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研究

篇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曾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历来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儒家的学习心理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高校 学生 求职压力 心理误区 对策

[作者简介]陈秀珍(1976- ),女,福建福清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98-02

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求职压力也越来越沉重。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习惯了众星捧月,成长之路一直顺风顺水,因此在面对巨大的求职压力时,不是手足无措,就是陷入巨大的失落和恐慌之中,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不仅会使自己失去自信、产生极度悲观的情绪,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因此,要重视求职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一、求职压力下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1.高校分配体制的变革将大学生推进了市场。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分配制度影响下,大学生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进入不同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相对稳定,竞争压力较小。90年代中期开始,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体制被打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具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用人单位有自由选择人才的权利,学校承担推荐的职责,国家不做过多干预。自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开始走向市场,而市场经济也开始登上引导就业市场发展的舞台。高校分配体制的变革将大学生推进了市场,

2.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人才配置的关键因素,要求大学生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除了在某一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些高校未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对口就业;有些高校虽然进行了专业调整,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人才供应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进入卖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大学生所学专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等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以上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求职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误区

1.大学生求职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过于关注那些效益好、社会影响较为良好的职业,总是向往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外资、合资企业,其次是事业单位、国企,最不愿意去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或者刚刚起步的企业。大学生最向往的城市一般为经济较发达或者东南沿海的一线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广州等。

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拿到可观的报酬,从而回报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这本来是一件相当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学生如果就业期望过高,就会陷入心理误区。这是因为环境优越且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大学生的要求;同时,由于大学生在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样的职位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毕业生。

2.大学生求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目标选择,不敢积极面对求职竞争,总是依赖于亲友、老师或者学校等的帮助。之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人和亲友等的帮助,面临突如其来的求职压力时,他们只能选择依赖他人。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简单,只限于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师的帮助。如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可是如果大学生将职业选择权全部交与他人,这是完全错误的,会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等靠心理,如果不彻底消除这种依赖心理,不但不利于学生就业,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定要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

3.大学生求职容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主要表现为不安、焦虑以及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研究人员做过一项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普遍表现出一定的抑郁和焦虑心理,而且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心理水平。从总体来看,男生的焦虑水平比女生略低,而抑郁水平要比女生高。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情绪异常,不仅是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也是由当代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抗压能力不高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敢积极面对社会、害怕交际,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表达自我、更全面地展示自我,因此必然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求职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从众倾向。大学生求职时往往具有从众倾向,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准确认识自身的实际状况,如专业认识、发展前景、职业兴趣和追求以及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因而在选择职业时会有盲目的从众心理。看到他人想去沿海发达城市,马上认为自己也应该去沿海发达城市;看到他人选择时下比较流行的金融行业和计算机行业,马上认为自己也应该在这些领域选择职位。拥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对他人的选择给予特别的关注,却很少考虑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不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实际求职过程中,这一类大学生一般会更容易遭受挫折,无法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就业机会。

三、构建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体系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意愿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不能不切实际,应该适当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市场需求。

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大学生的视野也要开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自大学生入学第一天起,高校就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多个具体目标,以提升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大学生之所以在求职压力下产生心理误区,与其自身社会阅历低、知识结构单一以及心理抗压能力较差等原因分不开。因此,高校要针对学生就业开展指导工作,不仅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通过多种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还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和面试技巧,提高他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等。高校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心理测试活动,使大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认识,准确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大学生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第一,自我反省。当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时,一定要准确认识自我,并对自我做出客观评价,如弄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哪一行业领域是自己所擅长的,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未来应该制定出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等。大学生只有冷静客观地评析自己,对自己形成准确的认识,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社会比较。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下的群体,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价之前,一定要选好参照物,即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大学生可以通过与社会其他人员的比较来辩证地认识自我,可以根据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识。

第三,心理测试。为了准确对自我做出评价,大学生可以借助于心理教师的帮助,选择相关测量表进行心理测验,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测量结果来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在求职过程中走弯路。

3.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调节:

第一,情绪转化法。大学生求职受挫后,可能会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情绪,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转化情绪,通过参与其他活动,转移视线,减少不良情绪的危害,如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与同伴一起去野外郊游等。

第二,情绪宣泄法。大学生求职受挫之后,不能将不良情绪埋在心底,应该学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宣泄出去。因为不良情绪在心底压得时间越长,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进行自我宣泄,比如找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也可以参加爬山、骑车等体育活动。

第三,心理暗示法。尽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但还是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求职活动中。

第四,自我安慰法。大学生求职屡受挫折时,一定要学会自我调整,安慰自己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这样能够使自己尽快接受求职失败的现实,并从失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误区。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加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相应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从而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6(1).

[2]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7(2).

[3]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

篇3

黑龙江省妇女干部学院 150040

[摘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专业必修课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使学生们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本文提供了启发式教学等相应的教学策略。

[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为完善国家的教育体系,改善就业结构,全面培养各层次合格的劳动者,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使更多的学生迈入中职学校的大门,我国于2012年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客观问题

1.学生年龄跨度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从本校2012级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年龄最大的21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由于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接受能力存在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授课时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已经听懂并熟练掌握了知识,而另一些学生还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完全跟不上讲课的节奏的问题。

2.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吃、穿、用都不必发愁;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低保收入不足以维持其日常生活,还需要依靠课余打工赚钱,因此常常面临休息时间不足,上课缺乏精神的问题。

(二)主观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相同,学习的主动性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喜欢小孩子,对幼师这一职业充满向往,因此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有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兴趣甚至对小孩子十分反感,但在家长的坚持下才不得不选择这一专业的,因此她们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充满敌意,别说主动学习,就连必须上交的作业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完成。

2.学生缺乏教师的认可,自信心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一直以来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继续升学而不得不就读中职院校的。她们往往认为自己天生就不聪明,无法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因此不会用心读书、学习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行为、人格等多方面,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同时还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相对实践课来说,显得枯燥,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会接触到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她们常常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

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中职生现状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如下策略:

1.启发式教学策略。填鸭式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但就长期效果来看优势远不如启发式教学。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种方式是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写出在你心目中小孩子有哪些独特的方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既可以了解到她们对问题的认识情况,又可以调动她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另一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拥有创新的“开发区”,同时训练了她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解时间知觉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新入园的孩子哭着问你“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时应该怎样回答。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大多积极动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的学生说:“妈妈下班就来接你了。”

我问:“小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下班,该怎么回答?”

学生答:“妈妈四点钟下班。”

我问:“小孩子继续问什么时候到四点钟,又该如何回应?”

学生答:“……”

此时,学生没能给出更好的答案。我引导道:小孩子对于时间概念并不清晰,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他们有时间有大致的概念呢?

学生们答道:“他们熟悉的事情。”

随着引导和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出了“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回家”这个比较恰当的答案。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讲授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讲解往往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在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的特点,比起传统的讲授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职学生实践经历较少,对幼儿的了解不够,只依靠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她们了解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况,笔者播放过一部叫做《幼儿园》的纪录片,该片呈现出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在看过此片之后,很多学生表示之前对于幼儿和幼儿园的认识存在误差,通过看片自己对幼师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表明了自己会避免片中老师的错误做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在扮演不同角色(幼师或幼儿)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幼儿的各种想法、反应。

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该学习策略不但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她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授幼儿的气质类型时,笔者先介绍了气质的概念、类型和代表人物。然后将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让她们根据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典型气质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类型)。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变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她们积极思考,共同讨论,更好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关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思考——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

篇4

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全面和更高的要求,使应试教育迎来更大的挑战,因此,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尤为迫切。虽然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已有部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事业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笔者探讨了目前教育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一、运用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乐学”“好学”

应试教育下,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致使学生产生叛逆和厌学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学习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采用积极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的身心向积极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用丰富的教学方式、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态,进而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战胜惧怕、逃避、强迫等消极心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乐学”“好学”的心理。

二、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对情感、艺术、社会等各方面的认知空间被无情压缩。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来满足学生心理、生理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事业向人性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然,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减负”也仅仅是一种形式,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因为通过课余生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排解压力,也能够强身健体,拓宽视野,增加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发表观后感;也可以组织文艺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这样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也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有益于逐渐形成健康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享受”学校的生活。

三、重视人格教育,引导学生“立身”“做人”

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很多差异,虽然西方教育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但是西方教育中对人格和才能教育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无论出身,都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拥有渊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情感,不通晓为人处世之道的人犹如智能机器,不能被称之为有思想的人。而人性的塑造与人所受的教育、成长空间和环境等后天条件息息相关。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会的环境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人格,言传身教,减少反作用力。用自身的乐观态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有积极的看法,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的存在意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学会“立身”“做人”,逐渐塑造优秀的人格,为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四、推行实践教育,造就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就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教师可以针对班级的纪律问题开展实践教育。首先,教师应明确班级纪律,然后以“择优当选”为原则,任命优秀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在此过程中,其余学生负责监督,并定期开展民主会议和测评。这样,不仅能够使班级的日常事务公开透明,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这个“小社会”中一系列的事物以及变化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及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

教师承担着百年树人的重任,因此,教师应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不断加深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胡海燕

[摘 要](计算机财务管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课程,重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文章从该课程的交叉性、应用性出发,就其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实现条件提出几点思路。

[

关键词 ]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交又性;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45-02

一、背景介绍

1998年,教育部增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大规模定量分析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愈发重要,手工计算条件和初级的计算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决策分析的要求。期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拓展,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被广为认同。随着财务管理教学实践的积累,借助Excel等计算机技术,对财务管理进行灵活分析的内容,渐渐衍生为《计算机财务管理》这门新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优势是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互补性,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技能及实践能力。

二、从交叉性谈《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重点

《计算机财务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处理好与《财务管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关联课程的关系,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互补优势,避免出现知识重叠,明晰重点、优化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1.从《财务管理》的交叉谈教学重点。 《财务管理》和《计算机财务管理》同属于一个知识体系,前者是学科的理论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应用。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教育学生掌握财务建模的技能,深化学生对已学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应用。

2.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交叉谈教学重点。计算机财务管理是利用Microsoft 0伍ce Excel建模求解财务管理问题的教学课程,一般在课程开始会先对Excel做基本介绍,掌握Excel的基本功能,该部分内容在《计算机文化基础》里也会涉及。笔者建议通过教学前期学生计算机水平调查,并结合各学校课程开设时序,对于工作薄的新建、保存、关闭等一些基本操作在本课程教学中适当简化,将本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较少讲解,在财务管理建模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基本知识,如函数的基本语法、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图形、数组公式、命名公式等。

三、从应用性谈(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重点

1.应用公式、函数等工具众多,教学应以财务类为主。Excel提供的函数和各种分析工具,使得财务管理决策特有的数据读取、试算、调整、比较过程更简捷、直观。例如,手工条件下内含报酬率的计算使用内插法、逐步测试法,计算量大、出错率高,在计算机环境下运用IRR函数就能简便完成。但Excel中公式、函数繁多、功能应用众多,笔者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只选取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约20个函数来讲解,尤以在财务模型的建立中可直接使用的时间价值、折旧、投资决策、预测等财务函数为重点。同理.Excel里分析工具也有很多,课程教学重点也应选取典型的财务管理工具讲解,如单变量求解、方案求解、规划求解、数据透视表、窗体等工具,因为它们在支持敏感性分析、单因素动态分析、多因素动态分析、多视角分析中效果显著。此外,在教学别需要注意的是,Excel的介绍应以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为背景,不能沉溺于Excel高级应用的误区中。

2.以财务管理理论为背景,进行图形分析教学。Excel的图形、图像功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能直观表达出来,是本课程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图形创建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图形应用上,学会选取合适的图形分析问题、变换不同的图形多角度剖析问题。课程教学中应讲授作图的过程,同时演示不同图形如柱形图、折线图、条形图等二维图及三维立体图呈现的不同效果,说明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以图形为背景,深入剖析财务管理理论,进而掌握、应用理论。

3.VBA语言是面向对象的编程工具,应作为教学重点予以阐述。学习编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对于学生技能的提升又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基本的编程后,可以更游刃有余地控制Excel,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应用系统,按自己的思路使重复的计算和分析过程自动化,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意义重大。VBA语言作为面向对象的编程工具,掌握其方法并不难。因此,本课程教学时应注重介绍VBA的基本常识,包括“宏”的应用等,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的基本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

四、教学手段

结合本课程交叉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无论是相关理论的理解,还是应用软件的掌握,都离不开计算机实践。因此,本课程应采用多媒体展示授课和上机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多媒体展示授课重点让学生了解财务函数和分析工具的使用,掌握财务建模的整体思路,学会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展示过程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学生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兴趣。同时,就上机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上机实操练习,教学重点应侧重Excel软件基本操作练习、财务管理各知识点单项实验和综合上机实验:①Ex-cel软件基本操作练习。主要是针对Excel的各种功能和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包括Excel工作表的创建、分析图的绘制、常用函数的练习等,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Excel软件。这类实验操作较容易,实验时数短;②财务管理各知识点单项实验。主要是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包括资金时间价值、财务分析、营运资金决策、销售收入与利润预测等。这类实验有一定综合性、难度适中,能训练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多媒体展示授课时,应将需要的理论知识告之学生.让学生找资料复习,在上机操作时使用:③综合上机实践是将财务管理与其他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是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这部分实验难度较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判断能力,可根据课时需要安排在期末,主要课程完成的时段,实验时数应较长。

五、教学实现条件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计算机财务管理》相对于财务管理的实践意义尤显重要。要充分发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势,建议从以下几点完善实现条件。

1.加强《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完善《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指导任务,掌握教学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是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 《计算机财务管理》教材的量和种类均较少,选取的知识点和内容侧重点不同。一类以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编写,大多分为Excel基础介绍、筹资、投资、运营、分配各专题,在每一专题中介绍Excel应用;另一类以Excel应用为主线,穿插财务管理知识。在实践中,一般以第一类教材为主,第二类教材为辅进行综合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应组织师资,结合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教材建设。

篇6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成绩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课改的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从社会风气方面看,低级网吧,黄色录像厅,黄色书刊等的流行,无不引诱,腐蚀着幼小的心灵深处。许多研究表明,诸如自卑、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攻击、暴力冲突,甚至是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和精神失常的内部原因。

二、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途径

1.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以豪迈的激情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慈母般的爱,真诚地喜欢他们,爱护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第三,教师要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与学生接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可爱”,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第四,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耐心的教育,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

2.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紧抓45分钟,增加师生心理相容性,帮助问题学生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做好学习辅导,培养健康心理

(1)学习态度。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信心是越强还是越弱,这必须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事实上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正确是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低年级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一节自习课学什么、如何学;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

4.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问题学生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问题学生评下去。(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问题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篇7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这种新兴的研究思想倡导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人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引导人们在好的条件下更加有效地生活和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从重视人的缺陷与疾病向重视人的优秀品质转变,提出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缺少个体的积极力量。在当今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应当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而且应当对学生的正面积极力量进行建设。

二、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分析,且持续地转化理论成果为教学方式

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针对我国实际现状的本土化分析比较少,怎样基于国人的人格特点对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这具备挑战性。鉴于此,可对固有的心理学其他理论进行借鉴,实时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一些新型的思想和理念。除此之外,怎样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持续地改革教学模式也是本土化分析的一个关键方面,这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根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和健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制度

与文化环境相应的文化气氛不但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气氛,而且也包括一所高校的文化气氛。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应的校训,其源自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而也能够以相应的角度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能够根据如此的文化环境,凸显自身的长处,借助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行全面地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得以形成。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

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不但指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还要具备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良好的社会功能、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自主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积极的心理潜力和积极乐观的成长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进行发掘,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人积极心态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产生等,这一系列的内容跟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都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与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效地体现心理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

在教育的目标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学生自身的积极面进行关注,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我们人格当中的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其具备治疗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功能。只要发挥了人自身的潜力与发展了人的积极心理,就可以推动发展人的积极适应能力,实现人自身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维护。为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倡导积极教育,从而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挖掘潜力,确保学生的发展与生存。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加强

1.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指出,只有激发个体积极的体验策略才能凸显出治疗的功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但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参与,以使学生在行为活动当中感受到成长以及成功的价值和乐趣所在。在营造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感受,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能够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心理辅导、心理自助、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还需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知识渗透于课外的活动当中,切实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重视积极的心理测评

借助心理测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把握,这属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其能够让教师进行更加有目的性和有效的教育。然而,之前学校进行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待学生就好比是对待病人。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把握,不但涵盖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涵盖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在对群体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内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增强,最终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篇8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练,我来引导你学练。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师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现代体育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

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合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至割裂了体育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使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五禽戏"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以及神态、路线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体育的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三)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

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排球,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女排的比赛录像,了解女排艰辛的奋斗历史;结合中长跑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家军”为国争光的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练的兴趣。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就为它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勇敢、机敏品质;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合作精神等。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

篇9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7-01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该课程的开设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辅导,偏离了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理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学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了教育式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并且会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应先改变教学重点,同时要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用公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并对每一位同学都平等对待;课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大概的心理状态。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对待,就会主动地将心理烦恼诉说给老师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既想快点长大不被约束又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等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希望获得关注、理解、支持和关心,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具有叛逆的特点。学校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中学生逆反、调皮、冲动等特点被看成是消极心理表现或者出现的预兆,于是将这些学生划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自觉中就放大了学生的这些缺点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就会发现中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敢于创新等很多的优点和潜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看待事物。比如中学生在意外在形象、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等,均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夸奖的活动,每组成员都讲出对方两个以上的优点,通过互相夸奖让每个学生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就会从心理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并且会更努力地去放大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点,甚至还能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总之,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还有发展性,这启示我们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空间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整体去把握课程的安排,同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作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性体验提高自信心,避免负面心理的出现。例如,新生由于面临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怯、紧张的心理情况,长期没有自我改善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自闭、压力过大等类型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认识与交际、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等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去体验成功交际、分享等积极的体验,从体验中获得信心和快乐的心情,达到心理积极发展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虽然是易出现逆反、焦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群体,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因此将性格特点比较激进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作为重点心理教育对象。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中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鲜明的优点和积极的潜能。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心理的发展,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上,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2]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篇10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认知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概念多且杂,一字之差其义大不同,理论内涵深刻,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提高效率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再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想学的同时有目标有方向,更能掌握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认知展开教学设计

首先,充分掌握学情,打破学生的各种傲慢与偏见。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些理科生基于“功利主义”放弃政治学习,事实上他们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内容及性质并不了解。笔者给理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设置活动让学生体验,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选择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如引用《南方周末》文章《十年之后:文科男VS理科男》,通过展示幽默风趣的图片,以及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自我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理科生同样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顺着“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思想政治的必要性,如大学通识课、考研、找工作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同样需要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文科生,争取对所有学生展开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看法,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利的观点,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学习方法。其次,教学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做到新颖独特。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再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复习课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发挥自身创造性,设置新颖独特的导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次把抽象的基本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消费、消费观”形象化。比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容易理解,由它延伸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价值的交换”延伸出“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延伸出“货币”,由“货币的发展阶段”延伸出“纸币和信用卡、外汇”,由“货币表现价值”延伸出“价格”,由“支付价格购买商品”引出“消费”,再引出消费观等,最后形成有机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营造轻松氛围,开展问题式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察言观色,灵活应变,营造轻松自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幽默自然的回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内化知识。教师的幽默感有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比如把《经济生活》的教学幽默地比喻成在当前背景下怎么花钱、怎么挣钱、怎么分钱;对于主观题做题方法的讲授,比喻为“进货”与“出货”的顺利衔接与完成“,进货”即内化所学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出货”即准确审题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幽默回应学生的表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其次,开展好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节课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很容易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无从谈“开心”地内化知识,更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层层递进,营造共同探索的氛围。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笔者让两位学生板书最近两天所购买的物品及相应的价格,然后用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1.这些东西在买之前、买的过程中、买完之后在经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商品)

2.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东西?(使用价值)

3.为什么以不同的价格交易成功?(价值)

4.我们拿什么去购买?(货币)

(三)深化理论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