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人事档案; 管理体制;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57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00- 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事工作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笔者对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对我国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索总结。
1 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集中统一就是由专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其他部门没有权利擅自管理人事档案,这就保证了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分级负责就是指全国的人事档案工作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各级的管理权限来管理每一级人员的档案工作,并对相关的人事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如市委组织部负责管理市县处级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
2 存在的弊端
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虽然集中统一,但是明显具有分散性,特别是县级以下的人事档案材料由多方参与管理,除组织人事部门正管之外,劳动、教育、卫生等部门还兼管人事档案,甚至每一个单位还管理一部分档案材料。再就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把人事档案管理列入业务指导的范围,管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很少参与档案部门的业务活动,使人事档案工作变成了远离于国家档案工作之外的孤独个体。
这种家家都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让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单位自行保管人事档案,几十人的人事档案材料随便存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橱柜中,根本谈不上“六防”等保管条件。在这种状态下,人事档案材料真实性很难维护,一些虚假材料趁机混入档案中。另外档案的实体安全也存在危险,档案丢失、损毁现象经常发生。这种效率低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
3 改革方向及措施
3.1 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
构建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是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把本身应归国家和社会所有的人事档案,从单位解放出来,重归社会所有,从而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既扩大了人事档案管理的规模,又充分利用了人力、财力,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集约化,这样大幅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管理费用,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应采取试点基础、稳步过渡和全面推进的分层实施的原则。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3.2 实施人事
人事是今后区域人事档案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的优势表现在有利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单位可以减少内部人事管理事务,可以集中精力抓人才开发和人才培训。人事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改革的初期,事业单位全员人事显然不切实际,但是可以采取逐步推行的方法,也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3.3 改革人事档案的整理方法
改革人事档案的整理方法是实行档案实体整理不装订。不装订不等于不整理,不装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人事档案实行不装订保存,是为了保持档案材料的原貌,是体现档案原始性特点的根本做法。现在的档案整理方法要把档案材料装订成册,必须要对原件进行适当的修剪取齐,这已经是对原始材料的人为破坏了。而人事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一般每隔一两年就要充实材料,重新装订材料,如此反复几次,档案材料已经破烂不堪。这已经使材料的原始性难以实现。改革现行的人事档案整理方法还要注意平时归档,只需在每份档案材料加盖“类号页”档号章,整理材料时对号入座,排列好顺序即可。档案材料不装订,既省时、省工,又不损坏材料,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3.4 深入开发人事档案信息
①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信息库的内容要准确、详细,并且要随时维护和更新。人们利用数据库可以查询、统一人员信息,形成各种表格,极大地提高了人事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②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关键是加强网络的安全性。③ 人事档案工作要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把区域性人事档案中心建设成为人才开发的权威机构。
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能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只有实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人事档案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人事档案工作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47-01
当前是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人们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只有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档案信息化浪潮不断深化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的重点。
1. 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形成原因
1.1 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向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网络信息化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档案信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网络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益,是当前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
企业档案信息化同其它信息化工程一样,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并且环环相扣。包括档案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其中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实现企业档案资源信息化的核心[1]。
具体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都将影响着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是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保障。其次,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及客观要求。因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开发利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具有更强劲的实力生存于市场经济之中。
1.2 企业档案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由于企业经费有限,资源建设明显不足,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操作技术落后,许多地方在技术处理上仍以手工为主,服务质量不高,对文献信息资源只能作较简单的加工处理,整体服务水平是浅层次的,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一大突出障碍。所以存在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设施现代化水平落后的问题。
第二因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能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员,所以,造成档案工作的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加强[2]。
第三由于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的观念和手段不正确,传统的信息开发观念(如事后再分析开发、实体开发);企业对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所放松,使建立起的业务基础处于守摊状态,各项档案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具体实施下去,因而成为了阻碍新形势下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障碍。
2.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
2.1 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首先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做好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然后建立必要的检索工具,既要采取各种传统的有效的编目,著录、撰述形式,还要创造新形式。要注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与开发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的配合与协调。其次要做好档案二次开发,就是对档案信息浓缩加工,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2 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只有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遵循全程管理原则、前端控制原则、集成管理原则三点原则;才能保证管理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的实现,从而达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的管理目标。
2.3 加强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因为档案资源建设整体投资不高,有的部门缺乏资金来源,有的部门对档案重视不够。同时,在网络化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格式,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前提,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步伐。所以要做好档案工作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工作,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很重要。
2.4 选好人才,搞好创新工作
信息化强调以人为本,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要重视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而对在岗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工作,普及现代档案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档案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信息专家,以满足档案事业高水平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求档案部门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走出“孤独”,了解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和档案工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利用上。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用创新的思维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力度,信息资源的管理会更上一层楼。
3.结语
在现在的网络化社会,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发挥档案的重要信息资源作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童的档案信息产品,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修紫阳.浅淡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5)
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我国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须从国家关于各项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厘清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明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构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体制,其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借鉴与苏联,同时照顾到我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集中统一”为指导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档案局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宏观指导,同时负责国家级的档案管理工作;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事务,接受本地方行政区域党和政府的领导并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负责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项职能,容易导致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认同模糊,也易于形成档案管理局和档案管理管法律责任不清,档案管理机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档案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非国有单位档案及私人档案的管理是否仍旧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仍存在争议,需要从体制上予以确定和解决;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被人为割裂,给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档案质量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今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档案馆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对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否定和推倒重建,而是在现有档案体制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改进使之更加顺应和符合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坚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其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当前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源,建立省(市)一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档案馆,打破以往档案管理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地方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用,提升规模效益,提高地方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变革“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馆分离”
实行档案管理“局馆分离”是按照当前我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现存问题而做出的,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和档案馆要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归其位。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要在机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实行彻底分离,分离后,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将集中负责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而档案馆将承担其作为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承担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事宜,实行“局馆分离”后档案馆将逐步摆脱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其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单位职能,真正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三)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发展,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计划经济时代特点而形成,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各种非国有单位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因此对于这些非国有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赋予企业一定的档案管理自,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及档案馆则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直接或间接监督、指导,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管理、使用档案。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释放档案管理工作活力,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发展都各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5:46~49.
[2]王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与难点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4,21:58~59.
篇5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体制;影响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数字档案馆进行一定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既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恰当的管理体制。在20世界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数字档案馆,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信息技术进程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国也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地对数字化进行利用,促进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更加高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1 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
1.1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魍车牡蛋腹芾砉ぷ鞯闹匾内容是保管档案,主要的工作重心是防止档案的信息被泄漏。采用这样的管理体系充分地体现档案的价值。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保证档案信息储存完好,同时能充分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将之前的档案管理工作转变为档案服务管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档案利用效率提升,档案使用方式更加灵活,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突破了原有的档案管理的弊端,提高档案利用率。
1.2 改变档案管理职能分配关系
传统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的使用价值被限制,而数字档案馆假设有利于改变行政层级管理体系,借助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成果为利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数字档案馆属于一个虚拟的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加强行业部门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收集为主的形式而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能提供更多的便利。再次,数字档案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相关职能分配产生影响。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通常由档案局进行统一管理,所有的档案管理部门从从属于这个系统。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参与其中。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限于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借助技术对整个档案管理行业进行管理与变革。
2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具体内容
2.1 提高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认识,实现数据共享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认识,意识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促进思想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员对档案的利用次数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技术服务设施建设,找到一条更加便捷的查询途径。对技术进行不断地革新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数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做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其次,在数字档案建设过程中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档案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地发挥。原来的档案归档只需要在档案馆里进行,数字档案馆的归档方式发生变化,在业务系统中完成档案资源的转移,并且不能被随意改动。因此,数字档案观要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在管理系统中做好档案数据库之间的设置,包括储存信息、管理信息等硬件设备。
2.2 建立网络管理系统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中,档案管理人员习惯被动工作。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求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档案管理中。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数字档案管理不只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地参与到系统方案设计中,综合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需求,提出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将数字档案建设的成效提供给人们使用。主动地与相关行业交流数字档案馆的事宜,在提供数字利用时,要重视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性,不能在为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将信息泄漏给其他的单位。
2.3 更新管理理念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收集、管理、储存与利用这集中功能,并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进行数据备份,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只是对档案进行管理或保存,还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一步更新思想,利用数据平台为更多的使用者服务,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为本”的思想,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为使用者提供档案查阅等服务。
2.4 培养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做好档案安全保障工作
培养更加专业档案管理人才有利于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稳定发展。由于数字档案建设是对信息的高度集成化过程,相应地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掌握信息知识与档案管理知识。所以,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人才引进与储备,定期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其次,数字化建设的档案资源更加开放,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安全工作。在进行数字档案建设时要增强安全设置,对查阅资料权限进行分级设置,充分地利用数字系统做好相应的系统防护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具有积极作用,能完善档案管理体制。数字档案馆建设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数字档案建设会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数字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提高管理人员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认识,更新管理人员的思想,促进其树立“服务为本”的意识,为利用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其次,定期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做好相应的档案安全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同瑛. 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J]. 档案天地,2014,06:41-42.
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 管理体制 改革 思路与方法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表现分析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1.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尤其是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多样化的经营发展趋势要求会计管理也要具有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会计制度的建设。
2.会计信息的分析需要对会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会计信息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而且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源,这样的复杂性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影响他们的投资者决策的制定,不利于资金的优化流动。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会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及时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中,导致现代会计管理缺少许多基本知识,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许多的程序和方法,但目前会计管理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显得过于单一,最终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目的。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要求我们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 积极地改进有利于会计管理的社会环境氛围
企业会计体质改革需要涉及多方面,它影响一系列的社会阶级,尤其是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需要我们在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国家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注重对于他们的会计管理体制的认识,只有他们的观念中存在了企业会计进行改革的意识以后才能保证会计管理体制顺利的进行。同时国家也要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专业的法律规则,细化《会计法》的细则规定,尤其是对于促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细则化规定。必要的时候对于《会计法》等中的法律责任要加大社会对于它的了解,利用法律惩处责任的威信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于会计管理的规范认识,以此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改革。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要想在会计管理进行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因为会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企业现代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在会计管理体系中进行改革。其次就是要建立健全对于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的重要性。财务工作具有时效性、对于财务的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于它的时效管理,对此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对于企业会计的监督,以便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发现企业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缺点,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最后就是要及时的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地内部监督。
(三)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去掉会计管理中的不利一面,改进阻碍会计管理体制进步的行为。在我国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信息技术得到许多优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层次方面的广泛应用。对此我们进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方法就是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手段,因为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以及对于会计管理的积极方面我国有大量的文献进行了论证,在此作者主要是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社会影响入手,只有企业的管理阶层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于影响其会计管理思路的影响,才能在实施中促进会计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是改变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的管理手段,因为电算化是建立在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会计的具体管理模式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管理思想与会计手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管理体系是对会计综合管理方面的总体改变,它的改变会对会计管理有关的一切联系方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者根据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方面入手,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按照我国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出了加强对于会计的时效分析与公布之外,还要加强对于会计记录的保存,也就是会计档案的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制度性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会计档案的法律制度,加大法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于相关法律的宣传要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对于档案的管理也要规范它的资格,具有档案管理资格的部门才能承担保存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中要建立制度化的案卷目录,重点对于电子介质的档案要注意它的存放安全,不能造成它的数据丢失或者泄密等。
(二)加大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技能。对于会计人员的技能除了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增强他们的处理会计数据的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能力,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管理的第一人,因为会计的档案信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数据作为基础的记录数据资料,因此会计人员要在各方面进行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需要企业、社会制度以及会计人员自身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方面的学习以此保证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素质层次的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加大社会各部门对于会计体制的档案管理监督,提高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档案管理需要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多个部门之间的互动或者需要企业与有关部门的互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信息保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关系企业关键发展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泄密,其结果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建立监督互动机制,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会计档案的移交、存档等也要进行监督,规范档案移交等手续的程序,时刻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在经济时代的发展中,任何形式的制度建设都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实践检验,对于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我们就要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企业的会计管理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制度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缺点,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地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总之我们要以创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构建会计管理理论的建设,转变我们的工作思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促进企业的立体式会计管理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靖.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商情,2013(4)
篇7
档案馆原本的储存方式是用利用纸质文件进行资料档案的储存和管理,但是在数字化发展极为迅猛的今天数字档案馆已成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馆发展的新方向。所谓数字档案馆简单来说就是将信息的储存还有查询等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同时和纸质档案一样,数字档案馆也一样具备有查询和检索等功能,并且相比较于传统的档案馆这些功能显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此外,数字档案馆的主要依托是计算机技术还有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超大型档案存储成为可能,此外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之下档案馆的数据资料的支持可以跨越距离的限制和时间的约束。在需要的时候人们甚至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所以说总体来说数字档案馆就是一个网络化、虚拟化的档案馆,但是相比较传统的档案馆来说,数字档案馆的存储量更大、查询起来更加方便还有管理起来也更加的安全。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以及后期成果比较理想,但是在现阶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仍然还存在有一些问题。第一就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相应的软件设置和硬件设置的到位。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建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建设基础,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建设和后期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第二,数字档案馆的数字系统需要具备有信息处理、储存还有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这需要相应的网络建设和系统建设,同时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还有目录数据收集处理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第三就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引进最新的技术,数字档案馆需要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其保护系统需要定期升级维护。而且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手段也需要紧跟时代进步进行不断的进步与改革。要不断提高其自主独立性。此外不仅仅是这些当面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相对应的保障措施也需要及时、准确的对档案馆建设提供帮助,确保档案馆的安全与正常运转。
2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会产生的影响
2.1促进现行档案管理体质重点的改变
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的重点放在保护档案的安全不受损害,档案的安全性处于标准要求之中。并且传统档案馆在对于档案整体的保护工作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这样的档案管理方式对于档案本身的价值是一种削减。在这样的档案管理方式之中虽然其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其利用价值却没有得到体现。而在数字档案馆的帮助之下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不仅能够得到保证而且档案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而且数字档案馆本身的技术先进性对于档案的使用方式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使得档案的使用更加的凸显灵活性和多样性。
2.2冲击现有的管理体系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于现行的管理体系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传统的管理体系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冲击的原有的管理体系,让档案馆真正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存在。此外数字档案馆中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和外部部门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的方便。
2.3促进相关职能的改革进步
传统档案馆的职能分配在数字档案馆的冲击之下也会出现改革情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努力配合,同时不仅要档案馆内部同心协力还需要外部人员的帮助。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各个部门之间都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这个一个以技术为基础进而推动整个档案管理行业观念革新和体制重塑的一个重大改革。
3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建议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注意到四个方面。首先是应该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一方面是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档案馆的观念,另外一种是对其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其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加强其共享性,让档案的价值真正的发挥出来。再其次是需要对数字档案馆后续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人才储备。最后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确保档案的安全。
4结语
篇8
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
项目档案专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由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在其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历史记录。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
(一)遵循统一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时期(1954-1986)
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项目的任务由国家直接分配,项目研究是科研院所的日常工作。因此,这一时期,既没有项目档案的概念,也没有建立单独的管理体制。项目档案依托着专业管理体系,与基建、设备、产品等档案一起共同遵循科技档案的管理体制。
1.科技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
从“一五”时期起,为解决大量科技文件材料与其他科技资料混同管理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作用,在科技档案工作中提出按专业统一管理的思想。1980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以法规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科技档案工作按专业统一管理的体制,即“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国科技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的专业主管机关建立相应的档案机构,加强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这就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著名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下称“条块”体制)。
2.“条块”体制对项目档案管理的影响
“条块”体制突出强调了项目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对项目档案的形成单位构成了较严密的组织和领导体系。“条块”体制使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主体明确,尤其适合计划经济时期项目档案工作的特点,项目档案的流向和归属明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项目档案的散失。正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国出台了科技文件材料的“三纳入”管理制度,顺利地实现了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之中。
(二)细分科技档案,建立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时期(1987-20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实行体制改革,面对专业领导体制被削弱,对科技档案管理失去有效监督的现实,档案部门开始探索新的管理体制。
1.科研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
1987年3月,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联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中明确了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即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科研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
2.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对项目档案工作的影响
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抓住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科技管理部门是科研管理的归口单位,由其管理项目档案工作为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可言档案管理体制中提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使项目档案管理更符合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从这一管理体制出发创立的“四同步”的管理办法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因此,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是针对科研活动的特点确定的,触及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同传统的“条块”体制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也更加适合于项目档案的管理。
现有管理体制对项目档案管理的制约
由于社会的动态发展,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由建立、兴盛、衰败到最终消失的历程,即人们常说的“周期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现有管理体制已开始制约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1.无实际主管部门
管理体制的核心就是确定领导关系及组织体系,但从项目档案工作的现状看,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两个体制当中都出现了“虚位”。
从“条块”体制看,项目档案管理的领导主体是专业主管机关,其完全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后,“条块”体制赖以生存的行政领导关系逐步被削弱甚至消除,专业“领导”的作用范围已十分有限了。
从科研档案管理体制看,其中仅规定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工作负有检查职责,其管理力度同“条块”体制的规定相比被弱化了许多,特别是1998年机构改革中,原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国家科技信息司被撤销,造成档案管理部门“孤掌难鸣”,“科研档案管理”体制也已名存实亡。
2.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导致管理体制先天不足
运行机制是指管理体制的实现方式。如果说体制决定“谁”“做什么”的话,那么机制则是进一步决定“如何做”。就项目档案的管理而言,两种体制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条块”体制看,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的“领导”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结合的紧密程度如何。但这一体制并没有提出和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结合”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领导的档案意识。随着计划体制逐步被市场体制所替代,一些专业主管机关既抛弃了“结合”,也放弃了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整个系统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成了死水一潭,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从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来看,其关键内容有两个,一是“四同步”管理,二是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制,而其保障措施在《暂行规定》中并未体现。对于前者,它的实现仍然取决于项目承担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因为无论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落实具体单位的项目档案工作的贯彻情况。对于后者,项目负责人应当履行的档案义务,在作为科技项目委托合同的《课题任务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合同是当事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没有合同的约定,项目负责人的档案义务就是一纸空文,没有约束力。
建立新型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
笔者认为,项目档案是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在现阶段应考虑建立专门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
(一) 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内容
根据项目的实施特点,“在集中统一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依靠社会力量实施项目档案质量监管”应成为项目档案新的管理体制(以下简称新体制)。
同传统的管理体制相比,新体制中增加了新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实行归口管理。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和
质量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开支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科技项目管理的规程当中;委托社会中介监管项目档案工作情况并负责成果的确认;负责培训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等。归口管理形成了类似“条块”体制的纵向领导关系,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类型和隶属关系的项目承担者都必须接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归口领导。
2.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靛解决项目档案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协助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项目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组织经验交流,落实管理体制,并从宏观上进行项目档案资源及国家科枝档案资源的整体规划。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依然是一种“块块”管理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管理职能已很少触及微观层面的档案业务,而更加注重宏观的管理职能。
3.项目监管部门接受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实施项目档案的监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主要体现在项目档案的宏观管理层面,而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则要依靠社会力量,即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完成。应当注意的是,项目监管部门的性质虽然是中介机构,但由于它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工作职能的承担者,因此,必须接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而作为档案中介机构,它也应当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
4.项目承担单位的职责是形成并保存完整、准确、系统的项目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移交或报送档案。
(二)新体制的特点分析
1.领导关系明晰,主体明确。新体制明确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项目档案工作中的绝对权力地位,赋予了其明确的领导职能,使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有了依据,可以在履行项目管理职能的同时,将项目档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管理环节,强化了管理力度。
2.落实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强。实施中介监管是项目档案管理体制新模式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表现,科研档案管理体制中就是由于没有落实监管措施而使其形同虚设。将政府的某些管理职能外包,实施更专业化的监督管理,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大势所趋,也是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篇9
教学档案管理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是档案工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档案的收集与管理、档案的保管与编目、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的编辑和研究、档案的检索和统计、档案提供与利用等。
(一)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各种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都会在相关的教学记录上有所体现,因此,分析、研究、总结这些教学记录上的内容,可以直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教学档案管理能够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方案
在教学档案中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奖惩、特长等状况,是老师了解学生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地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的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挥。同时,可以根据教学档案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德、智、体各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作为教学工作情况的重要记录,教学档案记载了长期的教学活动情况、科研情况,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等,当教学活动或教学管理需要作出新的决策时,教学档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和以往所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从而促进教务部门及时有效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相关决策。比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的进行,都可以借鉴教学档案所提供的具体材料。
(四)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在教学评估中意义重大
原始的教学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最好的佐证材料,它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它随学校的发展而逐步积累,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作为历史真迹的证明,为教学评估起到了支撑作用。教学评估工作为师生员工做好教学档案归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增强了档案归档意识。
二、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各中学在教学档案管理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目前各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教学工作的文件及其管理,档案及其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统一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合作,出现了文件的形成及其归档的脱节;学校每学期的教学工作会议没有进行规范的会议纪要;(2)各职能部门档案记录不一致、不精确。例如学生考试成绩或纪律违纪、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证书、学生转学、休退学等变动情况的记载存在着各部门之间记录不一致、不及时的现象;(3)从档案建立上来看,有些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部门归档、立卷制度,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及归档工作,每到年底要求归档立卷时,才临时安排非专职人员搞突击应付。
(二)档案信息内容开发不足,档案的管理效率不高
当前,许多中学存在信息内容开发不足的问题。各年级之间教学档案的管理相互封闭,各自为政,无法互相借鉴与交流。尽管有很多中学加大了教学档案管理的力度,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很突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这就对我们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三)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一些中学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也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不愿意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都很差。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完善管理体制
要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必须要重视,要看到教学档案存在的长期价值,要把做好教学档案工作和其他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没有教学档案的原始记录,就不能反映教学成果,就不能向人才水平评估专家展示教学改革过程。形成教学档案管理团队,明确教务处办公室为教学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教务处各科室、学校各处室,分别设兼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指导、收集、整理本部门教学档案,接受教务处办公室和学院档案室监督和指导。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对于没有完成教学档案收集或是收集不全面、整理不规范的部门,纳入年度考核,对于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纳入年度个人考评,对于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构建有效多级网络化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通过采用基于Web的网络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主管部门、学校各处室的多级管理体系。Web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施、维护简单,特别是在校园网内运行,通过设置访问控制列表,可较好的实施安全管理策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2、检索工具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和全文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档案查询的效率和准确度。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查找、报道档案材料的手段,是管理和利用档案的工具。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档案检索,除了设置常用的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全宗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以外,还需要设置全文检索,将档案中的各种事物名称、档号、关键字等进行编排,通过输入特定的词来实现全库数据检索,可有效提高检索效率,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3、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分级实施,分学期完成。由于教学档案的分类多,档案的产生涉及的部门较多,档案数据的采集必须按不同的部门分别同步进行。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不同级别的处室分别规定数字化档案的范围,同步实施档案数据采集,有效避免重复劳动或相互推诿。由于教学档案的量较大,必须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归档立卷,并有效的实施数据的电子化;对于类似学生活动等较为频繁开展的活动需要缩短归档的周期。
篇10
关键词:编制档案;信息化;网络化;服务
1 当前开展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不足
(一)软件开发多头现象还比较严重
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上级机关开发的软件往往不能满足下级机关的实际工作需要,单靠行政手段予以推广,而下级机关为满足本单位的工作需要自行开发软件,其个性有余,共性不足,缺乏标准;二是一个单位运用多套系统进行数据录入,技术上难以解决数据整合,造成操作人员重复劳动,编制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困难重重。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缺乏详细明确的规范化标准和实施细则,使软件开发工作混乱无序;二是缺乏权威机构牵头,造成软件开发重复和浪费。就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要围绕全国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来开展工作,要严格遵照权威机构的编制档案信息化标准开发软件、建立数据库。
(二)部门重视程度存在不平衡
业务部门对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态度还存在可有可无的想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部分同志还存在等和靠的想法,不肯在提供需求和测试中付出太多精力。技术部门的软件开发队伍不够稳定,人力不充分,不能及时解决系统使用中发现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编制档案管理部门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只能忙于日常工作,难以在宏观上积极引导。
(三)复合型人才不足
目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多,信息化建设往往需要人才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中由于沟通困难消耗精力比较大,影响工作效率。就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要选拔和培养具备精通编制档案管理专业、熟悉本单位业务流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管理知识,能准确提供软件开发需求,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能熟练沟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事业心的编制档案管理干部。
(四)编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要加强对计算机编制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编制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编制档案信息要转存到编制档案专用服务器,实行物理隔离。要有数据异地备份。在利用编制档案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处理过程中,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
2 对今后开展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编制档案信息化在我国是一项新事物,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没有一个编制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的指标体系。国家档案局2002年《全国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档案信息化是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法规、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既需要资金,又需要人才。我们要科学地进行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对其有一个基本正确地的认识,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避免在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按照上级和院信息化总体目标和阶段要求,着手调研、制定未来的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使编制档案信息化与院信息化保持同步发展。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编制档案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制定详细、周全的实施方案,分批分阶段地实现。
(二)突出重点,涨笫敌
当前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电子文件的管理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在全国编制档案工作会议上指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这样有利于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前移至文件形成部门。对库藏编制档案的数字化要防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结果、淡化过程、对困难估计不足的倾向。国家档案局2002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各地都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对于文书编制档案、声像编制档案等通用性编制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要在引进成熟软件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与现有办公软件的数据接口工作。对于编制档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要充分利用办案软件全市推广的契机,进一步做好需求调研工作,力争在市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出基层业务编制档案信息化的新路。
(三)规范流程,强化服务
编制档案信息化首要前提是编制档案管理工作自身流程的规范化。要结合市编制档案工作手册,对现有的工作进行一次梳理。对于不适应、不符合的坚决予以整改。要引进国际、国内编制档案管理的先进方法,对照提高,保持大同市先行先试的活力。同时要转变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保管”上升到“服务”的理念。明确信息资源关键在于利用,否则再好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都是“摆设”。要先从服务内部干警做起,充分发挥局域网的快速、便捷的效能,建立内部的编制档案应用服务平台;也要未雨绸缪,结合《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提前考虑编制档案信息化的公众服务等功能的设计,真正发挥编制档案信息化的效应。
(四)多方筹措,加强保障
1.机制保障。要将编制档案信息化作为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的常设议题,进行专项研究落实。要把编制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指标要求纳入文明处室的考核范围,明确编制档案信息化工作作为各部门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负第一责任,各方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2.经费保障。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以财力立项、信息化资助项目等多种形式申请经费。同时,在每年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中,确定一定的比例投入编制档案信息化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