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机遇;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化管理和物联网设计等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数字化环境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摆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数字化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机遇

(一)信息化管理更加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终将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普及信息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信息化建设中受益。比如我国在中小型企业中逐步落实信息化手段,助推中小企业的人员管理、业务部署、项目合作、资金操作等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有效避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地迎接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有利于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持续普及,改变了企业经营运作的环境,企业只有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顺应时展的要求,全面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在数字化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始终沿用传统工作模式,而是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与创新,只有如此才可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给企业财务管理注入了新活力,比如部分企业正逐步缩减财务管理中的手工操作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而代之,可自动实现对有关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形成了特色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能大大降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错率,得到更为准确的财务分析结果。企业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开辟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路径,有效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压力,大幅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应用信息化人工智能方面,还需规划很多内容,不可贸然实施,应确保其他各项工作的相互协调与匹配。(三)财务数据更为专业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财务数据的专业化,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应向着简洁的方向发展,假如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较为庞杂,不但会对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决策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企业固有的发展部署。所以,企业财务数据应不断向专业化方面发展,通过尽可能少的数据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各行业领域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对数据进行处理,有可能使企业错失黄金发展机遇,甚至使企业与一些重要项目失之交臂。因此,企业实现财务数据专业化,可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具优势,取得更好的发展成就。(四)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1.预警性数据代替事后补救。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分析工作严重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是在财务结果发生之后才可开展分析,缺乏财务管理的预警性。而在运用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之后,企业可利用云系统收集所有内、外部信息,对消费者的消费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建立消费者需求变化曲线,预测产品的需求量,有效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的生产及库存数量。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还可对市场波动情况进行精准检测,进而构建有针对性的预警机制。在数据达到阈值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会发出预警提示,可极大地提高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对高风险投资进行规避,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2.精准核算转变为全面管理。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算账、记账和报账,而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对财务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还可以对人力、库存、生产和销售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参考信息。现代财务管理系统并不仅仅依赖于财务信息报表,而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全盘综合考虑,可实现对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的估算、统计和规划。比如企业的财务云管理系统,可在收集商品物流中的燃油成本和其他成本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出燃油的最低运输成本,在与企业云系统进行对接之后,还可分析出最佳运输路线,并合理配置人员和车辆,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3.数字化客户管理。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客户偏好,对产品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并在保证财务部门有效运作的情况下,给企业及员工指明商业谈判方向,确保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企业高效完成业绩,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企业可利用大数据构建合作伙伴数据库,从而更好地形成规模经济,确保企业财务实现良性运转。随着大数据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系统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借助合作伙伴的能力来减少对人力和资本的投入,从而使企业更好地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二、数字化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

(一)传统财务观念的滞后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不得不接受大数据带来的一些改变,因此企业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适应并灵活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变化,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规,停步不前。客观而言,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企业财务管理,不但会面对很多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传统陈旧观念,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满足大数据时代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过于依赖人工操作经验,而大数据时代更注重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财务管理,两者存在主客观方面的严重冲突。假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及时转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必将严重阻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升,甚至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陷入恶性循环。(二)数据收集、处理问题。一是数据收集方面的问题。在数字化环境中,信息量倍增,大数据的发展虽然给企业收集财务数据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怎样才能快速地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对财务管理有用的数据信息,是当前企业管理者亟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处理财务数据的能力很难追赶上数据增长的速度,因此企业很难从大量繁杂数据中快速筛选出对财务管理有价值的数据,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会额外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企业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加,企业需要的存储空间也在增加。企业在存储财务管理数据的同时,还要防止数据失真。假如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会得出错误的财务分析结果,对管理者正确决策造成影响。对企业而言,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及时更新存储设备,高效准确处理数据,是不得不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三)数据安全性问题。企业的财务数据往往涉及很多商业秘密,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广泛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始利用信息系统提取、存放和处理各种财务数据,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且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防控网络数据安全隐患的能力不强,一旦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发生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问题,将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企业不得不面对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多项挑战。(四)人才短板问题。在数字化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财务人员不能只局限于用传统方式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决策,还应大力培养大数据时代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复合型财务人才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高超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还要具有统计学、概率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非常缺乏这种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导致企业不能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的积极作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数字化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革新财务理念。在数字化环境中,变革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成定局,势不可挡,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要彻底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财务管理变革,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企业可配备专门的人员或独立的部门来开展财务数据管理工作,从而有效获取财务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现阶段很多企业尚不具备独立建立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的能力,可利用外购系统平台使用权的方式,取得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权,同时安排专门的人员来分析和管理企业的财务数据。(二)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第一,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硬件建设。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革,企业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财务管控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有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基本硬件,如高性能的计算机、发达的内部局域网、集中式的财务处理平台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高效采集、处理和相关财务信息,同时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分级管理,有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搭建基于互联网络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并以该平台为依托,共享企业的财务数据,监控企业的财务运转情况,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做好软件系统建设。一是要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和数据收集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把大量数据收集到财务信息系统中,通过快速筛选、处理和比对,形成最佳财务方案。在设计财务信息系统之初,企业可采取自主开发和外包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不但可以解决财务信息系统的设置问题,还可以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后为持续优化和日常维护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提升财务信息的共享程度。各部门可把数据存储至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中,并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在保护数据的同时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同时,各部门在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传递信息时,应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命名,以便有关部门分析讨论。(三)加强数据安全建设。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系统数据的安全问题提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财务数据信息安全。企业要加大数据安全管理力度,强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客户隐私信息,更要严格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应用财务信息系统时,企业要利用数据加密等技术,重点保护企业的财务信息。同时,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定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检查,对防火墙进行升级。对于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这样即便财务管理系统发生问题,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并可第一时间进行恢复。(四)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可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一是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企业可采取交流、培训等方式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合作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可增强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有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且人力资源投入成本比较低,但其缺点是见效比较慢,在初始阶段很难见到成效。二是从外部引进复合型人才。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快速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人力资源投入成本比较高,人员的稳定性和归属感较差,并且会对企业内部员工产生负激励作用。因此,企业应当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解决人才储备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财务管理人员经常接触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所以做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在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水平,防止发生各种形式的信息泄露事件。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环境中,企业可通过革新财务理念、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安全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多项有效策略,将企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玮.机遇与挑战: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18(17):52-53.

[2]陈运三.谈中小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财富生活,2020(4):154-155.

[3]周兆文.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简析[J].时代经贸,2020(17):41-42.

[4]王超.新时期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要点探讨[J].纳税,2020(3):98.

[5]杨玲.大智移云时代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研究——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电镀与精饰,2020(5):56.

[6]汪开明.数字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J].时代经贸,2020(2):24-25.

[7]罗天慧.“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0(6):66-67.

[8]李俊秀.“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纳税,2019(22):179-180.

[9]张艳."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218.

篇2

关键词:技术资本;核心竞争力;要素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而产生并形成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要素已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现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技术要素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资本逐渐替代传统资本成为企业财富创造及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在这个特定的经济时代,惟有不断推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资本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技术资本的内涵

2.1技术资本的经济内涵

技术资本首先是一个资本范畴,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出现的,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中所积累起来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它由技术资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但技术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所以又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才能称为技术资本。

2.2技术资本的属性

一般来说,技术基本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2.2.1高风险性。技术资本不仅承担着技术风险,还承担着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

2.2.2高增殖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等的,因为技术资本是一项承担着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如果成功,收益往往是比较高的。

2.2.3融合性。技术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投入生产时,必须与一定的有形资本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

2.2.4投资的重复性。技术资本可以重复投资,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投资时的价格,获得更高收益。

2.2.5时效性。技术成果具有一定寿命,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价值的。

2.2.6技术资本值评估的复杂性。由于对预期利润的测算受技术成果水平、成熟度、技术寿命周期、技术投资方式、替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技术资本值的评估极其复杂。

三、技术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首先考察现有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

3.1技术资本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技术资本为基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点主要在于企业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技术资本的形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积累与资本化,对应的是技术领先战略,以超额收益为诉求,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其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为主积累技术力量,对应的是技术跟随战略,定位于行业平均利润,相应风险也较低。

就中国现行经济环境和企业状况,从财务角度运用技术资本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思路有二: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和财务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式。二是通过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或者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模式。

3.1.1依靠自身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战略观念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关联的产业领域,为了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企业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在自己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经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对技术资本的选择和应用,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财务模式的行进方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发展态势。

第一,技术资本应具备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把握能力。这是技术资本项目选择和技术资本成果形成产品进入市场所要求的,也是企业财务是否能以技术资本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客观现实的职能要求。第二,技术资本应具备独特性,即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难度很大,从而为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技术资本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拓展范围。

3.1.2实施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是企业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资本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企业实施的重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在20世纪80年代改变了以往只用自身力量从事技术资本化的做法,而是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或重组其他公司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其战略目标。1984和1985年通用汽车公司分别花了25亿和45亿美元,兼并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因此,对于运用技术资本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如果因为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约束,通过企业内部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困难很大或时间不允许,不妨以自身内部资源为基础吸收外部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

从长远看来,技术资本不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之一,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技术资本(的积累储备)丰厚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绝对实力的高低。

3.2技术资本与核心竞争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大致可分为要素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技术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本,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联合,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从过去的成长历程积累中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其存在形态具有结构性、隐性和非要素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可被看作是由企业各要素资本相互依存和补充,并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而共同创造价值的一个系统。在高新技术企业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问题,就是财务部门如何设计要素资本结构,协调技术资本同其他要素资本的关系,适量运筹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达到企业生产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资本为依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资本创新等系统化,建立和实施技术资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数字化 系统框架 构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企业管理的方面也不例外,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慢慢的被信息技术所渗透,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了更好的萌芽机会。

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技术需要方面,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以信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包括多种阶段的方法论等等。在同一时期,又有很多关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变革的著作,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理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理论条件,使得信息系统的本质更多的被揭出,虽然很多的论著更多的是站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没有以企业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表达。

企业管理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的变更,更多的影响元素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的理论正在被人们进行更深的探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根据网络时代的发展来进行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及指导,以此使得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凸显。现代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使得企业数字化管理日臻成熟,成为了各大企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企业数字化管理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来源

企业数字管理化的来源可从三方面进行概述:

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多次失败,使人们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人们迫切希望调整以往重技术而轻管理的弊端,而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又让人们意识到了数字化管理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这促进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产生。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挽回劣势,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3.企业要想长久的立足于市场,需要紧抓两点,技术和管理。技术和管理之间并不是永不交汇的平行线,而是互为补充而又相互独立的。因而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企业数字化的产生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管理数字化的先进性

数字化对信息处理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数字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可从企业信息的角度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量的大小,一是信息的方向性。数字化的企业管理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的两大主要优点,强大的存储能力和无限循环的能力。通过数字神经系统,构建数字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其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信息有效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企业得以掌握最新、最全、最可靠的信息资源。

三、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点

数字化的企业管理系统以对各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为目标。它的基本点是实现产生、整合、输送并贮存数字化的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使企业实现对信息的最大程度上的把握。这要求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完美衔接,对操作系统、通讯网络等支持工具也有很高的要求。

(二)企业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个企业最大的资本就是它的客户资源。企业如果只注重对技术和管理的把握而疏忽对客户关系的管理,那这个企业注定也是不长久的。因而,怎样在追求企业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关乎企业的未来。一般来说,企业和客户所站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同,因而,在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同时要充分站在客户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等。企业可以考虑采用CRM等先进的管理思想,谨记顾客即是上帝的观念,争取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的局面。

四、企业数字化管理框架的现实应用探索

计算机网络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让人瞠目的成就,但是它仍然是不完善的,因而,在它的背景下建立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存在了一些隐患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内部资源共享的不完善性。数字化企业系统之下包含了多个分支,而怎样将这些分支紧密整合在一起是很重要也是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此外,数字化企业管理系统提出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的关注和加盟,这对信息的检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企业管理的突破和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对于这些隐患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我们采用目前已采用最先进的系统集成技术几乎完美的解决了数字化企业管理系统中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Web Services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技术更加的成熟、规范。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将成为社会经济的领路人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形式瞬息即变得市场争得一席之位,就必须也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实现技术、管理的融合发展。就像本文所阐述的那样,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固的发展,就要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及时接轨,这需要企业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同时,企业在运用数字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时候,要注意学会平衡其与客户管理之间的关系。目前,企业数字化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将占领整个市场。

参考文献:

[1]康鸣,数字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

[2]曾祥基,数字化管理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王健康,寇纪淞,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篇4

关键词:供电系统 电力营销 数字化管理 模式研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供电企业需要加强竞争意识,转变工作重点,力求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供电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数字化管理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管理目标。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的普及,企业对于新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成本的控制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无疑成为了企业的关注点。在以往的质量管理办法中,信息采集不规范和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管理的效果,而在对质量的监控上不能严格依照现有的法规则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大大增强,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开始采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增强质量管理的效果。数字化管理便是能够实现优良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管理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的作用

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推动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够提高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伴随着国家对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视,电力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显现,电力管理体制中,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而这一体制的转变无疑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改革体制中,供电企业逐步独立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工作中的主要方向则变为经济效益,以此为中心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现实,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传统的供电企业管理体制设计理念较落后,局限性比较大,在供电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落后,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成为管理供电企业的新的重要方法。

电力营销中不仅仅是对营销信息化的要求,还包括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在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电网经济平稳运行、生产安全和管理规范化,还能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应采用分布式结构进行处理。它的总体模式是将整个系统集中到运行平台上,将数据保存到中心数据服务器中,而将主程序分布到各个应用服务器中,利用中间件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可靠性。

(一)服务系统构建

建立电力营销数字化服务系统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集合所需要的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事务处理服务器、工作流处理服务器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器系统来配合完成各项任务。服务器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在运行数据服务器时可以将两台小型机同时运行,对磁盘阵列数据进行存储,发挥小型机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高的优势,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将多台个人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事务,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3、集中系统数据并存放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集中布置服务器群,通过信息通道实现客户端与数据库的交互,控制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它方便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

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大致可分为应用的表示、业务的处理和数据的存储。其中应用的表示主要负责客户交互和数据的表示并申请来自于业务处理层的核心服务处理和显示服务的结果。业务处理层负责完成业务逻辑服务,例如校验、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存储层主要进行对数据资源的管理,更新和检索数据。

新的三层结构在二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业务处理逻辑脱离了应用表示逻辑,用应用程序位用服务器将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隔离。在实现业务逻辑的时候采用中间件,根据应用需求的改变调整应用服务器,省去了修改客户端的麻烦,使客户端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客户端在访问数据库时只需要通过中间层,不涉及到数据库,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三)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应用系统通过它实现资源共享。中间件技术的应用使不同节点间应用进程的关系管理、负载保持平衡,还可以使应用调度顺利进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网络监控的稳定性、以及流量控制的准确性。实现系统运行的完整、可靠。在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的环境中,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在系统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以快捷的创建和管理工作流,而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工作流平台一般采用的是使用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灵活定义、管理和监控。也就是将每一个用图形表示出来的组件用拖动和连线的方式相连接,形成相对应的业务流程。工作流技术的采用在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系统的应用变得灵活、便捷,而当业务进行的方式有所改变时就可以相对简单地更改组件,满足要求。

四、结束语

在供电系统的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供电企业系统、规范、科学地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供电系统与全球数字接轨的重要保证。加强电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宏宇,戚国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2)

[2]王平.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10)

[3]金汶.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待五大措施[J].广西电业,2005(10)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统计数据 质量 影响因素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统计的数据。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其目的也远没现在复杂,只要控制好生产,保质保量完成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渐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管理过程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高明的管理方法,其实施都有一个前提,就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企业内外SWOT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分析,而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工作的支持。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但当前有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自身短期效益的提高,采取虚报、拒报、迟报这些手段,造成大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那么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原因在哪?

二、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角度。作为一个企业领导,本身法制观念淡漠,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意识不高。认为只要统计数据公布朝公司有利的发展角度出来就行,通过虚报统计数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基于这个原因,企业管理层要求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并结果有领导层统一指示,数据则有财务人员编报。这种统计数据填报的随意性较大,给消费者、投资人及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也很大。

2.统计人员角度。之前说了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担任,这往往造成统计人员变动随意较大。由于不是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也自然不会一心一意,而是多心多意,工作重心不会全放在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有可能随填一个数字,草草了事,只要交差就行了。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原始数据造假现象导致的数据质量水平下降,也是有可能的。如一些记录的不完整、不准确,有时记录数据还出现低级错误,还有些填报的对象不说实话,不报实数,报表经不起仔细推敲,出入很大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

4.统计报表制度角度。我国已经步入多元经济时代,尽管主体仍是市场经济,但很多经济形式呈现多变化趋势。这种多元形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式,可是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未能与时俱进,仍采取新瓶装旧酒模式,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国以来,国家及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总是随着宏观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不断变更,要求上报考核的统计指标由7项增至8项,直至16项,以后又更改8项;一些地区也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相应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具体上报指标,这必然导致标准不一、互相矛盾现象的发生以及统计标准不齐、不全、不配套现象的普遍存在。

6.统计部门角度。当前,我国的统计部门大多属于政府性质,而且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严重,统计的习惯大多采用企业逐级向上报送统计资料的单向循环,对于统计数据的结果也并未形成具体有效的核查措施,这样割裂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第一统计信息源,而且企业可以随意填写资料上报,只要合乎情理,基本不会向下循环真实与否。而且整个企业逐级上报手续过程繁杂,已至汇总结果在最后一级已经是“面目全非”,致使统计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1.企业管理者建议。对于企业管理者观念意识淡漠,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商人唯例事图这是自古传统。所以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其认识到《统计法》的重要性,增加《统计法》对于规范企业统计工作的力度,这也是督促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的一大法宝。基于此,统计部门要借助主流媒体刊物宣传《统计法》,以提高各级领导的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到如果虚报、瞒报、不实报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统计人员角度建议。从统计人员角度,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统计人员职责规范的培养力度,让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应该拟设统一统计岗位,让财务和统计脱离,不可由财务人员兼做。这样可以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一环,如何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统计上来的原始数据,派人去源头抽检,如发现有一处地方不实,将采取严厉惩罚措施,并复杂,以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统计报表制度建议。进行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是解决统计报表制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方法。改革,主要改革其统计调查的方法体系。而且要对其方法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调查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和经济机制的不同,按照对象、内容和条件、环境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制表。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议。对于统计标准化建议,笔者认为,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一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我们知道,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表、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6.统计部门角度建议。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这是改革统计部门层级制度的唯一办法。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采取单位和政府双方循环机制。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要双方互动,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了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后,企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

篇6

一、对会计准则的重新思考

1.会计假设面临挑战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会计活动的基本环境和先决条件。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假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网上公司”又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收入金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虚拟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竞争激烈使企业并购成为一大趋势,而企业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2.会计信息披露受到挑战

美国于1973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独立于任何一个特定利益集团,其行动不受任何一个组织和企业的影响,美国FASB“将充分披露原则”作为会计基本原则之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仅仅得到:“满足有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需要”,对企业具体提到什么信息,信息的用途等未做出详细的规定。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只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限于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交易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提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如风险信息、不确定信息、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满足不同财务使用者的要求。对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表外项目”,也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二、电子商务给会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操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理论离不开会计环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新兴的虚拟企业及网上电子商务活动的普及呼唤能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兴会计理论、会计基础、会计原则,如最典型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已经凸现。在传统商务活动中,产品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销、存等都在存货数量、金额上进行核算,并及时地反映到会计报表上。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反映资产价值的计量已失去现实意义。所以,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加以研究。

2.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及传统会计结算体系的冲击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传统的餐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代替,传统的结算体系将逐渐消失,交易双方的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成为头等大事。与此相关的商业、会计等法规要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具体包括: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支付管理办法的出台等。

3.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及会计审计的挑战

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安排网址与供货路线及消费活动实际发生的位置之间的联系虚拟化,尤其对于可以实现网上运输的数字化产品的交易,税务部门更是无法对其进行追踪。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其业务范围及公司规模均难以控制,如何在网上征税,如何监管企业在网上避税与逃税是一大难题。与此相联系的网上审计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传统的审计是针对原始的会计资料、凭证、账册等进行核审、审计。在虚拟的电子商务交易中,审计线索零乱不堪,如何根据网上实时报告进行实时审计是会计面临的新问题。

4.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报告模式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报告模式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会计报告表现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

三、对会计管理的再认识

1.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企业要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这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管理要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研究会计战略,加强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及无形资产管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的会计人才是会计管理的重心之一。

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对工业产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核算与摊销等会计处理成为会计核算的新问题。

3.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及知识管理

篇7

对于企业来讲,数据化运用和管理无处不在,无论是企业日常运营,还是企业的营销企划,都是企业所有管理者或经营者无可避免的重要命题。随着数据化管理不断渗入到企业管理中,随着大数据时代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如何通过数据化管理将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经营战略等体系有效地结合运用已成为管理者知识智慧的重要体现。数据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他在改变人类基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企业信息管理准则的重新定位。

电子书的出现将文字数字化,当facebook提出“社交图谱”,沟通被数字化了,当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涌现,我们的生活也被数字化了。所以我们在不自觉中体验和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数字化,同样在数据化时代下引来了数据下的管理变革。

现代的企业不再认为数据是静止和陈旧的,企业已经将数据视作一种商业资本了,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经营思维的转变,我们已经习惯阅读报表,喜欢的巧妙利用数据来激发新的产品和新型服务。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产生大量的数据,如生产数据、库存数据、财务数据、产品数据,销售数据等。同时也有了一个合适的载体进行运转也就是专业化的图表(或表单)或专业的管理软件。但是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更多想通过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经济行为的可能性。沃尔玛根据顾客的购物行为来改变商品陈列,社交网络通过认识和可能认识的人来改变人们的人脉范围,零售企业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新的市场资源等等,于是数据成为了改变市场,确定模式的方法,成为新的认知,新的价值的源泉。

企业数据得以发展的核心来源于企业对经营的记录、预测和分析的渴望,所以信息化的改革在企业里面随处可见,也由原来的技术型为重点向信息型为重点转变。数据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量化,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数据化不仅带来的是经营的改变,也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在现代企业里数据化已经与企业的制度化、流程化、图表化进行了完美结合。

数据化管理讲究的是系统分析,科学评估。只有深刻了解其过程的每个环节及其特点,确定出标准、流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决策与管理办法。生产企业通过数据化进行工艺流程的规范、材料的管控。通过数据化的管理要求,长期不懈的执行,使得数据化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与流程化、标准化连接起来。把企业管理中的各个要素整理成规范的表格,按照规范进行填写,并规定统计、分析、上报时间,这样在企业管理中就形成数据化管理的基础。

随着数据化管理长期坚持,不断修正和完善,长此以往累积成企业一整套规范运作的规程与习惯,同样也可构成企业独特的核心优势。

同时数据化管理是以财务管理和目标管理为基础,由内向外拓展的。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将长期经营目标所确定的数据向年度进行分解,年度向季度、月度分解,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数据链。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围绕着这个时段的核心数据设计自己的工作计划,确定自己所要完成的数量目标。这样的数据指标就成为管理和工作的中心。工作的所有结果是为完成数量目标进行的。

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财务数量指标,财务指标为核心数据是毋庸质疑的,但核心数据目标的完成是由其他数据支撑的。如: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度、销售终端增长数量的速度、企业投入新技术开发的费用、高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等等诸多数量指标,都是用于支持财务数据目标实现的基础。因为很多工作都是依据这些数量指标进行分解,进行分析总结,进行改进和调整。

篇8

(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做好企业统计分析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目前,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应重点注意思想重视、搜集资料、选择统计方法、谋篇布局等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企业;统计分析;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16-01

一、高度重视企业统计分析信息并着力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思想认识。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关于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企业的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也就不能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和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统计分析工作。加强统计分析工作的宣传与组织,提高广大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统计人员的任务就是提供报表”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重视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汇总工作。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重视统计分析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视统计分析人员的选拔和业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逐步把统计分析的目的、意义、统计分析方法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使统计人员提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熟练掌握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

二、必须注意广泛地搜集和整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全面占有资料。

要做好统计分析必须占有大量的数据和情况资料,但要做好统计分析,仅靠数字资料还不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经常搜集和积累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投资等各方面的情况资料。这些材料的收集,一可以通过建立必要的信息传递制度,要求各基层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书面分析材料;二可以通过参加业务会议掌握一些情况;三可以通过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大量“活材料”;四可以注意收看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具体措施等资料;五可以通过企业报刊等宣传媒介了解企业经济及各方面发展动态,以便作为自己开展统计分析的依据或参考。此外,搜集国家政策、国家宏观基本面及同行业等各方面的外部资料也十分重要。无论搜集哪方面的资料,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搜集,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日常积累。

三、熟悉和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统计分析方法是进行统计分析之器,要搞好统计分析,首先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分析对象进行基本的量化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对这些方法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对一些综合指标,如销售收入、利润、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的分析,因素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分析方法,它既便于掌握、运用,又能通过对经济现象多因素的分解,利用统计指标体系,测定多因素影响的某种经济现象的总变动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影响程度,基本不会产生什么分析误差,并且能够透彻地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使企业便于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为企业经营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对于趋势性、预测性分析,尽管分析方法很多,但很多预测方法比较复杂,对预测结果还要加以修匀,运用较难且不好掌握,预测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使用发展速度预测法,由于采用的基期数与预测期时间间隔较短,变数相对较小,预测结果反而更准确,同时也可以减轻运算量。因此,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四、统计分析报告要精心组织,合理谋篇布局。

尽管在分析前往往要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如果分析报告写的不好,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精心组织,合理谋篇布局对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非常重要。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拟定分析提纲,根据提纲进行适当选材,否则,面对材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正式写分析时,首先,应从数据着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结合数字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数字与情况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找出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问题产生的实质与规律,做出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同时,在写作时,还应该循序渐进,注意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紧扣主题,做到层层深入,并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因为有时一张表、一幅图、几句话,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

五、要勤动笔练习,提高分析写作能力。

篇9

关键词:管理 统计 功能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企业统计作为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企业统计主要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 获取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部署,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

(一)企业统计的管理评价功能

企业管理是不断决策、不断执行的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正确与否,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可行,都要经过广泛地调查和缜密地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系统的资料,既可以静态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状况,又可以动态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变化;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规模,又可以反映企业的总体结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速度,又可以揭示企业的效益与效率;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数量特征,又可以反映企业的质量特性;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情况,能够组成科学严谨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反映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状况和结果,让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清楚直观地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科学地评价管理成效。

(二)企业统计的决策支持功能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经营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预测,企业统计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还是企业自身实力,都拥有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统计信息资源,可以将企业产品和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决策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科学制定各项生产经营决策,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企业统计的管理控制功能

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利用,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企业统计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映,进一步分析、评价企业对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和利用情况;检查、监督各类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企业对国家方针政策、内部规章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比先进找差距,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实现经营目标。

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单一、分类汇总和基本上不存在分析加工的企业统计工作局面得到改善,部分企业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企业统计基础差,功能弱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统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统计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认为企业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没有发现企业统计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企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使统计工作缺乏连续性,使统计特有的信息、咨询、分析、预测、监督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其管理功能更加无法体现。

(二)企业统计内容单一

受企业管理者认识和政府统计部分行政行为影响,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并未有打破原来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的范围,更谈不上统计成果的利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要随之改变,除了传统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管理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三)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许多生产企业统计人员职务较低,多数的统计人员为兼职,只是单一的收集、汇总数据,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职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更谈不上自觉的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更谈不上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管理了,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管理作用大为削弱。

三、如何发挥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

(一)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管理功能

企业管理者应清醒认识到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入手,从事关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度,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企业统计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服务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统计工作体系

(1)明确职能部门的统计责任。在现代企业里,无论是实行哪种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决不限于计划统计内部。如人力资源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等。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应该明确各部门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照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

(2)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动改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项运动。一是将各种基础信息由基层部门(如班组、车间)向各职能部门转移,满足各职能部门汇总的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三)构建科学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内部统计按专业分类一般有:生产统计、销售统计、财务状况统计、科技活动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物资统计、能源统计和劳动情况统计等,他们各自承担本专业的统计任务,向企业内外提供专业统计。企业内部在建立健全统计规章制度、明确各专业统计职责的同时,应强化综合统计的专业指导、协调、监督、考评等统计综合管理职责。不能以是否按时、按质完成上级布置的各类报表为惟一的工作标准,而是要全方位地体现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工作职能与职责。企业统计必须立足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加强内部统计信息资源的整合。统计的内容应在兼顾上级和国家统计部门搜集资料的要求上,补充设计对本企业管理有用的指标,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

(四)加强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

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正确性。企业统计部门在掌握各类数据的来龙去脉、把有关情况搞清楚的同时,还应建立日常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制度,利用现场抽样评价、内部一致性和外部一致性评价、逻辑关系评价、应用结果评价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树立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五)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统计作为一门科学,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统计原理、统计制度和统计法规体系。要求统计从业人员不仅要不断加强统计理论学习,要精通统计与会计专业核算知识与方法,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要关注和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动向,时刻把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与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要关心和重视统计工作,加强统计从业人员的理论培训和业务考评,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氛围。

(六)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要善于借助各类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把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左尔坦.肯尼西,《统计的未来》,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年

[2]李友俊,《统计学原理与现代企业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篇10

数字化以数字的生成、加工、传输、使用、修改和储存为基础,以数字样机为核心,以单一数据源管理为纽带,在设计、制造和试验过程中用数字量取代模拟量,用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技术,并以数字量作为设计、制造和试验的唯一依据。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适应个性化小批量市场需求。伴随着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快速响应市场和产品变化的能力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制造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数字化革命正是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易操作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

可重组制造系统的概念正是针对提高企业快速响应能力而提出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2020年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指出,可重组制造为未来20年制造业的重大挑战。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已成为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压缩设备系统投资、缩短新型制造系统设计建造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变化适应力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制造企业的实践业已证明,成功采用可重组制造系统,可以降低制造系统投资,缩短重组制造系统的辅助时间,降低产品成本,并提高投资回报率。

先进制造技术(AMT)在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中,有机融合并有效应用信息、自动化和现代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快速、灵活地制造市场所需产品的先进工业技术,包括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工业智能化控制技术、先进制造的基础技术与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和研究开发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结晶,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技术发展的重点转向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从国家目标的高度,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划,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以确立技术领先基础和抢占竞争制高点。

二是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达国家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对现代制造模式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在制造业中应用和发展。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技术,对企业体制、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进行整合,实现技术、组织、人力三大资源的系统集成,构筑起现代制造模式。精益思维、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并行工程、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制造模式广泛推行,创造出先前难以比拟的产业绩效,形成强劲的产业竞争力。

在现代制造模式的推动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外部适应性管理。管理目标由注重提高效率向注重提高适应能力发展,企业竞争从注重争夺市场向注重争夺顾客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从物转向人。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管理的基本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企业组织形式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企业组织设计的基础由物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出现了虚拟企业、网络制组织、学习型组织、无界限组织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管理方式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

三是劳动成本占比下降。数字化革命带来的高效率,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不断地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一些汽车制造商比起约10年前,已经能以同样的人力生产两倍数目的汽车。日产汽车位于英国桑德兰的工厂建于1986年,目前是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之一。1999年,它雇用4594名员工,共生产了271157辆汽车;2011年,该厂制造了480485辆汽车,是英国产量最高的汽车厂,而它的员工只有5462名。

产业结构多元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适应标准化、大批量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显得很突出,大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以数字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适应个性化、小批量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再重要,交易费用下降,中小型企业的优势明显增强。

在数字化时代,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将取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体制;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技术革新活动空前加强,人们对大企业的生产体制产生了疑问,对“规模经济”的认识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随着“规模经济”的受阻,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而这样的产业结构则促进了新型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使过去认为中小企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传统观点被彻底否定。

随着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下降,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明显。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在诸如运输、电脑、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到2020年10%―30%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可以在美国本土制造,使美国出口总值每年增加200亿―5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