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院进行自主招聘是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而展开的编外人员的招聘,因为只有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然而医院在对这些人员的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以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优势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优势
(一)促进医院职位结构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每个事业单位的编制名额都是有限的。但是有时候有限的名额不能满足医院对人才的需要。而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就打破了编制对医院人才纳入的限制,不仅促进医院职位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让医院纳入了大批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的同时,也使医院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简化招聘流程,促进医院用人机制的良性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打破了编制对医院人才招聘的限制,这样医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招聘人才。我们都知道,正式编制人员的调动,过程非常复杂,手续相当烦琐。而医院在进行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鉴定劳动合同,这样就简化了招聘流程,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非常便捷,医院要严格对招聘人员进行考核,施行优胜劣汰的政策,从而促进医院用人机制的良性发展。
(三)可以有效解决医院工作人员不在其岗位却占其编制的问题
随着各国的频繁交往,使得各个单位出国学习的人数逐渐增多,在这些人中不乏编制的人员。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就会对出国学习不归的人员进行清理,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就可以空出编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档分离”的情况导致无法快速开展工作
我们知道,当职工遇到晋升职称、函调政审、党团关系等问题时,是需要查阅该职工的档案的。而由于人员的人事档案都是存放在人事机构的,所以,当职工需要对档案进行查阅时,先要和人事机构联系,要不就是认识机构去查档案,要不就是将档案接回来在进行查阅,这样不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导致工作无法快速地展开。
(二)人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医院和人事机构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来看,人事机构对医院人员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保管的层面,致使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完善人事制度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三)加大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医院把人员的人事档案都是放在人事机构的。所以,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办理人员在人事机构的档案移送、查档等工作。这样就加大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四)人事机构的人事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
人档分离,直接导致人事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因为人事机构保存的所有档案都是最初的原始资料档案,但是我们知道职工的职位、职称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人事档案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的滞后。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
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加速推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为医院的高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探索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可以说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顺利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更使在资料的收集和传递的方式上,实现和人事机构的快速连接。
(二)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众所周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准绳,要想对人事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也是能够顺利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这样就可以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速推进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三)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
医院应紧跟形势,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首先,积极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软件。其次,建立人事档案基本信息数据库以及档案材料传递、接收的数据库。再次,建立政审证明材料数据库。最后,就是加强人事档案工作法制化监督力度。这样就加速了医院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
(四)对人员的业绩记录在案
医院想要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这个群体的情况要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比如,医院可以对人员的业绩记录在案,具体内容就是他们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研究成果等。我们知道,人事机构的档案信息是否完整取决于医院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是否到位和及时。因此,医院应加大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以保证对人事人员的资料收集、传递的及时。
四、结束语
完善医院人事档案袋里管理机制,对医院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想要实现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作者单位为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刘,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学教师、机关干部、乡镇领导。]
参考文献
[1] 许安庆,徐道喜.医院人事制度现状与完善[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16).
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档案管理 有效援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自1983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费加资助”政策逐渐取代了昔日的“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用以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即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好贫困生的身份认定则是这一资助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界定贫困生在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开展者是各大高校,为此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逐渐探索出一套可行而较完善的认定方法与步骤。然而随着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断开展,其内部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以国家助学贷款的评定工作为例,根据我校调查研究表示,在每月只能消费300元以下的307名贫困生中,只有48%的人申请到了助学贷款,有39%的学生不能申请到助学贷款,有13%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认为学校助学贷款的评定不能体现学生的需要。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仍存在缺陷,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的关怀。
在整个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中,类似此种情况仍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是:在认定体系中,缺乏一套完整的高校贫困生档案,或者即使已经建立了高校贫困生档案,但却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可行性。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角度,探讨走出贫困生认定工作困境的新思路。
一、完善高校贫困生档案内容
1.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记录
家庭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身份证、户籍、基本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等。
在校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就读年级、专业、住宿、医疗、图书借阅、成绩等情况。
2.学生经济困难情况记录
这一方面记录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高校一般用以评估学生困难情况与程度。因此,此方面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完善性足以决定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成效问题,乃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困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学校所在地保障线、学生所在地保障线。
经济资源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
人力资源指标:家庭成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成员教育支出情况、家庭重大支出。
自然资源指标: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有无特殊性产业。
社会资源指标:家庭亲戚及其资助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包括入学前与入学后)、受资助的金额与类型、勤工助学的情况。
特殊性指标: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
学生在校消费指标:所在学校一般学生(非贫困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与一般学生的日常生活支出之比、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消费习惯(节俭还是奢侈)、娱乐消费水平。
当然,这些记录必须具备相应的真实证明材料,如有关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的科学统计数据,后勤部门提供的月膳食卡消费数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及父母所在单位出具困难证明材料。
3.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品行及成长记录
高校贫困学生在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后,普遍会开阔眼界,锤炼品格,从而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建立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变化通过档案的形式加以记载保存。另外,贫困生档案还可以包括贫困生接受资助的文件、心理变化的测试表、学习成绩表、品行进步的证明、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
二、科学化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流程
1.确定划分标准
(1)定性标准
贫困生一般至少要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之一:来自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收入很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父母双亡、单亲、离异家庭,没有固定的经济资助来源,失去家庭依靠的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或家人长期患病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收入来源减少、家庭已经背负大量债务的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意想不到的事故、家人或本人突然患病,面临突然困难的学生;城市大学生父母下岗或无固定职业和收入,家庭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
(2)定量标准
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评定标准也考虑了多种因素。但其中很多因素难以量化,并且各个高校的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在评定过程中传统经验主观判断因素占了很大部分。对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便于实际操作的科学和量化的标准。
①学生在校相对贫困标准――可以运用国际上惯用的公式:
PL=X/2
其中PL表示大学生在校月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生活、学习有关消费的平均值)。X值可通过随机抽取不低于全校学生数的10%的问卷统计获得,得出本校认定贫困生的量化指标(PL)。
②学生家庭相对贫困标准――我们可以参考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科学界定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并根据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及物价水平,动态调整划分标准线,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标准:
A.根据高等教育所需的基本费用,再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进行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的界定。以我校医科为例,其每年学费为5760元,说明一个大学生家庭除日常生活开销外,每年需额外有5760元来支付学费,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人均要额外有120元,而广州市2005年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20元,所以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定在440元会比较科学合理。
B.根据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核实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将低于低保标准150%以下家庭的高校学生划分为贫困生。若此规定应用在广州则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是定在480元。
以上两种方法得出来的标准差异性不大,都可以作为贫困生的划分标准,具有比较好的指导性。结合广州市物价,我校的认定标准为:低于200元的为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200元且低于400元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400元且低于600元的为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动员和宣传,收集意见,加强业务培训
在全面开展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之前,学校向全校学生公布建档的要求及流程,并进行适当的宣传,聆听与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仅可以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贫困生档案的意义和建立流程,同时也可对整个贫困生档案建立细则与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
学校随同录取通知书寄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入学指南》,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各项相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并提前让有需要的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为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动员宣传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我校提前与捐赠单位沟通,及早确定资助项目,为统筹协调安排资助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利于综合考虑、合理分配各院系相关名额指标。要健全沟通机制,加强与校内外各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与学校财务处、基金会、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各资助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共同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为使师生了解资助工作要求,学校应注重业务培训工作。以下是中山大学相关工作安排。首先,针对贷款学生,学校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会议,通过宣传、咨询和培训,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为便于学生详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操作流程、提交材料及相关注意事项,学校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极大地方便了贷款学生。其次,针对各院系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学校先后分校区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工作专题培训会和咨询会,并为具体开展贷款工作的老师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再次,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专题交流会,就当年各助学金评选的要求、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进行现场答疑,提前解决了资助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电话、QQ群、邮件等网络通讯及时与院系沟通相关信息,为院系在资助工作方面提供即时的业务咨询与指导。
3.学生提出申请
经济困难的学生向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并根据学校的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要求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4.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
由辅导员(班主任)召集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作风正派、思想正直的学生――包括具有群众基础的班干部、宿舍长和同学代表。小组共同讨论并审定申请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一方面使认定程序透明化,有效规范资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学生隐私,维护申请学生的尊严,避免让贫困生直面全班同学审视的目光,违背了基本的慈善扶贫伦理要求。同时亦要防止认定工作受到申请对象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杜绝学生拉票等现象。
5.认定小组将拟定名单和所需材料上交至辅导员(班主任)初审
6.辅导员(班主任)初审后上报院系审核
7.院系根据各班级上报材料进行审核
确定院系贫困生名单后,将《贫困生登记表》发给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院系将本学院的全部贫困生有关信息数据录入《贫困生名单汇总表》,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
8.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后汇总全校贫困生信息
将其全部录入贫困生电子档案,《贫困生登记表》和《贫困生名单汇总表》学校与院系各保存入档。
9.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在贫困生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后,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和修订,整个档案建立的过程必须遵循客观、科学、动态、保密、自愿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以下内容必须有动态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学生家庭重大支出、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拥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受资助情况等,至少一个学期登记一次。可取的做法是,利用假期里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即时的补充登记及提供资助。2008年,我国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我校立即对家庭受灾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摸查统计,共有726名学生家庭因冰雪受灾,有172名学生家庭因地震受灾,另外54名新生来自地震延考区。我校2008年共有47685人次的本科生获得各级各项困难补助433.6065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为家庭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学生提供500元/月的生活补助,从5月至12月共发放生活补助19.8万元;3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共为5625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11.8125万元;3月,为在冰雪灾害中受灾的726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受灾补贴7.26万元;4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为30763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246.104万元;5月,学校为6000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一次性困难补助共60万元;12月,学校为4024人次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0元/人的困难伙食补贴共80.498万元;为151名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8.15万元。
三、结语
科学界定、即时补充贫困生档案正是做好困难补助及其它各种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贫困生档案,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学习、生活、各项能力及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等真实情况,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及资助等级。要坚持做好摸查统计,注重基础性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发展。并注重档案资料的动态记录,即时补充资料,尤其是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受灾学生的补助。坚持“实事求是、标准合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奖助贷补勤减免缓”为一体的资助体系;秉承“奖学助学,重在育人”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生活负担,着眼于从思想上解决贫困,树立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四川档案,2007,(1).
[2]倪迎华,刘昊,陈攀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3]张明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3).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财会研究,2006,(4).
[5]薛浩,于建业.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档案与建设,2004,(10).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 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
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信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在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传统理论的许多论述和观点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局限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工作难以适应;传统理论主要建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当前迅速发展的档案馆工作实践难以适应;传统理论重点注重档案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检索、统计等档案保管的诸环节,对不断拓宽的档案利用工作难以适应;传统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手工操作的档案实体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管理难以适应;传统理论注重揭示档案工作的内在联系,而对日益拓展的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外在联系揭示不够。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真正确立。面对这些问题,要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努力推进档案工作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创新。
一、管理思路的创新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沿袭传统的管理办法。日常工作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卷,提供利用多少卷次,依然停留在建档、管档、看家守摊,你查我找的水平上。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对象需要哪些方面的档案资料,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主动超前服务,使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档案资料成为“死”信息。要形成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档案管理工作新理念。档案工作人员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开放的视角,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工作的建设方略。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有悠久的档案历史,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一些传统的做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档案工作管理环节和一些具体操作手段的创新,包括立卷改革,在工作手段上的改进,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目前许多部门都已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局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和检索,而对于档案的其他方面的应用则较少。因此必须进行革新,比如运用电子扫描技术对纷繁杂乱的图纸图像档案进行微缩处理、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以减轻档案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三、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直以来,档案管理工作均以经验管理居多,工作人员的选配也是以具有档案工作经验为先决条件。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引进,形成了档案部门的“铁饭碗”现象。工作人员“混”的思想比较严重。必须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创新的基础问题。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科学设岗,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增强档案工作者的危机感。逐步建立起人得其事、事纳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同时,要建立一些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如鼓励创新的考核办法、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服务职能的创新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职能。要从“保管存留”的目的向“服务利用”的目的转变,就要实现工作模式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就要有具备“服务创新”的理念。首先在确保各类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的前提下,要做到有预见性的超前服务,有目的地针对服务及有始有终的跟踪服务。它还包括如何培训部门专兼职档案员、如何指导部门档案工作等。档案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档案馆(室)是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信息中心,档案工作人员是这些信息的管理人员;不仅管理档案实体,还要管理这些档案实体反映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整理、分析,可以从更深层次研究档案所包含的一些实质问题。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管理,加强服务职能,进而丰富服务的形式,扩大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实现服务的价值。这些是档案馆(室)拓宽自己工作思路的新举措。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促进档案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与完善。只有时刻注意创新,有可能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笔者相信,当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所注重,必定能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力小蓉,李可.拓宽档案编研范围发挥档案信息作用[M].中国医学管理,2002
篇4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基本素质
随着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们的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有少部分同志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差,更有少部分同志缺乏职业道德,履职不尽职等问题。加强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且必要。
1.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所接触的工作性比较强,规范性要求比较多,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保密意识,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政治上可靠。具体来说,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形势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要树立学习的榜样,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等同志学习,增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这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必做的功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和要求。
2.精湛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
2.1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党政机关档案管理的内容大都仅限于文件、文史资料和人事资料保存。不同内容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且有些档案材料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方面政策规定有着不可阻断的联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在整理保存这些资料的过程,就是对掌握当时政策法规情况的一次检验,是运用自身业务知识指导现实工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广泛地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熟练地学习掌握与之相关政策要求,对零散的各种档案资料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好需要归档的材料。同时,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收集工作必须保持原汁原味,不能有主观原因,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鉴定工作必须依照把当时的要求与现实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保管、检索工作必须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去要求。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经常学习档案管理有关知识,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综合知识水平。
2.2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较高的科学管理水平
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化、规范化管理已经熔入党政机关日常工作之中,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必然要求档案工作者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更新档案管理水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档案工作者一要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既要学习好档案学基本理论,包括公文写作、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技术等,又要及时学习好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夯实基本业务技能;二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知识,把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档案管理之中,对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全部做到科技化、规范化、系统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不断地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使之成为一项指导档案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2.3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较高的自动化办公操作能力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机关办公自动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知识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上信息平台;档案管理的系统化,更离不开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因此说,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地操作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现代化设备。这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业务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政治合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对党政机关工作者的精神要求,是档案工作者理应遵守一项基本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与机关宣传、服务、人事等工作相比,他更多的是幕后工作,更多的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保密性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清水衙门。因此说,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过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心,把本职工作当事业来作,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三是遵纪守法意识强,有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不为名利所累,不做违纪国法的事,不做有悖档案管理制度的事,时刻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
4.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严格的教育机制是提高党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的重要途经
4.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档案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不易出成绩的工作,是一个冷门岗位,很多人不愿意去从事这项工作,但是这项工作是反映一个单位发展过程,详尽记录一个单位各方面工作数据的基础性工作,为调查工作情况、出台政策法规、核实人事资料等方面提供着重要依据。因此说,党政机关要学会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从硬件上,按照现代化、科技化的要求,设立独立的办公、查阅、库房三室,配备电脑、照相、录像、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碎纸机等管理设备和设施,安装标准空调机,不断改善档案保管环境,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创造一个好工作环境。从软件上,建立倾向档案管理的政策,关心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政治进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他们搞科研创新,加大奖励的力度,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乐于从事档案工作,进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档案管理 改进方法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档案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是经过档案工作人员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分类编目、认真整理形成的,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正面临着不断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呢?根据《档案法》的要求,我结合我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及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一、当前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漠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其表现为:(1)对档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狭隘认识,导致档案事业建设降低到教育改革的附属地位,经常以一种对当前教育改革是否有用的实用主义来衡量档案事业,而这一观念又恰恰违背了档案的价值属性。因为档案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产生直接的教改成绩或效果,档案往往是到检查评估利用的时候才显出它的价值。(2)依法归档的意识不强。没有解决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档案收集方式仍然依靠档案管理部门主动索取,而依靠主动移交的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对教职工的评价考核也没有把依法治档作为其中一个条件。各职能部门把档案资料的收集、移交看成是一种负担,甚至不当一回事,学期或学年结束,该交的档案资料也没有整理移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多番催促,致使档案移交工作迟迟不能落到实处,材料收集不齐全,直接影响收集工作的开展。(3)对《档案法》的宣传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0年了,除档案管理部门认识外,大多数人不了解、不认识档案的法律责任,不重视统一管理档案的意义,领导和广大职工依法自觉保护、收集、移交档案材料的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认为学校不是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得那么严格。
2.管理制度不到位。
领导对档案工作奖罚不明,档案工作成绩再突出,充其量只能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相反,工作推诿、疲沓,甚至损害了档案,也得不到惩罚。从另一个高度讲,这种有章不循、违章难纠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还没有完全纳入正规化管理和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来,对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
3.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不专业,态度不积极。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思想观念陈旧,不但创新意识不强,而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4.档案信息软件建设滞后。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室的管理方式陈旧落后,有些还是手工作业,文件立卷归档后,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如调整与编目。这种机械的手工抄写,不仅仅重复性劳动工作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处理速度。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办事速度慢,查找准确率低、查全率低。
5.档案室硬件建设滞后。
社会在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很多学校对档案室建设的“硬件”投入相对滞后。表现为:(1)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2)档案材料随处散放,造成极大隐患;(3)档案保管设备落伍。
6.上级档案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存在的档案违法行为,往往只进行现场指导纠正。久而久之,执法检查变成了上门服务,上门帮助组卷、立卷,以指导替代执法、替代执罚。而对于法定破损档案,不及时归档,归档不全、利用不还,档案面临危险等档案违法行为不作重点深入检查和追究。
二、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和职能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加强专门档案人员配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关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注意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搞好档案业务培训。
3.搞好档案室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基础,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添购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分类存放,编档管理,配备六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高温、防霉、防尘),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4.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观念现代化,即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观念。其次,在具体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的理念,制订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最后,档案管理中实现技术现代化,即采用计算机、传真机和信息检索终端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建立档案工作网络,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
5.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学校档案工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
6.提升管理方法和手段。
追本穷源,强化文件材料的预立卷管理,是提升档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预立卷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学校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从源头抓起,要坚持一个口子、两个环节、三个重点、四项工作。“一个口子”即学校由一个口子统一进行校内外收发文。“两个环节”指抓好学校收来文件和帐外文件管理这两个环节。“三个重点”即对重点档案门类、重点归档部门的归档进行重点指导。“四项工作”包括:①将档案工作纳入部门及有关人员岗位职责;②每年进行档案工作检查评比;③对部门兼职档案人员定期实施岗位培训;④对档案工作有关人员进行年度考核。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实行档案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评估,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核,有利于查找和使用历史资料,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同时,还应主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高效化,档案工作标准化,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档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只要努力把学校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就一定能使学校办出成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枫,辛梅菊.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东档案,2005,(5).
篇6
关键词:知识服务;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随着而来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向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为整个世界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动力支撑,同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及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要求“知识”的重要作用,让知识的力量渗透到现今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力图通过世界的力量改变世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现今,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促使其功能的全面化,并且为了保证其持续发展,其有必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健全档案管理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的高水平发展。
1 知识服务基础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介绍及必要性分析
知识服务基础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后期的保存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全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这同时也是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知识服务基础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指的是档案管理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能够使用配备完善的高新技术,并且在完善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的范围内,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当前知识服务基础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方面这是现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再加上现今事业单位的工作量及工作的按年度在日益的增大,所以建立一种学、有序的档案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在事业单位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能够是档案管理的流程更加标准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中寻找工作正常进行的发展契机,能够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奠定重要的基础。此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事业单位今后加强工作的依据凭证,所以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是必要的。
2 知识服务基础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2.1 目标实现的原则
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进行,力图通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整促进此目标实现的最大化。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其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提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帮助的由国有资产出资设置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一般都是隐形的、潜在利益化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没有目标而言。虽然档案管理工作不能直接促成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但是其规范管理可以为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2.2 系统集成的原则
事业单位构建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这一工作的进行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其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系统集成的原则。具体而言这一原则指的是事业单位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流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事业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应做好指导、支持与监控的工作,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单位接受被指导、被支持、被监督的工作,通过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与管理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
2.3 资源整合的原则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构建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模式不仅仅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有序的进行,而且同时要实现资源的整合。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模式的全新构建中要能够对档案资源顺利的实现科学的转化、创新,通过档案的收集、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的调整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水平。档案管理本身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部分,其存在本身就含有矛盾,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对这些矛盾加以处理,那么将会造成档案管理资源的浪费,所以新模式的构建要能够从环节档案管理内部、外部的矛盾,实现资源的整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知识服务基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的具体实施步骤
3.1 知识服务基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建立
事业单位以知识服务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在原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适合知识型管理模式存在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指的是事业单位管理层各级系统之间的组成方式和构成关系。事业单位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构建主要从文化理念、人员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的。其中文化理念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单位中的弘扬是非常重要的,努力的在事业单位形成一种知识型管理的档案文化,使工作人员在知识文化理念的熏陶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大档案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的创新,而人员组织结构的科学构建是整个事业等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型档案人员组织结构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立,这部分人员并应同时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是对散落在其他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这部分管理人员应熟知新型档案管理模式的流程和基本工作理论,强化其档案保存价值的认识,从人员组织结构加强组织人员的知识服务能力与工作水平;此外,对于管理制度的构建主要是在以档案收集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制定档案适合事业单位档案陈本核算和质量控制的制度,同时强化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档案归档后的制度建立,增强档案存在的知识服务的作用。
3.2 知识服务基础上档案管理机制的强化完善
在知识服务型档案管理体制构建的基础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服务型档案管理机制是必要的工作环节。知识服务型档案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通过运行机制和监控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的。其中运行机制的知识服务化是要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构建的,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的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大部分工作依靠网络系统进行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知识化倾向,知识服务基础上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在电子化档案使用的基础上不能完全的放弃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的运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监控、反馈机制加强对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电子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的监督,同时构建完善的监控机制。
3.3 知识服务基础上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规划
知识服务基础上档案管理流程是贯彻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管理流程的的科学规划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及使用档案资源从生成、收集、保存利用给管理过程加强档案知识资源的整合使用。档案知识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对档案进行归档与整理,更重要的是实现档案资源的“创新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此外,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构建专门的档案引擎搜索系统及档案服务系统,这样可以促使档案工作人员通过操作计算机系统调出自己需要的档案,这一环节的建设是实现档案管理知识服务型的关键内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在以知识服务为基础上进行此项工作是当前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做法。所以,相关事业单位应从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及管理流程等方面全方位的促进事业单位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聂寓玲.基于知识服务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6(10):56-58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学籍 档案管理
一、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后初中阶段学生职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和时期,在学生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续发展者更是在其中储存了努力奋斗的轨迹。学籍档案就是其中宝贵的资源之一。为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健全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也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必然要求。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建立学生学籍档案”
并要求各中职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对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之日的整个时期进行的质量考核管理。它涵盖了学生的注册入学、成绩考核、升级与留、降级,纪律考勤、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以及毕业资格与授予毕业证书资格的审核、发放等。可见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人的命运,搞好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是我们每个中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失,亦不可轻视。
二、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误识
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误失,相当多的教职工对中职学校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学籍管理只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者的事,与己毫不相干。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心欠缺,对有关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内容不了解、不学习、更不求掌握;学生学籍管理的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一些教师学籍管理知之甚少,对学生违纪现象不闻不问,甚至隐瞒实情;缺乏应对学生严重违纪问题的对策,处理无措,亦不愿上报;甚至被学生收买以助其弄虚作假、抬高成绩等。一些学生亦只把自己视为学籍管理中的被动者,毫无关注个人学籍管理意识,甚至在要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科目。
如此混乱状况长期存在,致使中职学生管理等规章形同虚设,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产生如许问题根源很多。有管理机会的缺失。如因忙于新生入学军训、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入学教育,学籍管理者没有时间和机会对学生宣讲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因新生还处于变动之中,更是难于及时开展有效的学籍管理教育,入学半年后学生才可适应新的学籍管理习惯。
也有学籍管理体制的缺失。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因各部门分治,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各学校都是单独建立自己信息系统,无法共享信息,重复劳动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制约了其准确性,导致了管理的无序、反馈的滞后、责任的模糊,严重脱离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强化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意识
(一)强化服务管理理念
强化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搞好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关键,中职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学籍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自觉制定本校学籍管理细则。同时强化以应各教学部门为主的学籍管理责任制,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学校教务部门统一标准,强化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目标管理。强化学籍管理专职人员责任,相关人员必须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在学校招生、毕业、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等过程中始终强化责任感,强化服务功能,开放学籍管理内容,提高学籍管理的管理效率和项目。
(二)强化数字化的管理机制
数字化管理手段是中职学校实现高效、低耗、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信息有效机制。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专业和社会要求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校际间的合作日益加强,人工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无法保证学籍管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必须在数字化模式下进行现代化的学籍管理,依托校园网、局域网建立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将科学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将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的所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字化档案库,可随时查看调用和定量定性统计分析,使各教学部门和各管理部门能有效的互换信息,也便于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随时掌握情况。同时,学生可通过数字化网络直接查询本人的学籍信息、考试成绩、考勤记录等内容,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部门与部门间、部门与个体间资源共享,实现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文件的自动化检索、查勘、提示,提高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水平,使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全面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时代。
(三)强化考试考查管理方式
学生课程考试考查在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它也是评定中职学校学生可否依照教学计划学习的有力依据,是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籍处理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强化中职学校学生考试考查管理方式,根据国家法规、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学生考试考查管理方式、职责及处理办法,严格、明确规定考试各个环节、各种人员工作责任。使考试考查始终有章可依,违责必究。从而确保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学分制管理模式
学分制管理模式是中职学校教育全面实施数字化形势下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其基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体情况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进度上进行自主选择,这是一种科学、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也必须以充分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化为出发点,根据学校、个体及专业课程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行学分制。学分制管理模式必须依据“拓宽基础、强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只要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基本学分,而且品德良好就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学业期限前毕业。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性,减少学生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亦可以改善考风考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效推动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最终亦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健康的世界观。
篇8
关键词:人事制度;人事档案管理;改革与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适应社会人才应用发展需要。认识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认识调整的重要信息来源,在从我国人事管理的当前问题出发,对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档案管理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引导我国事业单位人才应用管理能力的完善与发展。
1 人事制度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的关系
人事制度改革是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应用实现人才资源综合应用的重要措施,人事制度改革不仅在人员管理制度,企业服务机制上实施人力资源的综合能分配。人事档案管理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管理依据,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实施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例如:某地区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人才资料整合、分配层次进行全面分配,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发展,引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着合理机制发展。
2 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的内部信息资源差
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依旧存在众多问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造成阻碍。第一,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铁饭碗”的人事档案管理局面,事业单位中人员应用和人才选拔随着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变革而变革。部分事业单位中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不明确,实施人事制度变革后,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调动性较大,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人员分配“空白”现象发生,造成事业单位人事调动出行档案丢失或者信息资源不全的现象发生,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的开展造成巨大的麻烦,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例如:某事业单位内对人员档案信息填写不全,实施认识制度改革后,导致事业单位中部分员工的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缴纳受到影响。
(二)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较落后
实施认识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人员资料管理不健全,人力资源的应用和分配中存在众多管理漏洞,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的保密程度较低,导致多种制度管理漏洞,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的充分发挥造成影响,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的实际作用性降低。
(三)人事档案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现代社会中的制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为了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环境中不仅仅对人事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多元化重新分配,用时也实施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技术应用程度较低,事业单位中人事档案管理依旧采用人工管理为主,技术管理为辅的管理措施,这种技术应用水平严重落后于现代人事资源分配制度,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的充分发挥造成影响。
(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分配程度不合理
此外,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后,企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精兵简政,实现人事制度的人才应用精简化发展,事业单位内部人事资源开展大幅度调动充足,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事业单位中人员调动速率快,但人事档案调动速率较低,甚至出现人事档案无法对接的现象,不仅使事业单位内部人事资源管理作用机制的作用性降低,同时也影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分配与应用。
3 人事制度改革下实施合理有效的认识管理作用机制措施
(一)完善认识档案信息量
事业单位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公开化管理,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度,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单位内部及时对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信息资源不明确的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完善处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人事档案管理出现信息不符或信息资源老化形象出现,提高人事档案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例如:某事业单位为了现象国家事业单位变革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对该事业单位内部中存在人员档案信息不明明确的现象进行统一的人事档案补充管理,实现了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消除传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层次化”,事业单位内部可以设定专门的事业单位人事调动组织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调动档案规范管理体系,协助事业单位人员解决好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引导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挥作用。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单位内部组织了人事制度改革协调部门,该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对事业单位中进行人事调动的人员进行人事档案规划管理,保障人事档案的交接、整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效率,促进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分配。
(三)激发认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激发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措施,明确档案管理标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层次性划分,使事业单位中的认识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理念,避免出现“有色”档案管理想、思想,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其次,事业单位内部也可以依据人事改制定明确的人员培训和管理机制,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应用管理开展明确的人员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监督作用,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措施的进步
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将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人事改革发展的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管理措施,采用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进行人事改革人员调动,人事资源信息调动的准确性提高,人事档案丢失的机率降低,保障事业单位中人员调动实现档案调动与人员调动同步的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效率。例如:某事业单位中采用电子档案存储人事档案,一旦该事业单位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人员信息变动通过计算机操作直接进行,大大降低了人员档案丢失现象的发生,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
4 结论
人事制度改革是实现促进我国社会人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重要措施,事业单位内部逐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机制的发展,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上的创新应用,为我国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发展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第一部分年度报告篇第3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人员及其新变化[A]..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3[C].:,2013:61.
篇9
一、实行“五位一体”应用前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过程监管缺位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要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项目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和项目档案的移交要与项目的立项准备、建设和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受传统机制、惯性思维及工作习惯等因素影响,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范围不明确,各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等部门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交叉档案,由于职责分工不规范,无人收集和整理,项目档案归档过程中监督部门不检查档案的完整和准确,造成监管缺位,出现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丢失,归档的质量不规范,档案不齐全、不完整。
2.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前指导监督不到位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在勘察设计、施工过程及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产生的文件、施工记录、竣工文件在归档前,档案管理员对建设项目施工程度和进度不了解,档案归档前的指导工作做不到位,造成档案收集材料不及时,工作积级性不高,档案丢失和损坏档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
3.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文件材料不规范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文件材料环节做的不规范,没有做到非纸质文件材料应与其文字说明一并归档,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材料若有汉语译文的,应一并归档,无译文的要译出题名和目录后归档。归档文件材料一般一式一份,重要的利用频繁的和有专门需要的可适当增加份数,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其他重要价值的电子文件,没有完全做到制作纸质文件或缩微胶卷同时归档。
二、推动“五位一体”档案管理的主要做法
1.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1)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体系,遵循“谁形成,谁负责”,“谁生成,谁整理”的原则,完成各自职责范围项目档案的整理、归档。
(2)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统一要求,将项目档案工作纳入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中,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组织落实,按照项目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和项目建设阶段性完成情况,做好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
2.深化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过程管控
进行职责范围内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管控。电网建设前期材料由前期人员进行收集、整理;电网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及概预算由设计单位进行收集、整理;电网建设项目施工文件由施工单位进行收集整理组卷;电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收集整理组卷工作,并负责档案的移交归档工作;档案管理员负责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监督、z查和指导工作,负责组织、协助组织或参加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和达标投产、工程创优档案管理的检查考核工作。深化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过程管控,使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形成的各个环节管理,监督、指导到位,保证项目档案在归档达到齐全、完整、准确的要求(见图一)。
3.严格审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质量的标准
档案管理员严格按照项目档案归档质量要求,审核归档文件材料的字迹清晰,图标整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书写字迹应符合耐久性要求,不能用易褪色的书写材料书写、绘制;归档的项目文件应为原件、正本;各种原材料及构件出厂证明、质保书、出厂试验报告、复测报告齐全完整;项目档案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档案信息的著录、编目、电子文件的挂接,设计院移交的电子版竣工图应为PDF或GWF格式;电子文件整理时应写明电子文件的载体类型,载体上标签应注明载体序号、档号、保管期限、密级、存入日期等,在移交纸质文件的同时应移交同步形成的电子、音像材料。归档的电子文件应包括相应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
4.加强培训,促进“五位一体”常态运转
(1)开展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专业培训,全面掌握档案的相关理论知识,现场指导参建单位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收集、分类、组卷、编目、装盒、贴脊背等工作,召集各县公司及参建单位专兼职档案员集中培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升项目档案信息的著录、编目、电子文件的挂接和操作能力,加快项目档案的归档时间,促进项目档案归档的常态化、标准化。
(2)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流程手册》装订成小册子,分发给公司兼职档案员及项目参建单位,做为随身查阅工具,方便查询职责内容、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收集整理规则及档案管理流程,方便收集和整理工程项目档案材料过程中达到收集齐全、分类准确、编目正确、排序合理等要求。
三、应用“五位一体”档案管理实例分析
实例一: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齐全完整,为公司新建、改扩建工程提供有效利用。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作用是为企业的发展及时提供信息,为公司安全生产建设提供有效依据。邯郸地区的邯钢企业升级建设了一个邯钢新区,邯钢新区的负荷将达400-450兆瓦,以前的220kV夏庄变电站已不能满足邯钢新区用电需求,直接影响用户的安全用电,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决定对220kV夏庄站进行整站改造重建。改造重建需要依据原设备的相关数据,由于原设备处在运行状态,很多勘察设计工作无法在带电情况下进行,而将设备实施停电将影响钢铁企业供电可靠性。为保证项目前期设计勘察的安全性、可研报告的准确性,各部门技术人员到公司档案室对相关数据和依据进行借查阅,由于档案实施“五位一体”的深化应用,保证了220kV夏庄站的一期工程、后期扩建工程的全部档案齐全,完整,先后提供了76卷3385张竣工图、施工记录1012份。大大缩短了勘察设计周期,节约了工程费用,保证了安全供电,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新建、改扩建工程提供有效利用。
实例二:印制小册子发挥学习作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专业性强、收集整理归档过程繁杂多变,在理论知识常规培训和实际操作基础上,为便于专业管理人员加强职责和流程的认识,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流程手册》装订成小册子做为培训教材,发放给公司兼职档案员和项目参建单位,做为随身工具,有利于专业管理人员的快速记忆,提高培训效率。也可用于自学和培训后的定期复习,便于对专业工作内容的系统了解和对具体的工作业务的全面掌握,解Q了实际工作中遇到遗忘和记忆不清的情况,专业管理人员翻阅小册子,即可迅速查阅相关管理工作的职责、整理、归档及流程等内容要求,确保项目档案顺利、高效的规范性归档。特别是对新上岗人员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完成档案材料整理归档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实例三: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编制规范,为创“国网优质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优质工程评定管理办法》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的输变电工程达标创优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内容之一是档案管理。近几年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输变电优质工程评定,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在220kV鸡泽、吕庄、馆陶变电站扩建工作中,推进“五位一体”管理机制,对验收的项目档案进行分类、组卷、编目、装盒、贴脊背、录入、挂接,做到分类准确,组卷合理、案卷封面、案卷脊背,卷内目录、备考表等规范编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标准进行了自查和复查,公司的220kV鸡泽站、吕庄站、馆陶站扩建三项工程均达到了国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标准,被命名为国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项目档案规范编制,为电网建设项目工程创“国网优质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四、应用“五位一体”档案管理工作成效
1.实施“五位一体”,项目档案归档管理规范为公司创造更高效益
通过电网建设项目工程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组织实施“五位一体”,保持“五位一体”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做到电网建设项目从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规范化流程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执行标准,保证了项目档案的归档管理,维护了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档案归档管理规范是档案提供利用的先决条件,是档案提供利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在近年农网改造升级改造时,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其提供了35kV主变压器厂家资料,35kV线路工程的技术记录和电气及杆塔竣工图,加快了农网改造的进度,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齐全完整的文件,为新型农村电网的安全供电提供了保障,为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完善了项目档案规范化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篇10
关键词: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F840.67
一、引言
职工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其中之一,而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则是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业务载体,其记录、保管都应准确完整,它是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基本保证。企业由于出现生产力布局的不断调整,单位合并、拆分、新设、改制等情况,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都应能很快适应形势的变化,并未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若台账不齐、资料不全、交接不畅等问题出现,其下步职工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就较难开展。
二、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基本特点
1、养老保险档案的定义。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其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可以定义为:企业和各经办机构在办理养老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因此,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不仅是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过程的记载,也是有关文件、个人台账和经办业务的记录(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台账、花名册、变更表、各类报表以及有关财务凭证等)。它不仅是书面记载,而且还应有数字化记载。
2、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①涉及面大。职工养老保险管理涉及到与个人、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及财务部门,凡是与养老保险业务有关的,都应纳入养老保险档案范畴,应是工作全方位的记载。②信息化程度高。现代化的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必须采用高度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使很多业务都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以其高度的信息化,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③保存期长。与参保人员个人有关的记载,要保存达数十年,那么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就更长了。只要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在持续进行,养老保险档案的记载就不会停止。有的养老保险档案的保管期长达几十年,甚至百年,还有是永久性保管的。④安全性性高。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有纸质记载的,也有电子记载的,有些记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个人手册、个人基数确认表等;还有些记载涉及到隐私问题(如个人收入或待遇、单位工资总额等)。这说明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要特别注重安全性。除了要妥善保管、有效备份外,还应防止网络化的盗窃,特别是要防止不法分子对数据信息的非法窃取、删除或篡改。
三、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健全与完善
1、充分认识到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现在人们还缺乏对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没有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许多单位的各种材料、档案还是杂乱无章,眼前的管理只不过是沦落于一种形式,根本无法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价值。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其重要性,端正态度去管理好这项工作,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利。
2、健全制度,专人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的保管、安全存放与人动交接。作为企业的社保机构,首先应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和职责,对档案的建立、维护、交接等环节实行制度化管理。纸质档案材料应排列整齐有序,储存在专门的场所,重要材料应复印备份,档案电子数据应当有比较强的网络安全性,要做到异地备份,数据格式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日后升级维护。在交接环节上,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严防脱节,避免后续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交接环节管理,可结合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督促管理人员既要在在岗时认真履行好职责,还要保障在换岗时能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延续性。
3、职工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分类、有序整理。档案分类是档案管理中的一个工作程序,它在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作用。没有科学的分类,养老保险档案从建立之初就无法进行有效地整理和组织,更谈不上健全。因此,确定分类标准,实现科学分类,这是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建立健全的基础,也引导着其它各项后续工作的有序展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养老保险政策,可以按文件的出处、类型、文号、实施时间等要素分类归档,对经办机构和企业在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记录(社会保险登记证、各类报表、说明或证明材料等),可以按归属部门、材料类型、时间等要素分类归档。对于与参保人员个人有关的材料(如缴费手册或卡片、人事命令、账户转移情况表等),应为每一个人单独建档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有序整理,重点是:①规范编号(包括个人身份证号、养老保险编号、单位编码、社保登记证号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规范。②把握业务规律(如日常业务、月度业务、年度业务等),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中要能清晰的体现。③做好动态化管理。对已经办理完毕的事项,相关材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对还在办理过程中的事项,要注意及时跟进、掌握动态。④做好常态化管理。经常性、制度性的整理好养老保险档案,保持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
4、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必须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网络平台,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也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要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数据传递快速便捷等优点,而且还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对于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四、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主要用途
1、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职工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延伸。对于准确完整的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来说,不仅能提高业务经办效率,而且能推动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工作,又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具有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合理转化的功能。
2、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开展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职工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办理,有凭有据,符合国家政策,能经得起检查。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准确、翔实和完整的记录,能有效保障企业和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整合社保档案的必要条件。国家各险种的统筹层次、归属经办部门不同一,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职工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也是实施最早的,其数据最齐,具有可靠的工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档案,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台账。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也是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和统筹层次提高的创造必要条件。
4、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提高统筹层次的必要条件。因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问题,各地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也互不相通,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档案,逐步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这也是为了提高统筹层次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是实现高效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五、结束语
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致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积极发展,强化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手段,切实保障国家、企业和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作为社保部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做出更好地服务,并有力推动职工养老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振江.浅谈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创新[J].中国档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