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就业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专业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预防医学专业男女学生的比例没有差异,藏族学生占71.7%,汉族学生和其它民族学生占28.3%,见表1。就业率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09~2012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连续四届达到100%,男女生就业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2就业单位类型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地区的地市级、县级医院以及乡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次为自治区行政单位,见表2。就业区域分布159名学生中到自治区以外就业的占3.1%(5人);符合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并先后被选派到内地不同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占7.5%;在自治区内不同工作岗位就业的占89.4%。
3讨论与建议
由于自治区地广人稀、卫生服务半径大,区内各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地方病、高原病的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到2012年底,大学已培养了5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159人,学生以本地生源为主,有32.7%的学生在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其中36.5%的毕业生在各地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rediseaseofpre-ventionandcontrol,CDC)从事预防医学专业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紧缺和学历偏低的问题。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在中国内地爆发后,逐渐暴露出全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硬件落后、知识老化和能力低下等问题。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有81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873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8.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2],文献[3]指出,自治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中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偏少,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新发传染病监测、实验室检验以及突发传染病现场处置等工作时,难以达到快速、准确、科学、高效的要求。因此,大学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能够逐步改善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高等学府,大学在为当地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就业率达到了100%,高于陈敏[4]对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分析的就业率,说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较好,也说明了自治区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良好。大学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在各地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卫生院这三类单位,符合了医疗卫生改革要求基层医疗防治疾病的任务要落到县、乡和村级医务人员的工作目标。这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医疗两大体系的主要环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自治区县、乡卫生机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在5年的大学学习期间,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既学习了预防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也学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在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基本上达到了大学要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用的上、下得去”的高级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从分析结果中发现,2009~2012届4届学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就业人数从2009年的57.1%减少2012年的5.0%,而在其它单位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徐英等[5]曾对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做过就业观的调查,不论是男生或女生,绝大部分都把疾控、监督所、医院(卫生院)放在首选的工作岗位,但这与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结果有所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公开招录人员的编制少,学生主要被招录到县级医院、乡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职业。而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具备临床医师资格,但是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后只能参加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证考试而不能考取临床医师资格证,这对从事临床专业和岗位职称晋升等方面带来诸多的问题。
篇2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篇3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兽 医免疫学、兽医药理与毒物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手术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 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兽医法规等。
动物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肉品卫生检验、饲料工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伴侣动物医疗保健、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农/林/牧/渔;
4 新能源;
5 其他行业;
6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宠物医生、兽医、销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宠物医生;
2 兽医;
3 销售代表;
4 动物实验技术员;
5 销售工程师。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完成病料采集及送检、病理检验、微生物检验及血、粪、尿检验等技术操作及分析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完成动物检疫检验及检后处理、报告出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的能力;
4.熟练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剖检、疾病诊断分析、处方的开写、治疗、疫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综合实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12月在湖北某高职院校,抽样调查2010届、2011届、2012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实际有效调查人数1084人。调查方法为电话调查、信件调查、网络信件调查等。调查内容为目前就职情况、就职单位情况、岗位适应情况等问题。
2 调查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①通过“专升本”升学的人数和比例在毕业生占有较大分量。②就业单位以民营口腔专科为主,公立医院比例较少,自我创业比例逐步增大。③就业岗位多样化。④从事岗位以口腔全科医师为主。
3 讨论与分析
3.1通过“专升本”模式升学的毕业生比例较高,且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及患者对口腔医疗服务期望不断提高,高职口腔医学医学生认识到通过接受高层次的学习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学历而获得更满意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在目前情况下,高职口腔医学学生上升空间非常有限,“专升本”升学是学生专业深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信息提示我们,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及早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大三时期,开展必要的“专升本”学习培训,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减少茫然突击应考形象。近几年,教研室组织专班开展应考科目的考前学习辅导,对大学期间的核心课程进一步梳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了毕业生专升本的录取率,为学生深造与发展打开一扇大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专升本”升学人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3.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公立医院特别是二甲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对人才需求已经逐步饱和,且对毕业生学历与资历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高职医学生竞争力较弱,极难在其谋得职位。而近年来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在维护人群口腔卫生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口腔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同时随着国家对民营口腔管理越来越规范,连锁式、规模化发展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技术设备条件、职业上升空间完全不亚于公立医院。另一方面,乡镇及社区医院口腔专业人才仍非常匮乏,大量口腔常见病患者急需具备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员治疗,为高职口腔医学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高职口腔医学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只要能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扎根基层,同样可以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内容适度取舍,对与未来创业实践中常用的、适合基层开展的专业技能要做到精讲、细讲,以此作为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教学的重点,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未来的岗位需求为导向,如增加牙槽外科小手术、活动义齿设计与制作、牙体牙周基础治疗等实用的基本技能与口腔临床综合实训,以便培养出熟练胜任基层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基层口腔卫生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本着突出技能,注重融入创业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原则,同时课程设置兼顾行业资格准入条件,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相接轨。
3.3处理好全科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关系。目前,在以培养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导向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合理的口腔医学人才模式应是以全科口腔医师为主(80%),口腔专科医师为辅(20%)[1],高职口腔医学专业未来的大部分学生就业于基层与社区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等基础的诊治与修复工作,工作岗位有别于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或口腔专科医院的专科工作,必须处理好专业专科学习与口腔全科知识学习的关系。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应在口腔全科诊室学习,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并提供跨专科的全面治疗,口腔全科诊室的师资应以口腔全科教师为主,加强学生的全科素质培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口腔医学教育发展潮流。调查也证实,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绝大多数从事口腔全科医师工作。
3.4就业岗位多元化,自我创业比例逐步增大,专业教育同时应加强创业教育。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临床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国内外医学生就业行为已经表明,相对其他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是非常适合自主创业的临床专业。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相对本科、研究生而言,由于专业教育时间短,实践能力大多不强,在就业招聘中,许多单位往往将实践操作能力列为超过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操作能力一般难以让人非常满意,在传统就业方式竞争中更处于不利地位,创业将成为他们不得不考虑的一种选择。
对于大多数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学校而言,并没有真正重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具体表现在:没有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具备有口腔医学专业背景的创业师资,没有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教研室和学生组织[2],学校及学生的创业活动,迫于就业压力,仅仅停留在少数教师、部分学生的自发行为上,没有充分运用高校与社会的创业资源,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工作规划。在学生就业多元化的背景下,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功创业,不失为明智之举。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构建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核心技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加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针对性训练,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与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口腔医学;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2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医学毕业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学毕业生都倾向于去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因此,经济发达城市的医疗卫生行业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经济及保健意识密切相关的口腔医学更是人才济济,口腔医学毕业生的竞争更激烈,就业形势也更严峻,但基层医疗单位普遍缺乏口腔医生[1]。目前,我国面向基层的口腔医学专科层次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时间短、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等特点。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大专生一直处于就业难的境地。社会上普遍对大专生不看好,长期下去,这将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及招生质量。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叹招不到满意甚至招不到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有业不愿低就。这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和医疗机构招不到人并存的情况,意味着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体现在自身就业能力或就业观念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因此,提高大专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口腔医学大专生基层就业现状
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口腔医学大专生以在城市机构工作为主,在乡镇、农村等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较少。一是,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有关。城市的各种级别的医院或诊所较多,设备及材料也较先进,口腔医学毕业生拥有和选择的机会也较多。而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偏少,特别是口腔医疗机构,有的医疗机构甚至没有配置口腔科,或只配置了五官科,病人看口腔疾病只能去五官科或眼耳鼻喉疾病也找口腔科医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要,有的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口腔医生还需要进修眼耳鼻喉甚至皮肤科。这些情况也导致了很多口腔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或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很多乡镇卫生院招不到或留不住口腔医生。国家虽然出台很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的不多。二是,口腔医学毕业生在权衡收入情况、自身发展、生活环境及以后子女教育等方面后,大多愿意留在城市工作。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及医疗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基层口腔医疗机构设备较差、技术较落后、工资待遇偏低、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平台不足等,这些使基层口腔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2]。
二、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其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3]。口腔医学大专生虽然学习自觉性和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较好,但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规划性等核心就业能力仍需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能力不强。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口腔医学专科大都是三年制,教育时间短,在实践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教育针对性不强、操作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但就业单位最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许多单位在招聘中将实践操作能力看得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2.人际沟通能力较差。顺畅的医患沟通是完成口腔医疗操作的基本保障,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口腔医生必备的执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口腔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口腔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需要通过医患沟通来实现,并且需要患者的配合,因此,流畅而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治疗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医生的沟通能力是和医疗水平一样重要的技能,但现在的口腔医学大专生因为在校时间短、课业任务重等,普遍都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他们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不懂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因此,在医疗工作中就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现象,甚至会引发医患矛盾。
3.科研及创新能力欠缺。近年来,虽然医学生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目前专科学校对医学大专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比较滞后,有的甚至缺失。口腔医学大专生科研水平普遍较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研。科研设计、论文写作等科研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工作单位的发展。
三、口腔医学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高校及其培养对象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因此,医学类高校要充分响应这一评价模式,在认识和把握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规律和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关系中,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的基层口腔医疗岗位的职业能力。
1.提高专业技能。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每位口腔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临床技能。基层口腔诊疗单位一般没有分科或分科不细,需要的多是口腔全科医生,这对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口腔医学大专生不仅要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2.提高综合素质。当前,诸多口腔医疗卫生机构把技能操作能力作为选择人才的主要标准,也同时对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及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口腔医学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ISAS、PBL、TBL、角色模拟等,把知识点划分为工作中会遇到的任务或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沟通、自学、实践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树立服务意识。利用每年9月20日的“爱牙日”组织学生到社区、乡镇或农村开展口腔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康普查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开展支医、支教活动,并进行当地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服务意识,使之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做到学以致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口腔岗位工作技能,也可提高他们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口腔医学大专生走进基层,了解疾苦,传播知识,不仅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也会让其有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总之,面向基层的就业能力建设要融入大专层次口腔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对当前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的方面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符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凌琳,于海洋,叶玲,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精英培养模式探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1):104-106.
[2]黎祺,孙雪梅,朱亚利.基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的口腔医学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10-12.
[3]马军成.论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44-45.
Introduction to Stomatology College Students for Grass-Roo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LI Yong, WANG Chun-feng,ZHAO Guang-ye,LIU Yi-long,YI Jian-guo*
(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Huaihua,Hunan 418000,China)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专业思想;制约因素
一、学生专业思想的主要特征
专业思想是指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学生对所学专业是否热爱,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献身专业的精神,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学风好坏和教学工作的成效,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乃至将来的工作贡献。因此,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调查显示,我院学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第一志愿报考被录取的,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专业并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明确表示以后要改行;在实行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可以申请转专业的几年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行了转专业。调查表明,我院学生的专业思想主要呈现出不稳定性、自悲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专业思想的制约因素
1.个人因素。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在我校学习非医专业,心理失落感较重,主观认为我校只重视医类专业学科建设,常常认为本专业不能得到学校认可,从而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热情。学生进入高校后会和自己高中同学联系比较,而学校与专业会成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素材,高中成绩相当的同学进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就会暂时分出所谓的高低,较低一方的学生就容易产生不平衡,进而产生消极的思想,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的客观性是消极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首先,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随着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新生中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相对造成专业思想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广大新生热爱专业的热情,对新生专业思想的树立成效不大。其次,缺少专业思想教育的氛围。由于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树立热爱专业的意识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校园内未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氛围,使得有限时间的热爱专业的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专业所获得的报酬差异更加明显,如医学类、法学类、建筑类及电子类等专业供不应求,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所获取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相对高些。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享受、追求实用的倾向。
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1.重视新生入学教育。(1)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要一改以往单纯以专业谈专业的模式,要拓宽教育思路,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谈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国际国内专业前沿和发展动态谈专业的学术研究,联系学科发展的特点谈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学习思想实际,谈现实与理想、索取与贡献。(2)把好入学教育关。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管理教育,更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用于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思想尚未稳定,要不失时机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确立远大理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1)举办系列讲座。根据学生中实际存在的一些专业思想问题,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教育讲座。如请一些在学生中既有威望又有专业成就的教师畅谈人生理想与追求、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环境与成才、艰苦奋斗和建功立业、专业前沿等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2)邀请校友。邀请前几届有所作为的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畅谈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起到释疑、示范、引路的作用。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认识不清是我院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专业思想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定位。其次,应切实有效地抓好就业率,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果有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起激励示范作用,学生就会对就业前景充满希望;反之,则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专业就业前景的疑惑,降低学习兴趣。新设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就业的新动态,同时应发挥主动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密切联系,强化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广泛征集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就业,不断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7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篇8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义齿加工;毕业生;就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83-03
自开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来,学校一直受到这样的问题困扰:每年数以百计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但义齿加工行业每年大量的人才需求仍然无法满足。是何原因导致大部分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没有选择到义齿加工行业就业?自2010年我们开始追踪调查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义齿加工企业和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一、现状展示
(一)义齿加工企业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三成
所调查的7家义齿加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义齿制作岗位)有1334人,其中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37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8.19%,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为中小学毕业后通过短期培训或通过“师传身授”的方式学习上岗,有少数技术人员为其他专业转行经过岗前培训上岗。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资格管理混乱,行业准入制度不规范
376名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具有国家相关机构颁发的专业资格证者345人,其中获得口腔技师资格证者7人,口腔技士资格证者8人,口腔修复工资格证者205人,牙齿模具工资格者128人。技师证及技士证因为符合义齿加工企业对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而口腔修复工及牙齿模具工资格证形同一张白纸,原因是这些资格证的含金量并不高,资格认证时考核的内容并不实用,不符合企业“以技能论英雄”的要求。同时国内实施认证的与义齿加工岗位相关的工种――牙齿模具工、口腔修复工及口腔技士(师)之间的工种定位、职能要求的区分不明确。所以7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工种等级认证,企业内部承认,与工资挂钩。
(三)义齿加企业人才缺口大招工难
7家义齿加工企业人员年流动率平均达到46.5%,其中流动最大的是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64.6%。加上业务的扩展,7家义齿加工企业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为500多人。
(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自2001年开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来,我校共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858名。除了在所调查的7家企业就业的45人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其他义齿加工企业就业毕业生不超过10人,在义齿加工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6.4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主要是义齿加工企业的义齿制作岗位,而从调查结果看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口腔临床治疗(52.32%)、行政事业单位(13.28%)、销售行业(22.55%),在这些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占88.15%。愿到加工厂实习的学生少,去加工厂实习中途转向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留在加工厂工作的毕业生在厂里工作的时间不长。这与企业招人难形成一对平行的矛盾。
对曾经在义齿加工企业工作现已经离职转行或现在仍在义齿加工企业工作但近期有转行想法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1%的人认为在这一岗位工作前途渺茫;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一岗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自主时间少。他们转行的原因中,家人不支持的有92%,自己不喜欢的有56%,不愿背井离乡的有85%。
二、结论和原因分析
义齿加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尤其是具有口腔技士或技师资格的高素质口腔技工人才紧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愿到义齿加工企业就业的人数少且不稳定。这个问题亟待国家相关部门、义齿加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企业共同协作研究对策,予以解决。
(一)义齿加工行业发展滞后于口腔临床医学
我国第一个牙医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1917年成立至今已近百年,自我国1992年初增设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至今仅20余年,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于2004年才正式设立。目前,我国口腔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是义齿加工行业的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较为混乱,虽有口腔技士(师)、牙齿模具工、口腔修复工的资格认证,但是工种定位和资格认证均比较混乱。
(二)社会对技术类岗位存在偏见
在古代,“技”被认为是下等人从事的行业,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受到冷落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受热捧的现象可以看出这一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到义齿加工企业工作被认为是到企业“打工”,在义齿加工岗位工作的人被视为“打工者”,是弱势群体。
(三)行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弊端多
由于义齿加工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而国家对此行业的管理制度未完善,行业准入制度不规范,专业人员缺乏严格的执业资格管理体系,义齿的质量检测标准尚未形成,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从业人员无学历、低学历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不规范的义齿加工企业涌现,义齿加工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企业间混乱的不良竞争局面。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缺乏,义齿加工成本的恶性竞争,再加上人才流动性大,使得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投入不足,员工的待遇差、工作时间过长,加班得不到补偿,各种权利得不到保障,企业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员工发展空间甚小,缺乏幸福感。
(四)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专业设置规划不协调
教育部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可以到义齿加工行业的修复技工岗位及口腔临床治疗岗位就业,但国家尚无对毕业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临床治疗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能同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样参加口腔技士(技师)、牙齿模具工、口腔修复工的职业资格考试。
(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的多向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亦为了兼顾不同发展方向,导致了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基于临床和技工两个方向的,这让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处于尴尬之境,使得义齿加工技术人员缺乏正规、系统的口腔技师基础教育系统,缺乏规范的技术培训。
三、问题解决对策
国家相关部门应理顺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相互关系,明确办学方向,完善办学体系,完善口腔医学相关行业的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对义齿加工企业的管理,规范义齿加工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临床治疗岗位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义齿加工企业应逐步探索、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待遇,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教育行政部门应探索现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避免教学单位为了通过评审而走形式主义路线,使教学改革成为空口号。职业院校应该实行教学去行政化,通过资格认证、行业的准入制度来引导教学的方向。职业院校应该从教学作息制度、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活动形式等方面彻底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不玩文字游戏。
参考文献:
\[1\] 王蓓,杨素贞.我国与日本口腔技工教育模式比较\[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3).
\[2\] 赵铱民.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
\[3\] 李艳华,冯桂芝.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施――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篇9
关键词: 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格局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越来越多医学院校在高校综合化浪潮下,逐渐改变办学模式,从原来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招收非医学专业学生。然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如市场认可度低、就业竞争力小等。[1]非医专业学生非医专业学生如何与综合性高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竞争,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医学院校综合化发展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我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两个非医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内容涉及业务素质、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交往能力、思想素养、管理能力等八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我院认真总结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用人单位提的建议,不断改变观念,拓宽思路,创新做法,构建全员联动抓就业、党团共管推就业、家校互动助就业、校企合作促就业的工作模式,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就业工作格局。
一、全员联动抓就业
1.发挥专业教师优势。
(1)大力拓展实习、实践基地。专业教师根据毕业生生源情况,大力拓展生源地相关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除了拓展实习基地以外,还努力联系相关公司成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暑期到基地去实践锻炼。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温州怡联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成立了实践基地,近150名学生参加了暑期实践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温州恒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见习基地,专业教师在公司给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课,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采取灵活实习制,将实习与就业相挂钩。学院在安排学生进点实习之前,仔细了解实习基地有关相关专业的招人计划,有招人计划的单位优先安排符合要求的学生前去实习,并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实习计划,从而在单位应聘中占一定的优势。另外,学院改变以往只在医院实习的做法,拓宽思路,将有招人计划的中大规模公司作为实习基地。这种实习为就业准备,就业与实习挂钩的灵活实习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种良好途径。
2.系室联动,三管齐下抓学风。
我院非医专业相当比例学生属于高考调剂生,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态度不够明确,自我督促学习能力较弱,对学习动机和目的意识淡薄,并且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和就业存在困惑和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课程不及格率较高。为此,我院在全院层面开展了学风建设专项活动,成立了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力学笃行,智者先行”学风系列活动,包括动员大会、倡议书、宣传活动、金点子征集、学风督查、师生交流会、表彰等内容。对这种党政系室联动的方式,[2]师生积极响应,共同配合,学生学习氛围明显浓厚、宿舍环境明显改善、课堂纪律明显增强、考试风气明显好转、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率明显上升,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党团共管推就业
1.实行“党群齐心”123帮带助学活动。
123是指“一导”、“二联”、“三帮带”。“一导”即1位领导,学院党总支书记面向学生、教师开展“书记接待日”(每月第一周周一)活动;“二联”即教师联系学生、学生党员联系多困生;“三帮带”即1位教师帮带10―15个学生(大二、大三)、1位学生党员干部帮带1个寝室、1位学生党员帮带1位困难学生。学院已经选聘了10位导师、14位党员干部及56位党员参与帮带活动,学院共有近200名学生被帮带,书记接待日共接待了100多位师生,收效颇好,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第一,活动立足院情、机制灵活。分析非医专业学生特点及遇到的学业就业等困难,合理地与本科生导师制、勤工俭学工作、党员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相结合,使帮带工作体现实效性。第二,活动多管齐下、点面结合。领导、教师、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既有“1+1”帮带模式,又有“1+X”集体帮带模式。[3]第三,活动组织严密,落到实处。学院分别制定导师帮带、学生党员干部帮带及学生党员帮带的职责和考核办法,并以月会制形式定期总结分析帮带效果,从而完善帮带计划。第四,活动率先设立书记接待日。书记接待日活动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学业、生活、人际、心理方面的疑问、困惑、困难等。
2.实施大学生就业实训计划。
我院团委实施大学生就业实训计划,举办了简历制作大赛、“生存挑战”创业精英赛、面试技巧讲座、“成长,成才”励志讲座、“一路走来”考研访谈会、成功学长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其中“成长,成才”励志讲座邀请学院党总支书记给大家作讲座,学生深受启发;“一路走来”考研访谈会邀请相关专业教授及博士给大家讲述他们的成功是如何一路走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勉励作用;成功学长访谈会,邀请往届已经毕业且在工作岗位表现突出的学长给大家讲述从如何成功就业的经验和心得。
3.建立就业信息员制。
学院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每班设立就业信息员,低年级就业信息员主要负责搜集考证考级方面的信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资料,高年级就业信息员主要负责搜集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及时将相关的信息扩充到就业信息网站上,让毕业班学生每天都能从本院网站上看到最新的招聘招考信息。学院除从外界索取相关的就业招考信息之外,还主动进行推销毕业生,精心制作有关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寄送给相关用人单位,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我院及我院毕业生的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方便,也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帮助。
三、家校互动助就业
在大三结束时,学院给每位毕业生家长写一封信,介绍每位毕业生的在校情况,如成绩、获奖等,同时也向家长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希望家长能与学院共同努力,让学生顺利就业。除此之外,学院还与每位毕业生家长电话联系,并家访就业比较困难的毕业生,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除谈及毕业生找工作事情之外,还听取家长朋友对学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种家校互动、相互沟通的方式,让家长朋友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也让他们对子女的就业更加关注和重视,很好地帮助毕业生就业。
四、校企合作促就业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4]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除输送毕业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之外,还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来我院进行讲座和招聘。如我院联合温州怡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邀请了汉王科技CG专家王琳老师到学校作“数字,艺术”有关信息方面的学术讲座,还邀请了汇智科技公司到我院开展专场招聘会。同时,还与浙江创业软件集团、浙江联众软件公司等合作,在学生自愿前提下,由公司经过考核筛选部分学生进该单位以“准工作人员”身份提前就业,[5]经试用合格既予以录用。
全员联动抓就业、党团共管推就业、家校互动助就业、校企合作促就业的就业工作模式实施之后,效果十分明显。我院2009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比上一届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事业单位占84%,比上一届提高27个百分点;报考研究生6人,上线4人,录取3人,录取率达50%,是录取率最高的一年。2009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初次就业率85.4%,比上一届提高9个百分点,其中事业单位占40%,比上一届提高11个百分点。在以后就业工作中,我院将结合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的各种建议和需求,不断地完善就业工作模式,大力推助非医专业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3.
[2]林莉.论产学研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4):17-18.
[3]杨书良等.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专科 初级全科医生 研究 实践
近年来,我校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初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院校合作机制、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内容
1.进行黑龙江省全科医生队伍现状调研
为了解黑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组织7组专家对黑龙江省52个县的卫生局和县级医院共计70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广泛调研。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调研对象包括各县级医院、卫生局主管领导及人事科、医务科和科主任等相关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省全科医生队伍的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制定基于全科医生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重新论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途径及手段、考核方法及标准,调整了课程设置,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为组织教学提供依据。引入行业标准,构建了124课程体系,即:“1”是以学生毕业一年后能够通过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为目标,“2”是以学生毕业后能够面向县乡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来设置课程和选取课程内容,“4”是本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依据“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构建了“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训――课间实习――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2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
(1)积极探索校院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面向基层、院校合作、分段实施、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合作全程设计三年教学,分两段实施,坚持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连续三年不断线,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
(2)改变培养方式,校院合作创新实施“1.5+1.5”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教学功能,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成立“院中校”,院校双方签订《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协议书》,双方投资完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医院建立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教学主管院长,科教科负责教学工作,成立临床各科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选用中级职称以上、有较高教学和临床水平的教师进行理论和临床教学。建立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室。医院除了承担本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外,还承担本专业第四学期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第四学期,学生在医院上午上课,下午到各科见习,实现了医院中有教室、病房里有课堂,使课堂教学与床边教学有机结合。
4.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建成集教学、培训和考核为一体的“现代临床医学实训中心”。投入经费新增仪器、设备105台套,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建成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化考站,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实施综合技能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生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以实训中心为平台,为企业和行业开展执业医师考核和急救培训。
(2)满足教学和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完成大庆油田总医院院中校建设,保证“1.5+1.5”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新开发2所社区实习基地,暑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学生顶岗实习增设2周的社区实践,提高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等的诊疗能力,满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
5.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1)临床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评聘制度,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临床专业兼职教师222人,包括7名社区兼职教师: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和4名兼职教研室主任,能完全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需要。目前本专业兼职教师承担60%以上的专业课理论教学,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
(2)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现有校内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主治医师2人、初级教师1人和实验员3人;20人具有双师素质,占86.9%;有硕士研究生15人、在读博士1人,占65.2%;省级教学名师1人,15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学术团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优良,教学水平优秀,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6.建立院校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系统。成立“教务处――临床医学系――科教科――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临床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规范临床教学管理,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校、系、院联合教学督导组,对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督导,建立基本制度规范,调动医院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7.开展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及麦可思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第三方满意度。
二、应用情况
本项研究已在我校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班应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124课程体系经过反馈能够满足初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班开始实施“1.5+1.5”教学模式,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心理适应等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实验班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班毕业生就业率,2013年和2014年已有90名学生就业于城市社区和县、乡基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胜任力满意。
三、体会
目前国内有80余家本科院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教育,为区域培养了大批全科医生。但是,本科层次(或以上)的全科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社区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仍然短缺。专科层次毕业生与本科层次(或以上)的毕业生相比,更有可能成为“养得住、留得下”的社区卫生人才。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初级全科医生培养新模式,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型全科医生,将是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