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03-22 02: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祖国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爷爷,天热,睡不着,给我唱首歌!”
“好……”爷爷疼爱地搂了下孙子便哼起了那首他最熟悉的旋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小奇握着爷爷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爷爷长满皱纹的脸颊,祖孙两人又陷入梦乡……
天破晓,天上的星星还在疲倦地眨着眼睛,寒风“呼呼”地刮着,“叩叩叩……”急促的木屐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小奇顺着声音望去,“啊,好像是爷爷。”他再走进一看,那个貌似爷爷的小青年脚趾头冻得好像胡萝卜,身上穿着“白布染薯能色”的衣服,因为饮养不良而瘦骨如材的身子裹着那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摇摇欲坠。他一手提着一篮鸡蛋,一手捧着书,边看着书边扯着嗓子喊:“卖鸡蛋咯,卖鸡蛋……”声音在小巷里悠荡,悠荡……
“鸡蛋,鸡蛋……”小奇边喊着梦话边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梦里卖鸡蛋的爷爷还在打鼾呢,小奇赶紧悄悄穿上衣服上学去了。
小奇经过农贸市场,只见卖菜的人正蹬着三轮车往市场里运送一筐筐的新鲜蔬菜,那裹得紧紧的卷心菜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一个个西红柿如同一张张通红的小脸儿;活蹦乱跳的鱼又肥又大,虾儿们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每个摊位都围满了买菜的人们,他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美食。
“小奇,上学去了呀?”刘大妈忙得不可开交,脸颊却乐开了花。
“恩,刘大妈早上好!”小奇很有礼貌地答道。
走到公园,小奇见到有许多老人在草坪上锻炼身体,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健身舞。这时平时走路慢腾腾的老爷爷,老奶奶在清晨好像年轻了几十岁;很多勤学的学生也来到草坪上朗读课文,背诵英语单词,阵阵清脆的读书声压倒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陈爷爷,你打太极拳的时候真是帅气!”小奇亲切地跟陈爷爷打招呼。
“呦,是小奇啊,要上学去啦,上课可要认真,陈爷爷小时候可没像你们这么幸福可以去学校上课……”陈爷爷说着就陷入沉思……
小奇搂住陈爷爷的脖子:“知道了,我会认真的!”
来到明亮的教室,小奇拿出书本读了起来……
篇2
今天是建国60周年,祖国上下一片欢庆。在这60年中,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心情更加舒畅……
听奶奶说:“60年前,我像你姐姐那么大的时候,房子是家里人自己砌得,茅草做屋顶,乱砖泥巴做墙,一家人七八口挤在10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家具,睡土炕,做菜必须在屋子外面做……”我听了才知道人生活多么艰苦。
听妈妈说:“爸爸妈妈24年前结婚时,就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而现在,我们一家三口换成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我有自己的书房、卧室、能让我自由活动;车库就有40平方米……真是应有尽有!
再说工资收入奶奶这代人工作时,月收入几十元钱那代人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养活全家。现在奶奶退休了,退休金1000多元。
爸爸妈妈的月工资加起来近一万元,吃穿住不用愁。每逢节假日,全家都在外面吃,既方便又热闹,日子过的芝麻开花--节节高。
篇3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Many new buildings have been built in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The more cars we have, the more crowed the roads are. So the roads become wider and wider. Many overpasses (立交桥) have been built in big cities. Chinese people’s life is much better than ever before. We have Tv sets, washing machines, fridges, even computers, cars etc.
We’ll study harder and make our countrry stronger and more beautiful.
篇4
关键词: 摄影 构图 技巧
一、构图的含义
构图一词是英文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辞海》对“构图”的定义为:艺术家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语包含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须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二、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做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像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注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而已。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阐明艺术家的构思。构图的另一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真切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三、构图的性质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因为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设计的精确概念和它的原始含义是构思,即艺术家为了明确而动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适当安排各种视觉要素的那种构思。
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艺术的统一体。作品的复杂性是由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的。然而在画面处理上贴切自然,五彩缤纷,浑然天成,缺少斧凿痕迹,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就在于摄影者在创作时,就像“工师之建宅”,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筹划安排,在组织结构上下了工夫,在“经营位置、置阵布势”中体现了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独运。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巧思结构、精心布局,突出主要方面,强调本质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
四、构图的规律
构图学就是要研究一切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研究构图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研究构图和各种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图学必须建筑在全部思维科学的基础上。
构图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至今人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画无定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的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可处下落墨,切忌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做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像写文章一样,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相间等的构图规律,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
五、摄影构图的方式
摄影构图就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取景器里这个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合理地安排所看到的画面上各个元素的位置,从而在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表现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传统绘画中的“章法”“布局”是一样的,是一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
摄影构图中常用如下两种绘画构图方式。
1.“黄金比例分割”。它是指在高度与宽度上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比例,这个比例源自于人眼的视野,并通过稍稍改变使用于大量的常见物体上,你可以在建筑的门和窗户的形状中找到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从我们现在用的照片和纸张上找到这个黄金比例,这种构图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黄金分割的作用。处理好画面的稳定感;稳定在摄影作品中一般指景物的水平线、垂直线是否正确。
(2)处理好画面的空白。空白指画面上的空间,一般在拍摄动体照片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在人物拍摄时,人物视线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留下阻碍的感觉。
(3)调整视觉重点的位置。照片上最能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就是视觉中心。若要突出主体形象,则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
2.“三分法则”。它是“黄金比例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觉得画面不够生动显单调。用“三分法则”避免对称在使用中基本方法。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另一种规则是黄金比例分割的交叉点,这用于确定重要物体的准确置放位置。
六、构图要素
1.空间位置。包含主体的线条与形态,就线条而言,可以引导视线、暗示动态、表现远近等。物体的外形则可说明主体形状的关系,大小的比例、位置及重点。
色彩有对比及调和两种方式,使用原则为弱色(彩度低)占大面积,强色(彩度高)占小面积。色彩强烈的主体其构图简单,可以采用滤镜来改变色彩及构图。
2.明暗。明暗对比强烈者可吸引目光,上明下暗则稳重,上暗下明有压迫感。
七、构图基本原理
摄影构图是随创作者的理念而有多样的变化,也就是使画面看起来是灵活的。有深度内容的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使视觉有舒畅的感觉,大致上有以下条件;要有深度――有三度空间的感觉表现;画面必须简洁有重点――去除杂乱的景物;掌握趣味中心――依构图技巧,将主体放在视觉中心;视觉上要平衡――宾主相衬,但不能喧宾夺主;色调要和谐――和采光技巧有关,在色彩浓淡之间要有中间色调为佳。
八、其他构图技巧
1.先定取舍。基本原则有:合乎理法。独特见解;分清主次:有主无次:显得孤独,有次无主:显得散漫;均衡与对称:视觉上的均衡有轻重差异,大致上深色比浅色重、灰暗比明亮重、面积大比面积小重、粗线条比细线条重、密聚比疏散重、动体比静物重、清晰比模糊重、近景比远景重、山石比树木重、树木比水面重。
2.画面要稳重。物体在画面的位置,重物在下。摄影构图组成一定的艺术的整体,使之达到一定的审美价值,不是简单的客观审美,而是用摄影艺术的手法,力求达到深刻的个性表现。摄影创作只有技术上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体现拍摄者的意图和思想情节,具有感情和艺术上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
[1]大卫・普拉克尔.COMPOSITION摄影构图.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杨品.数码摄影构图技巧大全.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草莓;细胞壁;变化
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6-0027-02
Study on Changes of Cell Wall Component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of Strawberry Fruits
ZHAO Qing-hua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Bi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Binzhou 2566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cell wall component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of strawberry fruit. Methods With two strawberry cultivars Fengxiang and Hongfeng as experiment materials, the fruits assessed by size and the coloration of the surface were harves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owth and ripening of small and green (S1), large and green (S2), white (S3), red dish (S4), and fully red (S5). The content of cell wall components was determined. Resul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of strawberry fruit, the increases of soluble pectin and hemicellulose, together with the reduction of pectin by onic bonding or covalent bonding and cellulose were resulted in the bletting of strawberry fruits.
Key words:strawberry; cell wall; change
草莓果实柔软,皮薄,货架期仅1~2 d,收获和运输时易破损,受微生物侵染腐烂变质。探讨草莓果实软化的机制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果实成熟过程中因果实细胞壁降解使果肉变软,细胞壁水解酶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选用耐贮运的红丰和不耐贮运的丰香为试材,对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组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开发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耐贮运草莓品种红丰和不耐贮运的丰香,分别在5个时期采收:S1(小而绿,花后10 d);S2(大而绿,花后17 d);S3(白熟,花后25 d果面变白);S4(红熟,花后32 d,果面3/4变红);S5(全熟,花后38 d,果面全红)。
1.2细胞壁分离与果胶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参考Zhou等[1]和Fishman等[2]的方法,将细胞壁组分分为水溶性果胶、离子结合果胶、共价结合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5种成份。用咔唑法测定果胶含量;用蒽酮法测定水解后糖含量,计算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各重复3次。
2结果
2.1细胞的变化
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随着草莓成熟,细胞内和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绿熟期(花瓣落后7 d)细胞壁厚,液泡小,质体内存在淀粉粒,还可发现高尔基体、核糖体和内质网;白熟期(花瓣落后21 d)细胞扩张并液泡化,质体开始退化,绝大多数淀粉已经消失;成熟期间,细胞仅靠其顶端的突起相互连接,且细胞间这些连接点仅通过细胞质连接,导致细胞间质堵塞细胞间隙。成熟果实的细胞壁膨胀,皮层薄壁组织细胞继续扩大,并且在胞间层处分离[3]。
2.2细胞壁组分的变化
见图1 。由图1可见,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含量不断上升,离子结合果胶和共价结合胶含量下降;果实成熟之前半纤维素一直上升,之后下降;纤维素在白熟期前急剧下降,白熟期到红熟期下降缓和,红熟期到过熟期下降又加快。
3讨论
在绿熟期和白熟期之间,草莓果实开始软化,并随着色泽的发育持续软化。软化主要是因皮层薄壁组织细胞壁胞间层降解增加了果胶释放所致。Woodward研究发现,花瓣落后 14 d,水溶性果胶处于很低的水平,到42 d 时(红熟期)水溶性果胶提高到总果胶的90%。此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也促进了草莓果实的软化[4]。
曾有研究者认为[5],尽管草莓果实果胶含量很高,但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提取果胶占细胞壁的比例保持不变,也不表现出解聚;与此相反,成熟果实的细胞壁的半纤维素部分却表现出相对分子质量不断由高到低变化。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草莓果实成熟,可溶性果胶含量不断增加,离子结合果胶和共价结合果胶的含量则不断下降,可溶性果胶的增加可能导致草莓果实的成熟软化;细胞壁中半纤维素含量稍有增加,纤维素含量则不断下降,纤维素的减少可能使草莓果实逐渐软化。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离子结合果胶和共价结合果胶及纤维素减少,这些变化导致果实成熟软化。
参考文献
[1]Zhou H W, Sonego L, Khalchitski A, et al. Cell wall enzymes andcell wall changes in‘Flavortop’nectarines: mRNA abundance, enzymeactivity, and changes inpectic and neutral polymers during ripening and in woolly fruit[J]. Am Soc Hortic Sci, 2000, 125(5): 630-637.
[2]Fishman M L, Levaj B, Gillespie D, et al.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peach fruit pectin during on tree ripening and storage[J]. Am Soc Hortic Sci, 1993, 118(3): 343-349.
[3]Neal G 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walls of strawberries during ripening[J]. J Sci Food Agric, 1965, (16):604-611.
篇6
一、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变化
早在2009年第一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举办之时,教育公益领域的资深实践者梁晓燕就曾发表《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的报告,对当时教育公益组织的数量、分布情况、成立时间、注册形式、机构人数、运作经费以及工作领域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梳理。2013年,根据现有教育公益组织所从事的领域和活跃程度,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有意剔除大量特殊教育服务、公益学校、社区教育及青年人社会化学习等类型的教育公益组织。同时,根据教育公益组织所从事的领域,将其分为十类,即助学、支教、教师专业发展、留守儿童情感关爱、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阅读推广、学前儿童教育与成长、多元教育资源提供、职业教育、研究与倡导。
1.教育公益行业的基本变化
由表1可知,自2009年以来,教育公益行业在组织总量和活跃机构数量上均出现了较大的增加。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向西部、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2009―2013年是教育公益行业迅速发展的时间,这一时期由于政策、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一批发展较为稳定的教育公益机构。民非注册机构占比增加,未注册机构占比减少,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在教育公益组织注册方面有关政策的放宽。机构规模稳中扩大,出现了一些21人以上的实操类教育公益组织,行业不稳定状态得到一定改善。从运作经费看,教育公益组织的规模,特别是资金规模还处于较少状态,尽管4年时间里,50万元/年以上的机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具有50万以下运作经费的机构仍是主体。整体而言,教育公益组织和教育公益行业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2.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变化
整体来说,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细分情况增强。2009年,教育公益组织仅有公众倡导和影响公共政策、开发和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提供教育专业发展与技术支持、支教助学类的志愿者组织、各类公益学校和社会化学习类组织等6个细分领域。而在2013年,根据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教育公益组织可以细分成10个工作领域,其中公众倡导和影响公共政策、开发和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提供教育专业发展与技术支持、支教、助学类的志愿者组织等5个领域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延续并发展下来的;而留守儿童情感关爱、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职业教育、儿童早期教育与成长、阅读推广是近年新出现的细分领域。从2009年至2013年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变化分析情况可知,各个教育公益组织近几年的专业化程度和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应对能力逐渐增强,但各个类型组织的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见表2)。
二、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特征
第一,社会主流人群关注并介入教育公益领域,志愿者精神的传播和践行成为一种“时尚”。近几年,教育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归国留学生、知名媒体人等参与到教育公益活动中。媒体通过自身特征与优势,展现弱势儿童受教育现状,引领社会资源朝更好的教育公益领域聚集。如2012年凤凰公益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在北京发起的打工子弟学校师生免费体检活动、崔永元公益基金推动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等。
第二,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微公益”和网络草根公益组织积极涌现。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网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2.1%。互联网信息的迅速传播和网民民意的聚集改变了我国的舆论生态环境,形成了网络公民社会。教育类公益组织借助互联网进行理念传播和项目营销,实现公益运营模式的重大转变,比较典型的有邓飞联合各媒体500名记者联合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腾讯微爱”行动、“新浪微公益”等。
第三,教育公益组织工作在逐渐转向改善教育内涵方面。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重视“量”的增长向重视“质”的提升转变。但大一统、行政化的转变过程滋生出众多新问题与困境,农村教育产品供给的单一化格局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教育公益组织在改善教育品质方面独具优势,由于它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满足农村或城市弱势儿童的真实需求,据此开发和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教育资源和志愿者资源。对比2009年,开发和提供多元教育资源的公益组织成为教育公益组织数量增长较快的一个群体,他们提供的课程内容更为广泛,教育手段和方法更为灵活,多元性明显增强。例如,真爱梦想的“梦想课程”、爱聚公益的“一公斤盒子”、歌路营的“新一千零一夜”、西部阳光的“儿童社会化综合课程”、彩蝶计划的“乡土童谣”、亲近母语的“系列阅读课程”等。
第四,教育公益支持性机构有一定发展,行业平台的出现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南都基金会、敦和基金会、同济慈善会为代表的一批支持性基金会不断涌现,着力于发展民间公益组织与草根组织。西部阳光基金会的“阳光童趣园推广平台”,为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提供各种技术资源。“新公民中心”成为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推动平台,为多家组织的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资源。
第五,政府推出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活动。政府通过职能转移和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购买公益组织的服务,以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一逐渐发展的新趋势,既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能缓解公益组织资金困境,为公益组织扩大生存空间带来可能性。在各地“政府购买服务”列表中,教育公益组织的“产品”是重要的部分。当然,和巨大的需求相比,政府购买的力度与规模远远不够,在内容与方式等方面也亟须调整和改善。
三、我国教育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的公益领域而言,教育公益组织是发展较早、较蓬勃的领域。教育公益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监督评价、研究与倡导及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教育类公益组织依旧面临着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匮乏等问题。
第一,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公益组织作为民间社会乃至公民社会的一部分,始终面临着与政府进行关系协调的问题。从政府作为管理者这一角色而言,我国对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的立法尚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公益组织要受到“双重管理”与“非竞争性”等制度约束,注册过程较为困难,许多组织可能并不会注册或者选择商业注册。
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公益组织的关系来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工作带有某种“垄断”性质,民间组织的活动空间有限,难度较大。
第三,从教育公益组织内部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短板”较为明显,存在使命不清、工作随机、人才短缺或流失、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第四,从教育公益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看,如何整合资源,使其形成民间联盟,进行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育类公益组织相互之间的联盟、平台和资源整合并不多,低水平重复的“开发”不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发展。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仍需形成一定的协作机制,基金会、研究机构、实操性机构和志愿者团队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协力推进。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协作机制刚有雏形,尚未建立。
第五,从企业(市场)与公益组织的关系看,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历经近10年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非公募基金会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企业也成立了自己主导的基金会,由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的公益市场初步成型。但如何设计出优秀的项目,争取基金会、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是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六,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寻求平等合作与全球参与,这是一项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道路和治理体系,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往往不能直接照搬过来,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需要在理念与需求间开辟出可行路径,教育实践呼唤着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机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教育公益组织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探索可以成为国际教育公益领域的重要经验,并在这一领域中做出自己的国际贡献。
2.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人们开始关心并投身于教育公益事业,公民意识与公民行动力逐渐增强,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公民教育权和实施教育的机制也将逐步健全。
第一,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将变为多维。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政府和公共学校的关系处理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哥伦比亚的Escuela Nueva(“新学校”)教育改革计划强调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强调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活动。这些空间的拓展将会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唯一载体的教育模式,这或许会成为教育公益组织的主要工作场所。
第二,教育公益组织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类型将逐渐丰富。伴随匮乏性需求的逐步满足和社会公众对理想教育的追求逐步明确,教育公益组织的格局将会发生显著变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性需求集中体现在个性化课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网络自主学习、“在家上学”和青年社会化学习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多元化探索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公益组织未来的重要增长类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使MOOCs(中文译为“慕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许多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组织,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或许是教育公益组织未来的创新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多元化、探索性、个性化等特征是教育公益组织的本质属性。所以,伴随现代化进程和网络革命的推动,未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面向将会大大拓宽,功能将进一步扩展,满足各类教育需求的教育公益自组织必将会愈来愈丰富。
第三,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大大增加,将会出现“新联盟”。由于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空间与功能的扩展,使传统的教育公益组织“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愈显艰难,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将会成为常态。当今时代,教育涉及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会让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某一组织或机构自行解决,而是需要组织与机构间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联动、协同并创新问题解决方案。这种基于联动的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就是教育公益组织工作创新的内容,势必会催生更多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公益共同体”,有助于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
篇7
【关键词】组织结构,扁平化过程,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扁平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既促进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对其提出了挑战。组织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组织具有快速的应变力和很强的适应力,而传统的组织结构只是机械地设置了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减少组织层次、提高业务流程的连贯性就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趋势。
扁平化组织的特征
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实质在于以工作目标而非职能部门进行组织构架,保持了业务流程的连贯性。扁平化组织的实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动态的、对环境反应敏锐的、决策迅速的组织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以团队管理为基础。组织的内部结构在剔除各自为政的职能部门后要构造一种新的内部组织基础———团队。扁平化组织运作的本质,就是通过团队的自我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和空间的创新拓展。2.面向过程进行管理。扁平化组织的管理对象不是各自为政的职能部门,而是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运作流程。3.加强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面向过程进行管理,使得组织整体与外部环境链接更为容易,能够在流程式的运作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进而分享信息,提高企业的信息吸纳能力。4.组织运行效率大大提高。由于组织层次的减少,使信息的上下传递更加顺畅、快速和准确,有利于不同组织层面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高了组织运行的效率。组织结构扁平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与挑战人力资源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组织结构扁平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与挑战就显得非常重要。1.组织结构扁平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首先,由于横向发展平台扩大,使以工作需要为前提的员工流动性增强,人力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其次,由于层级的削减,信息传递链条被缩短,使基层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开放的柔性体系结构还增强了组织对外部人力资源的灵活吸纳和使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保持和使用成本。2.组织结构扁平化给传统工作设计带来的挑战。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工作流程被各个职能部门人为地肢解。工作设计强调的是清晰的职责划分,要求员工对工作流程的某一环节、某个阶段都能熟练地驾驭,员工素质要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匹配,但这种工作设计却与扁平化组织的工作方式格格不入。而扁平化组织结构以工作目标为依据,以团队或小组为基础,员工仅仅掌握单一的技能已远远不能达到扁平化组织的工作要求。因此,如何招聘适应扁平化组织的人才,如何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此外,扁平化组织的团队自我管理可能导致权责不分,这就要在绩效考核时,不但要考察团队业绩,也要注重个人业绩,建立一套公正、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在传统组织结构中,薪酬等级繁多,决定薪酬水平的是员工的职位和头衔。而在扁平化组织中,决定薪酬水平的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绩效,因而原来的以工作岗位为基础的窄带薪酬制度已不能适应组织的需要。组织结构扁平化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是组织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有效地实现和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适时的优化和改进。首先应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这是优化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前提;其次,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要优化和改进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能,使其与组织结构的变化相契合。1.转变管理理念。一是转变企业存在的等级文化观念。扁平化组织使纵向晋升途径减少,而这种途径恰恰是传统企业中员工相当看重的,因而人力资源管理要促使员工树立追求技能发展和绩效贡献的思想,淡化职位等级的概念。二是建立以工作单元为基础的工作设计。科学的工作分析与设计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扁平化组织的基础不是以工作岗位的固定化和工作职责的清晰界定为基础的传统工作分析与设计,而是沿着组织的运作流程,以自主结合与自我管理的团队或小组为运作基础,对工作进行重新整合与划分的工作单元设计。这种工作设计是动态和变化的,可使组织更具柔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而有利于组织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以工作单元为基础的工作设计,要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按照工作流程分析方法将整个工作分解成多个工作项目或工作单元;明确每个工作项目或工作单元的边界、绩效目标与工作要求;将这些工作项目或工作单元分配给自主组成的工作团队或小组去完成;在团队或小组内部,成员围绕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一起承担责任,通过技能互补和通力协作完成工作项目或工作单元任务。2.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职能的优化。一是制定与扁平化组织要求相一致的人员录用标准。候选人应具有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能力,因而要求全才,而不是专才;候选人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根据工作需要掌握不同的工作技能;候选人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二是实行员工自主选择与指令相结合的人员配置新模式;在企业内部实行人力资源市场化,用市场配置的方式构建员工之间的关系。3.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化。扁平化组织是以工作目标的实现来进行组织结构的构建,因而在组织的绩效管理上,一是要设计一个目标管理系统以对工作业绩进行有效评估,使企业整体目标、团队(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都能够很好地实现。二是要建立“内部市场链”的考核机制。单纯的绩效目标考核可能忽视组织整体业务流程的绩效实现,因此,还应建立一种面向过程的横向考核机制。实现这种考核思想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建立“内部市场链”,即沿着组织业务流程的方向,每个团队和员工的绩效评价由他的下游团队和员工来决定。在一项具体的系统工作或业务流程中,员工一方面有权选择其他上游员工的服务,这实际上是对上游员工的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将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其他下游员工,这实际上是接受下游员工的考核。4.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一是建立以员工岗位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扁平化组织强调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在同一岗位等级上,员工的薪酬应与个人的业绩贡献挂钩。因此,建立以员工岗位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就成为扁平化组织薪酬制度的必然选择。二是实行宽带薪酬制度。与扁平化组织结构相适应,宽带薪酬减少了组织的薪酬等级,增加了同一等级上(横向)薪酬的垂直空间,其薪酬幅度即该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可达400%。宽带薪酬制度摆脱了薪酬与岗位等级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传统薪酬制度,使员工薪酬的变动不单纯根据员工岗位的变动,而主要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可以实现“同岗不一定同薪,不升职也可增薪”的管理效果。此外,宽带薪酬还允许上下等级的工资标准适当重叠,可产生“不同岗也可同薪”的管理效应。5.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优化。一是建立先横后纵的晋升路径。先横是指员工在纵向晋升之前,首先必须在同等级岗位之间进行横向工作调动,员工虽然没有得到职务的升迁,但其综合素质与技能却得到提升,因而其薪酬也得到增加;后纵是指在员工横向资格得到充分积累和成熟后,再给予纵向的职务晋升。这种晋升路径不仅缓和了扁平化组织纵向晋升空间变小的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员工被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所感觉到的枯燥、乏味而失去进取心的现象。二是完善横向个人发展计划。丰富的横向个人发展计划是实施先横后纵晋升路径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应为员工的横向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如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扩大个人的工作范围或增加工作的深度,使个人工作得以扩大化或丰富化,参与不同的团队或小组工作,以提高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等。员工个人也要根据组织所提出的横向发展条件和纵向晋升要求,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职业发展目标的需要,在与主管领导就其与组织发展目标的适配性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能够促进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均得以有效实现的个人发展计划。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需求更新迅速、全球化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人口结构出现多元化,这些都要求企业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由此也显示出了传统的层级结构组织管理方式的弊端:严密的层级关系和精细的专业分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在2008年全球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际经济处于低谷期,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型跨国企业为提高利润,已不断的提出精简和效率的口号,更加推崇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但是,很多企业的实际做法却陷入扁平化的悖论中:高喊扁平化的口号,而实际上组织层级越来越多,架构越来越庞大。
2 扁平化组织管理含义及优势
2.1 扁平化组织管理含义。扁平化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等方法,达到减少企业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的目的,从而保证企业能够以最快速度将决策传达到生产、营销的最前线,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并建立起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
企业层级结构在现代环境下面临新的难题,扁平化管理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当企业规模扩大的时候,增加管理幅度作为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增加管理层次的方法。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现有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就会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2.2 扁平化组织管理的优势。“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等级结构管理模式而言的。扁平化管理与传统的金字塔状的管理模式相比,有很多优势:①企业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者的控制幅度扩大;②企业反应灵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提高;③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④有利于节约管理费用的开支。
总而言之,扁平化的好处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上层决策直接快速执行到位,不拘泥于细节,核心是速度。同时,能降低上层信息下达的失误率,更好的体现管理者的意志。
3 企业在实际中出现组织管理背离扁平化现象的原因
如前所述,扁平化组织管理在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很多公司也在高喊扁平化的口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公司,特别是大型的国企和跨国公司,却出现组织架构越来越复杂,部门越设越多的现象,以下是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做出的分析:
3.1 员工发展激励的需要。企业里需要给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以使员工一方面保持积极的斗志,一方面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维持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一些企业便采用了增加管理层级的做法,例如,经理级别分为助理经理、经理、高级经理三个级别等,通过这个方法,以达到使员工在一定时期内都处在具有上升空间的位置。而这一做法恰恰与扁平化组织管理原则相悖。
相反,扁平化的管理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若企业在一个区域内只有几个层级,那么,大部分员工面临的是长期的职位停滞,不利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的发展,一些有追求的员工会更容易考虑外面高级别的岗位,而这些员工又恰恰是企业里面有创造力的一些人才。
3.2 员工成长的需要。员工在成长为企业高层领导之前,往往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经历和历练,一些重点培养的经理级人才,在正式担任经理职务前,也多会在助理经理这一职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历练。这种员工成长的过程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不管管理者多么重视人才,但在扁平化管理的企业里,人才缺乏必须的成长途径。一个大型企业从基层到高层的整个空间里,不管从纵向,还是横向,都是一个人全方位的历练,这种历练不仅仅是个人技能、管理、共同协调等能力的提升,还包括企业精神延展,文化的发展与升华,个人的气质与职业化。这些都是扁平化企业里人才成长极度的缺失的条件。
3.3 部门间互相监督的需要。企业为了避免员工的个人错误或者欲望而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害,都会设立一些监督的部门,例如财务部,在审核费用收支时会起到监督的作用;审计部,会对整个公司各个部门的操作流程合规化进行监督。但是,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企业面临销售和利润的压力变大,企业高层寄希望于增加监督部门,以使各功能部门的效率更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传统的人力密集型企业,会在已有销售部的情况下,增加市场检查部,以监督市场中各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这种决策导致公司的部门越来越多,内部流程越来越复杂。
3.4 企业对渠道精耕新作的需要。随着企业销售和利润压力的增加,企业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要节约成本,一方面要深度开发已有业务。节约成本使企业有动力来进行组织的精简,管理的扁平化。而对已有业务的深度开发,精耕新作,则往往需要更大的人力投入。很多公司的决策结果往往选择了后者。通过增加部分及人员,来增加对市场的开发,增强精细化管理。例如:公司会在已有市场部的基础上,增加渠道市场部,以对各个渠道进行专业的开发和跟进;公司会在已有销售部的情况下,来增加销售拓展部,来支持销售部门进行市场拓展工作等等。
4 扁平化组织管理的实施
4.1 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束缚,形成系统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和管理模式,中层管理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可以承担较少的责任和风险,而长期奉行的管理幅度理论也将影响扁平化管理的实施。扁平化管理主要用途是打破原有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优化系统结构保证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促使系统化观念的养成。
用系统化的观点思考问题,企业组织就不会出现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相互不流通的情况。因此,系统论在企业各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扁平化管理的推行效果。
4.2 管理流程设计简化。在企业管理流程的设计中,一切的服务都要追求流程简化;设计出需要尽可能的少的管理的岗位、设计出适合每个岗位的最简洁的操作程序,一切工作都需要按照最有效工作流程来设计和执行,并将工作规范固定下来,在流程中加强监督和控制。
4.3 分权与集权的平衡。扁平化管理就是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管理,分权是为了让简化了的管理层次都能获得相适应的面对市场的独立决策权和管理权;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分担更多一些的责任。
4.4 学习型员工和优秀管理团队。扁平化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选人和用人,因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当素质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扁平化管理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为扁平化管理要求的就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能够在各种变化着的团队中高效工作,以此形成一个人才资源的有效聚合。
4.5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正确地收集、存储、整理、处理和传递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的工作指令几乎可以同时传递到不同层级的员工,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直接、间接的管理下属、监控工作。
5 结论
篇9
以前农民伯伯都是靠人力来种植粮食,烈日下、寒风中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可是收成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农业种植开始都实现机械化了,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力气,而且收成更好了,科学种田就是好,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随着公办学校的增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孩子们都能开心地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高中和大学的普及率也在不断升高,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普及,国家的人才也在不断增加,国家的发展随着人才的进步也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哪家有辆摩托车都会很稀奇,有汽车就是件非常奢侈的事了,家庭电脑也是寥寥无几,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脑,汽车,拥有率在70%以上,社会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祖国在变化,祖国在进步,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在她的保护下健康的成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将她牵挂,祖国就像一个大花园我们在她那里种下希望,理想的种子已开始萌芽,而祖国说我们是她最美的花朵,她的美丽与希望全部寄托在我们身上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祖国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长大了更好的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
篇10
为使学生能充分热爱我们伟大祖国,进一步了解祖国的繁荣昌盛,祖国7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以各种形式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今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需要。现将活动报告如下:
一、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国旗下讲话都是围绕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主题进行,使学生从思想上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二、9月1日晚组织队员收看中央电视一套的“开学第一课”,并在班队会上进行观后感交流。
三、我们利用红领巾广播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祖国的新变化,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表达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学生以不同形式表达对校园的热爱,表达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充满希望,从而感到自豪。
四、各班利用班会、开展不同形式“我和我祖国”的活动,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充分表达了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美好情感和对祖国建国70周年的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