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交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教育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教育交流

篇1

岁末,蓉城充满丰收的喜悦,洋溢着欢乐与祥和。能够参加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与国内外教育同行共商教育国际化发展大计,我倍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向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四川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教育部的各位领导、教育界的各位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四川教育紧紧围绕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推进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地推动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四川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为我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四川省教育厅启动了全省教育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积极谋划教育综合改革。我们将从五个重点方面入手,着眼于完善和发展覆盖城乡的教育制度,着力于人人享有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服务,重点考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以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公平机制,让现代教育惠及全民;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公平选才机制,根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办学格局;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治理体系,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各类学校纷纷与国际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国际化、现代化的办学水平逐步提升。武侯区是四川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在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领域走在四川前列,其创造的高位均衡配置资源的经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经验、社区教育经验等都得到了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的多次表彰。

篇2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能否有效把握教育国际化带给学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本期,我们将呈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并从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对外汉语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分享基于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篇3

关键词 中国 留学生 教育服务贸易 竞争力

近年来,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各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内容,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投资和消费内容。不仅如此,教育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的欠缺和国际教育规模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国际教育水平、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的界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延伸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GATS规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国际服务贸易。从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境外消费方式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以留学生为载体的国际教育服务又是境外消费方式的主要形式。可见,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服务贸易整体的现状分析和竞争力分析,且数据较为陈旧,很少有针对留学服务贸易甚至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专门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也多是从理论论证或问题描述的角度出发,缺乏系统的近期数据支持基础上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现状,运用定量指标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提出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服务贸易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来华留学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发展缓慢,一直停留在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府间交流上。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中,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累计只有8000余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力度,但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交流依然是政府间的援助或教育交流,还不算是真正的教育服务出口。直到199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和冷战的结束,招收留学生工作迅速发展。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从出国留学来看,从1978年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仍然在外的人员将近100万人。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规模日益庞大,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更加迅速。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地区结构

1 出国留学的地区结构

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少数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是出国留学的主要地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向这七个国家派遣的留学生占到所有海外留学生人数的96%以上。其中,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自1989年起曾连续五年位居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榜首,1995年到1998年被日本超过,1999年到2001年又再次名列第一,2006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大陆学生为9.37万人。

2 来华留学的地区结构

按照洲际统计,五大洲都有在华留学生,但亚洲占了绝大部分,稳居第一。以2007年为例,来华留学生共计195503人,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共计141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按照国别统计,近十年来,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一直排在前几位。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其中,在华韩国留学生最多,共计64481人,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3。

(三)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类型分析

1 出国留学类型

国际教育服务按照服务消费者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公费和个人自费两种,如果按照服务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学历教育、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主要是以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居多,占到当时出国留学人数的80%,而研究生教育不足10%;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出国留学政策的放宽,出国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渐增加。目前,留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随着自费留学的升温,我国自费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8853人,单位公派6957人,自费留学12.9万人。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外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

2 来华留学类型

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来华留学的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进修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偏多,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偏少。以2006年为例,学历生54859名,占总数的33.72%,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46216名,占学历生84.25%,硕士研究生5966名,占学历生10.88%,博士研究生2677名,占学历生4.88%。另外,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学历生68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2008年,来华留学生中

学历生为80005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同比增长17.29%。而2000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为13703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3%。可见,高层次学生比例有所上升。

从学科分类看,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文科,其次是医学。文科主要是汉语教育,医学主要是中医教育。例如,2006年,文科114846名,含汉语类98701名,艺术类2118名;医科20355名,含西医13225名,中医7130名。可见,除了汉语和中医之外,其他学科招收的学生非常少。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工科等学科的留学生人数增加态势明显。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指数(NTB)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并结合国际上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留学教育占据了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绝大部分,且对整个教育服务贸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无法获得留学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利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或教育服务贸易整体指标来代替留学教育的相关指标。

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品或产业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该国某产品或产业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将其用于服务产业,即一国服务出口总额与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国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服务贸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态,其计算方法为:

A国m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A国m产品出口总额/世界m产品出口总额

由于留学生教育在境外消费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份额,境外消费也是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最大份额,因此,本文选择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指标来衡量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在2002-2006年期间,出口额基本都保持在11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市场23%左右的份额。其次是英国,近几年出口额都在5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10%左右的份额;再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总的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五个国家占了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份额的1/2。相比之下,我国的市场份额很少,2000年我国所占份额不到0.5%,2006年首次突破1%,增加到1.19%,基本达到了加拿大的水平。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的市场份额还是很低的。

2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NTB),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该指数引入服务贸易,可说明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数值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另外,一国在某行业中既有出口,也有进口,有时进口的总值超过了出口总值。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指数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的真实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NTB=(A国m商品的出口一A国m商品的进口)/(A国m商品的出口+A国m商品的进口)

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按照这一指标计算结果如表2和表3。

从表2可知,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零,也就是说,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行业结构上看,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行业和建筑行业,但即使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优势指数也比较小,即优势十分有限。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来看,在2005-2007年期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一直是负数,且都在-0.7左右,这就说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一直处于比较劣势,且劣势很明显。

从中美两国的比较来看,在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我国与美国有着极端显著的差距。如表3所示,在2003-2006年期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逆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负,基本保持在-0.8左右,而美国则一直为顺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正,基本保持在0.6左右的水平。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M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他认为,国家在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RCA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相对优势,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由于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相对优势,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A国m产品出口额/A国所有产品出口额)/(世界m产品的出口额/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9-2005年期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RCA指数都均高于2.5,这就说明这三个国家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法国的RCA指数都在1.25与2.5之间,即法国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日本的RCA指数从小于1增加到1.5左右的水平,即日本从具有中等竞争力发展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加拿大处于中等竞争力范围;德国竞争力较弱。在所有国家中,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弱,大约只有德国的1/2,日本的1/6,澳大利亚的1/23。

三、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

道:在地区结构方面,我国出国留学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最多,来华留学生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留学生持续占据了来华留学生的绝大部分;在学历层次方面,来华留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学历层次偏低,留学专业分布很不均衡,学科专业单一,主要还是锁定在汉语和中医这两个专业上;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比较低,即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对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国家来说,一方面,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促使人们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待遇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以推迟就业时间和获取技能,降低了人们参与教育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危机导致的收入水平的相对降低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价格。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留学教育需求增长以及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价格的重视,是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难得契机。

基于此,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培育我国优势学科的发展。并大力拓展学科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与中国有经常性贸易往来国家的学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者,国际上对中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大规模接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把我国现有的优势学科汉语教育和中医进一步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利用技术上和专业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技术培训服务,吸引这些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改变学科不平衡的现状。

(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海外办学项目。

目前,我国教育服务机构的国际营销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到国际市场上去推销自己的主动性。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国外组织了一些有关我国教育服务的说明会和展览,但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一些适应信息时代市场需求的宣传手段,影响力有限,使我国许多的优秀教育服务产品没有为国外所了解,失去了很多教育服务贸易的潜在市场,影响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发展海外办学,在国外设立语言学校,并开办权威认证的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政府、学校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外发展体系。

(三)改变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受到行政管理和监督,甚至在人们的意识里,政府将教育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办,而不是当成一项产业来经营运作。这种观念和由此导致的消极现实做法使我国国内教育资源难以迅速优化配置,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因此,我国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只有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不断扩展教育规模,发现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产品。另外,之所以提倡适度教育改革,是因为,以我国目前的国情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际状况来看,让我国教育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产业化、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有选择地放宽限制,针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教育领域,在有限范围内实行产业化运作,凡是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专业,政府可以让学校根据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和特点,在招收留学生的过程中,在学费和学生管理上拥有一定的自。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内学校的自主竞争意识,转变运行模式,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留学生,还能使我国学校管理不断吸取优秀的国际经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国际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

(四)扩大我国教育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建立完整的教育服务业开放体系。

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当今社会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迅猛发展,现代客户对教育纵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从某一局部获得消息,而是需要国内语言培训、海外院校信息、指导办理签证、海外帮助等系列服务。只有一种高品质、高效率、快捷、全面一条龙式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才能满足新时代的客户需求。因此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行业间的资源,互补行业间的不足,已成为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必然选择。行业联手,强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教育产业应对WTO国际教育进入中国市场挑战的有力手段。

作为教育市场同一供应链的两个行业――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北京总校发起"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双方的优势共享,扬长避短,使联盟成员各方的客户充分享受到从国内培训服务,到出国留学服务,再到境外跟踪服务,最终回国就业的全程专业化的一站式优质服务。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联盟成立之后,联盟各方将举行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客户从这种联盟体系中感受到更大的实惠和方便。

相关资料:

篇6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本土化;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使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主动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还能使自身融入多样化的世界高等教育之中,从而丰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依存性和开放性等特点。[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相互学习过程,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如果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众所周知,英国一直是高等教育强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奇迹,其高等教育也在世界独领。当时为了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是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英国的政策不仅重视校际间的合作,还关注境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参与欧盟,这样就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优秀的平台、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成长空间。

其次是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国际化。英国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国际性的内容,紧密关注国际上本学科的最新动向,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关注度。同时还加强质量监控,通过一系列法规维持优秀的教学质量。

再次是延续自由和紧跟国际潮流的教育特色,创立自身的品牌价值。像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商学院,其课程当中贯穿了以国际化为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战备、国际管理战略等,都体现出高等教育国家化的特征。

综上不难看出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它是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发展成功地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进而本土化的力量使其找到现实的生存空间。这种本土的成功也是其成功输出的基础。[3]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不同于英国教育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追赶者,而不是引领者,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处于快速的发展状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其模式和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眼下的国际形势,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必然趋势,但是盲目的崇拜国外的文化和传统却得不偿失。

(一)拿来主义并不适合中国高等教育

“拿来主义”一直是中国赖以发展的途径之一。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我国从工程到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借鉴西方的发展方向,将别人的产品作为自己的模版,不断模仿提高自己的境界。奉行“拿来主义”政策,虽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优势,但是整个过程中的弊端却异常明显。对于工程和医学等领域来说,拿来主义是有一定帮助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属于自己的方法。

但是教育领域的“拿来主义”却隐患巨大。高等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服务贸易,它还包含许多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和文化内容,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安全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很多学者赞成将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引入中国,这样它们的先进教育经验可有效扩展我国传统教育手段,然而却无意中将别人的体制和教育标准作为自己的体制和教育标准,进而认为别人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束之高阁,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本土化教育与时代气息脱节

教育国际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外教育本土化,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融合到中国的本土化教育中来;第二个是本土教育国际化,发展自身的教育体系,将我国的文化和传统传播到世界中去。

在国外教育本土化上,我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如引入留学生、扩大与国外教育交流、开设多种合作办学模式等,很好地借鉴了国际成功的教育经验。不过,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本土化是将国外的教育学化为本土,甚至将自身的文化积累完全抛弃,这样是严重错误的。

我国本土教育国际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本土教育的发展始终跟不上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这也是很多人疯狂崇拜国外文化的根源。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很多人将国外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使自己陷入教育文化陷阱,进而对自身本土化教育的方向也产生怀疑。究其原因,我们自身文化传承并没有适应当前快速的经济国际化步伐,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脱离。[4]

三、如何更好的发展本土化高等教育

面对国外各种高等教育思潮的侵袭,本土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与建议,但其中的弊端仍不能解决。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只将我国高等教育西化,更不是完全放弃我们自身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如同金币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把本土化放置在现实条件下加以把握,真正找到本土化教育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蕴。

(一)本土化教育才是中国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根本

此处“本土化教育”并非要抵制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也不是排斥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因为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源泉,由高等教育多样化产生的文化互补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因此,没有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国际化,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独特性也不可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教育立足世界的根本,也是教育领域走向世界的方向[5]。

(二)重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

快速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本土化教育必须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这其中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世界经济萎缩的形势下依然有不错的经济增幅。但是我们也清晰地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过去的30年中并没有太大变化,高等教育体系与10年前的差异非常微弱。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方向也从跟随式发展走向自我创新模式,这就需要适当的教育体系为中国发展提供辅助,高等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1页) 因为它是直接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们教育领域的内容是如何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文化,如何防御国外的经济入侵;2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文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中学习的热点。[6]这不仅为中国本土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开设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而我们自己却很少有人读孔子的书,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才是教育本土化走向世界的基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本土化教育更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应对新的国家经济形势,进而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

(三)发展交互式教育理念

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也非常重要。当下中国与国外的交流变得异常直接,不再像以前中间隔着重重关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其中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弊端,陈旧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人们更加向往自由的学习空间和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加快教育模式改革的步伐,从单向传授知识向双向交互式培养模式过渡。国内很多科研院所的人都曾经说过,不知道上学的时候学到了什么,很多东西都是工作以后才学会的。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上学就是看书考试,很少主动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导致考试过后东西全忘的现象出现。面对新的国家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我们急需顶尖级的技术人才,这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人才并不是完全靠培养出来的,而是自身的努力和外部培养综合条件下的结果。因此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引入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

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5000年的文化积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体制和观念上的束缚,同时有着庞大的思想奠基。当今社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很多,例如闻名中外的36计,国外的商业人士几乎都会研究,它被广泛用于商战之中。然而中国人几乎人人都知道,却将之摆在书架上,很少去翻阅研究。同时,我们自己却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国外商战的经典案例,却不知道人家就是基于我们的方法在发展。这不失为一种讽刺。在大踏步的国际化潮流下,我们需要时常思考:是不是丢掉了很多东西?在盲目西化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偶尔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古老前辈所创作的知识和文化?那些不仅是我们财富,也是我们的根。[7]

四、创造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理智地面对国外的教育风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但要做到不盲目、不崇拜,努力提高中国本土特色才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根本。从国家文化的传承上讲,我们更加希望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本土教育国际化,而不仅仅是教育国际化。从清朝年间开始,我们就在努力学习国外的文化和知识,国外的先进经验固然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可是也消磨了我们很多的创造性。[8]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认真思考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并不是一味的奉行拿来主义、盲目崇洋。需要确定的是,我们要以本土文化为根本,以自身信仰为源泉,借鉴西方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发展本土化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共同逻辑的同时,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彭拥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4).

[3]陈厚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西方化≠美国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4]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5]许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

[6]龚放.大学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0(1).

篇7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创新型人才 外语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校发展之路。大量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能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接轨,国际化、复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大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使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了解世界同类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变化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国家交流与合作,把握外语科研动态,积极推动知识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模式,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

庄智象先生认为创新型国际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1)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这是外语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所有目标都是空谈;(2)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要求外语人才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3)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人才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批判性思维,更加客观、全面、灵便地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外语专业的人才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事物,特别是加深对国外文化、国际规则的了解,并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

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等早已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北大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北大的国际合作交流伙伴已扩展到80多个国家的2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院校已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及参加过国际培训的截止到2012年底约达250人。我们了解了国外院校的外语先进教学理念,比如:同样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和韩国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日本自1949年起诞生了18位诺贝尔获奖者,在SSCI和A&RHI等主要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而这些现实情况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在论文撰写和阅读国际前沿刊物方面有极强的英语能力,而这些和他们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张济华同志调查曾发现,日本学生的基础英语已在高中阶段完成,高校阶段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ESP教学,大学英语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范围内的国际交流能力;这与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把英语作为基础课学习形成对比;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很多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高中已经讲过,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大一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通过率比大二的高出不少,这说明大学英语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能力反而倒退。再以韩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的韩国,科技落后,自然资源缺乏,要想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韩国外语大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学融入社会,实行社会办学,他们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对不同的企业、职业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调研,捕捉人才需求信息,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做到培养人才与时俱进,外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外语+专业”、“外语+副修”、“专业+外语+副修”等多样化格局;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相比之下,我国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内容早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教学材料信息滞后,在以后学生的工作、生活中毫无用处。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美国,在学习其他外语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外语教师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在目的语国家进行深入、广泛的浸入式体验,等等。所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感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参考。

(三)加快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国际交流与合作途径

既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要通过怎样的具体方式,踏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1.抓住机遇,加强沟通。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当前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经国家汉办和其他机构多方面的努力,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近四年来,我们外派的教汉语的外语教师级学生达到百余人,这正是个人对国外文化及语言加强了解的一个大好机会。同时,对学校而言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点。外派支教的老师完全可以成为合作双方的“使者”,是合作双方了解与合作的有效“桥梁”。

2.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师资”是关键。外语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语言技能外,还要熟悉该主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富有创新意识。笔者于2012年暑期到美国德州大学进行职业培训,时间虽短却收获颇丰,对该校外语教师Juliet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引导者”、“控制者”、“观察者”游刃有余的角色互换的讲解印象颇深;我校老师在加拿大访学的老师归来所做的报告中一致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引进外教的做法使学生能够更详细地、与时俱进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概况,等等。

3.加大“交换学生”的力度。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多派学生到目的语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毕竟,教师从国外学到的东西,一方面可能由于实际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感觉、领悟肯定会由于学习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国外留学,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拓宽视野,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发展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回国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经验,传播体会与感受。

4.合作办学。

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优质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输入”力度,促进英语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使外语课程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上,而是应加大学生的专业培训力度,以某一“切入点”为依托,促进课程的纵向开发,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实际运用。

我国一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所实施的具体形式经归纳已有以下几种:访问学者、教师进修、学生互换、合作办学与研究,国际会议,聘任外教、专家,等等,实现国际间优质资源互享;这类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通过沟通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和氛围的制约,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和条件,而且在少有的交流当中,重视吃、住、行等形式,缺少真正的交流内涵。这类院校应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能提升国际交流层次,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从中获益。

随着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建设;通过交流合作研究探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动向。同时,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吸收、利用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外语高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2]王志伟.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管理,2012(9):156-157.

[3]谢小苑,吴庆宪.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82-85.

[4]黄葵.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2(3):34-37.

[5]庄智象,谢宇等.国际化创新性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2(4):61-67.

[6]付自文,郭雅琴.地方本科院校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4):18-21.

篇8

当然,一点儿也不厌倦,反而,每次走进陈列室,望着四周的展板以及这300多件记载着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宝贝”时,我就为自己是衢州二中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人、亲历者感到自豪、骄傲,有时甚至忍不住就心潮澎湃起来。

一、 教育国际交流的有心人

这个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可以说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小学界首屈一指,或许衢州二中不是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最早的学校,也不是开展交流规模最大的学校,但是,有心的二中人记录了十余年来教育国际交流的点点滴滴,收集了300多件二中外事交流史上难忘片段的实物、文件、图片、视频,每件物品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还得说说1995年。那一年,基于二战时期的一段情缘,衢州市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雷德温市建立了姐妹城市关系,并决定率先开展教育交流教师互派工作。当时我正在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工作,负责起草一份关于两市教育交流的协议。这份协议需要被翻译成英文传往大洋彼岸,因此,我找到了当时任衢州二中英语教研组长的潘志强老师帮忙。

如今,潘志强老师已经是衢州二中的校长了,而且现在我们竟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当创办陈列室需要征集教师和国际友人互赠的物品时,潘校长拿出了当时我起笔书写的协议复印件。我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然还完好地保存着这份材料。事实上,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潘校长和所有二中的老师早已用爱心建立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

虽然2011年我才调入衢州二中工作,但在教育局时一直从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许多国际交流项目,像姐妹城市的教师互派、“盖普”项目、新加坡留学计划等等,我都是具体经办人,学校聘请外教专家的许多事宜我也从中穿针引线,极力争取。通过友城互派交流、中英盖普项目、海外游学活动、国际孔子学院、教育考察等平台,学校让百余名教师、千余名学生拥有了在国外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经历。学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事业也因此蒸蒸日上。

二、 难忘的美国姑娘

细数一下,先后已有50多位外教来衢州二中任教。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不少外教成了好朋友,其中有两位美国姑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戴茜·霍夫是第一位来衢州二中任教的美国教师。短短一年的交流时间,中国的文化习俗、悠久厚重的历史、热情好客的市民给她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在衢州任教一年后,她通过民政部门到江苏省江阴市领养了一名女孩,取名为朱丽叶·明·霍夫。回国后,她频频受邀介绍在中国的感受,向美国社会各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

另一位是27岁的莉莎·迪尔。那是15年前的事了,她第一次来中国,我被安排去上海接机。莉莎高挑白皙,典型的美国白人装束。热情的她一见到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不行,两人间的交流常常需要比手画脚,可乐趣不少。由于要在中国待上一年,莉莎带来了两本厚厚的影集。一入住酒店,她就不顾旅途的劳顿,迫不及待地拿出相册,把自己家人一一介绍给我,当介绍到她姐姐的两个漂亮女儿时,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我一下子就被这个开朗、热情的美国女孩给吸引住了。之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陪她过中国年,陪她购物,和她一起享用衢州风味小吃、打保龄球、溜旱冰。莉莎精力旺盛,特别喜欢运动,曾参加衢州二中的运动会,跑步、排球都是她的专长。学生们也都很喜欢她。莉莎教育交流结束启程回国前,我特地送给她一对青田石章,上面刻着她的中文名字——王桂花。据不久前访美归来的潘校长说,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真心祝福这位美丽的姑娘!

三、 温馨的往事

走进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十多年的教育国际交流故事在我眼前淌过。

书信、挂毯、图片、鞋子、玩偶……对于这些熟悉不过的异国物品,许多老师和我一样,每次看后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关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故事有很多,每一个都是学校致力于教育国际交流中不起眼却又温暖的小片段。

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外教与学生们时常聚在一起,互相介绍自己的祖国,讲述各自国家鲜为人知的风俗文化,共同了解世界各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学校不但通过课堂和讲座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而且还经常接待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鼓励学生和外教在课外继续开展交流,一起学习、一同出游。有时学校还组织学生为国际友人画肖像,在交流的同时,彼此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一位名叫阿莉莎的女教师曾作为美国雷德温市派驻在衢州的第7任交流教师,在衢州二中任教6个月期满后就回国了。她和本校师生、当地居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国后仍一直与中国朋友保持联系。一年后,她申请重返中国,成为雷德温市派驻衢州的第8任交流教师。第二次回到我校任教时,她心潮澎湃,写下了《衢州二中,我魂牵梦萦的家》及《重返衢州,我再次生活在中国的腹地》等文章。

我还曾听说过另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个英国小伙子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了衢州二中担任外教。一年后,他恋上了衢州这座山清水秀的古城,恋上了美丽大方的衢州姑娘,回国不久他再次来到衢州,现在已在衢州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篇9

现阶段,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需要不断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02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第一个医学教育专题研讨会,这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立项“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以期能够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医学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经验探讨

2.1医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途径

医学教育国际交流对我国医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提高外语水平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互相带动。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对于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量的扩展方面和听说技能的提高方面。比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场景对话,以医院为场景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选取一些医药发展相关知识的短文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医药知识有关的辩论等。其次,多开展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不应局限在学校的交流,可以是国际化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交流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学术交流尽可能用外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术的沟通,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意义更为显著。一些医学外语形式的讲座等,也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2.2留学生双语教学的探讨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而现阶段,需要将教育模式转变为既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做人”的能力。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双重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设,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思想。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教育和人文情感的培养,努力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医学教育的新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医学知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的目标包括学习中医药学,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来我国的医学留学生很多来自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些学生在国内就已经接受双语教学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需要掌握中文,尤其是医学教育的留学生,学生至少要在华学习达5年以上,掌握中文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留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通常包括语言沟通问题和文化差异。当来华学生遇到这些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逐步融合到一起,减少文化差异,促进语言沟通理解程度。

2.3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我国的中医药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深入国际,才能够认知国际,这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由路径。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实现中医药和现代西药融合的过程。要在医学教育国际交流过程中,让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国际认可,推广我国的医学成就。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Z443-2015(04)-(0072)-(03)

作者简介:裴春(1976-),男,贵州铜仁人,贵州省铜仁职院信息工程学院高教计算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技能也显得日愈重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的外国籍学生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对来华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要遵循《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规定》等相关规定,按照教育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思路,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留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机制等。作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所贵州省职业院校,对于留学生的教育而言,截止到目前已经招收了三届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来源于:老挝、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喀麦隆、越南、蒙古、俄罗斯、叙利亚、埃及等国家)。对于留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不仅取决于本院能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学习期间———顺利地完成这种跨国的专业文化交流、学习的心理适应性过程。

一、留学生的文化水平分析

由于留学生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所具备的实际文化水平、汉语能力、学习能力均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教师与留学生的或多或少的交流障碍。例如:①在本院学习的绝大部分老挝留学生,因其汉语水平本身就极高,常常被一些中国学生误认为其是中国人。而且,绝大部分老挝留学生,其风俗、生活习惯及文化心理适应性皆类似于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这些老挝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技术学习和生活,往往能够较快适应,其在校学习成绩亦极好。②非洲喀麦隆的黑人留学生,因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如语种、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情感体验、行为模式等,加上饮食的适应性,其汉语交流能力就不太理想。这些非洲留学生来华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本院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往往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各项不适应,这就尚需提高。③一些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其来华之前,均参加过中国汉语水平(HSK)的考试,考试成绩也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并获得了颁发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但其在本院的学习积极性上则并不太高,其适应教学环境的心理能力与灵活性亦有待提高。④某些东盟留学生的语种并非英语、法语、俄语等常用的外国官方语言,且外语语种较为生僻。这些东盟留学生与中国师生进行汉语日常性简单对话尚可,但其对中国教师上课时讲授的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或某些汉语方语,则相互摇头表示茫然无知了。由此而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留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时有更好的适应性,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作出适用于留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能让学生学习时立杆见影、学以致用,并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二、制定合理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诸多产业的相互渗透和飞速发展,逐步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工作结构和生活方式。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留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书之前,就应该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了解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调查留学生的汉语交流水平、留学生的学习经历、由何校何专业毕业、是否在出国前已掌握某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如: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对中国专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对学习的相对适应性、对日常交流及饮食的适应程度等。另外,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留学生所携带来华的笔记本电脑配置,尽可能让其检查一下笔记本电脑的中文版软件/硬件的兼容性,以及安装相应翻译软件的事项等。在充分了解留学生来华前的汉语水平、计算机基础、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与需求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制定相对合理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解决好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适应问题,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留学生教育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选择适宜的理论与实训教学方式

当今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得很快,计算机多媒体中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通信、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因此,掌握处理计算机专业技术对一个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必要的,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今后一个时期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1.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搞好理论授课方式,以突出掌握实际中正在使用的技术和新近有可能推广的新技术。因此,要求上课时必须随时掌握本学科的动态,同时增加技术学习内容,其教学为教师指导、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技能型人才。教学方法的主要流程为:①借助于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功能,明确理论教学的目标,通过对典型的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大胆进行探索实践,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②众所周知,“学习=记忆+比较+应用”。根据要完成的课程任务,选择学习资源中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性学习,借助于教室多媒体系统的演播投影功能,将学生的操作成果在全体同学中进行展示,从简单的模仿开始,最后学会创新制作等,使用成果展示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后续积极学习的热情。③要让学生在具有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下探究学习(例如一些模拟练习软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各小组探究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异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最后完成一个个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此外需要强调一点,某些班级可能存在分属两种以上不同国籍的外国留学生(例如中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上课),而该班级的所有计算机专业授课教师,则几乎不可能同时都精通好几门外语。同样,在理论教学中的计算机专业授课教师,更不可能面对A国、B国留学生时,同时同步地讲授起A国、B国的外语。所以,计算机专业授课教师在理论授课前所编写的授课计划、PPT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料,有条件者应需要尽可能将其翻译为外语版资料。同时,对于某些语种生僻的外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在线翻译系统,将中文版授课计划、PPT电子教案等翻译为留学生能够阅读理解的外语,可将之一并交予留学生以利其学习,同时亦增加了留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因为泰国文字与老挝文字有90%类同(类似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两国的学生均能阅读。笔者就曾在PPT电子教案里的每一行汉字下方,翻译了对应的泰国文字,交予了老挝留学生,并让其在上课时用笔记本电脑翻阅相应参考资料———在课前,发予学生的相关教学参考资料,既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的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同时又可以让留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较为方便的观阅授课内容,不会让留学生在学习中犯某些专业性术语的常识性翻译错误,使之不发生记录于《课堂笔记》中模棱两可的学术失误,从而避免了贻误学习的情况发生。

2.在实训教学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在实训教学规范方面,学习以教师教导与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就目前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遵照老师布置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指导书、手册等规范的规定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对实现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需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原理之外,去熟悉规范和规则,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完善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也使将来实验设备能物尽其用,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要结合工作中的相关指标要求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实验教学大纲和专业课实验项目,对专业课实验报告的规范化也要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使得实验教学向规范、专业的方向迈进。要强化学生能力效果的培养,并及时更新教学手段,提高上机实验操作教学。要组织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但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留学生一般对事物的认知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在实训教学中常常表现出自身的个性,有比中国学生更强的表现欲,渴望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和发挥留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调动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热情,提供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以满足其荣誉感的需求。