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对接工作
随着社会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促进单位国有资产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成为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研究中管理者发现,预算管理的开展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实践作用,特别是在国有资产前期管理控制以及预算执行中,这种作用较为明显。因此,本文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特点,对预算与资产管理对接工作展开分析,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高。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作用分析
预算管理在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便于节约型社会体制构建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于节约型社会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利用预算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提升,对于做好节约型社会体制建设,可以产生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预算管理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浪费现象出现。预算管理的初衷是在单位预算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利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减少事业单位支出的浪费现象。所以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可以减少资产浪费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对接工作为节约型社会建立提供了示范作用。利用预算节约方法做好事业单位资产节约建设,既保证了事业单位节约建设的开展,也为国家构建节约型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
在新常态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何做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成为我们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预算管理的引入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式,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以下作用:首先,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向。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比较重视成本支出、折旧等执行性的管理工作,而新的预算管理方法的加入使得我们对资产的整体性使用的过程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特别是财务计划方案制定、预算分析等前期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其次,便于全面性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全面性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高有着整体性控制管理作用。其中预算管理是全面资产管理中的前期工作。所以,在国有资产全面管理开展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是资产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措施。
(三)有利于两种管理工作效率提升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国有资产管理还是预算管理都属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将两种管理工作进行对接,对于两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中加入预算管理内容,使得我们可以在财务年度开始前就做好资产管理的前期工作,保证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将国有资产管理确立为预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并围绕其开展控制管理工作,可以对预算管理进行重点侧重,保证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在一次工作过程中完成了两项管理工作,这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降低管理成本的促进效果极为明显。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实践措施研究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工作的开展,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在预算控制中提高资产内容比例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大多比较重视预算支出管理,却忽视了预算中的资产性内容。所以,在工作中首先需要在预算管理的中提高预算控制中的资产内容比例。第一、设置专项控制内容。在预算控制管理过程中,我们针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主要的资产管理内容,设置专项控制管理,开展管理工作。如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中,加强折旧分析、实践观察等工作力度,保证预算中资产折旧管理确实有效。第二、加强对资产预算控制力度。在预算管理制定、执行等重要的控制阶段,需要加强对预算中资产部分的控制力度,有效的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如在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管理中,首先需要在预算的制定与执行中,做好全面的监察工作,确保固定资产预算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三、设置专人管理模式。为了提高预算管理中资产管理内容,在预算管理中设置专人进行国有资产控制管理工作。这种专人管理模式可以提升对于预算控制与资产控制管理的质量,促进责任管理与专项管理的落实与应用。
(二)平衡资产管理中存量与总量管理比例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重视资产总量的管理,对于资产管理中另一项重要内容--资产存量的管理较为忽视。但是,资产存量管理更加接近于企业财务工作模式,其与预算管理连接更加流畅。所以在资产管理中,平衡资产存量与总量的管理比例,保证存量资产管理,确保管理质量的提高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做好两项工作内容。第一、做好单位资产存量核实工作。在单位资产存量管理中,首先需要在企业内做好资产核查工作,确定存量资产数据真实。如严格区分单位内国有资产与其他资产数据等工作。在核查中还必须核对企业前期预算中存量资产内容,为新的资产预算开展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做好资产存量的分析。在单位资产存量的管理中,需要对已经核查出的国有资产存量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分析内容包括资产的收益、特点等方面。这样可以保证国有资产运转有效性的提升,避免不必要浪费的出现。
(三)建立采购与资产配置衔接工作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采购预算控制开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采购后的资产配置工作同样发挥着管理性支持作用。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建立采购与资产配置的衔接工作,实现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国有资产与预算管理的完成有着一体化管理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立有效的衔接理念。在衔接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建立正确的衔接理念,即建立无缝衔接管理。如在管理中以同一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管理工作一体化的完成方式。其次以配置为目标开展采购工作。在资产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必须以物资配置需求为目标建立工作指标,进行采购计划工作。尤其是在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为了实现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采购计划中必须严格以单位的资产配置需求开展预算计划,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工作,避免资产配置过程中不出现资产浪费现象。最后建立应急配置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应急工作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应急物资配置过程中,其对于采购、物资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财务人员在预算制定过程中,针对应急问题开展相关的采购与物资配置衔接方案设计,保证其应急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做好对接工作的财务管理基础建设
在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确保工作基础稳定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管理基础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责任制管理体系。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责任制管理方法包括工作与管理两个责任体制。在工作中负责资产与预算管理的财务人员为工作责任人,必须承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责任。而管理责任则表现在预算与资产的审批、审核过程中,领导者是否起到了管理监督作用。这种责任基础的建立,对于对接的开展打下责任制基础。第二、建立制度化管理模式。在两种管理工作的对接过程中,制度化是以专项管理制度模式,调整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内容,确保其连接过程顺畅,促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不断的优化加强,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对接,可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成本,有效维护国有资产配置的公平,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对接工作中,我们应结合预算管理的前期管理与执行优势,结合资产管理特点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对接,以此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重阳.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的问题及解决[J].经营管理者,2014(20).
[2]王慧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研究――基于系统论视角[J].财会通讯,2014(26).
篇2
关键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及目标
军队国有资产所指的是军队各级机关部门为完成其基本职能所需的各项军事资源,它属于国家财产,但军队对其行使使用管理权。一般来说,军队固有资产类型较多,例如资金、武器、房产、设备、物资、理论成果等,又可以分为行政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前者是指军队各级机关单位使用管理的资产,后者则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军队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管理的资产,这是现阶段国有资产存在的特殊形式。
整体来说,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有三个目标:(1)安全性。这是指通过对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的产权界定、登记、评估、核查与监督等手段,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可靠,不受损害。(2)完整性。这是指军队机关涉及的所有国有资产都应纳入管理的范围之内。(3)有效性。要及时、有效、准确地弄清国有资产数量、结构和分布,科学地进行资源配置,为军队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管理理念,资产利用率低下。军队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手段滞后,这项工作远远没有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我国军队资产的投入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调拨的方式进行,大多单位只是重视财轻视物,对管理更是少有深入了解。许多财务部门一方面因为在思想认识方面对资产的转移管理掌握不清;另一方面因为管理体制的缘故。现行管理体制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核算、事业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加上管理理念的缺少,资产管理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致使资产管理不到位。同时,相关部门一般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这一制度无法满足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联勤保障要求,将形成工作和管理的死角,造成资产流失。此外,资产清查挂账时没有严格明确相关单位,将无法反映物资的实际变动情况。可见,军队资产管理理念缺失,资产业务处理和实务管理部门各行其是,造成了资产管理的不对称,这就造成了监督管理的难度,导致了军队资产的损失。
(2)缺少相应的资产管理规范,管控成效甚微。目前,国内并没有完善的军队资产管理规范,日常管理行为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重视核查时的资产挂账、自购资产管理与账务计价核算,轻视资产核算、库存物资管理,调拨、配发资产的管理等。每一年的资产底数不清晰,这些行为都加剧了统筹调剂的困难,更加会将日常管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实际的资产管理操作中,相关条文并没有规定实际的操作程序,导致执行较为困难,例如资产处置报废的标准不清晰,资产处置报废的方式不正确,这些让一些机关单位打起了球,导致资产效益大大降低。
(3)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目前,现行实物资产管理规章体系并不完善,其规定较为粗糙,这制约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多的是关注与挂账核算,但对于资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相对较弱,条文体系规定往往偏重于总则,对于实际的操作程序未做深入阐述,更加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没有明确具体问题负责的相应机构及其具有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显然这样的情况下,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无法满足财务改革形势下的新要求与挑战。
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的内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
(1)强化管理意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是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及其相关人员的管理素养,这直接关系着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应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实际的管理操作流程,更应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应该支持各种规章制度在单位的全面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管理体制。目前军队国有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是行政事业性资产,我们应该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解决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并且在新形势下摸索新的管理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优化配置结构,改善预算管理体制。资产的情况与预算有更多的深入结合,只有系统的对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才能有效防止资产的无故流失。在实际的工作中,各业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按相应的工作计划拟定,应包括使用物资缘由,物资品种、数量、单价等内容,并按规定上报审批。财务部门应认真负责的审查资产情况,对其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准确无误后再报单位党委审批。其次,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并一一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同时严格控制账目的规范性,建立统一的账目标准,并落实好日常的检查监督制度。最后,应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政策。
(3)健全法律体系。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涉及范围广,其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改善日常管理工作法规,修订具体的资产管理方法,明确相关单位部门及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起保护监督制度的相应法规,使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这样才能根本上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军队国有资产是各级机关单位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军队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对军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存在的种种管理问题给部队建设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应立足于此,坚定不移的做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军队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下郡,谢瑛.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8).
篇3
【关键词】 高校 国有资产 效能评价 设计
国有资产按照其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和推行,与之对应的用于满足不同管理与服务的物质保障资产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和资产种类增加迅速,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也随之被提出和重视,合理采购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分配利用、实现预期效果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效能强调最佳化、最大化,资产的效能评价即科学判断资产是否实现了科学投入获取最大效益,通俗的说,资产购置的值不值,主要包括买得值、用的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涉及到管理、制度、信息化、常规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有利于节约资源、体现国有资产管理意义、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为资产科学配置提供有效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帮助。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不以盈利为目标
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国家拨款购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其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其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原则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而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从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应是负面的、消极的。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
1、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1)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1)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2)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设计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见表1)。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误区;应对策略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规模增长迅速,但是受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并未健全。目前,很多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如:重“有形”轻“无形”、重“购置”轻“管理”、重“自建”轻“共享”、重“自查”轻“审查”等几大亟待解决的误区,造成了国有资产总体使用效率偏低、浪费和流失问题严重等现象。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一、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误区
1、重“有形”轻“无形”高校国有资产从广义上讲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体的实物,例如: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等;无形资产是抽象的、无实物形态的以智力形态存在,例如:特许经营权、专利权、网络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图书馆知识产权、商标、著作权、校名誉等。由于有形资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以实物的形态存在,所以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就会比较重视,各方面相关管理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有序开展;而无形资产由于具有无形性、抽象性、资源性等特殊特点,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被忽视,造成无形资产总体利用率低、浪费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我国高校历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成果研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缺乏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意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虽然每年高校申请的教学、科研或专利成果很多,但是成果的总体转化率远远低于20%,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又如: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众多,如图书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网络使用权、馆誉等无形资产等,由于对无形资产相关知识缺乏宣传和普及,图书馆馆员们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归入国有资产范畴,从而忽视了对其的保护和管理,导致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2、重“购置”轻“管理”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获得途径主要有:上级或地方财政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学校的资产、接收社会组织或个人捐赠的资产。由于高校获得的国有资产绝大多数是无偿占有或使用,无需进行相关的成本核算和累计折旧,这就导致了各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观念十分淡薄[1]。很多高校为了壮大资产实力,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只重视资产的资金投入,忽略了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和健全,普遍存在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各具体岗位分工不明确和工作推诿等现象。此外,很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监审和资产具体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缺失,甚至使用的资产管理数据系统或平台不统一,造成国有资产信息不对称,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机构不健全、各部门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3、重“自建”轻“共享”新时期,高校下属二级学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增强自身办学实力,不断加大“自建”力度。而各二级学院从自身专业发展着眼申请预算购置资产,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产配置。但由于各二级学院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长期处于分散采购、部门拥有状态,共建共享的管理意识淡薄。资产重复购置必将导致设备的使用率低下,造成设备的大量闲置和浪费。此外,高校缺乏对外服务和交流的意识,基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资产共建共享机制也尚未搭建起来,使高校国有资产很难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因此,只有优化与整合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国有资产,特别是大型国有资产设备,才能相互协调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国有资产共享多赢的局面。4、重“自查”轻“监审”据了解,目前高校各下属二级学院的资产管理中都配套有定期或不定期“自查”机制,但由于是部门内部自查,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所以二级学院内部自查、清查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另外,虽然很多高校在学校层面都设有专门的监审部门,但是监审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制度建设、监督执行力度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因此,为了使高校国有资产的监审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监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误区的应对策略
1、加强无形资产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多年来,很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思十分淡薄,对其存在的潜在价值和重要程度认识不足,从而忽略了对其的管理和利用,造成高校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为此,高校首先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无形资产的相关知识,从而唤起全校教职工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其次,成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要配备专职人员对高校历年的无形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评估,负责收集、积累全校新入库的无形资产,建立完备的无形资产档案[2]。再次,要完善无形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避免各部门工作推诿,做到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后,为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力度,创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一条龙监管服务机制,让无形资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管理和运用。2、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以制度管人管物,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随着高校国有资产的不断壮大,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高校首先必须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从国有资产的预算购置审批、验收入库、保管使用到移交报废等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要完善资产管理内部定期自查制度,确保账、卡、物相符;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实行有偿使用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加强闲置资产调剂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3]。其次,要理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具体内容和范围,处置权限及相应程序,做到分工明确、协力合作,共同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再次,要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避免信息不对称、不统一的现象,必须要对国有资产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涵盖土地资源、房产、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施器材、图书、无形资产等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此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能即时、有效、全面地获取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盘活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最后,要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考评体系,根据部门编制预算与实际达标相结合,建立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惩。3、增强高校国有资产共建共享意识,积极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国有资产的最佳效率为了盘活、整合高校国有资产,各高校要扩大资源共享率,避免低层次重复购置所造成的资金浪费。高校内部各二级学院、高校和高校、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必须要建立共建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资产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充分了解高校各专业国有资产的性质、特点和使用状况等相关信息,在满足各自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相互开放使用,达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4、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监审机制,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与安全首先,要加大对国有资产监审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监审、支持监审、自觉接受监审”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监审部门在防范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水平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完善现有的监审制度,规范监审流程和监审考核办法,高校要明确赋予监审工作人员更多独立调查和审计的权利,对监审中发现的各种侵犯学校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再次,要配齐监审工作人员,并加快监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监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后,要创新监审约束机制,提高监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定期随机调查、交叉式全面清查盘点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途径,监审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效达到监督审核的作用。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高校国有资产的不断壮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意识和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区。为此,高校领导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进科学、先进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只有充分意识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才能切实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才能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进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学芬: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司农、刘榿、窦慧晶:高校无形资产流失风险分析与团队控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3]刘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22).
篇5
关键词:预算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改进办法
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预算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加强预算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在预算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现象: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固定资产购入、报废不严格履行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不合规;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账实不符,账证不符;信息管理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滞后。
针对以上预算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改进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岗位,配备具有会计或统计等专业基础,又掌握国有资产知识的专业人员;在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的培训班,强化全体职工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每个人在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外部监管工作
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加强日常的监督和检查,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能,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指导改正;二是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检查,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或报告;三是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每年年末应组织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将审计情况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单位负责人的离任或调动时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四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考核评价机制。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列入单位负责人年终绩效考核的范围。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必须做到按制度办事。一是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资产配置标准、配置办法、处置办法、非经营性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对外有偿使用办法等制度,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二是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资产的采购管理、审批论证、验收、核算、处置、效益分析评价和资产管理责任等制度。坚持先入库后领用、先鉴定后报废、先报废后购买的原则,规范资产管理部门的权利与责任,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引入资产评估程序,运用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回收资金,保证会计闲置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可靠、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处置制度的监督机制,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金额、数量上的把关和审批,并定期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五、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与集中支付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性工作,摸清家底。统一固定资产分类、计量等标准,彻底摸清国有资产的情况,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条件;二是加快构建预算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三建立资产管理平台,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清查等各项管理内容,分卡片管理,三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将国有资产管理环节前置,防患于未然,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促进预算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和出租等收益的管理,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预算管理。
集中支付系统、账务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在财务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为核算资产数据,包括财产登记、登记财产卡片、财产单据、资产账簿等。而财产采购、财产处置、安全控制及财产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财务软件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出来。所以,必须借助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
总之,预算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是指高校在进行一系列科教活动时所使用到的,由于受到各种投资、受益而形成的,属于国家的各种资产。高校中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政府对学校进行资金或是其它类型投入资源而产生的资产:接受捐赠或是运用自身条件所获取到收入而逐渐产生的资产。在高校日常的运行管理中,国有资产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实际上而言,国有资产管理便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国家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多。各大高校的规模正在逐渐的扩大化,其内部存在的国有资产数量、用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并发生着变化。主要存在的变化为:从数量方面分析。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国有资产逐渐增多:从结构方面分析,高校发展中又不断引进了一些国外高科技教育设备:从用途方面分析,现如今,高校发展中校企合作活动的良好进行使得一些非营利资产逐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了对高校运行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变化积极适应,进一步实现其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化势在必行。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理念
(一)两者管理目标趋同化
对国有资产实行科学管理主要是指对资产的优化配置及合理使用环节实行的管理,其关注点为物理性的变化,主要是对各个资产使用、配置环节的科学合理性实行全面考察。如在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时需时刻遵循相关的标展规范及程序,在对资产进行合理使用时也需对其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国有资产实行的管理目标主要是针对处理流程的科学合法化,以此达到完整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为确保内部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性。
而财务管理则是将资金的流通运动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与资金活动有所相关的事物内容便是财务管理工作需进行科学处理的财务类关系。因此,财务管理工具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目标。现今的高校财务管理理念与以往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仅停留在算账、报账以及记账工作上,而是充分发挥着引导高校完成所设定战略目标的财务管控作用。
在高校的日常运行中,增量资产与预算管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增量资产是源于预算管控内部环节中的。同时也是对国有资产实行管理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增量――存量资产的转化。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由预算性管理所连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中的预定目标应与财务管理活动相统一,将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为主要导向,改进原先仅将保障资产完整性作为重点的管理目标。
(二)两者业务流程衔接化
业务流程即指为达成统一目标而由不同人分别完成的一系列活动。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主要为:资产配置、处理及使用。国有资产配置即指对采购计划进行制定、审批、批准、采购、合同签订、资产储存、付款申请等一系列活动流程的管理。资产处理即指对资产的报废、损坏、捐赠、转让等行为实行的管理。
上述所说的业务流程活动其实能够表现为实物及价值两方面形态的变化过程,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现。与此同时也可表现为能够引起采购人员资金流出的价值形态变化。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价值形态,而资产管理的主要对象则为实物形态。在对国有资产采购计划进行审核、签订是极为重要的资产管理环节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控制重点。如果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无法对资产采购计划合同进行审核制定。任由采购部门自行监管,则极易导致财管工作的失控。因此,在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时,需始终遵循实物与价值形态的结合管理原则,实现两者业务流程的完美衔接。
三、高校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实现策略
(一)完善高校国有资产价值管理系统
现如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管理系统应用时,始终未实现其内部与其余部门之间的紧密连接。通常的管理系统内容为房屋管理、家具管理、图书管理等,主要是以管理对象作为管理系统内容的划分。而财务管理部门在其日常工作中所运用的财务系统在高校管理中却缺乏极为完整的相关国有资产信息,所应用的财务系统与国有资产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真正实现对称化,因此无法达到流通、共享信息的目的。所以,如果想要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科学财务管理,需进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从而促使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对接,进一步实现资产全周期的管理,转变重钱轻物的落后思想,有效避免高校资产管理中出现实物与价值形态出现完全偏离的情况。
(二)健全财务管理根本体制
在高校内部存在的国有资产种类繁多且数量惊人,因此在对其实习管理时常常会出现账务与实物不符,对不上号的情况,整个资产管理呈现出多面管理却又不深入管理的局面。为了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需积极建立起一个集先进性、科学性于一身的财管体制。各高校跟随校长领导。由校领导组织对各项与财务收费相关业务的组织实施进行研究明确。另外,还需加大国有资产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在其管理工作中制定实施系统、科学化的财务工作程序与制度。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将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
(三)深入强化财务分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益与其余生产部门相比具有极为突出的特点。在高校日常的运行管理中,其所产生形成的成果具有极为复杂多样的形式。有许多效益形式无法简单的用财务指标进行体现。在对高校实行日常管理时,其最终管理绩效的优劣究竟要以何种形式方法在财务指标上体现,是需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工作的。之后高校内部的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再结合其余同样无法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效益体现的因素如科研、教学成果等进行财务分析系统的健全完善。将财务会计数据与主观性的效益评价进行充分融合,将其逐渐转化为资产管理、决策的保障信息。运用财务分析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准,对国有资产实行全面有效的保障,将其自身效益进行最大化的发挥。
(四)加大预算管理工作力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中。预算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管理的重要方法。高校在进行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时,需着重关注预算管理问题,积极建立起一个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配置协调统一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在对教学、科研等设备进行采购时,应将规模的增加作为重点依据实行资产增加量的明确。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将年度教学、科研的需求增加量作为根本依据,实施对图书、设备等资产的采购预算明确。对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避免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国有资产为了实现采购全面性而进行重复多次的采购活动,致使资产出现大量积压,使用频率极少的情况。
(五)加强资产的确权工作,保障账实相符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明确,是充分保障其安全、完整性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高校进一步实现双赢的前提基础。有关国有资产产权问题的主要有房屋建筑、土地。高校在其日常管理中,应组织专属人员进行此工作,在校领导的引领下,严格进行监管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逐渐转向经营资产时,需要上级管理部门与财管部分共同协作。在上级管理部分审批通过后,财管部门立即进行账务调整工作,确保其与当前的国有资产状况相符,从而有效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篇7
一、高校国有资产类型分析
为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能够顺利营运和科学管理,应该依据相应标准完成分类。首先依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成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主要是指显而易见的资产,拥有相应的实物形态,高等院校所具备与应用的房屋建筑等为实物形态的,同时教学仪器和设备也具备实物形态,因此这些都是有形资产。另外有形资产依据资产运动模式的差异,还能够划分成为动产与不动产,动产具备相对较强的变现能力,而不动产所具备的变现能力偏弱。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刚好相反,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是一项相对特殊的权利,可以使高校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高等院校的无形资产包含专有技术和校名以及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高等院校中的无形资产还能够划分成多种,高等院校为了本身发展需求所购买的无形资产,比如说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此种资产价值相对较高;高等院校属于不生产经营的企业,可是其同样具备商誉此种无形资产。经过对高等院校知名度和内部环境以及学生素质等相关要素的有效反应,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声誉。
另外,依据不同的应用模式,可以划分成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特征并不是以盈利作为根本目的,投入至许多领域中从事经营和生产等诸多服务活动,经营性资产的应用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与法规。而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并非投入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主要由高等院校占有和应用,指以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社会活动目标的资产。高等院校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区别就是经营性资产具备资本性,应该实现相应资产价值的增值,然而非经营性资产为非资本性,并不需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对于某种状况下,高等院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能够有效转换成为经营性资产,但是一定要严格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操作。
二、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失,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处在有形资产管理,忽视了价值相对较高,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控制管理,甚至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法律与法规,未建立专门管理无形资产的机构,从而导致高校国有资产常常发生无形流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已是高等院校资产管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高等院校资产存量增速相对较快,可是资产管理却难以满足时代快速发展需求。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建立满足单位现实状况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与法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规章与制度方方面缺少监督管理,同时高等院校对于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充足,仅仅重视对院校资产的投入,轻视所投入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片面加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效应,轻视资产形成的经济效益,全是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并未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从而使高等院校难以充分发挥资产相关应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另外,高校领导对于资产管理的认知与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认为高校资产和企业不同,其不会形成经济效益,从而许多高校就不会建立专门资产管部门,仅仅由相关部门进行各自管理,或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高校并未重视资产管理体系的创建,相应权责体系的缺失,导致出现资产流失时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二)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定义与产权不明确
高等院校若想针对国有资产完成科学、有效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健康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合理确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应管理范围。可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构成结构呈现多元化,不仅存在国家财政部门的直接拨款,还存在社会渠道相应资金来源,甚至还有部分是高校创收经营性的相应投资收入,所有必须针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进行明确定义,有效理清产权,避免由于资产性质的不明确,造成本应属于高校的国有资产出现无形流失。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承办大量的第三产业,以及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改革,由于高校和企业双方并未有效确定产权,导致企业通过许多手段争取大量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侵蚀高等院校的国有资产。此种情形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相应理念定义不清楚,国有产权归属不确定造成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许多要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对于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说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仪器装置登帐和销账工作,仅仅需要将固定资产相应账务理清就可,从而严重忽视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承担着保值与增值的任务。高等院校所参与的所有经济活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一定要严格依据法律与法规有效维护国家以及高校自身利益,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还造成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人员配置不足,常常会因人设岗,针对国有资产相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等考虑不充足,从而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需求。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高等院校的资产配置来源具备多样性,而且资产的应用还具备可重复性与学术专属性,因此高校资产配置的预算管理十分重要,其为资产科学、有效配置已经应用的首要关口。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联系,对于资产配置进行优化,在经费的投入源头加强控制,防止出现配置不合理与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解决高等院校资源短缺以及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严格落实资产配置与预算审核。高等院校的财政主管机构应该将资产存量统计与资产增量的预算投入相应审核作为突破口,针对财务决算过程中的资产存量统计以及资产配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科学、有效明确部门预算以及专项预算成本投入的相关资产配置预算,并且在成本投入的源头加强控制,严格管理购置与高标准购置等相应问题,有效处理专项成本在优化资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应该改进财政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内部资产配置与预算相应职责的分工与流程。合理明确高校财务机构与资产应用机构等的审核职责,所有部门不管是何种经费投入来源,必须在编报资产的配置预算过程通过教育审核机构的审核。
(二)运用资产盘点方法,严格执行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制度
现阶段,高等院校大都存在账账差异和账实不符等问题,发生此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财政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忽视了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有关机构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因此高校财政机构和教育机构及资产归口机构等一定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与盘点体系。另外,财政教育主管机构必须严格审查资产成果,同时依据每一年的财务决算和机构预结算审计等,有效强化国有资产外部监督管理。还应该强化高等院校的会计基础有关工作检查与审核,把资产管理有效纳入至会计基础有关工作的考核范围中,加强财务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作用,创建财务机构定期的国有资产盘点体系。
(三)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只有具备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有效融合科学、有效管理方式,全盘熟练掌握高校资源,针对国有资产实现优化配置,才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出高校国有资产应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建设具备较强专业性与综合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团队,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若是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准确认识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就无法说服其他工作人员重视资产管理。身为高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职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使教职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创建和谐和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进而激发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改进高校国有资产评价体制
改革当前高校国有资产会计的核算体系,创建以资产折旧作为展现价值补偿与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细化资产应用用途以及国有资产应用机构,积极执行固定资产折旧体系,经过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不仅能够定期针对各个部门和不同学科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相应资产消耗额进行考核,还可以更为精确的反映出高校国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以及高校在未来所需改进的经费投入状况,从而实现国有资产配置与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篇8
第二条本意见适用于区属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中属国有性质的资产及管理行为。
第三条本意见所称的财政性国有资产,是指由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占有、使用并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的国有性质的资产。包括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法规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第四条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区国有资产各项制度,推动全区财政性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障财政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行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其他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对属国有性质的资产管理参照行政事业单位职责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区财政局是区政府负责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财政性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区人大监督;
(二)根据国家、省、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区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资产配置事项的审批,按规定进行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负责区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审批;
(五)负责区本级和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对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向区人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财政性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落实本意见的规定,负责制定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含集体企业、学校、社区、相关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等,下同)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见,并做好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负责办理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篇9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以及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
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财政部门进行了公共财政理论指导下的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多项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县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部分单位仍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现象。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好用好行政事业资产,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对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提高财政监督管理能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源头防腐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崛起。
二、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创新资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全面做好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清查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资产租赁的管理。
(一)严格资产配置管理,优化资产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科学合理、优化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的原则。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配置。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需重新购置的,应报经财政国资部门审核,财政国资部门应按配置原则,严格审核申请购置单位的资产存量状况和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价值。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二)加强存量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1、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开展国有资产核实和清查工作,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2、行政事业单位租赁资产,应坚持“四个统一”。(1)统一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实行审批制度。财政国资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事项审批。本意见下发后,行政事业单位原租赁合同到期后,一律不得自行续签,如继续对外租赁,需报财政国资部门审批。未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国有资产对外租赁。(2)统一招租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公开招募方式选择承租人,按照“公开竞价法”进行,报价最高的承租意向人为承租人。不便于公开招募的,经批准以协议方式定向租赁,租赁价格不得低于经中介机构评估的市场公允价格。(3)统一租赁期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确需超过3年的,每2年一个档期,分期分档确定租赁价格,但最长不得超过10年。(4)统一合同文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应当按照《关于制发省行政事业资产租赁有关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要求,与承租方签订由财政国资部门统一印发的合同文本。
3、事业单位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财政国资部门审批,重大对外投资须报县政府批准。坚持“谁投资、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未经批准,事业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三)规范资产处置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拨(含捐赠)、有偿转让(含出售、出让)、报废、报损、置换(含以非货币性资产抵顶债权、债务)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调拨方式处置国有资产,以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为前提。处置的国有资产产权应当清晰。
2、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须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后进行。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不得处理相关会计账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处置国有资产,应符合规定的处置条件,并提供有关资料。
3、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处置,由财政国资部门统一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公开拍卖、招投标,不适用或不便以拍卖、招投标方式进行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转让或者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资产评估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财政国资部门实行核准或备案制度。
4、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含土地使用权)、机动车辆、对外投资(含股权)等国有资产,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经批准并处置后,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产权、产籍、股权等变更或者注销手续。行政事业单位对经批准核销的货币性资产损失和对外投资损失,应当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凭证,并继续予以追索。
(四)加强国有资产有偿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赁收益、资产处置收入及事业单位资产对外投资收益,统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被提到了主要议程,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由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本文就加强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研究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资产帐实不符现象比较严重
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由于单位财务人员不直接经手帐目,管理出现了脱节,导致帐实不符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下级单位之间调拨资产和单位之间捐赠资产没有入帐。二是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自然报废或已处置,但一直未作帐务处理。三是单位合并、撤销,由于资产清理工作衔接不够,会计帐务处理迟迟无法进行,致使帐实无法核清。
(2)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监管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以弥补行政经费不足,改善办公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为目的,将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未经报批,随意出租、转让、抵押、处置,随意开发建设,擅自以土地作为投资联营联建,隐形交易,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尤其是资产收益未作为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而作为机关的职工福利,各单位差别很大,形成公务员福利待遇不公平。另处,缺乏有效监管的经营活动容易成为干部腐败的温床,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3)管理制度不健全
资产从生成到处置,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监控。在实际操作中,计划性少,随意性大。不报、补报和漏报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资产去向不明,无人追究。更为严重的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漏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资产重使用轻管理
有些单位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有的不进行产权登记,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资产的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有的单位部分自购和捐赠的资产不入帐,对资产家底不清,存在大量帐外资产,有的单位报废设备等不到财务部门销帐,造成有帐却查不到资产的混乱状况。
分析上述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来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资产配置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导致有些单位管理工作不规范,问题较多。
三、如何有效加强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1)加强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
按照“政企分开”和“非经营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的原则,政府授权,将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划归政府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监管,并对纳入统一监管的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渍,按市场现值重新评估资产总量,核销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确认现存国有净资产总量。然后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本级政府作为投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资产的日常经营管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资产收益部门化和部门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3)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深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制、合理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要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一次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办法和措施,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4)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管理
落实领导责任,将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作为单位领导一项重要任期目标,纳入工作考核和任期审计;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环节的工作;建立资产卡片,明确使用部门和使用人,落实责任管理;坚持定期清查,确保资产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惩处力度,发挥警示作用,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完善会计手段,加强监督指导。促进财务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会计人员改变“坐等报账”工作方式,了解单位资产状况,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5)发挥调剂功能,优化整合资源
要有效消除资源占用不同、苦乐不均现象。发挥政府的调剂功能,搭建资产信息平台,实行动态监管,优化配置,避免浪费。把好预算编制关,从源头上杜绝资产配置不公现象。优化整合富余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要规范租赁行为,提高资产效益。严格执行“非转经”审批手续,租赁资产由国资部门统一对外招租,租金收入全额上缴到政府非税专户。
(6)创新资产管理体制
改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改职责不清、“无人”管理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使用单位各司其职的国有资产三级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作为国有资产产权政府所有的人,要行使固定资产的监管职能,负责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调控,有效监管区域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要履行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即对国有资产产权实行统一管理,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负责对国有资产实物监督管理,主要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台账,制定日常管理细则等。使用单位对使用的国有资产要承担日常管理责任,保证固定资产实物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完整、不流失。通过资产的集中统管,达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目的。
(7)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到位的基础上,应抓紧制定与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相配套的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重点是在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制定比较系统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配置标准,从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机制,把资产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按职责划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国有资产损失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 龚文才. 谈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 会计之友 , 2005,(04):102-105
[2] 龙海荣. 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8,(20) :112-115
[3] 周红英, 王亲良.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0,(02) :145-147
[4] 李春芳. 浅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 财会通讯(理财版) , 2008,(06) :189-192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