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流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流心理学

篇1

主题班会是中学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不过,当前中学的主题班会开展效率总体并不高,这和传统的“关注问题”及灌输说教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传统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实效性则存在更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转而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样的目标视域,即将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养成及可持续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积极心理学从个体自身的实践、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具有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心流理论概述

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有时候会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以致于废寝忘食的状态,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关注这种现象,并把这样独特的心理体验称为“心流’,并以“最优体验心理学”命名心流理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有一段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他进而把心流体验的要素分成八项: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自然投入并乐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状态、时间感改变[3]。在后期积极心理学手册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则认为心流的特征包括:对当前活动的瞬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我意识的丧失;对行为的控制感,即对于当前的处境能够适当、有效地应对,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反应;暂时的时间感扭曲,典型的是时间比平常快很多;体验活动的内在意义,最终的目标是活动持续的动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基础上,很多人对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进行了研究。例如诺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将心流的特征归纳为前提、特性和经验的结果等三个群组,而陈(Chen)等人则认为这是心流产生的三个阶段:事前、经验和效果阶段[4]。见下表:

此外,国内一些研究者也重点关注心流体验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有学者认为,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当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时,容易出现心流体验 [5]。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所差异,但实际上对心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认为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启示。

二、心流体验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是一种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绝不仅仅是观念的简单“植入”,因此靠灌输和说教是很难起实效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解和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内化。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远比传统式班会班主任唱“独角戏”有效得多。体验式主题班会即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6]。而融入心流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专注于班会活动之中,而且能在活动体验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一)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

心流体验是一种自然地专注于活动的一种状态,因此主题班会活动如果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心流,其实效性则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为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外部事物符合我们的主观需要时,就会引起我们积极肯定的情绪感受;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对我们所进行活动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为一种自然投入且乐在其中的体验状态,其所激发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种喜悦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强活动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积极情绪必定具备异于消极情绪的适应意义,据此她提出“认知—行为储备”(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认知与行为的整合系统。Fredrickson主张,与消极情绪窄化认知—行为储备的即时相对范围相反,积极情绪则对认知—行为储备具有扩展功能,使得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系统更为开放、灵活,这会导致积极情绪的不断累积、螺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持久的发展资源得以建构,此即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7]。所以当教师多多采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活动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心流体验时,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般来说,人性都是趋乐避苦的,正如边沁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8]因此中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感,强化积极行为。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种积极快乐情绪情感下的一种最优体验,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尽力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心流体验的班会活动,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较重,休息时间也相对匮乏。在主题班会课中创设心流体验可以让学生“丧失时间感”、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也能暂时地一扫而空。因为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锻炼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对青少年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发现,在参加学校活动中,那些积极投入并有更多心流体验的青少年更少体验到焦虑,他认为持续的心流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还表现为对积极情绪的递增效应[9]。体验式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形式新颖,对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极具吸引力,要是能将心流理论融入体验式主题班会,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放松自己,还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积极人格,而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10]。心流理论又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也注重人在心流体验产生时所产生的快乐充实的感受。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以活动为班会主要形式,让学生作为班会主体,能够做到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所以将心流理论与体验式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就能让体验式主题班会“形神兼具”:不仅学生在其中有所体验,而且都是积极体验。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班会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 中学主题班会活动中创设心流体验的策略

(一)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

根据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战和技能都处于“高”的水平时,我们会比较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会比平时更专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积极、投入、创造、自由、兴奋、开放、清晰、满足等感觉[11]。所以我们在设计班会活动时,必须选择有挑战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并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提高班会活动的参与度,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班会活动中有所触动和感悟的效果。

不过,另一方面,挑战要适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体验构成要素中第一条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性,从而容易产生心流,但如果挑战过大,超过我们可以完成的限度,则反倒适得其反。根据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过于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反倒降低动机水平,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二)活动应有一定的结构性

不是所有合适挑战性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体验,有些时候还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12]。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要特别注意班会的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在确定相应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这些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则。

班会实施阶段也要注意根据目标做灵活的调整。设计阶段只是一个规划,但现实的情况是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况。不顾实际,一味遵循设定的结构和活动安排,必然会影响到活动效率。另外班会结束要注意对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在以后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完善结构、内容和细节。

(四)活动要做到即时反馈和强化

即时反馈和强化可以有效且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种反馈和强化不一定只是奖赏。内在动机是由于喜爱活动本身而非为了得到奖赏或者避免惩罚而参与活动所产生的动机。从事具有内在动机驱使特征活动时,人们仅仅关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和动机,因而很少关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由内在动机驱使并在其导向作用下能够引发心流体验[13]。班会活动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即使外部动机够強,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或是求胜心太强导致某些行为过激影响同学之间情谊等现象。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馈的,不论是为了得到别人夸赞、从其中获得某些东西还是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发展。班会活动设计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一点,活动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想法,本就较短暂,不能维持很久,要是学生在当时不能收到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可能班会还没结束,学生已经将感受全部抛之脑后了。

篇2

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交流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在高年级的数与代数领域,有很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自主构建的。为此,我们设置了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两个环节,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独立尝试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比如,《比的意义》一课中,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及其求法、比的几种表示形式,学生都可以在阅读文本中自行建构。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内自学问题,并适时提出: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梳理以前学习的除法、分数,逐步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为有效交流提供保障。

构建小组、分工协作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年龄相近的同学们更容易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思考和交流。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讲解者会在讲解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倾听者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龄人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在进行教学时,笔者按照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小组成员分为1、2、3、4号, 1号是优等生,2号、3号是中等生,4号是学困生。小组构建完成后,学生们在课堂上分工协作。比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先进行同质对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同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认知;再进行异质帮扶,1号帮4号,2号帮3号,在生带生、生帮生的帮教帮学中,1号、2号的思路更加清晰,语言表达更加准确,3号、4号的认知得以补充、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畏难情绪,数学交流自然发生。

小组、班级组织交流

心理学实践表明,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⒆约旱南敕ū泶锍隼础T4人小组对学、帮扶后,学生们针对交流中暴露的问题在8人大组内群学交流,一组学生进行讲解,另一组学生倾听、补充、质疑,能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展示中提出,寻求大家的帮助。比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拼法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在讲完后,展示组学生问台下学生:“谁还有质疑或补充?”台下学生补充:“应该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接着,其他小组的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拼法及推导过程,期间,有学生补充,有师生提问,在表达、倾听、补充、质疑中,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深入,表达进一步顺畅,思路更加开阔,数学交流走向。

教师点拨、多元评价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这样的课堂中,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学生与他人分享错误,把错误变成学习的资源;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倾听、补充、质疑,以思辨的眼光进行再学习。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之后,我们也当理性的看到:有些知识并不能通过以上途径完全获得。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现身,提出关键性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拨开迷雾见晴天,带领学生进行梳理、回顾、提升,将学生零散的认知与表达穿成串、连成片,结成网,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有序,思维得以拓展。在课堂小结时,老师对学习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有知识上的获得,有同伴的认可与建议,有数学学习兴趣的保持,也有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发展之后的喜悦与自信。

结束语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亲历成功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这样的课堂是灵动与丰实的,这顺应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生命成长”,也正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希望达到的。

篇3

[关键词]心理弹性 留守经历 大学生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7-02

一、“留守”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双重影响

“留守”经历到底会给儿童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会持续到大学阶段甚至影响其毕生发展?一连串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方面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或是说得到的结论基本上都是消极的。这可能与研究的假设有关,一个假设“留守”与“非留守”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差异的研究,那么科学研究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则难以避免。“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研究的消极视野,导致“留守”经历似乎成了一种可怕的经历,会让这个大学生群体染上“心理恶疾”。事实上,“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并非是一个分化的群体,在其中间有因“留守”而产生不良人格的个体,但也有人格发展良好的个体。为什么同是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留守儿童能较好地发展,而有的则不能?“在面对不利或者危险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机制就会起保护作用,使个体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避免适应不良。”[1]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下的一个热门课题,在此领域不乏将心理弹性和缺乏心理弹性的学生进行比较的研究,如席居哲等人的研究。[2]这种分类比较的思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了解“心理弹性”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压弹或抗逆力)是指人的心理发展并未受到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严重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甚至愈挫弥坚的现象。基于上述理论观点,有学者从质性研究角度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探索。[3]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心理弹性理论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革命,可以体现在教育思想上的革新和教育方式上的更新。

二、“留守”经历人格研究和人格教育各有侧重

人格研究是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心理研究一样,注重的是全面科学,讲究可重复、对比和对照。而人格教育更注重培养健康的行为,通过分析人格研究中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提出可操作性的人格教育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活动。

(一)人格研究注重的是全面科学

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进行比较,得出差异,从而揭示“留守”经历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但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极影响。“留守”经历的消极影响表现在[4]:“内向、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易波动、易生烦恼、喜易冲动、任性;在人际关系上更拘谨、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不愿冒险、缺乏进取心、做事缺乏自信等等”。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弹性的保护性作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接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学习、情绪调控、社会支持”等方面。

(二)人格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健康行为

与学术研究不同,人格教育既是一种对“留守”经历消极影响的预防,更可以对“留守”经历的负面影响起到修复作用。基于这一观点,如果大学生已历经孩童时期的留守,对其“留守”经历的审视和探索,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方式去应对,可能会得到更理想的效果。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大力宣扬“留守”经历时期的趣事、轶事,让“留守”经历大学生回忆起童年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强调“留守”时的离别和歧视,遭到的不幸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更有利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促进其积极适应生活。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教育要扬“长”补“短”

以往问题取向的“留守”经历研究,负面信息和结论较多,而今对“留守”经历的质性研究,可以挖掘更多“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因素。通过宣扬“留守”经历的积极层面,如独立自主、意志坚强、接受现实、善于学习、情绪调控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更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在困境之下坚持自我并取得良好发展的个体所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学者们对高危人群的理解和认识,而其中有一点就表现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发展上。即“留守”经历既有可能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又有可能削弱心理弹性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并非所有个体的“留守”经历都会带来创伤,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因此,把“留守”当做一种挫折,在克服挫折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才是“留守”背后值得学习的意义所在。

三、心理弹性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对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掌握“留守”第一手资料

利用高校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这种机制,可附加设置若干“留守”经历情况的调查项,这既可以了解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可以对新生“留守”经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筛查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结合“留守”经历情况,可以判断“留守”经历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发掘个体中的优秀的人格品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培养心理弹性。第二,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选出“留守”时间较长但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学生,通过质性访谈可了解哪些因素(如个体优秀人格品质或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留守”经历起到缓冲作用,甚至是升华作用。

(二)改变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的消极思维,培养积极的教育思维

教师的思维模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消极的思维模式可能妨碍其良好人格的发展,反之,则可能促进其良好人格形成。第一,教师应深入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切实把握“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在人格发展中的优秀品质,以更加积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彻底改变以问题为导向,刻板、消极地对待“留守”群体的思维模式。第二,教师更应注重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和培养,而不是就问题而展开问题研究,班主任老师更应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日常的思想动态,注重对其创造力、好奇心、诚实、坚持、爱心、公平和感恩等积极品质的教育和引导;学者们更应从积极品质的视角去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有利因素。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个体的痛苦,[5]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把握住“幸福”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借助积极向上的外部手段是有效手段之一。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各种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活动、文艺汇演、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演出、电影欣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6]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使之有更多的机会走出个人狭窄的空间,融入到群体之中,交流思想和情感,增强积极体验,不断缓解因“留守”经历而导致的诸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Robert Henley.Resilience enhancing psychosocial programmes for youth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Evaluation and researc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10):295-307.

[2]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3]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4]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6):123-126.

篇4

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演示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实务课程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和解说,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深与日常理论知识的结合程度,这样既能够提升物流管理教学的直观性又能够为学生开展实训打下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在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演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为案例提出多个策划解决方案。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推理、提案的过程中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讨。三是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许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岗位定位匆忙、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习时间短等原因而使实习失去了意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校内企业采购、仓储安排、供应链设计等模拟流程。同时还应该增加校内模拟设备的仿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判断力。

2加深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式培养

对于物流管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应该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所谓的订单式培养。首先在校方来看,应该在课程改革、校内实习等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资深人员与教职工协调合作的领导小组,甚至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既能够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对子,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其次是对企业而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可减少自身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的开销,同时自身“常”在校园,能够提升招聘的有效性,降低招聘成本,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上下功夫,虽然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岗位前景与方向还是有所区别,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指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改革。

篇5

一、运用信息化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适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体育教育的信息化减少了教材的难度。教材内容越是艰深,广泛,难度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技巧,可以变快动作为慢动作,可以静止变为运动,也可以使运动变为静止。如:跳远、技巧仰卧推起成桥、铅球等。借助视频,可以使学生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现象或因动作太快而看不清的一些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一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电化教学,通过声、形、动作等因素的交替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空制,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在教学实践中,例如:跳远这一课,教师尽管讲的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跳远的四个过程,和基本的技术动作,而运用电视录像演示蹲距式跳远的慢动作,从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学生观看后,学生觉得跳远的动作好象是在空中飞跃,课堂激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全面领会了跳远的全过程。例:在进行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腾空和落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身体前旋的问题。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其正确做法,但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了解身体前旋产生的原因及正确的解决方法,产生的原因一种是在助跑时,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当起跳时,起跳脚着板后产生制动使得下肢向前移动的速度相对慢于上体,如果摆动腿和两臂的摆 动不积极,就容易造成上体的前倾,使身体产生前旋。另一种是起跳蹬伸时低头含胸,腾空后使身体产生前旋,针对这些原因,一方面重复电视录像演示跳远的慢动作,从助跑到起跳的连贯动作,另一方面采用一些针对性练习。如:垫上练习,立定跳抛体等。电化教学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教师在讲解使用中很方便,边放边讲,还可以以慢放的形式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电化教学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适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体育教育的信息化减少了教材的难度。教材内容越是艰深,广泛,难度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技巧,可以变快动作为慢动作,可以静止变为运动,也可以使运动变为静止。如:跳远、技巧仰卧推起成桥、铅球等。借助电视录像,可以使学生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现象或因动作太快而看不清的一些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电教手段将现代的声、音、动作引进体育课,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和情感丰富的讲解,自始至终为学生的服务。进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我在讲解,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时,用电视录像演示:“仰卧在垫上”、“手脚放的位置”、“推起成桥”、“头的位置”,它们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整个动作的全过程,全面领会动作要领。其次,教师运用电教手段,促使学生自己重复练习,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抛弃了传统的集体喊口令的练习,当然必要时要集体综合练习。另外我用图纸画出背越式跳高的四个环节,让学生对图中所示进行谦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并指出运动员在空中的过杆动作与易犯的错误。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动作概念,再采用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本节课在教法上与以前明显不同,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观察到教师结合图片阐述,到学生的实践体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电教手段将现代的声、音、动作引进体育课,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和情感丰富的讲解,自始至终为学生的服务。进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我在讲解,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时,用视频演示:“仰卧在垫上”、“手脚放的位置”、“推起成桥”、“头的位置”,它们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整个动作的全过程,全面领会动作要领。其次,教师运用电教手段,促使学生自己重复练习,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抛弃了传统的集体喊口令的练习,当然必要时要集体综合练习。另外我用图纸画出背越式跳高的四个环节,让学生对图中所示进行谦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并指出运动员在空中的过杆动作与易犯的错误。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动作概念,再采用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本节课在教法上与以前明显不同,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观察到教师结合图片阐述,到学生的实践体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6

各位领导:大家好!

承蒙领导厚爱,作为校长代表之一发言,心情激动。我非常珍惜能在各位领导面前陈述我工作的机会,也非常珍惜能与各位校长兄弟交流工作心得的机会。

接手杨芳中学校长工作已4年有余,这4 年多的经历,已在我人生道路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这4年多来,虽然没有诸葛亮的夙夜忧叹,没有陆游的僵卧孤村尚思国事,没有焦欲禄的工作到死丝方尽,但是这4 年多来,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有起色、有特色、有成效,我也曾经想痛了头,愁闷了心。负了责任,就有收获,勤奋工作,就有回报,学校工作在前任校长的基础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高,越走越顺!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教学质量差,谁也不会相信你的学校工作干得好。在金汉垂校长的勤干苦干巧干下,杨芳中学从默默无闻继而名声鹊起。在谢昌义校长的实干下,杨芳中学辉煌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而夙夜忧叹,我是接手于巅峰之时而任重道远。为了让教学成绩更好,我只有狠抓教学管理,一抓教师,二抓学生。

抓不好教师,抓学生就无从谈起。要抓好教师,就要全面了解每个教师,合理安排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要教师工作安排得当,教师无怨气,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在每年的教学工作安排上,校委一开会商量就是几个钟头甚至一天。我要求行政班子成员必须要带一门主课,我自己决不例外。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带好自己的这门课,给其他老师做榜样。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有想法的,我和其他校委会成员会耐心做其思想工作,直到他坦然接受为止,绝不留后患。

选好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工作成功的班主任,班集体凝聚力强,学生成绩好。班主任的选拔,我们是留住好的,发现强的,开掉差的。对于工作能力强、责任感强的老班主任,我们坚决留任。同时,对工作能力还不够,但责任感强的年经班主任,我们也坚决留任,但会派老班主任帮扶,提高其工作能力。每年,我们会对新来老师仔细观察,发现好苗子,及时培训上岗。我们这一招用得很好,班主任们爱业敬岗,学生学习风气浓,成绩稳中提高。

抓教研,赛好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要集体备课,鼓励教师修改集体备课教案,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不允许改得面目全非。学校牵头、教研组长监督、选定强手帮助年轻教师,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来校的新老师,我们要求教研组要经常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让他们迅速成长,挑起教学的大梁。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以前我们是人人讲公开课,好的年年好,差的年年差,教师参与兴趣越来越低,活动没有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教导处和教研组长通过商量,决定以后每次教研活动,语数英必须各定两名、其它科目必须各定一名本次教研活动讲课评分稍低的教师再讲公开课。被选定的教师先备课,备好后,教研组组织各科教师集体评教案,提出建议。修改好后,先试讲,各科教师听课。听完后,评课,再修改,然后在全校再次进行展示。这样,教师的参与兴趣空前高涨,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得到了提升,年轻教师也迅速成长,挑起大梁,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紧抓常规不放松。每个月月底,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落实行动,对全校教师进行月常规检查。检查不要求全面细致,但每次检查必须突出其中两个重点,或是备课,或是作业,或是课堂教学。重点检查项目临时决定,每个教师检查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课堂教学检查在不通知的情况下,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随时敲门随堂听课,课完得出评分。只要有空,我也参与其中。检查完毕后,全校开总结会,好的点名表扬奖励,差的点名提醒。教研组长写好总结,上报中心学校。

重视期末考试教学质量奖惩。教导处设计教学奖惩方案,提交校务会讨论,然后开职代会,全校教师当场提意见,表决。通过后的奖惩方案,坚决执行。由于学校财力有限,奖的额度比较小,罚的额度也不是很高,对教师的触动不大。今后,学校要想办法,加大奖的力度,拉开奖的距离,让教师肯在教学上下功夫,肯在学生身上花精力。

总之,在教师的管理上,我们既严格,也人性化,尽量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快乐工作!

教学工作的好坏,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水平再怎么高的教师,一个再怎么敬业的教师,如果所教学生成绩差,这个教师不能说是一个好老师。现今,农村学生在优质教学资源上与城里的学生拉开的距离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一、抓平均分

要想平均分得到提高,光抓优生是不够的。优生之所以优,是因为他们有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这类学生是不需要老师操很多心的,老师只要时刻注意下他们的动向,偶尔做下思想工作即可。平均分的提高,关键还在学困生身上。我们要求老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他们身上。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每个新学期伊始,我们会把重点、次重点辅导的学生通知给每个科任老师,让他们对这些学生平时多作照顾辅导,每月会找些学生问卷调查,对做得好的老师例会上点名表扬,做得不好的老师学校年级分管领导找其谈话。这个方法从去年下学期开始,虽然还没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硕果的丰收。

二、培养好的学习风气

我们从七年级起就抓晨读,早饭后除了打扫卫生的学生,其他学生要求到教室晨读。七、八年级晨读由班主任安排,九年级由年级组安排,每天的晨读必须要有辅导教师在教室。这项已经成为我校传统习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做作业多看书适量运动,提倡班主任课余时间多到教室转悠,特别是中午。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年,我们学校开展一次“汉字听写”竞赛活动,全校师生参与;开展一次“清明征文”活动,每班上交5篇以上优秀作文展览。以后,我们还准备开展“英语口语”竞赛,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举行“月考”

大型月考,既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查,也是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好好学习。对优生是一个展示自己水平的平台,对学困生是一个提高自己水平的方式。每次月考,全校部署,一个考场三个年级,八个不同班级的学生按梅花形排位。要求监考老师监考严格,发现懈怠者,批评罚款,培养纯正的考风,因为只有严格的考风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试卷流水阅卷,尽量做到公平。考试成绩出来后年级组和各科任老师做好质量分析,并组织各班开好三短会,即科任教师的碰头会,各班师生的班会,个别问题学生的交流会,学校还利用例会对年级组做的质量分析进行通报,对于期中、期末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宣传(展板)。

四、开好期末和期中授奖大会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编号:JA13249)和闽江学院实验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空间数据库’课程实践教材建设”(编号:MJW201741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5-03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 E. 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具体参见图1。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 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 Paul 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

2.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

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 Denise E,Agosto.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J].John Wiley & Sons,Inc,2005,56(9):1008–1009.

[2]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篇8

农村经济的低迷,城市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用工,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费用的昂贵让农民父母们选择了将孩子留在家乡读书,于是出现了农村留守学生。他们大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之外还应关注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确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学生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有的甚至为避免无聊和社会无业人员交友玩乐,有甚者伙同社会三无人员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学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学生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学生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六是大多数学生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学生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原因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1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59.78%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34%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4.87%,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7%,写日记的占51.2%,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1.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有学生刚进校,面对初一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很多学生出现成绩滑坡现象。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1.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1.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情,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能上的障碍。初中段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对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2.学校方面

2.1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较强;社会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体较为广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

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学生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留守学生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少相关的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学生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中有50.54%的学生成绩较差,39.4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无故辍学。教师的关注是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留守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3.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3.2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学生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3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3.4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4.社会方面

4.1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4.2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学生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 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

2.调整国家政策,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另外,城市本身就有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更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3.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

当然,毕竟现阶段城市本身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的民工子女,也就意味着无论城市如何努力,都必然会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群体出现,因此就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就更有现实意义。

完善监护制度。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法通则》仅仅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在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监护权法定转移,但是并涉及“留守”这一特殊状态。而这一权利的转移几乎全部在本地习俗下通过口头协议发生。转移双方在监护责任上没有明确协商,致使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晰,无法约束监护人,这在亲戚监护中的矛盾尤其明显。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父母信任的基本态度,对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学生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具体说来,一是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二是在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4.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情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5.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农村一直没有培育社区教育组织。由于人口移动将越来越频繁,父母缺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政府,妇联或团组织可以鼓励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给这些留守离子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

篇9

1.专业理论基础要求较高。即使是在高职高专的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其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其实也是涉及面广且深奥难懂的。如:DRP与库存管理、车辆完好率、客户关系管理、运输路线选择、折扣定价法等都是物流管理专业课上需要讲解的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也要学好管理学、机械学、经济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否则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物流专业课程中涉及的这些理论是有一定难度的。

2.教学实习设备要求高。由于物流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如装卸搬运的工具叉车,起重机械,集装单元化器具,模拟的大型超市,标准化仓库等,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还不具备这样的办学条件。但是,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毕业就业时马上就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在办学条件简陋的高职高专院校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这无疑也给教师的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业务流程难度系数大。从物流业务流程来看,物流分为储存、包装、运输、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8项主要功能。其中涉及的如集装箱货如何进行科学的配载,物流企业新产品开发,还有物流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大型运输企业的车辆合理调度,有的甚至要涉及其他企业的报检报关业务中的物流软件操作。这些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在操作中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将实践性这样强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理解,并能较快地运用生产实际,这也给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材的某一个问题,学生或个人或组成小组,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或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它是依靠现代教学设备如计算机、互联网、摄像机、投影仪等技术来实现教学。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清晰甜美的声音,创设出独特的视觉听觉效果。做为教师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可以给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增添很多乐趣。笔者在具体授课时,有时会根据课程需要在课上插播当前比较成功的商战片片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时明确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未来工作岗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流专业课的兴趣。

3.参观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到实地进行观察、调查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目前,由于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有限,很少有学院能提供全套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设施,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使学生学到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

篇10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渗透到各行各业,物流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建设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物流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也成为企业考核员工的主要指标。面对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因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物流信息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应用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物流人才。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人才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但是,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由于该课程融合了物流和计算机的知识,对于计算机能力较薄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化,纯理论化的讲解,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很难理解知识,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缺乏案例教学

在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各种物流数据和单据的传输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物流各项活动的信息化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极为重要,面对信息化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当前物流信息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典型实际案例的启发,学生无法理解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3缺乏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而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但面对实际操作便无从下手,各大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简单,主要物流软件的操作练习,学生没有真正的去开发物流系统,实现物流的七大功能,因此,对物流活动的理解欠佳,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差,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为了改善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结合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是有限,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氛围,首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5~6人为一小组,设立一名组长,并制定出任务分工表,选择和物流信息管理相关的知识点或者典型案例,小组成员合作制作PPT;其次,由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解PPT,老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听课;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工作进行整体点评,指出各组的优缺点,指导学生相互学习,鼓励学生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2加强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引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先进真实的物流信息管理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章节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章节主要内容,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案例,引导并启发学生哪些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到案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关联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较强的案例,以便让学生了解物流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

2.3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

借助企业实习软件与校园的网络资源,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企业物流活动实际流程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今后步入社会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院校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学生真正进入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有关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设备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将POS、RFID手持终端、条码打印机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自试验,学习并掌握应用操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操作计算机及各类物流设施设备的能力。

3结论

本文基于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分析了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也为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颖.《物流信息系统及开发》的教学探索[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9(2):236.

[2]周敏.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