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分类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分类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档案分类管理办法

篇1

一、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和内涵

河南省国税局通过分析税收征管流程,总结征管工作规律,认识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税款征收的基础,而且是稽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针对征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税负偏低及零负申报突出等问题,在今年初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实施分类管理,打牢征管基础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强对税源的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搜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行业税源管理信息电子档案;进而通过定期采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测算,与企业申报信息相比对,验证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如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问题则进行约谈举证或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今年年初,河南省国税局按照“优化服务,分类管理,以查促管,管住管好”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全省确定了32个主行业,并由各市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市局、县局管理的重点行业。新乡市国税局结合本地税源特点,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将全市29986户纳税人划分为30个大行业,286个子行业,并分市、县、所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

二、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税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1、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在分类管理中,把企业看作行业中的一员,摸索行业管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加强纳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产业链管理,构建起立体管户机制。

(1)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选取同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信息,在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在开展对小煤矿行业的典型调查过程中,采集30多条信息,并经过分析、测算,发现煤炭的产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工资等具有内在的联系:矿产资源补偿费每月按销售额的1%进行征收,吨煤耗电量约为8度,吨煤工人工资为23元。同时,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人数(主要为外地民工)可以按月分别从矿管部门、供电部门和公安派出机构准确获取。

(2)建立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开展行业评估。在摸清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涉税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筛选出具有行业规律性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较强的信息指标,建立起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如依据小煤矿的三项指标建立了3个行业数学评估模型,并利用评估模型开展了行业评估。如卫辉市6户煤矿,由于账制都不健全,2001年-2002年,按照双定征收方式,总计缴纳增值税10.3万元。利用行业评估数学模型测算,少缴增值税115.7万元。经约谈举证,6户小煤矿承认少缴税款110万元。

在分类管理过程中,坚持成熟一个行业,总结一个行业,提炼一个行业,推广一个行业,不断挖掘、总结、提炼,将具备推广条件的行业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及时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总结推广了12个行业的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

(3)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透,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如煤炭运销企业所处的链条是:煤炭生产企业(运输企业)煤炭运销公司(运输企业)火电厂等用煤企业。根据火电厂的购煤数量,可以测算出煤炭运销公司的销售情况;同样,根据煤炭运销公司的购销数量,也可以测算出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销情况,反之亦然。

2、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

(1)以查促管。稽查部门利用稽查手段,对不予配合的调查对象,采取突击检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为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同时,管理部门在收集税源信息、监管和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偷税疑点,即时向稽查部门提供案源信息。今年4月份,获嘉县局利用投入产出率数学模型对纺织行业进行评估时,发现海幸纺织有限公司原料投入与产品产出差异较大,但经约谈举证,该公司表示无任何问题,于是管理部门迅速移交稽查查处。经稽查发现该企业采取销售货物不记收入、高转成本、少记产量等手段,少申报税款48万元。

(2)加强配合。在产业链的管理中,纳税人的购销对象,即其上下链条往往不属于一个主管国税机关管理,这就需要其他主管国税机关相互沟通,交流信息。今年5月份,新华国税局对其所属的6户国有纺织企业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发现红旗国税局管辖的5户企业与其具有关联关系,两个局共同组成调查评估组,协同作战,利用单位产品耗电量、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测算,共评估入库税款79万元。

(3)上下协作。分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中,上下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如在信息采集中,根据信息的来源,建立了所、县(区)、市三级信息采集渠道,即税源管理责任人负责采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财务核算等生产经营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如“一窗式”管理比对信息、行业税负、稽查处理信息等,则由相关部门负责采集;工商、公安、海关等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等第三方的信息,则根据实际,分级采集。

3、税源管理信息由原来单一的申报纳税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

通过分类管理全方位采集税源信息,不仅可以掌握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采集其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行业税源信息库,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调整岗责体系,重组业务流程

1、合理界定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的职责。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检查和处理,发现重大案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稽查部门集中力量查处偷、逃、抗、骗等较大案件以及专案、专项检查。

2、调整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一是对分类管理中确定的重点行业,分行业设立不同的管理组,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管理,探索建立条块结合的税源管理体制。二是在县局设置纳税评估岗,并增加评估人员,专职负责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管理办法的建立与完善、行业信息的采集与输机,并定期对行业评估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

3、加强对税源管理责任人的管理与考核。配合分类管理的深化,完善了《税源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税源管理责任人岗位职责》、《税源信息采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

(三)建立电子税源档案,推动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必然形成行业管理的专业化。新乡市国税局探索建立了行业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形成了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1、建立分户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一是从综合征管软件和金税工程中自动提取的纳税人的申报纳税信息;二是税源管理责任人根据纳税评估模型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三是各级税务机关采集的企业产业链信息,从行业主管部门、经济执法部门等采集的第三方信息等。

2、建立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在分户电子税源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大量分户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行业税负,投入产出比,物、料、水、电、汽耗使用量,行业平均利润率等。

3、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该系统由微机自动利用行业评估模型,将税源管理责任人定期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与评估数学模型设定的指标进行比对,生成评估结果,并与企业的申报信息相比对,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三、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是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行业分类管理强化了税源管理责任,较好地落实各项管理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和小规模纳税人零低申报率同比分别下降了13.4和14.5个百分点。

二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大量采集各种信息,并进行了综合利用,解决了以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加强了管理,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截至7月底,全市中小企业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21.2%,高于重点税源企业增幅15个百分点。版权所有

三是拓展了纳税服务渠道。行业分类管理使税务机关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同行业纳税人的服务需求,统一政策执行标准,尤其是通过纳税评估,从个别企业发现共性问题,可以及时让同行业的纳税人进行自查完善,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服务,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篇2

背景介绍:

2008年1月30日,中国海关总署以总署令第170号对外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并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订后的《办法》更加侧重对企业信用等级的分类和与世界海关制度的衔接,在新增管理类别和扩大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将信用管理、AEO制度、贸易安全、关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念和内容融入其中。

新《办法》对AA类企业申请是如何规定的?AA类企业有什么特殊优势?于今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企业有着诸多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我刊邀请中国海关总署稽查司企业管理处处长乔进明与青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副科长赵义共同为外贸企业对新《办法》进行了解读。

《通商》:在打击走私、反商业瞒骗、反恐等领域,海关需要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请问新《办法》在原有A、B、C、D四个管理类别的基础上,新增AA类管理类别,是否就是海关与企业建立合作的第一步?

乔进明:其实,对企业实施的分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海关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基于此,海关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两种模式:第一,根据AEO制度的要求,守法且愿意与海关合作的AA类、A类企业向海关提出申请,并在日后的管理过程中向海关定期提供相应信息,加强与海关的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海关给予其相应的通关便利。第二,对有走私违法行为或管理不规范的企业,海关将通过召开政策宣讲会、深入企业内部调研等方式,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引导其守法自律,鼓励企业在此基础上申请更高的管理类别,获得海关管理便利措施。建立关企合作伙伴关系是海关管理理念由简单处置向和谐共赢转变的具体表现,为海关管理拓展了新的领域,增加了新的手段。

Tips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重点分析

1.“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新《办法》取消了涉证、涉税的限制,仅沿用了原《办法》关于罚款额的限制,规定“警告以及罚款额在人民币1万元以下的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不作为企业分类评定记录。”一是从社会危害性考虑,无论是程序性违规还是实质性违规,罚款1万元以下,表明其危害性不大;二是可操作性强,便于掌握;三是与原《办法》相衔接,有延续性。

2.“进出口总值”。新《办法》明确规定“包括海关贸易统计与单项统计数据,以海关统计为准。”解决了加工生产企业和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的进出口值问题。加工生产企业和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可按照其加工生产货物的进出口值进行统计。

3.“报关差错率”。新《办法》明确规定是“指企业上一年度所有报关员记分的总次数除以报关单总数的百分比。” 过去由于“报关单差错率”难以判断和计算,实践中各关都未把该指标作为分类的标准,指标虚置,而“报关差错率”指标与现行的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有效结合,数据可以直接从报关员IC卡记分考核管理系统中提取,便于操作。

《通商》:新《办法》规定,申请AA类企业必须“经海关验证稽查,符合海关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贸易安全的要求”。AA类企业作为我国海关管理的高类别示范企业,“稽查验证”手段有何特殊意义?

乔进明:在新《办法》修订之前,海关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认定只注重对企业既往行为的审核,这虽然对其经营管理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却不够准确、全面。稽查验证是针对AA类企业设定的新型管理手段,具体转化了AEO认证的程序和作法,按照“前验后管”的管理程序,一是在经初步审核拟评定AA类管理类别前对企业实施稽查,验证企业是否符合海关相关管理要求;二是在企业通过AA类别评定后,海关对企业实施日常监控,并根据风险评估确定是否进行实地稽查,验证企业是否仍具备AA类管理类别的资格。这种事前验证和事后监控的稽查方式将有利于海关对企业经营管理和贸易安全情况做到全面掌控,使企业分类管理更具公正性和公信力。目前,海关稽查部门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并在部分海关予以试行,效果良好。

《通商》:因为AA类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通关便利,所以对很多能满足申请AA类条件的A类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是否意味着,一旦跨过了这个高标准的门槛,AA类企业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呢?

赵义:已评定为AA类的企业,只要不符合AA类企业条件中的任一条件,海关则对其类别进行调整。AEO制度要求海关对经认证的高信用守法企业(AA类、A类)实施持续性管理,这意味着海关不仅在准入阶段要对企业进行认证,而且还要持续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所以要求企业要定期向所属海关报送相关资料。需报送的材料有:1.每年年初向海关报送《经营管理状况报告》,以便于海关对其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并作出相应的判断;2.每半年向海关报送一次《进出口业务情况表》或《报关业务情况表》,以服务于海关监控式稽查,保证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始终处于海关可控范围;3.定期接受外部审计,每年报送一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这3项定期报送,作为适用于AA类别的管理条件,企业必须遵守,如果发生不按时报送的情形,则海关可以认为企业不希望再继续适用AA类管理,而对其类别进行调整。3项报送材料的提出是基于企业的申请而要求,故不存在法律障碍。

在进行分类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将细分化的差别管理与通关便利紧密结合。《办法》规定,“海关总署按照守法便利原则,对适用不同管理类别的企业,制订相应的差别管理措施,其中AA类和A类企业适用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B类企业适用常规管理措施,C类和D类企业适用严密监管措施。”

《通商》:据我们了解,新《办法》在修订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世界海关组织(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制度的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新《办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乔进明:AEO制度是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两大支柱之一,是对申请企业进行认证,认为其守法规范、贸易安全程度较高从而给予切实便利和优惠的制度。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我们已按照承诺,在新《办法》中充分吸收了AEO制度关于保障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理念,基本遵循了AEO制度的认证标准和安全要求,将AEO制度的实体要求、贸易便利措施和认证程序纳入其中。新《办法》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海关职能、企业分类管理的现实和需要,将AEO制度关注的企业守法状况、贸易及运输记录系统、财务偿付能力和安全等问题,在AA类企业的标准和验证稽查内容中进行体现。我们希望,AEO制度的引入能为高信用的企业带来通关便利,从而使海关和企业获得更好的工作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走向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这对企业既是考验,也是难得的机会。

《通商》:为配合新《办法》的施行,海关总署制定或即将制定哪些配套措施,方便企业进行平稳过渡?

乔进明:为配合新《办法》的施行,海关总署近期已制定下发了相关操作规程和《企业分类管理措施目录》,并对外公布了配套的法律文书和格式文本。与此同时,还启动了作为企业分类管理的技术支持和配套系统的“企业守法评估系统”,通过建立包含企业全部信息的档案数据库,对企业的守法水平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识别,这将提高海关对企业认证的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为AEO制度要求企业报送资料和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预留了接口。另外,海关总署还统一制定了相应的参数表,将企业分类类别和管理措施与海关通关系统关联,并在企业通关过程中加以应用,保证了企业在不同海关都能享受到同等的通关便利措施。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地海关了解申请、评定程序和现有企业管理类别的过渡问题,以及享有的相关通关便利措施。

篇3

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经营主体行为

(一)强化药品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继续加强GSP认证跟踪检查,突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至年底,药品批发企业跟踪检查覆盖面达到100%,零售企业覆盖面达到90%,对医疗器械专营企业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

(二)加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企业的现场审查和跟踪检查,严厉查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各种形式的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对发证一年内经营企业的跟踪检查,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和自我规范能力。重点加强对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介入器材、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等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档案,加强日常监管与信用平价工作的结合,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监管。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和监督检查,突出监管重点和本地实际,实行有重点的检查,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对医疗器械依法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使用环节安全有效。

(四)加强药品销售人员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药品销售人员备案管理制度,建立以“二书二证一合同”(法人企业的任职书、法人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培训上岗证以及劳动部门签证的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药品销售人员档案,建立药品销售人员网上查询系统,及时在市局网站公布经审核合格的销售人员名单及诚信记录,强化对销售人员未上网备案企业的监管。

(五)推进药品经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药械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完善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督促药品经营企业加强行为自律。至年底,药械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的覆盖面达到100%。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以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为契入点,积极推进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突出监管重点。

(六)强化企业是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落实企业的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七)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医保定点药店的准入、日常监督检查和年检工作。

二、强化药品经营许可和GSP认证工作,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严格药械经营企业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徽省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严审批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

(二)认真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换证和GSP再认证工作。严格按照现行GSP标准、经营许可证管理及认证管理等规定,积极稳妥地做好换证、再认证工作。积极探索GSP认证与药品经营许可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认证工作经验,完善认证现场检查方法,研究更加科学规范的认证管理模式。

(三)开展药品经营许可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研究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开展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提高经营许可监管效能。

(四)优化医药资源整合。结合GSP认证、换证及日常监管等工作,依法淘汰一批条件差、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的药械经营企业。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信息技术服务等作用,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支持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探索城区药品“两网”建设

(一)巩固农村药品监管网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的意见》,加强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定期对“两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落实考核和奖惩措施,不断提高“两员”的协查协管能力。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村药品经营使用的监管,逐步构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手段和监管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完善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结合GSP跟踪检查、“规范药房”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农村药品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规范化建设。

(三)促进“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以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为核心,从提高涉药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的质量管理、改善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硬件设施等方面着手,规范农村医疗机构的购药渠道,保障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至年底,80%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的药房达到“规范药房”要求。

(四)深入社区开展药品安全宣传,探索城区两网建设模式。完善城区“两网”建设标准,以监管网络为依托,发挥社区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测力度,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行为

(一)充分利用违法药品广告监测仪器,对市级广播电视媒体的药械广告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做到有记录,及时上报违法广告

(二)继续开展广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用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建立并及时更新广告企业信用档案。

(三)进一步加大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整治力度。要加大对“停售”药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加大对零售药店销售违法广告药品的检查和抽验力度,探索建立“上下联动、监管有力”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监管机制。

五、大力宣传贯彻《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深入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

(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医疗器械法规,并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现场检查等方式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增强其依法经营意识。

(二)加强对医疗器械专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超范围经营、擅自变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或减少经营和仓库面积,降低经营条件的企业予依法查处,对长期不能正常经营的企业注销其经营许可证。

六、强化医疗器械注册监管

认真执行国家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规范和《安徽省医疗器械注册核查工作规范》,规范注册审批行为,加强医疗器械注册资料真实有效性的核查,切实保障医疗器械注册产品的安全有效。为提高企业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工作的管理,指导帮助企业在注册申报工作中各相关技术文件的规范,拟试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注册申报专员制度,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规范注册申报工作。

七、继续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认真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在评价管理办法》学习和宣传贯彻工作,市局计划举办一次专项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贯彻培训,普及相关法规知识和医疗器械专业知识,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能力。督促落实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下达给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水平。

八、继续开展“清理家庭小药箱”惠民活动,促进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一)在做好城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村定点回收药店的数量和分布区域,积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清理家庭小药箱,集中、统一销毁家庭过期失效药品,打击非法回收药品行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二)建立完善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长效机制,并将此项工作与规范零售药店行为、安全合理用药宣传、药品质量投诉举报等工作有机结合,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惠民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九、加强药品流通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篇4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二、社保档案管理的创新举措

(一)尽快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施行社保档案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建立全国统一管理下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篇5

—、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工作指导力度,聚焦巩固提升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规范2014-2020年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全面、真实、及时、完整记录我县脱贫攻坚的历程,确保我县精准扶贫档案真实、完整、准确、安全、规范,高质量完成全县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由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县档案部门联合监督指导,各乡镇是精准扶贫档案实施主体,除负责乡镇本级档案资料外,还需组织指导各村及时做好村级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县级扶贫专项的牵头部门,要严格对照每年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及时规范和完善专项扶贫档案。

(二)坚持系统收集、分类管理。要按照省档案局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意见》和省档案局印发的《省扶贫开发项目档案管理细则》文件要求,对照县、乡、村、户扶贫资料清单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归档,要重点做好精准扶贫文书档案、科技项目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的管理工作。

(三)坚持集中保管,及时移交。县脱贫攻坚办各类精准扶贫档案由县扶贫开发局集中管理,县级扶贫专项档案资料由各专项牵头部门集中管理;乡级各类精准扶贫档案由各乡镇集中统一管理;村级精准扶贫档案由各村集中保管,个别村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可由乡镇政府代为保管。具备移交条件的档案,要及时依法向县档案部门移交。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机制。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由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一协调指导,并牵头组织扶贫、档案部门联合对专项牵头部门、乡镇和村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配备适应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开展和满足档案安全管理的设施设备。县级扶贫专项部门、各乡镇要为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必需办公设备和条件。精准扶贫档案库房要符合防光、防尘、防潮、防虫、防高温、防盗、防鼠、防火等要求,确保档案安全保管。

(三)建立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整理规范的精准扶贫档案。

精准扶贫档案文件材料要收集齐全完整,规范整理。特别是特殊载体类档案要广泛收集反映脱贫攻坚历史伟业和先进感人事迹的图片、音像、实物等珍贵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四、工作要求

(一)时间节点

县、乡、村三级2014—2020年度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自本方案下发日起,村级档案在2021年4月10日前完成;乡级档案在2021年4月20日前完成;县级档案在2021年4月30日前完成。

(二)分类管理

精准扶贫档案相关文件材料应收集齐全完整,归档的文件材料要真实有效,做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图样清晰、签章手续完备。归档文件材料的印制书写材料、纸张和装订材料等要符合要求。

精准扶贫档案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整理,文书档案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进行整理。扶贫项目档案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进行整理。扶贫资金档案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整理。照片档案按照《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da/t50-2014)进行整理。电子档案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进行整理。

特殊载体类档案,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整理,并与关联纸质档案建立档号对应关系。

户别管理类按照“一户一档”进行整理归档。

以卷为保管单位的档号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以件为保管单位的档号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件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乡、村三级必须明确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人员。县脱贫攻坚办联合档案部门抓好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乡镇、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要具体抓好组织实施。

(二)加强监督考核

各乡镇、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要提高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次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将纳入各乡镇和扶贫专项牵头部门2021年度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任务,未按期完成或未按规定规范管理的乡镇和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由县档案部门视具体情况扣减相应年终目标考核分值,情节严重的全县进行通报。

篇6

目前,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适用的是自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房地产权属档案应当妥善保存,定期检查和鉴定。对破损或者变质的档案,应当及时修复;档案毁损或者丢失,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销毁房地产权属档案。”但是《办法》中对于哪些房地产权属档案可以销毁以及可销毁档案的批准程序都未作出明确规定。依此条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房地产权属档案即被视为永久保存,这是造成档案库房紧张的最根本原因。

该《办法》规定:房地产权属档案应以丘为单元建档,以房地产权利人为宗立卷。在实际操作中即以房号为单元建档,将权利人的所有权登记档案、所有权转移登记档案、他项权登记档案、他项权注销登记档案都归集在一起,合并组卷。这一方式,由于遵循了事件形成规律、保持了良好的关联性,在手工检索阶段,提高了权属档案的查全性和查准率。近年来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以及房地产交易监理管理覆盖面的扩大,致使初始登记增加、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日趋活跃致使转移登记大量增加等等,这些权属档案的增加和变化幅度不一,即使我们在库房上架排列时已经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仍然无法容纳增加的档案;同时,有的权属档案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增减变化,排列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样,就使得档案在排列上疏密不一,如果进行调整就需要将档案移进倒出,增加了相当的工作量,在人力、物力上造成重复和浪费。如果不进行调整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档案库房紧张状况,浪费了库房的空间资源。

当权属档案微机化检索成为现实,权属档案实体资料即使不合并于一处,仍能够通过计算机检索建立关联。在确保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前提下,笔者本着实体资料“查找方便、占空最少”的原则,尝试将他项权登记档案与所有权登记档案分开管理,建立了历史档案数据库,将他项权注销登记、拆迁房屋注销登记、房改房注销登记等档案实体实行分库管理,编制大流水号上架排列,不留空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房紧张状况,在实际操作中查询效率较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库房紧张的问题。

篇7

一、人事档案归档的原则

人事档案属于档案的一种,是人事管理部门,根据人事工作需要,以个人经历、德才情况、工作业绩等方面内容的文件材料保存。人事档案的种类主要有干部档案和工人档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特点:

1.全面性

人事档案收存员工的履历、考核、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惩、工资等方面有关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档案是记录员工个人成长,历史思想发展、员工个人家庭、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员工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反映员工全面情况。

2.真实、准确性

这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必须做到各项内容完整齐全,个人资料客观真实,才能保证人事档案的严谨。

3.动态性

人事档案建立后,内容随着当事人人生发展将不断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档案必须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补充,力求档案资料做到及时性。

4.连续性

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员工的人事部门管理相统一,才便于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如果保管人事档案,而不知当事人已调入何处,即“有档无人”,造成人档脱节,这样导致档案失去意义。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到“档随人走”。在员工调走后一周内,必须将人事档案转往新的部门。

5.机密性

人事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历史记录方面的情况,有的侧面反映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的存在个人私密的信息等等,因此,人事档案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向社会提供服务。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应作为一项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和监督体系

实行部门、档案室、管理人员的三级管理网络,通过相互协调,并设专人负责,要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制度,对于人动、个人奖惩、工资调整等材料,应及时督促有关经办人员收集,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移交管档人员存档。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建立人事的管理台账和档案

制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办理员工档案查阅、借阅和转递的管理办法。

3.对人事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4.改进整理方法,便于人事档案保管和组卷

人事档案的整理,一般以件为单位,也可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要根据档案的利用情况和档案数量的多少,以件归档为主,结合适当归类组件。

5.做好员工档案的各项个人记录的归档工作

员工的工作、工资、奖惩情况。为了将各项记录定期归档,在设计记录方式时最好是采用活页形式,防止记录出现错误。

篇8

 省检查组:

我市职业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省卫生厅和省监督所下达的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了《职业病防治法》、《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预防和消除职业危害为重点,全面开展了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共辖7县1区、14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4.97万人,有市、县卫生监督所8个,现有卫生监督人员189人,市所现有职工56人,内设7科1室。职业卫生由监督二科承担,有专兼职卫生监督员3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厂矿企业39户,有从业人员1351人,接触有害有毒因素的作业人员308人。其中:接触制药有害因素的16人,接触其他有害有毒物质292人。

全市共有放射工作单位170户,射线装置203台(CT-X射线诊断装置12台、普通X射线装置200台、医用加速器1台),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326人,其中,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62户,有射线装置85台(CT-X射线诊断装置12台、普通X射线装置72台、医用加速器1台),放射工作人员173人。放射卫生由监督三科。

二、具体做法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一是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领导。市卫生局每年召开有关职业放射卫生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职业放射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下发了职业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导,市所主要领导亲自深入一线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亲自参与工作,确保了工作任务的落实,促使了职业放射卫生执法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了部门间协作配合。市卫生局与安检局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召开1—2次的联席会议,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关系、协同作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摸清底子,健全档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摸底登记,进一步完善了职业卫生监督档案,建档率达到了100%。二是督促企业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劳动者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使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健全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四是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督促企业单位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确定了分管领导和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健全了卫生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了职责明确、措施落实的卫生管理。五是建立健全了职业病防治法责任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实行了目标管理,推动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3、加强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卫生法制观念。一是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二是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期,参加人员198人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强化了企业负责人和作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卫生意识,树立了防护意识。三是督促作业人员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强化宣传,增强职业病防治意识。一是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病防治法》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有关法律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除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外,还组织卫生监督人员深入厂矿企业广泛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二是组织开展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采取上街设立咨询点,开展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共上街设立宣传咨询点2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万多份,接受群众咨询人数达3000多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提高了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企业法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5、加大力度,依法查处。一是根据市卫生局《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庆市卫监[2007]4号)的安排,制定下发了《全市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方案》及《关于开展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安排意见》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二是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化工、制药、建材、轻工等职业病多发行业的基本情况、机构的人员设置、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通过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了职业病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上岗前、在岗期、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危害的268名作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体检率为82.5%,配备了职业病危害卫生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三是职业病防治列为年度工作重点管理内容,加强管理,减少了职业病危害因素事故,最大限度地消灭了监督空白区域和盲点。四是在监督管理中实行“五”字管理办法。即职业病检查诊断要求一个“早”字,报告要求一个“快”字,监测要求一个“准”字,防护设施要求一个“实”字,监督执法要求一个“严”字。坚持定期监督检查,规范管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五是加大了卫生行政执法力度,落实了严管措施,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了处理,撰写了检查笔录,下达了责令限期整改意见书,对个别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公开暴光,限期落实整改措施,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六是对职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了监督管理,督促建立了工作方案和质控措施,规范了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职业病诊断报告。

6、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2007年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任务,对170户放射工作单位的持证制度建设、放射防护设备及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及辐射警示标志设立、事故应急准备等情况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集中时间对42户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的42台X射线诊断装置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和放射防护监测,并配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对全市12台CT-X射线诊断装置进行了性能监测,共监督检查放射工作人员234名。通过检查,设置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38户;制定有应急预案的35户‘配备有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42户,配备有受检者防护用品的33户;具备资格条件拟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42户。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企业领导法律意识淡薄,未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企业目标管理责任制。

2、部分企业对职工健康监护工作重视不够,对新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上岗前和离岗工人不能够组织健康检查。

   3、多数企业未配备专(兼)职卫生专业人员。

4、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放射工作场所没设规范的警示辐射标志,无工作指示灯及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5、辖区内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健康检查带来了不便。

四、今后工作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守法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办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职业病防治知识,积极落实职业病危害专项防治经费,改善劳动条件,增强危害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2、加强健康监护,健全卫生档案。进一步督促企业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要求,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全面落实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篇9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年初,召开了全市药品批发企业和大型连锁企业座谈会,通报了全国、全省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会议精神和市局07年监管工作重点,组织学习了《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是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要求企业在开展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积极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将药品安全纳入企业诚信档案进行考核和管理,逐步实现企业视质量为生命、自觉承担维护药品安全责任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和《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的一年,也是我们今后执法工作的主要依据,为切实加强对这两部法规的宣传工作,我们协同政策法规科先后于元月和5月份在中粮大厦举办了两期六个班次的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级医疗机机构、计生服务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市中区药品零售企业中的涉药人员,培训人员达710人次,培训班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全面提高我市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切实承担起广大人民群众药品安全卫士的责任,通过市局和山亭分局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准备,于九月中旬在山亭区成功开展了一次由四级升三级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全市药监系统,山亭区政府、卫生、公安、工商和各乡镇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启动仪式。通过演练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形成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__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场科承担了办事机构职责并派驻一名工作人员赴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具体工作的衔接和协调。科室承担了市局各业务科室的资料、数据汇总并每半月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省局分别报送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阶段总结以及各类报表,工作任务异常繁重。进一步加强了国务院《特别规定》和国家局《实施意见》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市局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安排,印制了《药品法律法规知识》读本5000余份,下发《特别规定》和《实施意见》小册子6000余份至全市各乡镇街办和所有涉药单位,真正使《特别规定》和《实施意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对全市药品监督员进行了全面业务培训,为下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月十八日,全市药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大会于将军阁酒店会议室召开,各区(市)局局长、分管局长、业务科长、稽查队长,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部分零售药店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我市药品安全整治工作方案,对药品安全整治工作部署了工作重点,提出了工作要求和责任目标。市立医院、山东益康药业、__市百姓药业和__康力医疗用品公司的负责人分别做了典型发言,纷纷表示将依身做则、诚信守法经营,自觉维护我市药品市场秩序。由16家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发起,向全市经营企业倡议守法诚信经营,倡议书以《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为题于10月24日在《__日报》2版四分之一版刊登,引起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提升整个系统形象打下了基础。

全年先后组织开展了药品分类管理、经营行为主体、违法药品广告涉及药品、药品购销行为、零售企业监管、清理挂靠经营、中药材、疫苗、兴奋剂类药品等近十余次专项检查活动,目前,个别专项检查尚在进行当中,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近3000人次,检查单位1100余家,清理挂靠经营4家,查处超范围经营20家,查处出租柜台2家,清理生产企业

销售人员8人,清理无证经营3家,实施警告和责令整改处罚374次,停业整顿2次,没收药品货值近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万余元,罚款16万余元。继续加大违法药品广告的监力度,截止目前共监测违法药品广告30余起,其中属于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起,向工商部门移送2起。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检查活动,灵活掌握行政处罚的尺度和力度,有力地震慑了药品流通领域的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我市药品市场秩序,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年初计划继续开展了gsp认证跟踪检查工作,全市共抽调认证检查员15人,组成5个检查组,对全市3家零售连锁企业和72家零售药店进行了检查,对其中23家存在问题较多的药店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并现场收回其gsp认证证书。目前这23家药店均已完成整改并复验合格,市局按相关程序将其gsp认证证书发还。批发企业跟踪检查工作也进展顺利,除峄城公司因停业、滕州中和公司因仓库迁址暂时达不到经营条件被限期整改外,其他企业均顺利过关,省局检查组对我市企业实施gsp情况给予了肯定,同时对我局的市场监管工作做了较高评价。

(二)行政许可工作稳步开展

为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把好入门关,建立完善了驻店药师约谈和从业人员变更考试考核制度,另外,许可证公示公告制度也全面实施,使行政许可工作真正步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截止目前全年共受理零售药店开办申请60余家,发放《经营许可证》51家,完成驻店药师约谈102人次,从业人员考试238人次,受理变更申请65家,批发企业新开办初审1家,迁址变更初验1家。

(三)“两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在市局领导的亲自参与下,我市农村监管网络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市编委和市政府的文件也如期下达,乡镇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已经全部筹建完成,峄城分局在此项工作上走在全市前列,召开了全市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峄城分局在我市农村“两网”建设工作中的做法。在供应网络建设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农村药店与“新农合”接轨工作,受到市长的高度关注并列入议事日程,目前正在对其可行性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尽管阻力很大,但随着我们监管队伍的日益壮大,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一定会打破僵局,实现突破。

(四)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长效监管方式

随着形势的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药品监管体制和方式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群众和相对人越来越关注企业信誉问题,针对监管工作中不宜使用行政强制措施的企业违规行为,如何进行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作用,使企业真正把守法和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对此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酝酿,认为采取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措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调研和制定了制度草案,而且省局也陆续出台了药品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涉药单位约谈等制度,同时要建立市局网站的药品安全预警信息和涉药企业信用公示栏以及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使社会关注,群众信赖,担负起群众健康卫士的职责。

(五)加强源头管理,引导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药品购进渠道是药品安全的源头所在,自去年推行凭证式购进验收记录以来,药品购进渠道混乱的局面有了质的改善,但造假票据、借用资质、走空票、体外循环等市场监管的新问题随之出现并有抬头趋势,由于此类情况比较隐蔽,查处难度较大,因而虽重拳打击却收效甚微。认真分析这种情况,其根源就在药品销售人员身上,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管好,也就不再存在挂靠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和药监部门共同负责,因而在去年12号文件的基础上,我们又下发了今年第63号文件,要求企业必须执行进货确认制度,严格业务人员管理,与销售人员签定正式劳动合同,对其经营行为负责,实施岗前培训,市局负责考核,考核合格方能从业,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业务人员乱挂靠、企业乱授权的情况发生。目前虽执行时间不长,但已经收到初步成效。各区(市)局也正在着手建立从业人员数据库,建立销售人员信用档案。

由于药品批发企业准入标准较低,我市药品批发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引起的同行业恶性竞争很难控制,特别是今年省局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之后,我市所有批发企业没有一家符合新标准要求,单个企业也都不具备达到标准的条件,整个行业都面临生存危机,为此市局适时组织召开了全市批发企业碰头座谈会,共同商讨我市药品批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会上各企业老板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表达了合则生,分则死共同愿望,针对新标准,初步达成了联合发展的共识,对加强企业横向联系,有效遏制同行业恶性竞争,净化我市药品市场秩序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明年工作打算: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监管模式

积极落实药品安全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在企业诚信档案的基础上,细化标准,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上网公示范围,向全社会公开企业良好和不良行为记录,着重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使诚信守法经营切实成为各涉药单位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药品市场秩序。

在市局网站上开辟药品安全预警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市民公告假劣药品和可能对我市群众健康形成影响的药品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避免药害事故的发生,同时提高我局网站的社会关注力和影响力,提升系统形象。

继续加大推行进货确认制度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药品销售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全市药品销售人员档案,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将医药代表纳入监管视线,基本杜绝挂靠经营行为的发生。

将筹建市局网上监管平台工作适时纳入议事日程,积极筹措资金,在全市药品批发、连锁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率先推行,逐步涉及全市的涉药单位,将各单位的药品交易信息实时传递至市局服务器,逐步实现实时监管,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安

全隐患,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继续加强药品市场秩序专项整治

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坚持总体布局合理的原则,严把城区药品零售企业审批关,适当放宽农村药店筹建条件,继续巩固gsp认证成果。继续强化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加大教育和宣传工作力度,确保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行为不断规范。

结合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根据新颁布实施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继续开展各类药品专项检查活动,确保主渠道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明年以药品使用单位为主线,做好《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和《山东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强化规范化药房、药库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适时开展现场检查评价工作。依据事权划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各区(市)监管机构逐步完善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方针,提高各级积极性,促进创造性地开展市场监管工作。

结合省局《关于开办药品批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引导流通体制改革,促使企业间横向联系和强强联合,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从康泰公司gsp认证到期着手,探索一条适合我市药品批发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继续加大对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除及时移交和上报外,还要加大对违法广告涉及药品的抽验力度,必要时要对本地违法情节严重的广告药品申请省局实行行政强制措施,暂停其在本市的销售活动。

(三)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不断提升运行质量。

在监管网络的建设上,要严格执行市编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各建设完成的乡镇监管机构要确保投入使用,切实落实“五个一”工程,真正实现监管网络的无缝隙覆盖。

篇10

为有效地贯彻《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公益林管理,促进公益林健康发展,提高全市生态文明程度,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各地区公益林由当地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林业局要成立专门的公益林管理机构,与市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负责全市公益林管理保护工作。旗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履行本地区公益林管理职责。

二、明确公益林管理范围。公益林管理包括已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的公益林管理,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国家公益林管理,以及未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地方公益林管理。

三、实施公益林分类管理。在执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对已实施的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公益林,参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林天发〔〕149号)管理,管护形式以聘用管护人员为主;对国家、地方公益林,参照《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内财农〔〕430号)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好未享受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经费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通知》(鄂府办发〔〕51号)管理,管护形式以林木所有者自行管护为主,也可委托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管护;生态自然恢复区内的公益林管护由旗区聘用人员管护。

四、规范、保障公益林管护管理经费。天保工程管护范围内的公益林,管护费列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国家公益林管护费列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地方公益林管护费,按平均每年每亩不低于3元的补偿标准由旗区人民政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市财政适当补助。市旗两级公益林管理费用由本级财政按公益林补偿总金额的适当比例列入财政预算。

五、做好公益林确权发证工作。对界定为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旗区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发林权证,并明确其公益林的类型。核发林权证时,必须取消原有的其他权属证明,杜绝“一地多证”。对未取得林权证的集体或个人,不予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六、公益林管理实行“三定一查”制度。即旗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内公益林的实际和管护条件,合理确定管护人员,划定管护地块,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抚育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公益林检查验收。

七、选用高素质的公益林管护人员。管护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林业,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林业政策、专业知识技能,能履行管护职责;熟悉当地情况,不怕困难,坚持原则;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成年人。

八、公益林管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管护人员主要职责:

(一)宣传《森林法》、《防沙治沙法》、《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

(二)制止偷砍滥伐林木、非法毁林开垦和侵占林地行为,发现情况及时向当地森林公安部门报告。

(三)宣传防火知识,清理林地内枯草败枝等火灾隐患,开展防火巡查,发现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情况。

(四)阻止猎杀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并及时向当地森林公安部门报告。

(五)承担管护区的禁牧工作,阻止牲畜进入管护区毁坏林内植被;及时发现和报告森林病虫害情况。

(六)管理和维护管护区内的碑、牌、界桩、围栏等林地公用设施,包括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区内的网围栏、标牌等。

九、加强公益林管护人员培训。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内公益林管护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的,方可录用上岗。

十、健全管理管护机制。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内的公益林管理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机制,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及相应报酬。合同实行一年一签一考评,合同期内,管护责任人不得自行转让或变更管护责任。

十一、建立公益林管护人员管理档案。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益林管护单位要建立管护人员档案,包括管护人员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照片、证件类型和号码、管护责任区编号、公益林类型、林种、管护面积、管护形式等,便于组织和管理。

十二、建设和完善公益林标识。旗区林业部门要在公益林区附近的主要公路设立宣传牌;在管护责任区主要沟口、道路等明显地点设置管护责任牌;在相邻责任区的交汇处设置管护界桩。要在碑、牌上绘制责任区平面图,注明管护相关内容。

十三、控制征占用公益林。严格控制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公益林林地,确需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在划定的公益林区域内的宜林地上按规定营造不少于一定面积的公益林。

十四、实行公益林目标责任制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公益林管理、管护、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每年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一)考核内容:公益林管理管护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落实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责任的落实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公益林管理管护设施建设和完成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和执行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报酬及奖惩措施兑现情况。

(二)旗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公益林列入目标考核的内容要进行严格自查,每年月底前将自查结果上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

(三)市人民政府将在旗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复查。

(四)市人民政府对旗区公益林管理管护目标责任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及年度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事业费调整的主要依据,作为调控各旗区生态建设工程任务和生态建设投资规模的主要依据。

十五、推行公益林管理管护绩效评价制度。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公益林管理管护成效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按月或季度考核,并随时抽查,根据管护责任单位、管护人员履行管护合同的成效兑现管护经费和管护工资。

十六、加大对公益林管理、管护工作不到位的惩处力度。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人民政府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年度检查验收不合格的。

(二)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

(三)对没有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

(四)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