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工程实践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工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1

医院检验科中心生物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专业的综合医学工程。文章阐述了中心实验室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实施,并总结了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的体会。

关键词

中心实验室 工程 质量控制

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建筑结构、强(弱)电、信息工程、洁净室、暖通空调、消防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院感控制及医疗废物处置等多专业的系统医学工程,需要医院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一、工程概况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新建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位于门诊楼附楼4~5层,总建筑面积2010,原为物资仓库,有较大的施工改造空间条件,计划改造为二级医学实验室,并严格遵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B50591-2010)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施工。

实验室平面规划分为工作区域和实验区域,因此需要进行生物安全分区和工作流程设计,以避免交叉污染。平面布局按照实验室、洁净室建设标准规定,将洁净区域集中布置并与普通区域完全分隔。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区)按空气洁净度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布置,净化区域包括PCR\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之间通过缓冲或传递窗联系,工作人员进入洁净区时通过更衣、缓冲进入工作区域,物品通过传递窗进行缓冲、传递。

二、工程前期设计论证阶段体会

(一)多部门参与论证

前期设计论证阶段,应由医院检验科、院感管理科、医务科、门诊部、设备科等职能及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确定新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内部流程,提出初步平面布置图,严格划分实验净化区域和工作非洁净区域,广泛吸取先进经验,体现出以人为本、流程规范、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深化设计论证

由医院设备科、基建科按照初步平面布置图,结合现有施工场地建筑面积、房间布局、外部通道、周围环境、上下水接口、电源容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论证,对涉及的污水处理、废气排放、医疗废物处置问题进行环境评估,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预案及平面图。

(三)组织现场勘查

组织具有洁净室、医学实验室设计及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勘查,深化设计,并制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合理,有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按规范分别设计医务人员通道流程、实验标本物通道流程、洁净物品通道流程、医疗废物及其它污染物通道流程;

2.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和通道以避免交叉污染。需通过相关门禁识别装置后方可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配置充分的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性质,按照行业规范进行个人防护;

3.配备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它急救设施及耗材,并保证以上设施可正常工作。对生物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化学安全等做出充分警示;

4.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手部消毒设备;

5.设置易燃、易爆物品专门的储藏室、储藏柜;

6.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四)专家审核

设计方案经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核确认后,进行工程招标。

三、工程建设中的体会

(一)各专业设计方案选择

1.结构及装修方面

(1)室内采用岩棉彩钢板结构配以铝合金辅材。洁净室采用整体圆弧过渡方式,即墙面与墙面、墙面与顶面、墙面与地面均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卫生死角,有利于空气流动和减少涡流区,保证净化效果。吊顶检修口规格600mm×600mm,在关键部位必须设检修口,便于检修和日常维护。

(2)地面采用具有防静电功能,且耐磨、阻燃、耐腐蚀、防水、防漏、防渗性能的PVC地板,PVC卷材地胶板厚度大于2mm,颜色由检验科按分区选定。PVC卷材地面下做水泥自流平基层,地面有荧光箭头指示(实验室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口)。

(3)门窗采用不锈钢包边玻璃门和大景观窗玻璃(玻璃距离地面30cm),全部采用钢化玻璃。单开门1m,子母门1.2m,门1.6m,门底部均安装不锈钢踢脚护边,实验室区域平开门均配备闭门器。

(4)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各种台、架、设备应采取防倾倒措施,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其侧面至少留有80mm、后面至少留有40mm间距以方便清洁。当靠地或靠墙放置时,用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

2.净化空调系统

(1)净化空调系统是整个实验室净化的核心,净化区域包括PCR细胞培养室、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

(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如下: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34.8℃,湿球温度为26.7℃;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10℃,室外计算相对湿度为45%~65%。按上述要求,所选用的医用卫生型净化空调机组参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设置,采用4台净化空调机组(初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尼龙网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无纺布中效过滤器)和3台排风机组,保证各实验室需求。

(3)采用带循环风的空调净化系统,空气气流流程为:新风(初效过滤)―空调机―加压风机―中效过滤段―送风管―高效过滤送风口―回风口―回风夹道―空调机房。回风小于50%,排风大于50%,上送下回,满足负压要求,空气经空调机降温、除湿、消音,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方式对净化区域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净化要求。

(4)排风系统采用独立排风方式,经中效过滤后排出,排风机与中效送风机组连锁控制。

(5)在机房设置宽大的检修空间,方便机组的维护与检修。

(6)冷热源由置于屋面的风冷模块式机组提供(按全年全负荷选型),同时并入大楼中央空调管网。

3.恒温恒湿自动控制系统

温度、湿度指标是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室内的舒适程度,按标准要求,温度全年必须控制在22℃~25℃之间。净化区每间房内配备自动控制系统,对房间湿度、温度和风速实施预设及调控,系统将其自动地控制在国家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本系统还必须具有空调机组开停机控制、运行显示、排风消毒控制、辅助加热控制及显示功能。

4.强电控制系统

医院供电系统虽然有双回路供电,但鉴于中心实验室设备集中、用电负荷量大,对供电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严格,一旦发生突发电路故障将会造成信息丢失事故或生物安全事故,因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器材料严格把关,电缆、开关、插座、电线、断路器应选用质优产品;

(2)设立本建筑区域独立的供电单元,由医院配电室辐射专线电缆供电。专设保护地线,设置防雷浪涌保护装置。实验室强电单元设置漏电、短路、过载、缺相保护,动力配电柜内设置气溶胶灭火器;

(3)针对实验操作间、生化室、冷库、冷链系统等特殊场所,单独设置UPS电源机房,以保证用电的连续性;

(4)照明设计符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净化区照明采用百级手术室净化灯带、净化气密灯盘,不宜采用普通灯盘、灯带;

(5)按消防规范设计布置消防应急照明、应急疏散标志、气溶胶灭火器。

5.智能化管理系统

中心实验室标本接收、传递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区、办公区均设置了对讲呼叫系统和门禁系统;电梯、楼梯、通道等所有入口均设置了门禁和监控系统及警示标志,防止误入,确保安全。

(二)施工现场管理

1.合理划分工作界面。中心实验室是门诊附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楼下是医院药品、设备仓库。因此,施工前要做好前期水、电、暖等各系统的外部连接准备工作;提前做好施工楼层防水层、集中排入医院污水处理池的下水管道、生物安全柜通风管道等配套工作;提前计算用电负荷量,改造供电专线,制作专用接地装置。另外,断开楼层内原有的暖气管路,确定由医院供水管网、配电室、信息中心、监控中心接口连接的位置和线路走向;净化区域内的各种装饰装修、各种管线敷设、各种设施设备采购安装等,都要具体明确,合理划分,多方配合。特别是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消防系统,必须与整体改造工程统一施工,进度和施工面严密配合,实现无缝连接。

2.及时修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调整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从便利角度出发,及时听取使用科室的意见,每周会同各监管职能科室、施工方、监理方等现场检查沟通,不断完善和修改细节设计,有效优化施工做法,消除质量与安全瑕疵,避免再次改造。

3.妥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施工过程中,多家、多专业同时施工,交叉作业,时有冲突,因此需要每天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合理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施工事故,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三)严密组织各项验收

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验收,否则不宜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大宗材料进场必须验收合格方可用于工程;各类设备进场必须验收,认真核对设计参数;所有材料的资质报告必须齐全,各专业系统性能的测试也必须进行验收。另外,在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的前提下,要求施工方先进行工程整体观感质量检查和水电、信息、净化空调系统的联合试运转和系统调试。此外,洁净室空气净化效果应经当地疾控中心检测验收合格后,由医院组织施工、设计、建立单位等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参考文献

[1]建标110-2008.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 北京: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8

[2]GB/T50341-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

篇2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初步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可以接受科学技术史教学而不会存在知识障碍;其次,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有条件注重培养兴趣爱好;最后,科学技术史教育对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这就为高职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根据高职教育活动规律和高职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在制造专业经过连续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制订了分阶段科学技术史教育的培养计划,分为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采用开科学技术史讲座的形式,达到科学技术史普及教育的目的。主要针对历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进行分析、讲解,达到让学生了解科技史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专业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相关科学技术发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技术的形成、发展规律,逐步养成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论,增强专业理解和专业自豪感。第三阶段是开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讨,组建兴趣小组,与企业共同研讨新技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造能力。

二、科学技术史讲座

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科学技术史讲座。这个阶段以典型、有趣的历史事件为主,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参观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交流感受等形式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和现代化企业,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等影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最新技术,感受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新学科、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全方位的立体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活动的深刻作用。由于该部分案例通俗易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乐意接受。通过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专业的了解,激发了专业兴趣,感受了科技的力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今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案例的选择应该紧紧结合专业,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及时的进行适当的更新。活动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消除了科学技术史“无用、无关”“、无能无力”等错误观念。

三、专业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史融通学习

在第三、四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科学技术史内容,尤其是一些与制造专业相关的重大发明创造。如在高职制造专业中讲连杆机构时,可以引入卧轮水排、水击面罗、人力砻、脚打罗、脚踏纺车、脚踏漅车等;在链传动中引入翻车,高转筒车,木斗水车和管链水车,天梯等;在讲齿轮机构与轮系时讲轧蔗糖车的结构、指南车的构造原理等;在讲加工与工艺时介绍古代的压力加工,拉拔加工,钻锯刨剪,车璇镗、陶轮和琢玉车等;在讲金属切削机床时介绍秦陵铜车马,水运仪象台,近代机械的引进与仿制等。通过这些古代的发明创造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技术的演变过程,培养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专业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激发专业自豪感,提高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养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科学技术史的专题研讨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改革前师资队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是经国务院授权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塘沽职工大学和原塘沽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独立设置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国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塘沽职工大学是一所成人高等学校,其前身为塘沽区职工业余大学,塘沽二职专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其师资队伍无论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上,还是从学历层次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队伍来源的局限性。学院是由两个学校组成的,中职学校的教师从事的只是一些基础课程的教授工作,而原职大在专业课程上的设置只适于成人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面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给学院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带来了困难。

2.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欠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应特别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师资队伍来源基本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我国大学的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培养较少,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过程,实践技能较差,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相适应。

3.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由于合校之前,两校教师学历层次基本为本科毕业,个别还是专科毕业(主要是实验教师),在过去办学中基本满足要求,但随着学校合并后转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学历高层次就明显偏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合格为15%,优秀为35%,而建校初期,我院的比例差距较大。

二、建立一支适应专业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把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3月,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这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学生适应社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方向,立足高职,服务滨海,质量为本,突出特色,把培养急需的职业型、外向型、复合型的具有高等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随着专业面向的大幅度调整,建立了一支适应学院专业调整的师资队伍。这不仅是我院面临的新的课题,更为我院为滨海新区发展建设作出贡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调整结构,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学院主动服务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制造与研发转化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生态宜居新城的功能定位,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两大方向,将原有的单一的专业:语言、机电、经济管理及基础教学划分为具有高职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八系两部,即应用语言系、应用艺术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国际商务系、物流管理系和基础教学部及体育教学部。开设国际商务、机电技术、管理与服务、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生态与环保等六大专业群二十多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学院提出,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教师要实现一专多能。在原有专业教师中选拔出专业对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新上专业时,也坚持每个专业只引进2―3名专业教师。其余专业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改学其他专业等,至少掌握一至两门所学专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尽快适应专业设置改革的需要。为此,学院在制订了一系列教师培训优惠政策。例如,教师外出培训期间除享受在校教师同等待遇外,不仅住宿费、培训费、教材费、交通费等全额报销,而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职研究生学习费用主要部分由学院承担,并有相应学习天数的生活补助;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在聘任、晋升、评优中享有优先权。由于政策优惠,教师进修学习的积极性较高,2002―2006年期间,每年每个专业都有1―2名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攻读在职研究生每年有近20人。现在,学院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已达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目前学院原有的专业教师除坚持从事原有专业教学外,大部分都能从事相近专业的教学,由于这种过渡的合理性,保证了我院专业调整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沿袭原塘沽职工大学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成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大大提高了学院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空间。

2.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培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是关键,要保证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队伍的技能要先行一步。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学院采取措施,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设计院,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制订了教师到生产现场挂职锻炼、带学生实习等环节,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学院内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齐的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实训基地、机加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信息工程管理与服务实训基地、园林与艺术设计实训基地。此外,学院还与校60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道路,实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工艺研究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学生技能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另外,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每学年的寒暑假,学院都鼓励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事业单位实践,了解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而且,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开学后,每个青年教师都交出假期实践的心得体会,学院也相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3.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骨干专业,每个专业的建设都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在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建设、维护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中坚力量,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课程及其体系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领军人物。因此,他们在专业设置、规划中起到积极作用。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与质量建设,我院在这一点上有充分的认识,近几年,学院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教授、硕导、博导来校讲座,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专职教师中培养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鼓励他们加入国内外专业协会、学会,每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积极申报完成高职研究课题。同时根据需要,有步骤地选派出教学业务骨干、专业及学科带头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考取更高学历。学院制订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并一年考核一次,对认定为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的教师提供外出考察机会并给予一定补贴,而且还作为评聘职称、评先增薪等的一项重要依据。当然,有奖励必有考核,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对未达标的教师将被取消资格,收回其享有的相关待遇,对处于及格线的教师,半年内进行整改再考核。

4.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任何一个高等职业学院,特别是专业类别较多的高等职业学院,要建设一支完全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建设一支技能跟上专业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拓宽办学渠道,以“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社会、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为办学理念,与企事业单位多方联系,建立相应校外兼职教师的人才储备,特别是高级技师、工程技术管理专家等可以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校内各专业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从事基本的专业教学,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可以由兼职教师担任,即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教职工300余人,专任教师200余人,80%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院还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厂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及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达40%。这不仅能解决学院教师队伍的定员编制问题,减少学院经费支出,而且能保证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规范、科学,还能带动学院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较好。

三、结语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更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春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滨海新区发展,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建立一支具有高职特色、适应新区产业发展及行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凤玲.职业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2]许文芬,李端.浅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06).

篇4

关键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48-04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近三年来,“五课”教研工作“两课”评比活动,将教学常规活动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使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然而从开展教研与评比的关系来分析,荣获“示范课”和“研究课”显然不是这项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通知》的精神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深入讨论。

一、吃透《通知》精神,

明确“五课”教研的任务及意义

《通知》在表述活动宗旨时提出:“在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五课”教研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省、市、校三级教研机构在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主体是广大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所以,“五课”教研的直接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但提升的是教师的什么能力呢?

从“五课”教研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对应教师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如上所述,这项活动的宗旨是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应该概括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课程实施能力等同于常见的教学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五课”中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听课是手段、评课是提升、说课是“潜能”,并给出了“五课”关系图。[1]从这种“五课”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来看,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一回事了,“五课”教研的开展就成为如何上好优质课或示范课。这种理解可能导致“课程实施”概念中的许多信息湮灭,致使教师不能领会以课程实施为宗旨的“五课”教研的价值追求,在操作上不能选择合乎课程改革精神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五课”教研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五课”教研活动的参与主体问题

《通知》关于活动的参与主体表述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和相关组织”。这个表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教研机构与相关组织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这样理解与《通知》宗旨中“省、市、校三级教研网络”是对应的,但与课程体系结构对应就不是天衣无缝了。

从课程的管理维度上来看,我国目前课程管理体系是三级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五课”教研既然是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课程实践必定是四维的,即在客观存在的课程之外还有教师课程,而“五课”教研的重点恰恰就是能充分体现实施意义的教师课程。它是对已经存在的法定规范课程和经过修正的校本课程的重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个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课程实践的最终质量。所以,“五课”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五课”教研不应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刚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许多青年教师不会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不能适应课堂或者实践教学需求,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全,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呆板,所采用的教学素材简单堆砌或者不足。这些方面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五课”教研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自然可以提升这类教师教学能力,从而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教师首先从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熟悉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状况和学习特点,确立适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需要分析典型工作过程,搜集教学素材等,并对课程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说备课环节提升了新教师对专业的把握能力,从而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教师要做的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如何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都是教师基本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如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新进教师很难把握。一方面教师专业技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分组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更为重要。带着这些问题,新教师需要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查阅资料,通过实践摸索,力争建立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年轻教师很容易按照给定的教学方向、目标或计划进行授课。他们所面临的课程是教学真实过程之前或是课堂场域之外设定的,对于他们而言,仅仅就教材教教材只是踏实地传递了课程原先的内容。当然,如果能做到忠实有效地传递已经很好了。但是,这种教学能力的形成靠的是外塑,带有很浓重的技术化倾向,往往缺少教学艺术所应具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因而从教研的角度看,“五课”教研不应只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借助“五课”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主动反思能力,同化课程知识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已经确立的既定文本规范,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五课”教研应该助推教师完成从通常的“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升华[2],进而通过立足课堂,深入实践培养课程实施能力。

从“五课”教研特别是基于其上的“两课”评比的组织主体来看,要给教师定出“五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对课程取向的敏锐感知能力、对涉及的文本的解读能力、对相同课程不同课本的统合能力、对自己承担的课程的全盘设计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和对整个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能力。如果从认知、策划、实践与评价这四个行为环节上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课程实施能力简单分为课程认识、设计、实践和反思能力。从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能力中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平时教学考量的重点,涉及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过程设计等,比较欠缺的是教师的课程认识与反思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忠实按照所谓的不变的教学大纲和既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知道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他们是可以被赋予再选择、重研究、开发与整合的权利后,才可能有主动去审视并实施课程的行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行走能力,更取决于他的目光是否远大。所以,教师的课程认识是课程实施效果所能达到的边界。“五课”教研要求教师把习以为常的教学过程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上来对待,那么课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必定会给课程的实施行为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课程的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课程品质的保障,只有进行反思,个人的课程意识才能得以优化。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听课”与“评课”。反思的内容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可以是课程理念、结构,也可以是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反思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论文、建议或心得体会。教师只有超越原有的课程的忠实传递者角色,才能批判性地反思,成为课程实施的出色实践者。

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主动反思,从微观上总结每堂课教学得失,从宏观上反思课程实践的得失,无疑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程反思涵盖了教学反思,它贯穿“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始终。备课应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优点,抛弃缺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搜集素材,才能准备出比以前更好的课。上课过程应根据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说课本身就有反思环节。听课和评课过程中,对别人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得失进行自我借鉴。“两课”评比活动中包含教学反思内容,教学反思也是吸引评委眼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反思,不仅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深入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教育理论支撑,剖析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具体且可行。

综上所述,“五课”教研使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学会如何教学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催生课程意识,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也渐渐培养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有调查表明,“职教教师课程实施认知能力多元取向,存在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3]即是说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知课程,有些教师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忠实执行既定课程。所以,“五课”教研不能止于《通知》,也不能止于认知。如何切实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有赖于教研机构与职教职能部门专家的引领。

(二)把握“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的辩证关系

“两课”评比活动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是对“五课”教研工作的检验,也是“五课”教研工作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必须认识到,脱离“五课”教研的“两课”评比是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目前,徐州市在组织“两课”评比时都明确要求参加评比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本校公开上过的课,并且必须有本校或外聘专家的点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两课”评比脱离“五课”教研活动,只重形式,不讲实效,急功近利。

“五课”教研工作是“两课”评比的归结点。“两课”评比之后,一些学校和个人如释重负。其实,“两课”不是活动的终点,而是“五课”教研工作新的起点。带着“两课”的成果再次回归“五课”教研,教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徐州市要求参加省赛的选手在比赛之后结合省赛准备过程以及专家提出的问题写出前期“五课”教研中的得失体会以及改进措施,确实能够促进“两课”成果及时消化。追踪调查徐州市“两课”选手发现,经历“两课”的洗礼,无论是否获奖,教师再次投入“五课”教研工作,课程实施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的陈晨老师在第一次参加省“两课”评比时,仅获得了“研究课”,后来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引导下,思得思失,重新在“五课”教研中消化、反思,2013年再次参加省“两课”评比获得了“示范课”第一名。

(三)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示范课”与“研究课”的引领作用

为了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效果,落实课程改革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每年组织专家不打招呼到各中等专业学校推门听课。推门听课有助于教师形成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教师课堂规范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推门听课活动促进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水平。教师既是推门听课的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推门听课的直接受益者。每次专家的听课评课都是对学校“五课”教研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

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江苏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将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相应成果也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徐州市相关教科研部门充分发挥本部门拥有的省级示范课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都及时组织展示活动分享经验。三年来,几十位省赛“示范课”选手为徐州市千余名各专业教师做展示,讲心得,谈收获,尽可能地放大了“两课”评比的成果,也让更多的教师以更宽广的视角投入“五课”教研工作。

“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目前,各级单位对研究课的成果价值挖掘不够,仅仅在缺乏示范课的时候,拿出来示范。其实,向广大教师展示“研究课”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首先,“研究课”属于优质课,同“示范课”一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其次,“研究课”与“示范课”相比有所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拿出来让大家探讨,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均能产生深刻的体会与共鸣。徐州市每年暑期培训时,不但组织省、市级“示范课”教师做示范,还组织“研究课”教师进行展示交流,让专家、展示者、教师三方互动交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积极强化“两课”评比的推动作用

“五课”教研工作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两课”评比则发挥了促进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首先,采取政策手段。“两课”评比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我们在布置“两课”评比活动时要求必须先做到校级全员选拔,通过政策手段推动教师广泛参与。其次,采取激励手段。相关单位对获奖选手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目前,各地区、各校对“两课”成果奖励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奖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课”评比活动向着全员性、高水平方向发展。“两课”成果与职称、名师评比相衔接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今年,徐州市已经将“两课”成绩与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评比相挂钩,并写入市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本市教师参与“两课”的热情,也保证了徐州市在省赛中一直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最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五课”教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而“两课”评比活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可以应用于“五课”教研的任何一个环节。“示范课”、“研究课”画出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效地探索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兆林,高彩梅.让“五课”回到教研的本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