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5 11: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亲子沟通方式不当
首先,说教多,倾听少。许多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大半家长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忽略子女的感受。其次,批评多,表扬少。子女在成长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子女犯错误时,还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严厉的惩罚处之。而当子女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者好的行为表现父母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这种多批评、少表扬的沟通方式,已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亲子沟通内容狭窄
亲子之间在谈话内容上相对是比较狭窄的,父母仍然是以教导子女的行为处事为主,对于生理问题、与异性的交往问题以及喝酒、吸毒等敏感问题很少涉及。对于学生早恋问题,许多家长更是无计可施。
(三)亲子沟通时间缺少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同父母交流思想感情,不愿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压制,因而大多数的青少年乐于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再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人之间,代沟差异的日益明显,青少年存在着同父母沟通理解上的、观念认识偏差上的障碍。
(四)亲子沟通时机不当
一些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即使与子女沟通,许多家长也不懂得把握和子女交谈的时机。
二、解决措施及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吸烟甚至暴力等问题在班级里屡屡出现,以前每每遇上这样的事,我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给家长打电话通知家长。可是后来我发现,简单的通知家长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大多数学生对我的不满与敌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摸索,我终于明白,虽然我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能够与老师一起教育好学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遇上这种事往往都失去理智,对孩子并非耐心开导,而是非打即骂,非但没有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引发对家长及老师的敌视情绪,使得学生即使承认错误也只是口头应付,甚至使有些学生在遭遇家长打骂时离家出走,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对此,我苦思冥想,力争找到一条解决学校与家庭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出路。
针对这种状况,我专门开了一次家长会,在开家长会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通过总结以前的工作经验及查资料等方式为各位家长准备了一份《先做朋友,再做父母――亲子之间怎样沟通》的书面材料。家长会上,我没点名列举了许多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然后让家长们讨论,面对学生的这些不良表现,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由于学生家长都不知道不良行为是否是自己的孩子所为,所以大家都显得较为理智一些,纷纷畅所欲言,确实也提出了一些理智的教育方法。但当我告诉他们谁家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时,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反刚才所具有的耐心,显得非常的激动与气愤,恨不得马上揪过孩子来痛骂或痛打一顿,只有极个别家长显得稍微冷静一些。我刚好利用家长们前后情绪的变化,趁热打铁,将这份《先做朋友,再做父母―亲子间怎样沟通》的材料发到他们手中,材料中列举了一些由于沟通不好所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中孩子的健康表现等事例。发给他们后,我和家长们约定,两个月后我们再开一次家长会,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希望家长们将会按照以下策略与孩子沟通,两个月后,我们大家将再聚一起,共同讨论孩子的成长问题。我发给他们的亲子沟通策略如下: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
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子女的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家长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进理解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与此同时,父母应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事情、体验的许多情感,父母或许觉得不“稀奇”,甚至觉得幼稚、乏味,但如果因此不愿意耐心倾听,就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
父母应与子女共同活动,共享欢乐,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在一起。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时机
篇2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等问题,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如表1,经常与父亲沟通的学生仅占41.2%,经常与母亲交流的学生也只有58.8%,可见,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从学生亲子沟通中的倾向程度来看,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优于与父亲的沟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高中(中专)、大学学历的家长分别占23.2%、8.2%,亲子沟通水平较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家长分占6.5%、62.1%,亲子沟通质量随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增多,亲子沟通会更加顺畅。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高达92.5%,溺爱型的家庭为22.4%,放纵型的家庭为12.5%。可以看出,越是民主型家庭,亲子间的隔阂就相对较少,孩子乐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反之,他们就越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亲子沟通的频率下降,从而导致亲子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沟通质量;放纵与溺爱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长的骄纵,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学校每学期为每个年级举办两次亲子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有“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导”“预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个体,避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无论是在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学业等方面,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主任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对话是传递爱的桥梁,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亲情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篇3
父母向子女直接提出行为要求,就某一个问题对子女说明道理,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子女的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不同形式。亲自教育提倡亲子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在共同活动中达到了解、沟通、引导、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但过去并不为父母重视的家庭教育形式。
在家庭中,父母和祖辈都是父母,担负着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中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但不少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将教育子女的直接责任推给祖辈。亲子教育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子女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家庭教育地重要目标。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亲子教育有别于一般家庭教育的另一特点。
篇4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篇5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家长是社会中最关注学校教育的人群,也最有资格评价学校教育。在孩子读书阶段,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话题,学校和孩子是家庭生活的焦点。因此,家长想了解学校,想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想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校贡献力量是普遍的心理。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学校和家庭采取相互参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类型
根据合作中影响作用的方向,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校为主导,向家庭作用的合作形式(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家庭为主导,对学校影响的合作形式(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以社区为中介,学校向家庭影响的合作形式(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一)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
1.家长学校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最便捷、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是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家长学校是向家长开展普及型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家长学校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讲授有关知识,或由学校的心理教师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2.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最常见的形式,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会向家长汇报学生近期的表现和学习状况。有的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向本班级家长进行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使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符合孩子特征的教育方式。此外,科任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就班级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发展、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讨论。根据要求,各年段、各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性的家长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和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则至少两次。还可以召开小型家长会,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指导。
3.家长沙龙活动
家长沙龙活动,主要通过级长、班主任向家长宣传,家长自愿报名。活动由心理教师主持,班级科任教师也会以助理身份参与其中。家长沙龙活动关注家长的教育烦恼,让家长更好地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在沙龙中分享与孩子相处时遇到的烦恼,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的方式,共同对典型情况进行探讨,找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有效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并通过家长间的相互分享得到情感和方法的支持,让家长改进教育观念,共同成长,注重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4.亲子团体活动
亲子团体活动不仅包括学校组织的父母孩子一起参加的各种活动,还包括亲子团康活动、亲子小组辅导活动。亲子团体活动有利于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积极合作的态度,使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参观、访问、表演、听报告、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社会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在假期,亲子团体活动更加受到家长们的欢迎,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为三者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搭起了桥梁。
亲子小组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由心理教师组织同质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亲子心理辅导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根据小组成员的一般性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和家长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体验和感悟,感受彼此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中获得和谐相处的方法。由于亲子小组辅导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因此得到家长的认可,心理辅导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亲子辅导活动,需要心理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学校中并不是十分普及。在对广州市越秀区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调查中,专职心理教师普遍都开展过亲子团康活动和亲子小组辅导活动,而兼职心理教师只有一小部分开展过亲子辅导活动。因此,对学校骨干心理教师开展亲子辅导方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5.个别辅导
在课题研究中,从心理教师提交的个案辅导案例来看,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个别心理辅导中都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和影响,在辅导中会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对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以及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在个别辅导中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家长们了解了自己孩子当前的心理状况,了解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感受到家庭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学生心理问题预防、预警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家长及时调整自身和家庭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状况。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凭着对学校心理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能够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可以防患于未然。
出现心理问题以后需要进行干预。一些常见的问题,专职的心理教师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在对学生和家长的辅导中,最常见的技术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该疗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家庭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其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而是反馈式的循环关系。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
从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教师对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多倾向于教育学的层面,多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施加作用和影响,而对家庭系统治疗的心理咨询技术层面的干预还比较少见。因此,在心理辅导专业水平上对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
1.家长志愿者活动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校园。家长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为学校教育尽一份力,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自愿组建起来的,家长“志愿者”在校园参与学校的服务。如校运会上,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有的当裁判,有的进行宣传报导,有的负责保卫和安全,有的协助后勤,为学校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家长通过做志愿者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班级。通过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了使孩子从小爱读书,营造书香班级的文化氛围,许多班级的家长自发地捐书、捐钱、捐书柜,建立起班级的图书角。家长志愿者的工作渗透到班级,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家长志愿者活动从校园辐射到社区。比如,节假日里,家长带着孩子走访低保户和社区工疗站,捐钱捐物,送去生活用品,用他们的爱心行动影响着孩子。
家长走进学校、社区,有序参与教育活动,有效地增进了教师、孩子、家长之间平等、融洽的感情,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形成,使家校进一步携手,共谋发展。
2.家长讲坛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鲜活而前沿的知识,仅靠学校单一的教育力量很难做到,来自于家长的资源正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丰富和扩展。家长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每一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发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能丰富学校教育元素,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基于对当前教育的前瞻性考虑,我们尝试让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课程。
家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各种知识。教师惊喜地发现,各行各业的家长大胆创新,以超前的理念、鲜活的教学内容、精彩的课堂呈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有些资源丰富的学校,家长聘请心理专家,为孩子所在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讲座和团康活动。
通过家长讲坛,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拓展,探究知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3.家谊会
家谊会是学校与家庭双向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为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有些班级的“家谊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家谊会也让家长可以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育儿心得,这就使得家长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沟通的平台。部分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不少家长也因此成为了好友。
除了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校也通过家谊会积极向家长实施心理辅导,提倡积极正向的健康心理,并教授教育子女的方法。
(三)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1.社区宣传服务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长是家庭的主导,学校通过自身所处的环境影响家庭和家长。在学校所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有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学校的围墙、宣传板等都是开展社区宣传的重要工具。心理教师和学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社区自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发挥专业作用。
2.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其受到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方法的制约,不同的教育观念会带来不同的实践活动、形成不同的经验从而产生不同的指导模式。学校通过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新社区居民的教育观念,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作为义工参加社区教育,做社区教育的讲师,为社区居民开讲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给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能技巧。这些做法,使社区这一媒介对家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家庭环境。
二、成功经验
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全面,具有经常性。2.资源共享。通过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3.渗透社区。通过社区拓宽合作的范围,扩大影响的效果。
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有些学校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规范合作,形成架构
以广州市朝天小学为例,朝天小学是广州市有名的百年老校,位于广州市繁华地段,具有非常丰富的家长资源。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中非常注意规范化的管理,例如,为了规范化管理家庭志愿服务队,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和光塔社工服务站联手,制定了《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手册》,以“志愿时”作计算单位,设立“志愿服务晋阶制”,与“朝天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挂钩,激励每个家庭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中,使志愿服务得以推广,使更多人受惠。也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志愿者管理资料,包含《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架构、管理及服务计划》、《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管理制度》和《朝天小学志愿者信息表》。德育领导小组和专业社工进行管理,建立激励和表彰机制。家庭志愿服务队将依据志愿者服务记录,实行星级认证和晋升制度;结合志愿家庭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家庭资源作了规范化的管理,进而突出优势影响,降低不利因素。
(二)引领社区,影响家庭
例如,文德路小学十分重视社区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与社区合作,在所处的大塘社区服务中心附近设立了宣传长廊,定期刊出包括心理、生理健康常识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文德路小学的教师们参加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立的义工发展中心的活动,在社区中突显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文德路小学是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该校的鲜明特色,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广为认可,是广州市非常受欢迎的学校之一。学校通过自己的品牌带动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让社区居民重视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要做到引领社区,学校本身要在这一方面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开放学校资源,让社区居民了解学校的特色,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三)专业指导,系统实施
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亲子活动有自己的特色,亲子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学校亲子活动选择在开学、散学礼、家长会等时间点进行,形式有:《亲子成长手册》的指引、亲子团拓活动的开展、亲子访谈、亲子讲座、亲子咨询、周末亲子沙龙、亲子漫画等,每学期都坚持定期开展。第二中学亲子活动开展得好,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专职教师的坚持。亲子活动的开展难度很大,家长的观念、师资的力量、时间的安排等,都会对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一步步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能够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再次,心理教师要有奉献精神,用休息时间开展亲子活动。
(四)挖掘潜力,优势互补
广州市越秀区位于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在广州市处于领先地位。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下,汇聚了丰富的家长资源。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坛,让学生共享资源。由家长委员会出资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给学生开设讲座和课程,为家长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同时,学校心理教师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开展青春期心理特点、考前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分析与思考
理想的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环式教育体系,形成一种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形式。
分析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学校对家庭的影响比较充分,渠道多样化,效果比较突出。分析其原因,在教育影响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具有专业力量和专业的机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产生影响。
2.家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开始慢慢体现出来。资源丰富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而资源相对缺少的学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3.学校通过社区影响家庭方面,学校与社区都重视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好。例如,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和大塘街道长期稳定合作,已形成了机制。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和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总结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家校合作的最关键因素,只要领导重视了,合作就能顺利开展,一切形式的合作都不在话下。此外,学校的专职教师也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热情、专业坚持,都能有效地影响家长和吸引家长,能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主动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沙龙活动、亲子活动、个别辅导等形式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开展这些活动,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专业指导、专业操作。因此,加强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心理教师掌握亲子团体活动、亲子小组辅导、家庭治疗等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有效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篇6
浙江省 新市民子女 家庭教育
一、研究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新市民涌向浙江发达地区,他们的子女随之也来到城市。由于家长工作频繁流动及家庭变迁的特点,这些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亟待研究。
1.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本研究主要以浙江省新市民、新市民子女、新市民子女的教师三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中的“新市民”是指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本文涉及的“新市民子女”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进城打工父母在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儿童。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教育和影响。
2.研究思路及意义
在研究思路的设计上,主要分为以下四个过程。首先,在概念上界定好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次,从家庭教育的不同维度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再次,探讨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最后,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提出对策。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归纳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分为三个版本A、B、C,分别是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通过excel表格初步整理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对于主观题以及问题分析,采用焦点小组和卡片法,进行分析和汇总。
4.问卷背景情况
本课题问卷研究涉及全省11个地级市,总计发放问卷3192份,收回问卷3049份,总回收率为95.52%。剔除无效问卷94份,总有效率为96.91%。其中收回学生问卷122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1206份问卷,有效率为98.69%;共收回家长问卷1187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1128份问卷,有效率为95.03%;共收回教师问卷64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621份问卷,有效率为97.03%。
二、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从亲子关系和期望、家教关注的情况、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维度对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1.亲子关系和期望
(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调查发现,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家长和孩子对亲子交流的看法比较一致,有32%的家长和27%的学生认为家长经常与子女交流沟通,有19%的家长和2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少与子女交流沟通。当学生有烦恼时,寻求倾诉对象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学生在有烦恼时,有半数(50%)学生会向同学倾诉,其次有31%的学生会选择同父母倾诉,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6%)从不跟别人说自己的烦恼,只有极少数(1%)学生会向教师倾诉烦恼。这个结果说明,家长和教师需要同学生增进了解和信任。
(2)对子女的在校期望。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学生眼中家长对自己的期望以及教师眼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三者的比较,有64%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有10%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好;在学生眼中,有58%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全面发展,有21%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成绩好;从教师角度分析,有32%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好就行,只有25%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子女全面发展。由此可以发现,在对子女的期望上,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比较一致,而教师和家长的看法有较大差异。
2.家教关注情况
(1)家教关注的重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况如表1所示:在家长看来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品德(29%),其次是身体健康(25%),学习排在第三位(18%);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56%),其次是身体健康(19%)。学生与教师的认知倾向比较一致。在关注重点的选择上,三个群体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2)家长对子女学业辅导情况。从教师问卷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辅导不够重视,认为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学业辅导的只有3%;而且,有26%的教师认为家长重视但无能为力,说明家长有辅导子女的愿望,但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
3.教育子女的方法
(1)子女犯错时的教育方法。大部分教师(64%)认为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会以打骂的教育方式为主,有20%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为主,也有1%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纵容的方式为主,有5%的教师认为家长放任不管。
(2)教育子女的困惑。从三份问卷的联合分析发现,教育子女最大的困惑时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如图2所示,许多家长(47%)认为最需要的帮助是教育方法的指导;有41%的教师也认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指导;大部分学生(53%)认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父母教育方式能够得到改善。由此可知,新市民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家教方面的缺陷,并且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
三、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讨论
1.亲子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篇7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教育发展多元化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早期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是我们首先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化对指导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信息化渗透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可见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的重要性。0-3岁亲子教育做为一项新兴的教育,也为我们所重视,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亲子教育服务也是众望所归。亲子教育对幼儿园的要求甚高,除了开展亲子活动外,更要求幼儿园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社区教育设施共享。而且,亲子教育着重体现家庭和幼儿的互动,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加强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是亲子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亲子教育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它的教育更侧重与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和互动。由于家庭散居在各个社区,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所接受指导的时间也各异,给幼儿园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以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快捷、方便、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亲子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开发运用信息资源,使早期家庭教育更科学化、合理化。信息化的教育手段给予了我们教育者更广更深的天地,它打开了教育者的视野,为从事亲子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便捷,通过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将各个家庭的详细资料进行统计,制定成册,按家庭的对教育的需求分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网络。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快捷的方式传递到各个家庭,彰显了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
2、体现亲子早教“少投入,高质量”的原则。亲子教育做为幼儿园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经费的投入上没有专款投入,在人力上也没有专人负责,给在进行家庭指导带来不便,不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家庭指导打开了新的局面。如:人手不够,不能逐一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在网上开展指导工作,可以做到以一人指导多个家庭。同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在网上查各种指导方法。
3、打开了教育交流的新局面。现代人注重交往,但也顾及交往。尤其对那些忙于自己工作的年轻父母而言,更是不知道如何同老师交往,也没有时间同老师交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的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和障碍。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面前,家长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抛开心里的顾及和老师们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真实地进行家庭指导。同时也为老师们的交流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4、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因为家庭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将幼儿园、社区、家长资源进行整合,将各个资源为早期家庭教育的知道服务,发挥教育的最大实效性。
二、 如何开展信息化教育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在我们进行的亲子教育活动和研究中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地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利用幼儿园的信息资源进行相关方面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育资源,满足早期家庭教育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早期家庭教育网络的建设。网络已经深入了每一个家庭,利用网络将每个家庭和幼儿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网上进行对每个家庭的管理,满足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通过互连网进行指导和学习。并开设网上查询和网上宣传等工作,让家长们随时,及时的得到教育的指导。如:有的宝宝因为生病不能来园上亲子课,家长就可以通过早期家庭教育网络向老师询问活动的内容,老师也能通过网络对家长指导活动的注意事项,使亲子教育保持连续性。有时候,幼儿园要进行大型的亲子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及时告之家长,发挥了宣传性。
2、个性指导的开展。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老师更能针对宝宝的个性进行指导。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设个站,将需要个性指导的宝宝进行专门的管理。老师们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等形式送教上门。针对在亲子游戏活动中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一些不能来现场参与的家庭,分析和讲解宝宝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行教养指导。这样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家长的困惑,又提高了幼儿园在社区的知名度。婴幼儿的家长都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养育宝宝的好参谋。
篇8
关键词:幼儿;家园;共同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承担教育幼儿的任务。”为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幼儿园要经常化、科学化地开展家长工作,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家园携手,同步教育,努力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就自然而然地链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家园共同体。此时的家庭与幼儿园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即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和家长实际上都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共同责任人”。因此,孩子的教育环境需要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一致性,然而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和谐统一的家园共同体,将助推家园工作的顺畅发展,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园共同体
家长委员会是协助幼儿园工作的组织。《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家长委员会的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家长委员会作为全体家长的代表,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素质;2.关注幼儿教育,关心孩子成长;3.愿意为家长服务;4.具有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家长由不同类别组成,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生活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价值观、教育观、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幼儿园要尽量吸纳各个群体的代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家长的利益,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我园要求凡自愿热心于公益服务,为人正直的在园幼儿的家长,符合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委员基本条件,均可被推荐或自荐,成为家长委员会委员。家长委员会委员每学年调整一次,每班两位家长。
二、以“蒲公英家长工作室”为平台,提升家园共育的深度与广度
1.为了进一步把家长工作做实做细,幼儿园在原有家长学校常规工作开展的同时,创建了“蒲公英家长工作室”,专门负责家长工作。并举行了工作室揭牌仪式,聘请了家长学校顾问和名誉校长,同时吸纳28名家长加入幼儿园新一届家长委员会。工作室的宗旨是“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伴随孩子一起成长”。它的成立为搭建家园共育平台,促进家园沟通,形成家庭和幼儿园的一体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立了“蒲公英书友会”。结合书香校园的文化创建,在推广“家园携手,为孩子共同营造书香童年”的理念下,幼儿园成立“蒲公英书友会”,一些关注幼儿教育、喜欢阅读的幼儿家长报名入会。通过书友会活动,不仅促进了每个家庭养成亲子共读的良好风气,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家庭间相互学习的氛围,密切了家园联系。
3.为使家长树立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园内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为幼儿家长订阅了《家庭教育手册》和《家庭教育周刊》,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孩子的帮助。
三、召开小型座谈会,增进家园互动
在家园沟通中,家长会和个别交流是我们常用的方式。座谈会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个别交流,它是在有经验的教师主持下的多人讨论,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开座谈会的目的是了解家长和教师对某一主题或事件的看法,以及影响这种看法的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座谈会是教师与参加座谈的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是教育的资源和被教育者,因此可以分别满足不同家长的沟通需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推广家庭亲子阅读,幼儿园举行了“早期阅读,亲子同行”座谈会。部分喜欢阅读、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和教师欢聚一堂,互动交流,分享经验。班级的绘本阅读的老教师做了题为“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的经验介绍,小三班可馨妈妈、中二班妙涵妈妈和中六班淏淏妈妈也分别把自己的亲子阅读经验分享给大家,赢得了家长的一致赞许,令大家耳目一新、受益颇多。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1.三八节,我爱妈妈。为了让幼儿了解“三八”妇女节,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各班以班级为单位,邀请家长来园,参加“爱的日记”亲子活动,为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做一个贺卡,孩子们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了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密切了家园联系。
2.大手牵小手,一起来运动。春季幼儿园举办了“宝贝爱运动,全家总动员”亲子运动会,开幕式、入场式、亲子体操表演和亲子趣味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和家长都热情参与,亲子同乐,其乐融融。
3.儿童节,创意无限。六一儿童节之际,幼儿园以“创意生活,精彩无限“为主题,举办了师生美术作品展,家园共同分享精彩纷呈的创意作品。本次美术作品展分为“创意绘画”和“创意手工”,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时时有惊喜,处处有创造,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享受了亲子活动的暖暖亲情和无限乐趣。
4.庆新春,家园同乐。新春佳节来临时,幼儿园以“快乐、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欢乐迎新春,书香润童年”主题庆祝活动。以此培养幼儿爱读书、乐读书、会读书的习惯,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家长、幼儿共同参与,亲子同乐,在享受节日的愉快气氛中,让幼儿体验文字、图画的奇妙,在看看、说说、猜猜、找找中感受亲子共读的快乐。
篇9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篇10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 上一篇:保险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 下一篇:安全管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