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23: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知识与技能: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
a、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会他描绘了怎样的冬景。
二、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样子》问世。《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2.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A、 生字
贮zhù蓄 镶xiāng边 发髻jì 水藻zǎo 看kān护 济jǐ南 澄chéng清 伦敦dūn
B、词语
安适:安静而舒适。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贮蓄:存放、积存。
3.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a.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 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d.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 温晴b、 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c、 是。(1)阳光的普照,(2)摇篮般的地理位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d、 作者绘山景、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
三、 讨论探究:
1.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对比
(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响晴) 宝地
四、 课堂小结:
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
篇2
【关键词】审美 文学教育 散文 途径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便是在这种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与塑造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实现和谐人格的建构。
散文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阅读这些文质俱美的散文,既能开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审美,应当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那么,在散文教学中审美应当如何进行?
一、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所谓形象的直觉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写实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散文中叙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均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而作者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落根在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上。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而朗读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他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感知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师配乐背诵全文。)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冷得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这种对济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而朗读是日常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最初感知审美对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在学生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既是济南冬天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美感直觉性,应结合课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句,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奠定了美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体验美
情感活动是审美心理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审美过程,如果不能动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或者至少这个美感是不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以达到情感的融合。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触摸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呢?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中的阅读,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的限制,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想方设法抓住体现作者情思的关键词句段等,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如阅读杨绛的《老王》,应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作为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关键点。“不幸的人”是谁?他为何是不幸的?幸运的人是谁?“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为对方做了哪些事?为何作者会感到愧怍?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仅能体察到在不幸之下还保持着真心付出的那颗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触摸到杨绛的那颗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断反省的崇高之心。
当然,对话不仅仅是通过关键词句段来引导,有时还需还原,还原点应落实在作者的“真情实感”上。如《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这个点进行还原。先以形象的直觉引导学生认知阿长。再从所叙之事中抓住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去认知为何重点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从而还原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学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这样的情感共振,有时是激昂亢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沉潜状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阅读和鉴赏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
三、以联想和想象再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面对的是一种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自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学生眼中组成审美意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背影》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很好。就请你把第六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语句,同时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从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刚刚去世。
生:他父亲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亲给他做的紫毛大衣,还有前文父亲失了业,变卖典质,还借了钱。
生:“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都是动作描写。
师:不错!我们现在把过道当铁道,把讲台当月台,谁能来演示一下父亲的动作?
(一学生到讲台旁演示。)
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通过学生的形象再现而一览无余。在“失去亲人、前景黯淡、经济无力”的背景之下,再状其动作,写其穿越铁道之不易,父亲深沉的爱子之心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是基于精准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背影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亲的爱子情深,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质感与力度,需要学生自己体味、沉吟、把玩,教师只能引而不发。需要学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体验、联想、想象,从而把文学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逐渐在教学中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有效性展开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通过改善教学观念和策略,真正地使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具体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为例,对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
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能够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选用故事导入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的几分钟内通过故事讲解出来,然后引出所要讲解的课文,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蒲松龄的《狼》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情景剧本,并通过分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狼和屠户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在这样的情境演绎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全文思路进行清晰的把握,进而领悟文章的教学主旨。
三、 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所有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学科渗透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与地理学科的经纬度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一知识对大自然的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八年级下册《死海不死》进行教学讲解时,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化学和生物知识让学生分析死海形成的原因和死海对周围生态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 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探索热情,严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越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性和接受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受到初中阶段学生阅历的限制,语文教师在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可以接受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冬天的认识,并对济南地区的冬天加以想象;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将济南的冬天和自己思维意识中的冬天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济南冬天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篇4
2006年11月,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子辅导功课的过程中,由于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而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给孩子们看。没想到传到网上的视频的点击率直线上升。在家初试成功后,他想让更多有兴趣的学习者能免费使用这一辅导资源,于是他便开始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并传到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后来,萨尔曼·汗将这个副业逐渐变成了自己的主业,并得到了比尔·盖茨的资助,目前已经在网站上放置了2300多段免费视频课程,有5400万学生通过网络参与他的课程学习,在国内称其为“可汗学院”。
如果说“可汗学院”主要还是针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话,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最初他们为解决因路程远而耽误上课的学生补课问题,让他们能够随时将错过的课补上而制作了课堂内容视频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两位教师很快就意识到,用视频来复习和加强他们的课堂教学能让所有孩子受益。这种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节省出课堂时间来帮助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之后二人就合作创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伯格曼和萨姆斯觉得这套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个别关注,建立更好、更紧密的师生关系,而这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他们说:“颠倒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花费30~60分钟来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了。”自他们率先开始翻转课堂后,这种方法不胫而走,现在全球数以千计的学校在使用。
美国底特律柯林顿戴尔高中用两个班进行了两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大胆地在全校实现了翻转模式。学生在家看教师录制的5~7分钟的讲解视频,做笔记并写下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会重讲多数学生有疑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来辅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学校还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家上不了网的问题,课前课后分别提供校园电脑一个小时的访问,或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在实施翻转课堂一年后,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165名新生中,只有19%英语不及格,而原来一直在50%以上;数学课上也看到了类似的结果,不及格率从44%降至13%;科学和社会研究的不及格率也下降了。另外学生们的挫败感减少,自信心增强,违纪的事件也大幅下降。曾经,这所底特律的郊区学校是本区声誉最差的学校之一,现在正發生着巨大变化。目前,在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密歇根州的一所大学预备走读学校东大急流城高中、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的生活学校、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市圣托马斯·阿奎那天主教学校、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等地区的学校已经在翻转课堂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理念、方式变化中得到了学生能力和成绩巨大提高的结果。
二、翻转课堂的理念模式
在目前课堂上的所谓师生互动只是那些外向的、能够进行主动学习的学生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便是小组活动,参与活动次数多、层次深,进行小组汇报交流的仍然是这些学生。而那些程度较低、学习是被动类型的学生仍然被排除在外。故翻转教学的提出初衷就是针对学生差异这一教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探索。
这种“翻转”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控制学习的进度,如学生可以选择多次、反复观看视频,调节观看速度等。而翻转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则贯穿各种类型师生、生生互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式学习,解决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产生的问题。同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应用和能力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發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在充分的互动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进行指导,以实现个别化教学。乔纳森·伯格曼认为翻转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翻转课堂增加了课堂中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促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情感的發展;翻转课堂上学生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并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圣坛上的圣人”,而是“随手可及的指导者”;翻转教学是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产物;翻转课堂使那些由于生病或其他课外活动不能听课的学生不落下功课;课堂里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技术工具进行反复学习并反复订正得以明确理解,保证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充分学习;翻转课堂里所有学生都可得到个别化的指导,保证了学习的全员参与。
三、翻转课堂的引入
在我国,翻转课堂已经悄然落地并生根。2011年12月,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主持下开设了两个实验班,进行颠倒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然后教师通过服务器搭建的数字平台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自动化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并即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科研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实验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中学中也在使用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图。
2012年学期开学初,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实验校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的实验探索。截至12月,杨庄中学共进行了包括语文、物理、生物三个学科共6节翻转课堂公开展示课。虽是初步尝试,但是教师们在经过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视频制作、反复磨课等环节的实施和实践中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与思考后,杨庄中学语文组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初一语文翻转课堂,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一段几分钟的教学视频,首先为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背景和内容,然后介绍了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的学习方法,最后留了三个思考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根据介绍的学习方法找关键词进行赏析,第二个是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济南冬天的美,第三个是让学生在阅读赏析后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观看,然后带着问题到学校解决。由于这是教师和学生初次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并且对于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在家使用电脑和上网还没有条件,所以杨庄中学的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前组织学生在学校机房自主观看了视频,然后进行了小组讨论。
在这节课上,学生先在全班交流了小组赏析的结果,如一个小组分享的是对第三段的赏析:“请大家看第三段,‘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个‘顶’字用的是拟人的写作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护士和她戴的帽子,感觉很生动形象并且优美。”此时教师继续追问“怎么生动优美”,并且通过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继续体验课文创造的意境,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对于第二个思考问题,学生进行了如下展示:“我认为作者把冬天想象成了很久没见的朋友,使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比喻方式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美,因为作者对济南有感情,再加上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冬天的美。”对于第三个思考问题,学生提出了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冬天是慈善的”“如何理解‘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为什么用‘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来描写”等问题,均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回答完学生的问题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如《济南的秋天》,让学生对写景的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试写一段景物并提交在数字教学平台上。
本节课教师没有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品读课文,而是在教授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然后教师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思考,最后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来促进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本节课看似在解决课文学习的问题,实际上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还了解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四、翻转课堂的引入意义
在翻转教学课堂中,技术的使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翻转课堂在中国的落地,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也是最直接的,翻转课堂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直接呈现形式,如何制作一个画面简洁、清晰且有吸引力的视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对于杨庄中学的语文教师米说,第一个技术关是把现有的幻灯片录制成视频。上公开课的教师说:“以前不知道幻灯片还有录制成视频的功能,现在通过上翻转课堂才發现并学会了这项技术,原来幻灯片里就自带这个功能,我做好幻灯片后把音乐或我的讲解录进去,一合成转成视频格式存储就行了。”随着现代技术的發展,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亟待提高,而借助翻转课堂前期准备这一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对技术的思考、学习和实践,为教师在21世纪数字环境的發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翻转课堂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制作一个4~6分钟的教学视频对教师来说极具挑战性,因为教师必须慎重地思考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问里清晰、简明、到位地解释清楚一个新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反复研读教材,并思考每个教学细节,如视频讲授的节奏、选取的例子、视觉呈现效果以及相关的评价活动的问题等。教师在备课准备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只有大量地参考教辅材料,对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进行合理的内容衔接的设计,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精华的内容进行浓缩,让学生真正在短时间内获得关键知识和技能。
再次,翻转课堂提高了教师有效问题的设计水平。对于一节传统的课堂来说,教师为了达到其教学目的,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以帮助学生逐步走向问题的关键和知识的核心。当教学设计预设到位时,学生可根据一定数量的问题达到学习目的。但当预设不合适时,会误导学生甚至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虽然在面对面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适当压缩或增加问题的数量和阶梯度,但如何设置有效问题仍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的努力方向。翻转课堂视频中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时间短、数量少的情况下为学生指引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反复推敲问题设置的效度、梯度,实现了高效地既备知识又备学生的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翻转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前教师录好的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如看 视频的速度、次数等,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已经明白的部分就快进甚至跳过,而没有看懂的部分可以反复观看。同时学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跟不上课堂的脚步落下笔记,学生可以随时暂停视频做好笔记后再继续观看,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其次,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学生是在自己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后参与课堂教学,故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有一定的答案和自己的看法,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会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旁观者。
再次,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可以自定观看教学视频的步调,根据学到的知识联系已有的知识模型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交流等方式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了能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教师进行讨论,学生会将问题反复斟酌后再行提出。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更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翻转课堂在中国發展的思考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它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主人,而是身边的导师,它采用在线学习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让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落下功课,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指导,特别是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广度和深度等。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并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语文素质还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指导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避免出现语文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而降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不仅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料在家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为学生解答自主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进行学习资料的设计,将其上传到班级QQ群中,以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学习。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根据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并提出“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回忆。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汇集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彻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情景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几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创建皇帝“被骗”过程的情景,展示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表情和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读,进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之,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基础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民主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兴趣;活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60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重难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探究中分析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语文课堂的活力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拉近学生和语文学科的距离,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摆脱学习的压力,以轻松的心态融入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和学习经验,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冬天的景色,在生动的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印象中的冬天进行回忆,加深他们对冬天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体会,使他们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师要激发课堂活力,实现高效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在活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他们能够加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高效教学。在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而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不断获得发展。
(一)教学创新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新课改浪潮的进行中,一些教师在学习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后,将之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看似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力教学,实际却使教学趋于形式化。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从自己班级学习的实际出发,对创新的教学形式照搬照抄,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创新时,教师既要结合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又要考虑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
(二)新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每个人的付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学生也是如此。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多种教学情境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能成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究的催化剂,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积极探究和思考解决。有效、及时的激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个好的循环状态,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有效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活跃性。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参与性高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学习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获得进步和提高。在采用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他们积极探究该层次的学习内容,使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使学习成绩较差和中等的学生能够把优等生当成学习的榜样,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逐步赶上来。同样,优等生也能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动力,使他们始终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并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探究兴趣,使语文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知探究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需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地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获得提高。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是关键。为此,在利用电影视频来导入课题后,教师以问题:“本课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教师以故事的开端(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发展和(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结局(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构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社会意义理解奠定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课堂活力,需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进行设计,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探究的积极性,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一.精心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有利于师生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非常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并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然后再对单元所选的课文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由哪篇课文落实哪个小目标,力求从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出发,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找准一个突破点,把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思维轨道,这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四篇作品写尽人间的四季美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让人沉醉在如诗般的意境中。依据大纲和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注意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2.理解和初步掌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观察所得;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二.搞好单元课文的归类比较
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将体裁相同或相似的课文组成单元,这就决定了单元中各篇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每篇课文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个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组合优势,将单元中各篇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会贯通,使之浑然一体。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歌包括了古今各种体裁,形式多样,共同之处是抒情,但又有其个性。从体裁来看,《木兰诗》是民歌,《观刈麦》是五言古诗,而《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破阵子》是词,《回延安》和《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另外还有三首歌词;从是否文人创作的角度看,《木兰诗》是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是民歌;从内容的角度看,《木兰诗》是叙事诗,其余都是抒情诗;从诗歌作者的分布年代看,由南北朝的《木兰诗》到现代的《回延安》跨越几千年的时空,充分显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诗歌创作的侧重点和演变的过程。纵观古今诗歌,这里所选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但编者所选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足以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通过将其归类比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与艺术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以读促写推进单元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既重视阅读教学,又重视写作教学,因此必须把写作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有机整体中。初中语文课本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写作”内容,写作训练与单元教学目标糅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
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将文体、内容类似的课文编列为一个单元,我们要按照单元写作的要求进行作文训练。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尤以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最为出色,这也是该单元写作训练的重点。如《一面》中作者按由远到近,由模糊而清晰的顺序对鲁迅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写,突出了“瘦”但“精神很好”的特征,从而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性格和战斗精神。在仔细赏析这三处外貌描写后,我当堂让学生做一次人物速写练习,让学生把范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教范文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训练,从范文的立意、选材、组材到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都让学生注意学习,这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能力 教师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37-02
作者简介:张志龙(1970―),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车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甚至在课改的初期阶段,教师被强调的只是教学能力,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能力。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出台,教师的课程能力渐渐取代了教学能力的地位,成为教师要掌握的主要能力。两者的不同关键在于,后者关注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前者,不仅包含有效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思考如何结合现有课本整合教材,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创新教法,如何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观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将其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构建出不同而完整的课程规划等。总之,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改变了此前教师仅活动于教学前后的有限范围的状态,他们需将视野扩展至课程的始终,在掌握课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巧妙掌控涉及整个课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改变,增加了一线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过渡接力区,使教师在不断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也成长为半个专家,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征的课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一、开发课程资源,贴近学生实际
一切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资源,都被称为课程资源。一学期仅仅上完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纳入课程的准备与实施中,方能教好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资源越丰富,可挑选的余地越大,所用资源也就越能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的速度就越快,接受的质量也越高。
笔者曾有一个朋友在印刷厂上班,记得以往在教《活版》一文之前,笔者经常会带领学生去他工作的印刷厂参观,看到货真价实的字粒,以及真真切切的印刷过程的时候,学生们欣喜若狂,很多人会向师傅讨要自己的名字,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比遗憾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对该文内容的理解,几乎都跨越了文言的障碍。
如今朋友离职了,所有教室里也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于是再上这一课时,笔者就再也没有带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过。虽然大屏幕上也能够播放字粒的特写,虽然也能展现印刷厂的每一个印刷细节,虽然学生也能迅速理解课文,但笔者总能感受到那种激情与理性的差异,那种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设计课程环节,符合学生基础
课改之后,根据教学大纲,很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都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大概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导入―检查自习结果―整体感知课文―精读重点文段―拓展延伸―总结归纳”。这些环节所构成的教学模式,的确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凸显出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课文如能选好角度,便能看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设计时也就能采取一些更为贴合的环节来突出教学目标;对许多个性张扬的学生,也能找到更与之相符的教学环节加以匹配。如《春》《济南的冬天》《月迹》等很多优美的散文,倘若采用“正音朗读―思考感知―有情感朗读―听名家范读―边探究边改进―个性化全文朗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的教学目标,未尝不是一种优于常规模式的设计。
笔者最初在课程环节设计上的做法,是上网搜集尽可能多的教学设计,然后将它们与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接受方式、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放在一起,思考哪一种更适合眼前的学生,哪些环节放在什么位置更适合文本的教授,然后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后来就开始对固有的环节进行改进,如果学生喜欢朗读,笔者会从“整体感知”环节中独立出一个“朗读”环节,多教给他们一点朗读知识,让他们在“精读文段”环节中,也以朗读感受人物感情、挖掘主题思想;如果学生喜欢静静思考,笔者会在各种设计的“自主学习”中,提供大量的研究方法作为参考,帮助他们提升思索的质量;同时在“精读文段”里,加入从少到多的合作探究时间,增强他们“1+1>2”的现代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现在,笔者则是以学生为目标,在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思考他们对什么样的上课方式更易于接受和长久记忆,基于此自创教学设计。
三、反思课程实践,改进教学现状
反思,既是一个教学轮回的终点,也是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其中的优与劣:对于质优之处,如何进一步强化,使教学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案设计、教学行为等引向“青草更青处”,或者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同行作比较,认清其中的强弱点,以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对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革除弊端,以求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有适度的质的长进。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不仅思考、实践,还常常将其形诸笔端,化为文字。
有一年教《春》一文时,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自读―归纳提纲―表情朗读―赏析比喻、拟人句―让学生任选一较难的段落,由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自己选一段喜欢的分析,并据此分成不同小组,合作交流―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示范分析段落后,却没有能力展开,笔者只好一段段自己分析完。课后,笔者参考了于漪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设计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寻常之间透着很强的“学生主体”意味,她提出的八个问题,都是紧扣文章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作引导的,如读析“盼春”的心情,分析“春花图”中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分析“春雨图”中的正、侧面描写等。这样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以具体的问题提出,让他们有实在的目标可瞄准,在讲课时,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酌情提示,帮一帮他们就上去了,这种帮助对学生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是内在素质的提升。而笔者的教法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跨度太大,他们难以一蹴而就,不仅打乱了教学计划,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直到现在,笔者每次教《春》前后,都会翻开以前的教案看看,而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添加进去,然后用于下一次的教学。
备课文、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源、备设计、作反思,正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治高.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模型 中学语文 实施策略
【课程项目】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计划资助,项目名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W201512 。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加了强大助力,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是从根本上调整了课堂与课外学习时间的分配,也重构了师生角色的新定位。这种教学模式与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不仅巩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促使着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对其教学模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顺利运用和推广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学语文翻转课堂基础模型的构建
(一)国内翻转课堂模型的介绍
曾贞( 2012) 绘制了反转教学图,指出反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
张金磊等( 2012)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钟晓流等受桑新民等提出的太极学堂概念的启发,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融合并进行建模,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该模型分为教学准备阶段、学生课下理解、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综合评价四个阶段。
综合以上模型建构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善具体且与语文学科紧密相关的教学模型――语文翻转课堂“三中心”教学模型,以期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有效可行的理论指导。
(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三中心”教学模型的构建
该教学模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以教学视频为中心。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录制语文教学视频,并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作基础的课前学习单;学生则根据视频内容完成课前学习单或以学习单为指导,有目的地观看视频,记录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在线反馈给教师,教师统一整理归纳。
2.课中以课堂讨论交流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学生答疑解难,完成文本内容的学习,并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堂知识检测。
3.课后以拓展延伸为中心。语文教师设置相应的课后练习,以能力和知识的拓展延伸为中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除了课后练习,教师还应归纳总结文本知识、文本特点和同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并上传至公共群或网络平台,学生在课下可随时观看学习,为日后同类文本或文体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三中心”教学模型的构建相对完善和具体,能够为语文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指导,但是在其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选取典型教学案例、把握重点内容、指导循环学习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在借鉴翻转课堂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可将语文课堂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实践运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语文课程的课前准备与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由此才能引导学生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录制。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并将重难点体现在教学视频中。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将视频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以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录制。语文课程教学视频应包括教师对课文的简单介绍和对文章知识点的梳理,同时可插入动画或者视频资源辅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在视频中展示关于文本知识点的小练习和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的话题,即根据自身对文本的把握,合理提问与质疑,引导学生动手识记或思考探究。为了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前学习单,教师制作的学习任务单应放置在视频之前,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主学习。
2.学生的自主观看与学习。教师在网络通讯群或者网盘中上传学习视频之后,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观看学习。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师的课前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并积极参与视频中的思考、实践环节,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视频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视频中的画面内容和老师的指导,熟悉课文并做好重点字词正音。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视频中的教学要求,动手找出文中描写的具体物象并分析其修辞手法等,这些答案都可以在语文笔记中记录,作为自己课前作业的一部分。而对于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学生则可进入班级通讯群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线反馈给老师。教师则需根据学生们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这也为语文课堂中知识的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知识内化
学生课前观看语文教学视频之后,教师在课堂之中还应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文本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一课时,学生们在观看完教学视频之后,将由教师作为“导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首先,教师可出示PPT,引导学生为文中的字词正音并认读,巩固学生记忆。其次,教师可将视频中的几个思考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如1:文中大致写了哪几种景物?怎样用自己的语言精炼概括?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请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学生们的思考和回答环节,可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最后由教师将小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评出最佳答案。这种协作交流式的实践活动设计和知识内化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审美趣味的提升也有了一个健康的引导。
(三)语文课后的知识总结与延伸拓展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学生已基本理解相应的语文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总结、思考和审美能力,但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在实践之中得以体现,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能由此及彼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学习完《故都的秋》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自己故乡的秋景,并用文字记录,或将此文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感受一下两者在构思和写景手法上的异同。此外,语文教师还应针对文本内容、文体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上传至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的循环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这些课外实践迁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将为语文教育的革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助力。这种教学模式也进一步深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使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现阶段我国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因素来看,要实现翻转课堂的中国化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翻转”,仍需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力求在实践之中完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推进语文学科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相应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篇10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一些胆小而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要担心回答出错,如果都回答正确,那课堂就不需要教师了。课后还可适时讲述名人勇于表达见解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当学生参与课堂后,教师应对其参与的情况及时总结:如表现不佳,在表扬其勇气可嘉的同时指出需努力之处;表现不错,肯定其长处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再者,在学习新内容前,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在预习中找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释疑时,教师可点出该学生的姓名并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有价值,学生就会有成功感、自豪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愿意参与课堂。
教师还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如对敢于参与且达到规定次数的学生发放心愿卡,教师可满足学生的一个心愿或学生可享受一次优待。在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用捆绑式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师出示问题后,可分类让小组成员作答,如小组成员个人说不好的,整个小组承担连带责任,激励小组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精彩的课堂导入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在导入方面更具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歌曲、竞猜作者、聆听故事、知识抢答等方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可从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引入:“他忘记很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血浓于水,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渗透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你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深沉、永恒的爱意?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这种爱,并用质朴感人的语言真实的表达出来。从而揭题。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的场景感动,很快融入文本的学习。
保持参与热情,教师还需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教学内容选择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难点、美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时尚而富于竞争力,有效而富于创意。教师可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开讲啦、超级演说家、成语大赛、变形记、名家名著印象、晒晒我的珍藏、舌尖上的智慧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可采取问题超市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薄雪覆盖下的山”一段的教法值得借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该环节全员参与;接着出示五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两道。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5.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五道题每一道都有思考的价值而又难易有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状况进行选择,不会因为题目过于浅显不感兴趣或题目太难无从下手。
三、教给科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参与
-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 下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