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1.客观因素方面客观因素方面,涉税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变动频繁,企业财务人员往往无法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当期规定,造成税收政策信息滞后的风险;缺乏对税务风险的有效判断和分析,如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税务风险未能有效判断和分析形成的风险;税务机关的不当行为和不作为行为形成的风险;未及时发现问题,或虽已发现问题,但未及时采取正当,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
2.主观因素方面主观因素表现为决策管理层在决策时未对税务政策进行有效研究,造成无意识地少缴税或多缴税款;领导当局不重视,缺乏税收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系统的、全面的、经常性的培训,更有甚者从未举行过任何学习和培训;税收自由裁量权过大,企业无法把握和适从。
3.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主客观原因导致企业对税收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遭受税务等部门的查处而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的可能性;企业因多缴税款或未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减少应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企业税务风险首先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其次税务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决策、组织设立形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税务风险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信誉受损。有时候企业的税收信誉与商业信誉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对企业在产品交易、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产生连锁反应。可能导致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开具发票的资格、以及税收优惠享受资格等资格丧失。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税务风险观念不强纳税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尽的责任,也是法律法规对其企业的必然要求,从直观的看对企业没有实质性地帮助。因此企业在税收问题上产生抱怨,企业往往在税收问题上产生逃税、避税等行为。企业没有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环节的管理,缺乏经营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税收管理,绝大多数的企业税收问题,都是全部交由财务这个“事后”部门全权处理。造成经营者在决策时缺乏税收意识,业务部门做业务、签合同缺乏税收意识,而当税收结果产生之后,由财务人员来调整、解决,这种经营过程中税收管理的忽略,增加了潜在的税收风险。
2.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一般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随着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而降低,反之亦然。但是我国现在的办税人员对税务、财务、会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那么熟悉和透彻,由于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限制,对税法掌握不准,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意识,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去做。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税务风险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相当一部分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状态,税务机关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对于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缺乏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
4.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方面的影响税收政策变动是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税收政策的时常变化,增加了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就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多,地方法规复杂导致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透,从而可能利用不当而导致税务风险,而我国税收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企业又面对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税系统,这样导致企业与税收的征收机关对税法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带来税务风险。
5.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客观经营环境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也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影响。例如,交易环节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的问题,就给正常的经营企业的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另外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未对被兼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因此就有可能承担因兼并对象以前经营中存在的税务违法而造成的税收补税罚款的损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类风险广泛存在。
二、规避纳税风险及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税务风险控制体系,提高纳税风险意识
建立税务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风险控制体系是公司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税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纳税文化,纳税风险意识和税务成本控制目标要求。控制体系构成如下:一是成立以公司总会计师,财务部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联合小组,全面负责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小组。二是根据企业整体财务预算安排,于每年的第三季开始编制次年企业年度税金预算,摸清家底,根据财税政策及其变化准确预测企业税负。三是次年年初根据企业下达的年度目标,税务部门结合本企业实际情详细制订年度税务工作思路,筹划目标及相应的措施和风险控制策略。
(二)锁定重点涉税目标,评估涉税风险
锁定重点涉税目标是指以企业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为重点目标,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评估涉税风险是对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所涉及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环节。一是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前提下,积极研究财税政策、合理有效纳税筹划、加强纳税风险管理、合理规避税费,降低税务成本。围绕税务创新创效主题开展工作,把握重点,管好税,纳好税。二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和享受与企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税负。三是针对新的税收政策变化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税务筹划。
(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报告制度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实施随着税务稽查力度加大,以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主要手段,以达到节税目的指导思想,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将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2条之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追征期的限制,因此为合理有效降低税务成本,规避纳税风险,企业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并实施相应措施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
(四)注意税务政策变化带来的时效性问题
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策略
1引言
随着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颁布,管理会计无论是从实务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进入了新的时代。在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熟的今天,管理会计对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当下不同的经济体发展不均衡,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大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很大,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为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研究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显得意义深远,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自身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巨大作用。税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的因素有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内控制度、企业监督机制等,当下中小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逃税避税问题,失信现象频繁,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管理会计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在研究管理会计如何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时,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就管理会计而言,作为会计发展至今新的分支,和传统的财务会计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核心功能是核算和监督,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管理会计的功能则是发挥管理的作用,其使命是为管理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战略规划,未来的发展节奏影响甚大。所以,管理会计要对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判断、预测和评估,必要时建立预警机制。中小企业的风险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未来出现损失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就是企业在涉税事项中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讲就是当中小企业违反国家税法,财务造假,逃税避税而造成被税务机关出发而缴纳罚款造成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名誉上的损失。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就是要将引起上述损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减少未来企业因为涉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根源
3.1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大多表现在主观上的非故意性、金额的不正确性和税种的不完整性。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源自两个方面:第一,从监管环境来看,因为中小企业的数量很大,规模却很小,分布上很分散,国家或地方税务机关难以对中小企业实施全面的管理,尤其是税收方面,税务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缴纳进行指导和教育,造成中小企业不知道交什么税、交多少税,这就为未来的税收惩罚埋下了隐患;第二,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支付高额费用聘请高水平的税务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而日常纳税意识常常缺失,造成难以做好税务筹划,甚至不知道缴哪种税,该缴多少,出现了“不该缴的缴了,该缴的不缴”等混乱的现象,造成税务风险一直存在。
3.2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有内因和外因,需要注意的是,内因是根本因素,外因只是在内因基础上发挥效应。为此,要控制水务风险,就需要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控制税务风险的发生。首先,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其产生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虽然不是根本原因,但是却无形中促使了税务风险的发生,而且这种外部因素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具体包括市场的竞争环境、税收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及其完整性和适用性、地方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地方的产业政策、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潜在的影响,并且难以防范。其次,从中小企业自身来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大多缺乏纳税意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理者往往一支独大,财务人员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这些内部因素一方面造成企业不愿意纳税,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不知道怎么纳税,这是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根源所在。
4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中小企业水务风险的策略
本文认为,将管理会计思维运用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可以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中小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运用时使用杜邦分析法,以企业涉及的业务为起点,层层分析,识别企业涉及的哪些税种、税率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并正确纳税,税收成本多少等问题,并做出良好的计划和控制。
4.1对中小企业涉税业务事项进行全面的分析
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经营业务、事项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起点。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评估就能明确哪些业务交税,哪些业务不交税。企业的税收源于企业的经营业务,这就是涉税业务,要对这些经营业务的税收进行评比,同时要做好非经营业务的税收评估,如企业捐赠行为,固定资产变卖行为等,也会涉及所得税缴纳的问题。
4.2做好税务筹划,对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要将其充分应用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税收筹划。我们知道,税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上产生的,不是税务机关制造的,经营业务通常要缴纳税,显然税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业绩。所以,控制水务风险,要充分应用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考虑税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做好税务筹划,通过合理避税提升企业的业绩,同时要避免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不然就容易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变成违规偷税漏税行为,得不偿失。
4.3分别就中小企业经营业务或事项涉及的税种、税率进行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就是不知道缴什么税和怎么缴的问题,所以,要针对企业的业务逐项分析应该缴纳什么税,按照什么税率缴纳,这样就能避免多缴纳和少缴纳的问题,规避了税务风险。这是中小企业实现税务风险管理和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步骤。
4.4做好税务决策、规划和控制
管理会计的重要思想是财务决策、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可以借用这种思想,进行税务决策、税务规划与控制。首先,中小企业要做好税务决策。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规模,充分考虑经营业务涉及的税种、税率,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决策,决定企业的经营业务类别和相应的纳税事项,税务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实际的经营业务做好税后缴纳的筹划和控制,要在考虑企业业绩评价的同时不触犯税法的底线,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中小企业要做好发票、合同等业务凭证的管理,这是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手段。
4.5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外包
前面提到,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一般没有能力也不愿支付高额的费用聘请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因为这样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固定人力成本,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另外,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集中爆发在税务机关征收税金时,这个时间通常是在年末或者月末,平常的税务风险不够明显。为此,企业可以在年末或者月末对集中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由于没有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完成税务风险的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的专业能力短期内完成税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可省去聘请专业税务风险管人员需要支付的固定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增彪,桑向阳.为什么业务流程管理总是败多胜少———基于一个管理会计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6):10-13.
[2]王中林.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9):112-113.
[3]杨峰.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10(10):55-56.
篇3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含义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有关负责人对2009年出台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解读: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与一般企业相比,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仅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特征
大企业由于在经营范围、业务规模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其税务风险与中小企业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大企业税务风险呈现以下特征:
1.业务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大企业通常具有经营范围广、生产经营复杂、组织结构庞大、跨地域和跨国经营等特点,适用税种多,涉税问题广,税务管理难度大。很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根本涉及不到的业务,对于大企业而言却经常发生,这些业务通常存在着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会持续影响企业后期经营期内的税收负担,加大了企业的税务管理难度。
2.税收违法成本大。大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及业务总量大,某一涉税事项通常成为整个大企业上下的共性问题,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违反税法,所涉及的补缴税款、罚款、滞纳金都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税务上的违法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声誉损失,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税收监管力度强。大企业是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无疑也是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大企业的检查力度,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都会选择几家大型企业实施税务风险审计。在当前日趋严厉的税收监管环境下,大企业税务违规很少有逃避检查处罚的机会。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问题原因分析
1.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大企业管理层更为重视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税务风险管控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由于税务风险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当中,较少考虑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少建立系统的税务管控制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
2.税务风险管理简单、滞后。目前仍有较多大企业并未专门建立起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有大企业设立了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更多的也是执行日常纳税申报、维持与税务部门的关系等职能,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管理的模式简单。税务管理不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不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环节滞后,属于被动管理,缺乏系统化防范税务风险的机制。
3.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大企业由于涉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税务管理人员提出的较高的要求。很多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偏少,甚至有的企业由财务人员兼职税务岗位。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自主处理复杂税务问题的能力较弱。税务管理人员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业较少,对税法及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不能充分研究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信息,从而无法充分利用相关税收政策。
四、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管理层应给予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一定的重视,在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税务影响因素。同时,管理层应在整个企业内部积极传达、贯彻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各个部门能够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将税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常态性工作中去。
2.建立、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大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税务管理部门,特别是对于行业跨度大和涉税业务复杂的大企业,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实现税务管理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大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管理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科学、合理防范政策遵从风险、准确核算风险、税收筹划风险、业务交易风险等。
3.加强学习,提升税务管理人员岗位素质。大企业应积极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组建专业人员梯队。定期组织涉税人员学习税收政策法规,鼓励不同层次的税务管理岗位人员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税务管理岗位人员专业素质,为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风险
营业税政策。对于一般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如中小建筑单位、服务行业,一般需要缴纳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营业税额,存在的风险压力并不大。但对于娱乐行业来说,营业税政策为其但来了不小的税收风险与压力。由于娱乐行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因此需要缴纳百分之二十的营业税,该营业税并不是指的存收入,而是具体的营业份额,因此对于这类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面临着很大的税收风险与税收压力。
增值税政策。对于增值税政策来说,主要面对的是诸如以制造或营销为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进项税可以抵扣一部分增值税,一般抵扣额度占需要缴纳的增值税总额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左右,而中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增值税在计算过程中是不将进项税计算在内的,因此其所需要缴纳的增值税要高于一般的纳税人,而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由于规模小,经营有限,利润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比较低微,因此增值税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税收带来了一定风险并对其规模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所得税政策。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其核算税率制度并不健全,因此都施行的是核定税率,并且由于本身营业利润微薄,因此在所得税政策方面的优惠也并不高。如果企业核定税收情况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那么就需要企业额外多付出一些费用。举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按照核定税收情况应承担的税率是15%,但企业实际营业利润仅仅为7%,因此就会导致企业付出的税额要大于企业实际应该缴纳的税额,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
二、中小民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构建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过程中,需要结合其实际经营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成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一是实现内部信息反馈制度的构建,即将企业相关经营及税务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并反馈给相关税务专员,税务专员再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其潜在的税务风险,最后反馈给上级领导。若企业没有相应税务专员,应采取外聘或其他方式加以实现,从而保障信息沟通机制得以完善。二是实现内部信息汇总制度的构建,主要目的是使得手收集归纳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涉税信息加以处理分析、加工、传递,在传递形式方面可以以制定《财务信息流汇总表》来实现。三是实现内部信息处理制度的构建,即在信息实现汇总后能够快速对信息加以处理,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并尽快制定出相应处理意见与方案,提升税务管理组织的执行相率,有效避免税务风险。
(二)构建良好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其规模、盈利能力等多方面限制,因此税务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于大型企业相比较弱,并且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影响,难以实现相关指标的量化与实施。基于此,在对预警指标进行选择是?r可以将目标集中在对企业内部风险管控上,例如可以将生产销售、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等尽快纳入到预警指标中去,有效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风险预警能力。其次要提升预警指标的可操作性,即在进行企业风险指标选择及获取中能够更加容易,例如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年度、月度报表来直接或间接的得到相应指标。最后还要确保税务风险预警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全面实现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管理构建。
篇5
税收筹划风险
伴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不断改革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来减少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纳税人的认可和重视。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纳税人通常希望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合理设计的筹划方案对企业作用显而易见,但基于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考虑,其产生的风险也不可忽略。
税收筹划的风险来源于税收筹划过程中纳税人自身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为了更好的认识、制定、管理税收筹划方案,提高企业的收益,必须对税收筹划风险的特征有必要的了解,中小企业筹划方案的风险具有一般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案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表现在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具有更为明显的主观相关性、对国家政策的变动反应更为敏感、经营活动发生变化导致其风险性增加。
从理论和实际来看,在中小企业中,人员配备、素质都与大型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基于这点,其税收筹划的风险性较大;税收策略的选择、决策与企业主管人员的主观性联系较强,特别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加明显。
因此,从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实施到潜在风险的显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于客观条件,一般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充分加以利用;而主观条件,也就是税收筹划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是可以调控的。而这种税收的主观相关性,在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制定中,体现的会更加明显。
同时,在中小企业中,有的筹划方案是本企业内财务人员制定,有的是外部中介机构制定的,外部机构的税收筹划方案具有收费性质。税收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税收不会有太大影响,而税收政策变动之后,没有能力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企业,聘请税收筹划机构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和风险。
此外,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收益性较强的经济行为往往是比较热衷,实时调整的经济活动,会使得原本的税收筹划方案时效性减弱,若是税收筹划方案灵活性不够,或是没有相关税收筹划方案及时变化与其相匹配,其风险性会加大。
如何防范风险?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特征,做好防范税收筹划风险工作,对风险进行及时规避、转移、降低、保留,实时对税收方案进行灵活变化运用,这些都对进行成功税收筹划重要的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防范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首先需要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在中小企业中,内部控制体制不十分健全,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方案制定时,由于内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加剧了筹划方案的风险性。
从战略风险管理的角度,降低风险可以从风险的规避、转移、降低、保留几个方面来着手,在这其中重点是在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相比较而言,事中、事后风险控制往往只能是“亡羊补牢”,实际经济活动中,大多数纳税筹划侧重于事前风险防范;风险转移一般是通过协议邀约的形式将风险转嫁给参与风险计划的另一方主体。
从中小企业现状来看,可以委托聘请中介机构的专家负责纳税筹划工作,中介机构从事业务事项时,一般会和纳税人签订协议,约定若出错导致纳税人遭受罚款、缴纳滞纳金等损失,由中介机构负责承担相应的损失,这就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风险转移到其身上,这既符合了风险转移的原则,也适应了中小企业目前现状的需求。
第二,合理利用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提供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自2009年1月1日起,根据增值税法的相关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收率为3%。为更好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中小企业纳税人的税收相关法律制度会常常随经济情况变化,或是为配合产业政策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其修正次数与其他法律规范相比较而言会更频繁。
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和书籍报刊等多种媒体,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税收政策信息搜集体系制度,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涉税事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增强灵活性,确保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在税收法律征管的范围内实施。另外,不同的企业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认定,对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第三,增强纳税人的风险意识,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在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需要各部门的密切联系配合。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层的越是重视发展某个部分,其效用发展的才更快更充分。在中小企业,对于税收,管理层首先是要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这也是进行成功税收筹划的重要前提。当涉及税收政策的方面时,管理层要敢于去尝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去“冒险”,而是组织相关的专业财务人员,或者是寻求相关财务机构的帮助,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设计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保证方案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尚未形成专业化,目前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由委托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进行;二是由单位的财务等相关人员来负责。
第五,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增加“话语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是客观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所需,对于暂时性的税收征管政策,中小企业纳税人除了要及时了解外,对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灵活的应对税收政策的变动,有条件的中型企业可以设立部门,通过各种媒体、网站途径,获取最新最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小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其造成重大的损失。
篇6
关键词:税务管理 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政府2009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导》的颁布,各企业也给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落实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税收管理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法形式使企业的税收得以减轻,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根据对企业理财、投资、经营以及生产等活动的事前安排、协调与预测来实现节约税源,从而使企业的税后利益达到最大化。
一、加强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
加强大企业中税收风险的管理,能够使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得到保证。许多大企业都是跨国企业,如果发生了税务风险,会使国内内资企业受到冲击,导致我国税收的收入流失情况严重。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加快,我国的外资企业数量日渐增加,大量的国内企业出现了境外投资、并购以及重组的行为,基于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障投资者利益
大部分的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大企业的稳定运行不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大企业如果出现税务风险,既会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也会造成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想要使税收征管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要想得到加强,就要在税前预防税务风险,促使税务管理的重点得以前移,这样就提升了税务风险自控能力,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四)保证国家税源
国家税收来源多数来自于大企业,加强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保障国家税款收入,由于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大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了较大的力量。而且大企业的社会影响较大,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给中小企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1]
二、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税务管理力度
在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处理复杂的税务问题的能力较弱、工作人员较少而且素质不高、层次较低。许多大企业的业务量十分庞大,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分支机构较为繁多,这就导致相关的税务人员对于大企业的财务核算状况比较生疏,缺乏对大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
(二)税务风险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
现如今很多大企业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税务部门,但是对于解决税务争议、处理与相关部门的关系、缴纳税款以及执行纳税的申报等并没有设立详细的岗位。大企业内部的税收机构既不管理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也不参与大企业中重要的经营活动,对于税务风险不监控也不跟踪。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体系缺乏制度化以及系统化,就导致大企业临时、被动的应对因税务出现的漏洞,使税务风险增加。
(三)税务风险的意识较弱
一直以来,大企业决策层的主要精力是在企业的研发、销售以及生产上,没有重视风险的管理控制。企业决策层认为税务的相关问题是关于财务申报以及核算的问题,只要不做虚假的申报以及假账就不需要税务方面的管理,无需考虑企业战略。在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很少建立税务控制的制度,对于税务风险的因素也很少考虑,相对于财务管理基础而言,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力加强检查企业的税收情况,企业税务风险出现以后,很多大企业才开始注重税收风险管理,主动的关注税务风险。[2]
三、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实现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有效沟通
税务工作人员要随时掌握与了解税收政策发生的变化,这样双方对于税收政策有偏差的理解才可以及时消除,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新生事物或者界定较为模糊的事物时,要主动的征求税务部门的专业性意见,杜绝出现税务风险。
(二)使税收风险意识得到强化
强化税收风险的意识主要为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平时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要对交易对象以及合作伙伴的纳税信用以及纳税的主体资格情况有一定的关注,避免对方将税务风险转嫁过来,使经营成本得到增加,还可以通过对方纳税的情况对其诚信情况以及经济实力有所了解。
(三)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要想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一方面,大企业的管理者要意识到税务职能的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税务人员在学习以及工作上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税务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超强的业务能力管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另外,税务人员不仅要对税收政策的规定以及变化有详细的了解,还要不断强化税收人员的税务责任意识,避免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而造成的税务风险。另一方面,大企业要制定专门岗位的专业技术培训的计划,使涉税人员能够学习到丰富的与税收相关的知识,对于他们掌握与了解最新税收政策十分有帮助,还会使涉税人员运用税务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大企业税务的风险得以防范。
(四)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在企业内部,完善以及健全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使大企业有序正常的经营得以保障,防止由于制度的缺陷而造成的税务风险。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前期考查的相关工作,与大企业的业务特点、管理结构以及经营模式有机的结合,制度的主要内容包含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对外投资、资产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要体现出税务风险管理,在业务流程的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将防范税务风险制度化。[3]
四、结束语
尽管很多大企业的主观想法是遵守税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纳税,但是由于税务管理的涉税事项较为复杂,而且税务事项较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税务风险。在互动、互信以及透明的前提下,大企业要与相关的税务机关共同建立可以防控税务风险的机制,使税务风险管理以及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有利于大企业控制税收风险以及减少纳税的成本,这也是使征纳矛盾得以解决的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构建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十分有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还使税收的征管质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大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远比中小企业更加复杂,如果发生了涉税问题,不但会使大企业经济负担加大,还会让大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大企业的声誉也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超.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16:48.
[2]杨丽静.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篇8
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1.市场风险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知名度低、依附性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主导市场的能力较弱。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信贷的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大多信用水平不高,在贷款时只能通过实物抵押或保证人来进行。目前,一方面社会信用担保机制缺乏,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凭企业之间互保、连环保,银行又不能真正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家底较薄,自有资产少,可抵押资产少,固定资产简单低值,不符合抵押标准,容易造成担保空缺。
3.经营风险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强,积累财富和创新能力不足,经常发生经营风险。企业发生风险必然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的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五年内被淘汰,而运行期超过十年的不足10%。
4.道德风险
由于目前社会征信系统还不完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不真实,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银行放贷后,对企业行为的察知能力十分有限。信息的不实不准使银行难于防范企业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败德行为,极易引发信贷风险。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同时,有效管理乃至规避上述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情况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仍较弱,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管理缺位问题亟待解决。银行要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必须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运营的高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做到风险可控。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小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银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1.以实地调查结论为主要依据,识别贷款前的风险
银行识别信贷风险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中小企业是否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只有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才能充分评估依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真实性。具体而言,银行贷款前风险识别方法可概括为“四查三看一走访加确认”。“四查”是:查看互联网,确认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是否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查看银行账户,确认企业的现金流量;查看企业的电费缴纳情况,确认其生产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查看央行的征信系统,确认企业的信用状况。“三看”是: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确认其入账是否合理;看企业的生产设备,确认其是否正常生产;看企业的生产现场,确认其内部管理是否规范。“一走访加确认”是:走访电力、税务、工商等部门,确认企业主的资质和能力。另外,根据所搜集的信息情况,调查者还要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采取规避风险措施,防止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风险。
2.以现场监控为主,改变贷款风险监控方式
(1)在贷款前调查阶段,改变目前由企业客户经理调查、信贷风险管理经理审查的“双岗”不同在现场、不同步的方式,采取“双岗”现场制约措施,由信贷风险管理者和客户经理同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采取“四查三看一走访加确认”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从各个方面对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评价,确定企业的贷款额度,或不予贷款的理由。
(2)在贷款后检查阶段,改变现有的由信贷风险经理抽查、客户经理自查的方式,采取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管理者同时对贷款企业进行贷后检查的措施,并持续监视贷款企业的风险预警信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3.多种保证方式并用,扩大贷款风险缓释的范围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服务 策略选择
一、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背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中小企业户数已经占我国总企业户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2%。然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剧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策略的潜力巨大的市场。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难点分析
新形势下在中小企业发展红利期到来的今天,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丰富产品种类、调整利率定价、提升工作效率等方式争抢客户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客户发展。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良好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不足。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秉承“唯大为好”的经营惯性,将资源过分集中在规模大、效益高的大型企业身上,内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以大型企业为重心的管理、营销、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内部由于上下机构多,存在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时间相对较长、效率较低,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一般具有短、频、急的特点。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低、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抵押担保难落实等特点,银行经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成本压力相对较大。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相对审慎,主要靠政府推动和监管部门强制要求,主观能动性不强。
(2)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安全性作为一项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原则。但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现状来看, 存在的诸多缺陷,致使商业银行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左右衡量、犹豫不前。管理风险。大部分中小企业不仅规模小、分布散、成立时间短,而且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往往存在“一言堂”现象,内部治理架构严重缺失。经营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正处于创业之初,资产少、底子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完全形成,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客户结构单一,生命力普遍较弱。财务风险。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两套账”、偷税漏税行为,使商业银行和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3)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尚不完善。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较大;自2012年政府融资平台被叫停之后,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寻找其他方式融资,如借壳贷款;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缺失信用约束;由于目前社会上对这些中介机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监管机制,致使部分中介机构诚信度下降,从而增加了银行业务决策的难度;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策略选择
中小企业客户群体未来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天地,蕴藏着丰富的金融资源,其风险和成本可控、综合收益可观,开展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以为我行开辟一条新的、稳定的业务增长渠道。为此,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积极探索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推动银企合作共赢、健康发展。
(1)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首先应该从观念上对小企业的信贷情况予以重视,向中小企业“移情”,善于向中小企业“弯下腰”,不能把中小企业当做“唐僧肉”,改变以往偏重大型客户的习惯,从咨询、资金、体制、服务等各方面着手,切实提升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展在中小企业领域的信贷服务。
(2)建立合理化客户结构,挖掘潜力客户。首先,根据我行的资源特点和价格优势重新审视信贷定位和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客户结构。其次,在全行建立中小企业客户资源信息储备库,定期更新并在全行共享,包括运用电费、物流、上下游、征信系统、税务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发现有目标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3)加强风险控制能力,转变管理新思维。一是建立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把握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关注中小企业经营者本人的综合素质和信用状况。二是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推出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置业通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担保融资产品;三是风险管理的新的思维方式。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在违约概率的大数定律上,不能斤斤计较个案风险。
(4)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与大客户相比,小企业金融领域产品创新速度快,商业银行交叉销售的策略更容易实现,单项业务的综合回报率更高,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为此,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加大推广小型和微型企业“简式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积极推广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等贸易融资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提升中小企业满意水平和忠诚度。
(5)创新营销服务模式,落实批量化营销。围绕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顺应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营销、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作和综合化服务的新趋势,构建全新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一方面要和实力相当的担保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正确梳理大中型客户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链式营销,围绕“产业集群”“商会”“专业大市场”等平台下功夫,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创新风险缓释方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通过整合服务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由点对点营销向批量化营销转变,不断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创业贷款难问题。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要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积极引导,坚持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坚持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成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相结合的社会化信用机构,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力争使我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可由政府、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自然人等出资组建。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实际,要积极鼓励民间力量兴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五)鼓励和指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愿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协会根据国家有关担保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牵头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构,组织业务培训和信息交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间业务合作和交流。
(六)逐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完善信用评估制度。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构要逐步开展对中小企业的合同信用、劳动信用、环保信用、纳税信用、融资信用、司法信用以及法定代表人的个人信用进行全面的评估,作为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的依据。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
(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和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共同做好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发展。
(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不能从事存、贷款金融业务及财政信用业务,要依照《担保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股东责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建立审保分离、分级审批、追究责任等内控制度,防止内部道德风险,保证规范经营;要建立健全合同关系,控制法律风险;要依法设计灵活多样、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控制信用风险。
(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坚持风险分散原则,防止风险集中;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实行比例担保。
(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后1个月内(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本意见公布后1个月内),要到县财政局、县经贸局(县中小企业局,下同)、县人行登记备案,并按有关规定报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情况表、担保业务统计表、财务会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资料。
(十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按照当年担保费50%的比例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
(十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运用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10%的比例提取保证金,存入协作银行,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非货币形态的担保资金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四、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
(十三)县政府对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日平均担保余额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其中:为县内中小工业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补偿标准为1%,为县内其它类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补偿标准为0.5%,为个体生产经营及个人消费提供担保的不予补偿。
1、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注册资本在300万元以上(含,下同)。
2、依法设立,且对中小企业担保收取的担保费标准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以内,履约保证金不高于10%。
3、自开展担保业务年度起,本年度担保资金与担保贷款放大比例不低于3倍(不满一年的,按月按比例计算);对中小企业年度累计贷款担保金额占其年度累计担保业务总额的60%以上,年度累计为中小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额占年度累计担保业务总额的45%以上。
4、有较为健全的风险控制、财务管理、风险准备金等内部管理制度,对受保项目具有完善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理机制。本年度代偿额小于注册资本的5%,累计代偿额小于注册资本的10%;代偿实际损失额小于注册资本的2%,累计代偿实际损失额小于注册资本的4%(考核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5、合规经营,未从事负债业务、直接发放贷款和1个月以上的直接借贷行为(1个月以内的借贷行为,仅限于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其手续费按日不高于万分之六收取),没有违法、违规行为及失信记录。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于每月10日前向县财政局、县经贸局、县人行报送担保机构情况表、担保业务统计表、财务会计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2个月内,将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连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报告以及相关审报材料,报送上述单位。由县财政局牵头,会同县经贸局、县审计局、县人行等部门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拨付。
(十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70%以上和放大倍数3倍以上的,按年度内上交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可用部分予以等额奖励。
(十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单笔担保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超过500万元以上部分的担保业务不享受政策扶持。
(十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应是银行新增贷款,不得由银行已抵押的贷款转入担保公司,否则此项贷款不享受扶持政策。
(十七)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良好环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办理查询被担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依法可公开的相关资料,如企业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质押备案登记等;国土和房管部门要给予办理土地、在建工程和房产抵押登记等;公安车管部门要给予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税务部门要给予查询被担保企业纳税情况;抵押后的剩余财产,企业用于担保业务反担保时,各有关登记部门应给予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查询被担保企业贷款情况提供方便。
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领导
(十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积极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十九)全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联席会议由县经贸局负责牵头,财政、税务、工商、国土、司法、公安、金融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县经贸局负责协调、指导我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并会同县财政局、工商局、人行、银监办等部门共同做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的监督管理;对非法从事金融业务和财政信用业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调查认定,予以取缔。县财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健全对以财政性资金出资设立的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监管;公安、司法、国土、工商等部门,负责办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抵押和质押等有关公证、登记工作;县银监办负责监督金融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结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评估、审批和风险控制制度,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并和县人行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对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调查认定和取缔。
(二十)各有关金融机构要配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理确定担保基金的担保倍数,对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可适当简化审贷手续,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加强沟通和企业资信信息共享,共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