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会议纪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建设会议纪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建设会议纪要

篇1

工作制度

XXX街道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及区委相关会议的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全民守法进程,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成立了XXX街道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为使该办公室工作顺利开展,特制订本制度以供执行。

一、主要职责

(一)传达、贯彻和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

(二)制定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

(三)贯彻普法规划,研究安排全街道普法工作,推动解决普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协调、指导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法治文化公共服务等相关工作。

(五)安排部署法治创建工作,研究、落实推进各层次、各领域依法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六)推进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社会宣传。

(七)安排部署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工作的阶段性或年终督导检查工作。

(八)通报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工作评议考核情况。

(九)负责培养、总结和推广各社区和各部门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法治创建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

(十)其它需要办公室研究推进的事项。

二、工作程序

(一)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实行主任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主任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各位副主任参加,各社区、各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各社区、各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各社区、部各门。

(二)各社区、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办公室主任会议议定事项的进展情况,要及时反馈办公室。

篇2

一、主要工作

1、加强文字综合,提高以文辅政水平

我们不断强化对市局工作思路的把握和理解,注重提高行文质量,积极推进市局各项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前9个月,共完成全市司法行政会议工作报告、“严打”整治斗争第一阶段总结、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市局机关和窗口单位接受社会公开评议实施方案、操作方案等全局性综合材料30余份;完成《关于贯彻落实“4·1”市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关于编制我局二OO二年预算有关问题的说明》、《关于2002年全局综合治理任务实施方案》、《关于做好“”类劳教人员收教转化防控工作所需经费的请示》等上报材料47份;创设《沈司办通报》并制发13期,《督查专报》3期;制发《会议纪要》5期;起草《市局行政工作规则》、《车辆管理使用办法》、《局域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30多项;核稿118件;完成打字、印刷380余万字;接待上级单位及外地同行24批278人次。

2、突出重点工作,注重沟通协调服务

围绕市局各时期中心任务的安排部署,及时抓好了各项衔接、协调、综合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特别是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首次国家司法考试沈阳考区考务工作、全市开展“四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全市法制专题研讨会、市局接受社会公开评议系列座谈会、市律师参与工作会议和局内各项政务工作等重要活动和会议,我们精心策划方案,统筹协调,大到文件制发、会议日程、人员落实,小到会议用品的配置分发,每个环节力求不出纰漏,精益求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完成了应承担的任务。办文、机要通讯、打字、复印等工作克服了人员少、急特件多等困难,做到了及时准确,不误不压,不拖不失,保证了服务,适应了要求,达到了领导满意和各部门的认可。

3、严格执行制度程序,确保高效运转

为强化依法治局,落实执行用制度管班子、管队伍、管财务、管行政的要求,我们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以落实、执行制度,遵守规定为前提,结合办公室实际,制定和细化了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制定和完善了文件、文稿处理,印鉴使用规定,车辆调度、油料追加、路桥费等审批手续和定期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文件收发、处理、督查、归案“四位一位”的工作机制;加大了办文责任、落实、督查和考评的工作力度,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明确了车辆管理运转、机关保卫、消防安全和环境建设的要求和责任。

4、积极转变作风,强化队伍和支部建设

在新一轮思想解放学教活动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既是全局中枢,又是窗口部门的办公室,必须在这方面花大力气,作全局的表率。根据市局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办公室人员多、分布广、工作责任大等特点,一是多次召开了各个层面的会议,研究工作,制定措施。除召开支部大会和全体人员会议外,以科为单位,查找思想、作风和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如在办公室内部实行了“举牌制”,一次失职黄牌;第二次,年末不能评优。通过近一时期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一些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二是加大了学习力度。学教活动开展以来,在综合、秘书、督查、档案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活动,在机关车队、总值班室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业务会议。这一做法我们将坚持开展下去。三是加强了形象建设。要求每一位同志,特别是处于窗口位置的同志,必须注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言行,确保在这方面不出现任何问题。前9个月发展党员2名,培养5名。同时,注重发挥党员和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整体和形象、纪律和作风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一是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二是工作质量不均衡,超前不够;三是程序不规范,有时忙乱;四是解决个别时候服务不到位,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第四季度主要工作

1、加强和改进局域网建设。一是要确保网络全线畅通;二是加强信息录入工作,本月底将主要信息全部录入完毕;三是修改和完善版面,使其更加美观、科学。

2、加强档案救护管理工作。一是尽早完成档案室的搬迁工作;二是加强对档案的编辑、整理、救护工作;三是强化档案管理,使之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篇3

关键词:合同管理工程变更索赔

中图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与索赔管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工程变更和索赔的成功管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工期和成本控制。下面结合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简述工程变更与索赔管理。

1、项目概况

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工程全长116.947公里,起于怀集横洞,向东南沿线经怀集县、广宁县、四会市,止于佛山市三水区,并与广三高速相连,全线按六车道时速80-100公里设计,项目总投资84.585亿元。本项目由肇庆市公路发展总公司、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华锐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建设,2005年11月成立项目法人肇庆市广贺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先行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2010年12月建成通车。

2、含义

工程变更是指因施工条件改变、业主要求、监理工程师指令或设计原因使工程或其任何部分的形式、质量或数量发生变更。

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承包合同履约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

3、分类

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项目工程变更分A、B、C、D、E五类。

A类变更:重大变更,超过初步设计批准概算的,报交通部审批;

B类变更:较大变更,超过施工图设计批准预算或单项工程费用变化超过500万元的,报交通厅审批;

C类变更:一般变更,变更增减金额在100-500万元(含100万元)的,报肇庆市交通局审批;

D类变更:一般变更,变更增减金额在10-100万元(含10万元)的,由项目公司审批;

E类变更:一般变更,变更增减金额在10万元以内的,由项目公司联席会审批。

根据索赔的目标或要求,工程索赔主要分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工期索赔主要是由于非承包人的原因而导致施工进程的延误,承包人要求批准延长施工合同工期。

费用索赔的目的就是要求进行经济补偿,当施工的客观条件改变导致承包人增加开支,要求对超出计划成本的附加开支给予补偿,以挽回不应由他承担的经济损失。

4、资料收集

工程变更申报资料:工程变更审批单、变更工程审批意见单、工程变更现场变更会议(会谈)记录、变更联席会会议纪要(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项目通过变更联席会确定变更方案)、变更方案、变更费用估算表、变更单价预算资料、变更增减工程量清单计算表、原图纸、变更图纸(均需由设计单位出图或设计单位签认,图纸需明确工程数量)、有关施工质检资料等。

工程索赔资料:有关工程来往文件、会议纪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日志、工程师工作指令和签证、工程照片、气象报告和实际天气情况记录、材料采购及人工工资单据、工程相关财务报表、上级有关影响工程造价和工期的政策、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施工承包合同、设计图纸、变更图纸)等。

5、处理方法

5.1变更处理方法

业主发出正规的变更指令时较易处理,当业主通过口头或暗示方式下达变更指令时,承包商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书面信函要求业主对其口头或暗示指令予以确认。

工程变更导致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时,应及时提出索赔要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的数量,保证各个环节均符合合同要求。在出现合同争议时,能做到“依据充分、过程清晰、手续完善、资料齐全、造价合理”。

5.2索赔处理方法

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索赔是由建设项目中的各种事件引起的,业主、总包商或项目的任何分包商、供货商都可索赔。为了增加索赔成功的机会,索赔方必须有足够的证据、相应的文件、确定增加费用和延长工期的数量及原因。因此,合同各方必须以事件和文件为依据,辨别、记录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对施工工期、费用的影响。

合同中规定了提出索赔的程序及时间要求,发生索赔事件时,一定要及时地提交有关报告,如果没有按合同要求及时出示书面索赔通知,可能会导致索赔失败。因此,必须深刻意识到及时准确的通知和合理的文件证明对索赔成功的重要性。

6、处理原则

6.1预防为主的原则

任何索赔事件的出现,都会造成工程拖期或成本加大,增加履行合同的困难,对于业主和承包商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应努力从预防索赔发生着手,洞察工程实施中可能导致索赔的起因,防止或减少索赔事件的出现。

6.2必须以合同为依据

遇到索赔事件时,处理索赔事件各方均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审查索赔要求的正当性。必须对合同条件、协议条款等有详细的了解,以合同为依据来公平处理合同双方的利益纠纷。

6.3公平合理原则

处理索赔时,应恪守职业道德,以事实为依据,以合同为准绳,做出公正的决定。合理的索赔应予以批准,不合理的索赔应予以驳回。

6.4协商原则

在处理索赔时,应认真研究索赔报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积极主动进行协商沟通,力求取得一致同意的结果。这样做不仅能圆满处理好索赔事件,也有利于顺利履行和完成合同。

6.5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

索赔发生后,必须依据合同的准则及时地对单项索赔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所谓“一揽子索赔”的处理方式。

7、存在的误区

索赔对施工单位来说是有利的,故很多施工单位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然而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7.1 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

7.2 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7.3 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7.4 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

8、结语

总之,没有工程变更和索赔的工程是没有的,如果工程变更和索赔得到及时解决,它对工程建设各方以及建设项目工期、成本控制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变更与索赔管理各相关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实际上就是利益博弈。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发挥有理、有利、有节的管理艺术,必须理论优先,法治导向,理解合同,活用契约,甲乙维护,监理主导,知可而为,持续改进,不留后患,寻求突破,争取多赢。

参考文献

[1]汪小金.建筑施工合同索赔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

篇4

1.部分建设单位缺少档案意识。

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或潜在作用认识不足,只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投入充足的经费和配备合适的人手。

2.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档案知识匮乏。

有些建设单位虽然建立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明确了档案管理人员,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规范和制度,仅凭个人的生活经验或工作经验,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想法来操作。比如,对于前期文件、征租地文件、合同、会议纪要等不另行分类保存管理,而混同于竣工验收档案一起整编装订、归档、编码,造成本单位的城建档案管理混乱,内容不完整,分类不明确,整理不规范。

3.城建档案资料保管分散。

没有统一移交给档案室或资料室,档案室或资料室的管理人员不催收或收不回来。加上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变换频繁,无任何交接手续或交接手续不完整,造成城建档案管理脱节。之前借出的档案无人过问,借资料的人不自觉归还,致使部分档案遗散在外,严重影响档案的齐全和完整。

4.档案室或资料室条件差,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空间小

基础设施设备跟不上,远远不符合档案库房“八防”要求,从而限制了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建设单位建档工作的积极性。

城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宣传国家档案法的有关规定,让建设单位负责人和主管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认识到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意识到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充分发挥城建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依法行政,依法治档。

作为城建档案主管部门,要针对建设单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监管、检查力度和执法力度,突出监管重点,确保城建档案的齐全和完整。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干预。同时,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予以指导,并提供技术、政策咨询服务,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掌握城建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培训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开展档案目标管理等级认定,交流档案工作经验,组织同行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城建档案业务问题等,使建设单位城建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特别要关注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和特殊工程项目,帮助建设单位搞好其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使这些十分重要的档案得以完整保存。

3.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变坐等被动服务为上门主动服务。

深入基层抓落实,急企业所急,做企业所需,一切活动以企业为轴心,积极以技能服务、登门服务、示范服务、互动服务、社会服务等五项服务为重点,提供全方位的档案服务,强化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切实为建设单位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4.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一是思想素质。

篇5

虽然这几年经审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

《工会法》确立了工会经费独立的原则,赋予工会组织自主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会经费的权利,同时,又明确了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上下齐抓共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基础工作到位、执行制度到位、审查监督到位和组织培训到位,创造性地开展经审工作,努力开创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加强: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要做好,的确困难不少,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大家重视工会经审工作,就要使大家认识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对工会经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私营企业工会经审组织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做好工会经审工作,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依法治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在私营企业工会经费收缴难问题,影响和制约工会正常活动的开展,这是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加强工会经审工作,是保证工会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帮助工会组织建设、工会活动开展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工会法》、《会计法》、《审计法》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对经审工作的认知度以及审查审计的意识。

(二)机构人员要到位。私营企业具有“多、小、散”的特点。在私营企业中都要像国有企业那样建立经审会形成完整的一套班子是难以做到的,应根据私营企业实际需要和职工的人数,来确定设置经审会或经审小组。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稳定、人数较多的可以考虑建立经审会,委员会组成人员3-7人,经审主任由工会副主席或专业财会人员担任;企业规模较小,人数偏少不足10人的可以设置经审小组并配备一名工会经审委员负责经审工作。

(三)基础工作要到位。工会经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私营企业工会经审组织必须建立健全经审工作台帐,通过工作台帐的形式进行具体量化。为此我们必须从组建工作开始,就要抓好经审规范化工作,就应当把基础工作打好,这是做好经审工作的前提。具体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工会经审组成情况;2、工会经审会规章制度文件会议纪要;3、工作计划、总结;4、工会经费计拨上解审查;5、会费收入审查;6、工会经费收支决算审计;7、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审查;8、经审会委员会活动纪录;9、参加上级工会经审会会议、培训情况;10、经审论文、信息情况等。上述这些内容应随时跟踪,详实记录并进行资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以便作为将来工作参考或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执行制度要到位。私营企业工会经审组织应根据工会经审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审查(审计)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培训制度、调研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企业实际依照制度规定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如学习制度:一年安排两次政治、业务学习,学习上级指示、财经政策、经审业务和有关财务知识。会议制度:年初、年中召开经审会全委会议研究布置、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等,把各项制度贯穿于经审工作的全过程。

篇6

为深入推进全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努力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奋进的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市域投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自2012年6月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市优化发展环境考核评价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不断改善、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现就如何抓好教育系统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市域软实力、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商引资和社会发展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为主线,狠抓了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班加点、有偿补课、乱印滥发资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还在部分学校和少数教师中间存在。这些既损害了师生合法权益,影响了教育形象,也不利于我市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各学校、各单位要结合日常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优化发展环境考核评价,既是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需要,是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盼和希望。各学校、各单位必须将此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宣传教育,在教职工中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人人有责”、“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人人有责”的从教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动员、鼓励、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业务技能、规范从教行为,争做人民满意教师,自觉为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二、明确重点,抓好自查整改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目前市优化发展环境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如下:(1)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2)各级领导批示件(含书记及市长信箱、市长热线),市委、市政府各类会议纪要,人大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等办理落实情况;(3)企业、群众反应的各类问题(包括各类举报、投诉)以及各类件、行风热线的办理与回复情况;(4)招商引资完成情况;(5)市委“五办”作风和“八个严禁”纪律执行情况(具体要求参见附件);(6)上级部门、领导及市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凡涉及上述范畴的具体事项,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亲自督办。常规性工作如学籍管理、接待、群众咨询答疑、学校对外电话的接传等,要明确专人负责,并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保质保量办结,不出任何纰漏。“五办”作风建设和“八个严禁”纪律要求是考核的重点,各学校、各单位要认真对照要求,抓好自查工作。特别是单位内部直接涉及为家长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相关管理部门和工作环节,各单位要组织精兵强将自查整改,做到既不遗漏岗位,也不漏查环节。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系统落实“五办”作风和“八个严禁”纪律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当前影响教育形象和教育系统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关键因素,各学校、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局统一部署,以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为契机,仔细查找本校、本单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把师德师风教育抓紧抓落实。

各学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要以本次自查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各类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为学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三、强化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市优化发展环境考核目前主要考核对象为各镇(街道)政府、开发区以及市直各部门等党政机关。各学校、各二级单位的表现将直接带入对市教育局的考核。为抓好考核工作,目前,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优化发展环境管理办公室。各学校、各单位应相应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率先垂范,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凡因工作失误导致教育系统被市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扣分的,单位当年度不得评先表优;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除当年度不得评先表优外,也不得晋职晋级,不得提拔重用。同时按照以下标准实施处罚:

(一)经济处罚

(1)凡因个人工作失误导致局优化发展环境考核扣分达到1分(含1分)的,其直接责任人,当年度校内绩效工资减三个月发放。在此基础上,按照每增加0.5分则增扣两个月绩效工资的标准逐层递加,直至扣完为止。不足0.5分的按0.5分计算。

(2)凡单位导致局优化发展环境考核扣分达到1.5分(含1.5分)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当年度校内绩效工资减三个月发放。在此基础上,按照每增加0.5分则增扣两个月绩效工资的标准逐层递加,直至扣完为止;不足0.5分的按0.5分计算。

(二)年度考核

篇7

一、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1、经营城市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土地招标、拍卖等有形市场的作用不断增强,土地等资产资源已经在经济运行中显示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属性,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已成为政府作用于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与手段,通过增强和优化城市功能,体现功能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形象,降低城市运作成本,提高城市收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使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统一,营造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公开、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是政府的职责,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活动的强有力杠杆,是政府指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的有效实施,关键在领导。政府作为规划的组织者、决策者、协调者和实施监督者,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规划决策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到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影响当代人的利益,还将影响子孙后代。

二、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

坚持城市规划地位的先导性、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城市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性,在规划理念、内容、方向、机制和法治等方面求实创新,使创新理念、创新活动贯穿于规划管理全过程。

1、完善规划决策机制。规划委员会的宗旨是在审议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决策原则,科学指导全县经济、社会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指导,依法行政、规范审批、严格实施、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规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作为全县规划的决策机构,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审议意见。审议和决策重大规划方案;审议全县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战略;审核区域总体规划;审议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审议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审议各类规划的调整;对城市规划未研究和待确定的重大项目选址进行决策;审议重要地区、重要地段建设的重点项目、特殊公建项目的选址与建设工程的方案和初步设计;对全县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实施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

2、建立规划咨询机制。规划专家咨询机构。作为县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是县政府作出决策前的专业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由规划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库,每次专题或会议在专家库名单中抽取,同时,根据区域内规划项目需要选聘境外规划专家,视情况进行人员增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把握建设发展的新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健全规划技术监督机制。建立规划部门技术审查委员会,由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是规划部门的专业技术协调地决策性机制,目的是全面提升规划管理水平、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严格依照法定职责、法定程序行使行政职权,做到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从而健全科学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部门化解城乡建设发展中各类难点的能力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规划部门技审会议事职责是:对规划建设项目的审查与评定,包括规划方案、在建成区或旧住宅区内插建、改建或扩建的规划项目、规划调整方案;对重点地区、重点地段、重大项目的选址研究与审核;对区域内重点项目建筑方案进行研究与审查;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建筑方案;重要地区地名的命名方案; 对重大违章违法建筑案件处理研究和决定;研究和处理矛盾集中的规划案件等。

三、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的操作性

1、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

(1)、依法行政的原则。先期研究全县发展与规划建设的重大经济、规划方针政策,为规划布局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重大规划决策实施建设的后评估。报送规划委员会讨论重大决策性议题,一般先交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同时对规划管理实施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形成咨询意见。咨询成果作为县规划委员会审批重要规划或协调决策重要规划依据。

(2)、集体决策的原则。规划委员会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涉及区域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全局性问题,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由主任主持的工作例会。规划项目集体审核后,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主任签署会议纪要,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分工落实具体措施。规划委员会会议必须坚持回避的原则。凡所审议的项目与委员本人或其所在组织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时,有关人员应在会议召开前向会议召集人申请回避。

(3)、促进发展的原则。规划委员会通过强化政府对规划建设的控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有序发展”的原则,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目标,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实行规划的全覆盖,使各专业规划宽到边、深到底,形成合力。

2、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议事规则

(1)、科学合理的原则。本着科学探索、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探索区域规划的发展战略。

(2)、集体探讨的原则。集体讨论,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探讨发展思路,为规划委员会对区域重大规划做出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

(3)、促进发展的原则。集思广益,发挥专家咨询成果的有效作用,促进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品质。

3、规划部门技审会操作规程

篇8

华为:在奔跑中思考的“狼”

关键词:战略意识

华为,这个名字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和“狼”联系在一起,大家一提“华为”,就会认为它是“狼性”文化的代名词。

不过,通过《华为基本法》的学习,我们认为,这匹“狼”真的不简单,最大的体现就在于:它会在奔跑中思考。我们称之为“战略意识”。

通信设备这个行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一不留神就会被客户淘汰,企业会面临“饿死”的命运。因此,在这个行业里,无论你是谁,必须时刻处于“奔跑”的状态。

然而,华为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能够在“奔跑”中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如何实现梦想”。

1、明确的取舍。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阐明了华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学不会华为?问题就在这里,归结于一个字:贪。过度的贪婪和扩张,导致无数个企业半途而废。

在企业家面前,常常会出现诸多“诱惑”。而恰恰在这些诱惑面前,很多企业家把持不住,以“试试看”的侥幸心理进入市场,最后,连本带息付诸东流。

如果,我们的民营企业像华为那样,在奔跑中明确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我们相信,中国民营企业的存活率将会提升一倍。

2、均衡发展观。

很多民营企业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业绩好的时候,顾不上管理;业绩不好的时候,心思也不在于管理。因此,“管理”二字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永恒的“缺憾”。

然而,今天的华为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答案。他们明确提出“均衡发展”的理念,并把这个理念以《基本法》的方式进行固化。这一点是值得敬佩的。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提出:“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各部门、各科室、各流程主要领导都要抓薄弱环节。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

3、稳健>速度。

《华为基本法》制定于华为开始走向成熟、即将大规模扩张的时期。这时,华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基础,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企业带头人的目标越来越清晰的时候。

正在这个时候,华为没有一根筋地往前跑,反而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漏洞,推出了《华为基本法》,阐述了华为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统一了员工的思想,确立了企业基本的管理体系。

在这个举动里,我们能够看出华为“稳健>速度”的战略思想,能够体会到“华为”为什么到现在还活着的理由。

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是要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好比养孩子。一定要确保孩子“长思想”的速度比“长身体”的速度要快。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因此,企业高层必须警惕长期高速增长有可能给公司造成的隐患和威胁,在促进公司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企业的同时,必须以更大的管理努力,促使公司的“管理地基”变得更加稳健,始终“速度与稳健的对立统一”,而且在这两个方面需要取舍时,宁可牺牲“速度”,也不能放弃“稳健”。

为了自尊,苛求质量

关键词:服务意识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这句话,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对任何企业而言,其实都是这个道理。为客户提供无法拒绝的服务,可以说是所有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

在《华为基本法》里,华为对客户服务和产品质量做出详细的标准和要求,几乎涵盖生产和经营的所有环节。

也正因为有了这套基本法,华为在客户服务方面做出惊人的努力。华为在生产网络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战略与商业咨询服务、网络和技术咨询服务、运营咨询及端到端系统集成服务,能帮助客户确立正确的战略和商业方向,为客户规划网络建设的战略、演进路径和节奏,并在实施和战略落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华为已经与全球TOP 50运营商中的45家建立了战略对话关系,与14家客户签订了客户商业伙伴计划,技术咨询则已经服务于150多家运营商客户,具有超过250个解决方案咨询项目经验。

迄今为止,华为综合运维已累计获得超过230个管理服务合同,在68个国家为90多个运营商管理超过25万个基站以及2.3亿终端用户。依托在电信网络、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优势以及丰富的全球优秀实践经验,建立了500多个网络信息中心,其中超过70个客户和200个典型网络为华为咨询信息库提供数据支持。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不得不为华为竖一个大拇指,不得不承认他们在客户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投入。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出不来“第二个华为”?理由就在这里。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以“投机”为目的,没有把客户的需求真正放在“心”上,更没有持之以恒对“品质”的坚持,更没有给客户提供“终身服务”承诺。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质量案件。因此,在这里,我们借用华为的一句话告诫大家:

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关键词:团队意识

在自然界,可能“狼”比“人”还要有团队精神。它们捕猎时,不会轻易地单独行动,有严密的组织行为,而且,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行动计划。

被业界誉为“狼性十足”的华为也不例外,时刻强调团队精神,时刻强调华为的整体性。在《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华为始终是一个整体,倾听不同意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这句话有三个要点:第一、强调“整体”的概念,第二、允许“”,第三、跨越“小团队”营造“大团队”。这似乎对“团队精神”做了一个新的定义。

在“整体”的概念上,华为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强调“集体奋斗”,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等。尤其,“不迁就有功的员工”这一条出乎我们的预料,不得不让我们刮目相看。

在“”方面,华为也有进一步的描述。比如,提到“首长办公会”时提出:“各级首长办公会的讨论结果,以会议纪要的方式向上级呈报。报告上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正式成员签名,报告中要特别注明讨论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在“大团队”建设方面,华为更是思维超前。在《华为基本法》中这样写道:“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的理念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是很少见的,多数企业可以在“员工之间”或“与合作者之间”是可以讲“利益共同体”概念,但是在“顾客和企业之间”很少提这个概念。

更令人惊叹的是,华为没有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在实际工作中确确实实按照这样的理念开展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生物链。超过2000亿的营业额就是强大的证明。

蜕变,为了美丽飞翔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这个词几乎在所有企业里成为口头禅。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企业依靠“创新”真正成功过。因为,多数企业把“创新”当成“新奇特”,当成“艺术”,当成“一股新鲜劲儿”,没有形成科学的机制和体系,没有把创新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不过,华为改变了这一局面。

他们把“创新”确确实实落到了实处。在《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创新要体现在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建议”。这就是华为与其它企业的区别之处。

围绕这个区别,任正非有句经典的观点:“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他在《华为的冬天》里这样写道:“我们有些员工,交给他一件事,他能干出十件事来,这种创新就不需要,是无能的表现。这是制造垃圾,这类员工要降低使用。”

创新是什么?我们认为,创新是一种科学,用科学的流程和方法,创造企业战略所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一切可执行的新思路和新举动。比如:华为所开发的“云手机”就是一种创新举动,它敢于叫板苹果,敢于叫板三星,虽然在销量上打不过它们,但是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不过,我们认为,华为最具创新的举动不是“云手机”,也不是其它产品,而是《华为基本法》。

华为制定这个法律敢于用三年的时间,组织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抽丝、织茧,最终大胆地破茧而出,华丽重生。就像在《华为基本法》中所提到的“敢于打破常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善于利用有节制的混沌状态,寻求对未知领域研究的突破;要完善竞争性的理性选择程序,确保开发过程的成功。”

一经形成决议,就要权威管理

关键词:法治意识

企业发展需要三个阶段的发展:人治、法治和心治,而且,这三个阶段很难逾越。为什么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不畅?主要原因就在于从“人治”转向“法治”的过程中都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迄今没有出现“第二个华为”的原因所在。

民营企业要想蜕变,就必须过这一关,从“人治”转向“法治”。用科学的流程和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这一点,华为是典范。

在《华为基本法》中明确提出:“决策的原则是,从贤不从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造成一种环境,让不同意见存在和发表。一经形成决议,就要实行权威管理。”

在华为,触犯制度的代价是昂贵的,它通过《基本法》确保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定了严厉的奖惩制度,有人一旦触犯,绝不手软,每年因触犯相关制度被开除、处罚和降级的员工可谓数不胜数。

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了在“人治”和“法治”的过渡期付出过沉重代价的企业:新东方。早期的新东方也面临这个问题,从“人治”怎么也转不到“法治”上来,企业管理一度陷入混乱。在此过程中,俞敏洪也曾经离开过新东方。然而,最后还是艰难地走出这一步,影响“法治”建设中的所有人全部被调整出来(包括他老婆),还给企业一个可进行“法治化建设”的空间。

我们认为,民营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就必须过这一关,迟早有一天必须破釜沉舟地进行“法制化”建设。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企业大了什么人都有,光靠“人治”是不可能管理好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这是自然规律。

在“权威管理”上,华为是强硬的。曾经有一员工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出对《华为基本法》以及相关理念的改正建议。然而,任正非的答复是,让人力资源对这位员工进行神经科检查。这说明什么?只要用组织智商论证通过的东西,就不再讨论,要强制执行。

人力资本优先于财务资本

关键词:人才意识

在一个“狼性十足”的企业里还有“人性”吗?华为能够把人当成人来看待吗?

估计不少人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阅读了《华为基本法》,结果却得到了让我们欣慰的答案。

通过《华为基本法》的阅读我们看到,其实“狼性”并不等于“没有人性”。华为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还是相当高的。

在《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这段话,足以说明华为“人性”的一面。

不过,此刻有人会反驳“文字上的描述只是一面之词,并不代表实际”。说得对,那我们再看华为在实际当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华为,为了让员工在华为落地生根,在全国范围优先实施了“全员持股计划”。也就是说,让每个在华为工作的人都可以成为华为的股东。为此,任正非是这么说的:“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任正非的股份一路被稀释和转让出来,今天的任正非在华为的股份只有1%左右,其余的股份全部分给了员工,从而让员工变成企业真正的主人。

这一举动和数字,足以让我们感叹,给华为的人才建设给予一个肯定。看来在《华为基本法》中所说的“我们不搞终身雇佣制,但这不等于不能终身在华为工作,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不是一句空话。

春天里,时刻准备着过冬

关键词:危机意识

现在,恰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院子里的迎春花开了,马路边的梅花开了,公园里的桃花也已经含苞待放,一股暖流抑制不住春天的喜悦向我们涌动。此刻,在所有人的脑海里回荡着更加美好的气息、更加绚烂的景色,没有人此刻会惦记来年的冬天。

然而,华为不是。华为在它最为辉煌的时候,业绩最好的时候,总是想着“万一哪一天冬天来了怎么办”。这种危机意识,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这样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捏了一把汗。因为,让我们看看其它民营企业老板成功之后是怎么做的。这样一句顺口溜足以说明问题:

“自恃才高八斗,实同弱智一般。表面干练果敢,实则优柔寡断。大权独霸独揽,堪称一手遮天。一生孤苦伶仃,疑心胜过曹瞒。训人头头是道,可谓大言不惭。深交酒肉之朋,冷落能忠智贤。家里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扬。不思检点己过,秘书轮番更换。日渐昏庸透顶,阻塞忠谏之言。导致公司上下,乱作散沙一盘。眼看末日临近,灭亡就在目前。如此英明老板,堪称绝顶混蛋。“

大家看看,这样的老板还有什么可发展的空间呢?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什么未来呢?这就是我们中国不少民营“短命”的根源:小富即安,小富即乱,毫无危机意识。

我们曾经总结过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即:粗放的战略,脆弱的品牌,残缺的制度,盲目的扩张,权术而非管理,投机而非坚持,口号而非文化,选人而非用人。

我们认为,如果中国民营企业不能解决好这问题,“持续发展”、“百年基业”等所有的豪言壮语只是一句空话,中国的民营企业不可能逃脱“短命”的怪圈。

因此,我们在这里强烈推荐《华为基本法》,强烈推荐我们所总结的“华为七大意识”,希望我们的民营企业要认认真真向华为学习,学习它的理念,学习它的方法,更要学习它的行动,为我们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我们向华为致敬!

篇9

福建中美律师事务所

黄若辉

近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紧加快,在依法处置无行业发展前景且效益极差的国有企业资产及妥善安置这些国企职工的工作中与当地政府政策性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在笔者处理国企改制的有关纠纷中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即有些因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国有企业,因受到破产法的限制无法正常进入破产程序而是按“关门走人”的方式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清盘或者清产核资后实施转让,对国有企业职工实施给钱走人的方法分流安置,而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分流安置职工的目的,却采取名为自愿实为强制的方式要求企业职工自愿申请与企业订立解除劳动关系协议,并以当地政府决定的 “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作为解除劳动关系的时点及作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计付经济补偿金终止日的依据。对此,笔者认为,由政府来确定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的作法与我国现在法律规定不符,且易发生劳动争议及可能引发行政纠纷。

首先,就企业法人经营自主权而言,对无发展前景及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及企业法规定企业依法享有申请注销权或停止经营权。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生存或发展应当由经济市场运作规律来决定,这是不以任何人或哪个政府的意志所支配的。其次,就企业法人的用人自主权而言,根据《劳动法》及劳动法相关配套法规,企业法人依法享有人员的裁减权。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由此可证,依法裁员是企业法人的法定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无需借助于国家行政权的支持及批准。再次,就劳动关系的当事人而言,企业法人与企业职工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而在企业法人处于法定的裁员情形下,企业法人对企业职工依法享有行使解除劳动关系的解除权,这应当是企业法人的自主行为,而不应当由政府行政命令来替代,也无需政府的文件来批准确定。再其次,就劳动关系内容设定原则而言,有关劳动权益与劳动义务的内容约定是由劳动关系当事人依法设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也基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依法定情形而发生的,同样不得由其他主体的替代。

本文中所称“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实质上就是由政府来确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而该“基准日”一旦确定就终止了劳动关系,这明显不符劳动合同基本原则与企业法人人格独立性原则,而现实中由政府来确定的这种“基准日”的做法,实质上是政府超权行为,政府的这种“关心”与“爱心”,在某种情况下还成了引发劳动争议的因素之一。笔者有例为证:二OO三年十二月,某国企数十名职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申诉请求是补发二OO一年至今的生活费及补缴社保金。事因是由该国企于二OO三年十一月张贴的一张公告通知书引起的。该公告通知书上称:根据某届某政府某次会议纪要精神,经研究,决定于二OO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之前,我厂将近两年来陆续申请签订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名单,向某政府有关部门呈报,并申请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为了对职工负责,我厂再一次通告,尚未签订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若愿意解除劳动关系,请于二OO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之前到厂劳工科办理相关手续,以便统一上报。随后并提供一份打印好的解除劳动关系基准日定为二OO一年三月份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而职工认为尽管此前企业曾要求职工订立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但与此次公告通知书一样是以“若愿意解除劳动关系”为前提的,而当年职工就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证明了不“愿意”,因此,职工利用此次公告通知机会将企业告上了劳动仲裁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却以某政府纪要及通知为据,认为企业与职工在某政府纪要及通知确定的“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即二OO三年三月不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及领取经济补偿金无理,驳回了职工的全部诉请(现本案尚在法院一审期间)。但职工认为,解除劳动关系既然是基于自愿为原则,二OO一年职工有权选择不解除劳动关系,且企业现在仍然存在,而根据《工资支付暂行办法》规定“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据此,职工认为尽管有关部门确定了“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但职工个人未与企业订立解除劳动关系协议,职工与企业仍存劳动关系,且现公告的通知书上仍然白纸黑字地写着“若愿意解除劳动关系”,这证明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至今仍存在着,不因为政府定了“基准日”而终止(职工当时也并不明知有这个基准日的决定)。现要求企业支付二OO一年至今的生活费及社保金并非无理。由于“基准日”与企业工商注销登记日及与职工实际领取经济补偿金日(劳动关系解除日)存在着时间差,“基准日”往往早于实际解除劳动关系日,职工在基准日与劳动关系解除日期间常常要求企业发给生活费,但又因为企业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而引发争吵。从本案发生的争议中可以看出,政府就是出于安定稳定社会及妥善安置国企职工之良好愿望主动介入确定“职工分流安置基准日”,也并不因此能够让劳动者确信该行为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并不能平息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业已紧张的劳动关系。同样因政府纪要与通知既不是行政规章,更不是法律,因此,在将来诉讼程序中存在被法院不予采纳的风险。

事实上,在我国《劳动法》及原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中早已就如何指导用人单位依法正确行使裁减人员权利已经在法律上做了设计。根据劳动法及上述规定用人单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这就是在法律上已经明确裁员是企业的权利。同时法律对此类裁员在程序上也作为规范如要求用人单位应按下列程序进行:(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三)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四)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五)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笔者认为,裁减人员是企业的单方法律行为,但本案中为何企业却要职工“自愿”地与企业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呢?这不得不让人生疑该国企是真倒闲还是假倒闲了。笔者还认为,政府若能责成职能部门认真有效地监督企业严格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实施裁员,“基准日”就会变成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认同的安宁日。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审查企业资产的处置上,防止个别人利用国企的“受难日”,大发“国”难财,远比无法律依据地介入讨论研究诸如什么“基准日”、“关门日”、“走人日”等,更有价值,也更能为社会弱势群体劳动者或准失业人员争取到更多的应得的利益。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重要性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合同实质上是法治社会之前的契约,随着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使市场秩序有所改善。然而,这一纸“契约”日臻完善的同时,却存在一些思想观念及管理体制存在的深层问题,使得建筑工程合同执行过程步履艰难。建筑工程合同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及在法律上的严肃性已在行业内相关人士中形成共识,其涉及价款高,带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其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如何防范与控制高风险,保证制订合同的双方的利益,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建筑施工合同概念及其风险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又称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简称施工合同,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包方(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承包方(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所签订的用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工程的主要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首先,建筑市场实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交易方式,该特性决定了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其次,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产品固定、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这决定了施工合同具有独立的特殊性、履行期限的长期性、合同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三,目前建筑市场倾向于买方,竞争激烈,各施工单位为了取得施工工程,盲目降价,不公平的竞争使施工企业承担过多的风险。因此,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合同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增加企业利润。

二、加强合同管理及风险防范的措施

1、重视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文本的拟定与分析具体在合同文本的形式上,应该尽量采用合同示范文本;对外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使用建设部示范文本,详尽填写。并根据相关法律取其精华,制定本公司示范文本的推荐填写文本,也就是说,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一种业主既易接受又能实现承包方目的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使用不同格式的合同而产生经济纠纷的例子并不鲜见。因此,应当尽量使用各类公用建筑、民用住宅、工业厂房、交通设施及线路管理的施工、设备安装的合同样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此举可以有效防止所拟定的合同出现缺项、漏项及不平等条款。同时也有利于行政管理机关对合同实施进行监督,有助于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及时裁判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同时,在拟定合同文本的内容时,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使拟定合同具有预见性,且要对合同进行细致分析,避免所拟定的条款出现歧义。拟定合同文本要把握以下要点:明确合同订立时间及优先顺序;约定价款中核定工程量清单的时间期限;专用条款中明确组成合同的文件及解释顺序;重视索赔条款的拟定。应该对所拟定的合同初稿进行合法性分析及完备性分析:确认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双方是否具备相应资格;工程项目是否具备签订与实施合同的条件;招标投标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合同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确保构成合同的各种文件齐全、合同条款齐全、合同用词准确、对工程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有足够预见性。

2、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并善加利用。合同管理环节繁多,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行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建筑单位要规范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就应该首先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其合同管理有章可循。

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每日工作报送制度及进度款审查批准制度是每一个建筑单位都应该建立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对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和各工作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形成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则是指合同管理人员将各种合同时间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责任,通过合同任务的层层分解将任务落实到人,协调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而每日工作报送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处,能够确保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3、对建筑工程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合同变更在建筑工程项目实践中是比较频繁的,而合同变更往往会导致索赔纠纷,因此在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人员还要对建设工程项目合同进行动态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索赔制度。施工索赔是法律和合同赋予损失者的权利,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种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正当权益,避免损失,增加利润的手段;施工索赔可以化解工程项目的各类风险,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施工索赔是建筑企业在对业主索赔的过程中,把协商、解决经济损失作为上策,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施工索赔要以合同为基础,要以事实证据说话,索赔的证据包括投标文件、会议纪要、来往信函、通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工程照片、气象资料、各种验收报告、有关原始凭证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有效信息等。

(2) 重视现场签证。在按照合同条款支付时应该防止过早、过量签证,特别是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的签订须格外谨慎,签证必须依据相关合同条款衡量,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尤其要重视设计变更与施工图错误,此类签证只需签变更或修正的项目,原图纸不变的勿重复签证,已经下料和购料的,务必签写清楚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变更日期、运输情况、到场情况、成品情况、有无回收或代用等详细情况。

(3) 及时记录、收集和整理工程所涉及的各种文件(如图纸、计划、技术说明、规范、变更指令等),对合同变更部分进行审核与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合同变更应该与提出索赔同步进行,须业主与承包商双方达成一致后再进行合同变更。

(4) 及时处理停工损失(包括由非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停工损失),双方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以书面形式,按合法程序签认停工的相关具体内容。

(5) 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规范及定额规定,对于定额未规定的情况,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或者参考相同类定额及有关的规定做出补偿。

4、认真开展建筑工程合同履行情况评价工作。建筑工程合同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认真开展建筑工程合同履行情况评价工作并能够总结和归纳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合同终止之后,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建筑工程项目合同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分类、登记、编号、装订、归档备案工作,实现工程合同档案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履行情况评价工作,总结合同履行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今后的合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昕. 浅析业主建设工程管理[J]. 建材世界, 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