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经验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合同管理;合法权益;改进对策
洲头咀隧道系统工程项目是连接广州市海珠区与芳村区之间的重要通道,全长约2200米,其中过江段为沉管隧道,两岸地面部分为明挖隧道及立交桥梁,该项目为财政投资项目,工程建安费约14亿元。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项目合同的编制管理工作,仅就合同实施过程的一些问题提出经验和思考。合同管理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宏观合同管理;其二,是微观合同管理。宏观的合同管理,是指工商管理部门抑或是国家授权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以及解除等行为,所进行的组织、监督、指导与核查等,从而维护合同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纠正和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合同的依法履行。微观合同管理则是指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或其设立的相关机构,通过签订与履行合同的行为,所采取的策划、核查等一系列活动,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宏观合同管理和微观合同管理构成了合同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体现在有关职能部门的范文制定、行政执法管理等;后者则是指具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合同。为了公平、公正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从合同条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入手,开展规范、系统、科学化的管理,将工作做细、做小、做实,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的预控目标。合同管理发生的问题一般都出现在施工建设的中期或者后期履行阶段。由于合同是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产生的,所以合同前期阶段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同签订阶段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1.合同签订前期需对建设项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的预估
并在合同中作明确约定,以保证项目合同双方可按合同约定解决难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对于项目风险,洲头咀隧道工程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就考虑了项目建设期长,以及当时经济增长快、建材价格上涨幅度大的因素,特别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合同设置主材可调价条款,并明确约定可调价的材料、调价范围、调价公式等。由于对这一价格涨落风险在合同中进行了预先约定,在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材料价格变动时按合同约定调整材差,使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此外对项目的重点难点,也需在合同签订时做充分谋划,防止承包人把难做工程低价转包、分包出去,降低工程质量。在签订该项目监理合同时,由于水下监测是水下隧道监理的重点难点部分,合同中专门单列了一个章节,对水下监测的技术要求、专业人员配备,成果提供等都做了详细要求,并把监理费用支付与水下监测质量、进度、专业人员进场等进行挂钩。该措施促进了监理公司按合同要求严格提供相应服务,保证隧道沉管水下安装环节安全、保质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前期合同签订阶段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工程的关键节点、难点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评估,在合同中加以分门别类、明确约定,避免双方在合同履行阶段发生争议。在合同签订前期考虑得越充分、约定越明确,对合同执行越有利。
2.政府投资项目合同霸王条款不一定对工程有利
政府投资项目为控制投资,规避政府风险,往往在合同中加入“霸王”条款,比如因承包人原因延误工期,作违约处理,而因政府原因导致不能施工,工期却不能顺延,承包人需通过抢工期措施保证工期等等,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承包人无法承受长期窝工的损失,或拒绝继续实施工程,或中途转包等等,最终使工程无法推进下去。吸取这些教训,洲头咀隧道项目在施工合同中对工期延误补偿开了一个活口,约定“除甲方批准外,延误工期不予补偿”。在合同执行中,部分用地由于征拆原因超过一年无法施工,经甲方批准后承包人获得适当补偿。有些政府工程的合同文本中规定的工期很紧张,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工期。例如,经常出现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中的工期条款“合同签订后起计5日历天内提交勘察成果文件,10日历天内提交设计成果文件”按照现行的勘察设计作业规程,勘察需要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的时间已经超过5个日历天,而设计按现行的ISO三级校审制度执行的时间也远远不止5个日历天。因此合同签订前期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不同,科学合理地确定合同工期。众所周知,建设工期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工程项目因其性质不同,所要求的施工工期也不同。实践中,一方面有的发包人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一味地强调要缩短工期;另一方面,有的承包人出于私利,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代价只求快而省略了质量,有的甚至偷工减料,其结果必然会给后期埋下严重的隐患,更有甚之造成重大事故。所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出发点,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工期,切实避免工期不合理带来的无效合同。
二、合同履约阶段存在的问题
1.应该及时变更的合同没有按规定及时变更,结果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变更不够及时,对后期工程推进及结算收尾影响较大。工程合同变更原因主要有;设计深度不足,合同主体变更,价格浮动变化等等,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是需要控制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合同中变更控制应侧重在:变更提出依据是否充分?变更方案是否合理?变更费用是否符合造价约定?变更权限是否突破规定范围?变更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人?合同变更管理条款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体现了项目控制能力的强弱,间接体现了项目管理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了建设管理团队的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洲头咀隧道项目的个别附属工程由于工程收尾阶段赶工期,变更的依据没有及时完善,导致工程结算阶段变更依据不足,需做多次补充资料,说明和证明材料,有些变更最终不能提供证明材料的,只能作无效变更,施工企业承担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变更,必须遵循先批准后实施的原则,对实在来不及办理变更手续的,也要及时完善变更依据,及时签订补充合同,及时对合同进行调整、修正。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履行合同的具体情况对合同进行必要的变更乃正常之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许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及时变更这项关系后续工作成败的事情,结果造成日后缺乏变更依据,给项目造成损失,后悔莫及。
2.应当及时发出的会议纪要、各种信函等没有及时按照要求发出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对某一事项的预告、提醒,以及各种会议纪要等,要及时送达项目各方。这是取得签证的方法,也是合同动态管理的工作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不注意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造成项目过程资料缺失,后续工作推进缺乏依据,结算资料不全等。
三、如何加强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
1.建立职权兼备、能够进行全过程专业管理的合同管理部门
合同因其本身的特性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既不同于生产、供应、物流、财务等业务部门,已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等管理部门,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由法律、管理、经济、技术、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草拟、谈判、签订、履行,以及纠纷的处理等进行全过程的专业管理。
2.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企业领导要根据合同管理对法律、建筑、计算机、预算、财务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义务能力,思想政治觉悟比较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合同管理人员队伍中。同时,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开展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各方面都能够“拿得起,用得上、信得过”,紧跟时展步伐的企业合同管理专业队伍。
3.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构建合同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时代,各种数据千变万化,转眼即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建筑市场也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在扩大,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落后,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马上就会被形势所淘汰。因此,无论是建筑企业高层领导抑或是建筑项目负责人,都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利用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平台,掌握了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对各种数据了然于胸,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就能够逐鹿中原。因此,一是要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各方面的信息,链接大数据平台,力争做到信息共享,实时了解信息流的动向,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将有效的数据运用到具体项目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强对项目参加方各种信息的管理,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只要是数据信息发生变动,都要在第一时间要求责任人签字留档,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
4.对合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目标的实现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合同实施情况的检查,是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杜绝风险,从而确保合同按预期设计推进。其一,要经常邀请相关各方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进行通报,让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工程师以及分包商、工程小组等对项目落实的整体情况都能够深入地了解,使大家都有一个全局观念,共同为项目的进展、合同的落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其二,合同管理人员要深入第一线,随时检查、了解和掌握合同实施情况,发现工程变更要及时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通报,开展有效的管理。其三,要落实合同评审制度,组织相关责任人,对每一份合同都要逐一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其四,要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跟踪合同的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存在隐患与潜在风险的项目;同时,对可能影响合同落实而出现的合同实施目标偏离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四、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合同管理是关系着整个建筑项目能否按预期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保质保量地落实每一个工程项目,就必须认真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对凡是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认真做细、做小、做实,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建筑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军.关于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现代商业,2007(6)
[2]唐同海.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珠江现代建设,2003(6)
[3]郭清玲.关于公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
[4]贾孝良.浅谈建筑上的合同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5]郝丽萍.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8(7)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全过程管理
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达成的协议,是法人之间双向的有偿合同,是市场主体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当今社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公立医院,随着规模扩张,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一所较大规模的三甲医院,每年要签订经济合同的价值,约占现金支出的50%左右。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已成为公立医院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发展。
一、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是指从经济合同提出到合同终结和档案管理的所有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合同标的立项认证、合同标的招标过程、合同签订的部门会签审核、合同章使用、合同履行和资金结算、合同终结或变更、合同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医院经济合同类型繁多,有基建工程、医疗设备、药品、卫生材料、后勤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可见,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涉及面广、难度大。
1.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或流于形式
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是公立医院的主要经济活动,需要有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来规范引导。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经济合同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有些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长期缺失,无章可循,从合同的谈判、签约、执行到终结,都未建立管理制度和流程;有些公立医院虽然建立了管理制度和流程,但操作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1],很难落到实处。例如,某地8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有21家未制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或相应的操作流程,不少重要经济合同的决策和管理往往由领导拍脑袋决定,一些公立医院因此遭受经济损失或陷入诉讼之中,也干扰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2.经济合同会签把关不严,忽视与相关标书的核对
在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的会签过程中,不少医院标的的中标方往往只提供单份经济合同样本,有些公立医院也只对中标方提供的合同文字进行审核,而忽视前期与之相关标书的核对,如正式合同签订前的有关商务标书、技术标书及招标文书。这些文书恰恰是涉及合同标的物技术参数的重要依据,招标前对方为了项目中标往往会在招标文书中过度承诺,或在正式合同文书中有意含糊用词,如订金与定金、保修与包修、按年累计与按月累计等。公立医院经办部门在签署合同时若忽视相关标书的核对,很可能会让对方得以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一字千金的损失。例如,某公立医院在建造病房大楼时,由于签订经济合同中质量验收环节表述不明确,双方产生了分歧,结果推迟了半年才启用,不仅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影响了就医环境的改善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3.对经济合同的履行缺乏全过程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就是要求注重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动、补充、中止和终止[2]。在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医院有关部门对合同标的经费预算立项和项目招标阶段往往比较关注和重视,对合同签订后执行过程的管理比较松散。经济合同履行涉及部门很多,如各个业务经办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法务部门等,由于缺乏系统的全过程动态管理,相互牵制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在出现问题时会相互推诿,对合同变更履行不及时,忽视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收集,以致失去最佳的法律诉讼时期,给公立医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4.缺少专业人员把关,合同内容不严谨
公立医院领导往往比较重视医务人员的配置,忽视合同管理专业人员的安排,即便是千人以上的大医院也是如此。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大医院每年都要进出几百份经济合同,经济合同不仅包含着经济事务,还涉及众多的法律事项,没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制定和审核就容易出漏洞,特别在仲裁与诉讼、履约保证金与履约银行保函、合同签署时间等问题上,需要具有经济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士把关,否则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导致部分经济合同无效或难以履行。
5.合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档案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比较重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较早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相应软件;对合同管理大多仍处于手工登记或简单电子表格查阅,管理手段落后,不利于合同查阅、经费结算、跟踪和分析等过程管理。执行中的合同文本很多由部门有关人员兼管,缺少系统的管理流程,经常发生资料遗失;部门之间合同履行各自为政,不利于经济合同的调阅及相关部门的全过程监管,尤其是经办人员变动更是无处查询,给公立医院的合同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某地区医院与其它单位合建一幢大楼,在建造时双方约定了权利和义务,10多年后需要办房产证,两家单位的现任领导对大楼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议,结果发现原合同文本找不到了,最后只好搁置起来等待处理。
二、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些公立医院的领导认为医院是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过分强调公益性,对经济合同管理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作为医院的重要基础工作来对待,重医疗服务、轻经济合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当医疗工作比较繁重时,往往是经济合同管理让步于医疗工作。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如前述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不仅涉及社会和市场,而且涉及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和科室,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来指导和制约。目前,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运行模式等还不能满足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有待于改革和完善。
3.组织机构不完善,人才缺乏
机构与人员是做好任何工作的组织基础,经济合同管理也不例外,需要一定的机构和合适的人员来完成。但如前所述,一些公立医院的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还不能满足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需要。
4.操作手段滞后,效率不高
采用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经济合同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合同管理,就要加大投入,购置一定的设备和设施,但有些医院领导觉得花钱购置这些设备还不如投入医疗设备效果明显,对经济合同管理设备设施的投入能省则省、能拖则拖,以致造成经济合同管理的操作手段滞后、效率不高。
三、加强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途径
1.建立健全医院经济合同全过程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院领导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运行是离不开经济合同管理的,做好经济合同管理不仅会提高医院的运行质量,而且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公立医院应根据其社会环境和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合同全过程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合理确定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分工与制衡,使经济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2.完善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虽然建立了一些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但大部分是临时的,人员大多分散在医院各部门中,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这种“抓差”式管理必须变革。首先,公立医院要有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医院业务的主管领导;其次,要成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协调部门,指导和审核经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再次,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涉及医疗业务运行,需要既懂医疗业务又会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医院应加大力度引进、培养这方面人才。
3.加强合同履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监督
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对合同执行效果、资金结算、合同终结或变更、合同档案等方面的管理,要落实各部门的职责,责任到人,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如发现有欺诈行为或对条文理解有误的情况,或由于政策变动对市场和医院带来不可预测的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和双方协商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3]。
4.建立经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
医院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经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合同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以提高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建立分类、分时间等科学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以利于合同履行的查询、分析、资金结算、合同终结或变更,提升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水平。
作者:宋玉雍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参考文献:
[1]胡守惠.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13,11:394-396.
篇3
在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经济合同管理是一项贯穿始终的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作为投资项目管理的起点和核心,为投资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法律依据,也为投资项目良好有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加强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意义非凡
经济合同管理作为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在投资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阶段。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引起连环的反应,影响到项目的总体成效。
随着烟草行业投资管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行业明确指出,投资项目的管理不能简单地靠经验式的管理模式,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管理,而不是用行政命令。
纵观目前各行各业的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所出现的诚信危机、经济合同纠纷、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多与法制观念淡薄及项目经济合同管理意识薄弱有关。加强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可促使项目涉及各方能够按照经济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处理所出现的争执与纠纷,能够起到规范投资主体和各相关方行为的积极作用,对整顿和规范投资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的四大问题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的艰巨性。目前,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经济合同的严肃性认识不足
项目经济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志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当事人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有些实施单位简单认为反正只要确保项目及时启动实施就行,经济合同手续迟早一点无所谓,使经济合同手续的办理有时成了“补办手续”,时间逻辑不符合规范;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合同办理过程中,填写规范性有待加强,并且经常出现部分内容填写不全的现象。
少数经济合同有失公正
少数投资项目经济合同文件存在经济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从目前实施的建设施工经济合同文本看,经济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体现了投资方的意愿,对发包方的制约条款偏少,这不利于施工经济合同的公平、公正履行。比如经济合同工期,更多强调的是按照发包单位的时间要求竣工交付使用,而忽视了项目地块地质、基础设施等现实情况。
经济合同文本不规范
为规范项目经济合同管理,国家工商总局和建设部等行政主管部门都制定了许多经济合同示范文本。但有时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不采用标准的经济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这样的经济合同根本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经济合同条款不够严谨全面
一部分承包方为了迎合投资主体的要求,在经济合同签订时,投资主体的一切要求和条件都能够接受。经济合同签订后,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市场实际情况与项目经济合同条款存在一定差异,就会提出一些经济合同约定之外的意见和要求,以求协调满足。市场材料价格问题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另外,在项目经济合同实施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无法在经济合同中找到对应条款。
加强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的措施
在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严格执行经济合同管理,不断提升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
强化经济合同法律意识
作为行业投资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学懂国家及烟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项目经济合同的相关法律知识,充分理解、融会贯通相关条款的精髓,增强经济合同观念和经济合同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和依法订立经济合同,在保护本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正确维护好对方权益。
尽量使用经济合同示范文本
国家建设部等行政主管部门在投资项目实施、监理、设计及勘察等方面的经济合同均有示范文本,并有很强的操作性。推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一方面有助于双方了解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使具体实施的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缺款少项,防止出现显失公平的条款,也有助于减少经济合同履约过程中的争议和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行政管理机关对经济合同的监督,有助于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及时裁决纠纷,维护双方的利益。
强化经济合同履约过程管理
项目承包方应加强经济合同履约期间的动态管理,防止违约事件发生。应设立专职经济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经济合同管理、分析和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将经济合同实施情况与经济合同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偏离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建议,从而制订防范风险的对策,将风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加强投资项目经济合同整理与存档
强化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管理职能,统一管理投资项目各个部分,建立科学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将经济合同管理任务分解到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使之落到实处,并且,对投资项目经济合同要做到及时整理和及时存档。
加强经济合同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投资项目经济合同从谈判,到签订,到运用,涉及行业内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财务、审计、纪检监察、计划等职能部门,实施好项目经济合同的监管,就必须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确保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的真实全面合法有效。
篇4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在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在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能力的能力。
关键词:资源 能力 环境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研究概述
以波特(1997)为代表的“环境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外部的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市场结构而不是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以鲁梅尔特、沃纳菲尔特和巴尼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不同企业在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竞争力的差异性,企业内部资源及其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强调应主要从企业的资源出发来理解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以普拉哈拉德、哈莫尔等(1990)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则将企业看作是一个能力体系,侧重于从资源之间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整合与结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在这三大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中:环境论过分强调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资源基础论与企业能力理论虽然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但又矫枉过正,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而滑向另一极端。可见,这三种理论都无法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按照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企业环境既包括通常所说的企业外部环境,也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结构、资源、企业文化等)。如果把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按照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基于企业能力与企业环境的整合概念,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适应和控制的能力,它既指企业基于内部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和优化的能力,也包括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适和更新的能力。
企业资源与能力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源泉
资源是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企业首先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尽管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种类、数量与禀赋方面各有差异,但一般不外乎人和物两大类,这些资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各不相同。关于企业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资源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所能支配的各种要素本身,而能力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整合性概念,它更多的与活动及过程有关(贺小刚,2004)。诸如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雄厚的资金,乃至关键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员工等,都是企业赖以打造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构建和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是将企业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他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或组合能力(尼古莱.J.福斯,1998),即企业把资源配置、整合在一起以实现理想状态的能力(王永贵,2002),是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
资源和企业能力只有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才能构成企业竞争力的现实源泉。这集中体现为:一方面,资源是企业形成和运作的基础与前提,从而也成为企业能力及其作用的基础与前提。能力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便企业拥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能力,若无相关资源,也不能使能力成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若不具备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使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也难以形成现实且持久地竞争优势。因为“就本身而言,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再优越的资源若缺乏合理配置就无法激活、放大和发挥其潜在生产力。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讲,资源与能力也可以相互促进,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而企业资源的积累又反过来会促进企业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强化。
企业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是企业创造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与源泉,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状况也受相关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就企业资源的积累而言,资源的获取和选择与环境紧密相连。一方面,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可得性,企业的资源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外部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及其变化以及企业与各相关者的关系等,对企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环境的需要又往往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选择,以市场需要和政府相关政策为核心的环境会引导着企业的业务领域选择与成长方向,进而引导着企业对相关资源的选择。尽管如此,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以及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替代都能使企业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但在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果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过多的关注企业内部资源而忽略了决定资源与能力价值的市场状况,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速率的加快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内在能力的惰性、刚性,反而成为企业丧失竞争优势的因素。
从企业的决策机制和企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决策都会是基于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做出的,一旦做出关键性的选择,企业关于未来的资源、能力的投资就将选定,资源、能力就将向既定的方向积淀、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也存在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的特征,过去的资源会对现在和未来的资源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一旦过去的资源和能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企业过去的资源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所带来的报酬决定了资源和能力积累的方向。在稳定的环境下,这种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存在正反馈机制,在报酬递增的激励下,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不仅得到巩固和支持,而且在此基础上一环扣一环,沿着良性循环轨迹发展;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加剧,报酬递增机制便会阻止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或被其他方案替代,资源积累就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而且愈陷愈深,最终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把企业与环境相隔绝,或者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那么企业现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可能在短期内能抵御竞争者的模仿,但却难以回避市场迅速变化的冲击,环境不确定性会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侵蚀殆尽。因而,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企业资源与能力“在真空中是无价值的,仅当抓住机会和抵御威胁时,才显得有价值”(Jay Barney,1995)。不仅单独的资源本身是无价值的,资源之间的组合或整合如果不与环境机会联系起来也是无价值的。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概念,离开了作为参照物的相关竞争对手,也就无所谓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因此,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无疑是企业及其运作的重要环境因素,市场结构、顾客需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三者的交互变化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急剧动荡的环境中,全球化的竞争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水平的波动、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及不确定性、经济周期的影响、知识爆炸和技术创新与突变、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使企业既有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从确立的那一刻起,就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的维持其现状,最多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者超越的时候。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实施的战略进行模仿的过程,竞争优势的拥有者最多只能在竞争对手展开反击前的短暂时间内,利用这种竞争优势获得超额收益。随着竞争对手的反击,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或将瓦解或崩溃。企业不在于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能够在长期内抵御竞争者的侵蚀或者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持续的评估其资源或者能力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能否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与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有机的、动态的结合起来。
创造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和外部环境融合互动和匹配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企业的异质性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都很难保持其价值。任何资源、能力的价值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者其价值被瞬间的结构性创新所削减。竞争优势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纵向一体化以及将来的可能因素都在竞争优势的演变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不变的是竞争优势变迁的规律――企业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匹配。企业环境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竞争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参与竞争的所有企业总在寻找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而最终能否成功打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对跟进模仿行为设置的壁垒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取决于对如何进行跟进投资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理解,在于能否具有不断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追逐新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特别是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知识和计算能力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因素,无法事前掌握经济活动规律,从而做出最优决策。所以企业能力的培育不仅仅是内在的,还要通过摸索或者试错过程寻找更好的答案,强调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学习。因此,企业培育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的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的能力的能力,才是企业创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这种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的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主动嵌入与主要客户、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研究机构的相互作用之中,加强与所有其他外部实体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机制形成跨组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交换,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融合进化,来克服企业内部能力的刚性和惰性。企业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内部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内部学识和引进性学识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是通过学习和外部途径“买入”或“借入”的结果。企业如果忽视环境变化,强调或专注于难以复制的内部资源、能力,可能会丧失竞争优势。相反,企业过于苛求对未来资源和能力的投资,则可能面临既有能力丧失的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重构只有在企业能力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培育既有能力及构建动态能力,使企业走出由于当前的资源、能力与营造未来竞争优势所需资源、能力不同的两难境地,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遇到不可预期的事件时避免走向能力陷阱,从而使企业不断赢得竞争优势。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能力在不断发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而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机制即能力和环境的匹配机制是相似的。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永远进行着内外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营造起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就能不断构建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普拉哈拉德,哈默尔.公司的核心能力[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2.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3.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1)
4.赵锡斌,温兴琦.基于动态环境的企业战略重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8)
篇5
关键词:渠道;整合;营销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6.6;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21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制造厂商―经销商―消费者”的渠道体系中,厂、商之间是各自独立的经济体且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及沟通诚意。渠道失控、层次繁多、货物阻塞、环环加价、服务中断、信息歪曲遗失和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在于:第一,渠道臃肿;第二,经销商不专注;第三,费者不满意;第四,通路费用持续上升。观察企业的成本结构可以发现,在主要以原材料采购成本、营销成本、售后服务成本构成的成本链条上,最可能通过模式创新实现成本降低的手段就是渠道的整合,从而提高整个渠道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如此,笔者选取企业的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整合,希望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营销渠道管理的全面系统的框架,使其对于企业营销竞争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渠道整合和营销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一)渠道整合的指标体系
渠道整合的指标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合作伙伴关系
Douglas lambert指出,合作伙伴关系是在相互信任、共享利益和风险基础上的定制化关系,并给出了驱动因素、促成因素和组成因素。对于合作伙伴关系的研究多在于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上,但是这种战略合作的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于企业和渠道商同样是实用的,因为在渠道商看来,生产企业是他们上游的供应商。过厂、商共同制定的远景目标,将制造商的内部核心优势和分销商的独特能力结合起来,把厂、商由“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消除渠道各成员独立追求各自目标所引起的冲突,对渠道间的合作和竞争相互协调和控制,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渠道扁平化
林艺在《扁平化是企业销售渠道创新之路》(2004)中认为,渠道扁平化是渠道发展的大趋势,并从企业实现渠道扁平化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成功企业的经验这三方面来探讨渠道扁平化的问题。营销渠道扁平化是通过对流通环节的压缩,使渠道变得更扁平,层次减少,而渠道宽度增加。扁平化最大的好处是减少渠道的中间冗余环节,减少库存,提高效率。
3.服务意识
莫少颖(《江苏商论》营销平台版,2005,5)认为,实施良好的服务来进行营销是提高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要求,并从服务的创新性、关系营销、服务品牌、服务承诺和内部营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服务营销能使企业发掘服务的互动特征中所蕴含的大量机会,企业通过对服务营销的互动分析可以准确测量顾客对企业为使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满意度。为企业改善整体服务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服务改善决策、新服务提供决策和评价决策。对于企业的服务营销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4.信息化系统建设
郑文焱(《上海经济》,2002)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营销核心竞争力,加快对市场响应速度的关键之举。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渠道价值链整合的基础平台,它为渠道内的其他资源要素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渠道整合的力度和有效性。
(二)营销竞争力的内涵与指标体系
1.营销竞争力的含义界定
营销竞争力是在西方的营销管理科学移植中国理论界后,为了便于中国企业对营销管理的准确把握和运用,由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本土化体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现代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应界定为: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并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管理和组织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这样的界定概念其性质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市场变动方向,不断更新企业原有的营销观念,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系统的有效动态协同。
2.营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企业市场能力
在企业营销竞争力系统中,市场能力最为突出,地位最为关键。一是具有强烈的外在表现性。二是作用的特殊性。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市场应变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形象力来对市场能力进行研究。
(2)企业盈利能力
利润性可以说是测度企业营销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本文从销售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对企业的赢利能力进行研究。
三、渠道整合和营销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以调查问卷中各问题作为变量,从中提取较少的综合指标,用这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称为一个因子,这些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出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这种降维的方法使分析更有效,并且为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提供方便。
1.渠道整合因子分析
通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调查的数据完全适合因子分析。
Bartlett球体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合适,由表1中可知,调查资料的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很小,P=0.000 ,所以调查的数据完全适合因子分析。并经主成分法因子提取4个因子,分别是合作伙伴关系、扁平化、服务意识和信息系统建设。
2.营销竞争力因子分析
和以前分析相同,表2中所示结果中,由于采用充足测度KMO=0.889,显示因子分析效果不错。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很小,P=0.000 ,所以调查的数据完全适合因子分析。
并经主成分法因子提取两个因子,分别是企业市场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
(二)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关系是指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本部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表3 渠道整合因素和营销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在相关分析表中,企业市场能力和4个因素相关,从相关系数来看,合作伙伴关系最大(0.649),服务意识其次(0.390),信息化系统第三(0.302),扁平化渠道策略在最后(0.200)。由于家电行业的特殊性,厂商合作已成为大家共识,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共赢,因此,合作伙伴关系和企业市场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的企业,非常注重服务的水准,因为良好的服务是打开市场的前提。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系统也和市场能力有较高的相关性。扁平化渠道直接接近消费者,有更大的弹性和应变力,对于企业市场的开拓是正相关的。
扁平化渠道和赢利的关系,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相关性,由于扁平化的渠道可以节省成本,因此为企业带来赢利的空间。从上面的数据看,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三)回归分析
1.渠道价值链整合因素对企业市场能力的回归
统计结果显示,复判定系数(R―square)=0.797,表明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异的79.7%,F值为97.271,该回归模型能够被采用的P值是0.000,说明回归效果总体显著。以上各个指标说明总体的拟合度是良好的。
从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企业市场能力=0.649*合作伙伴关系+0.390*服务意识+0.302*信息化系统+0.200*扁平化渠道
2.渠道价值链整合因素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回归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复判定系数(R―square)=0.688,表明该回归模型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8.8%,F=54.698,该回归模型能够被采用的P值是0.000,说明回归效果总体显著。以上各个指标说明总体的拟合度是良好的。
企业赢利能力=0.437*扁平化渠道+0.101*信息化系统 四、总结
本文从生产企业的视角,对渠道的整合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渠道整合要素对企业营销竞争力要素的影响作用,得到的结论如下:
1.企业渠道整合要素和营销竞争力要素
企业渠道整合要素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信息化系统、合作伙伴关系、扁平化渠道和服务意识。企业营销竞争力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市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渠道价值链整合要素对企业营销竞争力要素的影响
合作伙伴关系、服务意识、信息化系统、和扁平化渠道对企业的市场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扁平化渠道和信息化系统对企业赢利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aker,D.A.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Berkeley,1996.
[2] Boyle,B.& Dwyer,F.R.et al.Influence Strategies in marketing Channels:Measures and Use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Structur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2,(29):462-473.
[3] Chol,J P.Brand Extension as Informational Leverage[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8,65(4):655-669.
[4] Collins-Dodd,C.& Louviere,J.J.Brand Equity and Retailer Acceptance of Brand Extension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999,(6):1-13.
[5] Cullough,M.& Lachlan,M.Impact of Information on Preference and Perception[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5,(9).
[6] Dwyer,F.R.,Schurr,P H.& Sejo Oh.Developing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1):11-27.
[7] Frazier,G..L.,Sawhney,K.& Shervani,T.Intensity,functions,and integration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Review of Marketing 1990:
263-300.
[8] Granzin,K L.,Olsen,J.E& Painter.J.J.Marketing to Consumer Segments Us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998,5(3):131-141.
[9] Gronroos,C.Relationship Marketing:Challenges for the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1999,(46):327-335.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hannel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marketing competitiveness
ZHAO Wen-hui 1,YIN Li-jie 2
(1.Shuguang Holdings Group,Wenling 317599,China;2.Zhejiang branch,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terminal company,Hangzhou 310020,China)
篇6
1 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相关特征
结合档案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规范;(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性任重道远。同时,由于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加上其它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造成档案流失或者档案信息保存不完整现象的出现;(3)传统档案受到当前发展形势的影响,自身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即纸质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相对而言,电子档案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息技术的支持,实际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加深对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深入理解,应了解二者的相关特征。传统档案的特征为:易识别、存储形式直观,但在长时间的保存中可能会丢失或者损害;电子档案的特征为:档案信息保存工作效率高、管理成本低、档案利用时可共享、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低等。
2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管理中的区别
2.1 归档方式方面有所差异
结合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特征及实际的应用概况,可知二者在归档方式方面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由于采用了可靠的电子编码技术,能够进行快速的修改,且不会留下痕迹,其载体并不固定。实际操作中若采用了一些原始凭证的关键信息,可对档案进行修改。因此,电子档案归档中应注重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认证及保密机制等技术措施的合理运用,确保文件在保存与处理的过程中不会出错,增强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性,确保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地位不受影响;相对而言,传统纸质档案归档方式较为简单。通过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可对既有的档案材料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中由于其为纸制品,缺乏严格的验证程序,材料的保密性要求并不高。
2.2 归档时间不同
当文件办理完成后,电子档案可随时进行归档,或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统一归档,文件形成后可在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送给档案部门,并需要通过电子数码签名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最终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在管理电子档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访问限制,确保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样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下,确保了档案的高效归档及完整性,避免了档案流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整理,并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更新整理,管理中的流程性突出。
2.3 保管方式及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不同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管方式方面的区别有:电子档案中保存文件的可读性易受到文件载体、新存贮介质的影响,需要在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操作完成。同时,档案部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应进行格式转换,确保电子档案的统一保存;传统纸质档案保管中需要对纸制品材料进行存储,管理中占用一定的空间,并需要严格控制存储环境,实际的管理工作难度大。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电子档案文件比较特殊,需要档案部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进行唯一的文件编号,并给出相应的分类号与档案号,其中采用了全方位的检索工具,方便了用户查询,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量;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管理中可能会出现人为错误。
3 ?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之间的联系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之间的联系表现在:(1)二者本质上都是档案,在档案的一般性能方面具有共性,某些电子档案管理中需要参考传统纸质档案信息;(2)电子档案是对传统纸质档案的继承,相比纸质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高, 某些业务中也需要交叉使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3)电子档案的发展与传统纸质档案密切相关,丰富了档案管理方式,保持了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性。
篇7
[关键词]玻璃酸钠;痛点神经阻滞;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腔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47-03
随着全球人均寿命的延长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骨关节炎越来越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为此,联合国于1999年将2000~2010年定为国际“骨与关节十年”。我国于2002年10月12日也启动了“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计划,可见骨与关节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骨性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炎,主要表现在关节软骨的老化,提示关节的衰老,因此也叫老年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多于男,好发于负重较多的膝、髋、脊柱等部位,尤以膝骨性关节炎为最多,其疼痛和功能受限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
自Peyron首次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HA)治疗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以来,HA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1月-2010年3月,笔者选择门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00例,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配合利多卡因与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关节周围痛点神经阻滞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500例患者,分为三组:股髌骨性关节炎组(156例)、股胫骨性关节炎组(167例)、全膝骨性关节炎组(177例)。其中,男159例,女341例;年龄38-84岁,平均64,5岁;病程6个月~42年,平均92个月。本组病例排除风湿、类风湿、结核性、肿瘤等疾病,排除特异性关节病变,关节病变程度严重、变形者除外。
1.2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与压痛、关节僵硬、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乏力,X线多有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增生、骨赘形成,部分患者腔内积液,游离体或关节变形等。诊断方法:通过临床症状、体征、理化检查、x线、CT、MRI等可确诊。
13药品
①玻璃酸钠注射液(佰备):上海景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为佰备,2.5ml/支,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包装。②0.5%盐酸利多卡因5 ml/支。③醋酸泼尼松龙针125 mg/支。
1.4治疗方法
①腔内注射:身体仰卧,屈膝关节90。位,选用膝关节下入路,常规消毒,铺巾,针尖向中上倾斜,进入关节腔,回抽无血,抽尽关节积液,缓慢注射HA 2ml,拔针后创可贴保护,1次/周,共5次。②痛点阻滞:用0.5%盐酸利多卡因2ml与25 mg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注射于膝关节周围痛点处。1次/周,共5次。痛点部位多在以下位置常用:股四头肌肌腱,膝关节内缘胫侧副韧带与股骨内上髁附着部,膝关节内侧鹅足滑囊。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起止点处。
1.5注意事项
①注射时定位要准确,不要将药物注入骨膜或韧带内,否则局部易肿胀,增加疼痛,不要过深操作损坏关节软骨。膝关节为三间室的腔隙,不同的间室应采用不同的注射部位,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作用。(如髌股关节退行性病变选择髌上内外侧角处进针,内侧胫股关节退变选择髌下内外侧处进针。)②注射时若遇阻力,可能是未穿入关节腔内,应退出重新穿刺。③注射完毕要让患肢屈伸活动,使药物充分弥散,广泛分布于软骨或滑膜表面,以便发挥最大药效。
1.6观察指标
根据林志雄等关节综合评价方法评分:每个项目分4级评分(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活动度、行走)。优:0~2分,良:3-5分,中:6-10分,差:11分以上。优良率=[(优的例数+良的例数)/总数]x100%,有效率=[(优的例数+良的例数+中的例数)/总数]x100%。
2结果
平均随访24-36个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配合关节周围痛点神经阻滞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优149例,良247例,中82例,优良率为79.2%,有效率为95.6%。见表1。
3讨论
膝关节是全身的主要负重关节,膝骨性关节炎多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不能持重等为主诉。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了,主要有软骨下骨内高压学说、自由基学说、细胞因子学说、软骨酶降解学说等。病理变化最初发生在关节软骨,继之侵犯软骨下骨板、骨膜等周围组织,产生软骨下硬化、囊性变、软骨硬化、断裂、溃疡、剥脱,骨赘形成,滑膜出血、肥厚、纤维化等,进一步影响关节周围韧带,肌肉及软组织,出现疼痛和功能改变。其中,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骨关节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膝骨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我们选用玻璃酸钠腔内注射,修复关节内病变的软骨,消除滑膜炎症,用关节周围痛点神经阻滞方法治疗周围韧带肌肉软组织的病变,相互配合,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上使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报道也很多。明立德等通过关节镜下有限清理加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7例,优良率达95%;赵凤标等利用小针刀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18例,早期患者优良率达93.5%,中期患者优良率达60.6%;樊建军等利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76个关节,疗效满意;陈永龙等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片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50例,疗效甚佳。
玻璃酸钠作为一种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在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上有广泛的应用,其作用机理司主要为:①和缓冲应力作用:玻璃酸钠作为关节滑液的主要成份,是有性和黏弹性的高分子物质,具有参与细胞外液中电解质及水分调节、关节、抵御感染、参与创伤愈合的生理功能。②充当填充剂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玻璃酸钠与已释放于关节滑液中的糖蛋白结合,阻止该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同时进入软骨基质,与糖蛋白形成聚合物,有利于软骨修复。③扩散屏障作用:玻璃酸钠可覆盖和保护痛觉感受器,并与某些痛觉递质结合,缓解疼痛。④安全有效:玻璃酸钠无菌,无毒,元抗原性,不与血细胞和蛋白相互利用,显示良好的安全性。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目前,通常在治疗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板及滑膜炎症的同时,大多忽视了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的协同治疗,以致影响疗效。骨性关节炎患者多为老年人,继发性因素很多,不同程度的合并有关节周围症状,如侧副韧带的急慢性损伤、关节畸形、关节代谢异常、神经性疾患等,这时单纯的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常常难以解决关节的外周症状,而配合采用痛点神经阻滞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8
【关键词】混合型局域网;面部图像识别技术;管理系统;综合性;研究应用
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除自然条件因素外,关键在于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现有技术条件与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煤矿井下地形复杂,工作人员分布比较灵活,有些矿区人员分布过于集中,有的矿区人员分布又过于零散。而且在井下的通道是没有规则的,人员分布又过于分散,不同矿区工作人员之间不能及时的沟通,管理人员针对意外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及时的通知井下工作人员,井下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1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对于矿井井下设备安全要求的行业检测制度,以及井下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现有矿山企业在管理与监控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1)由于现有的人员管理系统与视频图像采集系统两不能相互控制与有效地的数据交流彼此孤立,数据不能有效的绑定与匹配,从而造成了现有人员管理系统存在无法判定下井人员所携带的人员定位卡与携卡人唯一性匹配的问题:一人带多卡、人卡不统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企业。
2)由于早期的网络结构标准多样而不统一,矿井企业在现阶段使用的安全监控网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标准(例如:工业以太网、各种工业总线、企业内部通讯协议等),这就造成了多套系统不能有效的即使交换数据(人员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无法及时的把现场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综合性的反馈给指挥调度人员造成了出现问题是反应不及时。而且现阶段矿井企业所使用的安全管理软件系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管理系统之间彼此不兼容不能有效地通讯。每套系统只能查询、监控、管理自身的相关数据,不能同时反应多种数据,操作管理人员需要手工的方式在不同的管理平台之间切换。本次项目研发围绕上述两点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由上所述,提出了一种,以工业以太网为骨干,以多种无线网络为延伸,在井下配合已建立的总线型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混合型局域网相互配合来实现如下功能:
1)利用现有的人员定位管理系统配合井下人员面部图像自动采集系统为井下人员为日常生产、调度、安全监控等与人员定位卡提供统一的软件管理监控平台。
2)自动记录分析下井人员相关信息与人员面部图像采集的实时情况、位置信息判断下井人员的真实性、有效性。
3)通过人员管理系统与面部识别系统统一网络传输、统一软件管理平台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应用。
2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2.1 系统技术方案概述
本项目系统产品是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综合网络平台区中包括:
1)网络交换机,提供核心交换功能,能够与多种网络(如人员定位网路、视频监控网路等)互联。向多种业务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
2)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为井下安全提供:定位、跟踪、井下人员统计、报警功能、人员轨迹查询、系统自检功能、网络化和信息共享。
3)井下面部自动识别系统,用于监控关键地点的视频图像和下井重要人员的自动面部图像采集,配合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实现确保“一人一卡”、以及看“卡人统一”等矿方提出的需求。
2.2 关键技术
本项目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现有矿方提出的需求设计与所有设计设备的安全标志认证。
2.3 主要技术参数
2.3.1 可靠的系统稳定性
鉴于矿井环境的复杂性及对安全的高要求,本方案设计的所有产品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符合MT 209-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
2.3.2 灵活的外部接口
监控类的产品主传输网络全部采用以太网光纤传输,直线网络可兼容现有井下主流的工业总线型设备。(如485接口、can接口等)并且加入人员定位与视频监控的自动化控制实现全自动识别控制。
2.3.3 较强的适应性
系统能够适应井下潮湿多尘的恶劣环境,符合MT 210-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
2.4系统结构图
2.5 核心功能描述
2.5.1 当下井人员进入到主巷道后首先被人员定位分站识别到,此时记录当前时间和识别卡的标志号码,并将相关数据通过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把数据存储在井上中心机房的主服务器中。
2.5.2 在上步骤完成的同时人员定位分站通过485总线方式向面部识别系统一条命令,面部识别系统完成拍摄相片的功能并将其保存在井上中心机房的主服务器中一边后续查询使用。
2.5.3 主服务器安装定制的分析统计软件,通过上述两部的采集人员信息与图像信息进行对下井人员自动分析统计,以确保人卡的唯一对应性。
3 现有研究基础、特色和优势
1)统一了面部识别系统与人员定位系统,通过特有的井下人员面部图像自动采集技术解决了人员定位中“一人带多卡”、“卡、人不统一”等现有技术难题。
2)跨越了工业以太网与传统总线型网络数据瓶颈,使两者能够有机的整合为一体。采用国际最先进工业以太网与传统总线型网络所组成的混合型网络作为基础输平台,保证各种设备通讯完整,从而确保整体系统不会出现“信息孤岛”。
3)能够实现考勤数据与面部识别数据的自动数据绑定、显示、查询等功能,从而实现软件自动为下井人员的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细致的数据支持。
篇9
(一)建设工程合同是工程承包人按照发包人的招标文件和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定,依据勘察、设计技术等相关资料,为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经双方约定,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共同签订的工程施工协议。它是承包人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保证建设工程按期完成的重要法律文件和依据。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建设工程合同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保护合同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犯违法行为,保证工程合同的正常履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配置专业人员和专业培训;组织合同的审查和依法签订;监督和检查工程合同条款的执行;依法处理合同纠纷;及时将合同文件及附件归档保管。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工程合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建设工程合同是依法签订的,是用来协调处理合同双方经济关系的依据;承包方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好项目建设和管理活动,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建设工程合同是发包人参与现场管理,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支付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工程合同管理,规范主体双方的法律行为。合同签订生效后,既是建设主体双方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双方矛盾与纠纷的法律依据;加强合同管理,有利于建设主体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在依法行使各自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及时化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纠纷,促进我国的建筑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是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建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赢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勇于面对国外企业的挑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部分建设工程合同存在合同文本不规范,约束条款不全面、细致和严密,条款过于笼统、含糊不清;合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显失公平或签订“阴阳合同”等。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有些建设单位合同管理责任不明,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控制,造成合同签字主体不清、谁都能签字,应该履行手续不全,缺少必审查和风险评估;有些施工企业,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只重视工程预算、决算管理,轻视工程合同管理。
(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工程合同管理人员虽具有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但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有些企业设置的专职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仅能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法解决合同矛盾与纠纷。
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对策与手段
(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合同管理水平1、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主体,要强化合同管理意识,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工程合同管理、监督的良好氛围。2、健全和完善工程合同管理机制,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全面、规范,并做好工程合同文件和附件、工程商洽、变更记录及补充协议等相关资料的归档保管工作。
(二)严格履行管理程序,抓好合同审查、签订环节管理1、对建设工程合同的审查要坚持“两级三审”制度,即由企业主办部门和职能部门两极单位,先后按照专业技术、经济商务和法律法规进行专业审查;合同主办单位在本部门内部进行审查结束后,提交相关职能部门审查并报主要领导审批。2、合同审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一是做好对合同主体资格合法性的调查。二是做好合同对方主体的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的调查。三是要做好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四是要做好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的合法性进行调查。五是审查合同文本是否规范。重点审查合同是否采用了规范文本,合同条款是否合法、公平、全面,是否能准确表达双方谈判内容。3、合同签约前,主体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和招标文件对合同内容及条款进行实质性谈判。承包方应根据发包方招标文件要求,逐条分析研究,提出建议并作出相应的承诺。就工程合同中全部条款,主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签订正式合同文本。
(三)做好合同“后评审”工作。实施合同“后评审”既是合同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评审的内容主要有:评审工程合同执行情况,合同内容是否得到全面落实;合同管理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法律漏洞,对不严谨或易被对方要求索赔的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正。
(四)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通过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法律、道德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相关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举办工程合同管理经验交流活动,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PMC 业主 合同模式 合同管理
目前,国内关于PMC的文献多集中于对PMC模式本身、该模式的形成以及实践操作的探讨,而作为项目业主,如何选择好PMC、充分发挥PMC对项目建设的作用方面研究较少。笔者作为参与神华DOW煤化工项目并专职开展PMC合同管理的人员,在下文将结合具体工作实践,从业主的角度浅析PMC合同管理。
一、PMC模式及其特点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日益深入,大量的国际能源化工巨头踏足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兴建大型项目,伴随着这些大项目的建设,一些国际流行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陆续引进中国,“PMC(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中石化与BASF合作的扬巴项目、中海油与SHELL合资的南海石化项目、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宁煤与SASOL合作的煤间接液化项目、神华与DOW合作建设的煤化工项目等这些特大型项目,都无一例外地在不同的项目建设阶段引入了PMC管理模式。
PMC模式是指项目业主聘请一家公司(一般为具备相当实力的工程公司或咨询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这家公司在项目中被称作“项目管理承包商”,简称PMC。该模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PMC承包商是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公司。由于PMC承包商的职责在于帮助业主进行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计划、融资方案,以及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整个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达到项目寿命期技术和经济指标的最优化,这就决定了PMC承包商必须是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熟悉工程领域的工程公司或咨询公司,才能履行好PMC的工作职责。从目前工程领域来看,国际国内具有PMC管理资质的公司也多为大型工程公司或设计院。
2、PMC承包商是业主的代表或业主力量的延伸。与传统的业主全盘项目管理模式不同,PMC模式是业主聘请专业化项目管理公司代替或辅助业主进行项目管理,工作阶段可以贯穿项目策划、执行、试运行整个阶段。因此,如业主工程管理经验有限,或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匮乏,选用该种模式进行项目管理时,业主方面仅需要保留部分的管理力量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而绝大部分的项目管理工作都由项目管理承包商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看,PMC模式可以理解为代替业主进行项目管理,是业主管理力量的延伸。
3、PMC模式适用于大型项目、尤其是中外合资特大型项目。由于特大型项目投资额大、工艺复杂、工程管理界面多、协调工作量大,选择一个专业的PMC公司,不仅可以借鉴PMC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可以在存在多层管理关系的情况下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应,取得综合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的工程实践也证明,PMC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一种较为通用的建设管理模式。
鉴于PMC模式及PMC承包商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业主来说,科学合理地构建PMC合同模式,选择最忧的PMC承包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既能保证项目建设顺行进行,确保项目质量,又能保证业主聘请PMC的支出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成本、进度、质量的均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PMC合同模式
工程建设项目的合同模式有很多种,有固定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如成本加激励合同)等。不同性质的合同应采取不同的合同模式。一般来说,业主在选择合同模式时,通常会考虑如下几个因素:工作内容、工作量及项目最终交付成果的确定与否、业主合同管理成本的大小、承包商与业主对风险分担的理解等。固定总价合同适用于工作量和最终交付成果比较明确、实施风险较高的项目,在这种合同模式下。业主的合同管理交易费用最低,执行风险主要由承包商承担;单价合同则适用于工作量不确定、但执行风险较小的项目,相对而言,单价合同情况下业主的合同管理成本较高;而对于工作量不确定、最终交付成果不明确、实施风险较大的项目,则以采用成本加成合同模式为宜,这种情况下,业主的合同管理交易费用较高,且必须自行承担实施过程的大部分风险。
对于PMC合同来说,选用何种模式,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项目所处的阶段赋予PMC工作内容的不同以及业主的力量不同这两个因素。
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主要职责在于帮助业主进行前期策划及可行性研究,包括工艺路线研究、公用工程系统和厂外设施设计、费用估算、经济分析、专利许可方案选择和评估、协助业主进行融资方案设计、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进行项目管理、协调业主与环评、总体院等其他承包商之间的管理接口关系等活动。由于项目定义是项目的早期阶段,其主要目标在于进行项目识别、分析项目成立及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个阶段,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受市场、企业投资行为和政府政策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无论最终交付成果还是工作量都无法确定,如业主力量较强,可控制项目执行的风险,则定义阶段的PMC合同采用单价合同的模式;如业主力量处于弱势,主要依靠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策划和定义,则PMC合同宜采用成本加成合同模式。
在项目执行阶段,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弹性较大,最终交付成果不明确,实施风险较大,使用固定总价对于承包商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多数情况下承包商并不接受;另一方面,虽然PMC承包商继续提供项目管理软,但由于项目进展有可衡量的硬性指标,且为了减少业主和承包商的投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不正当收益,实现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目标协调,应采用成本加成的PMC合同模式以激励承包商,使其拥有和业主一致的行动目标,减少摩擦成本带来的不经济性。
三、科学合理地设置PMC合同构成
从目前工程实践来看,国内投资金额巨大(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均通过招标或询价的方式开展,聘请的是Fluor、Foster Wheeler、ABB、Amec等国际知名工程公司担任PMC。这主要出于如下因素考虑:第一,这些大的知名工程公司有丰富的国际项目管理经验,有较强的工艺、设计力量,聘请他们担任PMC,可以将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实施到项目建设中;第二,目前这些国际工程公司均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设置分支机构,既有利于引进国际管理经验,也可以满足本土法律法规的要求。
考虑到国际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中心一般都在国外、项目建设地在国内的实际情况,在PMC合同设置时,出于充分享受国家税收政策优惠的考虑,一般分为境内(onshore)和境外(off-
shore)两个合同。但是这也要求在PMC选择阶段,业主和承包商要对不同工作地点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进行清晰的定义和划分,以减少界面管理的难度。
PMC合同的费用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人工时费用、差旅费用、办公杂费等几个方面。人工时费用是PMC合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职位、人员级别、办公地点等设置不同的单价。这个单价应为综合人工时单价,包含了成本、利润、工资、奖金、福利、税费等各种费用。差旅费用一般采取实报实销的模式,这就决定了在PMC合同设置阶段,应明确双方采取什么样的差旅政策、费用计算方式、补贴、动迁费用等,同时,应注意短期出差与长期外派实行的费率也会有一定的差别;相比之下,办公杂费更繁琐,包罗万象,在进行合同设置时,要将PMC与业主之间的界面划分清楚,说明实报实销的项目及已包含在人工时中的费用。对于项目执行阶段的PMC合同,一般均会设置激励机制,应明确激励条件、激励费用组成、支付方式等。
四、采用竞争性询价的方式选择PMC承包商
充分调动国内外市场资源,鼓励竞争,是业主成功选择PMC承包商的重要条件。首先,应做好资格预审工作,确保参与报价的PMC承包商均符合业主要求,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一般来说,通过资格预审的PMC承包商应超过3个,以确保竞争的充分有效;其次,与国内通行的综合评分法不一样,对PMC承包商评估时可采用技术上可行、评估价格最低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选择到技术可靠、费用最省的承包商,为业主节省项目建设投资;最后,合同谈判的重点应集中在PMC承包商提出的合同偏离,通过严格而周密的合同条款来规避风险。
五、加强PMC合同执行管理,有效控制合同成本
由于PMC合同是成本加成合同,很多费用采取实报实销的形式,因此加强PMC合同执行过程管理,控制人工时、差旅等费用的合理发生,进而控制项目的总体费用,是业主进行PMC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1、重视履约安全性管理。由于实施PMC模式的均为投资金额巨大的项目,业主投入人力物力较多,一旦承包商中止服务将给项目造成直接损害,给业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PMC承包商选择阶段,业主一般会要求PMC承包商提供履约保函或母公司担保,以转移业主的管理风险。
2、与各项目组协调,合理开展人工时管理。对于有单价性质的PMC合同来说,人工时费用是PMC合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PMC合同预估总费用的80%~90%。因此,如何进行人工时管理对于控制PMC的总体费用至关重要。在PMC承包商投标阶段,PMC应根据询价文件中的工作内容、深度、时间等要求,预估可能发生的总人工时数。在经过业主与PMC共同探讨一致后,将该总人工时数和预估费用作为PMC人工时控制的总体目标,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实时予以修正更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PMC提供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先得到业主的批准,在实际派驻之前其工作内容、办公地点、人员级别、适用费率、估计工作起始时间等,业主与PMC承包商应事先达成一致。在派驻到项目组之后,由项目经理根据其实际工作小时数每月核算,进行动态控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真正控制人工时的有效利用。在项目总体费用达到临界值时,业主有自由裁度权对人工时进行缩减。在这个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应与各项目组紧密配合,从总体上把握并时时预警,使之不超过总人工时数及预估费用。
3、加强对加班人工时和差旅费用的管理。据统计,在一个前期项目中,加班和差旅费用占PMC总体合同费用的8%~10%。因此,实行事前管理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根据实践经验,一方面合同谈判阶段,双方应对差旅政策、出差人工时计算、差旅补助等问题达成一致,以避免执行阶段双方的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PMC承包商的加班和差旅应得到业主的事先批准。
4、重视对办公杂费的管理。与其他承包商不一样,PMC承包商是作为业主力量的延伸对项目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实践过程中多采取业主与PMC集中办公的形式。因此,业主通常会要求PMC提供联合办公室和必要的办公管理,费用由业主进行实报实销。这部分费用由于是杂费,包括办公室租金、网络接入、电话费用、办公用品等,经常不被人重视,但实际可占PMC合同总费用的5%~6%。在对这部分费用进行管理时,业主应注意与PMC承包商在合同签订前商谈一致,做好界面划分,如哪些项目是实报实销,哪些项目已经含在人工时单价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执行过程中双方扯皮推诿的现象发生。
5、激励机制的适用。PMC合同为成本加成合同,除对PMC承包商的实际费用(人工时、差旅、办公杂费)等实报实销外,再向承包商支付称为酬金的费用。酬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部分,另一种是激励部分。固定部分不根据项目实际费用的变化而变动,激励部分则视项目实际完成情况而定,当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达到合同约定的条件时,可向PMC承包商根据约定比例支付激励费用。同时,也可以在合同中设置一个对承包商酬金奖励封顶的最高额。
6、项目结束阶段,进行PMC执行评价。执行评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从业主的角度对PMC承包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优势劣势;二是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以后的PMC招标和合同管理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向飞、陈勇强:PMC承包商的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8(2).
[2]王子宗:PMC项目管理模式[J].当代石油石化,2002(10).
[3]高核、刘小波:PMC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博弈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