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权益法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票投资权益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美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
5、非现金方式取得权益性投资,其初始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对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非货币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美国对非现金补偿方式取得投资,投资成本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篇2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 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 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 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 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 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 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 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 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 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 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 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 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500000, 贷记:现金 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 贷记:投资收益 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篇3
2016年年初至今,保险公司保费出现较大增长,但是呈现出增速逐月下降的趋势。随着新兴公司的崛起,万能险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异军突起,使得保险行业的格局出现较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和债市的波动增加,2016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双重压力下,举牌上市公司特别是蓝筹股股权,成为保险资金的理性选择。恰好2015年股灾至今,监管层为“救市”放宽了险资投资比例的限制,客观上提升了险资举牌的意愿。但万能险高负债利率的特性倒逼险资在投资领域采取较为激进的行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以不断举牌的方式横冲直撞,迫使监管层采取强制手段予以规制。
监管重拳出击
近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并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针对前海人寿产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公司进行整改,并在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对其他在万能险经营中存在类似问题的公司,保监会正密切关注其整改进展,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的监管举措。
随后,由于恒大人寿近期在开展委托股票投资业务时,资产配置计划不明确,资金运作不规范,根据《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保监会决定暂停恒大人寿委托股票投资业务,并责令该公司进行整改。
实际上,此次严厉的监管措施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监会密集出台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此外,保监会还在5-8月,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日前,前海人寿上报了整改情况报告,但未对检查发现的万能险管理问题整改到位。据此,保监会果断采取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也将根据其他公司的整改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据报道,此前恒大人寿短线炒作股票已经被保监会约谈。针对恒大人寿股票投资中的“快进快出”行为,保监会曾约谈恒大人寿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不支持保险资金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
在12月5日被保监会采取暂停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等监管措施后,前海人寿回应称,已暂停万能险新业务,安排专项工作组负责整改,力争在12月30日前完成。与此同时,保监会将于近日派出两个检查组分别进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两个检查组分别由发改部和资金部牵头。
据报道,此次检查的主要方向是对上述两家保险公司治理规范性、财务真实性、保险产品业务合规性及资金运用合规性开展现场检查,严肃惩处违规行为,切实规范其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和投资运作,维护市场秩序。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公开表示,一方面,创新能够带来金融市场的繁荣,也可能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强化金融监管,出台管制措施,又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失去活力。
他强调,以“偿二代”为标准的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管住后端”,平衡好保险创新和监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偿二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对症下药,积极解决。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兼发行部总监魏刚则认为,当前,很多上市公司在修改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壁垒,但这没有足够的法条支持。此前险资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行为,从监管层来说是非常被动的,部分行为并不直接违反《证券法》的规则,但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针对部分保险公司激进投资和举牌的问题,保监会近期拟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调降险资股票投资比例,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将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10%下调至5%。
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还远未达到上述规定。数据显示,前海人寿持有万科股权7.36亿股,占总股本的6.66%,以12月14日收盘价22.29元计算,前海人寿对万科的持股市值为164亿元,占其三季度末总资产2296亿元的7.14%。
按照目前10%的上限,前海人寿的持股比例并未超标。一旦上限下调至5%,超标的存量股票投资如何处置,仍需拭目以待。
存量持股何去何从
目前,保险资金入市比例的最新规定,是2015年7月救市期间的规定,即保监会的〔2015〕64号文――《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主要用意在于加大蓝筹股投资的比例上限,增加险资投资的灵活度。
《通知》规定:“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不过,保险公司执行上述比例需符合一定的条件,且需报保监会备案。一是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二是投资蓝筹股票的余额不低于股票投资余额的60%。
陈文辉表示,上述股权投资比例,稳健型公司用不了,反而让激进型公司钻了空子。现在把2105年救市时放宽的投资比例再收回来,是对投资风险定向“挤脓包”,不会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
从2016年举牌股的市场表现来看,举牌前后期股价的波动性较大。未来,考虑到资本市场稳定的因素,最好的结果是,相关保险公司会在监管层的干预下有序的推出投资。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有多少保险公司已经用到上述股票投资的比例,从现在已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仅占总资产的百分之十几,占比仅为个位数的保险公司也不在少数。总体来看,险资权益类投资比例远未达标,市场无需过度借读险资退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将险资股票配置比例回调至2105年A股发生股灾前的水平,既然是投资比例的正常回归,对目前已基本企稳的市场应该没有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不排除保险资金未来仍会有股票投资和进一步举牌的需求。
以保险资金目前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即使相对于30%的投资比例要求,保险资金进一步投资股市空间仍然巨大。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保险业总资产为1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7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6万亿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仅为12.57%,距离投资上限还有2.58万亿元的空间。未来随着保费的初增长,险资权益类资产配置的规模和比例会进一步加大。
此外,除了欲把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回归2015年7月前的水平,陈文辉还表示,针对部分公司激进投资和举牌的问题,保监会将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明确保险公司重大股票投资新增部分资金应使用自有资金,不得使用保险资金。而且,对于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须向保监会备案;对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须报保监会事前核准。
看来,在高调处罚相关保险公司的监管措施背后,保监会还在酝酿新的保险投资收紧政策。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未来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符合三个原则:投资标的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股权等非固定收益类产品为辅;股权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少量的战略投资以参股为主。
篇4
[关键字]:CAMPβ估计股票投资决策
一、股票的投资决策是投资者通过投资股票获取收益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股票本身价值是决定是否购买参考依据,显然如果我们知道股票的价值,买卖决策将非常简单,股票价格低于其价值则买入,反之则卖出。然而现实是股票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困难的事,研究中各种股票价值评估的模型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缺乏实用性。所以在股票市场的实际投资决策时,我们往往通过研究影响股票价值的一些简单因素作为股票投资的依据,并且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基于会计信息对β估计在股票投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CAPM模型简介
CAPM模型是对风险和收益如何定价和度量的均衡理论,根本作用在于确认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揭示市场是否存在非正常收益。一个资产的预期回报率与衡量该资产风险的一个尺度——β相联系。模型形式如:ri,t=rf,t+βi(rm,t-rf,t)
其中ri,t为t时刻股票i的必要回报率,rf,t是t时刻的无风险利率,rm,t为t时刻的市场组合收益率,β为企业风险系数。在实际运用中,β一般用市场模型估计:ri,t=?琢i+birm,i+Ei,t回归得到的bi即是β的估计值。
三、基于β估计的股票投资决策
按照市场模型得到的β代表资本市场对企业风险的度量,但这个度量并不一定准确,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估计出更准确的β,成为优势β。当优势β大于市场β时,说明市场确认的折现率过小,市场按较小折现率得到股票价格理应过高,则卖出该股票;反之,则买入。我们可以利用会计数据并结合市场模型来估计β能得到更精确的β值。
由于企业财务杠杆与风险有关,我们可以用下式来估计企业的风险:
其中βv,i,βB,i,βs,i分别是企业风险、债务风险和股东权益风险,V,B,S表示企业市值、债务市值和股票市值。
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无关,这意味着βv,i与财务杠杆■无关,所以财务杠杆指数的增大不会改变βv,i,但会增大βs,i。
除了财务杠杆外,经营杠杠也是β估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营杠杆指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率。从会计数据计算出的经营杠杆越大,企业风险β也越大。
Ball与Brown是利用以下模型估计会计β:
Ai,t=gi+hiMt+?着i,t
其中,Ai,t为i公司会计收益在t年的变化数;Mt为t年会计收益市场指数的变化数;hi为会计β的估计值。Ball和Brown(1968)研究结果表面无论是经营收益、净收益,还是归属普通股的收益,两个β的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Beaver、Kettler和Scholes(1970)(记为BKS模型)为了考察会计变量是否可以用于预测下一期的市场β,利用横截面资料对下列模型回归:
其中,bi为当期用市场模型估计的企业i的风险β;Wk,i为企业在当期的第k个会计变量,它们可以是股利分配率、财务杠杆、收益变动方差、会计β等。
运用所得到的估计系数(C)和企业的会计变量(W)数据,就可以估计出非企业的风险系数。就可以比本期市场模型β的估计更精确地预测下期市场模型的β。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建立在会计变量基础上的预测模型能比完全依赖于市场模型提供更精确的下一年市场风险的预测。
四、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Hamada(1972)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4家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财务风险与市场β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相关性。Mandelker和Rhee(1984)以1957年-1976年间的255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这一假设重新验证,表明每个组合的市场β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解释是由于回归建立在组合的基础上,使得变量的测量误差变小,相关性提高。
Lev(1974)的研究也表明营业风险与市场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他以1949年-1968年间电力、钢铁和石油为样本回归表明,营业风险越高,市场β及股票收益率方差越大。
Eskew(1970)考虑到β的非静态性,以改进的β预测模型,与以会计变量为基础的预测模型对比,发现会计变量预测模型更优越。而Rosenberg和McKibben(1973)发现,将市场β与会计变量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对未来市场β的预测能力。
篇5
本文中的“股权投资损益”,只指从被投资单位分回股利、利润或分享、分担被投资单位盈亏而形成投资损益,不包括处置股权投资等形成的损益。
一、股权投资损益确认的各种不同标准及其所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一)税法规定的确认股权投资损益的标准
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印发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对企业股权投资所得(即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如下规定:
1.“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被投资企业为投资方企业支付的与本身经营无关的任何费用),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的分配支付额”。
“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票面值确定投资所得”。
2.“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财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3.“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损失”。
上述“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当如何理解呢?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分配利润一般分两次进行账务处理:一是利润分配方案提出时,将应分配股利或利润从利润分配或盈余公积中转入应付股利;二是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即以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向投资企业支付应分配的股利或利润。
(二)会计法规规定的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于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规定:
1.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如购入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其股利部分计入应收项目,以后收到上述股利时,则冲减应收项目,不作投资收益处理。
2.企业持股期间所分得的股票股利,不论原股票投资核算形式如何,均不作投资收益确认。
3.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不论是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均不作投资损益确认。在实现取得分派的现金股利时,也不作投资收益确认,而是按实收的现金股利冲减投资账面价值。
4.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能将本企业应得数确认为投资收益。
5.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在年终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二、对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股权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形成时间性差异的分析
前已述及,根据《通知》的规定,税法上确认股权投资收益的标准只有一条,即被投资单位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但在会计上,则按照股权投资的核算形式不同和取得收益的载体不同,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加之税法不能确认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年度净亏损在会计的权益法下必须确认投资损失,这就使按会计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纳税所得)之间,因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一般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因此属于时间性差异。
(一)短期投资中股票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由于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收到股利时不确认收益,但在税法上收到股利时即应确认收益,因此会产生差异,而股利收益在投资处置时可以转回,所以这种差异属时间性差异。但是,由于短期投资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所以只有持有时间隔年且在前一年有股利收入的投资才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上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收益,这一宣告一般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左右期间内实施,即在年度股东大会、股东会或类似机构正式批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后宣告,而投资企业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一般也应在下一年度,所以只存在是否需要补征税款的纳税调整问题,不存在跨年度的时间性差异问题。当然,如果当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当年因故不能实际支付,或者因投资企业的原因本领取,在投资企业仍存在一个时间性差异的问题。
(三)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年度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应在年终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而按照税法则要在年后实际收到股利或利润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这样也形成了时间性差异。值得说明的是,会计年前确认收益,税法年后确认收益,所确认的收益一般并不相等,因为正常情况下,年后实际分得的股利或利润要少于年前入账的应享有净利润份额,这二者的差额虽然从理论上讲也属于时间性差异,但在具体所得税处理上还是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四)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损失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时,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除投资账面价值已冲减为0的情况外,投资企业必须按应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则不能确认,这样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可以由其在以后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所以上述差异也属于时间性差异。
(五)分配股票股利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被投资单位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投资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投资收益,但按税法规定应确认收益,这二者形成的差异中虽然也具有时间性差异性质,但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股票股利,则以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三、股权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处理
(一)关于股权投资损益的所得税征免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财税字[1994] 009号文件)指出,对联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一律先就地征收所得税,然后进行分配。
2.《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其他企业分回的已经缴纳所得税的利润,其已缴纳的税额可以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
3.《通知》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以上规定精神,企业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中,除计入投资企业利润的因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而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外,只有在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时,才会发生因时间性差异而进行纳税调整,投资企业年终也会因投资收益产生其他方面的纳税调整,但这些调整则属永久性差异或应视同永久性差异产生的纳税调整。
(二)投资损益的纳税调整方法
1.已分回的投资收益。(1)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不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①凡投资企业年终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或者投资企业在上年已确认收益的,均不作纳税调整;②凡投资企业已在当年确认投资收益的(包括短期投资中股票处置),则按已记收益调减纳税所得;(2)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以下将上述双方税率的差异简称为“税率差”):①凡投资企业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补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按还原后的税前收益和“税率差”计算应补缴税款,不另调整纳税所得;②凡投资企业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扣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将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并入纳税所得统一计算应纳税额,再扣除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计算出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扣税法”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分回所得÷(1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应补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尚未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投资企业适用税率十应补缴税款
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已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扣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十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
2.尚未分回的投资收益。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应分得的股利或利润尚未实际分回时就确认收益的,不论股权投资采用哪种形式核算,也不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税率就高孰低,均应在年终按尚未收到股利或利润对会计上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确认收益金额一已收到股利或利润),调整减少纳税所得。
3.投资损失。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年终确认被投资单位净亏损应分担份额记人损益后,纳税调整时应按确认的投资损失,调增纳税所
得。
4.记入应收项目的股利。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已宣告但未领取的股利,在实际收到时,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应采用“补税法”计算应补缴税款。
四、涉税股权投资损益的会计处理
(一)短期投资
1.企业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持股期间现金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X X股票”科目。
企业当年处置当年收到现金股利的股票,其账务处理与一般短期投资相同,其股权投资收益包含在处置净损益中。
篇6
关键词:交叉持股;经济后果;泡沫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2-0061-04
2009年9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首批创业板149家公司进入发审会审核名单,并从9月17日开始审核首发申请,这标志着创业板上市进程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消息一经披露,持有创司股权的主板公司受到资本市场的特别关注,从9月11日开始的五个交易日内,相关主板公司股价都有较高升幅(如表1所示)。
根据国外创业板市场的经验,创业板的总体平均市盈率高于相应主板市场,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远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的公司。中国情况也是如此,截至10月19日,三批共28家中国创业板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平均市盈率达到56.60倍,显著高于主板市场IPO平均发行的市盈率。因此,持股创业板的主板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题材炒作。相关主板上市公司都可能从二级交易市场的高股价中获得实质性收益。
而且创业板一旦设立,上市的公司数量可能持续较快增加。导致更多持股创业板的主板受益上市公司股价上涨。那么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经济后果:投资者又应该如何面对受益于创业板上市的主板公司股价上涨?
一、公司交叉持股的财务后果
首先。我们以两家相互交叉持股的公司为例,考察互相购买股票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假定A、B两家公司都发行200股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一元钱,募集资金200元。两家公司均无债务融资,资产结构均为:100元进行实体资产投资,另外100元作为现金资产。我们假定公司的实体资产投资于净现值为零的项目,因此实体资产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均为100元。表2列示了两家公司初始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两家公司进行交叉持股。首先,A公司用100元现金购买B公司增发的100股股票。B公司增发前账面资产总额为200元,两家公司实体资产的市场价格与面值相等,那么B公司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均为200元,因此B公司增发股票的定价应该为每股1元钱。
表3列示了A公司购买B公司增发股票后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完成后,两家公司的合计账面价值与合计总市值均由400元上涨至500元。上涨的原因在于:A公司将100元现金用于购买B公司增发市值为100元的股票,B公司获取增量现金流入的同时,A公司的现金资产转变为投资资产,A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保持不变。
接下来,B公司动用100元现金购买A公司增发的股票。A公司增发股票前的账面价值为200元。由100元的对B公司股票投资(市场价格同样为100元)和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符的100元实体资产构成。A公司以每股一元钱增发股票,而B公司动用100元现金购入A公司增发的100股股票。
表4列示了两家公司完成交易后双方的资产负债表。与前一次交易相同,本次交易,两家公司合计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再次增加100元。每家公司的权益数额均增值至300元,均比交叉持股前增加了100元。每股账面价值仍保持在1元。每家公司的总市值也由交叉持股前的200元增值300元。
如果这样的交叉持股交易不断重复,两家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就会持续增加。每完成一次交叉增持股票,两家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都会增加100元。上述交叉持股交易,理论上能够将每家公司的权益数额增至任何期望的数额,而最终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是高额的股票投资账面金额。
我们的模型可能与现行会计准则相悖,因为准则要求股权份额达到50%以上即编制合并报表,这样就会消除交叉持股的效果。然而现实中规避该准则并非难事。假定共有十家A、B类型的公司,每家公司均购买其他九家公司10%的股权,购买过程与前文列示的情形相似。这会导致每家公司90%的股权都由其他公司拥有,然而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一家公司拥有超过10%的其他公司股权。按照现行会计准则,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达到控制、间接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条件,所以多家公司通过分散交叉互持对方股份的方式可能虚增各个公司的账面价值,给人以公司逐步“做大做强”的假象。
二、公司交叉持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主板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
从我国主板公司交叉持股情况来看,近年来基本呈现出数量和金额逐年递增的趋势。表5列示了2005年至2008年主板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家数和行业分布。表6列示了2008年交叉持股公司的股票投资金额及占总资产的比重。
从表5可见,交叉持股公司分布呈现行业分布广泛的特征。证监会公布的13个行业分类中,各行业均有公司购买其他上市公司股票。而即使在2007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后,2008年年末仍然有494家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占到同期主板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表6列示了从2006年至2008年,交叉持股上市公司中,股票投资占总资产比重的平均值从1.32%上升至1.56%,而且由2006年的均值大于中位数。转变为07、08两年的均值小于中位数。即由左偏分布转化为右偏分布,表明上市公司总体股票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因此无论从分布广度还是投资规模角度分析,主板公司的交叉持股状况都可能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飙升,而产生连锁的股票增值和财富放大效应。
(二)交叉持股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泡沫化
除交叉持股公司的数量和投资金额外,会计准则对于公司交叉持股的经济后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是以何种方式享受股权投资带来的收益。从全球资本市场交叉持股的发展状况来看,日本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交叉持股情况最为明显,跨行业持股较普遍,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比重一度达到总股份数额的近三分之二(Osano,1996)。而日本会计准则规定投资公司只能将股利作为投资收益予以确认,被投资公司股票市价增值部分不能确认为收益(Rosenwald,1989)。
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要素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司的股票投资依据管理层的投资意图及投资股份比重计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账户s。其中前两个科目均按照公允价值披露科目余额。账务处理的差别在于:前者在公告日公允价值数额的变动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直接影响当期损益:而后者在公告日公允价值数额的变动要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导致权益数额波动。
中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比日本股市更易泡沫化。首先,越来越多的创业板公司陆续在二级市场开始交易,必然使得在一级市场持股创业板的主板公司获益丰厚。而如果主板上市公司将部分持股的创业板股权出售。那么资本利得可以计入“投资收益”,增加当期盈余;如果主板公司将持股的创业板股权计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继续持有该股权亦可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增加中记增当期盈余:即使主板公司将持有创业板公司的股权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Ohlson(1995)剩余收益定价模型(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股票价格不仅是每股收益,还是每股净资产的函数,那么主板公司通过“资本公积”账户记增净资产。导致“每股净资产”的增长,对其股价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无论上述何种途径,最终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的结果都可能是持股创业板公司的主板公司股价大幅攀升,而主板公司相互持股的公司数量和金额又较多。所以未持股创业板股权的主板公司,同样可以从持股其他主板公司的股价上涨中获得股权投资的增值。
在实体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公司实体投资盈利能力可能依旧较低,而持股创业板公司的主板公司股价飙升,无疑具有强烈的信号传递效应。加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充裕的货币供应量可能加剧这种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如果监管层审核大批创业板公司上市的同时,不对公司的交叉持股行为加以规范,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为追求短期财富效应,积极投资收购有登陆创业板潜力的中小公司股权,以期在公司上市后获得较高的投资受益。即使无法购入潜在创业板股权,上市公司可能选择购买已经购入该类股权的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以期在创业板公司上市,主板公司受益后,从对主板公司的股票投资中获益。而那些通过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融通到资金后,也可能动用部分资金参股主板上市公司或收购潜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在这样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的股价攀升,财富循环往复放大之间,资本市场可能呈现泡沫化趋势。然而任何形式的股价上涨,总无法脱离资金供求的规律。一旦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如控制创业板新股发行数量或市盈率水平),则很快会形成连带效应,造成资本市场泡沫破灭。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股市尚处于初创阶段,法律体系和市场结构都迥异于发达市场,数量众多的散户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有限。监管层更需防止交叉持股公司的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及信贷机构,避免交叉持股公司股价交替上涨从而引发资本市场泡沫化及股市的大幅波动。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防范和控制创业板上市、受益主板公司股价飙升而引发的资本市场泡沫化风险。
1、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行为。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保证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公司。如果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手中募集到资金,却动用巨额资金投资购买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那么投资公司募集资金的行为就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于巨额投资非相关行业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加以约束,可以采取限制其增资扩股、再融资增发等措施。
2、加强投资者教育。
监管部门应该努力引导散户投资者正确认识交叉持股公司收益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交叉持股公司从资本市场股价上涨中获取的收益可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出售股票的资本利得)科目。而新会计准则中这两个科目均属于“营业利润”。投资者只有正确识别公司持股增值与公司实体资产带来的营业利润之间的差别,才能避免通用的市盈率、每股营业利润等财务指标可能造成的投资误导。
3、增加信息披露。
篇7
5%,一条举牌线,牵出万千资本故事。
近日,阳光保险集团旗下的阳光产险增持伊利股份。经此变动,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合计持有伊利股份总股本的5%,由此触发举牌。
似乎是有备而来为平息市场恐慌,阳光保险在举牌之后随即做出“两不”承诺:“不主动谋求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和“未来12个月内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但鉴于此前宝能系、安邦系等先例,阳光举牌给伊利和外界带来不小的震动。伊利选择紧急停牌,谋求“重大资产重组或非公开发行股票”。还有评论称,股权分散的伊利遭遇“野蛮人”突袭,若处理不当,或将引发中国奶业地震。
保险资金,再度跳上风口浪尖。
早在2013年,生命人寿就举牌了上市公司农产品。2014年,安邦连续举牌招商银行、金融街、民生银行、金地集团。2015 下半年开始,保险公司更是掀起举牌上市公司的热潮,以前海人寿(宝能系)、国华人寿等为代表的险资频频发力,引起市场强烈关注。
尤其是宝能系争抢万科股权的凶悍手法,让险资的“野蛮”色彩尤为突出。一时间,资本市场对险资举牌风声鹤唳,仿佛一旦跨过了5%的首次举牌线,就如吹响了“篡权”的集结号,明争暗斗将会接踵而至。
背负着“野蛮人”的称号,各路险资频频举牌究竟存在何种投资逻辑?又暗藏怎样的图谋?
或许更基本的是,它们到底有多“野蛮”?
“阳光”底下有无“阴谋”? 即便阳光足够“温柔”也难保没有其他野蛮人垂涎。所以也就难怪以潘刚为首的伊利管理层,视举牌为警钟,欲图保全之策。
虽然举牌后,阳光一再承诺“两不”,表示增持伊利是“出于对伊利股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所进行的财务投资”。但是,伊利股份仍重大事项停牌公告,表现颇为紧张。
对此,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任春生也出来“安抚”,阳光此举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履行了相关程序,且做出相应承诺,从目前看是在公开市场上正常的财务投资行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接触的多家大中型保险公司投资经理,也多以“平常心”视之。因为不少券商曾经向他们推荐过伊利股份,“股价显著被低估,建议逢低加仓”。
但外界一个疑问在于,阳光保险既然表态12个月内不再增持,何苦要买入区区几百万股触及举牌线而闹得沸沸扬扬?此前,阳光保险已经“安稳”持有4.91%,最新购入566.79万股,占总股本0.09%,刚好够上举牌线。
按东吴证券首席证券分析师丁文韬分析,按照目前财务会计准则,如果持有上市公司的份额超过5%并且获得董事会席位(或者股份达到20%),保险公司可以获得额外优势。
首先,达到5%,就可以用权益法记账。上市公司净利润可按持股比例确认为保险的投资收益,账面投资回报率大幅提升,且不受股价下跌影响,未来如果股价上涨卖出还可赚取价差收益。
其次,还可以降低偿付能力资本要求,“偿二代”标准鼓励保险资金进行长期稳定的投资、减小权益资产带来的价格风险。
此外,如果能够进一步获得董事席位,还可以影响上市公司分红计划,参与上市公司的运营,达到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效应。不过,阳光与伊利的业务范围相差较远,并且阳光也明确表示仅为财务投资。
有阳光保险自身的承诺,加上保监会官员的“安抚”,再加上专业的分析,按理,阳光的财务投资者立场是比较可信的,但是,为何伊利仍然如惊弓之鸟?
原因也不难理解。与万科相比,伊利的股权结构更加分散。从其半年报不难看出,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仅为8.79%,前十大股东中公司董事占据四席,合计持股比例近8%。该类企业令其极易成为外来资本的潜在收购对象。自“万科大战”后,伊利便被券商认定为“举牌概念股”。
早期的2006年和2008年,伊利更是两次被传受到狙击,不过对象分别是达能和光明,来自同业的觊觎。
即便阳光足够“温柔”,也难保没有其他野蛮人垂涎这块“肥肉”(当然也难保阳光日后“翻脸”不再善意)。所以,也就难怪以潘刚为首的伊利管理层紧张了,视阳光举牌为警钟,欲图保全之策。
险资到底有多野蛮?
针对外界的质疑,阳光保险似乎表现得有点冤。其高管也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接下来没什么动作,不宜过度解读。
但整体而言,打上“野蛮人”标签,险资到底冤不冤?
最权威的说法可能来自保险业的“大家长”保监会主席项俊波。项于今年7月的“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对多位保险公司董事长表示,少数企业进入保险业后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蜕变成“暴发户”、“野蛮人”。
言下之意,确有少数“害群之马”。过去几年,有些民营中小保险公司利用寿险牌照作为杠杆融资平台,通过高收益万能险和高现价产品迅速做大资产规模。这类险企被称为“资产驱动型”险企。由于此类保险资金成本明显低于信托和银行贷款,可利用其配合实际控制人进行战略收购。
从安邦、宝能、恒大到阳光,纵观近年举牌险资的策略、动向,大体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保险公司作为杠杆融资平台配合股东进行战略收购。譬如,宝能系下的前海人寿,举牌万科A、南玻A等。该类公司目标多为地产公司。此类举牌过程中,保险公司通常会在短期集中买入,导致目标公司的股价急剧拉升。
即便宝能收购万科来势凶猛,据媒体公开报道称,宝能系掌门人姚振华也曾经承诺,宝能系成为大股东之后,王石还是旗手。只是生性直白的王石表态,“你想成为第一大股东,我是不欢迎的”,甚至扬言赶走“野蛮人”。
第二类,以财务投资为主,谋求一定话语权。比如安邦系、明天系、富德系等入股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金融街、金地集团等银行、地产类公司,派驻董事,一方面获得财务分红,一方面参与董事会决策。较长时间大比例持有,但至少表面来看,多数与原管理层相安无事,未见较大纷争。
第三类,传统保障类保险公司寻求权益类财务投资。在此类投资中,保险资金充分发挥长期性优势,往往选择股价相对低点买入高分红优质个股并长期持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监会对险企回归保障的要求下,国内大中型保险公司基本都隶属该类。他们利用产品结构布局上的优势,资金成本较低,盈利模式也不仅局限于投资利差,基本不存在控制上市公司的必要性。
阳光保险是国内保险业第二梯队“领头羊”,属于大中型险企。其管理资产近6000亿元,以往风格较为稳健,在二级市场迄今基本上以财务性投资为主。
据保监会数据,到今年7月,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有1.7万亿,而上演“野蛮人”故事的,并不多见。
好戏或在后头
不过,低利率、“资产荒”的背景下,险资的投资饥渴症难免要比以前严重一些。
再加上,从2015年3月至今,外管局收紧了海外投资,未再批复新的 QDII 额度。险资出海受到局限。所以,高分红、低估值、盈利具有可持续性的股权类投资,更加成为险资们出手的优质标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分析称,长期权益类投资,一方面有利于险企从资产端配合负债端向长期、保障型转变;另一方面,权益类投资的弹性及收益预期好于债券和存款,具有“类固定收益”的属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为对抗低利率、维持投资收益的有效手段。
尽管如此,受股市低位徘徊和保监会监管加强影响,到2015年底,累计只有10家保险公司举牌了3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余额是3650亿,占整个保险资金余额的3.3%,比例很小。2016年至今,也未出现险资集中举牌。
据报道,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小范围不久前下发《关于加强保险机构与一致行动人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对保险公司及一致行动人投资股票的两种情形实施差别监管:一般股票投资和重大股票投资。保险机构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应当在事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材料申请核准;保险机构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20%以上新增的股份应当使用自有资金;保险机构不得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一个字:求“稳”。
监管层对万能险态度日趋谨慎,再加上结算利率在“资产荒”背景下逐步走低,万能险对保户的吸引力下降。所以“资产驱动型”险企举牌,将难以为继。
但正如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一样,自身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中型险企举牌上市公司,或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常态”。2016年7月,保险行业总资产已达14.3万亿元。尽管保监会对“重大股票投资”求稳,但对“一般股票投资”呈放开趋势。2014年初,保监会将权益类投资占比提升到30%。2015年中,进一步放开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提升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达到30%比例上限的,还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至40%上限。
篇8
高成长投资的风险
若股票投资盈利预期是20%,则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每股收益平均增长率应该达到20%,这并不容易。我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确定一项准则,这项准则与彼得?林奇提出的定律不谋而合,即当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市盈率的数值相等时,投资的赢利预期就和其风险就相适应,该股票就值得投资。当然,市盈率越低越好。
举例来说,假定c股票每股收益为1元,未来年均增长15%。如果投资者以15倍的市盈率,即15元每股的价格购买该股,5年后每股收益增长到2.01元,增长了1.01倍,如果该股市盈率不变,该笔投资获利1.01倍,年化收益率是15%。这个投资成绩已经很理想。
D股票每股收益也是1元,年均增长30%,投资者以30倍的市盈率,即30元/股的价格购买,5年后每股收益将增长2.7倍,若市盈率不变的话,该笔投资将获利2.7倍,年化收益率为30%;如果该股未来每股收益增长率降低一半,为15%,则5年后每股收益只会增长到2.01元,市盈率定位降为15倍,则股价只有30.15元,该笔投资无获利,而同期银行储蓄收益率也有27.8%。
如果C股票和D股票未来5年每股收益都下降至0.8元,市盈率定位都下降为13倍,则两笔投资分别亏损31%和65%。可见,购买高成长高市盈率的股票回报更高,但风险也更大。
再融资未必坏事
A股再融资非常活跃,很多投资者斥之为“圈钱”。其实,许多优秀公司的溢价再融资,可以提升股票的投资价值。
假设某股票总股本是1亿股,股东权益是1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元,每股收益为0.1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5%。公司以3倍溢价即每股4元的价格增发5000万股新股,可以融资2亿元,则每股净资产增厚到2元,每股收益摊薄为0.1元。
熊市再融资有玄机
在熊市中,投资者对再融资特别敏感,表面来看,融资后股票供应量增加了,每股收益被摊薄,似乎股票价值降低了。其实从长期来看,股票的价值和股票供应量毫无关系。融资后公司净资产从1亿元增加到3亿元,实物资产增加了2倍,每股净资产从1元上升到2元,增加了1倍。若公司将所融资金进行投资经营,并同样达到15%的净资产收益率,则公司净利润将达到6千万元,提升了3倍;由于总股本扩张了50%,每股收益只提升了1倍,达到0.3元。投资者其实得到了实惠。
篇9
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佛山照明,000541.SZ)自1993年上市以来,持续盈利且高派现,备受市场好评,一度被誉为“现金奶牛”。因此,公司4月15日的一季度预亏公告不禁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研究发现,尽管佛山照明历年高派现,但手中持有的现金依然远远超出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佛山照明2000年的增发,其实公司当时并不需要融资;手中现金过多,于是佛山照明进入股市;然而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操作来看,其投资以短线操作为主,战绩不佳。此外,佛山照明在规范信息披露时间方面也存在颇多问题。
现金过多
佛山照明于4月15日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8年一季度净利润约为-7500万元。”至于亏损的原因,则是因为“受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一季度短期股票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出现亏损……”。
佛山照明是国内电光源行业的龙头,其主要产品是照明器材及灯具,现在居然会因为证券市场的波动而亏损,这只能说明公司在证券投资上投入了过多的资金。2007年1月25日,佛山照明董事会通过“在7亿元额度内进行新股认购”的决议,而这样做的原因是,“公司自有资金比较充裕,在保证已计划投资项目和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收益水平,公司将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新股认购,以利于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及更好地回报股东。”
与某些自称资金充裕其实债台高筑的上市公司不同,佛山照明是真的有钱。2006年末,其货币资金余额为当年营业收入的78.77%。根据Wind资讯数据,佛山照明所处的电子元器件行业中,53家上市公司2006年末货币资金/当年营业收入的平均数仅为30.40%,中位数更是只有20.41%。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佛山照明的资金负债率极低,2006年末仅为9.87%,公司没有银行借款已经很多年了(见表1)。
2000年无需增发
凭心而论,佛山照明对投资者的回报相当慷慨。自1993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派息20.38亿元,占到了所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70.20%(见图1)。
既然派息如此慷慨,为什么佛山照明的现金还那么多?按照公司在公告中的说法,7亿元还只是其部分闲置资金。答案是公司在高派现的同时还在市场募集资金,包括IPO在内,共募集资金10.04亿元(见表2)。
佛山照明2000年增发实际募集资金6.67亿元,占其募集资金总额的66.41%,而这次增发其实完全不必要。根据佛山照明的增发招股意向书,募集资金项目需要投资6.46亿元,其中2001年投入4.43亿元,2002年投入2.03亿元。但实际执行情况是,直到2005年公司才将募集资金全部用完。
到2003年末,佛山照明已经使用了6.32亿元募集资金,由此可见,2001至2003年应该是公司募集项目资本支出最多的时期。然而根据测算,如果佛山照明没有增发,其资金也足以应付。即使是在2003年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也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5.86%(见表3)。
考虑到2000至2003年间佛山照明依然高派现,而派息数与资本支出数相差不多;以及公司必要时可向银行借款周转,那么佛山照明的增发就越发显得没有必要。
然而,佛山照明还是增发了,融来了本不需要的钱,代价是股本增加了18%。
股市投资失利
由于手头上的钱太多,加上股市又红火起来,于是佛山照明也积极参与证券投资,然而从2008年1季度的操作来看,其投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根据佛山照明年报和季报,2007年末和2008年1季度末,其证券投资资产未有任何变动,均为景顺内需、景顺鼎益等6只基金,初始投资额为5310万元,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此外,公司还持有交通银行(601328.SH)的限售股,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利润表来看,1季度证券投资对佛山照明的利润影响分两部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其金额分别为-7889万元和-2296万元。从披露的基金投资的净值变动情况可以确定,-2296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其根源正是公司所持有的6只基金。考虑到交通银行股权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那么对公司利润影响最大的投资收益显然另有原因――按佛山照明预亏公告所言为“短期股票投资”,也确实是短期投资,因为持股时间连一个季度都不到,否则资产负债表不可能没有显示。
我们无从知道造成佛山照明一季度亏损的罪魁祸首究竟是哪些股票,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这些股票很可能不是蓝筹股。按照佛山照明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对占公司净资产10%以内(含10%)的投资额的经营项目及资产运营进行决策和实施。2007年年末佛山照明的净资产为30.18亿元,10%为3.02亿元。5月17日公司公告称用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和基金的资金为2.8亿元,没有超出限额。我们据此来估算其短期股票投资的本金金额,并进而推算其投资回报率。2.8亿元减去基金投资本金5310万元为2.27亿元。2008年1季度股市几乎是单边下跌,而从沪深300指数跌幅小于上证指数来判断,蓝筹股股价是比较坚挺的。因此,如果持股时间较短,且持股又多为蓝筹股,则跌幅应该会比较小。然而从表4可以看到佛山照明的股票投资跌幅甚至超过上证指数。当然,既然是做短线,不选择蓝筹股也在情理之中(见表4)。
从表4我们还可以发现,佛山照明自己投资的业绩要比其持有的基金差,而这些基金全部为股票型基金,且在年初的仓位并不轻。按理说,佛山照明可以做得比基金更好,因为进场晚、退场早,且仓位可以灵活调配,不像基金还有仓位不得低于60%的硬性规定(见表5)。
2007年年初,佛山照明只是做新股申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司董秘办的一位人士还这样说,“公司投资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是公司的投资原则,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从后来公司没有继续申购新股,且投资的基金全部为股票型基金,又亲自上阵做短线股票投资来看,其是否真的将安全性放在了第一位是颇让人怀疑的。
信息披露制度尚待规范
佛山照明一季度预亏后,在投资者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报道称有人甚至质疑公司存在违规嫌疑,理由是此前公司股东大会通过的议案只允许公司投资7亿元用于新股申购,并未提及证券买卖。
佛山照明4月15日一季度预亏公告,而14日股价就已经大跌8.22%,到17日收盘价仅为12.60元,与11日的收盘价18元相比已经跌去30%(11日为14日前一个交易日),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跌去10.49%。
4月25日,佛山照明公告称,“2008年4月22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会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与中标企业现场签订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中标协议书’……本公司承担推广高效照明产品740万只,占首批节能产品5000万只中的14.8%,是中标企业中单个企业承担数量最多的单位。”
22日召开的会议,公司却在25日才相关公告,而24日股价就已经大涨了9.99%。佛山照明的信息披露实在不够及时。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月23日,浙江阳光(600261.SH)、联创光电(600363.SH)等公司公告称,自政府网站及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对公司产品的销售增长产生正面影响。与之相比,佛山照明24日因未能及时刊登董事会公告而临时停牌,25日才了相关公告。正如前面所述,至少在目前来看,该办法的最大受益者是佛山照明,然而公告最晚的也是它。股价方面,1月23日,佛山照明的股价已然涨停。
合理“花掉”多余闲钱
从上述有关政策出台以及中标的消息公布后佛山照明的股价表现来看,公司主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了投资者极大程度的欢迎。预亏后公司管理层也表态要“做实业,老老实实把实业做好”。那么,是否做好实业就够了?
实际上,除了将精力集中于主业外,合理“花掉”多余的闲钱也应该是企业高层尤其是CFO们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除正常生产经营所需外,富余的资金返还给股东就不失为一良策。在这方面,佛山照明过去做的比大多数上市公司要好,但还可以更好些。毕竟,目前制约公司发展的瓶径不是资金问题。此外,还不妨适度向银行借款,使用财务杠杆为股东及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007年,佛山照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89%。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基金投资收益被列入非经常性损益,而这部分投资以账面值计高达6.50亿元,再加上至少7亿元的闲置资金,佛山照明约有13.50亿元的资产不能为公司创造经常性损益(利息收入除外),金额占到了总资产的39.78%。此外,佛山照明的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只有1.12倍。如果正如公司在年报中所说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电光源行业的发展蕴育着巨大的潜力,未来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具有广阔和空间和稳定性”,那么适度增加负债应该风险不大。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安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食品质量安全、员工权益受损等问题的日益凸现,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对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能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溢价?本文以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寻找其中的社会责任定量信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责任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有用性。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多,其社会价值就会越高,股票市价就会升高,股东的投资回报就应相应提高,也就说明社会责任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决策有用性。本文提出研究假设:社会责任信息与股东投资回报率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被解释变量(Y):根据研究假设,本文用投资回报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数据采用上市公司年报公布后一个月的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表1)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安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其中的ST和*ST公司以及2009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共选择了57个上市公司。随着近几年中部开发的推进,安徽板块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质量也有很大提升,所以安徽上市公司对员工、政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更令人关注。
本研究选择样本公司2010年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和2009年的年报数据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来源。其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投资回报率选择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开披露后下一个月的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市场交易数据和多数财务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巨潮网及上海和深圳证交易所网站,部分财务数据取自中国证监会网站的上市公司年报附注内容。实证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变量统计分析。
(四)模型设计。为了验证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与投资回报率是否正相关,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εi
模型中Yi和Xi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β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i代表第i公司的数据。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表2的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安徽上市公司税赋比率平均值为1.3064,属比例不高的税赋水平。原因可能在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收益较差,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0.0902。2009年安徽上市公司利息保障倍数最低值为-21.3063,最高值却达到4652.5820,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34.0362。平均值明细偏高,主要系百大此项指标达到4652.5820、东华科技达到1565.2876引起的,如果剔除这两个企业,则平均值为19.6171,这说明安徽上市公司多数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2009年安徽上市公司捐赠收入比率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0.0037,说明上市公司公益事业捐赠相关支出差距较大;2010年安徽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后的一个月,按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股票月个股回报率平均值为-0.071025,投资回报率普遍较低。(表2)
(二)变量相关系数检验。Spear相关系数检验是分析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从表3中看出,各变量相关度均不显著,即变量X不存在自相关情况。(表3)
(三)单变量回归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0%的水平上各变量对因变量股票投资回报率相关性不显著。从回归模型对变量数据的拟合程度R2值判断分析,各指标拟合程度较差,其中解释能力最强的是员工年收入所得比率,其拟合度为10%。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说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各指标对股票的投资回报率解释性差。(表4)
(四)多元回归分析。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与单变量分析结果的结论一致。从表5中数据得到变量X2、X3、X4、X5对股票投资报酬率Y是正向影响,变量X1对股票投资报酬率Y是负向影响;各自变量与股票投资报酬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性不显著,对股票投资报酬率综合解释力度差,方程拟合度仅为0.225,这说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市场反应很弱,社会责任信息与股票投资报酬率相关性不强,这与建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票投资报酬率正相关的研究假设相悖。(表5)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安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很弱,对股票投资报酬率无显著影响,这与建立的社会责任信息与股票投资报酬率正相关的研究假设相悖。说明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关注,资本市场对此类信息的需求性不强。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并没有给信息使用者带来额外的信息含量,目前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从另一角度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够完善、随意性较大,在中肯性、可比性、可靠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缺陷,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 上一篇:劳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
- 下一篇:社区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