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

时间:2023-05-05 09: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重要性,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教材选择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分析

为了帮助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学习的新生了解这个学科,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以下简称“导论”)。目前,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不是重点课程,但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

1.1基本目标

学生因为不了解整个计算机学科而需要学习,因为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而需要导学。如果“导论”课程是大学四年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简洁压缩版,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那么对于不具备基础知识的新生而言,不仅理解困难,而且也很难真正掌握。

考虑到大一新生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学时数的学习,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术范畴、特点和概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和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而不在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更不能成为重点课程。

1.2基本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如何认知学科,然后是如何导学。

教学内容主要以科学办学思想为基础,系统介绍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来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何来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的重点是全面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以新历史主义的观点,首先通俗地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然后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发展潮流等内容,系统阐述学科范型的内容,介绍如何认识整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如何学习这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课程建设设想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因此,只要通过18个学时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初步认识,而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有兴趣地学习计算机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程的学时不宜太多,以18学时为宜。学时越多,讲的内容就越深入,学生就越弄不明白,因为学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授课学时要恰到好处,要保证授课以高级科普的方式进行,要防止导论课程冲淡大一更重要的基础课程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本教学内容选择如表1所示。

在较短的有限时间内,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课程分类与内容介绍等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掌握,将重点集中在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内在规律、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不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作深入解释,而是更多地注重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和常理,传达科学的思想方法。

2.2教材选择

董荣胜、古天龙编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从学科形态、方法论的角度对计算机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学参考书,学生读这本书对促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大学赵致琢教授编写的《计算科学导论》站在科学哲学的角度,采用高级科普的形式去认知和导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介绍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计算科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计算科学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材。但第五章布尔代数基础的内容,应在离散数学课程中学习。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Behrouz A.Forouzan著,刘艺等译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在很好地兼顾了学科广度和主题深度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新技术趋势。全书从数据操作到计算理论,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专业各主要学科的概览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形成大局观。全书强调基本概念而非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使学生能广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本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习题丰富。我们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同时以上述两本教材作为参考书。

2.3师资状况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涉及到计算机一级学科几乎所有的方面,而且具备一定的深度,加上初入大学的新生基础知识有限,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当宽度和深度的知识,在授课时还要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因此本课程应该由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承担。

作为教师,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学生。选择高水平的专家担任“导论”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仅在于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心得和体会通过简明扼要的实例传达给学生。

当然,要达到上述较高的师资水平,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是有困难的,原因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创办计算机科学类专业时,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基础上匆忙上马的,而国内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了多年,一大批专业毕业生和非专业毕业生已经进入大学并担任专业教师多年,旧的认识和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习惯,改革维艰。目前的师资状况已经暴露出过去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专才教育的弊端,因此通才教育是我国学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Forouzan著. 刘艺,段立,钟维亚译. 计算机科学导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About课程选择

1.专业课:近水楼台先得月

如果你喜欢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那选择学习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开课自然是第一选择。在名校公开课中,你可以向本学科内世界顶尖的教授学习,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专业。如果你有出国读本专业研究生的计划,这些课程刚好可以帮你熟悉专业英语,同时让你知道未来你的同学们本科阶段是怎么学习基础理论的。例如,物理系的同学可以试着学习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典力学》;计算机系的同学可以挑选哈佛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或斯坦福大学的《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等等。

2.人文课:思想无国界

最受欢迎的几门名校公开课,无一例外是人文类课程,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及耶鲁大学的《死亡》。人文类课程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是因为它没有专业壁垒,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都能看得懂;二是它们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国内的学校往往不会开设此类课程。因为上课的人数众多,因此相关学习资料及学结也比其它课程要多,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许多教授的著作还被引进到国内出版,如《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写的《幸福的方法》,以及《公正》课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所著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相当于有了可供参考的中文教材。

3.兴趣课:追随最好的老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公开课本来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要花费自己的课余时间,如果能与兴趣结合,肯定更容易坚持上完全部课程。我就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重温了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帮助复习及再学习了乐理。我还一度想学耶鲁大学的《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准备从普通吃货向高级吃货晋级。如果你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并非自己所学专业,也可以从公开课中淘宝,未来想要从事营销相关工作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巴黎高商的《web2.0时代的营销沟通》,为步入职场提前预热。

About课程学习

1.抱团上课:结伴儿更爱学

学习公开课不像平常去教室里上课,一个宿舍的兄弟姐妹拉帮结伙就去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坐在宿舍里捧着个笔记本电脑,可能旁边的姐妹们都在八卦最近的新艳遇,可能上铺的兄弟打魔兽打到尽兴处在拍桌子。缺少一个共同学习的环境,不妨为自己寻找一个大本营。百度一下,就能发现网络上有许多公开课学习小组、论坛、网站等等,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在上面找到学习同一门课程的人,一起分享上课的心得。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与大家一起讨论,想找到什么学习资源也尽管发帖问。一旦有了组织,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不会动不动就产生想放弃的念头。

2.资料获取:你与教授之间只有一封邮件的距离

公开课视频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镜头大多数时间都是对准教授本人,课件很少会出现在镜头里。于是碰到费解的地方,很多人就有以头抢地之势,决心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公开课的课件来。其实,一般名校的每门课程都会有自己的网站,可以下载到很多课程资料,包括课件及参考阅读的材料等等。当然并不是每门课都能享受到这种福利,要碰运气。但这并难不倒有心人,我参加的小组曾经有个同学因为找不到课件,直接给公开课的教授发了邮件,收到了教授及时的回复,如愿拿到了材料。许多教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很强,通过公开的联系方式,很容易接触上。

篇3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通用个人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的阅读。

通用个人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第一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初步认识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专业,所以在这个学期,我们脱离幻灯片,脱离那些图片,文字,看到了真正的实验室,船舶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每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两点开始,拖着尚未完全清醒的身体,我们游走于各个实验室,听老师娓娓道来,每一个实验室的故事,每一个实验室的作用。这是上个学期专业导论之后,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实践吧,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专业,虽然其中老师说的很多专业名词我还是没有听懂,但是认真听听还是会觉得,我有再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专业,可是说专业导论的延续外加实践。

前几个星期,我们在性能实验室中听老师介绍了一些有关船性能方面的知识,参观了大型船模拖曳水池,大型深浅操纵水池,当时还看见学长学姐在做实验来着,估计过一年两年就到我们了吧。虽然这些实验室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虽然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些钢啊,铁啊,水槽啊,更加确切一些的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生了锈的钢铁,还有感觉里面很脏的水槽,可是这些实验室里东西当年可都是国内很先进的实验室装备,大型船模拖曳水池:1,深浅两用,且能作船队试验,在国内独具特色;2,大型深浅操纵水池:为亚洲人工操纵水池之最;3,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造船工艺与设备实验室,其“肋骨冷弯机器人”实验设备为国际水平;4,大型结构试验平台与完备的静力、动力加载与分析系统国内同类高校第一;5,循环水槽、风洞、24单元造波机、计算机工作站及相关软件等高水平研究平台。这些实验室都是研究船体性能,船舶性能,广义上指船舶各种性能的总和;狭义上指船舶静力性能和动力性能的概括。狭义的船舶性能与船舶的主要尺寸、形状及载装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在理论研究中,以流体静力学为基础研究船舶在不同条件下的浮性、稳性及抗沉性等,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研究船舶的快速性、适航性及操纵性等,这些都是船舶最基本的性能。听完之后真的觉得船舶也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在那样的风浪中,居然还可以载着这么多的物品航行,另外那些军舰什么的更是厉害了,这么大的体积还可以有这么快的速度,不禁对造船工作者肃然起敬,克服了这么多的阻力,造出这么厉害的船舶。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有关船舶构造的实验室,构造决定性能,所以船舶的构造可以说是相当于人的身体一样,皮相当于船壳,骨头相当于船体骨架等等,都是一一对应很重要的。通过老师讲述,我们初步了解到一般船舶是由船壳、船体骨架、甲板、船舱和上层建所组成。船壳又称船壳板,船的外壳,它包括船侧板和船底板。船体的几何形状是由船壳板的形状决定的。船体承受的纵向弯曲力、水压力、波浪冲击力等各种外力首先作用在船壳板上。船体骨架是由龙骨、旁龙骨、肋骨、龙筋、舭龙骨、船首柱和船尾柱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船舶骨架。甲板位于内底板以上的平面结构,用于封盖船内空间,并将其水平分隔成层。甲板是船梁上的钢板,将船体分隔成上、中、下层。甲板对保证船体强度及不沉性有重要作用,而且提供了布置各种舱室、安置武器装备和机械设备的面积。甲板数量多少视船舶的大小,取决于舰艇的类型、使命和主尺度。通常小型舰艇有1~3层;中型舰艇有3~5层;大型舰艇有5~10层。船舱是指甲板以下的各种用途空间,包括船首舱、船尾舱、客舱、货舱、机舱、锅炉舱和各种专门用途船舱。上层建筑是指主甲板上面的建筑,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围成、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如工作舱室、生活舱室、贮藏舱室、仪器设备舱室等。供船员工作起居及存放船具。上层建筑部分有首楼、桥楼、尾楼、甲板室及各种围壁建筑。当然,以上大多是我上网查的,老师虽然向我们做了介绍,但不至于这么详细。

然后就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船舶操作的轮机实验室了,轮机实验室的老师很负责的在介绍船上有什么设备,分别是什么作用,虽然我们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不是轮机工程,按道理来说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船舶构造,但是我们还是听得很有意思。轮机综合实验室主要系统有:主推进系统,船舶管系,船舶电站系统,机舱自动化系统,柴油机数字化监测与诊断系统。其中我们详细认识了船舶管系,有机舱燃油系统,机舱油系统主海水和主淡水管系,压缩空气系统,机舱舱底水,压载水,消防水系统。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机舱燃油系统,船上一般有柴油和燃油当然还有油,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汽油而是用柴油呢?汽油要点燃,柴油是压燃,为了安全起见所以选用柴油。离岸的时候耗能量少,靠岸的时候耗能量多,原因是靠岸的时候需要调用多种系统,但是离岸的时候就不用这么多,所以靠岸的时候耗能量比较多。还有我们了解到原来还有重油和轻油之分,重油通过管道的时候要加热,这样才能顺利在管道中游走,否则就会凝固在管道中,所以在离岸的时候通常是用重油,在靠岸的时候通常用轻油,为的是保护机器,如果用了重油,凝固在管道中将为下次启动带来很大的麻烦。接下来介绍的是主海水和主淡水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冷却机器。为什么还分海水和淡水,原来海水中盐含量高,容易腐蚀机器,于是要把海水先进行淡化,首先我们想到的是盐水分离,但是老师说这样盐分还是太高了,最后他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是用蒸馏这种方法将盐水转化成淡水。冷却本来目的是要带走能量的,但是柴油机主要靠获得高温来为系统提供能量,如果能量被都带走了,那就不符合经济效益,所以是用高温淡水对机器进行降温。高温淡水用完之后盐水再对其进行降温,之后循环利用,达到降温目的。油水系统介绍完毕后,我们看到压缩空气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顾名思义是通过空气压缩机来产生的热量,供其他部件使用。

最后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船舶种类,通常按用途分类:一般运输船舶客船、杂货、散货等。专用运输船舶集装箱船、木材船、滚装船、冷藏船、油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多用途船舶矿散、矿油等。特种用途船科考、破冰、救助等。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就是豪华游轮,超级豪华游轮通常是指排水量在100,000吨以上的超级游轮,截止到2010年年底,这样的超级游轮已经超过15艘,其中的游轮要数2010年12月进行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海洋绿洲”号。该游轮长约360米,宽约47米,吃水线以上高约65米,共16层甲板,设有2700间客舱,能搭载搭载6360名乘客及2160名船员。排水量22.5万吨,被誉为“活动城市”。真是非常向往这样的超级豪华游轮!

此次的认知实验我收获了很多,从以前到现在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读死书,死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再辅之以勤奋和坚持,必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实干能力,必能不断的创新,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用个人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二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意义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础、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能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单片机实验板,通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起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非常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通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一、单片机实验板的构成及基本功能

单片机实验板,它由8031、8155,eprom2764,max232键盘及显示器组成。其中8155片内有256个ram单元,接6个7段码显示器和8个按键作输入。串行口连接max232串行口转换芯片,p1口留出作为一些控制量的输入输出用以扩展使用。在实验板上可编写键盘扫描程序、显示程序、时间的设定及计时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两个加数或减数显示结果程序、位变量的逻辑运算程序及串行口和上位机通讯程序等,还可和其它课程相结合,进行实验。例如,《电子测量》课程中各种频率的测量,可通过8031单片机p1口输入被测量,由单片机来进行检测和显示,把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使课程有延续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p1口通过插座引出,也可外部扩展a/dd/a等其他接口芯片,以构成新的应用系统。

二、单片机实验板的衍生功能

此单片机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板是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有键盘输入和显示输出,在这个基础电路上通过p1口对不同检测或控制对象还可衍生出各种应用来。例如:时间的设置及显示、温度的检测及控制等,在此实验板上,编写相应的软件即可,否则,只在计算机上模拟调试软件,则无法了解单片机接口中各种控制信号的使用。还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单片机实验报告中都要体现出来。

通用个人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三

经历了四周共八个学时的焊接学基础实验,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大二的时候自己也在金工实习的时候学过电焊,但是那时候自己对焊接原理是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基本学习完了焊接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再来做实验的我感觉轻松了,因为我懂得了很多焊接学的原理。也知道了焊接不只是电焊,另外还有气焊等等。

这四周的焊接学实验我们总的来说学习了气焊和电焊,气焊中也分了对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焊接,我们在焊接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于高中低碳钢的难易明显不同!

有一次课程我们学习的是铸铁的焊接,对于铸铁的流动性也明显可以感受到比较差!每次体验实验之前老师总是给我们介绍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内容!通过老师的介绍和之后亲身的体验可以说我们对于每次实验的内容都有很好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这次的电焊实验我的记忆尤其深刻,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我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会给我详细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比如有一次的试验内容是薄板钢的对接。两块薄薄的钢板,我很认真的摆放在试验板上焊接,我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焊接了,但是结果却不如意,当我用平焊的方式把这两块钢板焊接完以后才发现焊接后的钢板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原本平的钢板变得翘起来了!而且由于焊接技术不好使得焊缝很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焊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焊接产品我真是无地自容!但是老师给我详细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比如钢板翘起来了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的散热不均匀,这些现象可以用经验解决。对于焊穿的那个窟窿老师握着我的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填上了,老师告诉我这是由于汉弧太短以及焊接速度太慢造成的!他还鼓励我别灰心,我特感动!

篇4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也促进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也成为高级中学的必设课程和重要课程,它以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它又以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如何才能更好的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呢?作为一名从事本学科教学的教师,我就简单论述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和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与落后教学手段的矛盾更加突出,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进入教学课堂,以发挥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多媒体教学”就是使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而且更要通过多媒体生动有趣的展现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用多媒体有以下优点:

(一)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在教学时事先设计好当堂课的教学课件,并设计相应的试题,课堂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边学习,边做相应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图形处理的基本方法时,可同时演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三)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感到教材中练习多,课时少,在课堂上书写的内容多,重复的多,利用了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中的繁琐,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节省时间,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即提高课堂了教学效率,也节省教师的力量。如一个教师若担任三个班的同一门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同一节课,他要重复在黑板上书写三次,而利用多媒体,则只需设计一个课件,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设计好教学模式。

二、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担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根据所教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目前高中学校信息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基础课程,如:DOS,WINDOWS,硬件组装与维修等,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技能基础课程,如:五笔录入,OFFICE,INTERNET等,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的技能。

(三)技能课程,如PHOTOSHOP,DREAMWAVER,FLASH,3DMAX等,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如以下几种方法: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程,如技能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适合于程序设计课程。3.在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时,对较难的知识点,教师讲解后学生可实践操作,并能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适合于技能课程。4.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AI和相关软件,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要选择合适的课件和软件,可尝试使用市面上常用的教学演示光盘,如开天辟地、洪恩软件等,帮助教师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可结合自已的教学内容,编制适合教学的课件和软件,但课件的制作要生动,有趣,且忌照搬课本,呆板低调。

三、要搞好教学,教师要有所转变

(一)思想观念要转变,要有锐意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和决心。多数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授知识。在现代社会这无异于赶着驴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奔驰竞争,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要不苦,不怕难,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好准备。

(二)角色要转变。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则要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发现、探究新知识的学者。

(三)教学观念要转变。

1.变知识传递型为引导型。师要由知识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2.变知识复制型为知识创造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条条框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善于质疑,引发学生思考,能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模式的创造型教师。

3.变知识单一型为通识型。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一瓶水,教师不仅要会一门课程,更要与信息社会相接轨,要掌握多种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通识型教师才能真正搞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在教育的中发挥重要作用。

4.变专制型为朋友型。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是一节课的专制者,信息时代的课堂教育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求教师成为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互爱的朋友型教师。我们学校施行的关爱教育和教师找学生谈话制度,已经在实际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并且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告诉老师,与老师成为好朋友,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起到一点帮助,同时,有不对之处也望大家多加指教。

【参考文献】

[1]陈清.如何搞好计算机教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郭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1.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 江苏 南京 210088;2.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为了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工程能力,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教改思路,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建立理实合一、阶梯式学—做—学的迭代教学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

关键词 : CDIO;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工程思维导向的独立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探索”(2014SJD038);2014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院教学[2014]08号)。

第一作者简介:谢修娟,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xiujuan__xie@126.com。

0 引 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和最大的工程人才需求市场,也拥有非常丰富的工科生源,这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优势”[1] 。然而,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进行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历时4年探索研究建立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围绕生产周期中工程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等各个阶段,以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2] 。

自2005年起,我国已陆续有50多所院校开始学习、研讨和实践基于CDIO理论的工程教育模式,取得明显的效果;既重视技能的培养,又关注职业素质提高,尤其注重学生项目开发、设计及建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的培养。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①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4乃至更少,没有安排应用型实践;②实验实践与应用实践脱节,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缺少探索性,脱离实际应用,每个实验基本是针对不同知识点孤立进行,缺乏关联性、真实性、综合性和实战性;③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脱节,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是“满堂灌”“填鸭式”“唯教材”, “学”是“督促式”“压迫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激励措施和自由空间;④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脱节,学校只注重或只满足于完成知识教育,把对学生的评估重心放在理论知识考核上,忽视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技能的考核[3-4] 。

1 基于CDIO理念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程序设计基础课,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借鉴CDIO理论在背景、课程开发、设计经验及工作环境、教学/学习的新方法、教师发展、评估/评价6方面提出的12条标准[5],尤其是第3条、第7条、第8条和第11条,我们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其进行匹配。

1)标准3:一体化课程设置。

一体化课程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C#程序设计是专业学科中的桥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与先修课程及后继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变各门课程间的“松耦合”为“强耦合”,保证专业知识链的连贯性。例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就为C#程序设计课程及关联课程建立自顶向下的以软件开发为主线的3层课程群结构:第1层是基础课程(计算机导论、C++、数据结构),是当前课程的先修课程,使学生具备基础的结构化编程及算法设计能力;第2层为专业主干课程(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包括当前课程及平行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及系统工程化思想;第3层为专业方向课程(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WebService),是当前课程的后继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系统架构、网站开发等技能。

2)标准7和8:综合性学习经验、主动学习。

综合性学习经验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软件产品的构造能力等。教师应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尝试多元化教育,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6]: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分布不尽相同,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强项,针对他的兴趣、特长在掌握课程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安排个性化的作业和实践环节,合理地分配角色,实现因材施教;第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导、评为主,教师将学习目标告知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思、练时间;第三,倡导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第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正面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3)标准11:学生考核。

改变传统只围绕一本教材知识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用综合测评方式评价学习成果。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测评、技能测评、应用能力测评、创新创造能力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知识测评着重基础和思维,不出难题、怪题、偏题、边角题,宜多采用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查书或参考资料,不规定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正常理解和发挥。知识考试成绩比例不超过30%;技能、应用、创新、职业能力测评成绩比例应占50%以上,以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为考核形式。

2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试验版)

鉴于目前诸多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实践与应用实践脱节等问题,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实现“基于项目的学习”“学中做、做中学”。按照先基础操作能力、后工程能力,再团队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路,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分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型系统能力训练和开放型项目拓展3个阶段,环环相扣,递推式前进,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整个过程是一个“学—做—学—做—学......”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通过科学、多元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1)基础能力培养。

该阶段主要训练代码编辑、程序调试、开发工具使用等基本操作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式机房教学,将理论授课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融为一体,讲练交替,每次课堂教学按照“提出任务要求—介绍相关知识点—使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及对应任务案例的初步设计见表1。

任务是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一个开发“情景”。教师通过任务要求引出当堂课程的知识点,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并演示如何运用知识点实现任务。最后的“举一反三”环节是紧扣当前知识点设计的简单验证型实验,让学生运用前面的方法完成类似的任务,是一次知识的巩固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综合型系统能力训练。

阶段二是阶段一的一次提升,对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分模块内聚,每个模块选用一个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小型开发项目,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任务/子任务中,同时有机结合课程群里关联课程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思想开展项目。每个项目按C—D—I—O分4步进行,以综合项目“基于控制台的单词竞猜游戏”为例(涵盖表1中K1—K18知识点),第1步(构思)通过试玩类似游戏、头脑风暴等方式,构思本游戏的功能并编写需求说明书;第2步(设计)要求学生作出游戏的总体及详细设计方案,包括游戏界面说明,实体类、业务类、数据访问类的设计等,并编写设计说明书;第3步(实现)按照设计说明书的要求编写代码;第4步(运行)对实现好的游戏进行测试,及时改正测试过程中的错误,同时鼓励学生对游戏再添加一些个性化的创新设计,即完善游戏,最后完成程序部署。

3)开放型项目拓展。

本阶段是教学环节的又一次升华,集C#知识应用、工程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职业技能于一体。该阶段按照“组建团队—选题—分工合作—项目验收”的过程进行,由学生自行组建团队,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外部协调,注意好差生的平衡、男女生搭配等。开放型项目的题目应由教师精心挑选,或者由学生提供题目并经过教师审核,保证题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选好题目后开始角色分工,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充当项目经理,其他组员根据兴趣和特长分配相应角色。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分数甚至虚拟货币形式,激发所有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组员的最大潜能,以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分工任务;最后是项目的验收,每组需提交实验报告、系统需求及设计说明书、软件系统,实验报告的内容至少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思路、实验过程介绍、系统运行截图、实验结果分析、团队分工说明6方面。受课时限制,本阶段任务大部分在课下进行,预留2节课上时间组织“开放型项目答辩汇报会”。汇报会由教师主持,以组为单位依次进行答辩汇报,通过该环节促进各小组之间分享成果和心得体会,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报告能力。

4)建立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另外,教师还需结合CDIO评价标准,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客观评价,采用过程式评价与结果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效果,又关注学习过程。新考评体系从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工程4方面,通过平时作业、上课情况、实验及实践项目、期末笔试4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平时作业的考核占10%,具体考核内容为理论知识作业以及程序设计作业。理论知识作业要求清晰工整、独立完成,程序设计作业要求能得到正确运行结果、代码规范;上课情况的考核占10%,具体考核内容为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专题知识演讲,出勤方面要求没有无故缺课,课堂表现要求认真听课并积极发言、学习主动性高、对于专题知识演讲积极参与、准备充分、表述清楚;实验及实践项目的考核占50%,具体考核内容为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开发项目和开发型项目,验证型实验要求程序正确符合要求、实验报告文档规范,综合性开发项目要求过程规范、各阶段文档齐全且正确、程序正确符合要求,开发型项目要求成员职责分工明确、成员间沟通良好、有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强、自主钻研克服难题、具备一定的工程思维、具有创新思想;期末笔试的考核占30%,主要考查C#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会分析程序、在规定时间内编写程序。

3 结 语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对2012级计算机系本科生的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CDIO教学改革试点,用新的考评体系测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以往学生相比有以下提高:第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第二,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增强,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课程实验,还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参与各种程序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第三,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有所提高,学生学有所思,能提出一些新想法,课余自组团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2012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总体来说,新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 2011北京工程教育区域性国际会议召开[EB/OL]./paper.jyb.cn/zgjyb/html/2011-05/12/content_46334.htm.

[2] 王洪发, 于峰. 基于CDIO理念的WE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35-38.

[3] 姜大志, 孙浩军. 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方法研究: 以Java类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4): 159-164.

[4] 曹莹莹, 朱立才, 蔡长安. 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案例的设计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11(6): 56-58.

[5] Worldwide CDIO Initiative Standards[EB/OL]./cdio.org/implementing- cdio-your-institution/standards.

篇6

关键词:智能计算;科研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9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80-02

0 引言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教授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充分挖掘学生各项潜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有效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环节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1]。

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2-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本文以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教学改革,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中科研素养培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1 合理设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教学模式

与本科教学不同,研究生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简称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分开授课。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术硕士开设的该课程除了介绍智能计算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面向专业硕士开设的该课程则强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采用“授课―项目实践―研讨(项目开发交流+学术交流)”的方式。其中,“授课”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需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教学内容,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创新,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研讨”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专业硕士重点交流项目实施的方法和心得,学术硕士重点交流学术前沿。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普遍受到师生好评。

2 注重科研素养培养,构建多元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智能计算》课程积累了丰厚的学科基础和教学经验。为适应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形势的发展及要求,立足于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课程组构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

(1)通过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授课教学环节始终。通过课堂问题研讨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前沿领域技术动态方面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驱动式、问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延伸性平台拓展课堂范围,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通过畅通师生交流渠道、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实践反馈拓展课堂广度和深度。教学资源平台包括:①智能计算领域国际杂志和协会资源,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 》、IEEE 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学术刊物;②组织学生参加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智能计算等领域国际会议;③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兴趣,积极探索前沿领域。通过课堂延伸,逐步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

(3)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努力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掌握前沿科技,提升科研素养。

3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智能计算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主要系统讲授智能计算有关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全面介绍智能计算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智能计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智能计算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内容包括: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鱼群算法、文化基因算法、量子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

(1)进化算法。以教材为主,重点讲解进化计算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础、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深度学习的本质优点及其适用领域;从个体编码、群体初始化、个体评价、操作算子和参数选择等方面详细阐述在求解实际问题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4]。同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先进算法。

(2)群体智能算法。介绍群体智能算法的生物基础、数学模型和学习机理;重点介绍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和实际应用领域。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智能计算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

(3)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介绍群体智能算法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互联网+相关领域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探讨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发展趋势。

智能计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该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研究先进算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利用先进算法求解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对程序编写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4 教材建设

本课程教材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智能》,该教材有相应的电子教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料更新快,需不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随着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中需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扩展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5 课程考核

课程考察主要采用以下方式:①小作业。对先进的智能算法进行总结、分析、对比等,撰写综述报告,对先进的智能算法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要求结合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应用进行展望;②大作业。培养学生编程技能,对先进智能算法及应用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制作成演示系统;③论文。提供选题,对智能计算领域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结语

本文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智能计算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先进智能算法应用技能得到提升,科研论文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等.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35-37.

[2] 何静媛,陈自郁.研究生计算智能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12):1-3.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杨加猛,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77―03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而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每年都将超过20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首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开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5年,全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5万人/年,专科招生超过6万人/年。截止2006年6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约7万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5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数量基本适度,但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师资状况上,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合计占总体的67.4%;教师毕业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和经济学三类合计占71.9%。学生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的人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相差较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就业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与就业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进一步对接、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相比其他较为成熟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间短、内容新、任务重,正处于初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向细分不足。相比许多传统专业的明确定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上相对宽泛,培养方向上缺少细分,“高级、复合型”的培养初衷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例如培养模式上,高校工厂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识结构上,学生宽厚的经济、管理学基础与社会专业化导向间存在反差;就业意向上,本科生从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或技术的预期与众多企业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分为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几大模块,但各大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这一状况与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有着较大的关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确各模块功能和课程内容的导论(概论)课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实验、实训,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相对缺乏或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各大模块的目的。

3.重理论、轻实务。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实务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即使是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只是以软件模拟为主,且面临着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等困境。

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观培养方向细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重理论、轻实务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据“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仅为1.9%;而在国际交流经历和专业实践经验上,8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44.4%的专业教师没有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由于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和创业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当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也与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时间短,电子商务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大,引进企业高级实务人员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创新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b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教师,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除了积极引进熟悉中国电子商务实践的海归人才和有较高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扎实的专业培训,学术带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与专业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带实验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多参与实践项目或活动。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参与或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三是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开展师资合作。通过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联合申请课题、开发课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8

(一)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体现了当今中国大学研究生期末的一个典型场景。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各门考试密集展开。一部分平时混沌度日的研究生,不得不突击学习以便应付考试,或者大段摘抄专业书籍和文献以应付课程论文,岩体水力学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毕业后被指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就不足为怪了。抛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主观因素,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教师没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对岩体水力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研究生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便于研究生将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自身知识,激发研究潜能。如果研究生教育阶段仍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兴趣和乐趣,而是选择了用强制力逼迫或者听之任之的极端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二)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薄弱

受不同院校、不同行业的影响,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很大。水利、采矿、地质、石油类院校的本科教学环节,对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地质类课程普遍比较重视,这也成为了这类高校在岩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上的有利条件。然而,目前国内具备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是以土木工程类院校为主。土木类院校以建筑工程为行业背景,以工业和民用建筑为主体研究对象,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等课程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许多土木类高校本科阶段不开设岩体力学课程或作为选修课,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也没有开设工程地质学课程。这导致大量的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地质学概念不清,严重影响他们对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品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校实验条件有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

岩体水力学教学除了对理论讲述环节要求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室内实验揭示岩石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水力学特性,在岩石水力学实践性教学中至关重要。诸如软化系数测定,孔隙率和渗透率测试,三轴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变化测试等都是岩石水力学性质的基础实验。然而,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严重不足。如最基本的带水渗或气渗功能的电液伺服岩石三轴试验机,国产的试验机在国内高校装备数量很有限,功能齐全的高精度进口试验机更是凤毛麟角。基本设备都不齐全,大尺寸设备和实验场地就更为缺乏了。这会使研究生对岩石水力学实验的认识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真正掌握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技术。

(四)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有限

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师队伍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岩体水力学课程较新,可选教材比传统课程少。除了专门从事岩石水力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之外,大部分承担岩体水力学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会遇到备课困难,知识点讲解不清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上也是拙襟见肘,很难达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品质。

二、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兴趣

岩体水力学牵涉的知识点众多且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为想把各知识点的概念尽量罗列齐全,不发生遗漏,从而讲授得过于理论化,使学生觉得听课十分乏味。人天生有好奇心,学习新知识、探寻未知世界本是奇妙而富有乐趣的。可以通过国家重点和大型岩石工程实例、国内外著名的工程灾害事件的现场照片、统计数据等资料,最大程度地调动研究生对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岩石遭地下水渗流破坏造成的重大工程失事实例,如意大利Vajont水库左岸大滑坡、法国Mal-passet双曲拱坝全坝溃坝、美国Teton土坝岩基段溃决[5],以及英国Woodhead和Bilbery坝、美国Francis重力拱坝、意大利Gleno连拱坝、阿尔及利亚Gabra坝、西班牙EwgadeTera支墩坝、法国Bouzey坝等失稳破坏事故,借助统计分析资料(如国际大坝委员会),从实例中强有力地体现岩体水力学性质对岩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巨大影响,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这些事故,改变了工程界对岩体结构稳定性的传统认识,开辟了岩体水力学中众多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欲望,甚至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责任感。

(二)完善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

为了弥补大部分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强调岩体水力学是一门以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为地质学主线,以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为水力学主线,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岩体力学为力学主线的综合学科。让研究生深刻体会岩体水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若遇到与地质学有关的知识,要注重基础,详细讲述,尽可能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概念。如水文地质学中,溶穴、岩溶率、裂隙水和岩溶水、含水层和隔水层、隔水顶底板、贮水系数、渗流、层流和紊流、水流折射定律、溶滤作用;工程地质学中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断层构造、水化作用、侵蚀作用、膨胀系数;岩体力学中的地下硐室、锚固与注浆、节理、充填与胶结、损伤与断裂、水力劈裂等基本专业术语,均需要详细讲解。注意强调岩体的各种地质构造、天然缺陷、高度非线性、各向异性、多尺度特点及不确定性特征,以及裂隙岩体中非达西流现象、岩石结构的宏、细观层次认识等难点问题,并且告知学生岩体水力学理论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岩体中渗流描述,几乎完全照搬土体渗流学,即孔隙介质渗流学的方法及经验来解决,而裂隙岩体渗流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单裂隙渗流的研究和认识较为成熟,但对裂隙网络情况以及非稳定渗流还有待深入探索。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注重实验和现场调

研等实践内容和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不同,研究生教学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去掌握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种实验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一方面,围绕岩体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岩体渗流规律的地质分析、基础力学理论和力学参数、岩体水力学的工程应用展开,结合岩体水力学的地质分析方法、室内外试验方法、物理和数学模拟方法、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教师的专题介绍和研究生的学习汇报结合形式,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增加学术思想的碰撞,启发和引导研究生深入理解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除了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之外,还要给出相关参考书目,如《岩石水力学与工程》(张有天著),《裂隙岩体水力学基础》(朱珍德、郭海庆著),《岩体水力学导论》(仵彦卿、张倬元著),《高等岩石力学》(周维垣著)等,并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术期刊文章。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性教学改革。在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针对具体的实验仪器,讲解设备构成,让研究生亲自动手全程完成实验。贵重设备可能不宜人人使用,但可以请研究生全程观摩实验,并同专职实验员或博士生深入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撰写实验心得。

采取物理实验与数值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软、硬件平台应用于岩石水力学教学中,拓宽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对象,通过鼓励、指导学生自发设计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实验设备缺乏的不足。此外,还可以采用现场实地调研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厦门市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雨季频繁,构成了滑坡灾害易发的基本条件。根据厦门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华侨大学附近的集美区后溪镇(2007年被确定为厦门市14处重要地质灾害地点之一)为调研场所,在由暴雨导致该地区边坡滑坡的灾害现场,讲解水力耦合作用下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岩体水力学的水力耦合基本理论。当然,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不同,必须根据本单位实际的软硬件条件,确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而不是盲目借鉴其他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岩体水力学课程专业性较强,建议在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设。

(四)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提升教学品质

近几年,华侨大学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岩土工程专业教师组建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裂隙岩体HM耦合作用下的声学特性及参数研究(批准号51109084)”、“卸荷作用下岩石渗透性与损伤协同演化规律及主被动式声学表征(批准号51374112)”,以及多项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前沿,时刻关注岩石水力学发展和最新的学术成果。通过不断努力,比较准确地把握到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掌握了岩体水力学研究的一些新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技术,对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强度、变形、损伤破裂和渗透性演化特性,以及卸荷条件下岩石渗透性与损伤协同演化的宏细观表征等方面有了一定突破性认识,获得了岩体水力学的新知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将科研体会和成果融入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理论起点,深化教学内容,能够让课程教学跟上岩体水力学学科最新进展。例如:结合笔者所在科研创新团队近期开展的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岩石渗透率与变形关联性三轴试验研究,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研究生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利用PFC2D颗粒流分析软件,建立符合室内砂岩渗透压–应力作用三轴试验的数值模型,定义流体域和流固耦合的控制方程,模拟岩石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组合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图1为不同时步试样孔隙压力分布情况,图2为微裂纹分布模拟和试验破坏结构照片,图3为不同渗透压下岩石渗透率云图。结合物理实验和数值仿真结果,和研究生一起讨论荷载和孔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岩石的宏观变形发展、细观裂纹发育、剪切带内外应力状态、孔隙率特征、渗透率演化特性等。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教育价值 理念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1981年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L.Wilder)1981年在《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一书中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自20世纪初起,数学文化价值在数学教育研究中开始得到重视。1988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数学文化教育成为大会的主题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人类文化学、数学活动、数学史及中西数学文化等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研究。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目前,数学文化还未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有如下定义:“一般来说,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又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等。”[1]

二、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的研究得到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标准》指出:“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当今教育的现实却是,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动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数学的目的只是通过考试,数学的学习也变成了机械的重复练习,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厌倦情绪。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数学文化观下,数学教育不仅仅强调数学文化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更注重观念性成分的感悟和熏陶。

1.数学的科学教育价值。

从科学的角度考虑数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数学语言,它的基本特点是形式化和符号化。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是自身的量的方面的规律。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各种量之间的关系,量的变化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2]高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应用简炼而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数学中的定理、公理等,培养学生将显示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能力。数学还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数学的发展也为其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方法。[3]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数学的思维方法。

2.数学的应用价值。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也日趋广泛。在《标准》给出的19个参考选题中,二进制与计算机;广告中的数据与可靠性;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电视与图像压缩;CT扫描中的数学――拉东变化;军事与数学;金融中的数学,等等,这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选题都是关于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的展示,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数学在当今年社会巨大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并不只是为了得高分、考大学,更重要的是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做准备。

3.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给学生讲述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数学概念(或符号)的起源及数学名题,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各种思想。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即一种文化修养。在整个数学课程中,都要注意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使之成为正确世界观的科学基础。[4]

4.数学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从表现形式到内容和方法都具有美学价值。从形式上说,数学整齐、对称,具有规律,如等边三角形、矩形、圆等几何图形就有着对称美;从内容上说,简单而统一,如勾股定理a2+b2=c2;从方法上而言,数学具有严格的逻辑规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指出: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得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爱好数学,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5]

三、理念的说明与建议

1.应当采取灵活多样教育方式。

数学的文化价值,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讲授就可以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应贯穿于各个模块之中。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标准》正式地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列入课程,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查阅文献、阅读资料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另外,数学作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学生将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及反思等以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交流、创新能力,并且这种形式也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途径。数学建模也是数学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日常问题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建模中的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尽量将课题作形象化的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数学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形象、生动的数学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如在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将函数图像与解析式联系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过程;在立体几何和空间向量的教学中,将问题还原成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间的交流。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通过整理资料,阅读文献,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广泛运用。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各种媒体资源,了解数学与经济、天文、文学、艺术、军事、医学等的关系,感受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4.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成果、数学人文精神。

在《标准》中,为满足学生的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了“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通过生动、丰富的实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5]法国著名女数学家索菲・热尔曼、苏格兰女数学家奥勒伦绍等都是因为读了数学家的故事后,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数学研究上作出了杰出成就。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的经历故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比如在介绍二项式定理的过程中,摆出杨辉三角,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巧妙;为了便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数学极限的思想,引用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妙,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主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维忠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课程的重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孙名符,吕世虎,傅敏,王仲春编著.数学・逻辑与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奠宙,李士,李俊著.数学教育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20世纪初,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女性主义思潮迅猛发展,实践和理论两股力量促成了女性学逐渐走向学科建设之路。20世纪70年代,女性学在美国兴起,随即在西方蓬勃发展。80年代中后期,女性学传播到中国。1984年,女性学课程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高校的讲台。20多年来,女性学课程在高校迅速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已有40多所高校成立了妇女及社会性别研究机构,20多所高校开出了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女性学课程60多门。女性学课程已成为推动两性发展,传播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大学生性别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学校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这类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属于既有的学科中的女性学分支,面向的是有关科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外一类是女子学院,根据办学特色而开设女性学课程。而开设该课程的普通高职院校并不多见,这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性别教育意识不强、师资结构不完善和课时量紧张等众多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对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该课程在高职院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同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对实现高职女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截止2004年底,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约占同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30%。[1]另外,在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中还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周文件还强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人口素质,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就目前来说,人们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认为计算机等理科比较适合男生,而女生则比较适合文秘、师范等专业;男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强于女生等。这些观念上的误区直接影响着男女学生在专业和就业领域上的选择,同时制约着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冲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二)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树立高职学生性别意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以实现女性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人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人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团性别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它不只是特色学院或较高学历的部分学生才接受的教育,应是贯穿子每个人一生的教育活动,部分人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并不是性别教育的最终目标。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国内外各大会议上都一再强调将性别意识纳人决策主流。所谓“性别意识”就如同人权意识、环境意识一样,是一种现代意识,是指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阅性别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学校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该层次受教育者性别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男女两性都是性别教育的对象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两性共同建构,而教育是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促进两性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不单只是面向女生,更应该把男性纳人受教育的对象中。近年来,上海、广州、重庆等部分本科高校尝试性地开设了女性学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频频出现爆棚现象,上课人数中,男生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个现象显示,男性对性别教育的需要同样紧迫。目前,性别教育的缺失还是许多学校遇到的共同难题,高职院校亦面临同样的难题,因此,只是在以性别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中开设女性学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普及女性学课程在普通高职院校中的开设。女性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而且也能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有学者提出,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男性的社会性别意识更加重要,实现男女平等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男性的性别意识增强了,男女平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综上所述,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来看,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国民性别意识的必然趋势。

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学课程的定位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女性特色”为办学宗旨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具有女子学院和高职院校的特点。自学院成立以来,就开设了包括《女性心理学》、《女大学生成才学》、《女性修养》等特色课程。2005年,正式将《女性学导论》设为全院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完善了以往所开相关课程的内容,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对高职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笔者在不同系部就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期望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210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3%。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92‘1%的学生对“女性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表示极大的欢迎,有着浓厚的兴趣;有94%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正确的性别意识;有96%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能轻松和谐,并从中获得与女性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知识,如女性就业、女性潜能开发、两性差异等方面的内容;也有80.5%的学生希望能从该课程中了解中国妇女发展的历史和各历史阶段的杰出女性。制定女性学课程教学目的,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p#分页标题#e#

第一,女性学课程设置要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开设女性学相关课程,主要目标是正确树立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性别意识,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紧扣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因此,其课程体系结构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来构建的,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明确指出,各类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主席令第69号)第二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ffl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求,高职教育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方法,一般采用“职业分析—教学设计”连贯法,即根据职业活动系统,进行职业分析,然后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应用性与实践性为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

第二,用社会性别的视角讲解女性学课程。近年来,随着女性问题热,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课程,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阴‘毗刊,把此类课程当作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故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坚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去进行讲解,谨防对传统刻板性别模式进行单一的重复。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体系,女性学的课程体系是个灵活、开放的系统,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将是个不断尝试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女性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该课程塑造高尚女性人格的共性,更要注重其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目标的结合。笔者结合学生的需求、高职课程本身的特点,尝试将该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让学生了解两性角色形成的过程,从性别分析人手,分析现存社会中不平等的角色关系,以及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在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家庭关系中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

(二)通过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帮助她们在心理、观念和能力等方面摆脱现实性别不平等给她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与两性之间的社会不平等的区别,帮助学生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对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以此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性别意识。

(三)针对社会文化中对女性性别的歧视现象,要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理性的性别意识拷问,从自我概念人手,帮助学生确立内在的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让学生了解女性性别优势与女性发展趋势,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分析社会现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就业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笔者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部分(见表一)。

三、女性学课程的多种教学手段对高职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为了解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束后,笔者向学生发放了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其中发放调查问卷共210份,回收210份,有效卷190份,问卷有效率为90.5%。据统计,有94%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女性学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性别意识;有9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帮助她们了解了男女两性的差异及性别优势,使她们增强了自信心,重新认识了自身价值;90.7%的学生表示,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她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该课程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的问题。为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网络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使之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女性发展的历史,形成多方位的认识,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同时,还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案例给学生补充有关女性心理学、生理学、法律、参政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在培养兴趣中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在开课前的调查中,部分高职女大学生存在着性别盲点,对性别歧视现象缺乏敏感度;有的对女性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女性学课程就是培养女大学生如何做个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对该课程的欢迎也仅是基于女性学课程能增强她们的女性特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能够较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看待身边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各种现象,并且重新认定了自身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实现女性学的课程目标,重要的手段是要培养女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使之主动地思考和学习。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一般对理论化的知识缺乏热情,但对实用性强.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则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弥补女大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不足,并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促进她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对女大学生就业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演示,并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来做读书报告和交流学习心得,摆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女大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们对这类教学方法也表示欢迎,通过阅读和思考,增强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机会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老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经验放在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鼓励她们各抒己见,通过表述自己的经验,引发她们对女性学课程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