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交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交流

篇1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篇2

他们的心灵承受着巨大压力,肩上承载着太多太多的重托和期待,延续着前辈太多太多的未曾实现的理想和梦想,而最终手段只有一个:读书、读书、再读书考试拿高分。

他们浸泡在祖辈、父辈、师长的多重关爱中,却被赋予那么多的不信任,生活在说教代替着教育、管教代替着管理、灌输代替着启发的氛围之中。

简简短短的几句话就已基本概括了生活在现在家庭中的孩子所面临的现状。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渴求优质教育的现代家庭,面对现代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日益独立和智慧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好老师呢?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商榷。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学生所需的修养。

新一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知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这就赋予了现代教育所迫切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又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的“一桶水”必须是满的。教师给学生的水还必须是高品质的,是教师将优秀文化传统加工、浓缩、精华的“可口可乐”。还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从以上的话语中,不难得知,高素质高能力的要求也迫使教师一专多能,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为此,具有渊博的知识已成为教师的首要条件。

“德者,师之帅也。”任何一个教师要想在学生中建立崇高的威信,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正直、诚恳、公正的人。真心待人,诚心帮人,公平待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切关怀。因为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但树立了自身的威信,更为学生做出了表率,履行了教师“道德引路人,品行示范者”的责任。

王蒙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而一个善于反思、勤于笔耕的人,却可以不断得到提高。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进而总结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出文章来了,将来一定能小有成就,从中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老师都是敬畏与惧怕的,他们有话不敢与老师讲,也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善于揣度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成功时,用目光送上欣赏与鞭策,做一个慈祥的父亲;当学生生病时,用目光送上轻轻的问候,履行母亲的职责;当学生失败时,用目光送上安慰与鼓励,让自己成为知心姐姐;当学生失意时,用目光送上热情的询问,体验一次心理医生的快乐;当学生犯错时,用目光送上严厉的警示,履行教师的义务。因为老师那多情的眼睛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动人,更具有魅力——那是一种谦虚的修养,一种不必言表的从容;那是一种心的安慰,一种爱的表达;那是一种精神的典范,一种道德的象征。老师一道友好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呼唤、一句热情的赞扬,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

这样一来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定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有个惊喜——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现代社会的家庭大都以独生子女为主,老少几口人都只关注一个孩子,他们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孩子更多的爱,这也让孩子们形成了注重自我价值,缺少传统美德的约束力,生理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心理的发展,他们对情感要求强烈,希望被关注,却不善于关注别人的情感需求,责任意识淡薄,重金钱,重物质的时代特点。再加上家长忽视子女的心理需要,人为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因此这样的孩子很脆弱,十分注重自己的自尊,有时会为了一点点小事而产生偏差,甚至于出现自杀的念头。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精心策划,帮助孩子们设计维护自尊的环境,以呵护他们的自尊,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现在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我们的说教,我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还需要弯下身子和他们做朋友,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和他们沟通。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爱的呵护下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信赖,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就会很自然地把你当作朋友或知己,向你倾诉他们的心里话。那时我们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还给孩子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心灵。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会爱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如果每位教师能从情感上打开心扉,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用心去感受学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学生们也会更加热爱你,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新课程里所要求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真诚相待、水融的师生关系。

而现代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对情感的感受能力低于以往,对情感的需求和敏锐程度却更高,他们从小受到家长的关注,来到

篇3

三十多年来,《甘肃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甘肃教育服务、为全省广大教师服务的办刊理念,全面深入地记录了甘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艰苦历程,及时宣传和报道了甘肃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新成就,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人物,及时反映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搭建教育科研交流平台,指导、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潮流,成为教学研究、科研交流的主阵地,也成为甘肃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省教育宣传和教育科研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甘肃教育》要继续发挥教育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拓创新,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围绕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把教育宣传和全省教育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政策指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甘肃教育》作为我省教育宣传的主阵地和全省教育系统的一本龙头性刊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全省教育发展与改革大局服务,坚定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的办刊方向,开展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典型、新做法;广泛宣传教育工作亮点,主动回应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二是把期刊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引领教育发展潮流。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快速改变着传统的阅读、写作、出版、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同时也给教育期刊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育活动是教育期刊发展的源泉和广阔天地。《甘肃教育》要主动改革,找准发力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紧密围绕全省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局,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和高中课程实验汇聚经验、宣传亮点、分析问题,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为他们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导航,为广大教师搭建好交流经验的平台,做全省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和创新。

三是把服务读者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贴近行业,服务行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践行的活动,《甘肃教育》不但要搭好宣传台,而且要唱好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准确把握全省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全省火热的教育工作中和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教育前景,提高刊物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要更加贴近读者、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以师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师生,多利用师生身边的事例,多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四是把品牌建设和提高期刊质量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质量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命脉,不注重质量的期刊,其自身影响力就无从谈起。教育期刊质量的提高,关键看教育期刊是否抓住了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否满足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加大策划力度,注重系列化、专题化、板块化策划相结合,做到刊物期期有亮点;要有“出精品文章、创名牌栏目、办一流期刊”的品牌意识,调整优化刊物的版式、栏目和内容,增强吸引力,努力扩大读者群和作者群,力求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统一;创新办刊思路,提高办刊质量,改进文风,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提高《甘肃教育》的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自身的品牌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篇4

带教老师使用SEGUE量表对口腔实习医师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的表现,针对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等5个方面进行评分,最后得到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SEGUE量表得分进行组间比较;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评结果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通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成绩总分由原先的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在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中的得分,在医患沟通教育前后,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

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评表。经过医患沟通教育,除“获取患者就诊的原因和目的”与“向患者解释治疗计划”2个项目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几项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医患沟通教育,75.41%的学生认为能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83.61%的学生能提前告诉患者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可选的应对方案,80.32%的学生在诊治过程中认同患者所付出的努力。

口腔实习医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具备诊疗口腔疾病的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达到更好的合作。因此,对于进入临床实习的口腔科实习医师,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美国、英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从医学生入学就开设《与患者沟通》、《患者》、《医患沟通的艺术》等系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4]。近年来,我国不少医学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培养[5]。2003年,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中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6]。200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开设了36学时的医患沟通课程[7]。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正式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8]。

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口腔实习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教育,提高了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医学生之间互相角色扮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针对如何接诊患者、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如何给予患者诊疗信息、治疗过程中如何理解患者和如何结束问诊等5个方面,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使医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交流。同时,在口腔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将医患沟通理论知识与医患沟通技巧相结合,以服务于患者。本研究采用的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SEGUE是5个维度的首字母,即准备(setthestage)、采集信息(elicit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thepatient’s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theencounter);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临床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便于实施,是近年来北美地区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显示,经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由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P<0.05)。在SEGUE量表评价的5个方面,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医学生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卫生部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的管理,保护患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并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9]。

实施此规定后,口腔实习医师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取得患者的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口腔医师面对的是意识清醒并具有行为能力的患者,因此,规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口腔实习医师的临床诊治和医患沟通带来了影响[10]。有调查显示,47.83%的患者在实习医师诊治时存在各种担心,仅有28.26%的患者没有顾虑[11]。也有调查显示,交流需求与交流障碍的矛盾,使得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时难以取得成功[12]。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患沟通教育前,只有37.71%的学生认为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我国以往的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13]。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新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只重视患者的病情,而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14]。这种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在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在与患者接触时,有的医学生忽视了与患者的诊前沟通,询问病史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加之刚进入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而使患者产生恐惧或抗拒感。有的医学生与患者讨论不恰当的话题,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得到预期的沟通效果,从而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篇5

以市、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学校的新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狠抓常规,规范发展,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继续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人生起点”的办学理念,本着“实在、实干、实效、争先创优”的原则,以规范化管理为主线,落实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大力开展好教学教研工作,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教学工作:

(一)狠抓教学常规管理,重务实、重实效。

1、组织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并及时检查反馈,对计划的实施定期检查、指导、总结,反馈,做好计划的归档工作。

2、教导处积极深入课堂参与教师的听评课,并适时反馈指导,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3、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月查制度。突出教学管理中的“五抓”:①抓备课––注重考核备课的质量与教学中使用程度;②抓上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③抓作业––学生作业达到适量、规范、工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准确、规范,不出差错;作业不要流于形式,做到有批有改,并进行二次批改。将学生作业定期在展板上展示;④抓反馈––教师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测、评价、反馈工作;⑤抓好竞赛活动––继续组织好师生教学竞赛活动。开展读寓言书籍、讲寓言故事、学科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组织在校学生进行考核,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以便查缺补漏,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合理安排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组织年组教师互换流水批卷,学生成绩真实可信,及时上报成绩统计,深入年组科学实效地做好质量分析和抓差经验交流,能做好下一步的教学调整,教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5、狠抓六年毕业生工作,定期出题考试,五、六年部前三十名学生滚动式参加由书记和教学校长亲自辅导的优生班,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组织教师成功地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由教学校长做以《xxxxx》为主题的教学讲座x次,与教师共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理解;进一步促进研究小学课堂的教与学的方法,探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有学科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了教师的进步,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

7、狠抓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做好校本课程的验收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透析出各年级学生基础知识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提醒教师明确辅导的侧重点,既调动了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大了中下等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加大教研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学习,订阅报刊、杂志共计x元,每人阅读教育专著两本以上,学校开展大型读书交流活动x次,针对学科教学工作写出教学心得并适时交流,共同提高,汇编成册。学期学习笔记人均达x字以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2、重视集体教研活动,各年组坚持周二、周四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统一(学目标、统一重难点、学进度),汇课中能够注重案例研究和学情分析,加强对课改认识,提高教研实效性。

3、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演练活动,严格按照区进修下发的关于教师备课和上课的基本要求进行上课、备课,积极开展评优课活动,为教师创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评出校级优秀课并进行表奖,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获奖教师有:杜丽杰、陈晶、郭晶、刘曙燕、孙铎鑫,将考核结果记录档案。教学指挥系统人员对课堂教学常抓不懈,增加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次数,推门听课,结果记录到期末教师考核档案中。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不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树立“用时少,质量高”的教师典型。抓好课堂调控,课后讲评工作。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经常化、制度化、个性化、形式多样化,重点进行备课、听课、评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补差、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研讨活动,教导处对活动将进行详实的记载。所有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深入研究教材,进行备课,在组内进行集体交流,改进,达成共识,捕捉在教学中遇到的热点,困惑及共性问题,不断发现问题,研讨对策,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注重课题运作的规范性,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做好阶段总结,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体系。加强业务培训的指导,通过业务讲座、集中学、自学等多种形式使我校的教研活动向纵深程度发展。

5、组织教师将各项活动的材料进行整理,教师上交的材料有:教学设计、评课材料、说课材料、教后反思等,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分数之一,并编辑了“教案”集和“教学反思”集。

6、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材辅导,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xxx赴沈阳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做了经验交流,做好了取经、传经工作。

7、增强教师读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校领导的读书报告会为引领,大力营造教师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并开展以“感悟经典,品评书香”为主题的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使教师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8、创建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校园文化。结合我校的厅廊文化建设,以读寓言、讲寓言、创编寓言小故事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书香伴成长,智慧享一生”校园读书活动,开展寓言故事童话大赛,创建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新思路。

9、组织教师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按时按质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颁发了“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0、继续开展好《xx区“名师、骨干教师”成长培养策略及评定方法》的研究课题。提高骨干教师素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力培养名师,推出名师,大力宣传校内名师,积极推动名师效应,拉动全体教师业务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我校任课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实施“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工程。做到培养有层次、努力有方向。我校的郭晶、孙铎鑫被评为区优秀培养教师,xx被评为区合格培养教师,xx被评为区课题先进个人,xx被评为区优秀主持人,学校被评为区优秀实验点校。

依据XX区进修学校的文件精神,我校开展了XX区“名师、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推荐xx为区名师、xxx为骨干教师,参加区级评选。

三、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及校园生活活动

1、学校长年坚持开展二课活动,组织

四、其它工作:

1、严肃转入学手续。做好学籍电子化管理,做好学籍核查。

2、下发教师教材,教学用书及各种计划用表。

3、定期核实学生数。

4、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使辍学率为0。

5、认真编排课程表,开全学科,开足课时。

6、认真做好“双高普九”迎检工作,科学规范档案材料,受到领导的好评。

7、做好六年毕业生小升初工作,召开六年毕业生家长会,在会上,由x校长对家长做了升学指导工作。

篇6

1非语言交流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研究

廖祥龙提出肢体语言教学法即在体育课堂把各式各样的肢体语言作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眼神、活动、手势、形态、表情、着装、距离等在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互动、情感表达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左成通过探索得出,体育院系学生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是非语言教学法,非语言教学中情感表达依据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器官作用分为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吴必强指出,非语言提示法的主要方法有手势示意、表情示意、图示示意和短语、术语的语言提示,这些方法能合理地帮助学生很快建立规范的动作定义,稳固动作的运动定型。示意法在体育课教学中会帮助中老年教师处理难度动作示范困难的问题。王雁北把体育老师的体态语言划分为示意性体态语言和示范性体态语言两种,并分析了体态语言在艺术体操教授中的应用。陶华滨讨论了在运动技能成型的泛化时期、分化时期和巩固时期中语言规范与非语言规范的不同运用问题,对运动技能教授具有关键的指示作用。徐立和阐述了体育竞赛中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非语言交流问题。刘强辉探讨了篮球比赛中本队成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语言与非语言的信号传递形式。从文献的多少来看,对运动锻炼和运动竞赛的探索文献比体育教学的探索文献要少很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中的非语言行为探索更是很少涉猎。以上相关科研成果对非语言行为探索在运动中的应用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对本课题的探索也具有激发和借鉴意义。综上所述,首先,因为体育运动以身体动作为主的特别性,所以非语言行为的应用会显然比语言行为多,因此必须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中的非语言规范进行系统探索。其次,要深度研究和提高体育运动中非语言行为,对体育老师、教练员、裁判员的非语言行为的相关理论大力探索。再次,要讨论体育老师、裁判员、教练员的非语言规范的相关研究,就是怎样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素质问题。最后,通过体育活动中的非语言规范的探索,为建设体育非语言行为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把非语言沟通运用于中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迫切性

2.1体育舞蹈中非语言因素的划分

非言语因素是人际交流活动的关键组成成分,有时能逾越语言不同的阻碍,比语言信号更具有号召力。就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所说的:“比起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所传递的意义要多得多,而且深入得多。”体育舞蹈表演中舞者与观众间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舞者通过非语言把思想和感情有韵律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非语言因素研究范围广,中外学者对非语言因素分类说法不同。如约翰•麦金太尔把非语言交流具体分为手势(姿势、点头)、辅助语言(语速、点头)、面部(微笑、皱眉)、眼睛(注视、目光接触)。还有人把其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根据以前的划分结果,本文综合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把它们中的非语言因素合理划分为以下几种:面部表情与眼神、肢体动作、音乐与节奏和舞伴间的配合、化妆与服饰。

2.2非语言交流手段对体育舞蹈教学的影响

我们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看到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当的各种情况,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资源的和归纳能力相差不大,教学目的也相同,但是课堂效果却差距明显。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课堂氛围活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表现呆板、乏味,学生也是死气沉沉。是否有良好的课堂效率诚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师德魅力、学校教风和听课评课的实施等。然而教师的基本素养及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常是决定教师一节课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一般是通过口语表达和非语言行动的表达来实施教学,教授知识,抒发感情的。非口语表达的例子,诸如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使用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握课堂教学的快慢,教师语调和语音的变换,教师的身体活动和恰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神态以及适当停顿等,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以外良好的辅助方法。非语言表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对课堂教学的探讨中,好多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成绩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其因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指示作用。他们一致认为非语言的指示作用与学生自身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密不可分,它输送出情绪和感受,能增强语言所传递的信号。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指示是老师课堂教学中形象性的关键部分,教学的生动形象大致上是由于角色转换对学生的激励方式,不断引发或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3结语

篇7

一、简朴务实,集中高效,努力构建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新平台

自创办至今,论坛始终坚持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中心,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教育发展一体化为宗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本次论坛参会人员由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学术机构以及一线教师共同构成,目的在于落实国家艺术教育方针,强化学术交流,共享音乐教育成果。因此,政策引领,专家解读,突出实践,及时总结,共同研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为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其中主旨演讲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博士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就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细致分析和前瞻愿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音乐课程标准》制定负责人王耀华教授的《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科特色——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就修订依据、思路、重心、内容及对教师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述。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的《让传统音乐走进媒体时代》则针对传统音乐在当下存在的危机,呼吁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育人教化功能。三位专家讲解鞭辟入里、深入透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反思差距与不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政策性和前瞻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得,可操作性强。在其间提问及之后的交流中,有的老师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有的专家与一线教师交流学术性话题如何真正获得实践效果;特别是两岸学者们相互尊重,彼此学习,体现出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良好氛围和精神状态。

就目前来看,我国艺术教育还比较滞后,全国艺术课程开课率仅为45%左右,无论设施、师资以及教育质量都与时展有较大距离,尤其是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着数量大,教学任务重,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严峻形势。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经济强、文化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壮大,人民物质、精神文化才能真正提高。首先,必须改善当前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社会认可度较低的局面,必须打破艺术教育的“精英式”、“特长式”、“门窗式”的陈旧观念,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作用和存在意义。艺术教育既要体现出文化的先进性、多元性,又要尊重艺术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出每个人获得艺术教育的基本权利。其次,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过程,是一种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审美教育过程。所以从形式与内容、精神与物质上既要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又要集中体现人的审美需求,把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授和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即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平的最好表达。再次,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如今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音乐的独特性和音乐教育的价值就成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最后,音乐的民族性也不容忽视,理解、传承民族音乐,离不开音乐教育,尤其是学校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民族音乐审美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是尊重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保证。

二、围绕主题,深入研讨,分享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澳门理工学院代百生的《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社会因素》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有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给予很多关注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更有诸多的社会因素。香港教育学院刘永慈和黄树诚在其《新颖的音乐肢体课程对在职幼师于信念、态度、技能和知识上的改变》认为,在学前教育中,音乐肢体课程在发展幼儿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美育智能和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台南科技大学陈资光《流行音乐录音带文本分析之研究》认为,在学校音乐课程中进行流行音乐录影带文本分析的教学,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在音乐性和媒体认识上的能力,是值得音乐教师多加重视的教学活动。台南大学音乐系谢苑玫、许芷葳的《自由软件操作与教学策略结合的音乐教师培训》以自由软件musescore的应用为例,分享其教学行动中逐步的改变。华中师范大学张业茂认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及国际地位也不断攀升,国内学校音乐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世界音乐教育话语权重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广东东莞桥头镇第二小学音乐教师叶剑波认为,媒体资讯辅助教学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感染力,让教师能够更系统更灵活地进行教学。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马达教授则从目前内地普遍开展的综合大学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自身对“院团结合”新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华南师范大学王朝霞《教育信息化时代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重构》认为,多媒体时代催生的教育信息化给音乐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王培喜《音乐教师教育应体现基础教育的需求》认为,音乐教师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基本能力,更强调作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专业技能。

学校音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初等、中等、高等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尤为重要,而并非仅仅指中小学音乐教育。然而现实中其连贯性和整体性往往被人忽视或轻视,高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割裂或断层。高等师范院校无视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一味地强调专业性,忽视基础性,以至于出现“你改你的,我教我的”,缺乏相互沟通和了解,教师教育的质量便无从保障。否定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否定“动局部而牵扯全身”的客观现象,就是否定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基础音乐教育实施改革,必然会深刻影响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

三、主题演讲与现场观摩并重,彰显学校音乐教育的连贯性

会议期间,为了推动一线教师与教师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澳门当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现场,使得大家对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成为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浸信中学由澳门浸信教会创办于1955年9月,开办初期仅办幼稚园及小学,1967年增办初中,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相当的“一条龙”学校。全校共分幼稚园、小学部及中学部三个教学部,学生1600名,教师200余人。学校突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提倡从多方面表扬、肯定及欣赏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自我形象。学校为与会者安排了一场小学音乐课观摩。小学部借鉴“愉快教育”和“创思教育”的理念,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强调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及学科基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授课中多媒体演示、教师弹唱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圆,教学内容简单,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多,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也是近几年内地普遍提倡和采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体验音乐,提高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和音乐鉴赏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该校与澳门青年交响乐团合作,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开设小提琴及大提琴课,每周进行两节课,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这种联合式培养模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毅力、组织力、协作能力以及处事能力。中学部设有合唱团、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组等多种学生兴趣组织,并参加教青局的“融合教育计划”,为在音乐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专门聘请老师,学校专设浸信中学高中职业技术课程,期望透过这种课程重点培养音乐人才,提升他们音乐方面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学习奠定基础。培正中学1889年创办于广州,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人基督徒开办的新型学校。1938年为了躲避战乱,迁至澳门。该校以“至善至正”为校训。教学包括幼稚园、小学及中学,全校学生超过3200人,教职员工260位。该校的管乐队、弦乐队、中乐团很有特色,一方面作为实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渠道,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普及高雅音乐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则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使其为将来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表演弦乐四重奏的四位成员即是本校学生,也是澳门青年管弦乐团的成员,经常代表澳门外出演出。

观摩的两所学校,学校艺术教育各有所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学校音乐活动平台面向所有学生,学校的艺术活动也丰富多彩。只要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素质一定能够得以全面发展,个性得以突出表现。

四、培养感情,强化沟通,健全音乐教师培养机制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总结本次论坛时所言,论坛的初衷即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搭建一个学术的交流平台,通过对话和交流,建立起情感机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反思以往教师教育的得与失,积极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院校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加之专业定位模糊,管理者缺乏自觉意识和时代意识,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合格率不足30%。对于高师音乐教育而言,一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专业技能与视野,更主要在于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既懂得学校音乐教育基本规律,又能驾驭学校音乐教学和实践。高等师范院校的关键不是如何追求“窄、专、深”的教育模式,而首先在于培养和加深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感情。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本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只有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机制,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艺术教育质量才能得以保障,高师院校办学特色才能彰显。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带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为了进一步强化高师育人目标,教育部相继制订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政策和组织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就是推动基础音乐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协调,一体联动,就是要为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交流活动

1动态与静态转换循环交流

动态是体育课的基本特点,其表现一般是指学生在练习动作或进行各种锻炼活动等展示运动表象时所处的状态。静态,主要是指学生在休息或间歇中观摩、观察其他同学进行锻炼时所处的状态。通常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一时进入动态,一时又转入静态,不断交替地转换循环。当学生处于动态时,既在进行实际的动作体验,又是向他人展示与传递运动表象的信息;当学生处于静态时,既要通过观察有选择地接收他人的运动表象信息,也要通过互相了解,对各自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自我的信息反馈。就是说,学生的信息反馈过程是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进行的,并通过交流获得更多、更有利于学习与进步的信息。

2教学赛交流与自发赛交流

竞赛交流,是指学生在激烈的竞争、角逐、抗衡中,竞赛双方或多方所进行的同场献技、争夺胜负、相互切磋、促进提高的交流活动形式。教学赛交流,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进展情况而安排、组织的有竞赛特点的交流活动。一般来说,这是一种定项、定式、定标的竞赛交流,学生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和确定的竞赛项目、方式方法和目标,开展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通常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组织性。但倘若要求过多,容易使学生被动地像奴隶一样参与交流,当然不会收到预想的整体性良好效果。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采用一些多样的、新颖的、有兴趣的竞赛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进行竞赛交流,必然会产生优化效应。例如在安排和组织初中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时,可采取六人对四人等“不公平”人数的竞赛;比赛中,在不停顿的情况下以教师的哨声为信号,快速交换场地;如果两队实力明显悬殊,也可采取允许弱队在两面场地均可投篮得分的方法等等。

自发赛交流,是学生按心理某种兴趣的需要,而自发组织的、自选项目的竞赛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虽然人数不多,交流气氛却比较热烈,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也相应地对活跃课堂氛围、引发他人参与锻炼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但这种活动常常偏离教学内容,有时还会出现斗殴等不良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在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需对这种自发的交流活动进行适当的、启发性的引导。例如,一些男生喜欢在课堂中组织足球赛,教师可从中找出几名有组织能力、球技好一点的学生,请他们当小先生,并利用课外时间备课,当统一进行足球教学时由他们来上课,教师在旁指导。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自发通过启发步入规范的教学轨道。

3整体交流与分散交流

整体交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进行的集中与集体的交流活动。就是说,体育教学中的整体交流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集中交流,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传授式与指导式的交流活动。教师为了传授新的体育知识或纠正与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学生集中起来,通过示范、讲解以及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或进一步明确知识的概念与练习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在继续学习和练习中能够准确地、尽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第二种是集体交流,这是一种按课的结构与项目特点所组织进行的交流活动。例如做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学习与练习广播操、徒手操、拳术、队列队形等等。针对这些具有集体特点的内容,教师需将学生组织成各种相应的队列或队形,进行集体教学与交流活动。

分散交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经分组与自愿组合后所进行的学习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的特点,基本相同于“动态与静态转换循环交流”,前面已进行了论述,这里不再重述。

整体与分散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具体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善于发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及时地指导,这对促进学生准确、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除上述三种主要的交流形式外,在体育课中还有外在与内在的美感交流、表达与表情的交流、暗示交流、情感交流等等。综上所述,只是作者的管窥监测,仅供大家参考。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课中的交流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是多种多样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交流活动的核心及主要过程。

4.2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既是主要指导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学生是交流活动的主体。

篇9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古诗文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诗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的确,在小学中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小学生所接受并吟诵。诵读古诗文,能有效地开发小学生智力潜能,培养他们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利用古诗文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活动”。利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为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警言美句、掌故熟语,都来自古诗文的历史传承,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因此,我们就把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世界中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为学生之理解和吸收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这些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例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这样让古典与生活时时同在,让学生的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使之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校园的这一大特色景观,蕴含了“千淘万沥出深山,吹尽风沙始到今”的励志哲理,展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读书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立人之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人间正道皆藏其中。不仅营造了文化书香学习的氛围,又创设诵读古诗文的诵读环境,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文化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古典诗文诵读,开展并实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诗配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热潮。更重要的是读美文,学做人,吟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传统美德,通过大胆创新,运用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类、歌曲类(独唱、多重唱)、如配音诗朗诵、歌舞、表演唱、背诵接力、器乐的表演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每年的六一节的文艺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小学生们意气奋发,朝气蓬勃,展示了本班的魅力和风采。经过这几年来的积累,古韵盈满园已经成了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

策马芳郊看李白,桃红绿草遍天涯;闲步茂林闻燕青,雀灰黄鹂全树满。不断创新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经典诗文诵读的“止于至善”宗旨,使5月的“诵读节”精彩纷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让学生们大显身手的“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篇10

一、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赞科夫指出:“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往返的重复,还不如说是靠学生独自去理解,靠学生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最终达到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去积极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呢?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间的关系,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诚挚的感情,去感化学生。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感情真挚,是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他们才能自觉地参加锻炼,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练习任务,教师与学生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即便他的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但他也会努力去做,倾其全力,完成任务。因而,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师生才能齐心协力,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师生要经常进行心与心的交谈。沟通是维持师生情感的一条重要纽带。人的心灵大都是善良和纯洁的,而学生的心灵则更是清澈和纯洁的。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敞开”与“接纳”,是一种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并且交心于学生,将体育教学任务,用一种谈心式的融洽的关系去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心与心的交谈还能使学生感到朋友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现代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3、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理”与“情”的结合。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动作技术以及练习方法,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真心投入,用真情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理”与“情”的种关系,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融洽了关系,使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构件学要其原有的经验的支撑。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话的学习权利,引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部分选修的办法,提出多种项目给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平时正常的课堂内容中包涵具有时代性、传统性的体育项目,根据自身的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由学生自己设想并提出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项目中去,不仅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体育项目中的做操、篮球、足球、排球、长跑……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三、建立师生反馈信息系统

因其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师生间相处和交往的时间较少,教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方法是设立学生内探,让其全面掌握学生有什么想法,对教学有什么建议,并且将教师的想法对学生进行转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隔阂和误解,促进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四、指导帮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锻炼

任何 客观事物都存在差异,学生的运动成绩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体质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训斥,更不能施以休罚。训斥或体罚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也意味着教师思想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则是和学生真心而诚恳地交谈,让学生找出自己是否努力了?努力的程度怎样?还要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存在的不足,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我去年所教的高三班上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等原因,身体素质一般,但他非常喜欢排球运动,加之他有一定的身高,我就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运动专项选择排球,经过教师的培养和本人的努力,在今年的体育专业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使用以下方法:

1、在设计教案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充分,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特点,多安排一些与本课特点相互的游戏内容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2、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有适度的兴奋状态,保证教学形式的诙谐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素质。

3、学生在练习中教师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常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不断参加锻炼,如“你做得很好”、“这次还不错”、“大有进步”、“再来一次”等激励语言,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喜爱上体育课。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参与学生练习,使学生能在愉悦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运动成绩。

5、课余活动时教师应多与学生聊天,广泛接触和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