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管理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管理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运行;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黄秋月(1961-),女,汉族,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财务科长,经济师,研究方向:财政税收、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27-02

随着近几年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渐提升,非营利水利系统在各类经费使用过程中呈现成倍上涨的情况,为水利系统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在水利系统各项改革过程中,可以提升各种项目经费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水利系统各类人员顺利工作提供保障,为水利系统更好的服务社会提供重要的会计财务管理支持。从当前的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运行状况看,存在很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水利系统改革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大幅度缩减的问题,会计财务人员与新形势下会计财务安全管理要求不适应,严重影响了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管理的实施,对水利系统全面协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水利系统长期发展情况看,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水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方面的问题,需要对其效益进行全面考核,从近几年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运行状况看,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水利系统经费的投入,同时对资金的监督力度存在不足。各个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会计财务资金方面的改革,通过加强经费管理,提升资金的会计财务安全管理水平[1]。水利系统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会计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经费和资金安全管理,与企业单位进行比较,水利系统在资产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财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会计财务从业人员在素质方面与水利系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基础工作不规范。水利系统在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制度执行比较单一,很多水利系统把本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纳入事业核算过程中,其包括下属的经济实体等。最终容易造成核算混乱和事企不分的状况。水利系统的会计处理方法经常变更,科目设置过程不科学、不规范。很多水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乱用会计科目,有的水利系统对新老会计制度的理解存在误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水利系统在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只做流水账,有的单位存在账表不全的问题,造成账目不清的现象,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水利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薄弱。水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系统设备费用存在私有化等方面的问题。大型设备采购存在重复购置等问题,设备资源利用率低,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人员不熟悉业务等问题,设备采购过程中与主要人员缺乏相应的沟通,水利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与使用人员缺乏相应的沟通,造成专用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满足单位正常使用。固定资产建账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账物、账账不符的现象比较严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折旧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丧失固定资产价值的账不需要进行处理。水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虚增固定资产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等问题,导致随意处理固定资产问题严重,固定资产流失现象普遍[2]。

(三)水利系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水利系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不够清晰,很多事情因人而异,因此会计财务处理程序很难规范化、标准化,水利系统固定资产处理标准经常出现变动,凡事按照主管领导的标准进行处理,造成制度虚设现象比较严重,工作效率比较低。水利系统固定资产支出合法性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系统支出挤占公款现象比较严重,挪用公款现象比较普遍,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性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水利系统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看,整体支出界限比较模糊。

(四)水利系统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与实际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水利系统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财政供给情况进行会计财务状况分析,当前水利系统的收入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能对业务状况进行规范化管理,存在会计财务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状况看,很多单位对会计财务收入状况不够重视,任务会计财务只是一种算账,没有从制度上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导致水利系统资金运行存在不安全的因素[3]。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是影响会计财务安全的重要原因,水利系统会计财务人员大多数是一种调入,主要是从原职工中选拔产生,因此其在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未经专业性训练。如果水利系统不能很好的加强业务学习,很难承担起会计财务管理的重任。

(五)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分析、咨询服务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分析过程中只是对一些会计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的会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管理工作造成负面作用。从根本上限制了水利系统机构会计财务管理职能作用,造成会计财务指标体系不完善,会计财务分析和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导致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实施,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得到保障。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很难对会计财务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把握,缺乏相应的会计财务指标管理体系,水利系统的经费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经费利用率不高,对水利系统提高管理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利系统绩效管理效益不能得到提升,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产生负面作用[4]。

二、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措施

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资金和资产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水利系统的资金收入和支出主要包括四个类别,分别为基本建设费、事业费、业务费、科技开发、经营服务收入等。

(一)水利系统严格预算管理,从根本上确保资金安全。预算资金在保证水利系统公益性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需要保证水利系统各项资金能够高效运转。水利系统在业务工作方面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会计财务安全管理是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和前提,会计财务安全工作也是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对水利系统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5]。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围绕本单位业务中心开展,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相关预算,按照量入为出、优先保证、突出重点,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水平。水利系统在落实会计财务预算之后,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对会计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及时了解水利系统经费开支进度,针对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预算执行水平。

(二)水利系统项目资金管理需要强化,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水利系统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强调监督意识和服务意识,掌握各种类别项目管理具体要求,指导和配合相关人员了解水利系统会计财务预算管理状况。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水利系统的基本要求,在项目立项、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对各种环境进行强化会计财务服务管理,从而能够对会计财务的约束性尽心综合研究,确保会计财务经费能够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水平,为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运行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加强水利系统生产经营会计财务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会计财务管理安全风险。水利系统通过服务社会获取一定的报酬,为建立独立核算或者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创造基础,严格按照水利系统会计财务成本核算,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单位创收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经营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步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安全管理水平。

(四)水利系统需要强化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从根本上保证基建资金顺利进行。基建资金在水利系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资金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提升水利系统基本建设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单位的创新能力,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水利系统建设基金建设过程中存在数量大、收支集中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基建资金的监管,确保水利系统各项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推进,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资金综合管理水平,保证水利系统会计财务资金安全运行,从根本上解决水利系统会计财务漏洞的问题。水利系统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规范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利系统在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清查资产,加强对设备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登记制度,确保登记、领用、报废、归还等管理制度,提升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综合水平,为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奠定重要的基础,为水利系统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浅谈如何加强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J].成功(教育),2011,(02).

[2] 白玲.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01):78-79.

[3] 张荣中.浅谈如何加强水利系统会计财务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0,(03):56-57.

篇2

关键词:二次供水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一、前言

二次供水是指自来水通过水箱或水池间接用户供水的一种供水方式。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二次供水也随着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伴着二次供水的发展,及用户对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次供水系统对水质的污染已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对二次供水的管理,保证用户用到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水,已是供水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

1、供水能力现状:

西安市现有水厂八座,其中二座地表水厂,六座地下水厂,总供水能力164万吨/天,实际用水量78万吨/天,供水能力大于用水量需求,二座地表水厂生产能力110万吨/天,实际供水量52万吨/天,城市供水的地表水厂产水量为主。管网压力平均0.24MPa,目前城市供水以重力流供水为主。

2、二次供水现状:

据统计,西安市采用二次供水方式供水的用户共2000余户。主要的二次供水方式有:单设水箱供水方式;设水池,水泵和水箱的供水方式:设水池、水泵和水箱部分加压的供水方式;水池、气压罐给水设备的供水方式:水池、变频恒压设备的给水方式。

三、二次供水道成水质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二次供水造成水质污染用户调查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池、水箱设计不合理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

水池、水箱设计不合理会致使水质污染,西安市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缺水城市之一,94、95年的缺水状况,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这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供水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的供水格局是供水能力大于用水需求,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前几年缺水造成的影响还未彻底消除,认为水池越大供水越安全,同时设计人员往往受用户影响,及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设计时,将水箱、水池容积设计偏大,以为可以安全用水,这样重视了水量的保障,却忽略了水池、水箱过大,会使自来水二次污染。据不少文献报道:水箱的容积对水质的影响很大,自来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特别是在夏天,水温较高,水中余氛迅速减小,24h后即为零,不宜直接饮用,监测部门监测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10℃时,滞留时间超过48h时;当水温在15℃时,滞留时间超过36h;当水温大于20℃时,滞留时间超过24h;细菌、总大肠菌群指标明显增加。这充分说明水箱容积过大无法保证水质安全,反而会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而水池容积比水箱要大得多,水池设计会过大增加水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水质变差的问题更突出。另外,水池的构造形式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水的流动,对贮存水质的影响也很大,使水变为老化水,致使水质恶化。供水实践中,水质部门经常监测到管网中自来水的余氯合格,而水池中水的余氯为零,其主要原因使是水池过大,水在水池中停留时间过长。

2、施工及结构不合理造成水质二次污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调查,西安市80年代以前使用二次供水的建筑物或小区,内部管网敷设不合理造成水质二次污染。有的给水管与排水管敷设在同一沟槽内或者敷设位置太近,易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原因是排水管道一旦损坏泄漏,在二次供水设施定时供水的情况下,给水管道在水泵关停和运转时管道会形成虹吸现象,将排水管道泄漏的污水吸入给水管道,滋生细菌,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

2.2有的二次供水设施中,水池的出水管设置不合理,造成水质恶化。有的出水管设置过高,出水管以下部分形成死水区,而且出水管以下会有沉积物,造成水质污染;有的出水管设置过低,水池中的沉积物会进入出水管,从而沉积物进入整个给水系统,污染水质。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合建一池时,出水管来深入消防水位以下,使水池中始终停留着部分不流动的消防用水,造成消防贮水成为死水区,从而污染整个水池水质。

2.3在二次供水设施施工中,水池的施工不严格按规范施工,因地形条件改变设计,将水池的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在水池的同侧,水流便会在水池中形成短路,部分水便会形成死水,使水质恶化,造成水质二次污染。

2.4现在多数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粗糙,池面滋生微生物,造成水质污染。水箱的内壁涂料不一,有聚胺涂料、环氧树脂涂料、防锈漆等有的附着力差、有的溶出污染物,从而造成水质污染。

3、管理不善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

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不善也是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的原因之一,在实践中,有的将水池的通气管封死,或者部分封死,导致水池中水团通气不畅通致使水质恶化;有的将通气管的防虫网罩损坏,使外界杂物,飞虫等进入水池而使水质污染。另外,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设施未设二次供水消毒设施和装置。

四、加强二次洪水管理的对策

针对二次供水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结合西安城市供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二次供水的管理,防止自来水受到二次污染,保证水质安全。

1、完善管网,提高管网输配水能力

结合西安市的供水系统特点,城市供水以重力流供水为主,在地表水厂附近及管网末梢,管网压力较低,不能保证用户用水需求,同时老化管道降低了管网供水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合理规划给水系统,改造老化管网,合理设备加压泵站,提高管网输配水能力,均衡管网压力,保证七层以下楼房用水需求,减少使用二次供水设施,使七层以下建筑物直接通过管网用水,从根本上防止水质二次污染,保证水质安全。

2、规范设计

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既要按照规范,还要了解城市供水的基本情况,合理设计,设计时不仅考虑用水量的要求,还要考虑不易造成水质二次污染,水池、水箱大小既要适应安全供水的要求,又要满足不致水质二次污染,确定合适的大小,在水池过大时,必须考虑设置防止自来水水质恶化的有效措施。

3、规范施工,改造原有不合理的二次供水设施

二次供水设施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加强工程监理,保证施工质量。对原有不合理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包括水池、水箱内壁处理,管道系统。增添必要的消毒设施。

4、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会导致水质污染,西安市曾先后颁布了《西安市生活饮用二次供水管理和卫生监督规定》、《二次供水保法管理制度》。实践中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程,进一步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督,定期抽查水质,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人员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供水常识,管理好二次供水设施,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篇3

【关键词】税务精英挑战赛;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123―03

一 前言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融入创新观念,并在其功能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将竞赛,尤其是教育部倡导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引进到教学中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竞赛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教育内容陈旧,缺少综合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竞赛为载体,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及“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但将竞赛引进到教学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与功利性竞赛”、“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等弊端[3],以及陈树莲[4]提出的“学科竞赛功利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因此税务教学有必要在吸收新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避免负面效应产生。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本次教学实践开展的缘起;第三部分介绍、分析了此次教学实践和新的教学模式;第四部分总结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二 缘起

“税务精英挑战赛”是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每年为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大学生举办的一项比赛。比赛的主要内容是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税务处理,考验学生们如何适当地运用课堂知识处理实际商业环境中的税务问题,是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本科生可以参加的为数很少的专业比赛。该比赛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见识商业市场的真实情况;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技巧及培养专业的判断力;增加大学生的税务知识及研习税务的兴趣;促进税务课程的发展;培育税务专业人材。

“税务精英挑战赛”的成功开展,为高等学校税务教学创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支持,催生了笔者对税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通过将税务精英挑战赛与相关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化了税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竞赛为载体,促进本科财会专业课程,特别是税务系列课程(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的教学改革,深化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三 依托税务精英挑战赛促进税务系列课程教学

通过参加税务精英挑战赛,使实务界的前沿实践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税务教学从单纯的“验证”性教学,向“分析设计、系统综合”教学的方向转变,通过“教”“赛”结合,从而使远超过实际参赛规模的学生有机会接收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1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税务系列教学实践

将税务精英挑战赛与税务系列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见图1)。

前期的《税法》课程作为一门税务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中期的《税务会计》注重税务课程与会计类课程的整合;后期的《纳税筹划》作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历届竞赛案例、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税务精英挑战赛”作为第二课堂,既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人文精神。竞赛的选拔、准备阶段及其比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良机,使学生在学习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了极大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经济事项的涉税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所学知识(不仅仅是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还有财务管理、企业会计、经济法等等)得到了综合运用,使得税务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育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

这样一种教赛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教学构成的“基础”培养层面和以商务仿真竞赛为代表的“提高”培养层面教育体系(如图2),既注重了基础应用人才的培养,又注意了税务前沿实践的接触,推动基础、综合、创新、研究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税务课程体系建设。

2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对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主要是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够、文字写作能力欠佳、尤其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提出税务系列教学内容改革,如图3所示。

在税务系列课程中引入“公司税务案例分析”内容,在教学中选择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全过程参与意识,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并相互评价,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在通过教师的归纳、引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司税务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可采用当堂阅读案例,现场学生随即组合,避免学生“扎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堂做出分析与解决方案,避免课下小组分析问题“搭便车”现象;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要求的时间长,需要合理延长教学课时和时间,可将课程安排在小学期等时间,以发挥课程效果。

“公司税务案例分析”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意识,给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现教学与市场无缝衔接

一般来说,企业的确不可能花一年半载的实践来培养学生,使其适应工作,因此培养人才的过程又延伸回了学校。实施教学和竞赛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与市场的无缝隙衔接,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紧跟时代变化,学生毕业也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入职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目的方面,税务精英挑战赛以企业仿真经济业务为对象,以商业市场的真实情况为内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企业的需求,对于教学目的以及学习目的的明确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对于学校适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 “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教赛结合模式的优点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深化税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一种较为紧跟时代变化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的运行模式。“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教赛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操作性强,教育投入低。

“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竞赛主要费用由企业负担,参赛院校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在极少资源的投入下使学校获得了很大的有形、无形的效益。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实际和时代前沿。

“税务精英挑战赛”的案例、试题都是相关专业顶级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涉及税收问题的热点方向,模拟商业市场的真实情景;比赛试题内容新、形式新、质量高。将比赛案例、试题引入到教学中,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这是一般实验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形成以竞赛为引导,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特色,达到培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通过以赛促教,将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同比赛无缝连接,使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系统。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将使学生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了一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引导机制。

把竞赛作为一个结合点,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持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综合素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5)探索出一种成功的税收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发现的模式。

税务精英挑战赛是一种实践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殊形式的“考试”,主办企业通过这种特殊考试发现人才,招聘人才。正是由于税务精英挑战赛对参赛学生素质要求的特殊性,使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并对造就新一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才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越,韩力,沈伯弘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5,(10):4-13.

[2] 童敏明,徐瑞东,冯小龙.通过科技竞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94-95.

[3]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4] 陈树莲.学生学科竞赛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53-54.

[5] 李金平,常敏慧.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的人才培养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74-78.

[6] 王兵,缪志农,欧方平等.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5(3):119-122.

[7] 刘翌.从数学建模竞赛谈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155-157.

[8] 刘海生.构筑动态专业框架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财务与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34-136.

[9] 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9):14-15.

[10] 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

篇4

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

概念

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是指因税务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实施的具体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的可能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2003年10月28日,某地税局税务所派王某和赵某对其辖区内的某饭店2003年第三季度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到该饭店向有关人员出示税务检查证后,开始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饭店采用收入不入账的方法少缴地方各税3000元,当即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定性为偷税,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所偷税款一倍即3000元罚款的决定,限于11月12日前缴纳入库。由于该饭店地理位置不太好,正准备搬迁,该饭店经理借机立即调集车辆准备将现存货物转移运走。检查人员察觉后迅速返回税务所,报经所长批准后,开具《查封(扣押)证》,当即扣押了该饭店价值5万元的商品货物,并向该饭店开具了扣押收据。11月5日,该饭店缴纳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11月9日,该税务所将扣押的商品货物归还给了该饭店。该饭店发现归还的部分货物损坏,经确认价值5000元,随即向该所提出赔偿请求。

法理分析

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税务检查程序不合法。《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而本案中,税务人员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只出示了税务检查证而未出示《税务检查通知书》。(2)税务处罚程序不合法。在本案中,税务人员对该饭店不应当采取简易程序当场处罚,而应当采取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并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下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及享有的权利。税务行政处罚按罚款额的多少,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本文是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简易程序之外的其他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由于本案中税务人员作出3000元的罚款决定,应适用于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第三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务、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而税务所在执法中完全忽视了这一必要程序。(3)税务所对该饭店作出3000元罚款的决定不合法。《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2000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也就意味着,超过2000元的罚款税务所不能作出决定,属于越权行为。(4)税务保全程序不合法。本案中,税务人员在采取保全措施前,未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也未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属程序违法并且查封了价值5万元的商品货物,已经远远超过饭店的应纳税款和滞纳金。根据《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纳税人在前款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务保全措施。”而税务所却是在饭店补缴之后几日内才对其解除的税收保全措施,且税务所未尽妥善保管被扣押物品的义务,致使部分货物受到损坏。根据《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纳税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也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因此,针对以上税务人员的违法行为给饭店造成的经济损失,该饭店可依法获得赔偿。

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

概念

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过失、应履行而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客观上导致的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及其他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和后果。当导致前两种风险的执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更为严重时,就会相应引发此类风险,它与前两种风险的区别在于量上的差异导致质上的不同。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法院审理查明,2002年3月,某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分局稽查局根据群众举报,对某市某电缆厂的偷税案件进行了查处。该厂的厂长牛某四处活动并找到了稽查局局长李某,先后给李某送去人民币5万元,要求给予关照。李某在收受贿赂后,将这个厂已涉嫌构成偷税罪的案件压住,仅仅以罚款了事。2002年底,某市国家税务局要求开发区分局清理移交2000年以来的税务违法案件,该电缆厂偷税数额比例较大,本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李某私自更改数据,隐瞒事实,使该电缆厂涉嫌偷税罪案件未移交司法机关。

法理分析本案中,李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该电缆厂涉嫌偷税,却收受贿赂人民币5万元,并不移交刑事案件,已分别构成和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没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税务人员,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税(公)款的、索要贿赂和接受他人贿赂的、挪用税(公)款及公物归个人使用的,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给予政纪处分。”由上面列举的相关法律条文可知,李某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受到相应的政纪处分,实在是得不偿失。#p#分页标题#e#

暴力抗税类风险

概念

暴力抗税类风险是指在税务执法过程中,负有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公然以暴力手段、威胁方法等不友好的强硬形式拒不缴纳税款而直接危及执法人员及其亲属的生命健康安全的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2002年3月26日晚,某地税局车辆运输税收办公室税务人员依法扣压了一辆欠税的出租车,被扣车主吴某却找崔某等无业人员到该局运办说情,要求放行。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崔某和吴某竟对运办负责人孙某实施暴力攻击,与此同时,该分局大门口也被崔某带来的10多个同伙看住,致使孙某头部、腹部和腿部多处受伤,事后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崔某行凶后还威胁税务人员,其言行十分嚣张。

篇5

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加油站经营过程中需要缴纳的两种主要的地方税种。根据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和1988年9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本文结合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对各加油站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进行全面检查的情况,对加油站应该如何正确的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合理纳税,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一、房产税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原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税。房产税以在征税范围内的房屋产权所有人为纳税人,产权所有人不在房屋所在地或产权未确定存在纠纷的,由使用人纳税。征税对象是房产,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学习、工作、娱乐、居住或贮藏物资的场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务院《全国税政实施要则》(1950年)将房产税列为开征的14个税种之一。1951年8月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城市中的房屋和土地征收房产税和地产税,税种名称定为城市房地产税,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1973年简化税制,把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入工商税,保留税种只对房管部门、个人、外国侨民、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征收。1984年改革工商税制,国家决定恢复征收房地产税,将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同年10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国内单位和个人。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了第546号令,宣布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

案例一:

2007年5月至7月L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对中国石油某销售分公司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2005年计算缴纳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中包含了加油站房屋、罩棚和厕所,而在2006年计算缴纳房产税计税依据中没有包含加油站罩棚和厕所,因此税务局要求补交2006年罩棚的房产税八万余元。

案例分析:

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加油站中的房屋和罩棚均应计算缴纳房产税,况且在2005年计算缴纳房产税时包含了加油站房屋、罩棚和厕所,2006年应该和2005年保持一致,继续缴纳罩棚和厕所的房产税。但是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税务管理人员及时地同上级公司财务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并咨询了税务师事务所的老师,通过拨打L市地税纳税服务热线等各种途径对房产税缴纳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房屋是单独计量的,房产证只包含房屋,不含罩棚和厕所;2、公司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帐簿中设置“固定资产”科目记载房屋原值,罩棚和厕所的价值也是单独计价的;3、通过实地调查,该地区的其他加油站均没有对罩棚和厕所缴纳房产税,公司希望能够承担同等的责任,以便进行公平竞争;4、某些兄弟公司在其他地市,罩棚、厕所不需缴纳房产税。经过与地税局稽查局、税源管理科等多个科室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协调后,最终地税局相关科室同意公司的加油站罩棚和厕所不用交纳房产税。

在此之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加油站罩棚房产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3号文的规定:加油站罩棚不属于房产,不征收房产税。以前各地已做出税收处理的,不追溯调整。可见在这之前,中石油某销售公司的做法为企业合理规避了税费支出。随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财税[2010]121号文件,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具体规定为:“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城镇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都是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具体规定如下:使用土地建房出租、出典的,房屋出租人、承典人为纳税人;出租人、承典人不在房屋所在地或房屋租典纠纷尚未解决的,由房屋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人不在土地所在地的,由代管人或实际使用人缴纳;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的,由实际使用人缴纳。土地使用权共有的,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即几个人或几个单位共同拥有一块土地使用权的,各方应以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计算缴纳土地使用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是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和管理,适当调节不同地区的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于1988年9月27日颁布的。

案例二:

中国石油某销售分公司在税务自查中,发现有4座加油站于2005年底开业,而土地使用权证在开业之前早已办理完毕,2005年没有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公司认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应从土地使用权证变更之日起缴纳,2005年度漏交城镇土地使用税10903.9元,发现这一问题后,公司积极主动的补交了这一部分税款。

案例分析: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只要加油站土地使用权证变更到中国石油某销售公司名下,就意味着该公司成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应该从变更之日起开始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公司在收购加油站时经常出现土地使用权证变更在前,加油站开业在后,在这中间还会出现跨年度情况,容易漏交城镇土地使用税,此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案例三:

2007年6月,L市T县地方税务局给中国石油某销售分公司第三加油站下达了地税处罚决定书,要求补交自2001年6月到2007年6月的城镇土地使用税49000元。

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某销售分公司第三加油站位于L市T县庙山镇政府驻地。该加油站属于土地租赁、地上物收购性质的资产型加油站,公司于2001年5月份与T县庙山供销合作社签订该加油站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T县庙山供销合作社近几年经营不善,又是当地企业,因为各种理由没有支付城镇土地使用税。县地方税务局在向对方多次催缴无果的情况下,根据财税[2006]56号文件“在城镇土地使用税范围内实际使用应税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但未办理土地使用权流转手续的,由实际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规定,于2007年6月份向公司方下达了补交49000元城镇土地使用税款的处罚决定书。接到处罚决定后,公司积极和地税局沟通,提出: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T县庙山供销合作社是该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应该依法纳税;2、公司已与T县庙山供销合作社签订了正式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并在T县土地矿产管理局办理了登记证明,不属于财税[2006]56号文件规定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沟通协调,最终县地税局把处罚决定又下达给了庙山供销合作社。

以上是通过三个案例对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在日常的税务工作办理过程中形成了几点体会,和大家共享:

1、税务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水平,直接关系着能否做好纳税筹划,要做到合理纳税,既不偷税漏税又不多交税款,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维护公司利益。

2、在与税务局的沟通交流中,要做到不卑不亢。既要充分的尊重对方,又要据理力争,和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如果我们摆出合理的法律依据,他们同样也会非常尊重我们。

篇6

    [案例分析1:百货公司“满额赠”税务规划的节税分析]

    (1)案情介绍

    丙商场在周年庆期间推出“满额赠”促销,单笔消费达5000元即送咖啡机1台,总限量10000台。商场从X商贸公司(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采购此赠品,不含税采购价为200元/台,请问应如何进行税务规划?

    (2)税务规划方案

    “满额赠”是在顾客消费达到一定金额时即获赠相应赠品的促销形式,赠品由商场提供,通常是顾客持购物发票到指定地点领取。“满额赠”在提高单价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在税务处理上,当地税务局一般做法是:把“满额赠”中相应的赠品视同销售处理,这将会增加赠品缴纳增值税的负担。考虑到百货公司赠品促销活动频繁,且赠品发放数量大、品类多,为有效控制赠品的税负,简化税收申报工作,建议百货公司将赠品比照自营商品来管理。赠品采购时,尽量选择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要求开具增值税专用税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在定义赠品销售资料时,自行设定合理的零售价格。赠品发放时,按设定的零售价格作“正常销售”处理,通过POS机系统结算,收款方式选择“应收账款”,在活动结束后结转“销售费用”和“应收账款”。

    (3)税务规划后的税负分析

    商场对此批赠品比照自营商品管理,并在销售系统中建立新品,设定零售单价为245.7元。活动期间赠品全部送完。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赠品采购:采购成本(库存商品)=200×10000=200万元;进项税额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00000×17%=34万元。同时结转应付账款——X商贸公司=200+34=234万元。

    ②确认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245.7×10000÷(1+17%)=21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100000×17%=35.7万元;应收账款=210+35.7=245.7万元。

    ③结转销售成本:主营业务成本=200万元;库存商品=200万元。

    ④结转赠品费用:销售费用=245.7万元;应收账款=245.7万元。

    本例确认销售收入210万元,应交增值税1.7万元。若按视同销售处理,则应计视同销售收入220万元(核定成本利润率为10%),应交增值税3.4万元。由此可见,将赠品发放比照自营商品销售处理,不仅减少了纳税申报时计算视同销售收入的环节,还可通过自主设定零售价格,将销项税额控制在合理水平。

    [案例分析2:百货公司“返券”税务规划的节税分析]

    (1)案情介绍

    丁商场90%的专柜均签订联营合同,抽成率为20%(特价商品除外),在圣诞节期间,丁商场举行联营专柜全场“满200送200”的返券促销,购物券由商场统一赠送,对联营厂商按含券销售额结款,抽成率提高至45%。商场在活动期间含券销售额达5850万元,其中:现金收款3510万元,发出购物券3000万元,回收购物券2340万元。丁商场应付厂商货款共计:5850×(1-45%)=3217.5万元,销售成本=3217.5÷(1+17%)=275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2750×17%=467.5万元。请问应如何进行税务规划?

    (2)税务规划前的税负分析

    一般的做法(会增加企业税负)是:送出的购物券作为“销售费用”处理,企业将派发的购物券借记“销售费用”,同时贷记“预计负债”;当顾客使用购物券时,借记“预计负债”,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同时结转销售成本,逾期未收回的购物券冲减“销售费用”和“预计负债”。本案例的财税处理如下:

    ①发放购物券:销售费用=3000万元;预计负债=3000万元。

    ②确认销售收入。库存现金=3510万元,预计负债=234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850÷(1+17%)=50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000×17%=850万元。

    ③冲销未回收之购物券:预计负债=3000-2340=660万元;销售费用=660万元。此方案产生应交增值税382.5万元(850-467.5),毛利2250万元(5000-2750),名义毛利率为45%,但除去返券产生的2340万元销售费用后,实际利润为-90万元。

    这种处理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当商场用“返券”活动替代平常的商品折扣,返券比率很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相当于虚增了销售收入,使企业承担了过高的税负。

    (3)税务规划方案

    企业在发出购物券时只登记,不做账务处理,顾客持购物券再次消费时,对购物券收款的部分直接以“折扣”入POS机系统,即顾客在持券消费时,实际销售金额仅为购物券以外的部分。

    (4)税务规划后的税负分析

    发出购物券时不做账务处理,回收购物券时直接在销售发票上列示“折扣”,仅对现金销售部分确认销售收入。库存现金=3000+510=35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510÷(1+17%)=30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000×17%=510万元。此方案产生应交增值税42.5万元(510-467.5),实现毛利250万元(3000-2750),毛利率为8.33%,无其他销售费用。与方案一相比,仅增值税一项即可为公司节省340万元。

    [案例分析3:商场“满就送”促销方式税务规划的节税分析]

    (1)案情介绍

    某大型商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假定每销售100元商品,其平均商品成本为60元。年末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拟定“满100送20”,即每销售100元商品,送出20元的优惠。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种选择:

    ①顾客购物满100元,商场送8折商业折扣的优惠;

    ②顾客购物满100元,商场赠送折扣券20元(不可兑换现金,下次购物可代币结算);

    ③顾客购物满100元,商场另行赠送价值20元礼品;

    ④顾客购物满100元,商场返还现金“大礼”20元;

    ⑤顾客购物满100元,商场送加量,顾客可再选购价值20元商品,实行捆绑式销售,总价格不变。

    (2)涉税分析

    现假定商场单笔销售了100元商品,各按以上方案逐一分析各自的税收负担和税后净利情况如下(不考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费):

    方案一:满就送折扣的涉税分析。

    这一方案企业销售100元商品,收取80元,只需在销售票据上注明折扣额,销售收入可按折扣后的金额计算,假设商品增值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则:应纳增值税=(80÷1.17)×17%-(60÷1.17)×17%=2.90(元);销售毛利润=80÷1.17-60÷1.17=17.09(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7.09×25%=4.27(元);税后净收益=17.09-4.27=12.82(元)。

    方案二:满就送赠券的涉税分析。

    按此方案企业销售100元商品,收取100元,但赠送折扣券20元,则顾客相当于获得了下次购物的折扣期权,商场本笔业务应纳税及相关获利情况为:

    应纳增值税=(100÷1.17)×17%-(60÷1.17)×17%=5.81(元);

    销售毛利润=100÷1.17-60÷1.17=34.19(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34.19×25%=8.55(元);

    税后净收益=34.19-8.55=25.64(元)。

    但当顾客下次使用折扣券时,商场就会出现按方案一计算的纳税及获利情况,因此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仅比方案一多了流入资金增量部分的时间价值而已,也可以说是“延期”折扣。

    方案三:满就送礼品的涉税分析。

    此方案下,企业的赠送礼品行为是有偿赠送行为,不应视同销售行为,不应计算销项税额(其实礼品的销项税额隐含在企业销售满100元的商品的销项税额当中,只是没有剥离出来而已。因此对于礼品的进项税额应允许其申报抵扣,赠送礼品时也不应该单独再次计算销项税额。);但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的规定,要计算企业所得税,不过礼品是外购的,其销售收入和成本都是采购成本12元,相关计算如下:

    应纳增值税=(100÷1.17)×17%-(60÷1.17)×17%-12÷1.17×17%=4.07(元);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企业在向个人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同时给予赠品,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送的礼品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销售毛利润=100÷1.17-60÷1.17+12÷1.17-12÷1.17=34.19(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34.19×25%=8.55(元);

    税后净收益=34.19-8.55-3.3=25.64(元)。

篇7

【关键词】 税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50-02

作为税法人才教育的专门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认识税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诸多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税法人才。

一、税法教学凸显的特点

(一)理论性

税法与税收的关系密不可分,税收分配涉及到国家、公民的根本利益,税的课赋和征收必须基于法律的根据进行,因此,税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税收确定下来。在税法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税法基础理论透彻的给学生加以分析,尤其税收法定、税收公平、税收效率等基本原则的讲解,使学生在接受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具体税种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基本原理的贯彻实现。

(二)综合性

税法涉及较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具备典型的跨学科色彩,例如会计、财务管理、诉讼、复议等等,因此,税法的良好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将税法内容与会计原理、诉讼法制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否则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即便在税法课程内部,也会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多个税种,各个税种虽然相互独立,但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表现的十分突出,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研究税法是对学生的必然要求。

(三)实践性

无论是作为普通公民还是税务工作者,都需要了解或者熟悉税法的相关规定。学生通过税法的深入学习,应当掌握纳税人、计税依据和计算、纳税地点、期限、减免税优惠等基本知识,并通晓纳税报表的填制与申报,达到能够与现实税务工作衔接的要求。同时,学生熟悉税法必须依赖于企业经营过程,尽量让学生了解纳税申报流程,实际经历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纳税需要。

二、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税法学科本身的难度较大,以及教学实践、理论发展的缺失,造成了高校税法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教学内容不足

教学内容是教育的基础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一,税法是税收与法律的结合,税法教学脱离任何一项内容均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税法教材的内容编纂,或者“税”的意味严重,或者“法”的思路突出,很少能够将两者良好结合。对于学生来说,脱离税收的基本原理来讲法,难以真正的理解税收本质;而脱离法律原理、思想纯粹只讲税,无法凸显其中的法律精神。第二,税法的实践性表明国家会不断制定、修订新的税收法律制度,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例如《个人所得税法》先后于2006、2008、2011年修订多次等,但某些税法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往往经过使用多年才进行改版,根本无法适应税法不断修改、完善的要求。

(二)教学方式落后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现有体系下提高税法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要。第一,许多教高校税法教学完全进行法规讲授,而缺乏实用性、互动性。由于受到课时数量的局限,法规讲授其实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庞杂教学内容的无奈选择。“填鸭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加之税法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很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兴趣难以被充分调动。第二,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倡导案例分析的方式,但实践中如何恰当选择案例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案例本身会涉及较多会计、财务管理、诉讼专业知识,如果不进行知识普及则案例教学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如果补充相应知识则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造成课时的紧张局面。

(三)教学队伍匮乏

虽然高校均在努力打造高质量的税法教师队伍,但仍然无法适应税法教学的长足发展要求。第一,税法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税法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对讲授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目前高校从事税法教学的教师,或者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背景,却不通晓税收、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具备经济、管理的专业背景,却缺乏对法学原理、理论的深刻学习。真正学习税法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严重制约了税法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税法教师队伍的数量缺乏。由于税法教学起步较晚,从事专门税法学习的教师人数不多,加之税法本身专业性极强的特点,较少教师愿意转到税法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因此,税法教学队伍严重短缺,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也使得税法教学培养的专门人才有限,后续发展力量不足。

三、税法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税法教学改革首先应当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这是确保税法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作为育人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高校教学理念必须随之进行转变。对于税法教学来说,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围绕提升学生的素质开展。例如,在设计税法培养目标时候,需要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求知需求;在具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按教学规律、特别是税法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第二,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需求,审视税法教育教学。企业对纳税经济行为日益重视,客观上对税务人才提出了崭新的需求,税收由宏观管理逐步转向微观应对,因此税法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改革以突出税法自身的专业特色,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改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税法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第一,税法教材要具备前沿性特点,体现最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将税收知识与法律理论进行较好的平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摆脱税法惯有的抽象、空洞弊病,将基本理论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增强分析、解决税务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需要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了解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税法、税务信息。第二,课程体系是教学工作的总纲,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税法课程体系应当在符合其内在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学科交叉,遵循逻辑性、体系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体现税法学科的继承性和开放性。具体来说,针对税法课程的相关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专业进行,在税法课程开课之前,至少应当开设税收学、财务会计、法律基础等课程。

(三)转换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税法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第一,税法教学应采取以法规讲授为主、法规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税法条文时,可从立法精神讲起,讲解税法的内在规定性和应用问题。然后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税法条文,增强实际操作的能力。在税法案例的选择上应贴近实际,突出税收业务特色,以培养学生税收业务能力。第二,税法教学方法应当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参与式”的转变,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针对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诱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四)提升教学队伍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税法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第一,改善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提升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尤其需要全面深入掌握税收、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前沿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采取到相关单位调研、挂职等方式,积极参与税务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扬税法的实践性特点。第二,学校应当积极培养专门税法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攻读博士等方式,促成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税法教研活动,培养税法教师产生问题意识,即能够对现实税法问题的挖掘和对税法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的反省,形成独立的教学优势和科研特色,使税法教学富有持续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英.我国高校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2005(1).

[2]赵恒群.税法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1).

[3]李建英.论我国税法教学方法的转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3).

篇8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文件管理,提高综合税政管理工作质量。

(一)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做好区局自行制定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各类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程序。

(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认真开展新一轮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部署指导各地州市地税局开展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全面调查和了解区局机关及各地州市地税局近几年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

(三)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备查备案工作,对各地州市地税局上报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审查,清理纠正不符合规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四)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地税系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

(五)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关于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要求,对现行有效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加大对取消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

(六)认真做好《地方税收法规汇编》第21册、第22册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为各级地税干部学法、用法、执法提供权威、完整的税收政策法规信息。

二、依法审理案件,积极化解争议,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一)认真履行复议应诉职责,依法办理区局机关的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及赔偿案件,畅通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渠道,稳妥处理各类税务行政争议案件,有效化解征纳矛盾,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完善区局机关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调整和简化审理程序,发挥重大案件审理工作的政策把关和程序审核作用,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化。

(三)加强涉税反补贴调查案件的应对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新出台的《涉税反补贴调查应对工作规程》,做好双边涉税反补贴案件、多边涉税主诉、被诉案件的应对工作,培训、指导、协助基层地税机关开展相关涉税反补贴应对工作,提高办案能力。

(四)认真做好各类税务案件的统计分析工作,研究各类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基层做好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

(五)加强对基层办理各类案件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各类案件的办理程序,对案件多发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家讲授、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提高基层税务人员办理各类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提升税收法治水平。

(一)积极配合区局政治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地税局税政法规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的税收法制业务培训,增进交流和沟通,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业务水平。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全国税务系统依法行政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区局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调查研究,探索依法行政考核与综合考核的衔接和统一,逐步推进依法行政考核及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三)落实“六五”普法及依法行政工作规划,认真做好区局机关的法制讲座、普法学习和法制宣传活动。

四、加强政策调研,促进成果运用,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对税收科研工作的安排,组织科研力量积极承接税收科研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按时向总局提交科研成果及研究报告。

(二)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科研评审及论证工作,加强税收政策前瞻性研究和实施效果分析,充分调动税务干部开展税收政策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对各类研究成果积极报送国家税务总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

篇9

【关键词】企业吸收合并 纳税筹划 案例分析

企业“吸收合并”是指合并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合并方的全部净资产,合并后被合并方被注销法人资格,其资产、负债在合并后成为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企业吸收合并交易属于企业重组的一种方式。“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活动的事前合理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从而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企业吸收合并事项涉税处理及税务筹划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2、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3、《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4、《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5、《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6、《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企业吸收合并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对适用条件的不同选择,决定着该项业务适用哪种税务处理方式,进而决定了合并各方整体税负的高低。企业合并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享受递延纳税待遇,可大大缓解纳税资金压力,节约融资成本。这不仅有利于加快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也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纳税筹划的空间。本文选取H省B矿业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业务为案例,对企业吸收合并业务的纳税筹划合法合理性及节税效应进行解析。

一、案例背景

A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矿业开采和销售公司,拥有B矿业有限公司66%的股份;B矿业有限公司另一小股东为C勘察有限公司。2015年7月,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A矿业有限公司计划于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控股子公司B矿业有限公司的吸收合并。

(一)A矿业有限公司股权构成

A矿业有限公司实收资本3,200万元,三方股东分别为:D有限公司占股63%(股本2016万元);E矿产有限公司占股35%(股本1,120万元);F设计有限公司占股2%(股本64万元)。

(二)B矿业有限公司股权构成

B矿业有限公司实收资本3,412.50万元,两方股东为:A矿业有限公司占股66%(股本2,252.25万元),C勘察有限公司占股34%(股本1,160.25万元)。

(三)吸收合并当事各方

1.合并方:A矿业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

2.被合并方:B矿业有限公司(简称“B矿业”)

3.合并方股东:D有限公司 63%(简称“D公司”)

E矿产有限公司 35%(简称“E公司”)

F设计有限公司 2%(简称“F公司”)

4.被合并方股东:A矿业有限公司 66%

C勘察有限公司 34%(简称“C公司”)

经过多轮协商,本次吸收合并业务的当事各方达成如下一致意见:

第一,大股东A公司以本公司16%的股权为支付对价,收购被合并方小股东C公司所拥有的B矿业34%的股权;

第二,B矿业并入A公司,注销B矿业;

第三,C公司在合并日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本次合并所取得的股权;

第四,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确认本次吸收合并所适用的税务处理方式;

第五,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吸收合并工作。

(四)吸收合并主导方

B矿业有限公司

二、纳税筹划目的

第一,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吸收合并当事各方综合税收负担最低;

第二,本次吸收合并所涉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三、纳税筹划可行性分析及筹划方案比较

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规定了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和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后者实质上是税收递延,企业要享受特殊税务处理带来的税收递延待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第二,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不低于50%;

第三,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第四,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交易支付总额的85%;

第五,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上述59号文第六条第四款规定,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

第一,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第二,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

第三,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第四,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根据上述案例背景,A公司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B矿业,目的在于整合集团资源,提高矿产的运营效率,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B矿业的矿产并入A公司后,继续从事原来的经营活动,满足“经营的连续性原则”。

B矿业100%股权被母公司收购,符合“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

C公司承诺在合并日后连续12个月内不转让本次合并所取得的A公司股权。

A公司吸收合并B矿业,只需向小股东C公司支付对价,且全部以A公司16%的股权支付,自身66%的股权不需要支付对价,符合“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的规定。

综上所述,A公司吸收合并B矿业事项符合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关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适用条件的规定,其企业所得税处理可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B矿业及其股东无需按照清算程序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B矿业也无需就交易中发生的资产划转确认所得或损失。换言之,本次吸收合并业务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基于以上分析及税收相关规定,可供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如下:

方案一:

1、A公司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B矿业,以本公司16%的股权为支付代价,收购B矿业小股东C公司34%的股份;

2、A公司现股东之一E公司减持16%的股份;

3、B矿业注销;

4、适用特殊税务处理。

本方案优点:操作相对简单。

A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不变,只增加股东及变更各股东所占股权比例,实施筹划各步骤较简单。

本方案缺点:综合税收成本较高,节税效应不高。

方案要求E公司将减持A公司16%的股份转让给C公司,保留19%的股份。此项减持将产生股权转让所得,E公司将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按照当事各方认可的A公司市场价值2.7039亿元及该公司2015年12月31日净资产价值1.1684亿元计算,E公司大约需缴纳614万元(=(27,039-11,684)×16%×25%)的股权转让所得税(暂不考虑E公司201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其他扣除项目)。

本次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B矿业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综合利弊,本方案虽适用特殊纳税处理方式,企业所得税得以递延纳税,B矿业资产并入母公司A公司所涉流转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均暂免征税,但A公司股东E公司需担负股权转让所得税约614万元,当事各方的综合税负过高,为次优方案,不建议采纳。

方案二:

1、A公司定向增资16%的股份给B矿业小股东C公司(股权增资方式,以股权作为支付对价),换取B矿业小股东C公司34%的股份;

2、D公司将原借给A公司的长期借款人民币1,480.60万元以债转股方式增资给A公司,以保持其63%的股权比例不变;

3、F公司增资人民币53.89万元以保持其2%的股权比例不变;

4、A公司注册资本增资后,股东E公司所投资本金额不变,股权比例由35%被稀释为19%;

5、B矿业注销;

6、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本方案优点:综合税收成本低,节税效应明显。

如按本方案操作,首先,股东D公司对A公司的债转股业务(债务重组)属于企业重组的一种方式,且同时满足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关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五个条件,可按该文第六条第(一)项第二款的规定进行税务处理:企业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企业的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其次,由于E公司对A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A公司股权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E公司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故E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增资2,694.74万元后,所有者权益增加,归属于股东E公司的份额为512万元(2,694.74×19%),但其股权比例由35%被稀释为19%,持股比例减少了16%,相当于处置了45.715%的长期股权投资,视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12万元(1,120×45.715%),二者相比,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增加值为0元,故E公司本次股权比例被稀释事项未出生收益,不产生所得,E公司无需因此业务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A公司以股权增资方式定向增资给C公司换取B矿业34%的股份。

第四,F公司增资53.89万元以保持其原股权比例不变。

实施上述操作后,各股东均不产生股权转让所得或债务清偿所得,当事各方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本次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B矿业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本方案缺点:本方案实施各步骤较复杂,定向增资尤其是以股权方式定向增资的工作流程较复杂,审批部门多,手续繁琐。

综合利弊,本方案各步骤实施起来虽然较复杂,但当事各方都不发生股权转让,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企业所得税得以递延纳税,被合并方B矿业资产并入A公司所涉流转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均暂免征税,当事各方综合税负为零,为最优方案,建议采纳。

四、最优方案操作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比较结果,方案二的纳税筹划操作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第一,D公司将原借给A公司的长期借款人民币1,480.60万元实施债转股。该债转股业务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D公司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企业的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第二,F公司向A公司现金增资人民币53.89万元。

第三,C公司以B矿业34%股权为代价获得A公司16%股权, C公司取得A公司16%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B矿业股权的计税基础1,160.25万元确定。

第四,实现上述三项增资后,A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894.74万元。

第五,B矿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A公司承继。

第六,可由A公司弥补的B矿业亏损的限额=B矿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2015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第七,A公司接受被合并企业B矿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B矿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第八,当事各方在吸收合并完成当年申报年度企业所得税时,分别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报告表及附表》和申报资料。

综上B矿业吸收合并纳税筹划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合法合理的纳税筹划可以降低企业吸收合并业务的税收成本,实现吸收合并的最大效益,其要点在于:首先,参与合并各方需要充分协商,选择最佳纳税筹划方案使当事各方综合税负最低,聘请纳税筹划专家设计及帮助实施筹划方案;其次,需要根据支付对价的方式和当事各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所得税和其他涉税成本的测算;最后,依法筹划,控制及防范纳税筹划的政策和法律风险,避免顾此失彼,否则有悖筹划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远堂.公司投资并购重组节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盖地.税务筹划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10

一、资产销售税收规定

对于纳税人销售资产,增值税法作了如下规定:纳税人(无论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除摩托车、游艇、小汽车之外的旧货(包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可暂免征收增值税。否则,应按4%的征收率简易计算增值税并减半征收。

第一,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录货物;

第二,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的货物;

第三,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的货物。

对于纳税人销售已使用过的属于征收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计算税额后再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二、税务筹划分析

由于企业具有确定固定资产销售价格的自,再根据上述税收规定,并购企业完全可以在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的剥离过程中,通过合理确定销售价格进行筹划,其筹划的思路为精心比较各销售价格方案下的净收益,以净收益最大化者为最优方案。

(一)案例分析 甲企业年初纵向并购了乙企业,并购完成后对乙企业进行整合,拟改变乙企业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因此,准备将乙企业已使用过的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某机床一台对外销售,该机床原值20万元,已提折旧5万元。现确定了四个销售价格:一是按原值20万元出售;二是以高于原值的20.3万元(含税价)出售;三是以低于原值的价格19.5万元出售;四是以23万元的价格出售,在每个售价方案下,都将发生资产清理费用 1万元。

方案一分析:

一是销售旧固定资产的价格,当以等于或以低于原值价格出售时,以等于原值的价格出售时净收益最大;

二是当以高于原值的价格出售时,净收益末必比以等于或低于原值的价格出售要高,这时应考虑增值税税负的影响。

(二)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增值率节税点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当以高于固定资产原值的价格出售时,净收益未必比等于或低于原值的价格出售要高,也就是说存在着某一平衡点E,使得以高价出售的净收益等于以原值出售的净收益。假定使用过固定资产的原值为P,使用过固定资产的销售价格为S。

这表明,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果价格超过原值但没超过原值1.96%的增值率免税节税点,那应尽量使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这时免税的节税效应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如果售价可以超过原值1.96%的增值率免税节税点,那表明放弃免税、缴纳增值税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

(三)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综合税务筹划 在上述案例中,从简化角度出发免除了对所得税税负的分析。但是在一定的销售价格下,相关的所得税确实存在并且随着固定资产销售价格超过增值税免税节税点并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即财产转让所得也随之增加,体现出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一种负相关关系,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税务筹划。

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定价如果在资产原值以下,不出现财产转让所得,不用考虑企业所得税问题;若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价格可定在资产原值以上但未超过增值率节税点以上,这时,出于节税考虑,企业应把价格定在资产原值的水平,这样既不用考虑增值税,同时也不产生财产转让所得,不用考虑企业所得税问题。

如果企业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价格可以定在固定资产增值率以上,固定资产增值率分析显示价格将比节税带来更大的收入时,就需要进行包括考虑企业所得税在内的综合税务筹划。

如果企业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价格可以定在固定资产增值率以上,企业以高于资产原值的价格销售,但不含税销售收入减去处理使用过固定资产的允许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小于资产原值,即没有应税所得,则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增值率的分析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企业销售使用过固定资产的价格可以定在固定资产增值率以上,以高于资产原值的价格销售,且不含税收入减去处理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允许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大于资产原值,此时发生应税所得,则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增值率的分析结果会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资料如上一案例,但甲企业在将被并购企业乙的已使用过机床对外销售时只面临两个价格选择,一是以原值20万元销售,二是以超过原值的23万元销售。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为33%。

若以原值20万元销售机床,则免交增值税,同时也没有产生财产转让所得,不用交企业所得税。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销售机床因资产增值而比增值税免税多增加的收入要减少0.36795万元,但考虑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净收益还是比增值税免税时增加了1.74745万元。所以,在同时考虑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时,甲企业应选择23万元的价格来销售机床,此时带来的净收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