,例如,“彰化肉圆”、“天福茗茶”等。

业态店则是零售企业根据业态分类原则区分,满足不同消费要求的零售门店。区别于业种的供给方视角,业态是从需求方视角对商业经营形态的划分,是零售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这里的要素包括: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以及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方面。

零售业态中的专业店与业种店有类似之处。专业店是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例如,家电专业店、药品专业店等。专业店强调的是经营商品在物理属性上的相似性。业种店则更加强调商品经营技术的相似性。

从业种店向业态店的演化反映了消费者在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表现为从生产者驱动的产业链向消费者驱动的产业链的转变。业态店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大型零售组织的快速发展,甚至成为“单个消费者的人”(加尔布雷斯,2008),反映了产业链转变过程中渠道权力的对角线转移趋势(杨慧,2002)。

(二)买卖集中和商业区位

业种店、业态店的集中布局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以顾客购买的相关商品或服务为中心的。

商业集聚是买卖集中在区位空间上的表现。石原武政(2012)认为,买卖集中是行业最基本的性质。这既是分工原理在商业经济中的体现,也是零售业态分化与创新的根本动力。买卖集中原理在空间上表现为商业集聚,形成商业区位。商业集聚形成的经济动因在于买卖集中,形成经济空间。

买卖集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商业的出现本身就是独立的交换关系的集中,即:买卖关系的集中,这是商业从手工业活动中独立出来的基础和前提。其次,零售业态的出现则是面向特定“市场”的买卖的集中。“百货卖精、超市卖廉、专卖店卖品牌、专业店卖品种、便利店卖时间”(黄国雄,2008),强调的就是零售业态所服务的不同细分“市场”。最后,城市综合体、厂家直销中心、销品茂以及商业集聚区则是更高层级的买卖集中,其服务对象由业态所对应的特定“市场”转向商业集聚区所对应的特定“消费者”。“大悦城”主要面向青年人,旨在打造时尚达人、流行先锋、潮流新贵休闲购物首选的“国际化青年城”。

买卖集中推动了供给方和商业从业者的功能分化。一方面,买卖集中推动了供给方功能的分化。基于供给方市场沟通手段的集中,也为了获得全部的规模经济,商业从供给方分化出来,成为专门服务于供给方的独立的商业从业者。另一方面,买卖集中也推动了商业从业者的功能分化。商业从业者从供给方购买的过程,是形成自己内部的“市场”或社会备货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从业者获得了范围经济(石原武,2012)。基于内部“市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零售业态。即,各种零售业态的形成是商业从业者功能分化的结果。

商业区位是基于区位空间的非均质性形成的经济空间场(高进田,2007)。区位空间的非均质性既是买卖集中的结果,更是买卖集中的原因。这种非均质性既是客观交通条件的函数,也是商业空间集聚的函数。在首家门店选择集聚区位的时候,交通区位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零售业界的“黄金定律”――“区位、区位、区位”就体现了这种重要性。在后续门店入驻集聚区位、形成商业集聚的过程中,集聚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率先入驻的门店增强了区位空间的非均质性,使其区别于不包含任何经济主体的地理空间概念,提高了区位空间价值,形成了经济空间场,进而,使得商业集聚成为商业门店实体和商业集聚空间的统一、主观商业经济和客观地理空间的统一。

商业集聚的形成既离不开买卖集中,也离不开区位选择。买卖集中形成了商业集聚的“商气”,区位选择孕育了商业集聚的“地气”,连同作为买卖集中前提的“人气”,三者共同形成了商业集聚的“人气、商气、地气”。在商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三者不可或缺。

(三)商业集聚是业态店的买卖集中

在实体形式上,商业集聚始终表现为多门店的集中布局。批发市场、商业街以及零售业态中的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本身就是商业集聚的具体形式。入驻专业市场的往往是某一生产厂商的代表,或者专业经营某品牌商品的机构。入驻商业街的通常是具有某种地域特色的专卖店。

事实上,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所列示的有店铺零售业态,并不都是商业集聚的“元业态”,而是包含了三个层级的买卖集中,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级是,有待商业分化的食杂店。这是零售业态分化的母体。1852年,法国巴黎的博马尔谢百货商店的建立标志着基于这一母体分化出的新业态的诞生(李飞,2003)。第二个层级是面向不同“市场”的业态店。包括: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以及家居建材商店九个业态。这些业态店面向不同的市场需求,分别以便利、折扣、齐全、批量、品类、品牌、时尚以及专业等为主要特征。第三个层级是以商业集聚形式呈现的购物中心和厂家直销中心。购物中心往往是多种零售店铺和服务设施的集中,厂家直销中心则汇集了多家企业品牌。其中,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业态可以称之为构成商业集聚的“元业态”,第三个层级的业态在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集聚的形态。只不过相对于更高层级的商业集聚而言,其构成相对较为简单。

在城市商业发展过程中,第三层级的业态集聚曾经是商业中心区的代名词。当前,以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为代表的更高层级的业态集聚已经替代了前面三个层次,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区。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往往是这些商业中心区的龙头,同时,还分布有多家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以及数十家专卖店,形成由更多门店、更多业态的集中布局态势。

商业集聚体现不同业态的要素组合

零售业态是从需求方视角对商业经营形态的划分。这种划分意味着,为了满足某一类消费者的特定需求,需要对业态各构成要素进行特定的组合。商业集聚是零售门店的集聚,是对其要素组合的再组合。

(一)要素层次区分不同业态

李飞(2006)在综合顾客满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它们应该也是零售业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并基于对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对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随机抽样调查,将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划分为“6个基本营销组合要素的22个具体维度”,如表1所示,基于此,建立了由24个维度构成的营销组合维度表。

显然,这些维度只是组合要素构成,并不能区分各类业态。能够区分不同业态的是业态在各种维度上的不同表现。例如,产品有高、中、低档之分,店址有社区、区域和市域的差异,环境有优雅、别致和脏乱差的区别。各种要素所体现的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不同的零售业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种零售业态在其要素维度上的表现都不相同,而只是在个别维度上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性,如图2所示。以杂货店、百货店和超市为例。相对于杂货店的“单一品类”、“非买勿入”、“歧视价格”,百货店的“综合经营”降低了消费者搜寻成本,“自由进出”、“明码标价”则从经营理念上体现了真正的“尊重顾客”、“童叟无欺”。相对于百货店和杂货店的“柜台销售”和“繁华地带”,超市践行了“自主服务”的理念,选址更倾向于“边缘地区”。

从相同业态门店的比较来看,商业企业在各要素的表现并非全部优秀或者全部落后。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业企业也仅仅在其中某一方面做得出色,另一方面做的优秀,其他几个方面不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李飞等,2005)。当然,真正能够区分相同业态不同企业的要素则必然是深受消费者偏爱的个别要素。

(二)核心要素区分商业集聚

商业集聚的差异性则来源于构成集聚的各门店的业态以及各业态的要素组合。基于构成商业集聚的门店业态和商品品类的差异性,可以将商业集聚区分为同业集聚和综合集聚(刘玉奇,2012)。

同业集聚通常指的是各类商业街、专业(批发)市场、销品茂、厂家直销中心以及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在这类商业集聚中,从事商业经营的商户数量多、商品档次差异性小、服务层次相同。综合集聚通常指的是城市的各级商业中心,如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及社区商业中心等。在这类商业集聚体内,通常会有龙头企业带动,各门店之间的业态互补性强,商品档次跨度较大。

商业集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益于构成门店的业态。同业集聚的各门店业态雷同,各要素表现差异性小,只有全部门店各要素的整体表现才能体现商业集聚的整体特点。即:水平约束的普通要素在管理技术作用下的综合表现就成为同业集聚的核心要素,例如,产品或服务的种类、档次、价格等。北京“西四――新街口”沿线的婚纱摄影、电气五金、乐器和服装四类商业门店构成的特色商业街,通过模仿实现了相同档次、只有细微差异化的产品的集中经营。同类门店的集中布局有助于形成商业集聚特色。综合集聚的各门店业态差异性大,主力店的要素往往成为深受消费者追逐和偏爱的个别要素,主力店的营销要素组合主导了综合集聚的特点。例如,商品档次、价格水平、服务细节以及环境要求等。个别主力店能够带动综合集聚的发展。

如果各门店水平约束的普通要素体现了商业集聚的核心要素特点,那么这个核心要素特点就体现了该商业集聚的特色,该特色决定了该商业集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广泛分布的艺术品专卖店。如果主力店的核心要素主导了商业集聚的要素特点,那么该主力店的核心要素就成为消费者追逐和偏爱的个别要素,这个核心要素就决定了该商业集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北京西单商圈中体现青年人消费特点的大悦城。

商业集聚是符合消费者满意的选择

(一)零售业态是消费者满意选择的结果

在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上,要素组合是服务于特定消费需求的。零售企业依托要素组合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消费者“用脚投票”,通过消费者选择反作用于零售企业。符合消费者满意的要素组合确立了特定的“市场”,也就形成了特定的零售业态;不符合消费者满意的要素组合逐步退出“市场”,或者通过优化要素组合进一步适应“市场”,重新形成符合消费者满意的要素组合。

当然,这个过程总是以循环累积的形式实现。确立了特定“市场”的零售业态,一方面,以连锁方式扩大市场辐射争取市场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收取通道费、排他性协议、零售价格限制、掠夺性购买以及自有品牌进入等纵向约束巩固和扩大市场优势。消费者则一方面通过对满意门店的重复购买展示其正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不满意门店的规避展示其负反馈机制。

(二)消费者满意基于满意基准

消费者对零售业态的满意并不是通过组合要素的加权平均或者对要素层次的评价得分绝对值来体现的,而是通过消费者与其满意基准的比对或者基于“参考点依赖”的“期望不一致”来体现的。超过或者符合消费者基准的,表现出较高的消费者评价、较高的忠诚度以及后续消费,即消费者满意;达不到消费者基准的,表现出较低的消费者评价、较低的忠诚度以及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即消费者不满意。

消费者满意基准是消费者基于此前购物经验、零售业态认知以及相关知识,所形成的对各要素表现水平的预期。这一预期也成为消费者评价各门店的依据。当然,消费者对不同零售业态各要素维度的水平以及同一业态不同要素维度水平的预期也存在明显不同。例如,消费者对于百货店的环境要求,与对食杂店环境的要求显然不同,认为较差的环境与百货店较高的商品价格及知名品牌的档次明显不匹配。厕所的异味和不干净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对百货店的满意程度。消费者可以忍受食杂店没有空调,但很难忍受百货店过高或过低的室温。同样,消费者对于同一业态的各要素基准水平的预期也存在明显差别。例如,对百货店的服装品牌档次的预期会明显高于停车位的充足程度,因为,高档次的百货店往往位于停车位并不充足的繁华闹市区。对折扣店的商品折扣的预期也会明显高于商品的齐全性,因为折扣店销售的更多为下架或者断码商品。

(三)多次购物中的消费者满意

在商业经营管理中,零售门店除了某几个方面做到出色或优秀之外,其他几个方面要达到预期的行业平均水平。这是消费者满意的要求。即:至少有一项要素的表现超过预期的平均水平,而其他所有要素维度都不低于预期的平均水平。

从单次消费过程看,消费者对高于满意基准和低于满意基准的反应程度并不相同。在消费者看来,高于满意基准是零售企业追求卓越的表现,而低于满意基准是零售企业管理不善的结果。超出一个单位的满意基准所带来的满意的增量,要小于因相差一个单位的满意基准所带来的满意的递减。如图3右图所示,超过满意基准1单位的满意表现为消费者带来a单位的超额评价,低于满意基准1单位的满意表现为消费者带来b单位的差额评价。这里,b>a。

在多次消费过程中,同样的超过(或不足)预期水平所带来的消费者满意的提升程度并不相同,而是呈现出“敏感性递减”的特点。例如,百货店长期的八折优惠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的惊喜,尽管第一次购物时可能会让你吃惊。即便是第一次遇到购物折扣,第二次遇到返券促销,当第三次遇到现金立减,消费者很可能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与之相反,当第一次购物遇到商品过期,第二次购物遇到残次品,第三次购物遇到厕所不干净的时候,消费者也就不会大惊小怪。如图3左图所示,原点O点代表满意基准水平,横轴代表满意表现,纵轴代表对满意表现的评价。当零售商的满意表现超过满意基准1单位时,会为消费者带来a单位的超额评价;当零售商的满意表现再超过满意基准1单位,即达到2单位时,会为消费者带来(a+a`)单位的超额评价;这里,a>a`。同理,b>b`。

(四)商业集聚的消费者认同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寻求亲近感或归属感的愿望和行动。曼纽尔・卡斯特在1993年出版的《认同的力量》中指出,“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建构的过程。本文认为,消费者对商业集聚的选择并不是一种满意选择,而是一种带有个人消费建构的过程。因此,借用“认同”一词表示。消费者对商业集聚的认同比对单个业态店的满意更为复杂。一方面,消费者基于某些要素的出色表现和其他要素达到预期的行业平均水平,对单个业态店表现出满意;但对单个业态店的满意并不表示对商业集聚的整体认同。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某些要素尚未达到预期的行业平均水平,对单个业态店表现出不满意;但对单个业态店的不满意也并不表示对商业集聚的整体不认同。

当然,这里的消费者认同并不是全部消费者的认同,而只是某类消费者的认同。对于综合集聚而言,主力店的要素组合主导集聚的特点,应该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主力店要素组合的某些方面理应超越消费者预期,其他方面以及非主力店的要素组合不低于预期的平均水平。对于同业集聚而言,各门店的要素组合除了不低于预期的平均水平之外,还应该能够实现要素的水平约束,即能够统一到某类需求上,形成集聚特色。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综合集聚的认同首先是对主力店的认同,对同业集聚的认同则是对全部店铺共同特色的认同。

结论

综上所述,集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形态。商业集聚的形成既是买卖集中的结果,又是消费者对高于“参考点依赖”的“期望不一致”循环累积的结果,是消费者对业态和门店构成的认同。商业集聚的壮大既要优化业态结构,更要突出高于消费者预期水平的要素。关于消费者满意基准的优化以及商业集聚的消费者认同有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